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值九一八本人新书《壬辰1592——决战朝鲜》上架 -- 恶魔之读书者

共:💬54 🌺25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值九一八本人新书《壬辰1592——决战朝鲜》上架

    本人的新书经过三年艰难写作历程,终于在这中日关系风雨交加的时候上架了!本人的第一本书是《那时英雄——隋唐战史》,这本书里面描写了中日第一战,唐朝与日本在朝鲜的第一次交锋,从此后中日之间的关系就仿佛变成了一个魔咒,于是到了明代,中日之间再次大规模开战,于是也就有了本人的新书《壬辰1592——决战朝鲜》。

    本人签名售书地址:外链出处

      本人微博:外链出处

      新书目前在当当、卓越有购,其他网店亦将在不久后上架。《那时英雄——隋唐战史》在当当、卓越、京东都有货。

      当当购买链接:[URL=]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868370 [/URL]

      《那时英雄——隋唐战史》试阅地址:外链出处

      另外本人主编的杂志《战争史》内页赏析地址:

      战争史1:http://ltbook.txsj.com/goods.php?id=2042

    战争史2:http://ltbook.txsj.com/goods.php?id=2464

    《壬辰1592——决战朝鲜》 :http://ltbook.txsj.com/goods.php?id=2468

    《那时英雄——隋唐战史》 :http://ltbook.txsj.com/goods.php?id=1093

      简介

      公元1592年,一统日本的太阁丰臣秀吉对朝鲜悍然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侵略战争。在日军“闪电战”的打击下,朝鲜全面崩溃。应朝鲜的求救,明朝不顾自身困难,毅然派出大军东征,打击日本侵略者,由此拉开了这场长达七年之久,最终彻底改变了东亚国际政治格局的反侵略之战。

      本文用最翔实的中日朝史料,用最客观的态度,用最细腻的笔触将这场四百二十年前的血色回忆娓娓道来。在作者的笔下,日本经过百年战国时代所淬炼出的十余万穷凶极恶的虎狼之军与大明帝国辽东铁骑、宣大劲旅、江浙铁军这三支强军之间的血肉交锋使得国人第一次明白,彼时明军在朝鲜半岛到底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什么样的牺牲?

      历史不应该被忘记,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明朝军人更不应该被忘记,他们为了这片土地到底付出了怎样的牺牲,细读此书,你们会知道!

      前言

      壬辰之战起于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大明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至1598年结束。1592年是朝鲜壬辰年,朝鲜史家因此称此役为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则叫文禄、庆长之役(因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

      一提起这场战争,给人的感觉便会异常沉重,它的沉重并不在于这是一场涉及到中日朝三国的大规模战争,而在于到如今七个甲子过去了,在这段长达四百二十年的历史岁月中,国人却少有人真正了解当年的明军在朝鲜半岛到底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什么样的牺牲?

      如今对壬辰之战,我们的友邻韩国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他们所摄制的反应这场战争的影视剧中,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除了是强盗土匪之外就是小丑,除此之外乏善所陈。所谓“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鲁迅先生的名言用到这里,忽然从讽刺变成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意义蕴含其中。再看我国近期流行的种种相关写史书籍中,却又是另外一个极端,几乎清一色的明军在朝鲜半岛如摧枯拉朽,歼敌无数,日寇不过土鸡瓦犬耳得描述。

      韩国这种自我膨胀的心态自然是不值一哂的,但我们如今这种将日本方面彻底矮化的写史套路则更为可怕,这会让国人完全忘记当年的明军是如何在一种让人无法想象的恶劣环境中,在盟友不但基本给予不了任何帮助,还大肆拖后腿的情况下,与不但凶恶至极,而且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敌人作战的。当时的明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用鲜血和生命最终将日寇驱逐出了朝鲜半岛,这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个人认为才是所有国人应该了解的。将当年的敌人矮化的行为,不但对塑造明军的形象毫无帮助,最终当人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便极容易走上另外一个极端,用这种春秋笔法鼓舞起来的所谓民族自豪感,从来都是虚无的泡沫,往往会在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并且这一样是对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这片土地的明军将士最大的不尊重。

      实际上,客观的事实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完全不需要额外的画蛇添足,便能让国人了解这段沉重的历史。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本文便以史实为基础,以客观为准绳,以纪实的手法,向读者描述从公元1592年日本侵朝开始,直至公元1598年日本彻底被朝明联军赶回国的真实历程。希望读者会在本文中发现一个与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壬辰之战!

      2010年02月10日于上海

      壬辰1592——决战朝鲜

      目录

      序

      前言

      引子

      第一章 大祸临头

      第一节 懵然无知的朝鲜

      第二节 党争与战备

      第二章 日本袭来

      第一节 秀吉的野心

      第二节 定策

      第三节 开战

      第三章 朝鲜崩溃

      第一节 日军登陆

      第二节 尚州之战

      第三节 国王逃跑

      第四节 八道国割

      第五节 攻入明境

      第四章 艰难抵抗

      第一节 名将出世

      第二节 义兵与官军

      第五章 初次交锋

      第一节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二节 饮马鸭绿江

      第三节 目标平壤

      第四节 折戟平壤

      第六章 正式出兵

      第一节 首鼠两端

      第二节 嘴皮官司

      第三节 缓兵之计

      第四节 正式出兵

      第七章 决战平壤

      第一节 战略欺骗

      第二节 初战牡丹峰

      第三节 互相试探

      第四节 城墙上的死斗

      第五节 血与火

      第六节 痛打落水狗

      第八章 血战碧蹄

      第一节 序幕

      第二节 危局

      第三节 “生摩利支天”之死

      第四节 碧蹄死斗

      第五节 胜负输赢

      第六节 碧蹄余声

      第九章 三年大谈判

      第一节 日军窘境

      第二节 谈判再开

      第三节 停战

      第四节 光复汉城

      第五节 荒唐谈判

      第六节 各有算盘

      第七节 晋州攻防

      第八节 兽行

      第九节 疯狂条件

      第十节 和战之争

      第十一节 封贡

      第十二节 天使逃亡

      第十三节 册封日本

      第十四节 大戏落幕

      第十章 战火重燃

      第一节 石星倒台

      第二节 沈惟敬之死

      第三节 朝鲜党争

      第四节 自毁长城

      第五节 丁酉再乱

      第六节 元均之死

      第十一章 再战朝鲜

      第一节 再次入朝

      第二节 南原失守

      第三节 血战稷山

      第四节 鸣梁海战

      第十二章 蔚山大战

      第一节 明军反攻

      第二节 日军的防御

      第三节 击破蔚山城

      第四节 功亏一篑

      第五节 十日围城

      第六节 军溃

      第七节 战后论责

      第十三章 野心终结

      第一节 太阁之死

      第二节 三路出击

      第三节 泗川之战

      第四节 顺天之战

      第五节 露梁大海战

      终章

      后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抗日 历史 军事 明朝 倭寇元宝推荐:diamond, 通宝推:等明天,芷蘅,可爱的中国,
    • 家园 大家应该有买过实体书的朋友,都看过了吗?有兴趣一起探讨吗
    • 家园 【原创】第三章 朝鲜崩溃 第五节 攻入明境

      攻入明境

      要说侵朝以来,最为卖力的当属小西行长与加藤清正了,但是小西行长此人商人出身,无利不起早,因此占领了朝鲜最后一座重镇平壤后,他便停止了脚步,全军在平壤开始了休整,他深知再打下去便是明朝的地界,这太阁大人不知道明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庞然大物,可小西行长却挺清楚,他可不想平白无故地拿手下当炮灰与明朝死磕。但加藤清正却不一样,这家伙是个一根筋,丰臣秀吉说要拿下北京,他就真的毫不拖延地全力往明朝打。当打下开城之后,加藤清正便与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分兵,杀往咸镜道。

      到了咸镜道,加藤清正发现自己竟然如鱼得水一般,由于咸镜道与明朝辽东接壤,女真蛮族众多,他们可不管什么国境不国境的,时不时地越境打秋风那是常见。因此朝鲜政府在此区域的统治并不稳固,闻得日本兵到,咸镜南道兵使李浑抛弃部下士卒,扭头就往北跑,结果在半路上被反民抓住,乱刀砍死。咸镜道监司柳永立则被吓得屁滚尿流,也想学李浑逃跑。部下将士气不过,干脆把柳永立捆了作见面礼,向日军投降。加藤清正不费一枪一弹,就活捉了咸镜道的最高长官。恐怕能取得这样的战国,连加藤清正自己都没想到。

      紧接着加藤清正势如破竹地横扫了元山,咸兴,北青,金策等重镇。他留下部将锅岛直茂留守咸兴,自己则继续挥师北上。在端川,日军抢到一个银矿,加藤清正兴奋地给丰臣秀吉写信报喜。直至离咸镜道北部边界不到二百公里的吉州,加藤清正才遇到了咸镜北兵使韩克诚的激烈抵抗。因为韩克诚所部均为多年与女真厮杀出来的精兵,因此战斗力不低。所以当七月十六日双方遭遇之际,朝鲜军在平原开阔地带完美地发挥了骑射的本领,很是把加藤清正打了个措手不及。

      加藤清正一见不妙,立刻指挥士兵躲入附近的海汀仓中,将粮仓中的粮草全都堆出来作为掩体。此时下属劝韩克诚围而不攻,暂且休息。但韩克诚坚持进攻。日军占据了有利地形,铁炮的威力便充分显露了出来,日军一颗弹丸射来,竟能轻易贯穿三四人人,反而损失了不少人马。韩克诚只得下令暂时撤退休整,来日再战。

      可惜,加藤清正没有给朝鲜人再次进攻的机会。当天夜里,日军悄悄从海汀仓溜出,趁着雾气掩护,将朝军驻地团团包围,只留下一个直通沼泽地的缺口。天色将明之际,睡梦中的朝军忽听营外枪声大作,四面日军喊杀震天,不知道有多杀人围了上来,吓得魂不附体,仓惶往没有日军攻击的缺口逃去,希望冲出包围圈,重组阵势。不料,这正中了加藤清正之计。冲出没多远的朝军很快发现自己身陷沼泽地中,动弹不得。日军长枪兵和铁炮兵齐上,杀得朝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主将韩克诚只身而逃。

      海汀仓一战失利,咸镜道再也找不到能与日军抗衡的军力。不久,加藤清正占领了已无人防守的咸镜北军大本营,镜城。接着,日军马不停蹄地从海岸线转道内陆,并于七月二十三日攻陷重镇会宁。在这里,日本人得到了开战以来最大的战利品:临海君和顺和君两位王子。

      原来是无巧不成书。随着日军不断向北快速挺进,原本被派往江源道的顺和君,与被派往咸镜道的临海君也都被赶鸭子似的一路向北逃亡。可是朝鲜政府在咸镜道的统治实在不得人心,当两人抵达会宁时,县吏鞠景仁正好起兵造反,攻占县衙,并活捉了他们。很快,日军杀到会宁城下,鞠景仁便将城池和两位王子作为礼物,送给加藤清正。不久,老冤家韩克诚也被反民绑送日军大本营。朝鲜政府在咸镜道的军政组织彻底被瓦解。

      原本与临海君同往咸镜道的漆溪君由于在半路病倒,并没有同往会宁,侥幸躲过一劫。

      虽然加藤清正亲自给两个被捆得如粽子一样的王子松绑,并锦衣玉食款待,但其他的官员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被集中关在一间潮湿阴暗的小房子内。许多人因受不了折磨而病倒。柳永立和韩克诚先后从牢狱中逃出。虽然忠诚可嘉,但朝鲜政府还是无法原谅他们的过失。柳永立遭罢免。韩克诚更惨,被军法从事,斩首示众。

      派了小队人马将两位王子和众俘虏押送回后方,加藤清正居然越过图们江,挥兵杀入了明朝的领地,这可真要实现太阁大人的意愿了呀。这地方恰好便是建州女真的地盘,盘踞此地的乃是女真胡里改部,也是建州女真的组成部分之一。加藤清正好杀之性丝毫未减,遇到一个女真部落便包围并统统屠杀。结果引得女真大部云集,将加藤清正包围了起来,四面围攻。不过加藤清正仗着火器凶猛,硬生生地击破了女真人的攻势,并将其大部屠杀。加藤清正干的这件事甚至惊动了努尔哈赤,他当时便上书明朝,要求带兵平倭,吓得朝鲜君臣哀求明朝千万不能答应女真蛮子的要求。这努尔哈赤几十年后成为明朝的心头大患,而加藤清正又是侵朝日军中最为凶猛好战的日将,此二人如果交手,不知谁胜谁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否则这番龙争虎斗定然精彩至极!

