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评最近看的几部电影 悲惨世界,天幕危机,被解放的姜戈 -- 逝者不死

共:💬73 🌺13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评最近看的几部电影 悲惨世界,天幕危机,被解放的姜戈

    在以前我也看过一些由原著改编的电影而没有看过原著。当时对很多影评中原著党的怨念很不屑一顾,不过现在同样的也感到了一些不满。

    稍微简单说两句,最大的不舒服的地方就是长腿休所演冉阿让话太多了,相比原著中他几乎没说过什么,大部分都是侧面描写或者心理活动。另外一点就是人物形象和小说中有出入,比如主教请冉阿让吃晚餐并且提供他住所之后。有这样一小段情节。

    主教把他的客人安顿在壁厢里。那里安着一张洁白的床。

      那人把烛台放在一张小桌上。

      “好了,”主教说,“好好唾一晚吧。明天早晨,您在动身以前,再喝一杯我们家里的热牛奶。”

      “谢谢教士先生。”那人说。

      那句极平静的话刚说出口,他忽然加上一个奇怪的动作,假使那两个圣女看见了,她们一定会吓得发呆的。直到现在,我们还难于肯定他当时是受了什么力量的主使。他是要给个警告还是想进行恐吓呢?还是他受了一种连他自己也无法了解的本能的冲动呢?他蓦地转过身来对着那老人,叉起胳膊,用一种凶横的目光望着他的房主,并且粗声地喊道:

      “呀哈!真的吗?您让我睡在离您这样近的地方吗?”

      他又接上一阵狰狞的笑声,说道:

      “您全想清楚了吗?谁向您说我不曾杀过人呢?”

      主教抬起头,望着天花板,回答说:

      “那只干上帝的事。”

    而他之所以这样,作者也在下一章做了一番解释。和骆驼祥子一样,和被关在瓶子里的妖怪一样,他给社会定了罪,祥子最后成了废人,从一个热忱善良的车夫变成了有便宜就占的赖皮,冉阿让从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变成了一个冷血的罪犯。

    他凭心中的愤怒判了它的罪。

      他认为社会对他的遭遇是应当负责的,他下定决心,将来总有一天,他要和它算账。他宣称他自己对别人造成的损失和别人对他造成的损失,两相比较,太不平衡,他最后的结论是他所受的处罚实际上并不是不公允,而肯定是不平等的。

      盛怒可能是疯狂和妄诞的,发怒有时也会发错的,但是,人,如果不是在某一方面确有理由,是不会愤慨的。冉阿让觉得自己在愤慨了。

      再说,人类社会所加于他的只是残害。他所看到的社会,历来只是它摆在它的打击对象面前自称为正义的那副怒容。世人和他接触,无非是为了要达到迫害他的目的。他和他们接触,每次都受到打击。从他的幼年,从失去母亲、失去姐姐以来,他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友好的言语,也从没有见过一次和善的嘴脸。由痛苦到痛苦,他逐渐得出了一种结论:人生即战争,并且在这场战争里,他是一名败兵。他除了仇恨以外没有其他武器。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在监牢里磨练他这武器,并带着它出狱。

    而电影里的冉阿让没有这种感情,看起来就像一直在说可怜可怜我吧的平凡小贼,弱化了他的愤怒,那么他醒悟之后也很难达到那样的高度。哪怕是他洗心革面之后,他也是有“圣人心肠和罪犯技巧”而不是看起来完全像个老好人,小说中他被德纳第抓起来的时候根本不害怕,敢拿烙铁按在胳膊上,体力也没衰退,最后逃跑的时候还是用藏在一个苏中的小钢锯,对沙威也没那么害怕。这些电影中都没体现出来。

    芳汀也不是从开始就如此贫苦,她也是轻浮纵欲的人,只不过遇到了更加无耻的。

    小说中的马吕斯还是挺草包的,电影中一拍就成革命青年了。而他父亲和祖父的影响在电影中也没体现出来,尤其是他的祖父,对他爱得不得了,要啥给啥,然而思想上极为守旧,脾气又很暴躁,电影里就一个没台词的白发老头。

    关于情节也就只谈这些吧,毕竟不能强求太多,一部电影才多长时间。

    关于其中的歌曲,必然是高潮那一段的几首曲子了。on my own,one day more,到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都是很感人的曲目,最后那一首真是听得热血沸腾啊。其他曲子都没什么感觉,I Dreamed A Dream歌词和曲调都不是很吸引我。master of the house太长了,大概8分多,比很多人物的独唱都长。我想可能是把这对夫妇当成一个噱头吧,但是他们的恶趣味冲淡了悲惨世界的主题,虽然在小说中一直是线索人物,但是出场戏份不应该那么多。小珂赛特唱得也不错,很有圣诞夜惊魂的忧郁气质,可是为什么那么短?男主角在蓝色粉末中出演一个神经质而且忧郁的在殡仪馆工作的小青年,和马吕斯的形象有些相似,不过他的声音太不吸引人了。

