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南半岛遗事 (更新:法军的战斗序列之二) -- 唯有天使生双翼

共:💬281 🌺2779 🌵3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太小看斯大叔了

          雪中送炭的事情很少,锦上添花的事情很多,有了前面的胜利打底,毛子对越南人的评价高了不少。另外斯大叔也是不会放过这种插手印度支那的机会的。

          • 家园 难不成大叔真的就此转性了?

            印象中斯大叔这个人一贯是利己,对非传统的地盘都是小抠的很。我是真不相信他能转性。不过大叔领便当也快了。说不得老糊涂了一把哈哈

            雪中送炭的事情很少,锦上添花的事情很多

            结果黎笋那厮就倒向老毛子了,这才叫锦上添花热恋多,雪中送炭无人理呢。

            By the way

            不但恩准他参加苏共的19大

            当时参加苏共十九大是很牛轰的事情吗?胡伯伯也不可能在十九大上高呼什么越南人民用大刀和梭镖英勇地抵抗着法国人的飞机大炮坦克车,然后苏联最高苏维埃大会表演一场狗血煽情韩剧表示支援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吧。他最多也就是做个观众台,然后被大叔等致个意也就完了

            • 家园 雪中送炭

              黎笋和中国闹翻的核心问题是54年的日内瓦协议关于南北分治和后来中国明确反对越南的“大印度支那”,和援助什么的关系不大。

              出席苏共19大是表明了一种态度,说明苏共对胡志明的公开支持,表达了毛子的立场(你可以对比一下宋美龄1948年去华盛顿化缘时,只能以私人身份访美的尴尬)。之前毛子的援助遮遮掩掩,这次之后,法国人很快就会在战场上发现来自东欧的武器和物资。

              • 家园 日内瓦协议的问题只能算历史积怨,还不能算闹翻

                中越关系是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步恶化的

                • 家园 核心问题就是印度支那联邦啊

                  中越关系的核心就在于大印度支那联邦问题啊,越南是从胡志明开始就一直坚持的,即使在中国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将印度支那共产党改名为越南共产党,并且将党内的老挝和柬埔寨支部独立出来,可是仍然在其党纲内写入了“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统一的印度支那联邦”。

                  • 家园 谢谢回帖

                    顺便对长篇创作表示祝贺!期待后面的篇章。有没有计划将写作继续到越南抗美救国时期?

                    • 家园 看情况吧!

                      目前先把《中南半岛遗事》这个大坑填了,再说别的,现在比不得之前在学校了,有大把时间可以查资料,慢慢写作。俺现在都有点后悔为啥当时选了这么大的一个坑。。。

              • 家园 楼主的资料有误

                楼主,你资料里奠边府法军伤亡占法伪军总数的6%这个比率有误,奠边府法伪军损失的总数是15090人,只占CEFEO和伪军总数的3.3%,当然,精锐部队和机动部队损失相当大,总数16个半营的被围部队里,伞兵部队和机动部队占了11个。相比之下,4号公路战役损失的法伪军占当时法伪军总数(182,000人)的2.6%。

                • 家园 谢谢,我又想当然了

                  歼敌1.6万是中国资料的通常数据,忘了仔细核对一下法国方面的资料,呵呵,毕竟15090和16000相差接近1000呢。损失6%也是中文资料,估计是低估了伪军的总数,毕竟伪军的具体人数只有法国人自己才最清楚。

      • 家园 法军现代化程度还是很高的,越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但是一次一次坚持不懈的消耗磨损,还是给法方累积了九万人的死亡数字,证明战略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在战术上。

        等着看越军是如何总结经验提高水平直到奠边府的。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详细的援越抗法战争介绍,非常感谢楼主。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 家园 9万是总伤亡

          9万这个数字是总伤亡,不是总死亡。。。如果真的死了9万,法国肯定早就脚底抹油走人了,而且9万人里作为法军的骨干的精锐部队只有一小部分(奠边府歼灭了1.6万法伪军,只占整个印度支那法伪军总数的约6%,按照常理局势不至于崩盘,可是法伪军的精锐部队,尤其是伞兵部队损失惨重,几乎全灭,等于是打断了法军的脊梁骨)。补充一下,1952年法军的永久性损失是4470多人(不含伪军)。

    • 家园 喋血那产(中)

      308师88团对那产的PA8据点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进攻后,在很短的时间内,308师的其余部队就陆续赶到了那产附近,遵照文哥的命令,他们蛰伏在那产附近的大山中,继续等待312师主力的到来,以便合力对那产发起总攻击。从11月24日到11月30日,越军改以小部队夜袭的方法不停地袭扰法军外围的不同据点,以此试探法军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部队的战斗力,还有防御工事的具体情况,试图找出法军在防御上可能的漏洞,以便在总攻击时加以利用。而法军一到夜间就不怎么活跃,到了白天则派出巡逻队在核心据点的重炮和飞机掩护下对四周进行侦察,以便及早发现越军主力来袭的方向。法越两军的巡逻队和侦察队就这样不断进行着小规模的伏击与反伏击,突袭与反突袭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一周。