      • 家园 【原创】第五章 初次交锋 第一节 世间已无张居正

        世间已无张居正

        就在朝鲜遭到日军侵略之际,明朝此时正步入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的第二十年。这位万历皇帝本是个有福气的,在他登基后的头十年,拥有张居正这么一位百年难得一见的宰相。在张居正的领导下,政治上澄清了当时的吏治,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名将镇守边关,经济上清查土地、改革赋税,实行“一条鞭法”等。这时明朝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可谓是欣欣向荣,呈现一股中兴的气象。

        可是中国的政治总摆脱不了一个人亡政息的怪圈,张居正实行的政策在他病逝之后便遭到了彻底的清算,而明朝则在这种清算中再度步上一条陈腐没落的道路,国力日渐衰弱。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危机迭起,大明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以来,先后在浙江杭州、宁夏灵州、广东东山、四川建武所、延绥神木、云南腾冲等多处发生兵变。与此同时,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梅县人刘汝国以“替天行道”为号,率数万饥民起兵于太湖、宿松;稍后,广东僧人李圆朗也率众起兵于始兴……这些农民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但此后民变不断。

        尤其是万历二十年春发生的哱拜之乱,明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未能把它镇压下去。而西南又有杨应龙在播州蠢蠢欲动,朝廷百般安抚,也着实头痛。现在再来了个朝鲜倭乱,真可谓内忧外患,举步维艰。这个时候,世间却已无张居正了……\n悍然侵朝的丰臣秀吉手中有日本刀、铁炮等战争利器,又有百余年战国乱世打造的坚强军队。那如今老朽不堪的明朝手中又有什么来跟这群日本侵略者对抗呢?

        如今的明朝虽然已经没有了张居正,但是他的遗泽还在,朝廷再难,毕竟还有存粮、存银,还能打得起这一仗。张居正一手提拔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虽然遭他牵连,被罢官贫病而死,但是他数十年来精心打造的浙兵精锐仍在。李成梁麾下的辽东边兵也尚未完全腐化变质,大明帝国的士兵依然能战,敢战。在明军中,除了同样擅长鸟铳的浙兵外,明军有着数量更多的大炮,这在日本国内的战争中却极少出现。等待着日本侵略者的将是一场全方位,立体式的战争,明朝虽然在这场战争中显得如此得疲惫不堪,但是却依然是亚洲的王者,不容轻侮!因此当收到朝鲜被入侵的警报之后,即便如今的朝廷早已今非昔比,但最终还是承担起了保护藩属国的责任,没有经过太久的讨论,万历皇帝便下令辽东派出两支精锐前去朝鲜,以此稳定朝鲜的局势。朝鲜战场上决定性的力量终于即将出现了!

        • 家园 【原创】第五章 初次交锋 第二节 饮马鸭绿江

          饮马鸭绿江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六月十五日清晨,鸭绿江上人喊马嘶。一眼望去,原来是江面上一支明军正在渡江。这支明军队伍齐整,军纪严明,当头一员大将全身披挂,乃是大明督战参将戴朝弁。他与先锋游击史儒等执旗千总、把总等十来员将官率明军1029人,马1093匹在朝鲜官员的接应下渡过鸭绿江,进入到朝鲜境内。【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二十六,P1552,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二,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

          这支明军便是朝鲜君臣上下翘首盼望已久的明朝援兵,虽然数量不多,但这说明了明朝绝不会坐视朝鲜被日本攻占的态度,这对于几乎已濒临崩溃的朝鲜来说无疑就是一针强心剂。有了天朝的支持,朝鲜上下才有底气来收拾已经几乎丧尽的人心。

          紧接着于六月十七日,广宁游击王守官、原任参将郭梦征率兵506名,马779匹渡江。随后,本次明朝援军的总指挥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兵1319名,马1529匹渡江。

          对这二批明军援兵朝鲜人有着不同的评价,对戴朝弁率领的第一批明军,朝鲜人称赞他们号令严明,一草一粒都并不滥取侵扰。而对随后的明军却评价为纪律不严,擅闯民宅,使得朝鲜人惊恐逃散,义州城为之一空。

          因为这个,还让朝鲜朝廷闹了个大笑话。因为明军驻扎在义州,为了安全朝鲜国王李昖一行就马不停蹄往义州逃,结果赶到义州后才发现不对劲,城中的人要么是因为害怕日军打来,要么就是因为明军抢掠,竟然全部跑光,结果连给国王做饭的都没有。当地的牧守黄琎和判官权晫只得亲自率领自己的属下和奴婢来当御厨,给国王一行烧饭吃。余下的官员只能散往城内各处空的民宅暂时居住。还好此时正值六月中旬,并非寒冬腊月,否则城内连供给国王的草料和柴火都配不足,指不定就得冻死几个官员,实在是分外狼狈。

          当然明军抢点东西对朝鲜朝廷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明军到了朝鲜,只要遇到朝鲜人,不管是官员还是国王,统统一个调调,那就是恳求明军赶快发兵去打倭寇。可是一说到后勤粮草与接应的人,就统统没有。朝鲜此时的都元帅金命元就哭诉说他身边的官员跑光,仓谷散失,军卒逃匿,如果真要他负责,那只能让他死个二十万次。当然就算死这么多次粮食一样变不出来,所以他如今还是死不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二十六,P1552,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二,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

          在明军统帅祖承训的心中,现在可以用踌躇满志来形容他如今的心情。在他的眼里,已经侵占了几乎整个朝鲜的日军就跟曾经肆虐大明沿海的倭寇海匪一般,纯属跳梁小丑。他在辽东李成梁大帅麾下征战十余年,常与蒙古女真等悍勇蛮族交战,战无不胜,如今手中有这三千辽东精锐边军,足可以雷霆扫穴一举成功。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岂能仅仅按照圣旨所说的保护朝鲜国王呢?

          • 家园 【原创】第五章 初次交锋 第三节 目标平壤

            目标平壤

            祖承训六月份渡江之后平壤便宣告陷落,祖承训等明军将领在朝鲜君臣的哭诉之下,当即决定将收复平壤作为第一个目标,以显示天兵的战斗力。

            可是当祖承训整军向平壤进发的时候,一路的状况让他可以说是瞠目结舌。一路之上朝鲜境内可以说是毫无秩序,负责军队、后勤、船只运输的朝鲜官员几乎没有哪个肩负起了自己的责任,一个个均畏缩不前。明朝之前素来认为朝鲜国也算是强兵之国,现在种种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朝鲜军兵的低劣素质和低迷的士气让祖承训更为轻视日军。战胜这样垃圾的军队,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日本参谋本部所着的《日本战史》记载说柳成龙曾经提醒祖承训说“倭兵甚强,慎重将事。”而祖承训则回答:“吾尝以三千骑破鞑子十万,倭兵何足惧哉?”,而此对话却在柳成龙本人着的《征毖录》却并无记载,此外在《李朝实录》与《明史》等资料中亦无记载。按照柳成龙本人的记录,在迎接祖承训的时候他本人患病在床,根本就没见面,当然也不可能有任何对话。此外祖承训也从来没有用三千骑击破过鞑子十万人的记录,而朝鲜人对辽东兵势十分了解,祖承训也不太可能对知根知底的朝鲜人如此吹牛,因此本人判断此话应是伪证。】

            明军在朝鲜一路艰难跋涉,除了拖后腿的无能朝鲜官员之外,老天爷也开始与明军作对。半路上天降豪雨,旬日不止,让全都是骑兵的明军部队行军更为艰难。

            行进至七月十四日,明军前锋猝然遇敌,当即阵亡两人。刚与日军进行接触便使得明军出现了军官阵亡,这让明军未来的战争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受此影响,祖承训的心情也变得焦躁起来。

            对己方是否能够得胜,祖承训并不怀疑,可是他却害怕这场遭遇战会打草惊蛇,使得平壤日军闻风而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一场属于他的大胜必将付之东流。

            在烦乱的心情下,祖承训率军行进到了与平壤一江之隔的嘉山,随即寻来当地人询问平壤军情。

            当得到日军居然还在平壤并未撤退的消息后,祖承训的心头大石这才放下,甚至兴奋地仰天祝祷道:“贼寇居然还没逃跑,这真是老天爷送给我的大功劳啊!”其欣喜之情现于颜色。

            获得日军确切消息之后,祖承训随即率兵出发,以史儒为先锋,于七月十七日黎明三更从顺安出发直取平壤。

            可是老天却并不放过明军,下了几天的雨不但不停,竟然越下越大,当明军到了平壤外围之时,雨水居然可以漫到马腹!

            祖承训也是个知兵的人,明军以骑兵为主,如此大雨,完全不适合骑兵突击,于是便欲撤军回顺安休整,待天气晴好再来攻打。

            如果这样,也许祖承训便可以避免一场失败,可是恰恰在此时,有朝鲜斥候将黄瑗却突然汇报说平壤城内的日军大多撤到了汉城,城内日军空虚,趁此机会,正好能将平壤城内日军一网打尽。

            其实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假消息,但可悲的是祖承训却相信了这个消息,改变主意,决定冒大雨继续率军向平壤突击。

            借着明军天兵的声威,原本胆小畏战的朝鲜都元帅金命元也派遣了将领率三千人紧随其后,不遇敌的时候也能狐假虎威一番。因此明军当即从中选了五百人,以一百人为一队,分为五队作为向导,指引明军进攻平壤。而其余兵马则跟随其后,作为辅助力量与日军交战。

            此时平壤的形势却并非祖承训所想象的那样乐观。日军以小西行长为首的第一军团下辖宗义智、松浦镇信、有马晴信、大村喜前、五岛纯玄等大将,其兵力达一万八千七百人左右。

            当六月十六日攻陷平壤之后,日军在这一个月内一直在稳固平壤与汉城之间的交通畅通,镇压平壤附近反抗的朝鲜人民。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日军第三军团与第六军团的部分进行完成。日军在离平壤十四里的凤山筑了两砦(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以大友义统为主将防守。立花宗茂也在附近扎营。

            离凤山七里的龙泉山筑砦,以黑田长政的家臣小河传右卫门为主将防守。

            龙泉山南方六里的白川城则以黑田长政为主将把守。

            平壤军民于平壤城南高山上筑砦反抗日军,却被小西行长率兵荡平,并在附近也建立了砦子进行防守。

            虽说日军建立了如此多的城寨进行防守,看似兵力分散,但其实日军第一军团主力却一直盘踞于城中,甚至各个寨子的统兵大将也大多留于平壤。此时冒雨行军的明军并不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并非是一个空城,反而正向日军第一军团主力迎头撞去……

            • 家园 【原创】第五章 初次交锋 第四节 折戟平壤

              折戟平壤

              轰隆的雷声掩盖了明军大部队的行军声,瓢泼的大雨将距离视线十尺之外的世界变得一片模糊,密雨横飞,地面上犹如油锅炸沸。在平壤城外,一张张被冰冷的雨水浇得铁青的脸从风雨中显现出来,这三千明军人人牵着马匹,排着肃静无声的队列,在泥泞的土地上行进着。

              雨水不断地从祖承训的盔甲上滴落,他仰首望向似乎近在咫尺的平壤城头,青瓦白墙的城楼上依然残留着盛唐的一丝余韵,可惜雕栏画栋今犹在,只是已经换了主人。

              在唐式的飞檐斗拱之下,本应站岗放哨的日军守城士兵却踪影全无。

              见此情景,仿佛更加印证了朝鲜斥候的情报,祖承训不禁嘴角现出了一丝微笑。随即,他做了个手势,身边亲兵见此,立刻从马上拿出了一对小旗,向身后诸将挥舞起来。

              见到旗语后,明军在诸将的带领下按照事前计划迅速分为两队,由西杀入。由于平壤城西侧有两个城门一个叫“七星门”,一个叫“普通门”,因此一队由戴朝弁与史儒领军,急攻平壤“七星门”,另一队由祖承训亲自指挥,主攻一旁的“普通门”,朝鲜军兵则尾随其后。

