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黑水白雪长津湖12 -- 瀚海拾贝

共:💬338 🌺4223 🌵9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黑水白雪长津湖12

    瀚海拾贝:【原创】黑水白雪长津湖11

    长津湖战役,经验和教训非常多,长期以来中国官方历史,基本是描述胜利贬低美军;也有国内所谓的传记,对参战的志愿军脱离当时历史背景的进行褒贬。我曾不久前在新华书店,看过一套精装的朝鲜战争记事,书名记不起来了,洋洋洒洒数册,带着华丽的腰封。我抽出长津湖战役那一册,略一翻,就完全失去了阅读的欲望。该书通篇都是报纸材料,没有哪怕一点点新颖的观点或视角,纯属哗众取宠骗钱的东西。该书用了许多大幅照片介绍志愿军各级指挥人员,相信只要百度一下,这些志愿军指挥官的资料一定会比书上提供的更全面。甚至有的作者有意无意贬损一些作战部队,特别是对9兵团战役预备队第26军,没有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许多介绍志愿军将领的图片里,没有26军指挥员的一张。26军是一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里著名的军队,该军军长张仁初是1927年参军的红军战士,1955年衔授中将。

    1986年,26军组织相关人员写军史,找到时任海军政治委员李耀文,李入朝作战时任第26军政治委员。相关人员向李耀文了解26军在朝鲜作战过程,李介绍说:你们去济南军区找某人,他当时任军作训处副处长,能写会画。找到他,写入朝作战,特别是长津湖战役没有问题。

    于是写作人员找到了父亲。长津湖战役,26军吃了大亏,客观叙述比较困难,为此父亲提了一个要求:我可以帮助你们完成长津湖战役及相关写作,但必须成功经验和失利的教训一并写上。又说:我们不能光写好听的,让后来者不知道我们曾有过的失利和教训。

    总结失利和教训永远重要于对胜利的赞歌。可是,长久一来,文过饰非已经形成了传统,有些人甚至昧着良知,捏造历史,失信于后来者;不客观的总结战役战斗,那么后来者会付出更多的鲜血。

    今天,回首看第9兵团仓促入朝参战,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击美军在东线的迅速进展,保障志愿军西线侧翼安全;但事实上朝鲜北部由于狼林山脉所隔,形成天然的东西两部分,交通阻绝,大兵团难以逾越,险恶的地形双方均无法利用。所以,美军东线进展是否已威胁西线侧翼,值得商榷(整个朝鲜战争中双方都未有过大兵团穿越狼林山脉的战例)。那么9兵团紧急入朝的目的--真正的答案就是:抓住东线美军和南朝鲜军势单力孤分兵冒进之机,集中精锐的第9兵团实施突然打击,争取中国在国际政治上和战略上的主动。

    据有关史料,毛泽东10月31日致宋时轮、陶勇电报中就明确赋予第9兵团“以寻机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3师、美军第7师及陆战1师等四个师为目标”。逐个歼灭东线联合国军四个师,这么宏大的战役决心很显然还是建立在解放战争中大歼灭战的经验上(第一次战役特定的遭遇战性质也使志愿军对美军战斗力产生了错误的低估)。对此有人评论:“这样的决策,从战略上讲是毫无必要,因为东线只是次要方向,只要集中力量击退西线美第8集团军,那么东线美第10军就必然后撤。从战术上讲也是违反了解放军一贯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将入朝的两个兵团分散在两个战线。从后勤上讲仓促入朝未及换装更是使原本就相当薄弱的后勤补给增加了战地补给的负担。”也有战史学家认为:“如果采取只以27军由辑安入朝接替(或加强)42军在东线的力量,而以九兵团主力20军、26军加入西线战场,集中十三兵团与九兵团主力,可以在西线取得更大的战果。这样一来可以使九兵团在入朝前获得换装补给的时间,二来也能避免在中途变更计划而出现的种种不利状况(如九兵团中途接到直接入朝命令时,27军已开往安东不及调转,只得以后卫20军改前卫,结果改道至梅河口因铁道线路坡度大,列车必须拆散行车序列重新编组,导致20军入朝时建制被打乱)。”

