西西河

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 -- 京华烟云AMIP

共:💬88 🌺60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真精彩

      赞!又出第二季了!

    • 家园 《4、猛将末日——王君勠之死》

      《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之《热血沸腾的盛唐》

      4、猛将末日——王君勠之死

      按照《册府元龟》的记载,谢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国使者向玄宗如此描述这件天雷八卦的由来:

      “谢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国去箇失密国一千五百里,箇失密国去吐蕃金城公主居处七日路程。公主去年五月遣汉使二人,偷道向箇失密国传言曰:‘汝赤心向汉,我欲走出投汝。容受我否?’”

      也就是说,此事还牵扯进来另一个国家,它就是箇失密国。学者们认为,“箇失密”其实就是“克什米尔”,这个词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现在则被用来泛指包括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吉尔吉特、俾路支斯坦和拉达克的广大地区。

      尽管贵为吐蕃王后,但金城公主在西藏的生活明显并不如意,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公主最终下定了逃亡的决心,可如果翻开现代地图,我们却不得不对公主拟订的路线表示赞赏。

      按照上文所说,箇失密国“去吐蕃金城公主居处七日路程”,那么金城公主的居住地很可能就在西藏更西的克什米尔附近,离东方的大唐远隔千山万水,如果公主由西一直向东逃回家,那她就必须穿越几乎整个藏区。因此,这条最直接的路线其实根本不靠谱,因而也就不必考虑。

      现实一些的途径是向西或向北,然后曲线回国。其中的一个选择是直接向西进入大小勃律,那里属于大唐北庭都护府的势力范围,公主只要能到达勃律,在唐军的保护下她将相当安全,而且该路线有一个最大优势——它距离最短。可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两个归附大唐的勃律国当时已成为吐蕃的敌人,吐蕃对它们一定防范甚严,跨越边境逃到那里无疑极其困难。

      于是,聪明的金城公主选择了一条出乎别人意料的路线:先进入克什米尔的箇失密国,再向西进入阿富汗的谢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国,北行一段后再折向东,进入大唐北庭都护府的辖区。由于箇失密国与吐蕃比较友好,吐蕃人的防范不会很强,只要取得箇失密国王的支持,成功的希望就相当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根据《册府元龟》等史书记载,事实上,这个国王对大唐公主的逃亡计划表现出相当的热心,不仅一口答应,而且提前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甚至不惜与邻居吐蕃一战:

      “箇失密王闻其言,大喜报曰:‘公主但来,竭心以待。’时箇失密王又遣使报臣国王曰:‘天子女欲走来投我国,必恐吐蕃兵马来逐,我力不敌。乞兵与我,即冀吐蕃破散,公主得达。’”

      由此也可见经过唐朝一系列的军事打击后,此时的吐蕃正所谓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在中亚地区的威望确实已降至冰点,它的邻居们纷纷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临近吐蕃仅离“金城公主居处七日路程”的箇失密国尚且如此,与吐蕃距离遥远“去箇失密国一千五百里”的谢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国自然更不会例外——于是在《册府元龟》的记录中,该国使者继续向玄宗说道:

      “臣国王闻之极欢,遣使许诺于箇失密王。”

      不过,与毫不犹豫便答应一切的箇失密王相比,谢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国的这位特勤王无疑更有头脑,在承诺与箇失密国站在一起对抗吐蕃的同时,他也留了个心眼儿,把此事的决定权交给了唐朝皇帝,于是便有了使者最后所说的:“令臣入朝,面取进止。”

      而玄宗的反应则相当有意思——“帝甚然之,赐帛百匹,放还蕃。”也就是说,皇帝打着官腔,“好啊,好啊”对使者大大嘉奖了一翻,然后这事儿就完了。翻遍汉藏史书,公主再也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她仍然在吐蕃孤独地生活着,而西域的那两个参与密谋的国家也没有与吐蕃爆发战争,大家仍是一团和气。

