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刚看了印度片《三个傻瓜》,拍得真好 -- 脑袋

共:💬190 🌺2738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忘记说了

        印度擅长讲故事,通过故事讲道理,但经常变成加长版故事会。(不止一个人这么感觉。)

        中国不算香港导演,问题在于什么都有。但无论哪种,就算是真心把电影当艺术看待,发展影像叙事的,他也在搞政治叙事。不管是内容还是表面上迎合特定政治的需要。进而,导演能力往往无法填满其政治/哲学建置。最多去国外电影节拿个奖。其余的则沦为偷招、拼凑,成为纯粹商业化的产物,看的是明星。总之,全面学习西方,忘了自己的叙事传统。

        看老片子,不管电影电视,虽然感觉场景局促、名物粗糙、音乐简单、打斗生硬,但故事丰满,形象立体。而现在完全反过来了。有些甚至可以作为美术博物馆来感受,但内容却乏善可陈。

        通宝推:脑袋,脑袋,
      • 家园 目标人群不一样

        看老片,哪怕特别直白的剧情,也比现在这些好得多。尤其是节奏。但节奏一慢,心思就活。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或者画面,估计更不耐烦。一方面,这是在掩盖功力不足。一方面……这些大片的目标人群并不是你们。

        借用人家的话

          我们常把好莱坞叙事说成是逻辑性强,认为是了不得的优点。但在电影院里的观察,发现讲求逻辑,是气血两虚的需要。人们常在极度困倦下,来到电影院,稍一动脑,便呼呼睡去。

          好莱坞剧作法是建立在“观众要么智力不足、要么精力不济”的基础上的,这是好莱坞的秘密。美国电影宗旨是赚孩子和劳动者的钱。

          好莱坞的电影观是病理,逻辑清晰、视觉热闹,是对脑力不足、精力不济的药方。问过几位五六十岁的人,看好莱坞近年电影,如《福尔摩斯》系列、《蝙蝠侠》系列,走出影院,常有虚火上升之感,隐隐不适。

          好莱坞,不利于养生。

        而且这些大片,就是香港武打电影套个科幻、谍战的皮……故事没什么进步,打来打去也会审美疲劳。因为这种打是脱离武打美学的。

        但老片只能在家里看。中国的老片……只能网上找了。

        ---

        但是中国人精力旺盛,总觉得没那么简单,于是便过度解读……创造出另一个电影世界。

        通宝推:脑袋,
      • 家园 哈哈回自己的主贴还要待认可

        脑袋疼不?

    • 家园 【原创】脱口秀大会第3季

      不像中国好声音一季比一季差,脱口秀大会这一季是水平最高的一次,它是越办选手水平越高。自从汪峰没当好声音导师后,好声音选手全是些娘炮在那儿把声音扭曲来去的作,风格类型太单一,看着反胃,还不给你恢复时间,一个接一个的来疲劳轰炸。

      同样的问题,脱口秀大会这一季唯一我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是有投票权观众性别和年龄太单一,都是些年轻小姑娘,造成的结果是选择方向太单一。女权,轻松,笑点脑筋不用转弯的选手,得到太多投票。老演员,经过多年的表演,开始思考喜剧内核,作品有点沉甸甸现实主义分量时,遇到的打分观众却大多是中学生,大学生,常常被悲剧了。我不说轻松就一定水平低,但投票观众至少该性别和年龄多样化一些。这样有利于选择标准的多样化,也有利于脱口秀行业本身的成长。一个有内涵和生命力的娱乐行业,不能总处在青春期,不能总秉承娱乐至死的精神搞,它最终还是要在艺术和现实间架起桥梁,把现实艺术化到你眼前,才能长久抓住观众。这季目前我最喜欢的两个作品,是王建国的机器猫和厐博的职场遗憾。其中的真诚和细腻深刻的感受,深深打动了大叔我。这是一种你想回头再翻出来,再看几遍,然后体味着,会心微笑的作品。为啥喜剧一定要炸场?我们中年大叔更习惯会心一笑。

      东亚几国的娱乐业,都是些年轻漂亮的面孔,做主持人,做嘉宾,做观众。而其它国家的娱乐业,这些人就多样化很多。越是出名的王牌节目,主持人年龄反倒越大,而内容和形式也没东亚那么轻松和娱乐精神,常常还穿得西装革履。会不会是东亚的中年人都太累,已经长久不参与娱乐节目,空闲时都在居酒屋中买醉。看娱乐节目的,都是年轻人,所以这些国家的娱乐节目就被观众给引导成这样。而其它国家的中年人压力还没那么大,还在日常观看这些娱乐节目,于是他们电视上的面孔要多样化一些?

      通宝推:大眼,
      • 家园 有关你的疑问,可以看看河友推荐的这个视频。

        old:(汪海林:我与流量的战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D4y1o7TS

        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如果对比西河最近发生的事情看,更加有意思。

      • 家园 【原创】为啥好些喜剧演员来自单亲家庭

        看脱口秀大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选手大多来自单亲家庭。他们本是被上天赐福幽默感的人,遗传基因上游也该是被赐福了的。不是说幽默是人际关系润滑剂吗?为啥这帮被赐福的家伙,有超常装备,却把婚姻给玩坏了呢?

