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侃侃而谈道德经(63) -- 唵啊吽

共:💬35 🌺1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你说的也没错啊

          没有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有道吗?虽然说我们每一个个体是道的一部分,换一个角度说,只有无数个个体的存在,才会有其全部的存在,也即才有道的存在。

          从人类的角度说,道未尝不是有意识的,要不然他哪来的规律呢?哪来的法则呢?哪来的不可触犯的意志力呢?

          是啊,道本来就是变化不拘的,道的变化不拘就是他的永恒品质,而这个变化不拘是从非人类的角度说是自然而然的,是无自我意识的。什么叫永恒呢?永恒不就是不变吗?你看看,是不是又绕回来了?从人类的角度说,这就是矛盾了。

          老子为什么要回归道呢?看上去真是矛盾,这不就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吗?是的。

          老子也是人嘛,老子虽然不赞成人类的怨恨功利仇杀,但是作为人他也不得不有意识,他知道这些怨恨功利仇杀都是来自于量的积累达到的质变,而这些量变质变从道的角度说都是自然发生的——所谓自然发生,也可以说是有因才有果的——必然,从人类的局限的视角当然就产生了很多的英雄人物,杰出人物,是这些杰出人物创造了历史,创造了现今的花花世界。

          老子有怜悯心吗?没有。

          那不是说老子同情民众,在对统治者做说法教育工作吗?

          也没错啊。老子知道民众的不舒服来自于统治者的积累——当然也可以说是民众自己的被积累。大家都有舒服不舒服的意识,包括作为人的老子,那就安于人的角色好了,老子告诉统治者,这是你积累造成的,所谓物极必反嘛。你如果想达到不反的目的,只好尽人事——不要积累嘛——当然,人类的积累客观上宏观上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从个体的角度说,又是可变的——不用说,这些还都是道的本身的表现。

          如果统治者统治的不是老子的同类,如果老子的同类——民众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老子会做统治者的教育工作吗?不会。

          老子的做教育工作的本身就是对道的反动,就是道的自我表现。

          如果老子是一颗大树,如果统治者是一棵棵大树,如果民众是一棵棵小草一簇簇灌木,一颗腐朽的大树在电光石火下轰然倒下,把青葱的灌木压的不亦扭曲乎,或者折断或者倾覆,老子的那棵大树是不会教育这些将要倒下的大树倒下时要注意方向的。但是不幸的是折断的灌木竟然在痛彻心扉地喊痛啊,这就是个麻烦的事了……

          而实际上,压在灌木丛上的或许本身就是灌木而不是大树,只是更加高大一点点的另一棵灌木呢

          没有生才会没有死,当你非生不可以后,那个死就是注定的,这就是道的法则。

          通宝推:比翼鸟,
    • 家园 上次读徐梵澄的老子臆解

      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将欲去之 必固舆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比较有感触,tg似乎在因循以对md。

      • 家园 老子很擅长这种反向思维

        你要让一个人倒台,不但不要拆他的台,反而要帮他搭台,而且越高越好。

        这种智慧是很深刻的。。。

        • 家园 反而帮他搭台,就貌似阴谋袅~

          老子所说的:欲取之,先予之,欲。。,先。。。

          这个排比的主语省略了,是天,是道。

          不是“之”的对手。

          作为对手的我们,好像就该平心静气地等天道好还,物极必反,可以埋头发展自己,却不好过去推波助澜的,吧?

          关键词(Tags): #道德经
          • 家园 我觉得也不算阴谋吧?

            最多就是个阳谋。大道理摆在那里,我告诉你,台搭得越高,就跌得越重,可是如果你坚持不信邪,还要搭台,那我可以帮你搭。

            老子省略主语,是因为(我的理解)道在他那边是包罗万有的,当然也包括人的行为。你的一些行动,你认为是你在动,焉知不是道在动?

            还是回到上善若水句。可曾见过水不淹缺堤?当动不动,可谓道否?

