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花剌子模帝国简史 -- 赫克托尔

共:💬1076 🌺6538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共有多少位山中老人?有没有世系表?好奇ing
            • 家园 不死小强

              阿拉穆特陷落之后,阿萨辛派的政治影响不复存在,但是其信徒散落在波斯、中亚和印度一带,在各个政权的缝隙里生存和发展。1830年前后,波斯国王任命该派的第46代伊玛目为库姆的长官,并赐封他为阿迦汗(阿迦意为“尊贵的”)。

              但是,阿迦汗一世后来因反对国王离开了波斯去了印度。

              他曾运用自己的宗教影响,在阿富汗和信德地区帮了英国人不少忙,为伊斯玛仪派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孟买成为伊斯玛仪派重要基地之一。

              当年被描述为卑劣邪恶的阿萨辛派,今天分布在中亚、南亚、非洲、中东、欧洲、美洲的20多个国家里。而他们的领袖、曾令西方人感到恐惧的山中老人的继承人是今天在西方世界非常活跃的穆斯林社团领袖阿迦汗四世......共有1500万的信徒。

              • 家园 主要是这个派系放弃了暴力对抗的路线

                这样自然可以在伊斯兰世界找到落足点,阿萨辛的真正继承人应该是基地这样的极端组织。

            • 家园 真正的山中老人怎么来的

              前面说道,Assassins派阿拉穆特总部的首脑,先是叫“霍加”,之后自称“伊玛目”,并不是山中老人这一称号的来源。

              Assassins派在伊朗北部站稳脚跟之后,因为毗邻的伊拉克地区平坦少山,不利于隐蔽和出击,开始把叙利亚地区作为传播其教义的最佳地点。叙利亚Assassins派在Rashid ad-Din Sinan(~1132-1193)领导下达到盛期,一度摆脱了总部的控制。叙利亚Assassins派称自己的首领为谢赫。阿拉伯语中,谢赫既指生理年龄较长之人,同时也有长老、领导人的含义。与之交往的十字军不能精细理解其含义,遂将Assassins派的领袖统称为“山中老人”。

              Rashid ad-Din Sinan由于与十字军频繁接触,成为最早被西方文献记载的“山中老人”,并有很多故事传世。据说有一次香槟伯爵亨利二世拜会希南,希南宣称他的门徒对自己的忠实度远远高于基督徒对亨利二世的忠实。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令两名费达伊(死士)爬上高塔后跳了下来,摔了个粉身碎骨。

              但是滑稽的是,由于本身势力弱小,而且为主流穆斯林社会所不容,Rashid ad-Din Sinan领导的叙利亚Assassins派和十字军的合作远多于对抗,并一度向圣殿骑士团纳贡。反之,他们两次试图暗杀萨拉丁。

              叙利亚Assassins派最著名的暗杀事件,是刺杀当选的耶路撒冷国王康拉德,起因之一是康拉德扣了他们的船只,但不少穆斯林史学家和十字军史学家认为此次暗杀是受第三次十字军的统帅之一、英国国王狮心理查所指使。

              1268-1271年间,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苏丹贝巴尔斯,扫荡叙利亚,灭掉了十字军的安条克公国,连带着把叙利亚Assassins派的据点也逐个拔除。

              1271年,英国王太子爱德华(后来的长脚爱德华一世),帅1000士兵参加十字军到达阿克城,参加最后一次(圣地)十字军(另一位参加者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临时决定先攻击突尼斯,却病死了),爱德华作战小胜,却也遇到刺客暗算,但长脚神勇无敌,反而夺刀杀死了刺客。刀上有毒,爱德华吃了很大的苦头,相传他的妻子埃莉诺,吸出了伤口中的毒素,才保住了他的性命(不过据严格的史书记载,埃莉诺根本就没随军....).这个刺客是何方神圣,史书不载,《倚天屠龙记》里说成是Assassins派,也成立,但严格的说,只能是叙利亚Assassins派的余部了。

            • 家园 其实山中老人的称呼主要是指叙利亚阿萨辛派的领袖

              阿萨辛派是 什叶派支派 伊斯玛仪派(七伊玛目派)的支派。

              这伊斯玛仪派在北非建立了法蒂玛王朝(909-1171),969年法蒂玛王朝征服埃及,大本营迁到了开罗。到第八任哈里发Abū Tamīm Ma'add al-Mustanir bi-llāh (1029-1094,1036-1094在位,系所有哈里发中在位时间最长者),冲龄继位,大权旁落;国内矛盾加剧。