              戴朝弁与史儒率军借着大雨的掩护,悄声无息地掩至七星门边。

              青砖砌成的城墙被大雨重刷得溜光水滑,史儒紧皱眉头,探手试了试城墙,随后手臂向后一挥。在他的身后立刻显现出十来个壮硕的亲兵,以敏捷的身手向上攀去。

              七星门城头上,寥寥数个日军守城兵全部缩在屋内打着瞌睡,完全没有想到这种鬼天气居然还有人胆敢攻城,在睡梦中被纷纷解决。

              在“吱吱吱”转盘的声音中,七星门轰然打开。随着一声“杀贼”的呐喊,平壤城立刻陷入了战争的漩涡。史儒一骑当先,戴朝弁紧随其后,跃马直入七星门,战刀挥舞间便收割掉数条人命。

              防守城门的日军兵卒瞬间四散崩溃,明军追着逃散的日军兵卒,杀入平壤城中。

              战端一开,五百作为向导的朝鲜兵瞬间逃散一空,只剩下祖承训跟前的一百人未敢逃跑。当先杀入的戴朝弁等明将无人领路,只能在城内盲目突进。

              城内日军惊闻明军前锋已攻破城门,前锋已杀至大同馆外,不由得大惊失色。日军大将松浦镇信正卧榻高眠,慌忙从床上跳起,大呼侍从为其披甲。就在手忙脚乱之际,只听见喊杀声越来越近,松浦镇信一把推开侍从人等,大叫道:“全都都跟我来!”只见其仅穿常服,手提日本刀便冲出门去,率其子松浦久信等数骑与明军骑兵展开骑兵战,双方狭路相逢,未及准备便嘶吼着撞击在一起,开始了武人之间的死斗。

              战斗中明军骑弓攒射,箭穿松浦镇信脚胫。日骑挥舞倭刀挡格箭支,迎箭杀伤数人。

              松浦镇信的苦战在明军如潮水般的骑兵突击下如同一个石子投入了大海一般,仅仅溅起了几个小浪花,依然并未阻止住戴朝弁等明将的突击,很快松浦镇信家臣日高喜(甲斐守)、松浦源次郎纷纷战死,明军主力继续前进。可是此时天时地利却均在日军一边,平壤城在隋唐时代号称小长安,城郭规模并不小。但自从朝鲜李朝建立,并于公元1394年迁都于汉城之后,平壤历经两百年时间的败落,早已今非昔比。城内道路狭窄,僻陋曲折的小巷亦多,明军骑兵无法展开集团冲击。且天又大雨多日,平壤街道泥泞不堪,明军马匹时不时地陷入泥中,如此恶劣的天气与地形,终于让日军有了反击的时间。

              是时日将小野木重胜正率七百铁炮手驻扎于城内,闻得厮杀声起,连忙集合属下,抢占大同馆和其周边的高大建筑。

              长街旁的高大宅院上,一扇扇窗户被粗暴地推开。日军手捧一支支铁炮,在小野木重胜的大喊下,迎头向明军开火,瞬时间弹如雨下。

              虽然日军铁炮犀利,但明骑军依然毫不畏惧,迎弹雨突击,但马陷泥沼,军马多被日军打死,倒毙的马尸堵塞街巷。

              戴朝弁、史儒等明将见此情形大怒,领头出阵,挺身肉搏,手刃日军十数级。

              小野木重胜见势不妙,挥舞倭刀指挥,向明将突击方向做集中射击,枪弹声穿过滂沱的大雨,响彻天空。

              当先突击的史儒刚刚将战刀从敌人体内拔出,正欲朝街道的出口突破之时,一阵炒豆般的枪声随之响起。他的跑动的身形便如撞到了一堵无形的墙一般突然停顿,手中的战刀随着雨水掉落地面,血染长街。眼见史儒中弹,明军诸将目眦欲裂,参将戴朝弁与千总张国忠、马世隆高喊“杀贼”,踏着史儒的足迹冲向日军铁炮阵,千总张国忠、马世隆当场壮烈牺牲,戴朝弁重伤被身后亲兵拼死救下。

              戴朝弁因为治兵严肃,对百姓秋毫无犯而深为朝鲜各方所敬重,此战后讹传其阵亡,为此朝鲜方面深为惋惜。【经略复国要编P357】

              日军大将小西行长、宗义智等领军大将率主力于此时展开了反击,将明军团团围住。

              杀入七星门的这支明军在猝然失去指挥官,又遭到日军优势兵力的打击之下,依然不甘示弱,反身与敌军拼死搏战。杀出一条血路,溃围而出,向祖承训军方向撤退。

              与此同时,祖承训军在西门亦是厮杀正酣。明军用弓箭与日军展开对射,但让祖承训料想不到的是,平壤城中突然出现了一群麾白旄的朝鲜兵马,他们用片箭长箭对明军发动了猛烈地打击,霎时间便有数人被射伤。身为前导的百人朝鲜军兵也并不卖力作战,甚至中间有人还与日军用朝鲜语相喊话!尾随在明军之后的朝鲜兵马更是出工不出力,冷眼看明军与日军搏战。

              待到戴朝弁军溃,本已心生怀疑的祖承训了解到城中日军怕是不下万人,更是认定这是朝鲜人设下的圈套,于是下令撤军。

              见到明军撤退,朝鲜军顿时一声发喊做鸟兽散。平壤城边多水田,朝鲜后军四处乱逃,多陷于水田泥沼中,被日军杀死杀伤。

              祖承训率军则由顺安、肃川连夜撤往安州,后又搭舟桥渡清川、大宁二江,见日军并未穷追,于是在嘉山附近的控江亭开始停军休整,并点检战损。经检查,此战明军总共战殁三百人,马匹损失千余匹。

              刚来到朝鲜便受到这么大一个打击,祖承训自然无法接受。他觉得手下还有两千余人,尚有一拼之力,于是还想着派人回国内请援兵,并不肯就此罢休。

              可是天公却偏偏与祖承训作对,又是连天大雨,明军各部均在野地宿营,大雨使得兵士们衣甲尽湿,困窘无比。

              眼见军中怨声四起,弄不好就会发生兵变,祖承训便是再心有不甘,也只得率军回返辽东,明军平壤初战就此以失利告终。

              • 家园 【原创】第六章 正式出兵 第一节 首鼠两端

                首鼠两端

                明军初战平壤以失败告终了,如果从日本向朝鲜发出战争威胁作为时间起点来看,此战的失败更加深了朝鲜与明朝之间关系的混乱复杂程度,以至于两国仅仅在关系协调互信上就耗费了近一年半之久。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对于明朝来说,朝鲜素来是模范藩属国,而对于朝鲜来说,对明朝也向来以忠顺自居,按常理说两国之间应该彼此信任。可是当真正研读历史之后,却发现真相远不是那么简单。

                当丰臣秀吉那封充满野心的国书送到朝鲜之后,作为素来标榜“忠顺”的朝鲜,理应第一时间向宗主国明朝进行通报,但朝鲜却首鼠两端,担心朝鲜私通日本的事情泄露而极力隐瞒真相,严密封锁相关消息。可是朝鲜人哪里晓得,明朝早就通过许仪后、苏八这些在日本的华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甚至对丰臣秀吉侵略计划的了解比朝鲜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朝鲜这样遮遮掩掩的态度不但无助于隐瞒真相,反而招致明朝上下的怀疑。

                尤其许仪后等人身处日本,只能收到日本方面的消息,对朝鲜的情况并不了解。于是上报到明朝这里就变成朝鲜要作为日本的先导,联合进攻明朝。明朝收到这个消息之后半信半疑,可是不久后琉球也发来了奏报,说是日本威胁琉球与朝鲜两国,要求他们同时进攻明朝。而朝鲜此时却依然沉默,于是自然谣言大起,都说朝鲜欲联合日本图谋不轨。可就是这样朝鲜人还想遮遮掩掩,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五月底,朝鲜派出贺节使金应南出使明朝,出使之前朝鲜方面让他向明朝对这件事稍微提一下,企图用传闻的名义给明朝礼部一个咨文敷衍了事。并且还秘密告诫他,让他在去北京之前先在辽东刺探下消息,如果明朝没人注意这些,那就千万不要把咨文呈上去,妄想以此蒙混过关。可是让朝鲜人料想不到的是,金应南刚到辽东,就发现辽东盛传朝鲜要为日本先导,入侵明朝的流言,无法可想之下只能向明朝上奏说是专门为奏报而来,让宗主国千万不要误会。

                金应南在明朝虽然极力替本国辩解,但是许仪后等人的秘奏依然杀伤力不小。许仪后甚至在秘奏中说,丰臣秀吉发兵百万来攻明朝,朝鲜亦与日本联合图谋不轨。要对付日本的大军,应该要发大军首先占据朝鲜,杀光朝鲜的贵族官吏,然后埋伏大军于朝鲜,一等日军上岸就左右围攻,然后山东、山西等地出兵渡海袭击日军身后,那么肯定可以生擒丰臣秀吉!

                这个秘奏传到朝鲜国内后可把朝鲜君臣吓出一身冷汗,虽说金应南在明朝已经开始了“灭火”行动,但是他本身并非专门为了解释此事而去的官员,因此虽得到明朝上下的谅解,但是疑问依然并未完全消除。当许仪后连续数次的秘奏呈达之后,明朝辽东都司明令让朝鲜将倭情具体回报清楚。

                由于日本入侵的传闻愈演愈烈,而朝鲜的首鼠两端将自身置于了一个更为尴尬的境地,因此惧怕明朝果真按照许仪后秘奏行事的朝鲜只能再次派遣使者韩应寅专门向明朝陈情。可能是准备比较充分,此次陈情可以说是大获成功,号称是让一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居然在紫禁城的皇极殿亲自接见了韩应寅。并在四个月后,也就是万历二十年三月初七再次接见他,并赐宴以示嘉奖。此后还在圣旨中明确了朝鲜国的“忠顺”,并应该给予赏赐。可是将大量精力花费在对明朝“灭火”行动上的朝鲜国上下却万万没想到,距离日本入侵已经只剩下了区区一个月的时间。

                【许仪后,又名许三官。江西吉安县桐坪乡山村人。他医术高超,名声远播,常在广州、南京和沿海一带行医。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他乘海船经广东海面,遭到日本海盗的袭击,被挟持到日本的九州萨摩国,在那里行医维生。由于他精通医术,为人正直,当地的居民都很敬重他。有一次,萨摩国主岛津义久患了重病,久治不愈,听说许仪后是神医,就召他进宫,不仅治好了国主的病,还留他在宫中做御医。他虽在日本娶妻生子,但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中华故土。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向岛津义久递交了一份“协惧哀告”,陈述了倭寇头目陈和吾、钱少锋率众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弄得人心惶惶的罪恶。岛津义久采纳他的建议,派兵诛杀了这伙倭寇,为我国东南沿海人民除了大害。日本织丰时代后期,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又企图称先吞并朝鲜,再进攻中国。许仪知后,心急如焚,他天天“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冥思苦索,惶惶不可终日。”决定向明朝朝廷报告这一重要情报。但他为官廷中人员,无法离开日本。这年九月三日至七日,他接连写了两篇《提报》,可是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在“夜忧哭,仰天长叹”之际,被掳商人朱均旺提出情愿亲携陈情状词,奋身往赴明朝陈报。朱均旺系江西抚州临川人,万历五年(1577)往交趾贸易时遭遇倭寇而被掳往日本,他先是被卖给寺院抄写佛经,后因遇到同乡许仪后而获得释放。这份题名为“仪后陈机密事情”、署名为“陈情人许仪后、郭国安,报国人朱均旺”的陈情书,最终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二月二十八日到达福建,通过福建总督将第三篇《提报》转呈到了朝廷。陈情书约五千余言,除了前面的自叙部分之外,分以下几个方面分别陈述日本情报:“一陈日本国之详”,“一陈日本入寇之由”,“一陈御寇之策”,“一陈日本关白之由”,“一陈日本六十六国之名”,“敢复陈未尽之事以竭赤子报国之情”,末附“许仪后赠朱均旺别诗”一首。该陈情书极为详尽地介绍了日本的时事情况,除了最为核心的军事情报“日本入寇之由”、“日本关白之由”之外,许仪后还特意留心日本国情,悉数介绍日本六十六国的情况,并献御寇之策若干于明朝。许仪后还在获得新情报之后,又特意追加“复陈未尽之事”,其报国之忠心,于此可见一斑。】