    在我预想中有些不同,芳汀刚出场就在工厂里了,然而小说中她开始是在和一堆狗男女风流快活呢,戏剧性后面的分手也很讽刺。我本以为会有这么一段,应该可以拍得很好看。其次就是主教去看望一位革过命的公民,这两个人的对话也把小说的主题上升了一个档次,主教虽然这样那样的好,他毕竟还属于保守派,对国王的地位是坚信不疑的,而和这位公民的对话给他触动很大,让他对人世间的苦难有了部分新的认识,为什么不改成一段对唱呢?

    德纳第夫妇那一段实在是有些无聊,和主题也没什么关系。我觉得完全删去都可以。小说中有很长的一段描写巴黎的地下世界,从流浪小孩到犯罪小团伙,还有黑话,这一段要是改编成群戏远远比前者有趣得多。

    马吕斯和祖父之间也应该来一段,互相对骂会很有看头。

    另外一个想吐槽的地方是,有些应该正常说话的地方,偏要演员哼哼着说,听着真别扭。即使是音乐剧也不用每句话都唱出来吧,明明台词很普通又不押韵,好好说还可以节省时间。有一些调子反复利用,但是感觉用得不好。比如I dreamed a dream 冉阿让去接珂赛特的时候也用了,不如不用。

    总体感觉还可以,但是不如妈妈咪呀和芝加哥。

    • 家园 这个是电影院里看的

      当时也觉得最后的革命歌曲很煽情,只是这样一来,电影的主体不清晰了,后1/3突然高调渲染革命,还搞得这么煽情,连片尾压轴的都是,那么这到底是讲民众政治上的觉醒还是通过让阿让讲人性的善与恶呢?雨果的原著篇幅很长,可以夹带很多私活,这是中长篇小说作者的特权,但是毕竟全书基本情节是围绕着一个主旨展开的,好比一份盖浇饭,浇头异常鲜美,料很多,但再怎样,也是饭。可是电影这样一搞,点的是盖浇饭,吃着吃着突然变拌面了……有点搞不明白导演是什么意思。

    • 家园 【讨论】虽然我送了花,还是要批评下楼主

      樓主讀悲慘世界完全沒讀到點子上,所以也難以和電影形成共鳴。

      雨果的其他作品不說,就悲慘世界而論,顯然是重社會不重個人,重細節不重情節的。把真實的社會反射出來,才是核心。電影的音樂劇式處理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此。

      再回頭看看,你都批判了些什么呢???

      光是第一至三章講神父生活的章節,就能讓我們這些研究歷史的人汗顏好多年。

      • 家园 那我還真想看你具體講講

        我認為悲慘世界的核心思想,就是雨果為這部小說所做的序---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法律和習俗所帶了的社會壓迫在冉阿讓身上已經有很好的體現了,而貧窮也會使婦女墮落,飢餓也會使兒童羸弱,黑暗也會使男子潦倒。談到社會的毒害---社會並不是一個冰冷無情的機器,社會是有一個個有限的會對自身困惑的會關愛同時傷害他人的好人壞人普通人組成。而對於處於社會不同方面的人來說,他所接觸的社會遠比整個的社會要有意義的多。那麼這裡社會的毒害就應該和法律上對人的轄制那種方式分開來看---法律是明顯的公平的強有力的普遍的,而這種毒害是出於每個人自私自利的,帶有個人偏見和既定印象的,是潛移默化的並且是隨機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同時又是加害者。愚昧和困苦就不用說了,永遠擺脫不了萬古長存的東西。雨果這部小說並不是控訴一個抽象的概念的社會,而是花大量的篇幅描繪不同階層性別年齡價值觀的個體之間所展現出來的衝突矛盾來展現一個活生生的社會,然而由於他在序中所提到的問題,這個社會中雖然處處有希望的星星之火和人性閃光,但是困難還是佔絕大部分的,所以這部小說叫悲慘世界--就是不知道法語直譯是不是這樣。

