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为什么央行的美元只能借给外国花? -- hwd99

共:💬53 🌺144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知你是不是在卖盟?

      关于外储的问题俺给你分析过,你也表示很赞同。转过身来又继续走你的老路子。

      链接出处

      关于人民币与美元兑换的问题俺也反复给你解释过:

      链接出处

      针对你本文中出现的新问题再做些科普工作,以免误导他人。

      关于改开初期物价上涨,特别是88年放开物价引发的银行挤提和抢购问题。这是改开初期物价双轨制并轨导致的,和人民币超发完全不相干,相反的是为解决此问题收紧银根导致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引发了企业资金短的“三角债”问题。

      当初未改开之前,国家实行公有制的计划经济,所有商品都由国家统购统销,物价由国家确定,由于当时人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同时物资供应不足,所以国家采取低物价限量供应的政策,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都记得“凭票供应”这回事。除最常见的粮票以外,油有油票,布有布票,副食有副食票,买自行车、手表等奢侈品更需要凭票。改开初期为了活跃市场,鼓励生产,允许以市场价格销售一部分计划外生产的商品,同时为了不给人民的生活造成大的冲击,保留了计划内生产的商品仍按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价格销售,逐步缓慢提价,向市场价格过渡。——这就是“双轨制”。

      88年的时候紫阳真人当政,宣布放开物价,取消“双轨制”,向市场价格并轨。结果引发人们对物价放开后手里的货币将相对贬值的恐惧,于是人们纷纷冲向银行取出存款,然后冲向商店将所有能买到的商品全买回家。当时曾报导过最极端的例子是某个人买了十几口农村家里用的大黑铁锅。(俺家当年也未能免俗,买了一台放在商店里当样品的电冰箱,后来这台电冰箱成了俺家的心病,它就从没正常工作过,三天两头出故障

      (说句题外话,经常有专家学者说起这事时都把人们对“涨价”导致手里的存款贬值的担心说成是“通胀”预期,其实当时的情况和货币超发完全不相干,是双轨制并轨导致的官方人为压低的价格被放开后自然向更高的市场价格靠拢,所谓“通胀预期”纯粹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做祟,偷换概念的把戏)

      88年的抢购风潮对银行和金融业造成很大冲击,当时为了抑制这种风潮,国家采取了许多办法收紧银根,包括大幅度提高存贷款利率,限制新增贷款的发放(连金融机构也在限制之列)。这剂猛药的严重副作用就是大幅度的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企业为了能维持经营活动不得不赊购赊销,从而产生了“三角债”问题。这个问题在九十年代初曾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朱大侠别的问题解决的如何不评论,但“三角债”问题起码是在他任内解决了。

      关于我们这些年基础货币增发的问题,其实其他网友都说得很清楚了,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可楼主你无视这些依然故我的唱着你的调子,也真是“咬得住”得很。你只指出基础货币增发到20多万亿,却无视了GDP的总量。俺也只能让数据说话了:201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51.9万亿元,基础货币M1是25.2万亿元,M2是91.7万亿元。其中私人存款就有41万亿元。而同期我的的外汇储备只有3.31万亿美元。但我国的基础货币增量为3.3万亿元,外汇储备的增量只有0.13万亿。显然中国的货币增发量是按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的,而绝不是你所谓的“依据外汇储备发货币”。

      链接出处

      我们国家的物价上涨确实是近年来大家关心的问题,但也不是你所说的被美国人用美元拿走我们商品导致国内商品供应量不足造成的。一般来说经济处于发展和上升阶段的地方物价都是处于上涨趋势的,因为低价格的商品即没人愿意生产,也没人愿意经销,最终会退出市场,手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水涨船高”是必然的。譬如去年到今年初,国内不断报道内蒙土豆滞销、山东白菜滞销、崇明岛柑桔滞销,海南香蕉滞销等等……,价格低到几分钱一斤都无人去收购,只能任其烂在地里。遭受损失的农民明年势必会减少种植面积,从而导致价格高涨。事实上我国许多出口产品产能是过剩的,商品供应量不是不足而是过量,这才会有出口商家削价恶性竞争出现。