      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可以猜测,金城公主认为和亲业已名存实亡,自感孤危,于是密谋逃回国,但她名义上的哥哥玄宗皇帝似乎并不关心妹妹死活,决心留之以为未来回旋,因此并未同意这一逃亡计划。没有了大唐的支持,箇失密国和谢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国自然都不敢擅自行动,公主的计划也就胎死腹中,最后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唐蕃双方的冲突仍在继续,而形势对吐蕃已经越来越不利。

      按照敦煌保存的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到了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执政仅四年但却屡战屡败的吐蕃大相绮力心儿在羞愤中病死,已年满二十一岁的藏王赤德祖赞重新调整了人事安排,任命芒夏木为大相,并提拔悉诺逻恭禄为朝廷第二把手,主管军事。与前大相绮力心儿一样,悉诺逻恭禄也出身于吐蕃的名门望族韦氏,在敦煌保存的吐蕃历史文书中,他被记作韦.达札恭禄。

      尽管高层换马,但吐蕃的颓势仍在继续。就在这一年,西域的于阗王尉迟眺发动了反唐叛乱,投附吐蕃,这显然是吐蕃策动的。但尉迟眺刚刚起事,便迅速被唐安西副大都护杜暹“发兵捕斩之”,唐军随即另立于阗新王。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冬天,吐蕃主帅悉诺逻恭禄统兵大举进攻陇右、河西,吐蕃军团兵进大斗拔谷(今祁连山扁都口隘路),围攻甘州(今甘肃张掖),焚烧村庄。一向以猛将著称的唐陇右节度使王君勠这次却采取了出人意料的对策,他不但拒不出战,反而令各地驻军死守,没人知道他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不久,好消息终于传来——正如熟悉当地情况的河西土著王君勠所料,天果然下起了大雪,人地两生的吐蕃人促不及防损失惨重,唐史载“贼徒冻死者甚重”。无奈之下,悉诺逻恭禄不得不率兵撤退,吐蕃军团于是从积石军(今青海贵德县西)西归。

      就在这时候,王君勠再出奇招,他派遣间谍提前进入青海吐谷浑境内,烧毁了吐蕃撤军路线旁的所有牧草,并率主力悄悄跟在吐蕃军团后面,“候其兵疲,整士马以掩其后”

      冬季的青藏高原寒冷异常滴水成冰,悉诺逻恭禄率领着缺衣少食的吐蕃军团,一路顶风冒雪艰难西撤,沿途因饥饿和寒冷不断减员。他们一直退到了一个对唐蕃双方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地点,那是大唐帝国的伤心之地以及吐蕃王朝辉煌的起点。

      想必大家已经猜到,它就是大非川,尽管一些史料中也作“大非山”,但学者们认为二者很可能就是同一个地方,或起码相距不远,位于青海湖畔。在这里,疲惫不堪的吐蕃军团本打算休整一下,“将息甲牧马”,但主帅悉诺逻恭禄却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军队几乎已经濒临绝境,路旁原本茫茫无边的牧草不知何时已成一片灰烬,战马什么吃的也找不到,纷纷饿死倒毙,史载“牧草皆尽,马死过半”。

      判断出形势严峻后,悉诺逻恭禄马上做出了决定,他火速下令全军立即开拔,尽可能快地通过这片不毛之地。随后发生的一切证明吐蕃元帅的担心绝不是空穴来风——吐蕃军团的主力刚刚通过大非川,黑压压的唐军就出现在青海湖的另一边,而此时的青海湖已经结冰,原本可倚为屏障的水面反而成为骑兵驰骋纵横的绝佳舞台。

      此时,青海湖滨还有吐蕃大量辎重物资以及不少落在后面的疲惫士兵,他们无可避免地成为唐军最好的猎物,王君勠立即下令发动总攻,战斗的结局于是毫无悬念:

      “入至青海之西,时海冰合,将士并乘冰而渡。会悉诺逻已度大非山,辎重及疲兵尚在青海之侧。君奥纵兵,尽俘获之,及羊马数万。”

      就这样,唐军在前辈们全军覆没的地方一雪前耻,赢得了空前巨大的胜利。战事结束后,玄宗特地召大功臣王君勠入京,亲自为其设筵庆功。王将军不仅本人被皇帝授予左羽林大将军的头衔并加封为帝国伯爵,其家属也跟他沾光不少,“其父其妻并受荫宠。”