    所以给了这样结论:“第9兵团如此紧急入朝并无绝对之必要,其目的就是想抓住战机在东线打个大歼灭战,实际战争发展却证明不仅未实现歼灭东线联合国军四个师的伟大计划(实际连一个美军整建制团都没能歼灭),反而给部队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对上述评价,我不敢苟同。

    一是毛泽东关于战役构想:“以寻机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3师、美军第7师及陆战1师等四个师为目标”出于对整个朝鲜战局考虑,用突然、果断的打击,使美军退回“三八”以南,争取国际政治上的主动;

    二是东线美军和南朝鲜军势单力孤分兵冒进之,此乃兵家之大忌;所谓机不可失,集中精锐的第9兵团进行围歼,可能取得重大战果,取得在朝鲜战场上军事主动;

    三是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军和南朝鲜军在东线疾进,距我国边界100公里左右,朝鲜人民军在东线已无兵力进行阻击。美军机械化部队,可在短时间到达江界,并可兵锋向西,圈击,甚至合围志愿军西线兵团,志愿军在战略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所以,9兵团入朝参战,实乃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问题是9兵团指挥员并没有高度的思想准备。

    我服役后,曾听父亲谈起过长津湖战役的教训,时间久远,有些细节也忘了,根据记忆整理,基本内容如下:

    9兵团入朝前:

    一是9兵团主要首长对朝鲜战局快速发展没有相应的判断;

    二是组织指挥,物资保障不力;当“1950年09月07日上午,由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主持,紧急召开9兵团军以上干部会议。军委指示:解除9兵团攻台训练任务,部队立即集中,待命开赴山东地区进行以入朝作战为目的训练整补。”解放台湾,当时是解放军压倒一切的任务,这么重要的任务都予以解除,说明朝鲜战局已经不可收拾。出于保密,9兵团军以上干部应该知道,入朝作战在即。可是,即使如此,9兵团物资准备工作进展缓慢,当一个多月以后进入朝鲜时,给养、弹药配置不足,战士们还穿着单薄的衣裤,造成9兵团在世界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冻死伤非战斗减员。

    三是9兵团没有认真研究美军作战特点,志愿军战术思想还是停留对国军作战阶段。入朝作战预先号令下达距跨过鸭绿江,实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除去装备物资准备不足,特别是对美军作战特点,研究不够。比如:美军实际战斗力,指挥员战术动作,其步、炮、坦、空配合默契程度,环形防御支撑作用等等。如何打,如何突破美军环形防御,如何打赢,对困难估计严重不足。

    9兵团入朝之后:

    1、战役布置问题。做为9兵团战役预备队之26军,距离第一攻击梯队相距160华里,战役梯队配置十分不合理;当时山高路远,天寒地冻,大雪过膝,两梯队之间竟有六夜行程(没有制空权,白天无法行军)。

    2、长津湖战役前,父亲曾向军首长建议,团以上主官去第一攻击梯队,察看地形,了解兄弟部队与美军作战,掌握其作战特点,打有把握之仗。但是,遭到9兵团首长拒绝,认为无此必要,甚至盲目乐观到:可能用不上预备队战役就结束了。轻敌是直接原因。

    3、开进过程中,为执行按时到达攻击地域命令,抛弃了火炮等重型装备,只携带轻武器和三天的干粮;这是实现分割包围陆战一师,却无法围歼其最主要的原因。无重型武器,突破不了美军用坦克和火炮配置的环形防御工事;三天的干粮,更无法保证志愿军有一定的体力抵抗严寒和冲锋作战。

    4、轻敌的表现至上而下;毛泽东指示志司,分割包围陆战一师后,围而不打,吸引联合国军解围,从而重创联合国军,设想消灭美军3-4个师,一举解决朝鲜问题。这种乐观的情绪,影响了志愿军高级指挥官,盲目轻敌,甚至说:蒋介石的800万军队咱都打败了,美军陆战1师还够咱吃的?在战役配置上表现轻率,第一攻击梯队和预备队距离过远,战役预备队准备不足;战役打响后,对困难估计不足,当出现巨大困难时,兵团盲目命令战役预备队抛弃重装备,导致攻敌不克。

