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老上海 -- 晨枫

共:💬159 🌺577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晨大这种市中心出来的还说自己不是上海人

      让我们这些下只角出来的情何以堪。不过晨大倒是说出了一个事实,对于这些闻名遐迩的洋房花园来说,普通的上海人是很难得偿一见的。

      • 家园 老晨这种新侨只好算“前”上海人

        所谓入乡随俗,他现在只可算大家拿的人,不再是严格意义的上海人了,只可说“曾经”是上海人。对于这样的“前”上海人,故乡的感觉着落在一个“故”字上面。

        每次回家,感受到中国及其人民前进速度在不断的加快,而与故人心里记忆里的家园越来越遥远。记得刚来美国时,在本地侨社聚会听得一位老太太说话,是一种语速很慢,悠悠的很软很雅致的上海话,好比宋庆龄的那种口音--那个大概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老上海话。当时觉得很好玩,有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而今,仿佛自己也站到了时光隧道的那一头去了。

    • 家园 上海的大街小巷

      丁香花园斜对门就是上海戏剧学院,这是LP当年工作过的地方。没有找到大门,看到一扇门就往里进,也没人管。估计暑假期间美女帅哥学生都回家了,门卫就不操心拦截无关色众了。走进去,一下子东南西北都摸不着,变化太大了。其实上戏只有巴掌大的地方,走几步就又找回方向感觉了。果不其然,前面一座三层的水泥房子,最呆最傻的那种,门前大书“专家楼”,这就是当年青年教师宿舍,找GF时这里熟门熟路了。可惜楼房大门紧闭,当年的房间现在不知道是干什么用。在青砖小楼的校长办公室外看上戏历史画板的时候,有人问你们找谁,我们不找谁,当年在这里工作过。他接着问你叫什么名字,结果这是当年人事处帮着办出国手续的老师,当年都是认识的,现在是党委办公室主任了。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巧。走到外语教研室,门锁着,但LP当年也不大到办公室来,嫌这里黑乎乎的。回到“专家楼”,旁边就是上戏实验剧场,这是LP小学同学参加设计的,当年也是沪上建筑新秀之一。不过当年的小剧场外面套上了一个大玻璃套,规模更大了,据说里面还是没变,不过没有进去。真正的大门原来就在小剧场的前门广场。

      LP这小学同学是一个人才,家里也有“花头”。老妈是40年代厦大校花,学法律的。解放后反右卷了进去,文革自然更是没跑,扫大街,挖防空洞,度日如年。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了,她开始干科技翻译。1986年以后恢复律师制度,这才是老人家的第二春,她成为上海滩上第一批律师,专营涉外经济法律,救回大量国企和合资企业,更是带出大批徒弟,多次被评为10大优秀律师,从此忙得不亦乐乎。到70岁了,按规定不能再注册,老人家只能给自己的徒弟打下手,干了几年没劲,这才恋恋不舍地退休了。老爹好像是上海外语学院的教授,应该也有自己精彩的故事。这样家里出来的儿子不杰出的话,只有撞豆腐了。

      当然,这位同学从小聪颖,乒乓球又打得好,分到体育重点班,同学里有人进入上海市队,高年级里还有打成国手的。那个年代里,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超级重点学校了。但天生的读书人,工课好不说,还特别善于画画,自己学的一手油画。当年上海滩上一群一起玩的人中,很有一些干出名堂的,像中央电视台的首席舞台设计什么的。他的油画送到区里展览,后来送到上海美术馆展览,不过后来学的是建筑,进同济,然后是英国、美国留了一圈洋,到了香港做教授,如今是“世界建筑在中国”方面的学霸了。