      但另一方面,这场大胜却带来了一个潜在的负作用——受此激励,玄宗皇帝更加热衷于无比拉风的边境战争,史载“上由是益事边功”,越来越多的将军们因战功受到皇帝重用,纷纷出任边境各地的节度使,从而埋下了大唐由盛转衰以及后来藩镇割据的种子,此是后话。

      尽管初战不利,但吐蕃元帅悉诺逻恭禄并非窝囊废一个,他很快就还以颜色。第二年也就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阴历9月,悉诺逻恭禄率大军再次攻入河西,吐蕃军团势不可挡,一举攻下了王君勠的老家瓜州(今甘肃瓜州县),不仅“杀掠人户”,还拆毁了瓜州城墙。此役过后,瓜州刺史以及正在家乡养老的王君勠之父王寿都被吐蕃军俘获。

      随后,掌控着王君勠父亲生死的悉诺逻恭禄让一个被俘的僧人做为信使,到凉州去给身兼凉州都督的王君勠节度使传话,吐蕃元帅向以猛将著称的对手提出了明确挑战:

      “将军常以忠勇许国,何不一战?”

      也许是当官当得太久早已磨掉了当年的锐气,亦或确实重寡悬殊因而无可奈何,总之王都督这次面对着劫父仇人的激将法竟然没有胆量迎战——史载王君勠“登城西望而泣,竟不敢出兵”。

      等得不耐烦的悉诺逻恭禄遂率领吐蕃军又攻掠了附近的常乐县(甘肃安西县南)、长门军(甘肃玉门市北)等地,最后才心满意足地带着劫掠来的大量财物人口返回故乡。史书中并没有记载王君勠父亲王寿的最后下落,但按常理推测,这位老人即使没有被吐蕃人泄愤杀掉的话,也很可能死于遥远的青藏高原,几乎没有希望再返回故乡。想到不久前他刚刚因儿子的战功受到朝廷封赏表彰,并被皇帝加以从三品的“少府监”官衔,世事的无常真令人无比唏嘘。

      在此过程中,按照《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与位高权重竟不敢出战的王都督形成强烈对比,唐朝的一个小官常乐县令贾师顺却表现得异常硬朗。

      当时,悉诺逻派部将莽布支攻打常乐县,一直毫无进展,等到瓜州陷落,主将悉诺逻随即率主力“会攻之”,但打了十多天仍没有拿下。“吐蕃力尽,不能克”,于是只好再派人劝降,守城的县令贾师顺当然不从。

      挠头不已的悉诺逻决定退而求其次:“如果明府(对县令的尊称)你就是不愿投降,那就把城中的财物收集起来给我好了,这样我们也可以退兵。”而这位贾县令做得也相当绝,他立即让士兵们脱下衣服给吐蕃人看,以表示我们已经穷得叮当响,哪有多余的财物。讨个没趣的悉诺逻只得撤军而去,贾师顺立即下令打开城门,收拾散落的武器并修复受损的城防工事,准备下一场硬仗。没多久,吐蕃人果然杀了个回马枪,“还视城中,知有备,乃去”。

      我们无疑由衷地赞美贾县令的勇气与胆识,但不能不说的是,常乐之围只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对战争的结局其实无关痛痒。吐蕃人此战的主要目标相当明确,那就是攻取河西重镇瓜州,这里不仅是负责河西防务的王君勠的家乡,更是唐朝军资储备重地,仓储物资极其丰富。

      从这个角度讲,吐蕃军团完全达到了作战目标。此役过后,吐蕃人获利相当巨大,从贵族到平民全都收益匪浅,敦煌吐蕃文书如此记载道:

      “那时唐廷疆域十分辽阔,北方的突厥诸部也归属唐朝,大食以下均属唐之疆土。唐廷从上方取来的众多宝物,原先储存在瓜州城,吐蕃攻占后将其全部接收,上层仕人因之得到许多财宝,属民黔首也普遍获得上好唐绢。”