                【苏八原系浙江台州临海县的渔民,他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出海打鱼之际被倭寇掳至日本萨摩州。苏八最初被卖入寺院打杂,后被寺院转卖给漳州商人使唤。他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积攒下了足够的赎身钱,获得了自由,之后则继续在平户以卖布卖鱼为活。苏八在日本生活长达十年之久,见闻了日本的许多时事。赎身之后成为日本普通民众一员的苏八,曾被飞兰岛(平户岛)主征为士兵,参加丰臣秀吉对萨摩藩的战争,并亲眼见到了丰臣秀吉其人。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九月,在听闻丰臣秀吉企图侵略明朝的消息之后,这位曾经被编入日军的明朝人念及远隔重洋的妻子儿女,最终搭乘漳州商人的货船辗转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之后的苏八并没有默不作声地与家人享受团聚之欢,而是立刻往赴台州参将衙门汇报日本情况。苏八后来在省城杭州录下供述书,对浙江乃至整个明朝的对日战略对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 家园 【原创】第六章 正式出兵 第二节 嘴皮官司

                  嘴皮官司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四月十三日,日军杀入朝鲜釜山港,短短一个月不到,朝鲜便被打得丢了首都,国王李昖仓惶向明朝边境逃窜,陷入了即将灭国的境地。这时的朝鲜已经无力对抗日本的大军,而向明朝求援则是朝鲜唯一的希望。当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这种国破家亡的时候,偏偏就有那么一群人做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事情,有的坚决反对国王李昖继续北逃,每到一个地方便要求国王坚守,与日军决一死战。有的则跳出来极力反对向明朝借兵,理由是辽东明军士卒野蛮,生怕明军来了以后骚扰地方。这一切简直可以用秀智商下限来形容。不过朝鲜国王李昖糊涂了那么多年,临了终于把他登基之初的聪明劲给捡了回来,没做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那样最终被一帮毫无操守可言的清流大臣们逼得“死社稷”的傻事。他一边坚决向明朝求援,一边坚决北逃,以空间换取时间。

                  可是对于朝鲜旬月之间便几乎亡国,这个事实对于明朝人却太难接受了些。在明朝的眼中,朝鲜立国二百年,一直在与女真、蒙古这样强悍的少数民族打仗,甚至还能有所开疆拓土,战力并不弱。这样的强兵之国居然旬日之内就被打得丢了首都,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对于这件事,如果与许仪后等人秘奏相印证的话,那么更符合逻辑的解释则是朝鲜作为日本的向导联合图谋大明,所谓战败即将亡国不过是个陷阱而已。于是已经被朝鲜使臣解释清楚的流言再次沉渣泛起,

                  鉴于如此混乱的情形,兵部尚书石星只能派人去朝鲜探查虚实。于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五月二十九日派了崔世臣与林世禄两人到朝鲜来观察情况,此二人到达了义州便匆匆回国,而并未继续深入朝鲜内部查探。即使是这样,万历皇帝依然做出了援助朝鲜的决定,不但命令辽东方面立刻发动两支精兵援救朝鲜,还运送两万两白银犒和两套大红色的紵丝衣料来犒军以及慰劳朝鲜国王。

                  在敌我未明的情况下,以常理看,匆忙发兵显然不是什么好选择,可是为什么这个时候万历皇帝要坚持发兵呢?其实这个圣旨名为援救实际则另有玄机。因为明朝并不确定朝鲜到底是真的被攻打还是玩得障眼法,所以祖承训实际的任务仅仅是保护国王而并非去第一线帮朝鲜人收复失地,对日军作战实际上依然是朝鲜人的责任。因此万历皇帝在圣旨里面说得很明白,让朝鲜国王尽到身为明朝藩属国的责任,督率本国的官兵尽力堵截日军,如果真的顶不住,那么明朝再进行援助。其实祖承训所部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督促朝鲜国上下调动一切资源尽量消耗日军实力。当然这一切都建筑在朝鲜是真的被日本入侵的基础上,如果朝鲜与日本互相勾结,那么祖承训的这支援军就可以立即把朝鲜国王看管起来,更可以将真实情况向国内汇报。可是朝廷的算盘打得虽精,全盘计划却让祖承训的傲慢大意破坏殆尽,使得自己不但丧兵失将,狼狈败退回国,还让朝鲜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回到辽东的祖承训立马与朝鲜打起了官司。身为副总兵的祖承训自然不肯承认这场仗自己有何失误,于是把责任一股脑都推到了朝鲜这边,给朝鲜列了如下罪状:

                  第一:这场仗虽说是明军帮朝鲜收复失地,但是朝鲜人却仿佛此仗与他们无关一般,所有管事的官员将领都贪生怕死落后不敢与日军战斗,把明军当冤大头顶在前面。

                  第二:朝鲜人本来对明军说日军只有倭刀和鸟铳厉害,可是在攻打平壤的时候却出现了麾白旄军旗的朝鲜人,用特有的片箭、长箭对明军射击,甚至还看到了一小营朝鲜人在战斗的时候投敌。

                  第三:朝鲜人的情报说平壤只有一两千敌军,可是打起来才发现敌人居然有上万,情报严重错误,综合以上疑点,这必然是朝鲜人故意布下的陷阱。

                  这让入辽东请援并凭吊明军阵亡将士的朝鲜使者沈喜寿大惊失色,这样严重的指控实在是万万承认不得。本来朝鲜国就在覆灭的边缘,如果因此跟最后的靠山起了龃龉,最后的一线希望也会破灭。于是沈喜寿在辽东总兵杨绍勋面前极力辩解,为朝鲜开脱。

                  平壤之败,祖承训身为指挥大将自然是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祖承训所列的朝鲜方面的罪状却也不是空穴来风。朝鲜使者虽然在明朝这边力陈绝无这等事,但是在后来朝鲜君臣就此事的对话中,除了对平壤日军人数吃不太准之外,基本肯定了祖承训绝大部分指控。可以说平壤之战,明军不论从天时、地利、人和、情报、指挥、兵力上都至为不利,失败实在是理所当然。祖承训失败不打紧,倒霉的实际上是急需明朝援兵复国的朝鲜。此时明朝朝内对是否应该援助朝鲜其实有着很大的争议。就在祖承训率军进入朝鲜不久,兵部给事中许弘纲便说:“四夷都是中国的藩篱,只听说过四夷为中国守住门户,没听说过中国帮四夷去守边疆。朝鲜虽然一贯忠顺,但是朝廷的责任义务也不过是当它遭到外来侵略的时候加以抚慰,如果能击败敌人献上俘虏就进行赏赐而已。如果都像朝鲜那样遇到敌人就望风溃逃,把国土和人民丢给敌人的话,那这样的藩国要来何用?”而另外以兵部尚书石星为代表的其他兵部官员则持不同意见,他们说:“如果朝鲜失败了,那战火必然会燃烧到辽东来,中国身为宗主国,应该出兵帮助朝鲜共同抵御外敌才是。”虽然最后万历皇帝拍板,定下了救援朝鲜的方略,但是主战派的底气也并不足,因为此时朝鲜局势晦涩不明,疑问很多,首先就是身为强国的朝鲜崩溃的过于迅速惹人疑窦,而祖承训兵败平壤之后又对朝鲜方面大加指责,就差明说朝鲜与日本勾结,这让明朝朝廷更加感觉朝鲜局势的扑朔迷离。因此在七月份兵部尚书石星一次招募了三个义士去朝鲜再次调查,甚至带了专人查验朝鲜国王是否假冒。这次的侦查应该是明朝态度转变的转折点之一,此后八月十九日,身为兵部右侍郎的宋应昌即被任命为经略使,主持抗倭事宜,算是定下了援助朝鲜抗击日本的调子。

                  当然单单这次查探还不足以让明朝完全放心,因此九月份出使朝鲜颁布诏书的薛藩完成了最后的确认,当时当着薛藩的面,朝鲜君臣上下痛哭流涕,哭诉朝鲜如今的惨状,哀求明朝赶快出兵援救朝鲜,状极凄惨。这招可谓极为有效,回国之后薛藩便极力呼吁援救朝鲜,并将保朝鲜与保内地联系起来,提出保朝鲜就是保中国的意见。这份意见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最终澄清了关于朝鲜的种种流言,明朝开始着力准备对朝鲜进行援救。

                  • 家园 【原创】第六章 正式出兵 第三节 缓兵之计

                    缓兵之计

                    俗话说好事多磨,当明朝上下终于统一思想后,朝鲜期盼已久的援军依然是遥遥无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很简单,两个字,没兵!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四月开始的宁夏哱拜之乱,牵制了朝廷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各路人马,到如今还未平定。朝廷不但是无兵可调,甚至在辽东方向兵力还甚为空虚,如果丰臣秀吉进军早那么几个月,恐怕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兵临辽东城下。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朝廷只能用京师周围的兵力来应付如此危急的局面了。因此之前祖承训初战平壤失利的消息传入朝中之时,看到被文官们添油加醋改得面目全非的奏报上写得那“全军覆没,仅以身免”几个大字的时候。虽然正值七月酷暑之际,兵部尚书石星心中却凉了半截。如今辽东空虚,就连祖承训的人马都是好不容易才凑出来的,如今损失惨重,让他到哪里再去调兵?石星虽然是主战派,但是他不是神仙,也变不出兵来,就在无计可施,急得直跳脚之际,老天却仿佛给他送来了一个“救星”,此人就是浙江嘉兴平湖人沈惟敬。\n说起沈惟敬这个人,就历史上而言,对他的评价基本就是两个字——“无赖”,可是这个本来无足轻重的“无赖”小人物却生生地将自己变成了整个壬辰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主角之一,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此人出身来历很是复杂,说法非常多。例如明朝野史《万历野获篇》与朝鲜野史《小华外史续编》中说沈惟敬本出身名家,少年时期就入了行伍,嘉靖年间随直浙总督胡宗宪抗倭,曾经采用间谍的办法下毒除灭倭寇,因此对倭寇的情况十分了解。之后家境逐渐贫穷落魄,于是就开始跟方士捣鼓炼丹长生的歪门邪道,还常常与市井无赖为伍。他与兵部尚书石星小妾的父亲就是因为都喜好炼丹而臭味相投,因此得以与石星相结识。之后沈惟敬又结识了一个浙江温州人叫沈嘉旺的,他曾经被日本倭寇掳掠到日本,但是他的命很大,又偷逃回了国内。一说是他投降了日本,当上了入侵中国沿岸的倭寇,被擒,入狱,然后越狱。此人告诉沈惟敬说:“丰臣秀吉的出兵动机很简单:只是要和中国做生意【求贡】,但受到朝鲜阻挠,才引发这场战争。”沈惟敬把这种内情通过石星的妾父转告了石星,因此获得了石星的赏识,最终派他去朝鲜主持与日本和谈事宜。

                    而在日本人川口长儒写得《征韩伟略》中,沈惟敬的出身则是另外一种说法。此书上说沈惟敬本就是个无赖,但是他与吴地的一个侠妓陈澹如是相好。陈澹如有个仆人叫郑四,一说沈嘉旺。此人被日本倭寇掳掠到日本,但是他的命很大,又偷渡逃回了国内,平时会说些日本的事情。而沈惟敬是个功名心极重的人,他知道日本目前在朝鲜动武,此时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于是就从郑四口中详细探听日本的情报,然后四处扬言自己是个日本通。恰巧石星的妾父偶然去陈澹如那边逛窑子,听到沈惟敬对日本的看法后感觉此人对日本方面很有一套,于是就将其推荐给了石星。