      而且我国目前物价上涨也只是在于某几大类商品,主要包括粮油副食品、资源稀缺类产品如石化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房地产类等等……

      曾经有人统计过有十五大类商品基本没涨价有的还在逐年降价,例如:通信费、上网费、汽车、手机、自行车、等等……

      尽管你完全无视全世界任何人都能拿着美元走遍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买到商品,包括到中国。但你不应该无视中国人也正在走遍全世界买资源、买商品、买企业,已经买得别的国家的人有的咒骂、有的欢呼。尽管中国人买美国的企业、技术和资源相对难度大一些,可那是美国出于安全考虑防范中国和冷战思维在作祟,与人民币和美元对不对等无关。到底是谁买走了谁的企业?前几年联想买走了IBM的个人电脑的全球业务,去年吉利买下了沃尔汰,北汽买下了萨博,今年初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石油公司刚刚获得批准,还有许多中国企业在非洲南美洲买矿买资源,在欧洲在澳大利亚买地……。所有这些可花的都是美元啊!谁说只有美国人能来中国买,中国就不能出去买?估计你会说这其中大部分不是美国企业,可是美国现在除了不能卖的军工企业之外,也实在没什么值得买的企业还留在美国了。连底特律这个汽车之城都半瘫痪了。只要中国人齐心努力共同奋斗而不是内部争斗互相拆台,直接花人民币去全世界都能买到商品的那一天迟早也会到来。

      通宝推:打铁的,大胖子,cyn,沾花富翁,jent,
      • 家园 楼主是位奇葩

        楼主不是在卖萌,人家简直就是一个奇葩。

        他的观点简单来讲,就是把外储直接发给人民,然后大家可以用外币到央行换人民币,然后外币回到央行,又可以继续发给大家。。。。。多几个来回下来,中国人人都可以富可敌宇宙了。

        岂不是皆大之欢喜?

      • 家园 外汇储备是谁的?

        外汇储备是谁的?

        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也代表国民财富,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不能无偿使用。

        “出口创汇”——对这个前些年热火朝天的口号,许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于是,有观点认为,我国外汇储备是国内千千万万企业或个人用实实在在的商品、能源、资源及隐性的环境代价换来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外汇储备究竟是谁的钱?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了解我国的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出口商品或劳务,挣回美元等外汇,然后将这些外汇的一部分或全部卖给银行获得人民币。外商对中国投资也往往需要将手中的部分或全部外汇资金换成人民币,也得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在保留一定额度外汇用于日常业务后,将其余外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一旦被央行购买就成为国家外汇储备。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已不再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出口等所获外汇收入,可根据其经营需要自行保留或卖给银行。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企业和个人不是把外汇无偿交给央行,而是通过银行卖给央行,并获得了等值人民币。这些交易都是出于等价和自愿的原则,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在外汇与人民币兑换时已经实现,即“银货两讫”。另一方面,央行购买外汇,要付出等值的人民币,这个过程表现为人民币投放,也就是“发票子”。换言之,外汇储备是央行用“发票子”这种向社会负债的方式“买”来的,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为外汇储备,负债方则是等值的人民币投放。看似光鲜的外汇储备其实并非央行的“净资产”,背后对应的是等量负债。

        “比如,截至今年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相应的央行负债为22.6万亿元,也就是说,近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央行用22.6万亿元人民币‘买’来的。这22.6万亿元人民币最终体现为流通中现金、各类银行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央行票据等各种央行负债的形式”,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

        由此可见,首先,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并且由于它是央行以负债方式形成的资产,因而不能无偿使用。

        其次,外汇储备代表着国民财富,但也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从源头看,外汇储备一部分来自出口,这是国内企业或个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可说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这笔财富由央行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老百姓以等值人民币的形式持有。“外汇储备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商投资等资本流入,这部分恐怕谈不上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了”,丁志杰说。

