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随笔乱扯——先扯苻洪 -- 西瓜子

共:💬193 🌺10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实际上,有个颇具战略性的解释

                    这个不是我原创,也是我看来的,这个观点在N年前就已经出版,潜伏在附近抄袭的人儿就不用打主意了。——先来这段“小偷注意”,浇浇某些人的邪火

                    我看到观点,说周人在进攻商朝之前,早就做出了战略部署。这个部署,除了周人进攻的主力方向外,还至少包括两个侧面夹击的方向。

                    这两个方向,一个是东南方向,另一个是楚的方向。

                    东南方向,就是吴国。

                    在中国古书中,有一个被美化了的传说,是这么说的:文王的父亲季历当年有德,被上一代周部落的首领古公檀父看中,硬是要越过年长的太伯和仲雍,硬是要将位子传给幼子季历。而太伯仲庸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暗中逃走,将王位留给了季历。而吴地的土著,则选择了这两位道德完人先后当了吴王。

                    实际上,这就是周部落派去东南方向预先埋伏的奇兵。其目的,则是在东南方向对商部落进行战略夹攻。

                    而在荆山方向,派去的则是文王的老师鬻熊,这位元老重臣、周部落决策圈中的老臣所担负的目的,也是同样——他的身份,绝对配得上如此重要的战略任务。

                    而且,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三个“道德完人”,单凭其“超人的道德”绝对不可能夺得当地土著的领导权,而陪同他们一起去的,当然是有组织的周部落正规军。

                    而这三位的成功登上当地王位,绝对不可能是和风细雨,必然伴随着无数人头落地的腥风血雨——千万不能将古书中田园牧歌、君明臣贤的字句当真。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找到第三个战略方向,那就是东方的夷人。这个战略伙伴,是否在事先同周部落进行了联络,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当周部落的所谓“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直取朝歌之时,商军竟然全军在外,陷在千里之外的东夷战场。这时机把握的精确,在我们今天通讯工具极其发达的情况下,自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日连烽火传信都显得极其先进的三千年前,周部落跟东夷部落的战略行动竟然配合得如此严丝合缝,简直不可思议。

                    实际上,用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思路来推导,我们只能猜测当日双方乃是战略盟友。

                    至于,后来,当共同的敌人倒掉之后,周和东夷立刻变成了仇敌,更是完美预演了当日希特勒倒掉后美苏迅速翻脸的一幕。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说

              现在广泛分布从台湾到南太诸岛的讲南岛语系的民族,源头都是中国,而现在在中国大陆已经没有讲南岛语系的民族了,东夷应该是讲南岛语的吧?正是华夏族的扩张让这些民族要么南迁要么同化。

              • 家园 呵呵,推断一下,那些应该都是被我华夏族赶出中原的族群后裔

                小偷须知:潜伏在西西河的剽窃者若是抄袭这段去出书,抄袭者当全家上下、男女老少全部烂掉JJ,惨不堪言。——其中,技术性的难题可以这样解决:男的直接烂掉JJ,女的先长出JJ,然后烂掉——善哉,善哉!

                当年古苗民(跟现在的苗族并非一回事,当然他们之间有亲缘关系)跟华夏族在涿鹿之野大战。涿鹿,就在现在河北涿鹿附近,这是一场争夺亚洲最富饶土地的战斗,也是决定华夏族和苗民在此后数千年命运的战斗——胜利者将是未来中原大地的主人。而中原大地,乃是当日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和繁衍的土地,也是最容易生存、最富饶的地方。这,也是中国在数千年历史上,一直是养活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产出了世界第一的GDP的原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然而,开局的战况并不利。苗民强悍善战,而且,据说蚩尤调来了风伯雨师,搬来了南方的瘴气和大雾,黄帝部落不是敌手。——我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叫做《黄帝大战蚩尤》,生动地描绘了当日的画面,30年过去了,仍然历历在目,如同尚在眼前一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是后来黄帝得到了三种帮助(风后的指南车、昆吾山红铜制作的兵器、九天玄女献上的兵法),于是转败为胜,打败了苗民,苗民的首领蚩尤也战败被杀。于是苗民南走,离开中原。