              1094年Mustanir崩,其长子Abū Manūr Nizār al-Muafá liDīnillāh (1045-1097)和次子Amad al-Musta‘li 争位败死,Nizār的儿子及其它支持者,东逃到传教师Hassan-i Sabbah控制的伊朗 阿拉穆特堡,形成Nizār(尼查尔、尼扎里)派,又称为Assassins(Hashshashin)派。

              这是伊斯玛仪派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分裂,严重的削弱了法蒂玛王朝的实力,间接的导致同时期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5-1100)能够获胜。(十字军占有的地区,尤其是巴勒斯坦主要在法蒂玛朝控制之下)

              再说Hassan-i Sabbah哈桑萨巴赫,1080年起就在波斯各地游历宣教。在城市地区的活动不断遭受挫折后,萨巴赫开始转向边远的要塞地区,最终选中了位于厄尔布尔士山脉腹地的一片高耸的山崖上的阿拉穆特(Alamut)堡。此地海拔高,四周峡谷环绕,只有一条狭窄陡峭的蜿蜒小道可通山顶,因其险峻,也被称作“鹰堡”,据说城堡的主人也是第一伊玛目阿里的后裔。

              阿拉穆特(Alamut)堡所在的伊朗北部靠近里海的吉兰和马赞德兰等省份,由厄尔布尔士山脉与伊朗其他地区隔开,当地居民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是什叶派活动的中心之一。

              萨巴赫派出宣教师在阿拉穆特周围的村庄宣传伊斯玛仪派思想,逐渐赢得了大批的追随者。经过精心的准备,1090年,萨巴赫乔装进入了阿拉穆特堡。城堡的主人见大势已去,接受萨巴赫3000金第纳尔的出价后离开了城堡。

              这之后不久,Nizār败死,但哈桑萨巴赫仍支持Nizār的后代,遂从伊斯玛仪派中分出,形成独立的Nizār(尼扎里)派政权。哈桑萨巴赫本人的称号 是霍加,是伊玛目与人之间的纽带、达瓦(宣教)的领导人。(霍加一词在伊斯兰世界也乱用,霍加-纳斯尔丁-阿凡提,也用这个称号)

              哈桑萨巴赫组织一小部分训练有素、富有献身精神的成员,组成敢死队(Fida'i,费达伊),通过暗杀对手的显要人物,来打击和威慑敌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倚天屠龙记》里,哈桑(霍山)的师兄(实际是不可能的啦)尼若牟(尼扎姆-穆尔克)是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信仰艾什尔里派(Ash'ariyyah),掌权后与逊尼派四大教派之一的沙斐仪派(Shafi'iyah)结盟,而竭力主张反对什叶派,尤其是帝国各地的伊斯玛仪派。与哈桑结怨,1092年10月,哈桑的手下乔装成一名苏非修炼者,接近尼扎姆乘坐的轿辇后刺杀了他。此后,该派陆续刺杀了一些反伊斯玛仪派的王公贵族和达官政要,还有一些公开谴责该派教义信条的宗教人士。

              同一年(1092)塞尔柱帝国苏丹 马利克沙 也驾崩了,明君、贤相相继去世,塞尔柱帝国陷入争位内战,马利克沙的儿子Barkiyaruq利用Assassins派对抗几个兄弟,Ahmed Sanjar 和Mehmed Tapar. 因此容忍了Assassins派的发展,一些Assassins派信徒甚至渗透到苏丹的宫廷和军队。暗杀的威慑使得反对该派的高官显贵们不得不小心警惕、处处设防,甚至有人请求苏丹允许自己带着武器上朝,以防不测。

              此后塞尔柱帝国四分五裂,Assassins派在分裂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发展,并把势力扩展到同样多山的叙利亚北部地区。

              王子殿下在前面的帖子里提到过,哈桑萨巴赫律己极严,其子因破戒饮酒而被哈桑处死,哈桑遂绝后;其领袖位置由弟子继承,其第四代后继者哈桑(1163-1171)很不要脸的自称是逃难而来的Nizār子孙的后代,遂自称为伊玛目,统领整个伊斯玛仪派(因为在这个时期,埃及被萨拉丁控制,废掉了什叶派的法蒂玛哈里发)。

