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 -- 京华烟云AMIP

共:💬88 🌺60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求助!识字多者请进

      写吐蕃查史书,有几个生僻字实在不认得,向大家请教:

      1、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左“风”右“日”,西域的一个国名中的字

      2、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竹”下“固”,也是西域的一个国名中的字

      3、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字怪得都不好形容,一个人名字中的字,他叫王君?,唐玄宗朝一个相当有名的将军,曾任陇右节度使大破吐蕃。

      请知道的朋友指点,能把它们打出来更好,否则我只能在文章里直接用图片了。

      多谢支持!

      • 家园 能为你效劳是我的光荣

        《汉语大字典》“箇”:4、(前三个都与“个”同意,只有一个读音)姓。《万姓统谱.箇韵》:“箇氏,见《姓苑》。”

        关于第三个字可以在下列网站找到这个字:http://www.zdic.net/zd/zi2/ZdicE3Zdic9AZdic9F.htm

        《汉语大字典》“A”:同“B”。(当然用于人名时未必同)

        《汉语大字典》“B”:一种象兔而比兔大的青色的兽。注音为chuò。

        坏了,西西河不认这个字,我的WORD认这两个字。“A”就是您那个第三个字,“B”是那个字去掉底下的“大”字。

      • 家园 百度了一下

        左风右日

        康熙字典上有,【戌集下】,音“xué ”或“yù”

        第二个是“个”的繁体,好像就读“个”

        gè ㄍㄜˋ

         1. 同“个1”。

         2. 姓。

        • 家园 俺也摆渡过

          可还是输入不了。

          另外,第二个字应该另有含义,不是或不只是“个”的繁体,因为读的一篇历史论文的注解里说过有这个字的地方原来在某本书里写做“个”,后来又根据另外一本书又改成了现在这个鸟字。

          哪位朋友帮忙输入一下贴上来,无论是拼音、五笔还是什么其他方式,能打出来就好,免得文章里的名字还得顶着图。

    • 家园 有迹象 青海的土族很可能是吐谷浑直属后裔
      • 家园 有这种可能

        我去过土族聚居区,其生活习俗与藏族有相当大的差异,可能更接近蒙古族。

        语言上,更类似蒙语而非藏语

        文字上,广泛使用汉字

        手工艺上,喜欢刺绣

        饮食上,喝奶茶而非酥油茶,爱吃蔬菜,爱油炸食品,而且吃饭时常常分餐

        丧葬上,火葬、土葬,不用天葬

        当然,土族也有许多和藏族相似的方面,比如同样信仰藏传佛教,食用酥油制品,也有部分操安多藏语,等等

        • 家园 土族的“土”的发音可能与吐谷浑有关

          虽已定居,但第年有一节日追忆游牧生活

          出土的吐谷浑贵族墓葬中的剌绣图案,与现今的土族传统剌绣图案一脉相传

    • 家园 《2、突厥,唉!突厥——靠不住的盟友》

      《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之《热血沸腾的盛唐》

      2、突厥,唉!突厥——靠不住的盟友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阴历六月,对大唐玄宗皇帝来说是悲喜交加的一个月。就在本月,他的父亲太上皇李旦驾崩,由于太庙里的七个坑(即所谓的‘太庙七室’)都已经占满,玄宗的伯父中宗李显于是不得不为弟弟睿宗李旦腾地方,朝廷宣布“迁中宗神主于别庙,奉睿宗神主祔太庙”。

      同样就在本月,正处在悲痛之中的皇帝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一颗因长途运输而将近腐烂的人类头颅,看到这件可怕的东西,玄宗一扫阴霭,顿时兴奋起来。这并非由于皇帝的口味有多么重,而是因为根据信使同时带来的奏章,这颗人头的主人竟然是折磨帝国多年的可怕梦魇——后突厥的默啜可汗。

      后突厥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并渐渐与吐蕃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大唐及武周几代皇帝的心结。

