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向阳红十号退役,结局和开始 -- 抱朴仙人

共:💬153 🌺3604 🌵3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我哪里知道。我不关心钱的问题

              这是老板考虑的事情。悄悄的说一句,老板是这艘船建造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我从来没听说老板说他嫌船贵,哈哈。

              国内目前所有的科考船,除了两艘,大概都是赔钱的。一个是北斗可能不赔钱,一个是海洋大学的东方红2.前者利用率奇高,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后者也是,不过租的对象不同。东方红2故意设置了很多船舱和很不错的娱乐居住空间,为的是租给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据说东2每年能挣几千万。

              我们单位缩写是iocas,有四艘船,常用的是两艘,一艘叫科学三号,一艘叫创新号。创新号是沿岸取样的,船很小。科学三号一千吨,主要跑近海。科学一号老了,船大概不到三千吨。现在造这艘科学号就是替代它的。

      • 家园 等开始用了我给你评价吧,哈哈。当然是只从生物的角度出发
    • 家园 他们不会,他们对自己的后代永远充满了爱和期望

      我们在吃他们留下的老本,一边吃一边轻佻地调侃取笑前辈。

      他们会为此难过吗?他们有资格这样想,但我猜他们不会。

      • 家园 吃老本?这话说得可是没头脑

        远望测量船队也好,长征2/3/4运载火箭家族也罢,都是在70年代上马、80年代发展、90年代成熟的项目,没有后来20年的努力、就没有它们的今天。

        早期建造的远望1、2、4都存在比较突出的设计缺陷(船型不合理,电磁兼容问题),而且都有质量问题(不是偷工减料的那种,而是限于工业和技术基础导致的质量问题)、影响了它们的服役寿命,这几条船服务了30年左右就退役了,对于这种大型专用船舶来说,这个寿命偏短。真正成熟化的,还是3、5、6这几艘,它们体现了中国造船工业进步的成果,而它们的前辈,则反映了中国工业进步的艰难历程。

        长征火箭也是同样,90年代以前的长征火箭能力严重不足(长征二早期型号的LEO运载能力哪怕和今天的CZ-2C/D相比,也严重不足,更不要说和CZ-2E/F相比了),可靠性也不好、更不要说批量生产执行高强度发射任务了(长征系列真正进入批量生产,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至于CZ-3家族就更别提,70年代论证立项的CZ-3的GTO运载能力只有可怜的1.3吨,只有CZ-3A的一半,比CZ-3B5.5吨的GTO运载能力更是没法比,这个型号与其说是70年代的遗产、不如说是80年代奋斗的成果(CZ-3A/B/C和原型相比,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说句难听话:西西河近来的风气真的不太好,离“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实在是渐行渐远。

        PS: 顺便说一句,“远望”家族以后可能不会有新成员了,未来是天基测控网的天下(“天链”系列),远洋测量船的局限太大、全寿命成本太高、投入产出比不占优势,已经过气了。

        通宝推:jboyin,
    • 家园 您要是在最后在给配上退役后的图片就更好了

      您给配上那个装满了角反射器的图片,然后再来一句,她的退役还像她当年服役一样,光彩夺目!万古流芳!

    • 家园 嘿嘿

      如何退役的,恰恰没有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