                    沈惟敬的出现实在给了石星一个大大的惊喜。要说沈惟敬也实在是一个奇人,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年逾七十,但却身材挺拔,长须美髯,完全看不出任何衰老。当然要忽悠住石星这样久经考验的老官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沈惟敬的口才也好生了得,后来朝鲜人对他的描述是“口若悬河”,实在是一个厉害的辩士。于是不单单能忽悠石星先给他一大笔钱购置官服等物装点门面,还娶了陈澹如为妻,转手又将其押在石星那边作为人质,其心计手段不能不说非常之老辣。

                    石星招募沈惟敬起初不过是希望他能与日本方面虚与委蛇,拖延日军的进攻速度,是不折不扣的缓兵之计。但沈惟敬却把这个行动当成了他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两国动武,即便明朝取胜,他本人并不会有多大的功劳,可是一旦和谈成功,那么他身为负责和谈的主要人物,就是首功第一,如能博成功,那么不单单是他,甚至能挣到荫及子孙的荣华富贵。为此他开始四处兜售所谓的“此次入侵不过是日本想与大明做生意,只要答应与日本做生意,那么日军即可不战而退”的和谈计划。

                    带着石星给的游击头衔,沈惟敬来到了朝鲜。要说功名利禄给人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沈惟敬充分发挥了“无赖”的亡命精神,亲自进入日军占领的平壤,与当时占据平壤的日军第一军主将小西行长进行谈判。这小西行长不知道是不是平时中国的评话听多了还是身边的通译出的主意,上来就摆出了一副鸿门宴的架势,日军驻地内刀枪剑戟林立,大有一言不合推出斩首的感觉。可沈惟敬不是旁人,他虽说被称为混混,但也是刀枪中打滚过来的,至于泼皮无赖穷横的精神更是不缺,本来他到辽东就是富贵险中求,这种阵仗对他实在是小意思。因此不但没被吓住,反而从容地坐上贵宾位,对小西行长进行反恐吓,说:“你国居然胆敢动我们的属国!如今我天朝在边境上陈兵百万,你们这些跳梁小丑已经命在旦夕,居然还敢跟我来这套?”小西行长一看明朝使者还挺横,知道威胁那套用处不大,于是只能与沈惟敬开始了正式的谈判。在谈判中沈惟敬充分发挥了其三寸不烂之舌的威力,忽悠得小西行长答应停战五十天,并划了十里地让日军割草砍柴之用。可以说这五十天的停战不论对朝鲜还是对明朝都是一个难得的缓冲期。在这五十天内,朝鲜整顿了自己濒于崩溃的国家机构和军队,而明朝则将规模浩大的宁夏哱拜之乱彻底荡平,开始调集重兵开赴辽东。可以说朝鲜的局势从势如危卵到转危为安,这五十天停战极为关键。当然沈惟敬真不愧是浙江人,借着谈判还不忘干点自己的私事,居然还跟日军做起了买卖,居然向日本人卖起了花布【经略复国要编P360】,这等生意头脑实在不是盖的!

                    可是沈惟敬千辛万苦拿到的谈判成果朝鲜人不但不领情,反而无视和谈的成果,照样袭杀日本落单的士兵。以至于沈惟敬气得对朝鲜使者大骂:“老子看你们打不过日本人,这才用诈术好不容易才让他们上当,你们居然敢私下去砍日本人的头,是不是想找死啊?”可是沈惟敬骂归骂,他一个空头使者,又不是明朝正经官员,朝鲜上下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至于日军会不会真的打过来,朝鲜人其实根本不在乎。如今朝鲜国上下的心理已经很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朝鲜国王李昖早有扬言,日本人打过来咱就逃到明朝境内,死在父母之邦算数。反正咱们挨打主要是替宗主国大明朝受过,到时候日军进攻辽东,看你出不出兵。

                    当然沈惟敬也不是好惹的,你朝鲜人跟我玩死猪不怕开水烫,老子就干脆跟小西行长把朝鲜直接瓜分咯。于是他一改先前石星制定的与日军虚与委蛇的策略,高举与日军议和的大旗,明目张胆地与小西行长达成了日军撤出平壤,双方以大同江为界,同时明朝允许日本朝贡的议和方案。

                    此次议和可能是世界上最为有趣的议和行为。首先议和的双方均没有代表本国进行议和的权利。代表明朝的沈惟敬不过是石星派到朝鲜来拖慢日军进攻步伐的棋子而已,事实上没有任何话语权。而代表日本的小西行长也仅是丰臣秀吉派到日本的九个军团中的第一军团军团长而已,连日军侵朝总指挥都不是,更加没有代表丰臣秀吉的权力。

                    其次议和的双方之所以达成协议,其着眼点都不是为了本国利益。沈惟敬是为了议和成功后的荣华富贵,而小西行长也是完全为了自己的利益。小西行长发迹之前就是个做买卖的商人,而他的女婿正是对马岛岛主宗义智。如果能与明朝达成封贡和瓜分朝鲜的协议,小西行长既有港口渠道,又有人脉关系,甚至做生意又是他的老本行,这其中所能得到的利益岂不比在朝鲜弄那么一块封地要大得多?因此小西行长对获得明朝贸易权的渴望比任何大名都要强烈。

                    此外小西行长的第一军驻守平壤,正处在对明朝的第一线,随时可能遭到明朝大军的进攻。对此,小西行长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真的打起来,损失惨重是一定的。日本大名们手中的军队都是私兵,他们负担不起巨大的损失。因此小西行长对和谈的态度尤为积极。

                    对沈惟敬提出的和谈,与小西行长同样积极的日军将领亦不在少数,丰臣秀吉派遣至朝鲜督战的石田三成、増田长盛、大谷吉继这三奉行亦与小西行长达成了一致。【征韩伟略P567】决定强力推进和谈。

                    可就因为这和谈并不以国家利益为先,也就当然不可能被双方国家接受。从明朝来看,当时朝中主战派居多,甚至连皇帝本人都是主战派,明朝上下对日本更多的是瞧不起,同时又有朝鲜君臣在其中的阻挠,不论从什么方面看明朝都不会允许日本瓜分朝鲜的企图。而从日本方面看,如今侵朝日军进展顺利,已经占领了朝鲜大部,丰臣秀吉此时正做着攻陷明朝定都北京的春秋大梦,又怎么会允许突然撤兵称臣纳贡呢?因此无论从什么地方看,此次和谈的结局是必然失败的。

                    • 家园 【原创】第六章 正式出兵 第四节 正式出兵

                      正式出兵

                      就在沈惟敬在平壤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拼死拼活之际,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九月十八日,宁夏哱拜之乱终于被李如松所平定。随即在十月十七日,李如松便被封为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充防海御倭总兵官。李如松此人是当时与戚继光并称的辽东名将李成梁的大儿子,此时李成梁年逾八十,被调往北京,他则继承了他父亲的基业,又挟宁夏大胜之威,俨然为其父之后的又一将星,正是志得意满之际。\n李如松一到辽阳便开始大阅校场,他新官上任,整合成分如此复杂的军队,自然要先烧几把火来立威。沈惟敬此时还沉浸在与小西行长达成合约的欣喜之中,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大剌剌地向李如松说咱已经跟日本人谈好了,只需要如此这般,这仗也就没他李如松什么事了。

                      李如松闻听此言当真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身为武人,哪个不想万里觅封侯的?此次东征正是要学他老爹李成梁,用武功赢个爵位回来光宗耀祖。沈惟敬这样干,简直就是对他兜头一盆冷水浇下来,那还有个好?于是李如松这火立时就烧到了沈惟敬的头上,当即就大手一挥。左右亲兵可不管沈惟敬如何巧舌如簧,当即把他双手反剪,嘴巴一堵,给拖了出去,推到辕门外就要被枭首示众。

                      还好沈惟敬也算是个命大的,在生死之际李如松的幕僚参军李应试喊了声“刀下留人!”李应试当时对李如松说:“这不是正好吗?沈惟敬把日本人都给麻痹了,咱们可以将计就计,借着这个由头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李如松觉得此计甚妙,于是也就饶了沈惟敬一条小命。于是在李如松的威逼之下,沈惟敬从主导议和的主角转型成为明军玩战场欺骗的一枚棋子。明朝上下对日决策也由先前的和战不定转变成为用战争的手段武力剿灭。

                      此时明军已基本集结完毕,全军共43500人,分为三协,具体编排如下:

                      主帅:李如松(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李成梁长子。)

                      中协军主将副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杨元(杨元:号菊厓,定辽左卫人。原为宋应昌手下中军大将。)

                      下统:

                      参将杨绍先率领宁前等营马兵339名;(杨绍先:前屯卫人)

                      标下都司王承恩领蓟镇马兵500名;

                      辽镇游击葛逢夏领先锋右营马兵1300名;

                      保定游击梁心领马兵2500名;

                      大同副总兵任自强并游击高异、高策共领马兵5000名;(任自强:字体干,号冠山,大同阳和卫人。高策:号对庭,山西天城卫人。)

                      标下游击戚金领车兵1000名;(戚金:号萧塘,山东登州卫人。自称是戚继光的同宗后人,也有的说是戚继光的孙子。)

                      总计:10639名。

                      左协军主将副总兵都督佥事李如柏(李如柏:号背城,李如松之弟,李成梁次子。)

                      下统:

                      副将李宁、游击张应种领辽东正兵、亲兵共1189名;(李宁曾为李成梁家丁。)

                      宣府游击章接领马兵2500名;

                      参将李如梅领义州等营军丁843名;(李如梅:号方城。李如松之弟,李成梁第五子。)

                      参将李芳春领马兵1000名;(李芳春:字应时,号晴冈,北直隶大名府平虏卫人,擅长骑射,入朝鲜行军之际,见到野生猎物则往往用弓箭射杀,他对手下兵士非常严格,赏罚分明,因此深获军心。)

                      参将骆尚志领南兵600名;(骆尚志:号云谷,浙江绍兴余姚人。)

                      蓟镇都司方时辉领马兵1000名;(方时辉:山西蔚州卫人。)

                      蓟镇都司王问领车兵1000名;(王问:号义儒,号称义勇絶人,他自律甚严,因此他手下军队所过之处都广受好评。)

                      宣府游击周弘谟领马兵2500名;

                      总计:10626名。

                      右协军主将副总兵都指挥使张世爵(张世爵:号镇山,广东右卫人)

                      下统:

                      本官并游击刘崇正领辽阳营并开原参将营马军1534名;

                      原副总兵祖承训领海州等处马军700名;(祖承训:因为败于平壤,被革职充军,以白衣从军戴罪立功。)

                      原副总兵孙守廉领沈阳等处马军702名;(孙守廉:号古村,铁岭卫人。)

                      原加衔副总兵查大受领宽奠等处马军590名;

                      蓟镇参将吴惟忠领南兵3000名;(吴惟忠:号云峰,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

                      标下都司钱世祯领蓟镇马兵1000名;(钱世祯:号三池,南直隶苏州府乌江县人,所部号令严正。)

                      真定游击赵文明领马兵2100名;

                      大同游击谷燧领马兵1000名(谷燧:大同卫人。)

                      总计10626名。

                      另外加上续到的蓟镇步兵2800余名,与李如松自带的亲兵3000名,以及平壤之战后刘铤所率的5000名后续增援部队,明军东征的总兵力差不多在43000人左右。

                      【关于明军兵力配置,朝鲜方面的史书记载有所不同,罗列如下:

                      征倭副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李如栢为中协大将:亲兵1500

                      下统:

                      钦差协守宣府东路统领前营兵都指挥使任自强:宣府兵1000。

                      钦差统领蓟辽遵化参将李芳春:马兵1000

                      钦差游击将军高策:马兵2000

                      钦差统领山东秋班经略标下御倭防海游击将军钱世祯:马兵1000

                      钦差统领嘉湖苏松调兵游击将军戚金:步兵1000

                      钦差统领宣府中营兵游击将军周弘谟:兵1000

                      钦差统领蓟镇游击将军方时辉:马兵1000

                      钦差河阳游击将军高升:马兵1000

                      钦差建昌游击将军王问:马兵1000

                      副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杨元为左协大将:亲兵2000

                      下统:

                      钦差统领辽阳原任副总兵王有翼:马兵1200

                      钦差统领蓟镇调兵原任副总兵王维贞:马兵1000

                      钦差义州卫镇守参将李如梅:马兵1000

                      钦差辽镇调兵参将李如梧:马兵5000

                      钦差辽东总兵标下营领夷兵原任参将杨绍先:马兵5000

                      钦差镇守辽东东路副总兵孙守廉:马兵1000

                      钦差统领保真建遵调兵游击将军葛逢夏:马兵2000

                      副总兵官都指挥使张世爵为右协大将:亲兵:1500

                      下统:

                      原任副总兵祖承训

                      钦差统领浙江游击将军吴惟忠:步兵1500

                      副总兵王必迪:南兵1000

                      钦差统领昌平右营兵参将赵之牧:马兵1000

                      钦差统领南北调兵涿州参将张应种:马兵1500

                      钦差统领山西营原任参将陈邦哲:步兵1000

                      钦差提督标下统领大同营兵游击将军谷燧:马兵1000

                      钦差保定游击将军梁心:马兵1000

                      其余将官:

                      游击将军王守官(号德轩,辽东三万卫人,与祖承训攻平壤,不克败还,至是再来。)

                      钦差统领辽东调兵骑步两营宽甸堡副总兵佟养正(字子忠,号蒙泉,辽东卫人,万历庚辰武进士,来住义州。)

                      统领大宁营兵原任参将张奇功:马兵1000。(辽东人,与沈惟敬相善,闻惟敬与行长相见,而放行长还归,惊叹顿足曰,若以一伏兵拿致,可不劳一兵,而失此机会,可惜也,盖不知惟敬本心。)

                      钦差真定游击将军赵文明:马兵1000

                      钦差陕西游击将军高彻:马兵1000。

                      钦差统领辽东左营调兵原任副总兵署都督同知李平胡:马兵800(獭人也,李宁远成梁异其貌,收以为己子,积功至是职。)

                      钦差山西游击将军施朝乡:马兵1000

                      辽东都指挥使司佥使张三畏(辽东三万卫人,来住义州专管粮饷,律己以简,人甚便之。)

                      策士谢用梓(号龙岩,浙江绍兴府余姚人,自称太学士谢迁之孙,随骆参将尙志而来。)

                      守备熊正东李大谏(号北泉,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来在江上。)

                      原任河间府同知郑文彬、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知县赵如梅等,专管粮饷。(如梅号肖庵,辽东铁岭卫人,与提督最亲,军事皆与之商议。)

                      提督分部既毕,令三营将前进,又以査大受为先锋,以葛逢夏代领行宫护卫之兵。提督自率标下将官原任参将都指挥使方时春、宁远伯家丁原任参将李宁、原任备御韩宗功、李逢阳等。】

                      明军的后勤战备大体如下:

                      大将军炮120门,灭虏炮210门,小信炮1190个,快枪500杆,三眼铳100杆,铅子一千斛,虎蹲炮20门,小炮200个,硝石16000斛,硫磺13200斛,明火、毒火箭5.3万枝以及各种火器车辆、狼筅、镗钯、竹木长枪、盾牌等物,此外辽东、大同、宣府、保定、蓟镇等应援军兵随身均需携带必备的弓箭、弓弦、铅子等物。

                      明朝户部此外还向辽东发送了年例银20万两,并向山东、天津发银,用来储运军粮。临、德二仓各发粮5万石,朝鲜也号称准备了5万兵马两个月的用度,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终于一切基本就绪。

                      就在明军厉兵秣马之际,日本方面却因为和议达成而放松了警惕。由于朝鲜入冬之后天气极为寒冷,而小西行长所统帅的第一军团多为九州兵,不耐苦寒,士兵与马匹均多有病饿而死的,于是人皆思乡,听说达成了和平协议后,全军欢欣鼓舞,甚至有人登上平壤城头向北眺望,希望能早日看到沈惟敬带来明朝皇帝的诏书。【征韩伟略P572】不过这种虚幻的期望也差一点被捅破,朝鲜由于政体原因,两班贵族平日对奴隶残酷压榨,而国王又荒淫无道,更加剧了国内的矛盾,因此当日军侵略朝鲜之际便有大量朝鲜人叛变,向日军投诚。当小西行长与沈惟敬达成协议之后,就有朝鲜人金顺良等人向玄苏进言说明朝其实不是真心议和,不过是派沈惟敬这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来施诈术。如今明朝能总领大军的也就李如松一个,此人如今征宁夏还没回来,所以明朝不过是在玩缓兵之计罢了,千万不要上当!而宗义智与松浦镇信闻之此言后立刻转告小西行长。可是人总是喜欢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事情,此时的小西行长满脑子都是议和成功后的巨大利益,哪里听得进这些话?因此还是决定遵守五十日的停战期。松浦镇信看小西行长不听忠言,自此与小西行长之间产生了罅隙。【征韩伟略P569】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二月十六日李如松由辽阳誓师出发,明军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由于是应援出国作战,明军对军纪要求极为严格,上下一片肃然。而身为经略的宋应昌并未随军出征,而是坐镇辽东进行遥控。当时明军三万人马东由石门度凤凰山,马皆汗血。临鸭绿江,天水一色,望朝鲜万峰,出没云海。明军上下豪情万丈,宋应昌帐下幕僚、监军刘黄裳更慷慨豪言:“此汝曹封侯地也!”

                      将军壮志饮黄龙。壁垒旌旗尽变容。昔日封侯临誓地。连天鸭水出群峰。——(朝鲜)金允植

                      • 家园 【原创】第六章 决战平壤 第一节 战略欺骗

                        战略欺骗

                        十二月二十四日李如松到达义州,三十日到达定州,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二日李如松到达安州。此时朝鲜军队亦陆续加入明军,其中有顺安守将李镒,金应瑞等人马一万,僧兵领袖休静和尚的部下4200等,明军总兵力达到了52200人左右。当然这些朝鲜军兵看着数量似乎众多,但实际真能战斗的没几人,经过点阅,真正看起来能打的不过三千人,其余的都是滥竽充数之辈。【李朝实录宣祖34卷,26年】

                        李如松驻扎安州之后,朝鲜大臣柳成龙入见,向他汇报朝鲜地理形势,以及道路交通状况。这也是柳成龙第一次与李如松会面。相对于祖承训,柳成龙对李如松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称赞李如松长得威武雄壮,看上去就很不凡。而李如松则在此会议上大发豪言,说:“日本人也就凭着鸟铳吓唬人,我天朝大炮随随便便都能打到五六里开外,日本人拿什么来抵挡?”在此会议上李如松还为柳成龙题词与扇面上,全诗为:“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朝鲜君臣看到李如松如此做派,不禁欢欣鼓舞,之前因为沈惟敬一力主和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而柳成龙就此与李如松搭上了线,这为他此后依靠明军势力获得党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安抚朝鲜君臣之后,对日军的议和烟幕弹也随之开始打响。李如松派遣査大受通知小西行长说,天朝已经同意议和,沈游击后面就到,到时候正式签订合约。这下让日军上下乐得不行,虽说这个合约与丰臣秀吉的目标相差甚远,但是从中日几千年的历史来说,这简直是亘古未有的外交胜利!和尚玄苏此时也来捧臭脚,当即献诗一首:“扶桑息战服中华,四海九州同一家,喜气还消塞外雪,干坤春早太平花。”日军第一集团上下均沉醉在虚假的胜利气氛当中,开始做起了分割朝鲜,以及日后与明朝贸易能获得的巨大利益的美梦起来。

                        李如松派出査大受之后便率领大军驻扎在肃宁馆,此地在平壤西北,西边是定州,东边是安州,离平壤仅两天的路程,可谓是极为接近。而小西行长还懵然不知,以为李如松是过来跟他“中日亲善”的。于是派了部将竹内吉兵卫、通译张大膳及二十三人至顺安城迎接沈惟敬。【惩毖录P373】明军先让沈惟敬的家丁金子贵将这批倭人引诱至营地,然后以査大受陪酒。本来李如松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让査大受把为首的三个领进帐内,然后其余的二十余人在帐外喝酒,准备酒饱饭足之后全部生擒。谁知这天有不测风云,这李宁混头混脑地也没搞清楚状况,带了雷应坤等一帮手下家丁对着这二十来人刀枪并举,上来就下死手。而日本人虽喝醉但仍极为悍勇,见到伏兵杀入之后并不束手就缚,而是纷纷跳起来拔刀与明军进行厮杀。一场短促的格斗战打完,明军虽然当场杀死十五人,生擒三人,但却因天黑跑了五个。这下明军非常地尴尬,保密到临头却功亏一篑,为此负责行动的李宁差点被李如松斩首以肃军令,最后还是因为弟弟李如柏与诸将在辕门前哭求才逃得一命,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李宁当场被打了十五军棍,雷应坤更是加倍。李如松甚至对包括李如柏在内诸将大发雷霆道:“要是再有人违抗将令,定斩不饶!”【经略复国要编P558】可见此事的严重性。

                        小西行长得知此事之后一样大为震惊,他不明白明军为什么会突然变卦,而他事前一点迹象都没收到。当然这也怪不得小西行长,日军在平壤城外接连派出了四十余人的探子,均被明朝和朝鲜的联军或捉获,或杀死,无一漏网,因此小西行长根本就不知道明军的大部队已经行进到平壤附近。当他收到顺安城变故的情报之后只能派遣心腹小西飞【本名内藤如安:?—1626(宽永3年),号德庵,洗礼名はジョアン,从5位下飞弹守。相传其父为内藤宗胜(松永长赖)。后出仕故友小西行长,任客卿。朝鲜之役,担任讲和使节赴北京缔结和约。直到如今,他的名字亦能从明朝史籍中察到。关原合战小西家灭亡后,再仕加藤清正。】前往明军驻地询问。李如松不愧是可以即席作诗的人,口才一流,把小西飞忽悠得晕头转向,以为真的是误会,等回头向小西行长一汇报,把他也给稳住了,让此次计划不周的行动不至于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 家园 【原创】第六章 决战平壤 第二节 初战牡丹峰

                          初战牡丹峰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初六清晨,平壤城外一片肃白,往日城外的那些农田烂泥地已经被冻得坚实无比。在如此寒冷的时节,以往在平壤城楼上放哨的日军士兵在长官不在之时都会偷偷地躲在避风处,可是今天这些站岗放哨的士兵们却与往常大不相同。他们站得笔直,热切的眼光不断地望向天边的地平线,似乎这样就能盼到他们正在等待的人来。今天就是传说中明朝使者前来签订最终和议的时候,一旦合约签订,他们就可以回到他们九州温暖的家了,就连他们的第一军团长小西行长都在城中的要塞“风月楼”中大摆筵席,军团的高层将官均身穿华服站在两侧,预备欢迎明朝使者。

                          “看,那是什么!”突然一个放哨的日兵大叫起来。

                          只见被略显冷清的阳光照耀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一个鲜衣怒马的明军健卒,高举一面白色大旗,上书几个大字“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当此名健卒举着这面旗子,自西向东对着平壤城快马飞驰了一圈之后,直接将此面旗帜插到了城西的一座小土丘之上。而在他的身后黑压压的军队排成了整齐的方阵,向着平壤城缓步压来,苍茫大地上雪尘飞扬,如白雾涨空,气势逼人。

                          看着在寒风中猎猎作响的白旗,当城楼上的通译大声叫出旗上到底写得为何之后,日军上下的心情由之前的兴奋一下子变得如坠冰窟。半晌才有人大叫:“快报告行长大人,明人不是来议和的,他们是来打仗的!”

                          平壤城中风月楼内,小西行长听闻接报,大惊失色,迅即脸上被怒色填满,他将自己的武士刀连鞘重重地顿在地上,大吼道:“明人不讲信义,胆敢前来攻打,吾等要让他们有来无回!请诸君努力奋战!”