              伊斯兰教历559年斋月,即公元1164年8月,哈桑宣布禧年到来。称隐遁的伊玛目已经传递信息给他,带领所有人走向复活。哈桑要求信徒们停止封斋,并派人把复活的好消息传递到各地。这一事件被称为大复生。在其他派别的穆斯林看来,这是极为离经叛道之举。因此称伊斯玛伊派为木剌夷人(Molahidas,阿拉伯语,迷路的人)

              但是到第六代领袖扎剌勒丁哈桑(1210-1222,也是扎兰丁啦,伊斯兰的名号重复的极厉害)时期,改信了逊尼派,和巴格达哈里发勾结在一起,哈里发曾使扎剌勒丁哈桑部下前往暗杀麦加城之埃米尔,刺客不识其人,误杀其弟。

              款待 花剌子模苏丹扎兰丁 弟弟 该牙思丁的那位,是第七代领袖阿拉乌丁-穆罕默德,九岁继位,相传他幼年因病医治不当,损伤了大脑,所以性格乖戾。他恢复了Assassins派传统的什叶派信仰。在位期间曾使人暗杀扎兰丁苏丹派驻刚加(Ganja,在阿塞拜疆)城的统将,只因此人对阿拉乌丁-穆罕默德的使者不敬。刺客暗杀统将以后,气焰嚣张,持带血之匕首进入刚加城堡,意欲刺杀扎兰丁的宰相谢里夫-木里克,幸亏宰相事发时不在家,免于一死。后刺客被居民用砖石打死,死前高呼“吾辈是吾主阿拉乌丁-穆罕默德的Fidayis(死士)”。

              很多被蒙古人占领地区的伊斯兰学者逃往阿拉乌丁-穆罕默德的领地寻求庇护,其中就包括什叶派著名学者图西。图西曾在阿拉穆特和其他几个Assassins派要塞居住,他把自己关于伦理学的两本著作都题献给自己的庇护者。阿拉穆特一时成为繁荣的学术中心。

              蒙哥汗随拔都西征时,曾遇见加兹温城大法官舍姆思丁,其人前来谒见时身着锁子甲,怪而问之。大法官言“常穿此甲以防伊斯玛伊人的匕首”,并详述此班暴徒之恶行。蒙哥闻之大怒,念念不忘,(一说阿拉乌丁-穆罕默德甚至派人至和林谋刺蒙哥),登上大汗宝座之后,于1251年库里尔台大会上提出消灭Assassins派的计划。

              1252年,怯的不花为先锋,率1.2万人先行西征。次年,旭烈兀率主力军出发渡过阿姆河。阿拉乌丁-穆罕默德率众据守,怯的不花围之不克。但1255年,阿拉穆特堡一些决意与蒙古人讲和的大臣政变推翻了阿拉乌丁,拥戴他的儿子鲁克赖丁库沙继位。次年鲁克赖丁开城出降。但旭烈兀并没有兑现之前保全Assassins派的诺言,而是将他们全部屠灭,Assassins派的一百多个堡垒也被全部拆毁。

              • 家园 霍加 最常见的译法有两种:火者、和卓

                哈桑萨巴赫本人的称号 是霍加,是伊玛目与人之间的纽带、达瓦(宣教)的领导人

                这个词的英文拼法是 Khwaja, Khawaja, Khoja, 英文维基链接如下 http://en.wikipedia.org/wiki/Khwaja

                火者的译法在明朝很常见,清朝似乎更喜欢叫和卓,最著名的当然是乾隆朝的回部大小和卓兄弟

            • 家园 总部 阿拉穆特(Alamut)山城堡的山中老人

              前后共8位,分别是:

              1 哈桑·本·萨巴(al-Hasan b. al-Sabbah,~1034?1050-1124), 1078-1079年也曾经去埃及游学,学习什叶派支派-伊斯玛仪派的教义。开创了伊斯玛仪派的支派:尼查尔派(Nizaris,因支持什叶派法蒂玛朝哈里发穆斯坦绥尔(1035-1094在位)之长子尼查尔而得名,后来执掌埃及的是次子。也就是阿萨辛派Hashishi或称为暗杀派)。

              1080年他返回波斯,传播教义,但受到尼扎木-穆尔克为首相的塞尔柱王朝追捕。1090年,他占据波斯加兹温(Qazvin)附近的阿拉穆特(Alamut)山建立城堡要塞。1092年刺杀尼扎木-穆尔克。

