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半年前回国见闻 -- Irene王

共:💬113 🌺494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半年前回国见闻

    物价已经超越美国,回去感觉自己真穷。

    精神荒芜。拜物教

    找工作难压力大。和美国差不多。

    阶层固化,这也和美国一样。

    各阶层分析

    城市中产阶级:亲戚朋友绝大部分是中产,普遍fandong,北京的和深圳的尤是,特别是深圳,有人甚至希望美国殖民中国,我答美国只想把中国做血汗工厂和销售市场,不想殖民,现在已经做到了。物质至上,攀比钱和房子,随时准备被问争多少,由于本人挣得太少,真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啊。

    城市外来年轻人:挣得太少,压力很大,工作没安全感,房价太高,蚁族主体,物质化是必然的,可以理解。中国是老人剥夺年轻人的社会。

    知识精英阶层:没几个是真做学术的了,有地位当学术包工头,住千万豪宅,助教的一堆杂事科研压力也大。科研基金奇多无比,但大多不在真正做科研的手上。国内副教授以上生活还是很爽的。博士生们在海归冲击下大多失去科研兴趣。同时指导也很少。很多学者只关心小家和自己的社会网络,最应该在学者身上体现的为社会人民服务的精神看不到,当然也有例外的。见到的从前老师同学们对我很好。去某地区大学,正筹备20多人公款出国北美旅游,我去了半天此校公款好吃好喝,而且还是一大堆人,司机开车接送来回,兼游览,还要出钱请美国的校长院长来中国。在中国也许很正常,但对我还是有冲击力的,美国决不会出现这种事情,我在美国一次陪来校面试的晚餐费到现在都没报成,因为要餐费详细列出吃了什么,才50美元啊。同时此中国学校抱怨国家投入太少,并向银行申请一堆贷款建楼。

    工人:去的一个美资工厂,每月收入最低工资水平,没有休息日,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由于白人看不惯趴着桌子睡午觉而禁止,午休只能无所事事呆着,看不到受尊重,很能理解那些自杀的,就那么千把块钱,如今能买啥,看不到希望。那些白人总管倒是在中国混得一个爽。但白人还是说他们准备撤资回美办厂,各种原因,政府官员时不时要求进贡,工人春节流失太多,劳动成本等。

    农民据说现在生活变好了,有一定医疗保障,而且国家补贴给农民购买电器,农村民主选举,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农村妇女还是有很多悲惨故事,没有实地考察。

    官僚阶层,用权谋私,去哪干啥都不用花钱。大大的有钱,损害的是谁?大家明白的

    小资产阶级,小营业主:没有太多接触,如果没变的话,必须购买制度保护才能生存,制度保护从高到低包括官僚军队武警警察城管黑社会。

    台商:不要太爽,免费地,水,电,人(技校学生),不发财都难,制度保护来源于中央政府,有什么事和统战部说说包搞定

    外资:全面垄断中国城市市场,靠的不是产品,而是金融资本,列宁早已预测过了

    通宝推:大漠老兔,石狼,
    • 家园 你确定你来的是中国吗?

      怎么那么多东西和我看到的、遇到的差别很大啊

    • 家园 刚从国内回来.说说一些见闻吧.

      第一个先从接触的人来说,和我交谈的人中大多表达了自己对现状和社会的不满,人员有飞机空乘人员,自己的堂哥,以前的同事.反应的问题一个是早教期教育昂贵,一个是社会的官员腐败,物价飞涨.

      第二见闻,就是遍地的招工广告,或许是因为春节结束吧,大量的原本返乡的工人的岗位空缺.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听了两个女孩聊天,关于找工作,她们在2-3000收入的岗位之间犹豫.

      第三个是原来的县城扩建速度飞快,靠近原本城区的地方很多厂房都已经拆掉改成高大的居民楼了.入住率多高不知道,但是县城越来越多的下面乡镇口音的人.我的表姐也从原来的镇搬入县城了.

      第四个嘛,回国36天,见到太阳的天数最多3天.好像以前没有像这样的,我们那里是沿海,冬天这么长时间不见天日太反常,难道是大气污染?

      第五个就是物价飞涨,东西似乎是4年前的两倍价格了.到超市买了点东西,一张大票就这么没了.

      第六个小镇街上摆摊的基本都是外地人了.收入不清楚,但是前老大告诉我他工地上的小夫妻一年也有十来万.当然工作辛苦了点.据父亲说现在200一天的小工基本找不到了.

      第七个见闻就是满街的小车.车子是已经的N倍一点也不为过,名车更是多,保时捷英菲尼迪多,宝马奔驰就更不用说.我们亲戚也不少有车了.但是奇瑞等国产货比较少见.见过一辆宾利,听说有劳斯莱斯,没见着.

      只是初步的所见所闻,说说.另外说个工业的事情.在澳洲,在铝合金和玻璃行业,你要没有中国背景,基本要被淘汰出局.

      • 家园 今年您恰好碰上几年一遇的梅雨天提前的日子了,呵呵

        跟空气污染无关的,天有不测风云嘛,不信您看天气记录去。总不会整个东部沿海长江以南区域包括生态最好的新安江流域都会因为空气污染造成那么长时间不见太阳吧?前一阵子俺们这旮旯连续下了近30天的雨,中间难得有几天放情的,同城论坛上都在开玩笑,说看谁的小内内多才能顶得住,因为太久没见太阳,洗后的内衣都干不了。

        第四个嘛,回国36天,见到太阳的天数最多3天.好像以前没有像这样的,我们那里是沿海,冬天这么长时间不见天日太反常,难道是大气污染?