      悉诺逻恭禄一战成名,这一年的冬天,他与吐谷浑藩王等另外两名大臣一起被藏王任命为大论,共同接替此前去世的芒夏木大相。新大相悉诺逻风光无两,而其对手王君勠却再也没有机会翻盘了,因为这位唐朝将军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瓜州失陷后,王君勠将责任归咎于麾下的突厥辅助兵团即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组成的所谓“赤水军”不肯服从命令,向皇帝上书说“四部难制,潜有叛计”,而在玄宗随后下令进行的调查中,史载“诸部竟不得直”。王君勠告的这一刁状最终导致四部酋长全都被罢官流放,甚至连与此事并无关系的右散骑常侍李令问也被贬为抚州别驾,仅仅是因为李的儿子曾与回纥部酋长、前瀚海大都督回纥承宗“交游”而已。

      王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四部人马,回纥承宗的族子、时任瀚海司马的回纥护输表现得尤为愤怒,他发誓要“纠合党众为承宗报仇”。不久之后,复仇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会吐蕃遣使间道诣突厥,王君勠帅精骑邀之于肃州”。

      也就是说,王君勠打听到吐蕃将派使者联络突厥,于是便亲率少量人马打算在肃州(今甘肃酒泉)截击他们。一开始,事情似乎进行得相当顺利,但就在王君勠等人收兵回来的路上,一行人马要经过甘州(今甘肃张掖)城南的一个小小驿站,图谋复仇的回纥护输率领部下早已经在这个叫做巩笔驿的地方埋伏多时,它于是成为了王君勠人生的终点。

      按照《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史书的记载,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不久前还不敢出兵救父的王将军似乎又恢复了当年与老乡、好友兼上司郭知运并称“王郭”时的猛将本色,面对占尽优势的敌人,他率领几十名部下从早上一直拼杀到下午,直至全部战死:

      “还至甘州南巩笔驿,护输伏兵突起,夺君勠旌节,先杀其判官宋贞,剖其心曰:‘始谋者汝也。’

      “君勠帅左右数十人力战,自朝至晡(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左右尽死。护输杀君勠,载其尸奔吐蕃;凉州兵追及之,护输弃尸而走。”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巩笔驿就在甘州城南,那为什么厮杀了这么长时间,大唐军事重镇甘州却一点儿反应也没有,更没有出兵救援王君勠?其实答案很简单,甘州正是回纥兵的驻地,因此如果甘州驻军真有所反应的话,更可能是帮忙杀人而非救人。发难者回纥护输选择这个地方来伏击大唐高官,无疑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绝佳安排。

      当年默啜可汗强盛的时候,同属突厥但早已归顺大唐的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纷纷迁居到甘、凉之间寻求唐军保护,以避后突厥可汗锋芒,这些突厥人随后便被编入唐军在当地驻守,名为“赤水军”。前面说过,王君勠就是河西本地人,他没发达的时候“往来四部”,与这几个部族混得相当熟。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以勇猛著称的男人却并没有被崇拜勇士的突厥人重视,而是恰恰相反,史载郁闷的王君勠饱受四部鄙视,以至“为其所轻”。

      等到王君勠当上了河西节度使,成为赤水军的顶头上司,四部酋长们生怕这位老熟人兼新长官给自己小鞋穿,每天惶惶不可终日,史载“回纥等怏怏”。王节度也自然不会对这些曾经轻视甚至嘲笑过自己的突厥人有什么好脸色,遂“以法绳之”,至于他是以制度为借口故意找茬,还是凡事都公事公办毫不通融,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结果“四部耻怨”。瓜州失陷后,王君勠又趁机向朝廷上书弹劾赤水军配合不利,造成四部酋长全部下马,双方积累日久的矛盾终于总爆发。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对于王君勠的性格,玄宗朝宰相、“燕许大手笔”之一的张说早已经做了总结,那就是“勇而无谋,常思侥幸”。

      玄宗曾因吐蕃国书中的“辞指悖慢”而恼怒不已,张说劝皇帝最好还是用和平方式来解决两国争端,以免连年战争导致人民“不胜其弊”,最后得不偿失,“虽师屡捷,所得不偿所亡”。而已经下定决心武力解决的玄宗则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等一下王君勠来了,我再和他商量一下吧。”就把张说打发了。