      后突厥是原来东突厥汗国的后裔,因而也被称为“后东突厥”。当年,太宗皇帝扫灭东突厥后,在边境地区为归降的突厥人专门划定了保留区居住地,任命各个部落首领为朝廷官员以分而制之,并将许多当地人编入唐军,阿史那社尔等突厥酋长甚至成为大唐一代名将。

      战无不胜的贞观时期,突厥人自己似乎也愿意供骄傲的天可汗驰驱,但太宗一旦离世,这些突厥部队隐藏的许多问题就渐渐显露出来,他们开始对南征北战刀头舔血的动荡生活怨声载道,对什么都不干却可以动嘴皮子指挥他们东奔西跑的朝廷官员咬牙切齿。

      更为可怕的是,大唐再也没有人能压得住场子,无论是怕老婆的高宗皇帝还是心狠手辣的武皇后,在这些草原战士们看来,都没有当年天可汗的半分风采,而与此同时,朝廷对自己部落的盘剥压榨则从来没有停止过,更导致突厥将军们的不满与日俱增。

      终于,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十月,一位突厥王族即阿史那家族的王子在蒙古高原起兵,宣布东突厥复国,一时间竟有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部众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

      曾为大唐从西突厥和吐蕃手中收复西域的名将裴行俭随即杀来,刚刚复国的后突厥汗国几次大败,最后在裴的苦心劝说并保证不死后,后突厥可汗伏念于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宣布投降,东突厥复国的第一次努力就此失败。可是,当裴行俭的捷报传来,宰相裴炎却嫉妒这位本家功劳太大,生怕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唆使高宗皇帝杀掉了已归降的伏念可汗。

      深感失信于人的裴将军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羞愧之中,他从此托病不出,再也不愿领军出征,不久就抑郁而终。这个结果让许多人曾期待万分的“裴行俭与论钦陵之终极对决”还没开始便不了了之,噶尔.钦陵此后再无对手,直到十五年后那个剑走偏锋的郭元振出现。

      朝廷的背信弃义也激怒了突厥人,伏念可汗被杀仅仅一年后,另一位阿史那家族的王子在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宣布起事,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但人们更愿意用他的本名仍称呼其为骨咄禄可汗。后突厥汗国于是正式成立,从此这个新兴的草原政权就不断侵扰中原,使得青海之战后已让吐蕃弄得焦头烂额的唐廷更加苦不堪言。

      薛仁贵、程务挺、黑齿常之等唐军名将曾先后率兵与后突厥作战,他们尽管也曾取得许多显赫战果,但这些草原牧人一败便隐身大漠,不久就又卷土重来,唐军尽管数量众多武器精良,但始终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突厥人仍然呼啸如云而来又席卷如风而去。恼羞成怒的武则天甚至将骨咄禄可汗骂为“老不死的”,并要求朝廷的官方文件今后都按此称呼——史载骨咄禄可汗的名字从此便被改为谐音的“不卒禄”,但估计武则天自己心里也清楚,这种YY的做法也只能痛快痛快嘴而已。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十一月,在这个颇有讽刺意味的中原年号里,老不死的后突厥“不卒禄”可汗并没有继续长寿,他终于彻底老死了,其弟弟阿史那环自立为汗,他就是更为有名的默啜可汗。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开始,默啜可汗率兵不断攻掠唐朝北方与西北边境,让唐军疲于奔命。

      到了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女皇不得不同意与后突厥人讲和,答应突厥人的所有条件,将此前投奔唐朝的六州突厥降户数千帐以及大量谷种、杂彩、农器、铁等重要物资交于对方,并为宗室亲王迎娶可汗之女为王妃。

      但事实证明,这次和谈只不过是默啜可汗耍的花招。武则天的侄孙淮阳王武延秀被女皇选定为那个必须娶突厥公主的倒霉王爷,可这个不幸的家伙刚到突厥迎亲就被关了起来,可汗的解释听上去似乎相当理直气壮:我女儿不嫁冒牌货!按照史书中文明一点的说法则是“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