        还有观点认为,外汇储备是央行“发票子”“买”来的,但央行每多发一单位货币,老百姓手里的货币就要贬一点值,发得越多,贬得就越多,这相当于央行向全国人民征收了铸币税。因此说到底,外汇储备是老百姓“交税”买来的。

        “这里错用了铸币税的概念”,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坦言,在金、银本位等商品货币制度下,货币币值与其内在价值之差就是铸币税。比如,一枚币值1文的铜钱,铸造成本(内在价值)如果是0.3文,那么铸币税就是0.7文。“央行通过购买外汇发行纸币,虽然纸币的印刷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纸币的内在价值相当于与其币值等值的外汇,因而不存在铸币税。”

        “至于说新发货币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那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由于更多的货币追逐不变的商品,可能会贬值。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发货币可以换成外汇进口商品,货币和商品之间就不存在你多我少的问题,也就不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赵庆明分析。

        丁志杰认为,新发货币最终会被企业和居民持有,这些货币也是财富的一种形式,因而新发货币谈不上是“征税”。

        外汇储备多不多?

        按照传统观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远远超过最低警戒线,这么多外汇储备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运行的结果。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步入了“快车道”:2006年2月,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同年10月,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4月,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3月,突破3万亿美元。面对这条陡峭上升的曲线,公众不禁要问:外汇储备是不是太多了?

        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算适度,在理论和实践中没有统一标准。国际上也只是定义了外储的低限,高限则没有共识。“传统观点认为,外汇储备不得少于3个月的进口额、10%的GDP和30%的外债,而去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2.85万亿美元,可以满足22.5个月的进口、相当于48.44%的GDP和5.2倍的外债。按照传统观点,我国外汇储备已远远超过最低警戒线,总量比较充裕,但究竟多少合适,目前没有定论,需要综合考虑本国的宏观经济条件、经济开放程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融资能力、经济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丁志杰说。

        比如,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是“藏汇于国”,与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比,企业和居民的外汇存款仅2500亿美元左右,绝大部分外汇资产在政府手里。而发达国家大多“藏汇于民”,2010年,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民间外汇资产分别高达4.99万亿、6.91万亿、12.78万亿和15.4万亿美元。虽然这些国家的官方外汇储备不及我国,但加上民间这一块,其外汇资产均远远超过我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确保国际清偿能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不过,巨额外储犹如一把“双刃剑”,也带来四个“不利于”:

        不利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央行买入外汇形成储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称为外汇占款),因此,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也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人民币在高速增加,如果不能及时完全对冲、回收,就会向市场注入过多的流动性,加大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

        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状况和人民币币值的高度关注,容易诱发争端。

        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时下,外汇占款已成为货币发行的主要方式,长此以往,会出现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资金多、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资金少,创汇较多的第二产业资金多、创汇较少的第三产业资金少等现象。

        不利于保值增值。当前欧美债务危机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将对巨额外储的保值增值带来挑战。

        需要强调的是,这么多外汇储备并非我们刻意追求,而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运行的结果。

        经济学中有一个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消费率的不断下滑,储蓄率不断攀升,根据恒等式,当储蓄率超过投资率时,出口必然会大于进口,从而形成贸易顺差,引发外汇源源涌入。“外汇储备激增,根子就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过度依赖出口,而要转变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仍需时日”,赵庆明说。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在涉外经济政策上“奖出(出口)限入(进口)”、在外汇管理政策上“宽进(流入)严出(流出)”,以及由于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企业和居民普遍不愿持有和保留外汇等因素,也都助推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专家认为,应对外储激增的“方子”是使其增量部分放缓速度,存量部分用好管好,打个比方,就是把进水龙头关小点,出水龙头开大点,这样池子里的水位才不至于过快上涨。就增量部分而言,应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思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如此,方为治本之策。

        外汇储备能不能分?

