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1) -- 夕曦

共:💬7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1)

    前面两部分简略地介绍了大脑的神经网络和形成过程。还有许多相关的知识没有涉及,如果现在一起堆砌出来,会让大家感到很枯燥、复杂,不明所以,也不容易理解与教育的联系,更不用说如何使用这些知识了。在以后相关讨论中,会根据需要逐步介绍更多的知识给大家。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了解的相关重点知识有:

    1、人类独有的思维意识的物质基础是一个信息处理网络:神经网络。

    2、人脑神经网络的绝大部分和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出生以后发育的。

    3、突触连接更好的神经网络决定了高智商。

    4、与思维意识等人脑高级功能相关的神经网络是先随机连接,然后通过外界环境信号进行的突触修饰来实现的。所以说:环境改变人脑的结构(神经网络)。

    很显然,大脑具有可塑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利用大脑可塑性的过程,目的是塑造连接更好的神经网络。

    你会很自然地产生新的问题:成人大脑是不是也有可塑性?其结构是不是也会被环境改变?

    没错,环境仍然会改变成人大脑的结构。如果前面的介绍对你来说是新的知识并被记住了,或是通过提示能够回忆起一部分,那么你的大脑网络里肯定有某些部分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只不过,成人大脑神经网络的主体框架早已被固定下来,很少再产生新的突触、形成新的网络连接。外界环境信号引起的变化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主要是在突触水平上进行的神经网络精细修饰。通过突触释放神经递质数量的变化和神经递质受体数量的变化来改变突触对信号反应强度来实现的。这种强度可调节的特性叫做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增强信号反应强度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j5ueF29tg30"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突触可塑性:减弱信号反应强度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ht6CbyCocG0"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科学近年来进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大的研究领域。突触可塑性一般表现为突触反应强度的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已被公认为是学习记忆活动的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著名的神经学家蒲慕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有很多贡献。

    与成人神经网络的发生于细胞水平的精细修饰相对比,处于发育期的大脑表现为更容易被观察到的大范围网络结构改变,就是神经网络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年龄越小,神经网络结构改变的越大,可塑性越高。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网络可塑性逐步降低,发育到成人变为突触可塑性。

    人们经常将小孩子的大脑比喻成一张白纸,可以绘出各种各样的图画,还是很形象的。

    大脑的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过程,发育部位从后向前,网络由局部延伸到全体,功能由低级的反射到最高级的认知、执行功能。从胎儿时期的大脑后下部脑干开始,出生后不断向大脑前部拓展。从维持生命的初级功能出发,逐步向前发育形成局部神经网络,具有接受、处理环境信号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基本感应功能。局部神经网络之间的信息联络不断发育完善,协调基本感应功能,进一步建立语言、运动等功能。随着局部神经网络的进一步整合、拓展,最后才能够建立抽象思维、执行和情绪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片来源:外链出处

    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现代科学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发现突触网络具有两个显著不同的变化阶段。前一个变化阶段从出生开始到六岁左右,对应于通常所说的学龄前时期,表现为突触数目的快速变化,先快速增加然后逐步减少。后一个变化阶段大约发生于十五岁左右的青春期,可涵盖初中后期、高中、大学。在这个阶段中,突触数目的变化不大,但突触网络连接的环路改变很大,增加了信息处理的精确性。同时神经网络中的髓鞘大量快速发育,使得信号处理速度提高,可逐步连接大脑的不同区域,调用整合更多的神经网络资源,能够执行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功能。但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能够在全脑范围内进行协调、整合。

    这并不是说,在两个阶段之间大脑就不发育了。只不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不能更精确地观察到更细微的发育变化。如此看来,根据突触网络的发育变化,实际上将大脑发育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学龄前)、中期和后期。各阶段的划分没有绝对的标准,对个人来说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会有变化。根据每个阶段大脑发育的特点,实施不同方式的教育,才能最好利用大脑的可塑性来塑造更好的神经网络。

    版权声明:本稿件、作品版权归夕曦所有

    • 家园 【原创】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2)

      我们首先来看看大脑发育前期的教育,也就是学龄前教育。

      这一阶段表现为大起大落的变化,神经网络从出生时很少的突触连接,经过快速的随机生长,形成远多于成人的突触连接;在快速形成突触的同时伴随有突触的快速消失。大脑这时还只能进行局部网络的发育,形成大致的神经网络框架环路,不能执行精细的信息处理,只能支持较低等、却是最基本的认知功能。