      点看全图

      1952年底,法军外籍军团第1伞兵营的部队在一次遭遇战里使用FM24/29型轻机枪向越军射击

      虽然法国人对越军的行踪一直若明若暗,不过显然也知道更大的战斗还在后面,吉勒斯上校继续督促部队加固工事和掩体,增加雷区的密度,同时要求河内的法军指挥部派出更多的运输机运输物资以补充守军的消耗和进一步强化那产的防御,同时准备更多的飞机随时来支援,特别是在越军最有可能发起进攻的夜间!

      就这样,已经忙碌不堪的那产机场在吉勒斯上校的严令下,效率又进一步提高了(对法国人来说,这可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迹)。从120英里外的河内机场飞来的C47运输机从降落,卸载物资到重新起飞的时间从原来的10分钟缩短为5分钟!空运从天蒙蒙亮一直到夜幕降临,一刻不停。空运的物资里除了守军日常消耗的各种弹药外,1100吨铁丝网,3500枚地雷(这里的铁丝网和地雷都是最终到货的总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11月23日之前就运抵那产了)也运抵那产以满足吉勒斯上校进一步强化那产防御的要求。同时针对法军先前没有及时发现越军308师88团抵达那产附近,导致PA8据点被越军的大规模突袭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教训,每天早上7时,那产机场的M500“蚱蜢”侦察机就会准时起飞到附近地区进行侦察。这些侦察机对41号公路沿线原先法伪军放弃的据点和村寨,以及可能的宿营地都进行了长时间的侦察。力图在越军主力部队到达之前就向守军及时发出预警。

      点看全图

      法军的M500“蚱蜢”轻型侦察机

      11月底,风尘仆仆的312师经过长途行军,也抵达了那产外围。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和战前侦察后,越军指挥部期待已久的对法军在西北最后一个主要据点那产的总攻击终于要开始了!这次总攻击308师和312师将各出动1个团,分别进攻法伪军的PA22bis(班亥---Go Hoi)据点和PA24(布红—Phu Hong)据点,这2个据点位于那产的集团据点群的最东端和最西端,显然越军这次吸取了一周前88团在法军密集的据点群附近碰得头破血流而一无所获的教训,挑选了2个孤立且距离其他外围据点和核心据点均较远的据点下手。且这次越军是以团级部队攻击连级的据点(这2个据点的守军同样都是伪军部队),准备用“牛刀杀鸡”的战术压倒伪军的守备部队。

      我这里刚好有一份越军当时进攻班亥据点的战例介绍,因为是来自国外论坛的,如果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话,欢迎大家随时指出。班亥据点位于那产核心据点的西面,坐落在一座东西走向的小高地上,高地200米长,80米宽,高地的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西面的山头高度50米(A点),东面的山头高度35米(B点),在那产这个小平原上,这种地形是非常有利于观察和防御的。班亥据点外围防御设施共有6道铁丝网和大面积的雷区,一条小河(Noire River)就拦在据点的北面,再往北距离据点200米处就是高大绵延的群山,据点东面300米的地方地势也较高,大约35米,而且有茂密的植被。据点的南面和西南面约2.5公里的地方是整个那产集团据点群的关键制高点(都在法军手里)。战役进行的2天时间里,天气晴好,能见度很不错,仅仅在下午16时至早晨8-9时有薄雾。显然这段时间是进攻的最佳机会,唯一的问题就是薄雾同样会影响到越军炮火支援的准确度,因此在后来的具体部署进攻部队的位置时,越军不得不将炮兵阵地安排在距离据点非常近的地方。

      班亥据点由傣族伪军第2营的1个连据守,伪军的主要装备有2门60mm迫击炮,2挺大口径机枪,2挺重机枪和10挺轻机枪。兵力配置:在A点设有连部,60mm迫击炮阵地和1个排,1个排部署在A点的东北方向,1个排部署在A点的西面和西南,其余部队则负责B点的防御。据点四周有交通壕环绕,深1.4--1.7米,宽0.8—1米,沿着交通壕每10—15米有一个暗堡,暗堡宽3—4米,上面的顶盖有0.8米厚,暗堡四周都有射击孔,暗堡间可形成交叉火力。此外在A点还构筑了大型的地下掩体,连指挥部和60mm迫击炮班平时都在那里,那里还可以储存弹药,食物和药品。据点外围除了拉了3道普通的带刺铁丝网外,法国人在这里还很有创意地搞了几道极有特色的铁丝网作为补充防御手段,有1道0.4米高,5米宽的绊网,1道1.5米高,3米宽的屋脊形铁丝网,还有1道直径1.5米的蛇腹形铁丝网。二道铁丝网之间的距离是3—5米,而且都敷设了地雷。