      他是LP的小学同学,小学以后又分开到不同的学校,所以我们结识得很晚。但是一结识,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这次到上海,他特地从香港回来,到汾阳花园来看我们。我从小喜欢建筑,但我是最彻底的土八路,连区大队、武工队都不算,是民兵。我是认真准备了一肚皮建筑上的问题,就准备听答疑呢。结果见面一叙旧,答疑的事情就丢到爪哇国了,只有等下次有机会了。其实问题当然不必当面答疑,但函授和面授总是不一样嘛。结果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七转八弯,最后到了乔家栅。说起来这是百年老店了,在老上海就很有名气,老父亲特意关照我有机会要去一次。这里离外公家近,当年外公带我来过很多次,面巾百叶记忆犹新。父亲早年更是曾经和他的外公住在乔家栅对门,蒋介石和宋美龄还没有搬进“爱庐”时,曾经也住在这里。据说乔家栅老板一请上海电影、京剧界名人白吃白喝,请他们帮助做广告,结果生意做进国际饭店,国际饭店的厨房由乔家栅主持。当然,这是30年代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一个老字号,请老朋友应该不错,结果大失所望。地方还是老地方,整旧如旧那叫一个彻底,除了没有了墙上的革命标语外,好像文革时代的乔家栅一个样子。八仙桌、太师椅油兮兮的,空调理论上是有,实际上冷气吹到的地方可以吹出感冒来,吹不到的地方则是大汗淋漓,从来不知道喏大的室内也可以有这样分明的“双区温控”的。菜式还算老上海,质量比一般街坊饭店高明不到哪里去。顾客看来主要来自街坊邻里和过路民工,倒也亲民。不是说亲民不好,实在是街坊邻里中要是有人要认真请客,恐怕也不会到这里来。没办法,只好跟老朋友抱歉一声,一起忆苦思甜吧。

      跟LP到小时候住过的山阴路,这里是上海少见的成片保护下来的老街道之一。找到当年的老房子,在门前拍一张张。犹犹豫豫往里探头探脑的时候,里面有人走出来,问找谁。我们不找谁,当年在这里住过。你们哪一年在这里住?xx年前后的时候。我那以前就住在这里啊。结果一对,原来真是老邻居,只是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认不出来了。于是又是一番唏嘘。

      在山阴路,终于去了在眼前晃了几十年但从未进去过的大陆新村鲁迅故居。这是上海新式弄堂中典型的单元,上下三层都属一家人家,前面是主人居住,后面是佣人和厨卫的空间。可以看出,这样的单元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可以住得很舒适,当然解放后这样的单元大多打散,住进72家房客,原有的舒适代之以杂乱和局促。这使我想起来,旧上海实际上是一个等级很森严的地方,太原别墅、丁香花园这样的地方是贵族的地方,大陆新村和大量“新式弄堂”是中产阶级的地方,棚户区则是穷人的地方。现在呢?这是一个问题。

      在上海,地铁是最可靠的公交,出租虽然方便,但就是不计成本的话,时间也难以保证,地面交通实在是不妙。地铁坐多了,难免对地铁电视感上兴趣。倒不是说内容有多好,而是这似乎很有象征意义。在西方媒体里,中国依然时时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拿出来敲打,但今日中国在有些地方的资本主义程度远远超过西方,地铁和公交电视就是一个例子。在地铁和公交上,人们被关在封闭空间里,电视不仅提供免费新闻和娱乐,还是广告的绝好平台,你想不看都不行。“我要冰加”看上五百遍,想要忽略冰加都做不到了。上海地铁也是中国不多见的免费派发每日报纸的地方,有新闻,有娱乐,有广告。同样,地铁时间也是抓住地铁乘客这一客户群的绝好机会,编、印报纸的费用绝对可以被广告费抵消,还有多余。这样的生意经居然在资本主义世界没有人想到,实在是要赞叹一下:中国人开动资本主义脑筋的话,可以比老牌资本主义更加资本主义。

      上海的洋人很多,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不是学生,就是讨生活的。发噱的是,他们深谙入乡随俗之道,自行车上后座带人,开着助动车抢道,一点不含糊。公交和地铁里赶路的洋人年轻人更多,听口音,很多不是来自英美,世界各地都有。洋人到中国讨生活的越来越多,LP送到北京留学的学生有的还在读书已经被拉去拍电视剧,早就乐不思蜀了。

      回来去飞机场的路上,出租司机告诉我们,他原来是在国企开旅游大巴的,效益不好不说,他不愿游手好闲混日子,宁愿辛苦一点,多赚一点钱,改行开出租了。回程飞机照样全满。加航该换更大的飞机了,或者增开航线,能从卡加利直飞上海就好了。突然发现,川航有经沈阳飞温哥华的,不知道还有什么中国航班飞加拿大?