    9兵团虽然战略上完成了任务,但战役损失巨大,兵团有6万人(也有一说9万人)战死伤、冻死伤,整个兵团失去战斗力,不得不进行休整。

    长津湖战役使美军对志愿军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和志愿军周旋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图片1)从下碣隅里突围途中,由于志愿军的殊死阻击。陆战1师多次停留,等待打通撤退的道路。  

    (图片2)12月7日下午。美陆战1师的主力,陆续撤退到了古土里。

    这两张照片可以证明,美军陆战1师撤退,并不是如我们宣传那样的溃逃,他们并不慌乱,进退有序,显示了陆战1师训练有素和自信的战场气质。

    (图3)从卡车上抬下阵亡美军的尸体,准备举行葬礼。

    (图4)美军战场对阵亡士兵举行葬礼,之前,检查登记阵亡士兵的身份。

    美军对每一个阵亡士兵进行身份认证,确保对他的祖国和家庭有所交待。这一点也是中国军队应该很好学习的。据知,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阵亡有50多万人,大多数英勇阵亡的战士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他的姓名,也永远无法对他的家庭给予应给的交待。

    当我翻阅长津湖战役资料时,看到志愿军第81师第242团第5连奉命在美军撤退途中设伏。当战斗打响后,却无人站起来冲锋。已经展开战斗队形整整一个连的干部战士,全部冻死在简易的掩体中。我曾失声痛哭。

    当我翻阅长津湖战役资料时,看到描述一位美军阵亡士兵的墓碑上刻着他母亲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我,你就是整个世界。”我也曾潸然泪下。

    延安整风后期,有人百思不得毛泽东与王明的分歧到底在哪里,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他为别人考虑得太多了,为我们自己考虑得太少了。这句话让所有的人豁然醒悟。

    今天看朝鲜战争,是不是也应该有理由说,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为别人考虑得太多,为自己国家和人民考虑的太少。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

    无论如何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连一把炒面一把雪都吃不上依然冲锋不止的志愿军战士,那些在零下40℃严寒中穿着单衣单裤作战冻死在黑水白雪长津湖的英雄。做为曾经的军人,我永远感念他们,正是他们用惊人的毅力和牺牲为这个国家和军队赢得了今天地位。

    当我搁笔之际,最想说的话是:希望不再有战争,希望永远和平,希望年迈的双亲都有儿子侍候在身边,希望年青的妻子都能依靠丈夫的胸前,希望花蕾一样的孩子都拥有伟大的父亲。

    这就是我的希望。

    后记:

    第26军军史,有关于长津湖战役的部分,是我父亲亲自执笔所写,当我打开它时,行文的风格是那样熟悉。虽然,它是写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受制于时代政治形势,但比较客观公正。

    上文我做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Tags): #9兵团(大圆)#抗美援朝(大圆)#朝鲜战争(大圆)#长津湖(大圆)#26军(大圆)通宝推:小泽珍珠,桥上,青木堂主,啊凡,nvda,清扬婉兮,hnlhl,joomla,奈何做贼,流云天下,梓童,pipilu,半江瑟瑟半江红,maomao,住在乡下,幽州台,史老柒,landy,西电鲁丁,逐水而行,芦荻秋,njyd,无无名,龙战,bluesknight,dahuahua,strain2,东湖珞珈,南寒,源源的新家,大龙猫,踢细胞,渡泸,镐梓,倒海翻江卷巨澜,zhyfa,纳米小洞儿,崇山彩云,大地窝铺,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没有民盟副主席的出卖

      志愿军需不需要那么仓促是有待商榷的,文人天真的时候总是那么天真,连入朝时间地点都泄露了,虽然美军没有重视,但我们提前进入是有必要的。

    • 家园 "中国人民志愿军阵亡有50多万人"? 这是哪里的估计?如

      果是伤亡,还有可能,怎么可能光死就死这马多?这种事是不能靠据说的。 我在网上查了查,这种中国入朝达300万人的估计,死亡50-100万的谣言来源是那个中国的叛徒婊子张戎的书“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拿这种反中反共,反毛的谣言书做根据,未免太过分了!