      伪军部队平时在法军的指挥下,白天会派出小股部队对据点周围地区进行扫荡和侦察。现在由于吉勒斯上校的严令,即使在夜间,伪军也不得不出动部队出去巡逻和侦察,以期及早发现越军大部队的行动,从而给据点赢得反应的时间。

      该据点防御上的弱点是由于火力点考虑到独立作战的需要,相对封闭,因此弹药补给困难。而且伪军士气较低,又来自不同的地区,指挥起来有困难。而且班亥据点附近的山地给越军的重武器提供了极好的射击条件,越军可以居高临下对据点实施压制。

      越军312师165团115营这次担负主攻班亥据点的任务,该营是312师的老部队,擅长山地丛林作战,参加了西北战役前后2个阶段的作战,并且得到了补充和加强(补充了100名新兵),由于连战皆捷,部队士气相当高。该营下辖3个步兵连(501,503,505连)和1个机炮排(914排),1个工兵排,1个通信排(有1个电话班和1台无线电),总兵力484人。装备2门81mm迫击炮,6门60mm迫击炮,2挺重机枪,12挺轻机枪,45支冲锋枪,5支卡宾枪,其余都是步枪和手榴弹。312师师部还给该营加强了1个重迫击炮排(2门120重迫击炮,配40发炮弹)和1个无坐力炮排(2门57mm无坐力炮,配弹50发)。

      该营的弱点在于:经过了西北战役2个阶段的作战后,由于没有时间休整,干部战士都相当疲惫,体力损耗很大;那产周围的山地虽然有助于越军隐蔽行军,悄悄接近那产,可是也同样限制了部队的机动性,尤其是携带重武器在山地行军更是苦不堪言;而且该营补充的100名新兵没有任何战斗经验,根本无法直接参加这种攻坚战斗,只能在后面做些辅助性的事情;敌军的据点非常坚固,越军缺乏足够的爆破器材摧毁敌军工事和掩体。

      越军拟定的作战计划是312师和308师的部队同时对伪军的据点发起猛攻,以便造成法伪军指挥上的混乱,使其无法全力压制越军的进攻。力图在天亮之前就攻占敌据点,并且站稳脚,视情况再决定是进一步向敌纵深发展胜利,突向飞机场方向,或者暂时将主力部队撤回山区,而只以少量部队坚守阵地,击退法军白天发起的反击,待夜幕降临后再继续向敌核心据点方向发起进攻。11月25日,越军前线指挥部就已经和当地越盟地方武装领导人进行了磋商,详细了解了那产地区的地形,法伪军的防御情况,并且讨论了进攻方案,115营这次对班亥据点的进攻,由2门重迫击炮,2门无坐力炮提供火力掩护,该营则自己携带80kg的高爆炸药,775枚手榴弹和2把剪线钳突破敌军防御。第一梯队打开突破口并且巩固之,随后第二梯队跟进向据点纵深实施突击,会议还讨论了攻击部队要如何隐蔽接近伪军据点,打开突破口的方法,如何摧毁伪军的火力点,如何向据点纵深发展等等。

      最终会议决定由501和503连组成一个突击群实施主攻,携带40kg炸药,战斗打响后,由班亥据点A点的西南方向发起进攻,打头阵的突击队由自愿者组成,他们负责打开突破口,摧毁伪军所有的火力点,直取伪军设在A点的连部和60迫击炮班,给进攻B点的部队创造有利条件。505连则组成另外一个突击群实施辅助攻击,从B点的东南发起进攻,他们同样携带40kg炸药,负责夺取B点。

      战斗开始后首先以2个排从B点方向向南穿插,切断班亥据点伪军逃往机场的退路,同时阻击敌军可能的增援。120重迫击炮阵地部署在距据点西面约1000米处,负责压制敌60炮,摧毁连部,同时压制B点附近的守军,协助攻击部队夺取B点。同时重迫击炮还负责对逃跑的敌军或者对南面1.5公里外的核心据点可能派出的增援部队进行拦阻射击。无坐力炮排则部署在A点西面200米处,负责摧毁据点西面,西北和西南方向的暗堡,支援501连对A点的进攻。营属的81迫击炮部署在据点西面500米处,负责压制敌军的火力,切断A点和B点之间的联系,同时对逃跑的敌军和可能增援的敌军进行拦阻射击。重机枪部署在A点西面,预定的突破口的两侧,一旦步兵打开突破口就以不间断的交叉火力压制敌军。同时准备随时射击法军的低空飞机。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决战决胜的时刻的到来了!