                          “嗨!”身在风月楼内的第一军团诸大将齐声应和,纷纷夺门而出,奔回到自己的防守阵地上寻找自己的部属。

                          小西行长本人将各大将的任务分配好,立刻带着部属快马冲入城北二里的牡丹台。平壤城建于平原之上,城西多为山地丘陵,普通江和大同江分夹于城池东西两侧,北侧牡丹峰高耸,俯瞰全城,为平壤唯一制高点。因此日军依此高地修建了一座牙城即为牡丹台,置兵两千进行防守,与平壤城形成掎角之势,互为声援。小西行长在此地居高临下观察,看到明军各部方阵整齐,纪律严明,正将平壤缓缓围住。

                          与此同时,明军主帅军帐内,李如松在虎皮座上稳稳端坐,鎏金盔下一双眼睛似眯非眯,他抹抹自己的胡须,划过身上的大红对襟铁鳞棉甲,云纹护心镜,最后将手轻轻搭在腰间的蛮狮吞口腰带上。那里,有他从不离身的佩剑。座下众将个个挺身站立,胸膛起伏。他们知道,决战在即。李如松似乎轻咳了一声,顺势将佩剑沿着大腿顺了顺,剑鞘和脚上的铜边镶金战靴发出金属的擦响,挑出战裙里火红的丝绦内袍衬里。冷峻的目光在将林穿梭一阵,引发众将一阵激昂的抖擞。这正是李如松想看到的,他收回目光,将案台上一封公函打开,朗声读道:“奉宋经略檄,众将听令!中协杨元、右协张世爵攻西北七星门;左协李如柏、李方春攻正西普通门;祖承训、骆尚志领朝鲜兵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等朝鲜人马攻南面芦门与含球门;吴惟忠、査大受并领朝鲜僧兵攻城北牡丹峰;诸军需紧围三面,并多设铁蒺藜,只留城东两门,所谓围城必阙。大军所带毒火、神火与大将军炮等火器分于东南、东北及正南、正西、正北等面,攻城之际一齐发射,必将倭贼一举剿灭!”

                          “尊提督令!”李如松分派完毕之后,众将鱼贯而出,整齐兵马,向平壤各门进军。

                          平壤西门高地,李如松端坐于战马之上遥望平壤全城,新年雪后的平壤显得那么静谧,城头也仅仅看到些隐隐约约晃动的身影,如果不是禁闭的城门,会让人恍惚以为这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就在明军排成整齐的队列向平壤各个城门缓缓逼近之际,突然城北牡丹台上打起了数面巨大地青白旗。盯着倭城上那迎风招展的青白旗,李如松深黑色的眼眸中不禁爆出了一丝杀气,随即沉声向亲兵道:“传令下去,牡丹峰有倭贼大将把守,令吴参将加快速度,务必夺占之!”

                          李如松身后亲兵听到命令之后,快马飞驰至一处高地,便开始拼命挥舞手中的命令旗,打起了旗语。没过多久,吴惟忠所部就明显地加快了步伐,在小西行长反应过来之前便将牡丹峰通往平壤的路给堵死,并开始向牡丹台进行试探性的攻击。

                          小西行长率人冲入牡丹台后便马不停蹄地冲上山,居高临下观察来犯明军。只见明军军伍肃然,盔明甲亮,一个个军阵排着整齐的队列鱼贯而向平壤而来,鲜艳的红色军袍如火焰一般烧灼着所有人的眼睛。小西行长看到此种军容,撑在围栏上的手已经被握得骨节泛白却浑然不觉。

                          “这就是明军真正的实力吗?”小西行长不禁想到。

                          “行长大人!明军过来了!”急促地声音在耳边响起,将小西行长从沉思当中拉回了现实世界。只见他在牡丹台安排的守将小西末乡等人神情紧张地指着山下。小西行长定睛一看,只见有部分明军脱离了大部队,飞速地朝牡丹峰奔来。还未等小西行长等人回神,已经快将牡丹峰与平壤城之间的路给堵死。

                          “行长大人,快看山下!”一声惊呼又将小西行长的注意力引到了山下,只见平壤城北飞出一骑,在明军的军阵之前绕了个弧线,抢在明军合围之前冲入了牡丹台。

                          望着这个不断喘着粗气的骑士,小西行长急问:“你是何人?为何单骑而来?”

                          “吾乃宗家家臣肥前国住人国分隼人,特奉义智大人命前来报告,义智大人希望大人趁山下明军立足未稳即刻突围,义智大人亦会率兵出城接应大人!”【征韩伟略卷二P557】

                          “原来义智他已经有所准备了呀。”小西行长喃喃地说了一句,随即将手重重地拍在了小西末乡的身上,环顾四周大声道:“诸君,牡丹台现在就靠你们来守护了!”随即骑上随从牵来的马匹,与亲卫们一起向平壤直冲而去。

                          就在明军即将完全包围牡丹峰之际,只见牡丹台城门缓缓打开,一队日本骑兵疾驰而出,小西行长身穿黑衣黑甲,铠甲当中涂了一个金灿灿的十字架,手持一柄雪亮的倭刀,当先向明军尚未整好的方阵急冲而至。

                          吴惟忠见此情景,向后挥了挥手,只见明军尚未合拢的阵列中奔出二百四十个士兵,他们分成两队,分持令旗、藤牌、狼筅、鸟铳等武器,向此队日军迎去。队后四十个鸟铳手打开了鸟铳上的火门盖,随着持旗队长的一声令下,便对准敌人扣动了扳机。只见几十声巨响,鸟铳口上闪出了一道道的火光,随着火光,日军骑兵刹那间从马上翻倒了数人,有的斜滚至路旁,一动不动。有人右脚则被马镫挂住,受惊的马儿继续狂奔,将其拖得血肉模糊。火铳射完之后,站在前排的两十个圆形藤牌手随即掷出了手中的标枪。呼啸而至的标枪使得日军骑兵队的队形有了一丝散乱。圆形藤牌手身边又有两十个长牌手,手中盾牌又长又大,他们将盾牌重重地插入土中,身子半蹲下预备着即将到来的骑兵冲击。在他们身后四十个挥舞着长达一丈狼筅的明军士兵在日本骑兵面前形成了一道竹墙,竹叶间隐藏的利刃仿佛随时可以割破敌人的喉咙。紧挨着狼筅左右又各有四名长枪手,组成了一个密集的枪阵,明晃晃的枪尖斜向上挑,仿佛在做着无声的威胁。

                          见到明军排出的这种古怪的阵型,小西行长的脑海中不禁跳出了一个在日本倭寇中鼎鼎有名的词来——“鸳鸯阵”,原来这就是明国的传说中的大将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啊,果然古怪!但是此时日军已经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随着他一声“上帝保佑”的呐喊,日军骑兵们向明军的鸳鸯阵发起了决死的冲锋。随着几声巨大的撞击声,日军第一批冲锋的骑兵们有的撞在了长盾之上,有的则在长枪上被刺成了肉串,而剩余的骑兵则陷入了狼筅的攻击中,只见密密麻麻的竹枝加上暗藏其中的利刃疾扫而来,骑兵们手中锋利的倭刀斩不胜斩,纷纷被扫倒在地。

                          见到形势不妙,日军骑兵紧接发起了第二波冲锋,而明军亦毫不畏惧,两队人马又在互相的呐喊与咒骂中猛烈地撞击在了一起,在战马的长嘶与兵刃的交击声中血色迅速染满了地面。正当明军堪堪将要拦住小西行长的突围之际,突然平壤城北大门缓缓打开,同时出现数队日军,在宗义智战旗的指挥下冲向明军身后,与小西行长一起前后冲击明军的缺口处。这让明军尚未合拢的缺口像被打入了一根楔子,日本援军拼命隔开了对小西行长的攻杀,借此机会小西行长冲出重围,且战且退,逃回了平壤城。

                          当当的鸣金声阻止了明军跟在小西行长身后衔尾追杀,看着明军重归整齐的队列,吴惟忠道:“平壤自有李提督攻取,我等任务是将此牡丹台一举荡平。传令下去,全军扎下硬寨,将牡丹峰团团围死,再派一小队人马上去探探虚实。”

                          此时一队朝鲜僧兵涌到了吴惟忠的面前,为首的休静和尚向吴惟忠大声道:“天兵打头阵,吾等僧众愿为之摇旗呐喊,以壮声势!”于是在试探的明军身后,跟随了大批僧兵,远远看去气势倒是不小。

                          黑压压的人群让日军以为明军开始了大举的进攻,因此在守将小西末乡、浦原次郎等人的指挥下,火绳枪一排排地从高向下发射,硝烟瞬间弥漫了整个牡丹台。见牡丹台地势险要,日军防御完善火器凶猛,明军于是直接扔了几十面盾牌开始向下撤退,而朝鲜僧兵更是一些乌合之众,撤退之时更是不堪。于是驻守牡丹台的日军以为明军真是被击败了,居然打开了城门企图尾追明军捡便宜。他们哪里知道明军大部队就在后面枕戈待旦,刚追了没多久就发现数百杆火铳的枪口正对着他们,随着一声“开火”,立时响起了一阵急速的劲射,日军的阵型如被重重地打了一拳般凹陷了进去,硝烟过后,只见地上日军伤卒的呻吟。此次的逆袭明军斩首三十余级,日军被打得只能再次闭门死守。

                          • 家园 【原创】第六章 决战平壤 第三节 互相试探

                            互相试探

                            当吴惟忠在牡丹峰下鏖战之际,朝鲜兵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等人亦率领朝鲜兵马随着祖承训来到了平壤城南。看着飘扬着日军军旗的平壤城墙,李镒等朝鲜军将脸上均显出一抹愧色。

                            逃跑将军李镒难得地英勇了一把,只见其拔出了长剑,大叫道:“这是我朝鲜人的都城,也该由朝鲜人夺回!”说罢就要挥军进攻。

                            此时身边诸将劝阻道:“天朝李提督曾有明言,各军需统一号令,一齐攻城,如今提督尚未下令,我军私自攻城甚为不妥。”

                            李镒怒道:“我朝鲜之地,何须他人做主!”于是朝鲜军还未等明军发动便开始了攻城的行动。

                            祖承训等明将此时亦在阵中,李宁看到朝鲜军不听号令便开始攻城,便向祖承训问道:“朝鲜兵胆敢违抗提督号令私自行事,我等岂能坐视?”

                            祖承训向李宁微一拱手,嘿嘿冷笑道:“李副将,此乃朝鲜地方,你我均为客军,自然是客随主便,太过迫切反而不美,君不见我这被一撸到底的前车之鉴么?这平壤城倭贼兵盛、鸟铳犀利,我等还是约束好部众,待会必有一场好戏要看!。”

                            此时宗义智已经接回小西行长,听说朝鲜军于城南攻城,立刻率兵马增援。他看到朝鲜兵的攻击杂乱无章,不由得嘲笑道:“朝鲜兵马如此孱弱,居然还敢来送死!”于是趁着天色已晚,悄悄地开了城门反杀了出去。朝鲜军完全没料到日军居然如此大胆,立刻被打得溃不成军,之前在日军面前惨败的恐惧霎时间又回到了身上,不由得纷纷狼狈奔逃。

                            “看,不成想他们败得这样快!”李宁指着朝鲜溃军说道。

                            “如非这样,又如何旬月之内三都尽失呢?还累我先前折损了几员大将!”祖承训恨恨地道:“我等得让儿郎们准备好,别让倭贼反而钻了空子!”

                            在诸明将的指挥下,朝鲜军溃之后明军如中流砥柱一般巍然不动,这些明军全都穿着着朝鲜军服,黑暗中日军以为朝鲜军的大队人马依然整然有序,不敢穷追,见好就收,撤回了城中。

                            将城南朝鲜军攻城部队击溃之后,宗义智马不停蹄地回到城西进行了又一次地调动。几个时辰过去,大地重归宁静,平壤城头上却无声无息地垂下了一条条黑影,向明军营寨掩去。这次行动其实是宗义智重施故技,派遣三千重兵向明军再次进行夜袭。这次的夜袭换了个地方,从平壤西面出击,急袭杨元、李如柏和张世爵三将的营寨。入夜的平壤城外一片寂静,只剩北风吹过的呼啸声在旷野回响。黑暗中日军顺利地掩近了明军营寨,只见几个投入日军的朝鲜士兵手持长弓,向营寨内放哨的明军开始了致命的射击。

                            “啊!”一声惨呼回荡在明军的营寨,一个明军哨兵凑巧躲过了要害,他忍着肩上中箭处传来的剧痛,拼命敲响了警钟,“有敌袭!”