      连美军的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死亡人数也不过就是30万!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主贴居然有数百人献花。

    • 家园 【讨论】一点疑问

      【“1950年09月07日上午,由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主持,紧急召开9兵团军以上干部会议。军委指示:解除9兵团攻台训练任务,部队立即集中,待命开赴山东地区进行以入朝作战为目的训练整补。”】

      50年6月25日朝鲜发起攻击,6月27日杜鲁门宣布美国第七舰队部署台湾海峡,实际上这时解放台湾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了,从6月27日到9月初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九兵团一直都还在进行攻台训练?从九月初接到紧急命令到入朝作战又有近两个月的时间,而准备工作却如此不充分,致使长津湖一战非战斗减员损失惨重,可见九兵团入朝作战之仓促草率,【9兵团入朝参战,实乃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说有些牵强了。而且当时东西线战场被近百公里的崇山峻岭分隔,也没有多少必要同时展开攻击,实际上九兵团的作战行动确实也是比西线推迟了两天才开始。长津湖战役从上到下,从战略决策到战役准备到战术行动不能不说存在一系列的疏忽和草率(其中原因何在?),而最终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的是战士的鲜血和生命。

      • 家园 九兵团入朝是11月5日太祖才决定的

        原来的计划是先在东北进行集训,到51年开春才入朝,这样看宋时轮他们没有带上冬衣反倒是正常的,因为物资本来是该在整训地点储备,然而由于兵力不足,九兵团被迫提前入朝,没有时间去领取物资就去了朝鲜,相比较西线的那四个军从9月起就已经在东北沿线开始进入临战状态,无论是物资还是弹药都准备充分,九兵团明显时间不够,九兵团几乎是下了火车就直奔朝鲜,就这样都还得要延迟两天才能开战,可见有多么仓促。所以说如果准备不充分这个板子中央首先要挨,改动出兵计划物资供应不力当然是要中央承担而不是急着赶往战场的部队,而且正是因为没有制空权,导致大批运输车辆在朝鲜境内被毁,严重影响了物资的运送能力,粮食都很难供应,何况是重武器,西线第二次战役打的精彩是建立在东线没有足够运力的情况下。

        就这样,由于朝鲜战局的急剧变化,九兵团入朝参战计划从最早的先从山东开赴东北整训一段时期到1951年开春后再入朝参战,到“11月1日起车运吉林梅河口地区进行战前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则可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毛泽东10月27日致彭德怀电),后是“第27军11月1日从泰安直开辑安,直接开赴前线,其余两个军接着开赴通化辑安地区休整待命,以备必要时使用。”(毛泽东10月29日致彭德怀电),再到“九兵团全部开赴前线,11月1日先开一个军,其余两个军接着开动,不要间断。”(毛泽东10月31日致宋时轮、陶勇电),最后到“宋兵团立即入朝,江界长津方向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迅疾各个歼敌为方针。尔后该兵团归你处(指志愿军总部)直接指挥,我们不遥制。九兵团之一个军应直开江界并速去长津。”(毛泽东11月5日致彭德怀邓华并宋时轮陶勇电)。

        如此四次变更,一次比一次紧急。结果使九兵团在原计划开赴东北准备整训途中,未作任何停留便提前直接入朝参战。最直接的恶果就是使九兵团参战准备极不充分,原来入朝参战所需冬季装备和物资已集中到预定整训地区沈阳、梅河口一带,由于部队直接开赴朝鲜,未做停歇,根本来不及转运物资,致使九兵团穿着华东地区的冬装就仓促进入了高寒地区的朝鲜,再加上九兵团长期在华东地区作战,既缺乏在朝鲜北部这样的高寒地区作战经验,又缺乏高寒地区防寒防冻的生活经验,同时对战区的气候、地形了解不足,使九兵团遭受了不应有的巨大损失。