                人首鸟身的九天玄女,授予黄帝兵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梳理这上古传说中的纹理,就会发现这三种帮助分别各有所指:

                指南车代表着先进的技术;

                黄帝的大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帮助黄帝大军在大雾中辨认方向,杀出了重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红铜(为何不是青铜,是红铜呢?我很奇怪,请方家为我解惑)代表着先进的工具;

                兵法,则代表着一种高效的组织模式、一种高效率的体制优势——有分工、有合作、有组织、有纪律约束——这些特征,乃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组织形式。

                而神话传说中,关于苗民及其盟友夸父族的情况恰好给了我们相反的信息:

                苗民没有指南车,但是可以在大雾中来去自由,甚至使用妖术呼唤大雾,困住了黄帝的军队。——他们靠的是本能,长期的生存环境让他们适应了大雾的天气。

                苗民的盟友夸父族,力大无比,打仗的时候,随手拔下一棵大树,就当做了兵器——换句话来说,他们的兵器不咋的:木头兵器(大树)对金属兵器,实在没有多少优势。

                苗民没有兵法,都是各自为战,靠的是血勇之气。这说明他们社会的组织模式、生产组织模式没有黄帝部落先进——无组织、无合作、缺少相互配合、无分工。

                这是两种生产方式和生产体系的碰撞,结果很容易就能猜出来。

                涿鹿之野大战的结果,是苗民从此退出了中原主体民族的行列,失去了争霸中原的机会。

                但是,到了尧舜禹的时候,苗民依然是华夏族的大敌。

                《六韬》说:“尧伐有苗於丹水之浦”(这时苗民被赶到了丹江,陕西湖北交界一带)。

                《尚书·舜典》云:“(舜)放驩兜于崇山”(驩兜是苗民的首领;崇山在湖南张家界市西南,与天门山相连——苗民被继续向南赶到了湖南湖北交界一带)。

                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在《吴起列传》中说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看得出来,大禹时,三苗被赶到了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了,大约在江西北部跟湖南北部之间。甚至,即使如此,大禹也没有放过他们,对他们发动了致命性的攻击,吴起直接说,大禹灭掉了三苗。

                总而言之,历史的发展,是苗民屡次反抗,屡次失败,继而,华夏族将其越赶越往南。

                当然,由华夏族后裔写的历史,总是站在自己这边,而且把涉及自己的事情总是写得温情脉脉、文质彬彬、纯洁无害如今日之全球一号小白兔TG一般。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这段话说得轻描淡写,然而,“有苗乃服”的前提,绝非“执干戚舞”看起来这么简单,这四个字更像是军事演习,武力威慑的意思。

                最后,这些倒霉的古苗民彻底被赶出中原核心地带,散落在了云贵川以及中南半岛,甚至出现在老兄所说的太平洋诸岛,那也毫不奇怪。

                小偷须知:潜伏在西西河的剽窃者若是抄袭这段去出书,抄袭者当全家上下、男女老少全部烂掉JJ,惨不堪言。——其中,技术性的难题可以这样解决:男的直接烂掉JJ,女的先长出JJ,然后烂掉——善哉,善哉!

                • 家园 红铜就是纯铜。金属来说一般冶炼纯金属是

                  比青铜这样的合金更难,古代来说,不是今天意义上的高科技的合金,这就是为什么先有青铜时代后有铁器时代,铁也是先有铸铁后有纯度高的钢。因此你说的故事有可能说明中国那个时代金属冶炼有更新的冶炼技术。实际上中国确实比周边民族先开始炼铁的,因为炼铁6要求火温度高,中国人发明了风箱,在远东第一次人工冶炼铁。据说中东赫梯人那个地方本身就是风口所以......,但是不确定。

                  • 家园 发财了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 家园 据古籍传说,蚩尤也是掌握了金属的秘密的