              哈桑以后的阿拉穆特堡主依次为:

              2 乌米德(1124-1138)

              3 穆罕默德(1138-1163)

              4 哈桑(1163-1171)

              5 穆罕默德(1171-1210)

              6 扎剌勒丁哈桑(1210-1222)

              7 阿拉乌丁穆罕默德(1222-1255)

              8 鲁克赖丁库沙(1255-1256年)

              乌米德曾先后暗杀桑伽苏丹的维齐尔,和两任哈里发

              扎剌勒丁哈桑时期和巴格达哈里发和解,改奉逊尼派

              阿拉乌丁穆罕默德时期又改回什叶派信仰

              鲁克赖丁库沙投降旭烈兀,但仍被族灭

      • 家园 蒙古人为什么喜欢通过抽调组建新部队呢?

        抽调需要时间,相互熟悉需要时间,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蒙古人不觉得麻烦吗?

        而且这也有违“打虎亲兄弟”的传统做法啊。

      • 家园 没想到还有余波。。。早知道不宝推了。。
      • 家园 确实就是体制问题,伊斯兰教加强了这个趋势

        “克尔曼守将叔扎丁(Shuja’-ad-Din Abul-Qasin)同样企图趁乱独立,拒绝该牙思丁进城,但送去粮草,解释说,该堡需有一个忠实守将,他则是奉算端之命,驻守那里的这个老仆。”叔扎丁这样忽悠该牙思丁

        之后的克尔曼王八剌黑用同样的言辞忽悠扎兰丁。

        别说汉民族,就是在蒙古和日本体制下,这也是赤裸裸的造反了

        伊斯兰世界的君主,其实只是直辖领地的领导者,他们建立的“帝国”里到处都是叔扎丁、八剌黑这样的半独立封臣;因此只要“帝国”的首领一次失手,帝国就面临土崩的局面

        本来如果“帝国”持续的久一点,国王们还能设法建立起向心力,但是有了伊斯兰教这种普世宗教,就更化解了这种本来就不强的凝聚力。后来的奥斯曼人一直打着圣战的旗号,之后又变成了哈里发;萨菲王朝则大力扶植相对弱势的什叶派,其实也有利用宗教提高国家凝聚力的意图。

        另外,有一个地方是不是写错了,“绰儿马罕很可能是基督徒,至少他有两个基督徒;”他有两个基督徒手下,还是两个基督徒老婆?

    • 家园 【原创】第26章 狮入羊群

      回历625年(1227—1228AD),结束了伊斯法罕战役的扎兰丁,从西伊朗返回格鲁吉亚前线。原来在扎兰丁的威胁下,格鲁吉亚的基督徒和土耳其东部的伊斯兰国王们团结起来,组成联军共同对付如狼似虎的扎兰丁,其中包括格鲁吉亚、阿兰人、阿布哈兹人等。扎兰丁率部迎战,驻扎在格鲁吉亚境内的明多尔(Mindor),刚刚在伊斯法罕战役损兵折将的花军,装备和人马都不足,人数不到敌人的百分之一,似乎败局已定,扎兰丁为此十分忧虑。

      扎兰丁的维齐尔由勒都思赤认为,我们不必正面对敌,守住水源,敌人陷入缺水的境地自然不战自乱。中亚、西亚、北非都干旱缺水,水源地和河流也不多,形成了一套与中国很不同的战争思路,让敌人缺水而失败是常用招数。1402年,中亚瘸狼帖木儿与奥斯曼算端雷电巴耶塞特(Bayezid I the Thunderbolt),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附近进行的世纪之战中,帖木儿便抢先控制了水源,令干渴难忍的土军未战先衰,最终赢得了胜利,俘获巴耶塞特。由勒都思赤的主意至少不坏,扎兰丁却勃然大怒,抓起对方面前的墨水瓶(《世界征服者史》说是笔盒)就扔了过去,“他们是一群羊”,他说。“难道狮子还埋怨羊群多吗?”

