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雨中探访沙石峪----"文革期间红极一时的京东大寨村“ -- 大仓

共:💬18 🌺1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雨中探访沙石峪----"文革期间红极一时的京东大寨村“

    沙石峪村,河北北部遵化市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现在大多数人对她几乎一无所知。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石峪可是鼎鼎大名,她与西铺穷棒子社、开滦煤矿等成为那个年代唐山的名片。此次探访,更多的是为了却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哥哥的心愿,一探究竟-----几次接触,老哥哥口中念念不忘的都是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看来,有些地方,作为人生经历的片段,会永远留在经历者的心中。

    4月5日,照例是清明时节雨。也许是小雨的原因,路上车不多。从机场高速口奔承唐高速,雨滴打在车上的声音与轮胎行驶声浑然一体,天窗外吹进来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久违了的味道。一个小时左右,遵化南高速口下车,汇集了遵化市内过来的朋友们,驱车直奔新店子镇方向而去。不远,大概不到10公里吧,车拐进乡村间小水泥路行驶了一会儿,一幅巨大的沙石峪宣传画迎面而来。往北走大约1公里,沙石峪村到了。

    村子中央是个不大的广场,北面是纪念馆,南面是总理塑像及纪念碑。广场上许多小学生们排着队,听村里的义务讲解员在讲沙石峪的历史,欢笑嬉闹,不像我们小时候的拘谨认真。不太长的历史、迥乎不同的经历,他们能够理解吗?

    清朝中叶,一批难民穿山越岭避祸来此,成为村子的第一批居民。想来,当初地广人稀,此地位于长城关隘里面,少了外族侵扰,生存条件应该尚可。后世何以变得土贵如金、水稀似银?最大的可能,还是因为人口增长导致开荒造林破坏了生态自然平衡。

    村里多年的义务讲解员李凤忠老人介绍:沙石峪满山遍野石头山,水少土稀石头多,当时村里仅有的几百亩地由2万多块散碎田地拼凑而成。这里降雨少,无山泉,村民饮水要步行十几里去挑水,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面对困境,第一任村支书张贵顺带领村民开始了劈山造田。没有任何现代工具,他们用大锤砸、用尖镐凿、用双手挖,硬是将坚硬的青石板揭去一层,将碎石垒成坝,从石缝取土,造出一块块梯田。从1966年到1971年沙石峪村民共动土石方1760万立米,将原来2万多块、700多亩的零碎耕地改造成5020块、1200亩的大寨田。这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农民吃得大苦的真实写照。当初人民日报记者一篇《看愚公是怎样移山的》长篇通讯让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小山村一朝天下闻名。周总理两次陪同外宾来到这里,到目前,沙石峪共接待167个国家的3000多位国际友人。

    当初总理及外宾们种下的松柏已经葱郁参天,展览馆里面旧时常见的锤、镐、趟子、驮架已然成了文物,憨厚朴实的张贵顺老书记已经长眠于斯,似乎一切都以成为历史。展厅一角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引起我的兴趣,走近细看,上面依稀写着:“----青石板上展红旗,大寨精神代代传-------落款是吉林省浑江市六道江人民公社参观学习团,1972.9.18”。

    从展览馆走出回望,意外地发现门口挂着副牌子“东博书院文化基地”。村子第四任支书周国军略带苦笑地说起去年北大教授孔庆东来此参观轶事:作为过来人,老孔对此地印象深刻,指点江山之际,扬古抑今,激进的不得了----“看来他还沉浸在那个时代里不愿出来啊”。

    据介绍,近几年,沙石峪村发展不错,虽不算大富,倒也堪称小康。退耕还林,种植果树葡萄,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过去让人苦不堪言的青石板派上了新用场,当地所产石头系水层岩,纹理清、形态好,成为众多盆景艺术家的最爱。大江东流去,毕竟遮不住。故垒西边,徒留周郎赤壁与人指指点点。留下的是精神、是经历,无可厚非、无愧天地!从这一点上说,沙石峪过去几代人的艰辛付出值得尊重。

    通宝推:月下,何求,向前向前,
    • 家园 谢谢潮起潮落精彩的老照片,我这真是抛砖引玉啊!

      图片收藏了,下次有机会再去沙石峪给他们看看。昔日少年,垂垂老矣,看看还有人记得吗!真诚邀请兄台们同游!

    • 家园 沙--石--峪--

      山--连--山--

      当代愚公换新天,换新天,,,,

      只记得这一句了。

    • 家园 现在的年青人来看,恐怕是人间奇迹了。
    • 家园 再发一组沙石峪老照片

      仍然是1972年,仍然是那个老美拍的。

      这组照片以人物为主。40年过去,有的人老去,孩子们长大,但照片把他们定格在了1972年。

      你再去沙石峪,当地老乡肯定能在照片上找到熟人和自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可能是沙石峪小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孩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学师生-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学师生-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学师生-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石峪村第一任村支书张贵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土堆貌似是北方农村常见的堆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春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平整土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0年过去,这个孩子成中年汉子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玩飞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村民。男的看着像县里或公社的接待干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村里的牲口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胖小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锄禾日当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拾粪的老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赶大车的汉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村里的妇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些老房子恐怕不复存在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农业学大寨,老一代沙石峪人对这个镜头肯定不陌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一代沙石峪人对这个镜头也肯定不陌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他们来华时周恩来、张春桥等接见过他们,貌似接待规格挺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照片拍摄者邹伟廉(William A. Joseph)近照,2012年7月访华时拍摄。

      【完】

      通宝推:三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跟几张沙石峪1972年的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沙石峪远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拉近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村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村里的土坯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田间劳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平整土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春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推碾子

      这些照片是个叫邹伟廉的美国人拍的,拍摄时间为1972年3月下旬(他标注的时间为Late March 1972)。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国邀请了一批美国人访华,邹伟廉是其中之一。当年他还是个美国小青年,去了不少地方。自然,也拍了不少照片,并以他的视角,留下了那个年代的珍贵影像记忆。

      邹伟廉现在是美国威尔斯利大学政治学教授,2006年他再次访华,受邀参加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活动。1972年,他曾去过唐山,拍了一些照片,挺珍贵的。

      通宝推:三笑,等明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花。人没点精神不行

      具体的事情要放到时代背景去看。

      当年造原子弹的其实也就是这种精神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