                    因此,蚩尤的部队一样装备了金属武器。

                    然而,传说中也提到,黄帝在屡败之后,获得了昆吾山山神进贡的红铜。黄帝用这种红铜铸成刀剑,变得锋利无比——换言之,就是武器比蚩尤部队还要锋利。

                    所以,我把这条也列入了黄帝取胜的条件之一。

                    • 家园 所以说猜测罢了,

                      那个时代掌握金属不算什么,青铜和铁的冶炼温度差了几百度,人类用了好几千年克服。金属和金属可差的远了。只不过有个问题不好解,红铜比青铜软啊!怎么会作出锋利兵器呢?铁还说的过去,但是时间晚太多了

                • 家园 补充一下亚洲人类的迁徙史

                  瓜子兄费心费力写了一堆,我再三两笔应和就是大不敬了。

                  现在分布在东南亚以及南太诸岛的民族有两个不同的迁徙途径,不能混为一谈。其一是从华南迁徙到台湾,进而从台湾向南进入菲律宾的南岛诸族(见下图),证据第一是遗传学证据,第二是语言学证据。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在本科时有幸参加了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实验室的一个课题,就是研究华南残存的南岛民族和台湾以及南太诸族的遗传学关系,当年的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上海越族后裔与台湾高山族的渊源》获得了挑战杯的特等奖。这个研究从线粒体的遗传特征入手,系统揭示了原来居住在华南的东夷族(包括吴越地区的古越族)如何一步一步向南岛迁徙。

                  从语言学上,南岛语的四大语系,都可以在台湾找到,但是在南太诸国,只有其中的一种语系,这也揭示了南岛人都是从台湾出走的人类的一支。他们带着中国大陆的农耕文明,在整个南太平洋地区遇到了落后得多的狩猎者采集者文明,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当地的人类。

                  而从上图看到,南岛人向中南半岛的迁徙在柬埔寨就终止了,因为在中南半岛,他们遇到了同样从中国迁徙过来的讲南亚语系的已经到了农耕文明的人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是和汉藏语系并列的大语系,南亚民族的遗传特征也和华夏族或者南岛族有显著的区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原先居住在东南亚和大洋洲的人类,他们是在人类走出非洲时一路从印度迁徙过来的(见下图),他们是黑种人,和从华南过来的民族完全不同,现在还能在马来西亚的某些地方可以看到,不过文化上已经彻底被同化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面说的这些人类迁徙,都发生在远远早于春秋战国的年代,而炎黄时代的三苗,讲的是现在的苗瑶语或者壮侗语系,是属于汉藏语系的,在遗传上也更接近现在的汉藏民族。

                  通宝推:喝点红茶上会网,唵啊吽,punishment,柏林墙,桥上,布平,西瓜子,
                  • 家园 柬埔寨人有一部分长的很黑

                    身材矮小,与越南京族或泰国人都完全不像,不知道是什么种的。

                  • 家园 怎么知道是越族后裔?

                    就是关于您参与过的这个项目?

                    我在本科时有幸参加了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实验室的一个课题,就是研究华南残存的南岛民族和台湾以及南太诸族的遗传学关系,当年的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上海越族后裔与台湾高山族的渊源》获得了挑战杯的特等奖。这个研究从线粒体的遗传特征入手,系统揭示了原来居住在华南的东夷族(包括吴越地区的古越族)如何一步一步向南岛迁徙。

                    感觉很有趣,呵呵

                    • 家园 线粒体上有一些特有的突变位点在汉族和其他民族中是找不到的

                      另外还对比了一些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特征,比如掌纹,还有现代吴话中残留的古越语词汇,汉语中没有,但是在南岛语中有。具体内容估计可以百度到,有不少论文发表的。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家园 请教,南岛诸族为何从华南南迁??
                    • 家园 俺来乱扯几句

                      天灵灵,地灵灵,抄袭剽窃全家烂JJ!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那帮人应该是被挤出去的。

                      实际上,这个势头,千年以来,一直就没有停歇过。

                      俺举几个例子,汉武帝除去征伐匈奴、西南夷、朝鲜之外,还用兵东南,逐渐平定了原来在浙江福建一带的东瓯(东越)、闽越诸国,将这片国土纳入汉朝疆域,而相应的土著,除了融入汉人之外,只能南走、入山,此外,还提供极可能葬身鱼腹因而风险极高,但是回报不大的出路一条:出海逃走。——三条路,比较多。

                      到了三国,入山这条路也不顶用了。当日,入山已经数百年的山越人,碰上了吴国的人贩子贺齐、陆逊一帮人。

                      孙权给的优惠措施是,俘获山越蛮族后,自己可以拿走一部分当做“部曲”,也就是私人武装——这些人作为附庸,需要为陆逊贺齐的私家庄园生产,也需要为陆逊贺齐卖命打仗。

                      说句题外话,在三国那个年代混,没有私兵,没有自己的庄园,谁鸟你?