      维齐尔的标志或logo是墨水瓶,伊斯兰国家有个规矩,每当维齐尔上任时,大臣们从君主处将盛墨水的器具送到底万(divan,文官办公的场所,引申为文官政府和衙门)所在地,放在织金桌布上,摆在宰相面前,供他用来批写王室文书。扎兰丁用墨水瓶砸对方,是加倍的羞辱,当然也可能是拉施特的双关。由勒都思赤对自己这番徒劳无益的话感到后悔,交纳5万第纳尔作为罚金。

      ===== 有城墙标志的是首都,罗姆首都科尼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哈里发首都巴格达、花国首都伊斯法罕、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 =====

      从黑衣大食开始,伊斯兰国家便开始了三权分立,阿拉伯人包括哈里发和穆圣的后代—赛义德(Said)们,掌管宗教事务,哈里发也是精神领袖;突厥人负责军事,从塞尔柱帝国起,擅长武力的突厥人担任算端,作为哈里发的世俗代理人;波斯人负责政经文教等武力之外的世俗事务。突厥人的政权很像后来的普鲁士,即【不是国家拥有的军队,而是军队拥有的国家】,突厥算端只负责行军打仗,平时享乐、打猎、豢养诗人,至于行政,说到底是为算端养兵、养女人、养诗人筹集经费,简单地说就俩字—收税,算端不管这些烂事、俗事,不懂也不想懂,但总得有人干,于是算端们把收税事务外包给包税人,包税人的最高首脑是维齐尔(Vizer)。

      维齐尔为首的文官或包税人集团,俨然是国中之国,维齐尔由一个或几个家族世袭,著名的维齐尔家族有阿巴斯朝早期的伯尔麦克家族、塞尔柱帝国的尼采木-木勒克家族、伊利汗国早期的志费尼家族等等,他们几乎都是擅长摇笔杆的波斯人。包税人的任务是及时按量向算端交钱,至于如何收税,收多少是自己的事。维齐尔和包税人们有时还要参加招标,能给算端提供更多税金者上位,维齐尔上交算端金钱之余,剩下的自然是自己的赚头,赚多赚少都是自己的,赚多了是本事,赔钱活该。君主对失职或没完成收税任务的维齐尔,最常见的惩罚是罚款,重些的则查抄家产,而不是撤职。至于维齐尔如何填补君王罚款带来的亏空,是加重对百姓的聚敛还是别的招数,那不是君王考虑的事情,反正收税的权力已经外包给你了,怎么用是你的事,我只管收钱。这套包税制度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只有受伊斯兰国家影响很大的元朝实行过一段时间,想必大部分读者都不熟悉,笔者也感到不可思议,老百姓或纳税人完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尽管困难重重,仗还得打下去,扎兰丁打开国库,让将士们尽情领取,以激发手下的斗志。两军在伯尔尼斯(Bolnisi, 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附近)相遇,全身披挂的扎兰丁驱动座驾登上山坡观察敌阵,发现右侧的敌军是2万钦察人,便派了一个使节手持面包和盐去见钦察君主,说当年先帝摩诃末在位时,摩诃末曾想整肃钦察人,是他扎兰丁在摩诃末面前说情,钦察人才转危为安,现在钦察人恩将仇报是何道理?在东欧等地区,面包和盐都是表达善意的标志性物品,在闪族三大教盛行的地方,盐更有崇高的地位,《圣经 新约 马太福音》中,耶稣称他的信徒【你 们 是 世 上 的 盐……你 们 是 世 上 的 光】(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Y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把盐与光明并列,至今俄国、塞尔维亚等东正教国家在接待外宾时,都要由美女用托盘端上面包和盐,客人则必须象征性的品尝一下。

      钦察人(Kipchaks)似乎很容易被忽悠,10年前哲别和速不台翻越高加索山进入南俄草原时,遇到俄罗斯与钦察联军,蒙古人对钦察人说我们是同宗,大家不该打仗,又送去了礼物,钦察人就离开了,等蒙古人打垮了俄国人,又去打钦察人,打败对手并夺回之前送去的礼物。这次钦察人再次听从扎兰丁的说辞,离开了阵位,跑到战场边上围观。

      即便如此,联军的兵力依然远远超过花军,扎兰丁派人对格鲁吉亚人建议双方派出勇士单挑,格军接受了,派一个体状如牛的勇士出战,花军一方由扎兰丁亲自出场,高喊着【真主至大】,一个回合便将对手斩于马下。死者有三个儿子,一个接一个的上前与扎兰丁单挑,也逐个被杀。格鲁吉亚人还不死心,派出一个体壮如山、骑着魁伟如大象的战马的勇士出场,此时扎兰丁和战马都已经疲惫,一时无力还手,此人连续发动攻势,都被扎兰丁躲开,见对手再衰三竭,扎兰丁从已经跑不动的马上跳下来,投出长矛将对手贯穿,围观群众用《王书》中的诗句称赞扎兰丁:【这就是鲁斯塔姆,要不就是初升的太阳】—鲁斯塔姆是《王书》中最伟大的英雄,没有之一。