      随后,默啜以此为借口撕毁和约,十万突厥铁骑号称要“奉唐伐周”,扑向河北大肆抢掠。

      女皇仍然毫无办法。就在这个时候,狄仁杰等大臣乘机提出让庐陵王李显复太子位,以李唐皇室嫡子的身份统率大军迎击突厥,从而彻底粉碎敌人的借口。果然,当得知唐军在李唐皇子带领下倾巢出动出动、各地怀念唐朝的百姓们无不赢粮影从的消息后,自认没有取胜把握的默啜可汗下令撤军,临走时为减少累赘并消灭对方人口,突厥人将抢掠来的八九万河北百姓全部“坑杀”。复仇的唐军无法追上轻装的突厥骑兵,默啜率军安然退入茫茫大漠。

      一直到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八月,在突厥囚禁了六年后,受尽屈辱的武延秀终于被突厥人释放回中原。也许是为了补偿武延秀遭到的虐待,中宗皇帝后来把守寡的爱女安乐公主许配给他——但据说两人此前就早有勾搭,当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死于一场未遂的兵变后,武延秀终于正式成为驸马。可惜这场婚姻最后却成为武延秀的催命符,在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中,武延秀和安乐公主夫妻二人都死于非命。

      也许,对这位武氏王爷来说,如果能留在苦寒的突厥大漠当女婿,也并不一定是坏事吧。武延秀的母亲是黑齿常之的老乡,来自朝鲜半岛的百济,也许是遗传了妈妈的歌舞天赋,小武长大后不仅以姿度闲冶、相貌俊美著称,而且精通诸多番语及各种胡舞,也就说他是一个外语很溜儿并且特会玩儿的年轻人,即使放到现在也很可能入选“快男”什么的。这样一个时尚青年无疑是许多少女心中的偶像,可是彪悍的突厥可汗偏偏看不上娘娘腔的小白脸,悲夫。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面对共同的敌人大唐,吐蕃王国与后突厥汗国正式结盟,双方随即对唐朝实施第一次联合打击,主战场在西域遥远的北庭(现新疆天山以北),但结果却让双方大为扫兴,联军为唐军所败,担当主力的突厥人更是损失惨重。

      按照《册府元龟》的记载,这一年“郭虔瓘为北庭都护,累破吐蕃及突厥默啜,斩获不可胜计”。就在这场战争中,默啜可汗的儿子同俄王子被唐军突袭斩杀,本来打算“请尽军中衣资器杖以赎同俄”的突厥人得知噩耗后悲伤无比,再也无心作战,终于“举军恸哭去”。

      玄宗特地为此降诏,嘉奖参战将士,诏书中称“默啜残凶,倔强边隙,吐蕃小丑,孤负圣恩。”由此可见吐蕃确实曾与突厥联兵犯唐,但却以失败告终。

      值得注意的是,吐蕃主战派首领、曾指挥过洮河之战的吐谷浑藩王岔达延此后在史册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说明此人很可能已经死亡或遭到吐蕃王廷罢免。

      尽管战败丧子,但默啜可汗仍是草原和大漠的王者,唐军对他仍没有太多办法,只能建设堡垒尽量约束对手的行动范围,双方一直打打和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本打算派三路大军一起出击,深入漠北彻底解决默啜可汗,但就在这时候他却突然收到了对手的头颅。

      谁也想不到,见惯了大江大海大场面的后突厥可汗最后竟然在小河沟里翻船。这一年的阴历六月,默啜率军大破属于九姓铁勒的拔曳固部落,取胜后洋洋得意的可汗不加防备,自己独自出去闲逛,却在一片柳树林遇到了正躲藏在里面的几名拔曳固溃兵,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结果堂堂可汗被一个名叫颉质略的落跑小卒偷袭得手,稀里糊涂地丢掉了脑袋。