                      反过来,只要有了私兵,有了自己的庄园,若是不当官的话,皇帝就会很着急,大官们也会叹着气说“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

                      因此,孙权的优惠措施一出,大伙儿积极性都很高,陆逊、贺齐、诸葛恪等等大伙儿表了忠心、喝了血酒,纷纷赤膊上阵,争着砍山越男人的脑袋,抢山越女人,并俘获愿意屈服的山越人当自己的私人财产。

                      据《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说: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陆氏祠堂像赞曰:海昌,今盐官县也。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馀人。

                      瓜子查了下资料,发现陆逊21岁那年,是公元204年,亦即赤壁之战前四年,吴国尚未建国,孙权辖境仅限于所谓“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这就是20刚出头的陆逊的眼光独到之处,那2000多部曲,就是人家小陆起家的本钱。

                      我们千万别觉得人少,这2000多人的部曲,便是小陆弄到的第一桶金。四年后的赤壁大战,孙权面对周瑜讨要5万军队对付曹操的请求,羞涩地说“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资治通鉴》中关于周瑜孙权对话的记载)

                      一国之君,只能拿出30000人来,而四年之前,小陆手下便有了2000多部曲(只听陆逊指挥的、可耕作可作战的武装农民)。这个数据对比,很能说明问题了。

                      实际上,有了人、有了枪,就是皇帝老子也要买账——您不会以为老流氓、心理变态患者孙权真的是因为看上了陆逊人帅才招他为驸马吧?也不会以为后来陆逊当上宰相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功勋卓著吧?

                      当看到网上的鸟人和所谓专家动不动说某人某人因为才华出众,被大伙儿叹息着喊“**不出,奈天下苍生何”的时候,俺就会感到智商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此外,孙权曾经派出诸葛直、卫温去台湾再干一笔这没本钱的买卖,不想投资失利,蚀了老本,于是,两个职业经理人被董事长砍掉脑袋填窟窿。——倒霉的化外之民发现,出海也要跑远点才行。于是,出路从三条,变成了一条半:南走、出海逃远点。

                      晚一点的例子,便是乾隆征讨大小金川了——当然,大小金川不在东南,不过性质也差不多。这时候,大伙儿发现,出路从一条半,又变成了仅有两个“半条”,南走走远点、出海逃远点。

                      总而言之,中原政权的原则很清楚:化外之民,要么归化为纳税人,要么死掉,要么逃走:南走或者出海,而且要尽可能地远点。

                      不过,我没有遗传数据和语言学数据支持,真相如何,还是要等大西瓜兄来解释。

                      ****************************************

                      查到些诸葛恪的资料,补在这里:

                      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

                      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恪到府,乃移书四部属城长空。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缚送言府。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民闻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

                      权嘉其功,……拜恪威北将军,封都乡侯。恪乞率众佃庐江皖口,因轻兵袭舒,掩得其民而还。复远遣斥候,观相径要,欲图寿春,权以为不可

                      ……赤乌中,魏司马宣王谋欲攻恪。权方发兵应之,望气者以为不利,于是徒恪屯于柴桑

                      诸葛恪复制陆逊成功先例:得到了预期中的“甲士四万”,其中抽了一万归自己,还得到了国家政权的承认(封爵和官职),最重要的是,获得了一块地盘(庐江皖口),以及扩大地盘和势力的跳板(进攻对面的魏国,抢掠人口)。

                      孙权对他的所作所为非常警惕,于是三番四次调动诸葛恪,防止诸葛恪的势力急剧扩大,危及孙家政权(黑体标出)。

                      天灵灵,地灵灵,抄袭剽窃全家烂JJ!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