                            这夜明军上下早有明令,人不卸甲马不卸鞍,听到报警明军纷纷抓起了兵器冲出了帐篷,在各级兵长的指挥下列阵。而日军眼见夜袭败露,只见几个人飞身而出,拼命搬开明军大营外的鹿角,后面大部队发一声喊,挥舞着倭刀直杀而入。日军刚刚冲入营寨,迎接他们的是明军密密麻麻的枪阵,领头将官怒吼道:“杀倭贼啊!弟兄们冲!”日军见此情景依然悍不畏死,倭刀在灯火下寒光闪闪,跳舞一般冲入明军的枪阵,长刀劈砍之下倒也削断了不少明军的长枪。可是即使这样,日军依然无法抵挡明军的长枪攒刺,在密集的枪阵下,悍勇的日本武士节节后退。就在双方相持不下之际,明军身后又传来了三眼火铳的怒吼,硝烟散过,日军前排士兵头脸处血肉模糊,纷纷在地上呻吟哀号。趁此机会,明军枪阵亦奋力突刺,而刀盾兵亦从两边配合绞杀,将日军尽数杀退。

                            而小西行长自牡丹台搏命杀回平壤城后,惊魂未定之下居然并未丧失判断力,当即就派遣数波使者马不停蹄地向向凤山的大友义统和在京城的日军诸将求援。并打消了议和的幻想,横下一条心,强打起精神指挥防御。此时平壤城中除了一万六千日军之外,还有五千余人的朝鲜伪军,加上牡丹峰的两千日军,加起来亦有两万三千余人,虽然远少于联军进攻兵力,但是也尚有一搏之力。小西行长在城内再次竖起大将旗,并以五千人作为总预备队,巡视城中各处,其余各部分用来防守平壤城各面。

                            在最初的试探之后,当晚明军派遣了之前俘虏的日军通译张大膳进入平壤劝降。第二天中午张大膳带来了日军的回答,小西行长不愧是生意人,一手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招数玩得纯熟,他居然直接就答应了明军的要求,但是却附带了一个条件,让明军退军三十里就写降书投降。李如松听完以后心头火起,这么明显的骗人,小西行长是把我当傻子耍呢!当即反唇相讥:“真想投降,就把人带出来弃械投降,别跟我耍这些花招!”

                            话说到这个份上,那只有手底下见真章这一条路走。不过这一天平壤城忽然大雾弥漫,使得明军完全不能攻城,于是只能先安营扎寨,稳固防守。而日军亦在城内调兵遣将,小西行长见明军军力强大,除了在城内调派之外,还派人火速去平壤城外的凤山城主将大友义统求助,并亦向驻守京城的日军主力求援。此时在凤山的大友义统军见平壤城厮杀震天,觉得大事不妙,虽然有小西行长的求援使者催促,依然脚底抹油,直接溜之大吉。而在后方的黑田长政、小早川秀包等人借口兵力不足,亦拒绝救援。可怜的小西行长此时尚不知道他的第一军团将面临独自面对明军主力攻杀的命运。

                            夜里宗义智贼心不死,重施故技,派出八百人再次偷袭李如柏营,可是又被发现。明军也吸取了前夜夜战的教训,当先把营中照明的旗灯扑灭,然后向营外齐射火箭。日军夜战之兵全都暴露在火箭燃烧的火光之中,成为最明显的标靶,在惨叫声中被明军一一点杀,损失惨重。两次夜袭日军损失近半,明军成功地打消了日军的侥幸心理。

                            通宝推:快刀浪子,
                            • 家园 【原创】第六章 决战平壤 第四节 城墙上的死斗

                              城墙上的死斗

                              经过两天的互相试探,明军完成了全部攻城准备,初八黎明,李如松在举行了盛大的焚香祝祷占卜吉日的活动之后,开始发布正式的总攻令。命令中除了再次重申围三缺一的战斗原则之外,还着重提出此次战斗记功并不以割首级为战斗原则。明代士兵武将打仗要想记功升官,主要是看斩首的数量进行记功,而收复失地则是文官的功劳。此种记功方法的弊病很多,主要表现在这样就没人愿意去啃易守难攻的硬骨头,甚至打仗时候因为争抢首级反胜为败。身为将门世家,李如松亦深知斩首记功的弊端,因此特别强调此战不以首级记功。

                              明军各部按照战前的部署,对平壤三面围攻,此外吴惟忠所部全力猛攻牡丹峰,力争一举歼灭日军。李如松本人亦率两百亲兵亲临城下往来指挥。诸将见主帅亲临,也都踊跃奋战。当明军整队完毕之后,辰时(早上七点到九点)开始了正式的攻城战。

                              最先发威的是明军的火器,在明军的预设阵地上,各种大炮在指挥下齐齐发射,震耳欲聋的声音响彻天地。巨量的炮弹同时间倾泻到平壤城头,将平壤城打得乱石飞溅,时不时地有日军士兵的断肢残臂随着惨呼被实心炮弹所带起又砸入地面。随着大炮的轰鸣,明军紧接着开始施放大量火箭,在平壤这样狭窄街道的老城中很快燃起了滔天大火,烈焰涨空,火烈风猛直冲城内,强烈的火势甚至将日军在城内修筑的密德土窟要塞焚烧殆尽。而火箭内又夹杂着毒物,燃烧后发出浓浓的呛鼻毒烟,日军闻到后无不头晕目眩,在这样双重攻势之下,日军死伤惨重。

                              见火器的攻击取得了极大的成效,明军在激荡的战鼓声中呐喊着登城。在明军疾风骤雨的攻击之下日军亦顽强防守,苦战不退。日军忍受着巨大的伤亡,在城垣之间埋伏,用铁炮齐射。继承了织田信长的三段击战法的铁炮足轻们,将弹丸连绵不断洒向明军。俗话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明军则使用了后世抗战中依然被用来防御子弹炸碉堡的奇招。他们纷纷披着高七尺【约2.2米】,宽一丈二尺【约3.8米】的厚棉被,硬顶着日军猛烈的火力推进至城下。此时日军集体将准备的沸水和石块向明军拼命砸去。当明军的勇士们拼死杀上城头之后,日军组织了密集的长枪阵与明军登城部队血战。在日军的防御之下明军始终未能突破平壤城,久攻之下不禁力疲,阵脚开始松动,在日军密集的枪弹射击之下甚至部分士兵开始后退躲避。

                              李如松此时目眦欲裂,抽出战刀,手起刀落斩杀一名逃卒,左手一把抓起首级,也不管身边的亲兵,驰马冲入第一线,一手持首级,一手挥舞滴血的战刀,大吼:“擅自后撤者斩!先登者赏银五千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如松的宣言让明军的士气霎时爆棚,明军纷纷嘶吼着搏命扑上城墙,刀牌手甚至从冲车上直接滚入日军阵中。其余的明军在云梯上手持长矛向上与守城日军互刺,站在城墙下的明军则手持三眼铳等火器向上射击。不断有双方士兵厮抱在一起滚落城墙。此时明军脑中再无任何杂念,唯一的念头只是杀光敌人。如此惨烈的攻城战亦动摇不了后排明军的战斗意志,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偶尔会从怀中掏出一把炒米粉咀嚼两下,当前排战士拼光之后,后排战士踏着坚定的步伐随着令旗毫不犹豫地杀上城墙。

                              在明军舍生忘死的狂攻之下,防守日军虽然悍勇,亦不禁渐渐坚持不住。此时平壤南线情形又有变化,日军侵朝以来陆战对朝鲜军作战几乎是摧枯拉朽,而前天朝鲜军攻城又被打得抱头鼠窜,因此对南门的朝鲜军战斗力极为轻视,防守兵力也安排得很少。可是待攻城之际日军才发现不对劲,在一声令下之后,平壤城南的明军齐刷刷地将朝鲜军服脱下置于地上,显露出内中的明军战甲。

                              “这不是朝鲜人!是明国军队!”城墙上防守的日军惊慌失措:“快报告行长大人!”

                              平壤南线战局的变化一下子打乱了小西行长的部署,使得日军军队调配开始出现混乱。

                              “儿郎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杀光倭贼!”祖承训大吼道。

                              明军如潮水一般向平壤城南开始了冲击。骆尚志亦率领南兵向平壤城南含球门发起了总攻。只听得火器的爆响,浙兵手中的鸟铳与日军展开了对射,双方士兵的胸前血花四溅,却没人后退一步。攻上城楼的明军则与日军绞杀在一处,在城墙这样狭窄之处,双方均以性命相搏。日军为了防御住这段城墙,在城墙上不顾敌我,铁炮乱射,重伤在身的日军甚至纷纷抱着明军摔下城墙,一时间明军的攻势被大为遏制。参将骆尚志大喊:“大丈夫建功立业当在此时!”只见骆尚志手持长戟,从云梯直冲上城楼。日军眼见此人身穿五色战袍,知道必然是大将,于是在指挥下将准备好的檑石纷纷向骆尚志砸去。刹那间无数飞石向骆尚志的云梯飞射。骆尚志却毫不理会,只顾向上攀爬,即使一块巨石将他的脚砸得血肉模糊,左手依然恍若无事一般攀住云梯用力纵身一跃,滚入了日军军阵之中,手中长戟抡圆之下,带起一圈白光,在日军的惨呼中打开了一片空白地域。此后他立于城头,每一挥戟,则有一颗日军头颅飞起。【李朝宣祖实录卷35,P37,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P1693】如此悍勇让城下观战的朝鲜军纷纷侧目,纷纷惊呼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骆千斤吗?果然神勇无敌!”在骆尚志的奋勇搏杀之下,身后南兵源源不断地鱼贯跃上城墙,这些曾经的义乌矿工们依然保持了当年的悍勇,与日军前来堵漏的援军展开了疯狂的厮杀。喷涌而出的鲜血模糊了双方的视线,彼此都没了什么阵型和招式,唯一的动作只有用兵刃疯狂地向前捅刺。

                              平壤城南的城墙上,日军一面面战旗陆续倒下,取而代之的则是明军的的大旗迎风招展,硕大的吴字将旗飞扬在空中。见此情景,城下明军欢声雷动,齐齐大吼:“万岁!”愈加奋不顾身地向城墙攀爬。随着城墙上的明军越来越多,日军即使拼命抵抗也不得不一步步地后退,最终被赶下了城墙,骆尚志终于成功占领了含球门,第一个将大明的军旗插在了平壤的城头!而朝鲜军因为前晚受到的打击,真正总攻发动之后也依然畏畏缩缩,无人敢于冲锋。直到明军取得了关键的突破之后,才跟在明军之后打打秋风,杀了几个日军残兵。

                              就在骆尚志完成对含球门的突破之后,平壤城南另一侧的芦门亦宣告被攻破,祖承训与李宁打开城门之后用三眼火铳密集发射,飞射的散弹将企图打巷战的日军士兵大部击毙,仅有三四百残敌向城外树丛内逃窜。

                              飞驰在平壤城城周的明军主帅李如松则遭到了守城日军的重点照顾,在一阵密集的铁炮射击下,李如松的坐骑如同挨了重重一拳般在飞驰中猝然中弹倒下,李如松一下子连人带马栽到了壕沟之中,等爬起来已经是血流满面,就算这样李如松依然没有后退半步,依然抵前督军奋战。

                              当平壤南城被突破之后,明军开始向平壤腹地冲杀,日军分兵堵截,这让平壤西城的正面战线明军的压力大减。在平壤西线城楼上,日明两军的士兵绞杀在一处,为了避免误伤,使得明军大炮不再向城墙上发射,右协张世爵命令将大将军炮集中向七星门集中发射,一颗颗沉重的铁弹呼啸着向城门砸去。虽然经过了日军的加固,依然被打得城门木屑四溅,门后的铁栅亦开始弯曲变形。当一枚炮弹再次呼啸砸来的时候,七星城门再也经受不住如此的打击,连着门楼轰然倾倒在地。早有准备的张世爵军一拥而入,自此全线突破日军防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