        在這部小說中,主教,老公民,冉阿讓(從轉變後開始算),珂賽特,獵狗,祖父,德納第夫婦,恩佐拉,都是非常符號化的人物,符號化人物的特點就是基本思想從頭到尾保持不變----這裡面有幾個人物可能出場不多,但是我覺得雨果為了凸顯主題--社會,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次要人物描繪得分明,所以也列了出來。另外一種人物就是所謂的正常人,比如爱潘尼,馬呂斯,這種人就是受環境情緒影響比較明顯,行為隨著情節發展會有明顯轉變,這個就不具體說了,看了書都明白。任何經典小說中都有不少符號性人物,這是必然的,只有符號性人物才能主動推動情節發展,並且把作者要表達的一些觀點通過語言或者行為來清清楚楚地傳達給讀者。而正常人就是被推動者,在被推動中掙扎矛盾煩惱,最後解脫。這部小說主要還是描寫各式各樣的人,通過這些人來反映悲慘世界的真相。革命只不過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高潮和矛盾衝突的集中點,如果把革命看成核心部分,那麼前面關於主教的,關於冉阿讓避難的女修道院的,關於芳汀放蕩生活的,關於德納第黑歷史的,關於馬呂斯和祖父的,關於巴黎黑話的,關於巴黎街道和下水道的故事都顯得沒有意義了。再說一遍,革命不是核心,描繪社會百態才是核心。這基本就是我對這部小說的看法。

        電影明顯是把革命當作核心了,這也難怪,畢竟時間有限嘛,頂多2-3小時,沒有一個像樣的高潮怎麼行,喊個freedom就讓人打起精神了,都是這樣的,名著改編也難以免俗。雖然那段曲子我也聽得熱血沸騰,但是還是很不滿的。

        若說道批判,我好像就批判了馬呂斯,這貨我一直就不待見他,本來的嘛,性格中沒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有些固執,有些得意洋洋,愛面子,有些悠悠散散的學生,太正常人了。剛開始對革命也沒什麼想法,結果戀情沒燃起來就TM去激情革命了,要不是愛潘尼給你擋槍,要不是冉阿讓給你收屍,你還能娶個小金庫回來?知道冉阿讓曾是苦役犯之後那副嘴臉,和德納第夫婦有得一拼,最後知道冉阿讓救了自己才感激涕零,不能稱為正常人,應該是接近人渣的正常人偏下。

        關於主教的那幾章有什麼問題嗎?你是覺得那段時期天主教的腐敗墮落中不可能生出這麼一朵白蓮花?我覺得是蠻合理的情節,人性上可能,邏輯上可能,情節上需要---從我的閱讀和微不足道的生活經驗來看,拯救一個人靈魂的最好且唯一的方法就是當自己是他/她的天使,給予無盡之愛,或許你不相信的是這個?

        关键词(Tags): #s
        • 家园 【讨论】老大,你这个逻辑。。。

          而對於處於社會不同方面的人來說,他所接觸的社會遠比整個的社會要有意義的多。那麼這裡社會的毒害就應該和法律上對人的轄制那種方式分開來看---法律是明顯的公平的強有力的普遍的,而這種毒害是出於每個人自私自利的,帶有個人偏見和既定印象的,是潛移默化的並且是隨機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同時又是加害者。

          =============================================

          我反复阅读了这段神语,似乎明白了一点点,你的推理是:大的社会结构是法制管理的,面每个人的小宇宙世界是人际真实互动的,也必须藏有大量邪恶的。对不?

          如果是这样,那很抱歉地说,你的推理完全失效,看不出如何得出人心邪恶的结论。

          至于说雨果那里,我看到的性善比性恶多的多:)包括最近读的邪恶巨著《九三年》。

          • 家园 這其中隱含著對於善惡認識的差別

            我寫這一段首先是想強調每個人的具體的不同的人生際遇對於他今後行為方式的影響遠強於所處大社會的影響。對於小說中的人物是如此,對於現實中的人生也是如此。

            世界中除了超凡的聖人之外,有多少人會把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和路邊的乞丐,甚至是窮凶極惡的歹徒相提並論,同等看待?分辨遠近親疏之心,為自己身邊包括自己謀福利多於和自己疏遠甚至毫無關係的人,這是人的本能,也是傳統習俗的教導,這就是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謀福利就是個人的自私自利,為自己的家庭和親朋好友謀福利是小家的自私自利,為自己的國家謀福利就是大家的自私自利,只為人類謀福利就是人類的自私自利---我想共產主義怎麼樣也沒包括到現在還無聲無影的外星同胞,當然這有個前提就是一切資源都是有限的。這是善是惡?在不同情況下應該有不同的反應,在比較微觀的環境下,是善是惡和法律是比較重疊的,比較容易分辨取得共識的。然而在越高的層次上,不同陣營之間的對立就越明顯-----就像小日本在靖國神社中供奉屠殺中國同胞的惡魔一樣,幾乎沒有任何溝通可言。

            而假如說,人類心靈之中必然有一種絕對共同的善的意志,那麼不接受這種意志的豈不是非人類,接受的與不接受的怎麼可能生存在一起?那為何我們妥協地又把他們這種非人性當作一種暫時可容忍的特性---是等待其重新獲得人性,還是說證明了絕對普世共同的善的意志,不過是鏡花水月的空談而已?我比較傾向後者。

            個人偏見和既定印象就沒什麼好解釋的了,人一生所知有限,又難免有不被發現的錯誤在扭曲人的認識,在前面談到的必然存在的自私自利的影響下,有意無意傷害別人難道是不可能的嗎?