      1952年11月30日晚8时,越军各部队纷纷开始在夜幕的掩护下向预定攻击发起位置前进。从植被茂密的大山边缘到敌军据点外围大约有1.5英里。步兵部队需要一直悄悄进逼到距离据点仅70米的地方潜伏,营属炮兵则要进至据点500米左右。预定攻击发起时间是21时,不过很快就出问题了,由于山路崎岖,120重迫击炮排运动速度太慢,无法准时到位!一直到23时,120重迫击炮才进入阵地,可是还需要进行部署,伪装等等。23时30分,法军炮兵突然先开火了,不明情况的越军不得不在潜伏位置拼命挖掘临时掩体,以免遭杀伤。与此同时,一架法军的B26轰炸机从那产机场紧急起飞,飞临布红据点上空投掷照明弹----308师的攻击部队已经被发现了!(法国空军这次准备了一种新的战术对付越军擅长的夜战,就是派飞机在战场上空不断投放照明弹,以配合地面部队作战。这种新的战术的代号是“Luciole”(Firefly---萤火虫),未来这种战术也将出现在南越。)

      在虚惊一场后,115营的突击队继续悄悄接近班亥据点,一直到守军的眼皮子底下大约50-70米的距离才停止前进,等候上级的命令。23时45分,115营终于接到上级命令:定于0时发起进攻!

      1952年12月1日0时整,越军的120重迫击炮首先开火,随后是81迫击炮,60炮和57无坐力炮,在越军猛烈的炮火下,伪军的那些已经暴露的火力点和暗堡被一一炸飞,雷区和铁丝网也遭到炮击,通过照明弹明亮的光线,越军可以看见那些精心布置的铁丝网在炮击中被爆炸的冲击波扯开,撕裂甚至被高高地抛起!伪军毫无防备,整个据点顿时一片慌乱。在火力的掩护下,越军突击群继续慢慢接近预定的突破口。可是在发起冲锋前,越军这才发现他们事前低估了法国人设立的铁丝网,预定的突破口那里的铁丝网居然还在!原来那些设计巧妙的铁丝网虽然被气浪和碎片扯断,撕裂,可是一旦落到地面,马上就又重新扭结在一起,简直就好像没有遭到任何破坏一样!越军突击群进攻的通道被堵住了!清醒过来的伪军趁着这个机会用各种武器开火,拼命压制越军的突击群。堵在突破口附近的越军部队暴露在伪军的火力之下,伤亡在每时每刻地增加。此时在另外一个方向攻击B点的505连也被铁丝网堵住了去路,无法前进,被伪军的火力压制在突破口外。越军的这次进攻眼看着就要全面受挫!

      点看全图

      那产攻防战示意图(红色箭头是11月23日夜越军88团的进攻,绿色箭头是30日夜的进攻,蓝色箭头是越军12月1日的进攻,PA8据点靠近核心据点态势相对突出,而越军后来进攻的据点都是相对孤立的)

      未完待续。。。。。

    • 家园 更正

      在此更正那产法伪军战斗序列:

      第1伞兵战斗群

      第1外籍军团伞兵营(指挥官Brothier)

      第2外籍军团伞兵营(指挥官Bloch)

      第3殖民地伞兵营(指挥官Bonnigal上尉)

      “兰萨德”战斗群(Groupement Lansade

      阿尔及利亚第1步兵团第2营

      外籍军团第3步兵团第3营(指挥官费儒(Favreau))

      摩洛哥第6步兵团第2营

      越南保大伪军机动群

      山地土著/傣族伪军第1步兵营

      傣族伪军第2步兵营

      傣族伪军第3步兵营(指挥官Vaudrey)

      外籍军团第5步兵团第3营(指挥官Dufour)

      保大伪军第55步兵营(指挥官潘文东上尉(Captain Pham Van Dong))

      炮兵部队

      保大伪军第5榴弹炮营(下辖2个105榴弹炮连)

      第41殖民地炮兵团第4连

      外籍军团混编迫击炮连(下辖1个120重迫击炮的排(4门)和1个81中型迫击炮的排(6门))

      工兵战斗群(指挥官Casso)

      6个工兵排

      在此特地感谢Chinesefox兄的指点

    • 家园 祝大家圣诞快乐!

      圣诞节假期,向大家问好,感谢大家的支持。。。2012之前我会把《中南半岛遗事第一部---从横扫越北到那产之战》填好。接下来我想停一段时间,整理一下思路,搜集更多的资料,争取把文章写好。因为是第一次写这种长文,经验不足,写到后面自己都有点把握不住了,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有时写的不知所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