      出宫后,张说叹息说:“君勠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吾言必不用矣。”最后结果确实如张说所料,玄宗采纳了王的意见,使得唐蕃战争迅速升级,“及君勠入朝,果请深入讨之”。

      由于政见不和,张说的话难免有些失之偏颇,比如“勇而无谋”这个评语就不一定确切,因为就在这次廷见后不久,王君勠就凭借高超的智谋取得了大非川大捷,所谓的“无谋”,最多也只能指政治谋略而非军事谋略。但另一方面,张说的评价也并非全无道理,从历史记载来看,王君勠“常思侥幸”确实不虚,他号称猛将却很少打硬仗,甚至刻意回避与敌人正面冲突,这在当时唐强蕃弱的形势下相当令人难以理解。最后,他决定带领少量部下截击吐蕃使者,最后却中伏丧生,其初衷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侥幸”的成分。

      猛将王君勠就这样死了,他的对手悉诺逻恭禄则如日中天,“威名甚盛”。但让当时的人们绝对想不到的是,悉诺逻元帅的末日也即将来临,他仅仅比王君勠多活了一年时间。

      关键词(Tags): #悉诺逻恭禄#大非川#大非山#瓜州#回纥通宝推:foureyes,铁手,中关村88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4 铢钱!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 家园 《3、战争与和平——吐蕃大相的选择题》

      《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之《热血沸腾的盛唐》

      3、战争与和平——吐蕃大相的选择题

      与以往一样,唐蕃双方的这次谈判仍然以互喷口水为主旋律。

      操着比许多唐人说得还溜儿的一口陕西官话,照着以赞普名义撰写的《请修好表》,吐蕃谈判代表悉腊开始bu-la-bu-la-bu-la:

      “缘孝和皇帝(即唐中宗)时旧宰相入盟者并无,不重新盟誓,彼此不相信,要须新立盟誓。”

      就是说当年神龙会盟时候的那些当事人现在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如果不重新签字画押,恐怕今后会有人赖帐滴。随后,他又代表藏王,甜甜地向唐帝叫了一声“舅舅”:

      “阿舅书上虽道和好,意中不专,知有何益。”

      尽管听上去有些拐弯抹角,但吐蕃的态度其实很简单,就是力求以双方目前实际占领区为划界标准重新盟誓,并讽刺唐方说话不算数——身为舅舅,做人可不能这样两面三刀。而玄宗则死活拒不做出承诺,这就意味着唐朝仍坚持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的界约为准,坚决不承认对那一大片所谓金城公主洗澡堂子即河西九曲之地的割让。

      “来书云乞力徐此集兵马者,准旧例,兵马新、旧交替,若道别集兵马,并是虚言。”

      就是说,唐朝指责吐蕃大相乞力徐陈大军于东部边境,志在侵唐,而吐蕃则辩解道,这不过是当地驻军的正常换防,所谓“别集兵马”什么的都是浮云。

      “又往者平论地界,白水已来,中间共合空闲。昨秋闻郭将军率聚兵马于自水筑城口既缘如此,吐蕃遂于界内道亦筑城。其两国合同,亦须迎送使命,若必不和,其城彼此守捉边境。”

      吐蕃这是在指责唐将郭知运在两国边界的中间地带侵地建城,并为吐蕃自己在边界建城作辩解,说这只不过是防范于未然,除了维护边境稳定没有别的意思。

      外甥随后又向舅舅指出:“又以北突厥骨吐禄共吐蕃交通者,旧时使命,实亦交通,中间舅甥和睦已来,准旧平章,其骨吐禄,阿舅亦莫与交通,外甥亦不与交。今闻阿舅使人频与骨吐禄交通,在此亦知为不和。中间有突厥使到外甥处,既为国王,不可久留外国使人,遂却送归。即日两国和好,依旧断当吐蕃不共突厥交通。如舅不和,自外诸使命何入番任使伊去来。”