      就在两军还在瞠目结舌之际,扎兰丁用辫梢一指,斗志爆棚的花军立即发起全面攻击,士气沮丧的联军全盘崩溃,【平原因尸体堆积变成峥嶙的山,地面被鲜血染得深红】,缴获的战利品不计其数,完全弥补了伊斯法罕战役损失的损失。

      下一战的目标又是凡湖西岸的阿黑剌忒,前文说过该城属于阿尤布王朝的叙利亚之王马立克-阿失剌甫(Malik Ashraf),此人是萨拉丁的侄子。扎兰丁要求守将开城投降,遭到拒绝,便将阿黑剌忒团团包围,架起抛石机等攻城武器,日夜不停的攻城。守军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周边地区,人数众多、战斗力颇强,一面进行顽强抵抗,一面向叙利亚王马立克-阿失剌甫、伊拉克的哈里发、土耳其王罗姆算端阿劳乌丁-凯科巴德('Ala al-Din Kay-Qubad I, 1220—1237)求援。当时的巴格达哈里发是倒数第二任—穆斯坦绥尔(Al-Mustansir, 1226~1242),名字意为【求安拉赐予胜利者】。哈里发出面,请扎兰丁放过阿黑剌忒城,遭到拒绝。

      艰苦的围城战持续了8个月,从1229年打到1230年才破城,阿失剌甫的一个兄弟被俘,随之而来的是屠城,扎兰丁入住马立克-阿失剌甫的宫殿。阿黑剌忒城是个战略要地,府藏很丰富,众多的战利品让扎兰丁发了大财。另一大战利品是两个女人,阿失剌甫的一个妻子和一个女儿,前文说过扎兰丁的妻子、塞尔柱末代公主、前任阿塞拜疆王后马利卡,离开扎兰丁投入阿失剌甫的大将哈只不阿里的怀抱,令扎兰丁很郁闷,这次俘获阿失剌甫的妻子,作为马利卡离去的报复,扎兰丁很高兴的将她们推倒,她们成了算端第7、第8房妻子。

      阿黑剌忒战役后,扎兰丁继续西进到马拉兹吉尔特(Malazjird, Malazgirt),在亚美尼亚语中该城有个更著名的名字—曼奇克特(Manzikert),1071年塞尔柱太宗阿尔普-阿尔斯兰在此地决定性的战胜、俘获东罗马皇帝罗曼努斯,从此小亚细亚决定性的突厥化了。继续西行不远,花军的兵锋逼近小亚细亚东部名城埃尔祖鲁姆(Erzurum),该城很古老,由最后一位统一的罗马皇帝提奥多西大帝(Theodosius I, 379—395)改建过,命名为提奥多西波利斯(Theodosiopolis)。塞尔柱罗姆算端国利用曼奇克特战役胜利的余威,迅速席卷了几乎整个小亚,埃尔祖鲁姆成了罗姆算端国的一部分,按照穆斯林和游牧者的分封传统,当下该城属于一位罗姆宗王鲁克那丁—贾汗沙(Rukn-ad-Din Jahan-Shah),贾汗(Jahan)意为波斯语的世界,沙(Shah)意为波斯语的国王,贾汗沙意为世界之王,印度泰姬陵的建造者沙贾汗(Shah-Jahan)名字与他正好相反。

      身为藩王的贾汗沙与宗主、罗姆算端阿劳乌丁-凯科巴德不睦,扎兰丁围攻阿黑剌忒的过程中,贾汗沙为补给困难的花军提供了粮草和牲畜,扎兰丁的胜利也让他站对了队,他不仅奉扎兰丁为宗主,还提供了一项重要情报:叙利亚之王阿失剌甫和土耳其之王凯科巴德组成联军正在逼近。不幸的是扎兰丁正身患重病,连上马都困难。花军抵达穆什(Mush, Mus, 今土耳其穆什省省会)时,遭遇6千叙利亚军队,花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将敌人一举扫平。数天后,花军与罗姆/土耳其-叙利亚联军相遇,亚洲西北部最强大的三位君主都到场了。