        我分析,幽默是有天生部分,但要干到职业这个水准,估计还需要其它努力。搞笑本是轻松活计,但如果从小为了搞笑而不断地写剧本,背剧本,这搞笑水平是会比人提高得快,但这个事对搞笑者已经不是轻松的活,而更象个工作。是谁会从小就这么挖空心思,把活跃周围气氛当成自己工作,把让大家喜欢自己当成最大目标,不惜费这么大劲准备剧本?是那些小时家庭不幸的孩子。比如<老友记>里的那个chandler。比如思文,周奇墨,李雪琴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小人儿,拼命拿幽默当胶水,粘糊着周围的环境。他们最珍惜身边环境的和谐。喜剧内核,是悲剧,这也是一个解释。

        那为啥思文们的父母,具有强悍婚姻装备:幽默基因,仍然会玩坏了婚姻呢?婚姻也许需要的不是幽默,而是豁达。幽默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提供了回避问题的缓冲能力。但婚姻是个长期合同,问题只靠缓冲来暂时回避,也许会集聚起庞大能量,最终无法回避时,一次性爆发,毁了婚姻。搞笑也许只是人前的表演,需要许多演出前准备工作。不熟悉的人,只看到台上光鲜的演绎。而婚姻中的家人,却是后台中的工作人员,他和你一起为整个表演化妆,准备道具,表演本身对后台工作人员已经失去了魅力和影响力。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他只记住了你今天吃了大蒜没漱口:幽默对他失去了魔力。而带有幽默基因的人却总是记住了人前掌声带给自己的信心,忽视了亲近人对它是免疫的。以为自己轻松搞定的事,在婚姻里却碰得头破血流。

        请原谅一个工科男遇到问题,总想分析原因的好奇心。

        通宝推:大眼,牛栏山二锅头,废话多多,
        • 家园 【原创】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首先,您看到了一个现象:

          好些喜剧演员来自单亲家庭

          小弟我在此试着从自己的经验来分析分析:

          论点1、单亲家庭的子女要面对更多来自人际关系的挑战:

          比如说小时候被同龄人取笑。

          长大后对同事拥有好父母时产生心理变化。

          论点2、面对种种挑战,这些孩子必须具备更加坚韧的神经/更加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更加敏锐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多选)。

          能通过以上判定且拥有其中一项或几项能力的人,自然能够更好地发掘出生活中具备“幽默”潜力的生活特征(比如谐音,比如误导)

          小结1、由此,并非是好些喜剧演员来自单亲家庭。而是单亲出身的孩子比常人拥有更多锻炼敏锐感官的机会(虽然这不是他们想要,而是被强加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在这一块明显赢在了起跑线上。

          补充1、不得不说的是,令人遗憾的,更多的单亲孩子在人生中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极端、自卑、嫉妒,或多或少的让“单亲家庭”这个出身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了一个沉重的枷锁,进而比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结论1:单亲家庭出身能逼着孩子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幽默”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偏差,从而产生了“优秀段子手大多出身单亲家庭”的现象。

          附1:“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千差万别”。通过自己家庭导致的“千差万别”,单亲出生的孩子明显拥有更多“素材、灵感”。

          最后,还是那句话:开局虽然不是他们想要的,但他们通过努力,获得了发掘“幽默”的能力。

          【混个脸熟】

          【氨基酸浓汤】

          【非常遗憾的是,我有个做心理学研究的朋友告诉我,即便是这样的人,他们也不可避免的比普通人有更多的心理问题。幽默挽救不了他们出身单亲家庭带来的创伤,只能缓解或掩盖。我是121GDI,来自群星的天使,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又想起了曾经无数个夜晚和出身单亲家庭的少男少女的聊天内容,这令我不禁心怀感伤】

          通宝推:脑袋,
    • 家园 【原创】刚看了<花木兰>

      常年带娃看电影,最爱的还是迪斯尼作品。这次花木兰,很意外被网络给了差评。不过我觉得,给差评的估计都是不带娃看电影,或是不大看儿童片,被贸易战勾来的意外观众。

      如果以成人观点看这部电影,或怀着期待它是部中国电影,这会比较失望。因为好莱坞本来擅长的就是从全世界找来原料,然后按好莱坞工业程序,给你做出一顿麦当劳来。它的口味,它的营养,总是尽最大可能适合更多的娃娃。这里面没有任何文化追求,这就是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如果按许多人要求的,试图在片中寻求原汁原味的中国正宗文化元素,那也许就只能吸引大陆地区的娃娃,这不是好莱坞的方式。

      记得以前带娃娃看哪咤时,我们被里面原汁原味的中国梗逗得乐不可支时,娃娃虽懂简单中文,能明白一些对话的字面意思,但就是不懂好玩在哪儿?反倒是这次看花木兰,里面的英语讲解着简版或儿化版的中国武侠文化,娃娃都看懂了,还挺有兴趣。迪士尼确实是用儿童语言,有趣讲解异文化故事的专家。我在想,也许墨西哥人看coco, 也会觉得迪士尼讲的鬼节文化不是他们正宗的,而是美国版的麦当劳。但不妨碍我们喜欢这部片子,也浅浅了解了美式墨西哥文化,就像在美国唐人街享受了一顿美式中餐,花木兰这部片子定位,其实就是一桌唐人街中餐。

      这部片子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发布的。在双方政客,五毛美分喊打喊杀的大氛围下,我们看到了资本作为和平力量时,其实满可爱的。面对利润,它讨好起市场时,是非常魅态可鞠的。 片子里对中国文化演绎是非常讨好,放的位置是很高大上的。甚至,在女主角额头装饰,样子象极了华为的商标。在美国追打华为的背景下,迪士尼这个诚意是很足的。 其实,这也许是为啥这部片子在这个时段,被刻意低评的原因之一。有太多人,不想看到中美和平友好,有太多人就靠中美冲突要选票,要人气。这个片子代表的和平意愿力量,不被这些人鼓励。

      刘亦菲以前在中国片中的外貌,就是白白嫩嫩的娃娃脸,漂是漂亮,味道不足。在这个片子中,深色皮肤,面部线条英朗,很有魅力。也许,我们渐渐习惯了好莱坞审美。

      通宝推:大眼,希宝,mezhan,愚弟,听松,燕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