        无偿分给民众,会导致通货膨胀、央行破产等严重后果,“花”外储应坚持有偿使用、境外使用的原则。

        有人说,近年来我国香港、澳门政府常常向所有市民派发数千甚至上万现金,俗称“派糖”。既然我国外汇储备太多了也不好,能不能分些给民众?

        让我们来推演一下假如把外汇储备“分”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首先,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储备资产对应着等值的人民币负债,如果分掉资产,不动负债,其结果就是央行资不抵债,陷入破产境地。其次,假如老百姓“分”到了外汇储备,他只能将这些外汇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花,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人民币的“二次投放”:当其将外汇卖给银行时,会形成一次投放,而这些外汇被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掉、最终被央行收购时,会形成二次投放。“二次投放”的后果就是滥发人民币,会造成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港澳地区政府用来‘派糖’的钱来自财政盈余,这是政府的净资产,可以用来分配。事实上,尽管香港外汇储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却没有拿来进行过所谓‘派糖’”,赵庆明说。

        还有人说,外汇储备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直接分给民众不合适,是否可以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以充实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国外利用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的方式已存在几十年,如挪威1990年建立的“政府全球养老基金”。

        应当说,无偿剥离外汇储备充实社保体系,其性质同无偿分给民众一样,会造成不良后果。“不过,倒是可以考虑由财政发债的方式来购买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丁志杰说。

        事实上,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是上缴财政的,这笔钱可以用于包括社保在内的各种用途。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新近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披露:“去年(指2002年)国家财政很困难,财政部早已做好收支平衡,快到年底时,突然蹦出来一笔收入,有407亿元,主要就是外汇储备的收益。我决定这笔钱先不要用了,把它全部拨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赵庆明说,世界上外汇储备主要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像我国那样,由央行投放人民币购入外汇形成外储;另一种是财政出资形成外储,其中日本等国家由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形成外储,挪威、新加坡等国家则由财政用净盈余购买外汇形成外储。“只有挪威、新加坡模式才能免费使用外储,因为这是财政净盈余买来的,不对应负债。日本模式由于外储对应着负债,也不能免费使用。”

        说到这里,“花”我国外汇储备的两大原则也就明朗了:一是有偿使用;一是境外使用,在境内“花”会导致人民币“二次投放”。

        专家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利用外储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式,比如进口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形成能源、资源储备,再如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等。

        也有专家提出了大胆的思路。“外汇储备原则上不能无偿使用,但由于央行发行的货币流通时,有很大一部分沉淀下来,不存在偿付压力,拿出资产方即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不会带来太大的风险。未来可在这方面作些尝试”,丁志杰说。

        外汇储备投资是否划算?

        持有美国国债不是最佳方案,而是现有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应适时、稳健地推进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

        根据美国财政部报告,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持有者。在美债信用评级下调、美元贬值的背景下,外汇储备持有如此大额的美国国债是否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持有美国国债是市场投资行为,根据市场状况动态调整。业内人士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持有美国国债不是最佳方案,而是现有条件下的现实选择。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动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找不到可以替代美元的资产。事实上,目前美国国债仍是全球规模最大、品质最优、流动性最好、信誉最佳的国债。“越是形势动荡,美元资产就越是‘避风港’。近期,随着欧债危机再掀波澜,美国国债再度受到避险资金追捧,收益率连创新低,说明全球购买者众多”,丁志杰说。

        另一方面,其他币种国债要么市场容量小,要么当地不欢迎。“在欧元区国债中,最好的是德国国债,但其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而且德国国民储蓄率较高,国债都是国民自己购买,留给外来资金的空间很小。再看日本国债,日本的国民储蓄率更高,吸纳外来资金的能力较弱,并且日本政府的负债率已超过GDP的200%”,赵庆明分析。