      这个时期大脑的可塑性最高,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所形成的基本神经网络框架非常重要,特别是言语能力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长大以后要重新改变,是非常困难的。错过这个关键时期,会给孩子大脑发育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一时期进行的适当的教育,会为以后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打下关键基础。

      学龄前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出生就开始,并一直持续进行。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外界事物对孩子大脑来说都是未知的,都是学习的过程。并且不分时间、场合,随时随地地进行。

      学龄前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随孩子的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如一岁左右的幼儿主要是用嘴来感觉、认识世界的。可以想象一个刚会走路的、摇摇晃晃的、滴着口水的小家伙,对每一个能够得到的物体,都会放到嘴里咂摸一下,感觉一下味道、形状、硬度等等。长大一点儿,小家伙开始对书感兴趣。只不过对书上的图画内容关注的时间一般很短,更喜欢的是用手撕书,看看纸的特性顺便活动活动小手。或者对所有能拿到的东西,都要用力敲打,完全不考虑那东西是不是很容易碎、还是很值钱。再长大一点儿,喜欢画画儿了,不过对在纸上画的兴趣不大,小家伙更乐意在墙上、窗帘上、桌子上等地方搞大手笔的创作—涂鸦。

      所有这些行为,刚开始的时候会让父母非常得意、自豪。但很快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符合大人的意愿的少或时间很短,更多的时候给家长造成很多不便,感到厌烦。还有的时候更让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如玩刀、工具或摸电门等。这时候与孩子讲道理似乎是行不通的。

      孩子成长中另一个比较明显的阶段是合群,即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儿。合群之前的儿童,虽然能够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但基本上是各玩儿各的,不会和别的小朋友共享玩具或一起做游戏。孩子合群的时间一般开始于三岁左右,逐步适应发展,时间长短不定,有的可持续到五岁半左右。国内幼儿园普遍从三岁开始接收孩子入托,这可能是和每个班级孩子较多,师资较少管不过来,所以需要孩子能够合群便于管理有关。在一群年龄大小不同、合群有快有慢的小朋友们之中,还不太能够合群的孩子是很明显的、很突出的,幼儿园老师常常会当做问题通知家长。这会让孩子的家长非常担心,生怕孩子生长出现问题。但实际上孩子的行为并没有问题,只是孩子的发育还没有完成合群阶段。

      在以上例举的发育阶段中,许多孩子的行为会很让父母很烦恼、很头痛。但这些行为都是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正常现象,持续一段时间都会有所改变,从几个月到一两年不定。做为家长,如果多少了解一些孩子生长发育的知识,就不会过分纠结于孩子的行为是否有问题,而会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设计使用比较恰当的方法应对。总之,不应过多地使用强制性的措施。

      由于文化和体制的不同,中美家长对孩子生长阶段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在美国,孩子出生后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儿科医生一般会利用这个机会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同时提供一些有关孩子生长发育的资料。这些资料浅显易懂,家长稍为留心一下,就能观察到孩子发育的各个阶段;资料中的指导方法也简单易行,家长实施后效果比较明显。美国的医疗保险体制强调医疗服务标准(standard of care)[注1]和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要求儿科医生或医疗机构尽可能给家长介绍可靠的、最新的育儿知识。另外,美国幼儿园可接收仅几个月的婴儿,并且幼儿园的老师一般经过相关的培训,包括与孩子生长发育相关的知识(注:我不太了解美国家庭幼儿园的情况),所以幼儿园也是家长获得育儿知识的一个来源。

      与此相对,国内幼儿园普遍从三岁才开始接收孩子入托,入托前孩子一般是父母自己带,或者由老人、保姆代养,普遍缺乏育儿经验与知识。能够获得育儿知识的渠道一般是口口相传的经验,媒体或书籍,提供的内容很少能够及时容纳最新的科学育儿知识。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老”。从字面意思是:看一个人三岁时候的样子,就可以看到他长大之后的样子。对应于这一时期大脑神经网络的发育,可以理解一个人的幼小成长是个关键发育阶段,所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对比中美在育儿知识方面的差异,会发现中国家庭在育儿知识与方法上有较大的差距。分析我们收集的家长常问的问题,发现家长通常不能辨别幼儿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正常行为,因误解而采用不适当的方式来“矫正”孩子,长此以往对孩子身心的发育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给家长设计了一套简单的应对方法。