      • 家园 早期教育,也就是幼儿园的收费,很高,不过还好,

        最多3年。物价确实是个大问题,相对收入,涨的太快了。

      • 家园 英菲尼迪和保时捷并列?

        这种提法不常见。

    • 家园 仔细看了你的发帖时间。确认不是2002年而是2012年。

      我就是做外贸工厂的,如果现在我们县城里能找到月薪一千块肯干的工人,我就烧高香了。深圳?5年前就不是这个价了。

    • 家园 别的不敢说,科研水平肯定是有进步

      你说“没几个是真做学术的了”,难道你觉得以前很多是“真做学术”的么?要我说,以前中国的学术水平比现在简直低太多了(我说的是同类的教授比,请不要把钱学森和现在某市级大学的教授比哈)。很多老教授,他们当年那些什么工作,在国际上根本就是拿不上台面的小菜(不是说没有好的工作,而是说,极少极少)。他们可能确实没浪费多少钱,可我很怀疑他们曾花了多少精力在做科研?

      现在中国的科研水平整体提升是非常明显的,不管是从文章数量、工作的质量、还是培养的人才,根本不是30年前能比的。

      当然,总体水平是偏低,而且很多砸下去的钱确实是浪费了。但是科学这东西哪里是一朝一夕就能积累起来的?科学发展关键是要靠人才。美国是摊上二战的好事了,一下子把欧洲的顶尖科技人才都吸引过去了,而中国要靠自己的人才自己的基础发展,真的是很难的事情。

      其实,我当年在国内的时候,也对很多科研经费浪费在二鬼子和洋人身上颇为愤愤不平(关键是这些访问的人,并没有做什么实质的研究贡献,就是给个genneral的talk,然后就是游山玩水分钱)。不过现在想起来,这些钱其实是非砸不可的:你没有一流的人才可以和人家在学术上共振,不就只能靠钱做诱饵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请这些人没有用,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基础太差了(直接原因就是以前学校里的这些教授,说真的,能胜任的不多!),没法和人家在一个水平上讨论问题。

      这些人来了以后,也许短期来看,我们的学术水平没有提高;但长远来讲,因为你建立了这种联系,就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前沿的课题,你的学生以后也可以去访问,去研究,然后这些学生回来了以后,就能从一定程度带动中国科研水平的提高。我的感觉是,我们恐怕还需要一代人才能弥补起来这个差距。

      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科学评价体制的健全,我相信随着中国高水平科研人员的增加,会越来越好的(其实现在在水平高的一些院校,你说的那种乱报销、乱请人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但至于你说的学者最应该体现的“为社会人民服务的精神”,我觉得恐怕要等到共产主义了。凭什么学者就该有这种精神?欧美的大学教授,好像也是“只关心小家和自己的社会网络”吧。

      通宝推:本嘉明,
      • 家园 以前不知道一加一等于几

        现在洋大人告知等于二,进步了

      • 家园 文章是多了

        比以前是好了,只是有资源的基本不在做研究,而是做学术包工头。做研究的没资源没时间,不过还是做了些东西出来,很是佩服。

        另外,为社会人民服务是美国学者的其中一项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

        • 家园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为社会人民服务“啥的都是次要因素

          这里不谈一些比较主观的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啥的。

          国内的科研经费大多是竞争性的,美国或者欧洲,经费大概三成是竞争性的,大部分的人员经费是固定的,所以他们生存压力要小。相对有自我选择的能力,有的教授,到了一定岁数和资历,不做什么项目,只要教课,也能生存。国内这样的教授,收入都会有问题。

          政治环境不一样,在欧美,你要想提高你领域的经费水平,需要在民众中扩大影响,从而影响决策者。而国内主要是要跑那些部门管理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同行的关系(这里说的不是贬义的,而是你需要人家理解你的工作和意义)。

          如果回去接触的人都是饭桌上或者闲谈中的,往往都是负面的信息,如果参加的是比较好的学术会议,印象会不一样的。国内,会上谈的做事(有吹牛成分),会下是发牢骚和做交易的。

        • 家园 文章不是万能的

          但是呢,搞学术这种东西,连文章都没有那就是万万不能的。

        • 家园 有资源的确实大部分在做包工头

          不过欧美日也是差不多,大老板一般很少进实验室的。当然,程度有所不同,美国的大部分老板本身学术素养是很高的,所以大方向上确实有把握。而中国有资源的很多老教授,水平本身很有限。

          不过也在变化中,我认识的很多海归回去的教授(也有较年轻的土鳖),有一定资源,做研究很拼命的。这年头,光是会吹会捧,没有实在的成绩拿出来,杰青、千人这样的东西不会有份的。

          何况本来做研究就不一定是要具体去算什么,或者操作什么是吧?我觉得一个教授的工作,就像在运营一个独立的公司:确定研发项目,招聘研究人才,研究解决项目,把研发成果向同行推广宣传,找合作对象,以及争取进一步研究的经费,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如果只有计算或者操作实验的能力,就是在国外,那也只能算是一个称职的博士生或者博士后,而不是一个成功的教授。

          不知道你说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具体是指什么?我的意思是,具体的考核指标是什么样的(不是argue出来的,那个谁都会)?是指administrative work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