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漫谈——读《资治通鉴》的史盲的感想和评论之一 -- 俺老孫

共:💬85 🌺38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刘贺毕竟是曾经当过皇帝的

                          就这点足以让宣帝对他警惕了,不把他批倒批臭,到成帝死后无嗣这一支难道不会像他这样咸鱼翻身么?后来诸多废帝复辟的例子可不少的,一把手的角逐是不可能给失败者以宽容待遇的,毛子的赫鲁晓夫晚景凄凉,现在的平西王官司缠身,这还是在现代,古代就更加严苛了。况且同是武帝的孙子辈,刘询的童年比刘贺来说差远了,让后者接着过好日子,他心理不会平衡,此外那些废掉他的官僚集团也不可能让他过舒服日子,那些上废立书的除了霍光相当多的人在宣帝时期可还活着呢。

                  • 家园 王阳说的相当直白

                    久之,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吉即奏书戒王曰:“臣闻高宗谅暗,三年不言。今大王以丧事征,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且何独丧事,凡南面之君何言哉?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愿大王察之。大将军仁爱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事孝武皇帝二十余年未尝有过。先帝弃群臣,属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虽周公、伊尹亡以加也。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愿留意,常以为念。”

                    王阳这话已经说的相当直白了。儒家被记入汉书列传的几位,作为首辅碌碌无为,但是在判断形势,争权夺势上面,表现出的素质都相当不错。

                    • 家园 所以说刘贺有贤人不用

                      重用一批急于获利的随从,连最起码的兵权都没抓稳就开始架空旧的实权派,宜乎其在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了,比起连发妻被毒死都能隐忍的宣帝他确实差的太远了。

            • 家园 病已未必毫无根基

              刘贺干些不靠谱的事只要下个诏书就行了,不用事必亲躬的。从刘贺传中山阳太守张敞给宣帝的奏折可以看出,霍光废刘贺的确挽救了汉朝。

              你的话改成,“霍光废刘贺,挽救了汉朝,是事实;宣帝继位后,霍光贪权恋栈,也是事实”,可能更为恰当。

              刘据作为皇储多年,也形成了一套班子,通鉴也提到“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巫蛊之祸,太子兵败自杀,刘据的势力遭到重大挫败,但是根基还在。张安世的兄长张贺即是一例。张贺只是史书中明确提到的走在台前的人物。在昭帝元凤三年,出现了泰山石自立、公孙病已立这类的谶纬之言,跟着眭孟和其友人以此说事,上书,并被处死。这个眭孟“少好侠,喜斗鸡走马”,与宣帝可以说臭味相投,而且眭孟是鲁国人,与丙吉和史良娣是同乡,宣帝即位后提拔眭孟的儿子为郎。可以说在宣帝的身边有一个小团体在运作。霍光废刘贺后,在选择继承人时,有一句“近亲唯有卫太子孙号皇曾孙在民间,咸称述焉”,有点那么众望所归的意思,这不是一个白丁就能做到。从后来宣帝与张安世的关系看,宣帝内心亲张安世,说明张安世肯定受张贺影响,有可能也是宣帝即位的幕后成员。

              此外,戾太子兵败自杀,民间多冤之,昭帝始元五年,有人自称卫太子,包括昭帝、霍光在内,都认为是件棘手的事。可以说宣帝虽生在民间,在当时的朝臣当中还是有一定根基的。

              • 家园 张贺跟张安世不是一路

                张贺本来想招刘病已为女婿,结果被张安世制止了,后者当时紧跟霍光,在霍光态度不明确之前他不打算惹祸上身,连联姻都不敢,就更别说扶立了,以张光世当时的身份他才是家族的掌舵人,而以张贺当时掖庭令的身份能对霍光起什么政治作用很可怀疑。后来汉宣帝对张贺家的封赏也明确说明是针对前者的诸多功劳而不是看在后者面上的。

                ps:昭帝时期卫太子的官方看法如何可以从隽不疑断伪太子一案看出:

                隽不疑斩钉截铁地说:“诸位担心卫太子做什么呢?春秋时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因阴谋(刺杀灵公的宠姬南子)失败而出奔在外,后来卫灵公死了以后,蒯聩的儿子辄(卫出公)嗣位,拒不接纳蒯聩回国,《春秋》对此予以肯定(当是《春秋公羊传》。《公羊传》评此事曰:“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也。”意思是说:“辄从道义上说可以继位吗?可以的。但他为什么不以父亲为由,推辞祖父灵公授予的君位呢?”)。卫太子(刘据)得罪的是先帝,(即使眼前此人真的是太子,)他当年逃亡在外侥幸没死,今天自己前来自首,也是罪人。