      随着默啜的突然死亡,群龙无首的后突厥汗国立即陷入混乱,经过一番血腥的宫廷杀戮,前可汗骨咄禄之子默棘连成为后突厥君主,是为毗伽可汗。得知新可汗即位的消息,当年因连绵战火而迁移到外地(比如本来为唐朝领土,后来成为吐蕃占领区的河西九曲)的许多突厥人先后返回,后突厥的实力渐渐开始恢复。

      也许是吸取了自己前任穷兵黩武最后身死命灭的教训,新可汗毗伽执行了韬光养晦的对唐政策,用后突厥王廷智囊、可汗的岳父兼大臣暾欲谷的话说就是“唐主英武,民和年丰,未有间隙,不可动也。我众新集,力尚疲羸,且当息养数年,始可观变而举。”在这种情况下,后突厥与吐蕃的战略联盟已经名存实亡。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对大唐来说可谓双喜临门。阴历十二月,玄宗又收到一份意外的惊喜——本来一直依附于吐蕃的勃律国竟然跨越千山万水来向遥远的大唐朝贡,由此可见遭受洮河之战及之后唐朝一系列的军事打击,吐蕃的政局已不再像赤玛蕾太后时期那么稳定,连大后方都开始摇摇晃晃了。

      勃律国位于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反复争夺的克什米尔地区,临近西藏阿里,一向属于吐蕃的势力范围。那里不仅盛产宝石,而且扼守着中亚通往南亚的咽喉,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第二年的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勃律国王苏弗舍利支离泥正式接受唐朝册封,这个对吐蕃臣服已久的小国从此正式宣布叛蕃附唐。

      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原来一直同吐蕃结盟的西突厥突骑施部苏禄可汗也被唐朝招抚,从而进一步将吐蕃陷于外交上的孤立——这位西突厥可汗据说相当了不起,曾给予当时向中亚发展的大食(即阿拉伯帝国)以沉重打击,阿拉伯人因而称之为“Ab Muzim”,据说这个词的意思是指野牛或大象等靠冲撞争斗显示力量的庞大动物。

      唐朝为笼络西突厥,特意将早已汉化的突厥“十姓可汗”、大唐帝国“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的文散官)”阿史那怀道的一位女儿册封为交河公主,“下降”苏禄可汗为妻。而苏禄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在当上唐朝驸马的同时,他又娶了吐蕃公主和后突厥公主,三个老婆地位相等不分尊卑。于是,这三个彼此敌视的公主不得不勾心斗角,在西突厥王廷“并为可敦(即王后)”。

      事实证明,以武力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已经此路不通,在借助王后金城公主的独特身份向玄宗皇帝屡次发动亲情攻势但却毫无效果后,无可奈何的吐蕃只能正式提出求和。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那位曾为金城公主进藏打前站的语言天才、吐蕃翻译官悉腊于是再做冯妇,奉国书诣长安谈判。

      关键词(Tags): #苏禄#默啜#后突厥#毗伽#勃律通宝推:foureyes,随机微分算子,中关村88楼,老醋花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做个小调查,谢谢大家!

        不知道吐蕃这种题材和笔者另一个关于仓央嘉措的文章哪个更受欢迎?

        似乎吐蕃得花多但浏览量少

        而仓央嘉措正好相反,得花少但看的人多得多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

        • 家园 这个好解释

          就像公开都说苏辛好,背底下看花间集;公开说喜欢红楼梦,底下更爱读金瓶梅!

        • 家园 仓央那些八卦以前看过,但吐蕃的通史就没看过了。

          仓央那个事太八卦,所以流传也广。而吐蕃是纯历史爱好者才感兴趣,虽然之前对拉藏汗之类的信息也接触过,但比较零散,很多材料是第一次看。

        • 家园 先看的仓央嘉措 很喜欢 看到这个也灰常灰常喜欢

          都喜欢 排名不分先后。写的真好。想通宝推来着 乐善不够。只能花谢了。

          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大唐盛世也不过如此。

          李隆基的陵墓在陕西浦城县,前几年去看过,规模又小又破败,倒是李旦的桥陵挺气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