            我並沒有說人性是惡的或善的,關於善惡,我只想說,1,資源有限,更不用說身邊的資源2,人都要活下去,3想活下去的還要越活越好。遊戲開始。

            通宝推:無音之音,
            • 家园 【讨论】呵呵,你陷入了一个著名的悖论当中

              首先,你的分析压根是错误的。谁说了人必然是自私的?你都有共产主义之类的想法,如何知道别人没有,或者无数人比你更坚定地努力实现之?

              所以,性私论本身就是错的。资源争夺论更是胡扯。中国是全世界破坏资源最严重的地方,所以你才这么看。走出国门,去去欧美,你会知道原来人还有其他活法。

              其次,就算你的所谓小我与大我的矛盾还有一些道理,那道理也跟你和我关系不大。我们是人,又不是神,管那么大的道理做什么?

    • 家园 《姜戈》比《混蛋》好看多了。不过我对细节有个疑问。

      医生有一项绝技--袖里藏枪。在杀死治安官的时候,袖枪放了两弹。然而在大宅里杀死卡尔文的时候,医生只放了一枪,没有转身再将拿着霰弹枪的布屈干掉,却任由布屈杀了自己。

      医生是快枪手,要转身干掉布屈一点问题都没有。可医生却选择了说一句“我没能忍住”后等死。真是搞不懂。

      • 家园 医生就没打算活着出去

        想活着出去的话,其实很简单,认栽,带着人走就完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自己本来也是要戏弄人家的)。但是开这一枪,就代表医生已经做了选择,在生命和价值观之间,医生选择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宁可抛弃生命。换句话说,就是医生无法忍受这么个家伙继续逍遥地活在世上,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无所谓。

        从更宏观的角度,也就是剧情发展的角度,医生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姜戈的蜕变,从与丑恶世界平行的自由人,偶尔吐吐槽,变成直接冲撞这个罪恶的世界的颠覆者。

      • 家园 姜戈是“南方第一快枪”,医生亦不如他

        “我没能忍住”这句话来自医生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世界观。他闯荡江湖杀人无算,没人动得他一根毫毛,大半靠了机智。打死治安官的第二枪并非一般补射,而是故意停顿,耍个花活,好像在说:尔等看好了。实在是傲气逼人。不料阴沟里翻船,栽在他最鄙视奴隶主手里,而且还是一件普普通通,根本不用动刀枪的骗购案。医生丢不起这个人。

      • 家园 牙医不死, 姜戈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变成牙医和姜戈两个大杀四方,杀出重围,最后牙医掩护苦命鸳鸯逃生中枪的基情片,电影名字就要改成姜戈前传了。导演反正是要搞出几场血浆场景,牙医在前三分之二的电影里也出尽风头了。让他莫名其妙的冲动后被干掉,再让姜戈出头,冲冲盒饭指数,名字里的unchained, 字面上的被解放,摆脱锁链就带出出笼猛虎的意思了. 昆汀的电影, 演技出色,吸引观众的通常都是中间就要莫名其妙地被干掉的. 低俗小说中的黑白杀手, 无耻混蛋中的酒吧盖世太保和假德军军官.

        • 家园 如果深挖编导思想根源,医生似乎是废奴主义者的缩影

          废奴运动在舆论上轰轰烈烈,但在行动上左倾幼稚,除了惹火奴隶主阶级,没有对奴隶制构成实质冲击。电影里面,医生虽然鄙视奴隶主,却不愿意与之发生正面冲突,只满足于用小花招来欺骗玩弄奴隶主。而姜戈是个被解放的奴隶,肩负解放奴隶的天然使命,所以姜戈对奴隶主集团的基本态度只有一个:消灭。

        • 家园 意思就是说,医生必须死了姜戈才是真正被解放。否则姜戈永远

          是医生的配角。

          这个我理解,只是昆汀安排医生的死有点硬:很冷静的一个医生(看他对姜戈的各种教导)怎么一下就冲动了。我觉得可以安排医生杀治安官是就放一枪,暗示观众袖枪就只能发一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