      当家长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感到不快时,首先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会给孩子带来立即的、较严重的伤害。如果是,必须立即制止这种行为。如果不是,建议家长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来考虑:

      “孩子总是对的”。

      如果孩子的行为让家长不快,是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的行为有问题。按照这个思路,一般会让家长暂停立刻采取干预措施的冲动,而会多注意观察孩子,以及周边相关的环境,如孩子是否因太累或太兴奋而不能自我控制。幼童一般对某个具体的事情关注的时间都不长,很快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去了。这时家长可以在孩子不知不觉中,将引起孩子行为的东西转移。当然,有时候对家长会有一定的物质损失。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孩子自主地、不受干扰地完成外界环境信号对大脑神经网络进行突触修饰的过程,保证了环境信号的一致性、完整性;二是避免了因家长强制性干预而给孩子大脑带来混乱的信号,阻碍正常神经通路的建立;三是避免因家长强制性干预导致孩子大脑启动自我封闭的保护措施(下面会进一步讨论);最后,由于孩子行为不受干扰,有助于逐步建立情绪控制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大脑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

      待续

      [注1] 医疗服务标准(standard of care),也叫做医护人员的职业行为标准,一般定义为具有类似水平的医护人员群体在类似病人情况下所采取的平均职业行为。在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这个概念是评定医务人员职称、确定医疗保险支付、和判定医疗事故官司中最常使用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定义。对医生和医院来说,医疗费用是由医疗保险支付的,前提是对病人的医疗服务达到了医疗服务标准。对一个医生来说,如果其它的医生使用了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相当于医疗服务标准提高了,那么这个医生也必须为病人提供达到相当标准的医疗服务。这就要求一个医生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这一概念目前在中国完全不存在,更没有使用。当前中国的医患纠纷很多与这个概念的缺失相关。参见《美国判定医护人员失职的职业行为标准》,《中美处理医疗事故相关法律的比较研究》。

      版权声明:本稿件、作品版权归夕曦所有

      通宝推:宇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基本上我就是这么教育女儿的。

        女儿2岁半了,我对女儿的教育主张“体验““自主””沟通“

        ”体验“ 只要不太危险的事儿她要干,都不阻止,比如要吃辣酱,就让她吃,吃过一次就知道了。鼓励她干所有可能或不可能干的事儿,比如扫地,洗碗。

        ”自主“自己选择自己吃的穿的玩的。每天早上自己选要穿的衣服鞋子,每次去超市,都自己挑包饼干什么的,每次挑的还都挺好吃,不知道她怎么挑的。

        ”沟通“所有和她有关的事情,都尝试跟她沟通,比如妈妈要去上班不能陪她,她要上幼儿园。

        • 家园 问个细节

          我也这么主张的,不过有些问题不知道你怎么解决的。

          比如说,我儿子坚持自己穿衣服,大多数情况穿的不赖,但就是分不清该从哪边套头,不让我教他。那天他的两只手臂就从领口伸进去,而不是下摆,领口明显小于他的胸,就硬塞。于是独特的风格形成了,上面超级大领大到几乎露肩,下面只有一小截刚遮住胸,整个肚皮露在外面,可惜手机像素低,拍不下来效果,笑死我了。。。。但是,那天天气冷,他会着凉发烧。于是悲剧了。。。

        • 家园 你知道吗?向你这样的妈妈很少。

          我看到的比较极端的是已经16岁的孩子,父母还包办许多你让孩子自己干的事情。

          象你这样做,父母又轻松,孩子也会觉得父母很信任她。反过来,父母也会越来越相信孩子可以自主学习,做很多事情。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信就是这么建立的。

      • 家园 你这文章得抓紧呀,我儿子马上就6岁了
        • 家园 多谢鼓励,写科普的东西真的是很不好掌握

          常常不知深浅,不知道是说多了,还是没说够。所以非常欢迎大家的评论或问题。

          另外,职业习惯了。花很多的时间检索相关资料,写出来时又发现很多都太深用不上,走了不少弯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