        至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和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在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组合中已包含与之相关的投资。这些商品和能源资源价格波动较大、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交易和收储成本较高,不适合外储大规模投资,否则可能会推升其市场价格,反而不利于我国居民消费和经济发展。

        “有人说,既然没有最佳方案,外储干脆存银行得了。可是存银行不仅收益更低,并且在国外,银行破产的可能性远高于政府破产的可能性,还不如买国债”,赵庆明说。

        不过,专家也认为,应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和外汇市场走势,适时、稳健地推进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最大限度减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我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实现外储保值增值。“尽管不能全盘否定持有美元资产的合理性,但也不能忽视可能存在的问题,即持有的美元资产是否过多以及过多带来的风险。美债降级事件表明,过去我们认为无风险的资产实际上也是有风险的”,丁志杰说。

        这篇文章解释,为什么外汇储备不能用在国内,购买美国国债是现实的选择。

        读完这篇文章,请再思考,

        为什么央行手里的外汇不能投资到国内,而外国人手里的外汇就能投资中国国内?

        为什么美元在央行手里和在外国人手里不一样?

        你赞同这篇文章的解释吗?

        • 家园 咋看以为你写了一万字的回复,害我花大会儿功夫通篇详读一遍

          原来是转了篇别人的文章。这文章里的内容算得上是科普了,基本把问题都解释得很清楚了。不知你是理解能力有问题呢?还是大脑向我那个坏了的U盘?无论是要存入、修改还是删除文件的时候都会出现“U盘有写保护,无法执行存入(修改或删除)操作”!

          面对这篇文章你还要提已经被反复解释多次的问题。我只能回答你:你前两个问题的答案请你在文章中自己去找。后一个问题我的答复是赞同。

        • 家园 真佩服你的理解能力

          为什么央行手里的外汇不能投资到国内,而外国人手里的外汇就能投资中国国内?

          居然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来!

          外国人到中国投资,也要先到央行把外汇换成人民币,然后拿着人民币在国内投资。央行强迫外国人拿外币换成人民币在国内投资,然后央行自己拿着外币在国内投资,怎么用?

          要是央行拿着自己手里的外币再跟自己换人民币,那不成了割肉自啖了吗?

          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只能说明你对外汇储备的知识基本为零,因为你连最基本的ABC都不懂。

          • 家园 外汇投资到国内,就是到国内换人民币?

            这就是你理解的投资?我们需要的是这种投资?在这种投资下,外国资本家干什么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家园 不好意思,我就是这么理解的。

              外国人如果用船载着一条生产线来中国办厂,生产线不需要换成人民币,但给工人发工资用的钱,在国内建厂房的钱、买原料的钱、场地租赁费、水电费等等等等,都必须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使用。

              外国人不是在国内换钱,而是在央行换钱。

              你的后三个问题,等你想明白外汇是怎么回事了,再去思考也不迟。

              • 家园 参见“资本项目外汇结汇管理办法”,呵呵,别跟这厮较劲
              • 家园 问题是这种投资方式下

                外国人给央行的外汇,我们又不使用。这是实际情况,因为精英们每年都在增加外汇储备,至少在过去十几年里,我们是没有使用外国资本家来投资的外汇的。到目前为止,外国资本家到中国的投资不过在1万多亿,而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3万亿美元,这些外汇储备里,显然包括了外国资本家投资的外汇,它们一直都留在手里没有使用。

                我们给外国人的人民币是自己印的,我们不要外国人的外汇,直接将印的人民币给自己的老百姓,不是一样可以完成这样的投资吗?为什么要将人民币给外国资本家,变成外国资本家的投资?让外国资本家拿走我们的劳动果实,还控制我们经济?

                • 家园 恭喜,您已经跟上常凯申的思路了

                  自己印钞票,直接将印的钞票发给自己的老百姓,比如法币、金圆券。

                  多聪明的想法啊。

                  不过我记得常凯申的这种做法,得到好处的是当时的“精英们”,老百姓们都吃亏了。难道我记错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