      吐蕃这是在谈后突厥问题,说外甥俺其实并没有和后突厥勾结,而是舅舅你自己疑神疑鬼。

      由于双方对立尖锐,这次谈判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就在谈判期间,唐朝为了展示肌肉,陇右节度使郭知运统兵进入吐蕃占领的河曲,“掩至九曲,获铠甲及马、羊、牛等数万计。”由于此役不见斩获人员的报导,郭知运有可能是采用奇袭方式劫夺了吐蕃设在河曲的一处重要军资仓库。由此可见,唐朝方面根本不承认吐蕃对河西九曲的占领。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吐蕃又遣使“求皇帝亲署誓文。帝以昔岁和亲已有诚约,而今何乃重请盟书。但信必由衷,章寻前代,足矣。不许。”

      所谓“章寻前代”,其实是说一切要遵守神龙旧约,可见双方矛盾的基本焦点仍然集中于是否承认河西九曲的占领以及是否有必要修改神龙旧约的问题上。对此,唐、蕃各持己见,矛盾已经不可调和,预示着武装冲突迟早不可避免。只是由于唐朝国势正蒸蒸日上,两国关系才在这种不战不和的尴尬状态中继续下去。

      就在这一年,唐朝受到意料之外的重大打击,其北伐后突厥汗国的计划竟然遭遇惨败。

      前面说过,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随着默啜可汗被传首长安,后突厥汗国濒临灭亡。但本已出兵三路北伐的唐军因默啜的意外死亡而心满意足,随即过早班师,默啜的侄子默矩于是乘机再建汗国,号毗伽可汗。在新可汗执行的休生养息政策下,因战乱而逃离汗国的突厥人纷纷归来,后突厥很快恢复了昔日的强盛国势。

      开元六年(718年),当年洮河之战中与郭知运一起见死不救的唐军“诸将”之一、已升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的王睃图谋组织再次北伐,以彻底解决后突厥问题。王睃计划由奚与契丹(都是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从东面进军,拔悉密(游牧于阿尔泰山的一个突厥部族,归属大唐北庭都护府管辖)从西面进军,沿边唐军与此同时发动,打算在第二年的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各路人马会师漠北,一举端掉位于稽落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具体地点尚有争议)的后突厥汗廷。

      但是,洮河之战的悲剧似乎又一次上演了——到了约定的时间,大唐任命的金山道总管、拔悉密首领执米啜率领所部到达指定地点,却惊恐地发现自己已成为孤军,因为约好一起到达的兄弟部队连半个人影都没有。寡不敌重的拔悉密远征军随即为后突厥全歼,这场悲剧直接导致大量拔悉密人后路被切断,因无法返回北庭而只能向后突厥投降,声势浩大的北伐规划随之流产,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唐朝在蒙古高原和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威信。

      与此历史进程大体同步进行的是,当年默啜被杀后突厥大乱,原本臣服后突厥汗国的西突厥突骑施部首领苏禄乘机宣布独立,部众日益壮大,突骑施汗国很快便称雄于西突厥故地中亚大草原,唐朝册立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献已经控制不住形势。大唐为了避免突骑施汗国这一重要地方势力结盟吐蕃和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只好在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正式承认了这一地方政权,不仅遣使册封苏禄可汗为“忠顺可汗”,而且答应让出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为可汗牙庭。

      受此激励,吐蕃朝中的主战派重新抬头,主张把边界纠纷诉诸武力解决,其首领为部长级高官绮力心儿。当年赤玛蕾时代的三巨头中,主管军事的吐谷浑藩王岔达延此时不再见诸史书,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主政的大相乞力徐和主管宫廷的外戚尚赞咄热拉金年纪也相当大了,新一代的官员正在逐渐上位,绮力心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绮力心儿的全名为“绮力心儿藏热”,藏语发音为khri-sum-rje-rtsang-bzher,这个名字的汉文尽管看上去有点儿女里女气,但其拥有者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人,并且出身于吐蕃名门望族之一的韦氏。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吐蕃后期还有一位宰相绮心儿,尽管名字相似,二者却并非同一人——后来的这位绮心儿出身于外戚,因此又被加了“尚”的头衔,我们通常叫他尚绮心儿。