      • 家园 这个有点事后诸葛亮了,路上也要时间的,又不是现在高铁遍布

        50年6月份时候美国第七舰队部署台湾海峡,但是朝鲜的局势还是朝鲜军队压着美韩联军打。美军也要在9月份才在仁川登陆。中央对于是否出兵朝鲜在6月份还根本不可能在讨论范围内。我们现在知道朝鲜中美大打了三年,可是那个时候谁知道?对于美国干涉朝鲜的决心和具体行动在当时是个黑匣子,不像现在是个全透明的透明匣子。

        为了以防万一,中央军委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 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军的任务。

        8月下旬,根据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的建议,中央军委决定, 调位于华东地区准备用于解放台湾的第九兵团( 辖第二十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十七军) 尽快集结于津浦铁路附近, 作为东北边防军的二线兵团; 在西北地区刚结束剿匪作战的第十九兵团( 辖第六十三军、六十四军、六十五军) 则集结于陇海铁路附近, 作第三线部队。

        仁川登陆后的第三天, 毛泽东致信代管东北边防军的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 要东北边防军作好出发准备, 看来不出兵是不行了。同时急调正在湖北的第四野战军第五十军和六十军赶赴东北西丰、辽源、磐石、海龙一带集结, 暂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 准备用作第十三兵团预备队。这些措施已经是未雨绸缪了,只是朝鲜局势恶化太快,远远出乎当初的预料。当年的交通可没现在方便,光是把入朝第一批部队运到东北,就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

        至于九兵团,9月初接到命令,10月下旬才从上海、常熟北上到达山东泰安、曲阜地区, 原拟作为志愿军预备队动员整训3个月才入朝参战, 没想到因国际形势和朝鲜战局的迅速变化, 几次打乱和改变原拟设想, 奉军委命立即北上, 提前入朝参战。不光是把宋时轮搞得手忙脚乱, 连受毛泽东之托到山东曲阜慰问第九兵团并指导入朝作战动员的朱德总司令也大感意外———他的动员报告刚作了一半, 军委要求第九兵团紧急北上东北直接入朝参战的电令就到了。

        实际准备入朝根本没几天。第九兵团根本没有任何时间按原定计划在山东或东北地区开展整训或进行整补———别说整训整补, 有些后续部队刚从上海赶到山东, 脚刚沾了一下山东的地皮, 就被一古脑地装上闷罐车皮, 风驰电掣赶赴东北。赶到东北更利索, 连地皮都没沾, 就立刻装车开到鸭绿江边, 一脚丫子踩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实在太仓促!

        新生的共和国, 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国家建立应急动员体制。

        第九兵团部队的战斗动员都是在火车上进行的, 政治干部们都是在停车时买来报纸进行宣讲动员。战士们都是到了车站换乘列车时才领到棉衣———这其中有许多还是东北军区参谋长贺晋年在军区机关大门口拦着, 来一个脱一个给凑出来的。

        九兵团如果不入朝,或者东线打得不好或打得不及时,江界有可能失守, 美第十军将从东面威胁志愿军西线部队, 西线部队完全有可能处于东西两线敌军的合围之中。

        在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中, 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乱原部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加上刚成立的国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应急动员体制, 出现这样大的非战斗减员是难以避免的。当年的中国就是这么一个一穷二白的底子。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全线进攻, 基本实现战役目标, 并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宋时轮和他的江南子弟, 功勋永垂!

        通宝推:唐家山,nvda,江南水,jboyin,回旋镖,胡一刀,发了胖的罗密欧,桥上,
        • 家园 真正的问题是物资运不上去

          九兵团原定的越冬物资是在预定的整训地沈阳梅河口一带,但是由于美国掌握了制空权志愿军初期后勤能力有限,能够满足西线的战争需要已经勉为其难,在九兵团快速过江的情况下实在是没有多余车辆可以送过鸭绿江,毕竟一马平川的西线当时是美韩军主攻方向,如果这个方向挡不住敌人机械化部队一路横扫九兵团入朝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九兵团的物资除了战士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就只能靠华东带过去的单衣,指望运送重武器和炮弹根本不现实。