      土耳其之王凯科巴德(Kay-Qubad)的名字值得一说,据伊朗《阿维斯陀》、《王书》等经典、史诗的记述,上古时期伊朗由著名的凯扬王朝(Kayanian dynasty)统治,国王自称凯(Kay)或凯扬(Kayan),国王的名字都带有“凯”前缀,与英语中的国王(King)同源,都出自古雅利安语。凯扬王朝的首位君主是凯-科巴德(Kai Kobad, Kay Qobád),第一位使用这个名字的人间君王,是支持马兹达克教的萨珊王中王科巴德一世(Kavadh I, 488—531),也译作库巴德、卡瓦德,《魏书》记载道一位波斯国王在神龟年间(518—520)向北魏进贡,国书说的很动听:【大国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王居和多千万敬拜】,核对时间能确定【居和多】就是科巴德。

      从阿巴斯王朝建立开始(750AD),波斯文化强势复兴,获得了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强势地位,连曾经粗鲁不文的突厥君主都喜欢起波斯名字。波斯文化逐渐从伊斯兰世界淡出,是从沙法维王朝(1501--1736)开始的,为了对抗西方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和东方骁勇善战的乌兹别克游牧民,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特殊性,沙法维太祖伊斯玛仪(Ismail I, 1501–1524)定什叶派为国教,使伊朗成了伊斯兰世界逊尼派海洋中的最大少数派国家,伊朗文化成了异端的代名词,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国际影响力,好处也显而易见,从沙法维王朝开始,伊朗再也没被外国征服过,二战前是亚洲仅有的5个独立国家之一(中、日、泰、伊、阿富汗)。

      1230年8月10日,花军与土叙联军在埃尔津詹(Erzincan)附近展开会战。叙利亚、土耳其联军的数量远远超过花军,但慑于扎兰丁的巨大声威,联军不敢进攻,驻军山岗之上,弓箭手和弩手布置在外围,支起盾牌结成连绵的盾牌墙,背后是火油投掷手(fire-throwers),步兵、骑兵也躲在盾牌墙后,摆了个【老猪学得个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西游记》第21回)的乌龟阵。火油投掷手音译为拿法桶(Naffatun),武器是装满火油(Naphtha)的陶罐,火油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粘稠易燃液体,主要成分是石油,与希腊人摧毁阿拉伯海军的希腊火是同一类型的东西。敌人接近时将拿法桶像手榴弹一样被投掷出去,罐子破碎,黏糊糊的火油流出,粘在受害者身上猛烈燃烧,无法清理也无法扑灭,受害者只能倒地、打滚、哀嚎、等死,不仅死的很难看,哀嚎给战友带来的心理、士气打击可能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游戏《中世纪二 全面战争》中有拿法桶兵,是守城神器。

      花军属于客场作战,悬军深入,补给线漫长,背后还有格鲁吉亚的威胁,埃尔祖鲁姆之王贾汗沙的物资供应不足以维持补给,如果主动示弱、退却,极可能遭到腹背夹击而全军覆没。虽然形势不利,又身染疾病,扎兰丁也只能硬着头皮强行上马,准备主动攻击敌人的乌龟阵。扎兰丁虚弱的无力操控缰绳,【它(缰绳)象胜利一样从他掌握中滑脱】,正是【时不利兮骓不逝】,战马也不听使唤,原地转来转去,又倒退了几步。虚弱的扎兰丁后退,企图恢复一下体力,左右两翼见中央的御旗后退,也跟着后退。乌龟阵中的土、叙联军认为花军后退是个阴谋,企图让自己脱离既设阵地,在平原上由花剌子模重骑兵冲击荡平,故此坚决不出头。也许以为中军的退却是战败了,全靠扎兰丁个人魅力(Charisma)维持的花军突然不战自溃,全线崩盘。

      跟错人的埃尔津詹土王贾汗沙,自然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被宗主凯科巴德杀掉。败回阿黑剌忒的扎兰丁,需要时间休养生息,一面派人去巴格达请哈里发调停,一面释放了阿失剌甫的被俘兄弟和成了自己妻子的阿失剌甫的女儿,表达修好的诚意。

      1230年秋,就在扎兰丁养病休整的时候,传来蒙古大将绰儿马罕,以波斯道行军总管的身份渡过阿姆河逼近的消息,扎兰丁新败之下再度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欲知他如何应对,请看下一章《灰飞烟灭》。

      通宝推:删ID走人,联储主席,老顽童,五藤高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