      早在两年前的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绮力心儿就已经被吐蕃王廷提拔为“诸论”(吐蕃政府的部长,通常有九名)之一,因而又在史书中被称为论.绮力心儿藏热(blon-khri-sum-rje-rtsang-bzher)或论绮力心儿。他深得吐蕃赞普信任,被王室授权与首相大论乞力徐共主盟会。不同的是,乞力徐主政日久,较为持重,绮力心儿则锐气正盛,志在外略。

      不幸的是,乞力徐和尚赞咄热拉金这两位昔日巨头正因年迈而逐渐淡出吐蕃政坛,负责对唐事务正是这位锋芒毕露的绮力心儿。尽管热衷于对唐重新开战,但这个名门贵族却绝非卤莽匹夫,他在采取军事步骤之前先通使后突厥与突骑施,做好了一切必要的政治、外交安排。

      按照敦煌保存的吐蕃历史文书中记载:“及至猴年(公元720年),赞普驻于董之虎园,默啜可汗的使者前来致礼。”当然,这时候默啜可汗早已死亡,这里的“默啜”应该是指当时的后突厥汗国的君主毗伽可汗默矩,可汗与赞普间的通使,很可能标志着继当年默啜可汗之后,吐蕃王国与后突厥汗国之间的反唐同盟业已再次结成。

      同时,吐蕃也遣使西突厥突骑施汗国,争取与之保持良好的睦邻关系,希望对方在唐蕃开战后即使不能帮自己起码也两不相帮。强大的苏禄可汗虽然在表面上称臣于唐,但他此时对讨吐蕃的便宜并没有太大兴趣,其最主要敌人是正在东扩、严重威胁西突厥安全的阿拉伯帝国。因而,苏禄对大唐、吐蕃等周邻大国基本都保持着相敬如宾、互不侵犯的和平姿态,以求得到稳定的大后方,吐蕃的这一友好表示无疑正中其下怀。

      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对吐蕃极其有利。

      按照敦煌吐蕃大事纪年的记载,公元720年,吐蕃朝廷“由尚赞咄热与论绮力心儿集会议盟,派定尚论往大藏征马料,攻陷唐之索格松城”。

      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大藏”系地名,最初的“藏”(gtsang)大致包括拉孜、日喀则、江孜等地区。后扩大到南木林地区,便成了“大藏”(gtsang chen)。或说,大藏的范围可能包括“藏”(gtsang)与“香”(shangs)在内的大片地区,故称“大藏”,吐蕃人将藏(gtsang)扩展为大藏(gtsang ehen),即开始由年楚河流域向雅鲁藏布江以北扩展。另一说则认为大藏是一个独立的和在公元684年前后新近纳入吐蕃统治范围的地域与政权实体,有可能就是被吐蕃征服后的一个附属国。

      而这个“索格松城”的汉文名称虽然迄今未明,但学者推测很可能就在唐朝陇右境内。

      同年,吐蕃军团又进犯帕米尔高原的勃律国。前面说过,勃律王苏弗舍利支泥本已在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叛蕃附唐,并接受大唐册封,而到了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朝又册曹麟陀逸为勃律王,由此可见先王苏弗舍利支泥很可能已经在抗蕃战争中战死。

      到了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夏天,吐蕃两大重臣乞力徐及尚赞咄热拉金都已经病死了,按照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绮力心儿于是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大论,这位新首相大权独揽,更加准备放手一搏。

      只不过,从结果来看,与钦陵等前辈相比,绮力心儿虽然是对唐战争的挑起者,但他却似乎有些眼高手低或生不逢时,无论怎么折腾,最后都并未能达到以武力改变唐、蕃边界的预期目标,其主政时期也没有重大战绩可言。

      就在绮力心儿开始执政的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吐蕃军团大举进犯陇右,结果却铩羽而归。按照《册府元龟》的记载,唐玄宗照瓢画葫芦,再次任命洮河之战中的那些老搭档们领军迎敌——薛讷第二次出任陇右防御使,郭知运为防御副使,杜宾客为丰安军使,安思顺为临洮军使。也就是说,除了王睃以外,当年曾经对王海宾见死不救的唐军“诸将”几乎悉数到齐,而王睃本人则因与郭知运不和并被郭所算计,在这一年的九月已贬为梓州刺史。