                最后朝廷公卿也认可了这个判定,问题实质很明确,卫太子是武帝的长子,又是曾经的太子,如果他被平反,他这一系的继承权就会对昭帝一系以及相关的利益集团产生威胁,因为辅佐昭帝才能独揽大权的霍光没斩尽杀绝就已经很厚道了,昭帝在的时候刘病已如果敢有非分之想煽动舆论,两罪并罚他还能活么?不是昭帝早死无子,其它武帝诸子不成气候,卫太子这一系就只能也必须永久埋没下去,如果还不明白对比一下华国锋为啥坚持两个凡是和不给四五运动平反就可以清楚了,后来霍氏被夷,但刘贺的案子照样没有被翻,一个道理。

        • 家园 刘贺跟文帝比,简直弱爆了

          同样是外藩入继大统,同样是面对朝中权臣,文帝不过是带了两个人入京,一个是舅舅,一个是近臣。这二位也只是接管了皇帝的警卫工作,并没有触动朝中权臣的利益,至少,表面上没有触动

          刘贺倒好,一下子带了两百多人入京,当时全部的正部级官员都没多少,他带这么多人入京,得砸多少人的饭碗啊。就是霍光能容下他(可能性约等于零),其他的官员也容不下他。所以,霍光一生气,刘贺就只好卷铺盖滚蛋了

    • 家园 读《资治通鉴》的史盲的感想和评论之二

      感想:“汉朝那个时候多好!谁都可以出来说,说的对的有道理的汉武帝就让他们出来当官。哪象现在这样要一级一级的往上爬。”

      评论:“那你是只看到了一个方面,谁说的话皇帝听着喜欢就让他当官。你就没看到哪天说的话皇帝听着不喜欢了就可能有杀身之祸,而且可能祸及全家。在那个君主制的时代一个人的进退升降生死可以完全取决于君主的好恶,那好在哪一方面呢?现在的官员升迁虽然慢,但取决于政绩和能力,这难道不是进步吗?

      “从另一方面来说,仅凭一个人的一番言论是否动听就决定提拔和重用一个人,而不看其实际能力如何,不分析验证他的言论正确与否,是很危险的。对一个人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但要验证其言论的正确与否,还要验证其是否言行一致和是否有能力执行并实现其言论。秦赵长平之战中赵王就是以言取人,用赵括这个言语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替换廉颇,换来的是悲剧性结果!

      “还有一个更近也更深刻的例子就是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沙塔林、亚夫林斯基等人纷纷提出经济改革计划,一个说四百天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另一个说五百天‘休克疗法’;盖达尔、丘拜斯等则建议实行私有化,宣称只要私有化实现,俄罗斯的经济就会好转,商品就会象从地里冒出来一样出现在货架上;科济列夫向叶利钦保证:只要亲近西方,远离邪恶的共产独裁国家,西方的经济援助就会源源不断的涌进来帮助俄罗斯摆脱经济困境。这些人全都是理论家,没有一个有实际工作经验,却把治理国家说得好象吹气球一样容易,每一个都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叶利钦让他们一个个轮番上台试验他们的理论,他们‘表演’砸锅后纷纷下台,留给俄罗斯是贬值一千倍的货币和濒于破产的经济,”

      “相比这下,中国的官员一级一级的慢慢升上去,虽然不可避免的会形成稳重、保守,不求有功先求无过的惰性,但总好过脱离现实、狂妄无知、好大喜功给国家造成的危害吧?”

      • 家园 那时候治国相对简单

        昨天看了一段造燧发枪的视频。那老兄除了没有自己炼钢伐木以外,从打枪管,到刻花纹涂油漆,一枝枪所有的零件从制造到组装一个人全包了。锻造、铸造、车工、钳工、木工、全能。现在,即使有这样的全能人才,除了周末自己在家里捣鼓一些玩意儿外,估计也没有地方可以发挥了。

        春秋战国时代是人才最活跃的时期,从商鞅到范睢、李斯,都是凭一番宏论打动了君主,使自己一夕之间完成了从布衣到显贵的转变。

        那个时候,国家的管理相对简单,所以政治人物也可以向那个枪匠一样,凭一个人的能力搞定一个国家。

        比如商鞅就是一个人为秦国制定了从生产到打仗到贸易流通的全套法律。现在的法律,凭一个人能搞定吗?

        所以,现在治国只能靠一大帮人的分工协作。当然,超群的个人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关键时刻没有人指示方向,一群人也只能原地踏步。

      • 家园 【讨论】

        恭喜得宝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