          • 家园 还要继续,O(∩_∩)O哈哈~

            老子不是等待。有生有死,当生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时候,死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持续着。

            老子一直在行动,正如道的永恒地神着

            这个世界就没有等待,呵呵~~~~~~~~~~

        • 家园 还是落在物极必反上

          想起以前看的动画片阿拉丁

          记不太切,最后好像反派要求神灯使自己附有宇宙最强的力量

          结果有是有了,却又被封印住了

          有点类似悟空的紧箍咒

          又如同扫地僧提到,最高武功没有极大的善心是无法掌控的

          种种,只能说此间是一个寂静的宇宙

          • 家园 物极必反解释世界是片面模糊笼统的

            什么是极,往往转完了用结果来论证解释过程。

            实际上惯性定律就是物极必反的另一面,两者矛盾统一。

            有很多时候高了更高,好了更好,坏了更坏。这是惯性定律发挥作用,也是马太效应。锦上添花,趁火打劫,墙倒众人推都是这个现象。

            而综合两个原理之上的应该是混沌。

            • 家园 惯性在我看来是一种状态的保持

              而欲望和贪恋会导致不可抑制的谋求更多

              飞蛾扑火般推向不断虚化的高度

              最后倒塌

              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天之道,抑有余而奉不足。

              你所说的马太效应更象是一种中间状态,还没到极限化

              短暂的现象

              有点类似弹簧的简谐振动

              混沌我觉得似乎落入不可知论,缺乏清晰的概念

    • 家园 关于老子的“报怨以德”和孔子的“以直报怨”

      我前段时间碰巧谈过孔子“以直报怨”,顺便在唵啊吽 兄楼下谈一下对老子“报怨以德”的理解。

      唵啊吽兄的解说更侧重国际视野,而我对此的理解倒更倾向于内政,我觉得此句可以理解为,当社会上起民怨的时候,统治者要以恩德去平复,这个主张,我觉得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是有参考意义的。

      至于孔子的“以直报怨”,我的理解更倾向于个人修养和国际关系。

      当然,孔子以及老子的本意未必恰好明确指定了一个适用范围,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阐述采取格言形式所欠缺的地方。

      但是从现代诠释的角度,对于“报怨以德”,我认为适用于内政和上对下的视角;对于“以直抱怨”,我认为适用于个人以及外交,即处于平等或对等者之间的相互视角。这也是我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总的看法,在可适用的地方施用,不一概否定,也不一概遵从。

      通宝推:唵啊吽,
      • 家园 上下层才不能以德保怨, 直才是正途

        怨主体是由于不平要进行破坏行为但没有采取行动. 平怨方针是不让怨主体采取下一步行动. 怨主体的针对客体是上级, 主动给于怨主体好处, 除了扩大怨主体的胃口没有别的结果. 怨主体的针对客体是平级, 上级给主动表示的怨主体好处, 必然导致对立面采取同样策略. 单方面的主动行为是无效的, 明确指出破坏行为的后果, 再以中立方的威势仲裁, 才是能改变行为主体的预期行为. 以直报怨是如何引进第三方的舆论支持. 第三方必须看到被动方的行为是可预期的, 和双方有共毁能力, 第三方才会有仲裁的选项. 要是会有一边倒的情况, 除非第三方早有铲除强者的预案, 他是不会插手的. 同样一边过一会就妥协了, 第三方也不会找这样的没趣. 清官不断家务事. 由于仲裁方一般不会倾向鼓励破坏行动的主动者, 第一次以德报怨的策略也是可行的, 但底牌还是要以牙还牙的. 当然仲裁方有明显倾向等着你以牙还牙, 韬光养晦,扯皮逗哏也是次优策略. 这就不是以德以直报怨说得清的.

        • 家园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起民怨的时候,政府当以民为本,恩德于民,

          以直报怨是如何引进第三方的舆论支持

          照您说的“直才是正途”,那么我国发生民怨,中国政府反倒要引进外国政府的舆论支持了?

          我所说的上对下,实际是指政府或统治阶层对百姓,是强势者对弱势者,强势对弱势,即便是天下无事之时,也只是处于微弱的平衡,或者虽不平衡然而弱者尚可忍受,弱势起怨就是不平衡到了突破弱势者忍耐阈值的外在表现。这个时候尽力恢复到平衡状态才是正途。要想恢复到平衡状态,那么只能强者恩德于弱者,否则事态发展到一定地步,必然发生革命,系统推倒重来。这也是中国历代王朝更迭一再发生的故事。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老子的思想就在于按天道办事。“损有余而补不足”说的就是“报怨以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