      战争的具体过程不详,但在这一年的十月,以上唐将都被皇帝加官进爵并得到优厚赏赐,朝廷的理由是“并赏破吐蕃之功也”。由此可见这一仗唐朝确实是打胜了,从这些人精将军们都全须全尾的结果来看,此战应该没有再发生洮河之战里内部倾轧的悲剧。

      就在同一个月,刚刚立功受赏的河西、陇右节度大使郭知运病故,临终前他向皇帝推荐自己的部下、时任右卫副率的王君勠为继任。史载郭、王两人是老乡,不但都是瓜州(今甘肃省瓜州县)人,而且也都是身手不凡的猛将——“皆以骁勇善射著名西陲,为虏所惮”,当时的人们将他俩并称为“王郭”,如果按照这个顺序,王之勇猛尚排在郭前。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又包围了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唐朝属国、与勃律国同宗的小勃律国,小勃律的没谨忙国王(开元初年因为受到吐蕃的压迫,他曾亲自入长安表示臣服)赶紧派人向宗主国求援,北庭节度使张孝篙马上派麾下疏勒副使张思礼率领胡汉步骑四千人前往支援。唐军昼夜兼程,终于赶到小勃律城下,没谨忙国王乘势率军杀出,与唐军左右夹攻。史载吐蕃大败,“杀其众数万,收其器械、羊马等甚众,尽复其九城故地。”此战过后,唐朝正式册封没谨忙为小勃律王。

      小勃律地扼大唐西域领土与乌浒水域诸国间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史载吐蕃以前每次杀过来,借口都是要借路去打唐朝设在西域的安西四镇——“吐蕃每谓之:我非谋于尔国,假尔道以攻四镇。”此战过后,吐蕃再也“不敢西向”,唐朝声威复振,而吐蕃的各个属部则纷纷开始离心。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四月,史载“吐蕃首领张甘松来降”,单从姓名来看,这个人未必是真正的吐蕃人,有可能是汉人流民首领,或是甘州、松州一带的羌人酋长。这一年的十一月,吐谷浑的一支也跑到沙州,向唐朝要求“内属”,高兴的玄宗皇帝对他们大加抚慰。

      开元十二年,陇右节度使、鄯州都督王君勠,也就是郭知运临终前推荐接替自己的那位河西老乡,果然没有辜负皇帝和前任的期望——就在这一年,对家乡烂熟于胸的他领兵在河西大破吐蕃军,并抓到许多俘虏“来献戎捷”。为显示自己宽大的好生之德,皇帝对这些吐蕃战俘并没有处死,而是宣布说:“凡事俘囚,法当处死。我好生恶杀,覆育万方,汝等虽是外蕃,物类亦同中国,今舍汝性命,以申含养。并向鸿胪,待后处分。”

      随着唐军一系列的打击,吐蕃节节败退。我们可以猜测,面对着战争与和平这道艰难的选择题,做出了错误答案的吐蕃新大相已经内外交困,年轻的藏王赤德祖赞对他的屡战屡败越来越不耐烦,而像绮力心尔当初替代乞力徐一样,吐蕃更新一代的官员也在悄悄上位,随时等待接替这位倒霉的大相。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突然接见了一个神秘人,此人是西域谢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国(位于现在的阿富汗东部加兹尼省)特勤国王派来的使者,他透露了一个让皇帝哭笑不得的惊天八卦:

      玄宗那个名义上的妹妹也就是吐蕃王后金城公主,竟然要私奔回娘家!

      关键词(Tags): #后突厥#王睃#拔悉密#突骑施#勃律通宝推:foureyes,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太精彩了

      不知楼主对贯穿至唐朝的鲜卑族有没有了解,很想知道这个民族的开始及最后完全决定融入中原的过程,谢谢!

      • 家园 在下还真没什么研究

        只知道李唐皇帝尤其是从李渊到李治都有鲜卑血统,李渊的老妈独孤氏是鲜卑人,李世民的老婆兼李治的老妈长孙氏也是鲜卑人。

        感觉吐谷浑可能是最后一个比较囫囵的鲜卑部族,其他鲜卑族似乎都融合到汉族中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