      在上海野了两个星期,该回家……接着到加拿大东海岸去野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人认得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淮海路华亭路。还想不起来的话,这是上海最早的“摊头街”,柳林路、襄阳路、七浦路都是后来的了。这也是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里最津津乐道的地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清晨的复兴中路,老太太独自缓缓而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清晨,南京路旁的弄堂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延安路陕西路口的弄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清晨,五官科医院门外,快开门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贩在分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南京路上,女孩在自得其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著名的乔家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延安饭店,当年总政歌舞团到上海招人,就是在这里面试,LP(那时还小,不认识)进入了最后筛选,但因为家庭出身不够红被涮下来了。我和小学同学齐声惊呼:“还好”!LP很郁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水蜜桃,杨梅,西瓜,啧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延安路上的斯大林婚礼蛋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或许是沪上最正宗的多立克柱式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于高架的存在,延安路地面交通偶尔会有片刻清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河南路近南京路,高楼包围之下的都市村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九江路教堂旁边,有一个圣经书店,有人问事,满架子的圣经,可恨西方公众还是中国不能买到圣经的印象

      通宝推:树袋熊毛毛,五谷不分,
      • 家园 给晨大的弄堂配一首歌

        外链出处

        弄堂

        (寻找:下一个宋美龄)

        (同时也是相声瓦舍的《邓力军》主题曲)

        繁华散尽落叶飘

        徒然一身幽居叹寂寥

        迎风身影灯火照

        但求醉卧在今宵

        不知何时才能与你再相逢

        也许是多年以后

        此情忘不了

        深藏在心中

        但愿你会记得我

        如果不能与你长相守

        只愿我能化成飞烟随你走

        就在梦中一笑别离后

        泪珠滑落脸庞 更心痛

        如果不能与你长相守

        只愿我能化成飞烟随你走

        多年以后往事再回首

        笑我一生孤独 全成空……

      • 家园 南京路旁的弄堂, 应该是我长大的地方

        是否在中央商场对面拍的?若是,就对了! 多年没去看, 不敢认了

      • 家园 上海真干净啊

        那句“水蜜桃,杨梅,西瓜,啧啧”,是啥意思呀?

        • 家园 啧啧是上海人吸口水的意思

          是有东西好吃又吃不到,只能把流的口水吸回去时发出的声音。

          晨大在北美估计好久没吃到前两样东西了。

        • 家园 上海真干净 not in 1990s

          In early 1990s, it was a poor bastard which serves as the milking cow to China's national treasury.

          20 years ago, it was dirty with out-of-date infrastructure and crowded streets.

          • 家园 这些类型化的说法往往是靠不住的

            即以老晨所说的这个区域做例子,在八十九十年代,那是个十分清雅悠闲的街区。特别是衡山路,复兴中路,长乐路,巨鹿路,东平路,桃江路,延庆路,东湖路,新乐路,这些淮海中路两边的小路,甚至可以说是很僻静,既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潮,也没有太多的当街店铺。夏天因为这些都是大树成荫的林荫路,走着是很舒服的。

            • 家园 法租界上只角

              的老街区在2000s 房地产改造后 是各类资本进驻地,所以现在是很好的。

              复兴中路,长乐路,巨鹿路

              -not good at all. Dirty streets。 With big flood after each big rain 我在法租界的老式洋房中长大,每天出行,这几条路是常走的,我不骗你,80s 末/90s初期的上海之破败,不是老上海是难以理解的。

              I fully understood why ChenFeng said that he could not recognize Shanghai. Many 老上海 all said the same thing when they came back after 200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