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失败是失败之母 -- 淮夷

共:💬46 🌺463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九霄兄是乐观的

        ”失败是失败之母“是我随性写的一句话,所以,关于”失败“和”实践”的关系,没九霄兄想的这么远。

        个人感觉是,对复杂性系统的实践、再实践,很可能最后得到的也不是必然的成功,而只是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系统之崩溃不可避免而我们无从预料崩溃何时到来“。

        多聊几句这个话题 -- 有一个叫做”内因灭绝“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物理学家Richard Sole做的,不过他改行研究生物灭绝的规律,所以搞出这个跨界的模型。

        这个模型在一个类似Schelling分隔的矩形表格展开,里面设置大量因子,代表不同物种,每个物种的存在和行为,都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能力。运算规则也简单:如果所有其他物种对某个物种生存能力的影响,累加>0,这个物种就继续生存在表格里。<0,这个物种灭绝。然后,假设这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灭绝的生物留下的空白,可以很快被其他有的物种填满。

        这个模型构造了一个虚拟世界,结果是:灭绝规模和频率的关系,非常接近真实世界的生物灭绝情况或者是企业灭绝情况。

        这个内因灭绝模型也是一个启发:大灭绝,大失败,不一定要外力,不一定要行星撞地球。每个社会成员的相互影响是很复杂的,小的内因足以造成全系统的溃败。而人们往往无从预料该系统的走向。

        所以,也许对某些问题我是偏于”不可知论“的。不过,我很欣赏先生的态度,实际上这也是我以”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来结束的原因!

        • 家园 实践的次数多了就能成功,不就是泊松分布嘛
        • 家园 也有失败接着失败直至灭亡的

          个人感觉是,对复杂性系统的实践、再实践,很可能最后得到的也不是必然的成功,而只是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系统之崩溃不可避免而我们无从预料崩溃何时到来“。

          也确实有失败接着失败直至灭亡的。我记得那个话是这么说的:

          捣蛋,失败,再捣蛋,再失败,直至灭亡。(这是讲反动派的)

          革命,失败,再革命,再失败,直至成功。(这是偶们革命义士:-))

          其实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一个信念问题,至少在我个人行事上,我感觉至少不论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画一个美好的前景,如果反复尝试了实在搞不定,那我就转进,换个花样画,所以我家领导经常批判我“惯会YY”:-) 不过我的经验是只要真的有付出,多少总有些回报。天道酬勤。不过这是讲个人了。复杂系统怎样,我也只是凭感觉复述前贤的教导。

          怀夷兄大概是倾向于“怀疑”的,“怀疑”自然是获得真知的前提,我也很赞同怀疑精神的!

          另外,老兄肚子里的模型可真多,说明你读书读得多。

          • 家园 确实是信念问题

            个体层面上,完全认同您说的“天道酬勤”,这像是《Outliers》提到的“一万小时法则”,成功者的成功除了出生月份和年份这种偶然性,也要有勤奋的一万小时打底。

    • 家园 上面这个图莫非是agent based model?
    • 家园 这似乎说明“摸着石头过河”的合理性

      好文章,受教了。

      既然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几乎无法判断政策是否能够执行成功,那么不如把它细分成许多小步。哪怕第一步是随机的,其实1)随机选择几乎等价于精心制定的政策,因为精心制定的政策也可能失败,甚至失败的概率与随机选择的政策差不多;2)走一小步后马上对之评估,随时修正下一步。

      这种貌似“随机”的政策+随时评估修正,很类似于进化选择。不但每步失败的代价可以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而且下一步往往可以筛选进化出更合理的政策。

      反观改革开放的历史,充满了这种头痛医头的“临时”政策和之后的“治理整顿”,似乎没有什么“顶层设计”、“全盘规划”的“远见”,但是实践证明,摸石头过河的效果是惊人的。太宗对新鲜事物的态度也体现了这种“随机小步+马上评估”的特点。比如设立深圳特区,他说“不行就关了”。设立股票交易所,他的态度还是“不行就关了”。从淮夷兄的文章来看,太宗这种态度不仅仅是为了安抚极左势力,其实包涵着深刻的方法论。

      希望有人能从数学的角度证明改革开放的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通宝推:淮夷,
    • 家园 红蓝色块的一方占主动地话, 分化更快.

      有钱,有权人搬迁的主动性更强, 选择性更多. 所以随机事件, 某某被抢, 恶性群体事件..., 有钱人是最容易跳出是非多发区的. 剩下来的自动恶性循环, 能走的一有机会就走, 不能走的在社区里永远找不到机会提升自己. 所以就是吃力不讨好, 强迫混居也比整体提升落后社区简单. 说实话, 拆迁其实是很多人跳出社区黑洞的唯一机会. 但机会收益不如大把到手的现金显而易见.

      • 家园 您的想法是个很好的模型升级

        在Schelling模型里应该不难实现,比如说,可以对任意一部分红或蓝设置不同的搬迁条件,或者是降低它们对异类的宽容程度,或者是增加每一次搬迁的范围,不是相邻挪步而是大幅跳出。我想这些参数改变可以出现更明显的分隔现象。

        模型本身我想只是一个简单规则下的程序,不是神秘黑盒子,但它运转产生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启发,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一些社会现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