          • 家园 当年东西两线任何一处挡不住,对志愿军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如果九兵团不上,阿尔蒙德打到江界,那就轮到西线志愿军被包饺子了。西线志愿军总兵力还低于当面的联合国军。

            九兵团遇到的困难真是艰巨,基本无法保障的后勤补给、恶劣的地形、美军的空中优势、张东荪泄密案造成的影响以及百年不遇的寒流,各种不利条件都让九兵团遇到了。真很敬佩九兵团的战士在这么艰苦卓绝的环境下还能击溃美军,歼灭一个美军团级单位。

            想起以前讨论九兵团事后虎王2006的回帖:

            九兵团从紧张的攻台训练,转换到紧急北上入朝参战,冬装后勤供应的责任方有华东军区,兵团后勤部,东北军区。这些互相不统属的部门在极短的时间里没有能达成有成效的协同,当时全军,全志愿军统一的后勤指挥体系还没有形成。东北军区机关紧急筹措的棉大衣,以及手套鞋袜等御寒品都没有充份时间下发部队,有的时候就在车站往运兵车里甩,只能尽量的补充部队。

            朝鲜战场的后勤保障是战略问题,一直在改进但是一直差强人意。而不专业的地方是有的,在后勤保障方面。以前依托根据地及地方军区支持,野战军在组织结构上就没有建立起现代化职业军队所应该有的保障系统。这也是我军从解放军,革命军,向现代国防军转换过程中的阵痛。

            赴朝作战,是前所未有的,典型的国防军作战任务,而不再是内战时代的革命军性质,受着广大人民滋养的模式了。这方面的专业化,当时确实非常欠缺。

            看当年的记录,从上到下,不是不想尽量保障九兵团的物资,实在是力不能及。以前看过一个年表,写得挺详细的。

            1950.06.25,朝鲜战争爆发

            1950.06.27,美第七舰队入台湾海峡

            1950.06.30,无限期推迟解放台湾

            1950.08.30,解放军拟定冬装换装计划,华东军区,包括九兵团无棉衣换装计划

            1950.09.30,东北军区后勤共储备粮食1674万公斤,食油40万公斤,食盐43万公斤,各种干菜92万公斤,并调集骡马2000匹,储有马料946.5万公斤,马草392万公斤。这些物资分别储存在安东至辑安、风城至通化、本溪至梅河口、沈阳至四平的“四线八点”上。

            1950.10.12,40军入朝

            1950.10.18,总后勤部、财政部给中央的建议中,认为应该“再准备棉衣二十万套”,“由东北、华北、中南、华东各做五万套”,并在十二月份完成。可见,此时华东应该准备的棉衣为五万套,且时限在十二月份。

            1950.10.30,九兵团确定为第一番入朝后备梯队,此时棉衣还在赶制。

            1950.11.01,九兵团向计划整训地点梅河口开拔

            1950.11.上旬,具体时间待查,成立仅两个月的总后勤部军需处发电华东军区,要求“由华东负责即补充发齐棉衣、棉被”等,东北则负责棉帽、大衣、背心、绒裤、手套、袜子和棉皮鞋,且因时间赶不及,要到1950.12.15前,才能前送朝鲜补充该兵团。

            1950.11.上旬,具体时间待查,周恩来在总后报告上批示须于十一月内补充完毕,不能延至十二月中。

            1950.11.04,九兵团20军58师自曲阜登上火车

            1950.11.05,九兵团20军58师抵达天津

            1950.11.06,九兵团20军58师抵达沈阳皇姑屯

            1950.11.07,九兵团20军58师抵达辑安

            1950.11.07,九兵团20军58师步行进入朝鲜

            1950.11.08,九兵团20军将原准备发十三兵团而未运走的35090件棉大衣赶运皇姑屯。此时东北军区后勤沈阳库存已空。

            1950.11.10,九兵团部和27军到沈阳,东北军区后勤只有赶制的边防大衣2980件克发。高岗又批示由财政部拨给的新旧棉大衣十万件中,送给27军三万多件。此后,又不得不将剩余的六万多件(另外又拨了三万件)也批给了九兵团(九兵团在这九万件中只挑了六万多件,其余的不要了,可能是携带量问题)。此后,各地又紧急送来一些棉大衣。至11月底,总共发给九兵团新旧棉大衣226661件。

            1950.11.15,九兵团20军抵达长津湖集结地

            1950.11.17,九兵团27军抵达长津湖集结地

            1950.11.22,九兵团26军抵达长津湖集结地

            1950.11.23,美军抵达长津湖

      • 家园 我的看法:这倒不是主观问题,而是和当时国内基本的条件有关

        那时候国内不是一片太平,不少人实际上还是对新政权观望的,而且国内生产能力水平极低。

      • 家园 9兵团,总参,三野可能都有责任

        现在知道的是三野9月初致电军委要求协调东北为9兵团准备寒带冬装,但为什么后来显然东北并没有得到命令为9兵团准备,出了这么大的篓子,责任究竟该谁负,其实还是不太清楚。目前只能说9兵团,总参,三野可能都要负部分责任。

    • 家园 楼主作为土共军人后代,应要对土共战史有基本的共识。

      抗美援朝已经是说得再明白不过的啦,目的就是要保家卫国。把战火控制在他国的土地上,难道不是对本国人民最大的保护和考虑?难道还要等美军从东北登陆,对我国平民进行烧杀抢掠?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有埋怨不是不可以,但身为军人后代,应有马革裹尸的基本觉悟,莫做祥林嫂状较好。余生也晚,没看到过抗美援朝的烈士。但是当年自卫反击战,我父亲所在单位就出了二个寡妇,其中有一个寡妇,待我长大后,有一日偶遇此妇,还令我心生惊恐之感,那种活死人,没有生气的感觉让我到如今也记忆犹新。

      长大后听父亲说,当报纸上看到报道其夫的英勇事迹,此妇便已知夫只怕离死不远矣。

      那些死去的烈士,那些烈士遗属,有没有怨?又找谁诉?

      何况战功的大小,不是你说大就大,可以一已之念断言的。为何如此执着?甚至不惜为了小名而质疑大节?

      你的疑问,是对烈士的亵渎。

      俺这个自卫反击战的后代,不会质疑当年老邓的任何决定!!!

      另外,基本的数据还是应以官方出来的数据为好,不要总是臆想推测。

      前几天看了汉朝李氏一家的一些事情。李广因行军走错路线而自杀,儿子李敢冲入卫青军营打人。

      但李敢并没有把父亲的死,怨恨到汉武帝头上。

      军人,效忠难道不是天职?从军,就意味着艰苦,甚至委曲,意味着个人要服从军队的整体形式。

      事后诸葛亮,当然可以说出这样那样的‘总结’,但在当时,事急从权,稍微错一下,就是全盘皆输,甚至成千上万的生命死去,楼主做为军人后代,怎么不想想当时人的艰难,给多点理解?

      有军人守国门,才会有和平。

      而军人都如祥林嫂,可能守国门?

      通宝推:小泽珍珠,武侯大道,云中飞,路远无轻,小书童,李根,贼不走空,
        • 这个
          家园 不知道那个角度不一样,我的中心点是在于基本原则

          我问你,楼主他身为土共后代,有什么可以质疑土共最高领袖出兵朝鲜的决定!!!

          细节可以探讨,但原则不须质疑。罗斯福当初被人反对是一回事,但做出决定之后,有没有人再给他使绊子,出云作战的士兵有没有再质疑他们这个总统做的决定?事后,美国的国史有没有质疑他们的总统做得不对?民间的探讨有没有再说当初美国总统做得不对!!!

          倒就是中国人喜欢质疑这个国家呢。

          不喜欢你这样的态度,我也有点气,对不起,屏了。

          • 家园 这个顶你

            准备个把月,结个婚,好多人,还出这个那个问题呢,何况上百万人的战争呢?出点问题是正常,不能因为出点问题,就怀疑顶层的决策。难道你能因为婚礼上出点小问题,就怀疑结婚这个决定的对错吗?

            当然,站在问题直接受害方的位置,有想法可以理解,但是不应该怀疑当时毛的决定的正确性。毛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民族作想,中国也不会是今天这样的中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