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01 -- 桥上

共:💬10 🌺5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1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隐四年传》(p 0036)(01040302))。

    这里九十五个字就产生了三个成语:治丝而棼,众叛亲离,玩火自焚

    先说“治丝而棼”(zhì sī ér fén):“治”是整理的意思,“治丝”应该是指从蚕茧中抽丝,即缫丝。“棼”通紊,《说文》:“紊,乱也。”所以“棼”也是乱的意思。因此这个成语的原意应为:用混乱的办法缫丝,已经抽出的丝再给搅在一块,就没法用了。

    缫丝是怎么回事呢?中国百科网(http://www.chinabaike.com/z/fangzhi/1099040.html)解释: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指拈出丝头后)把丝从蚕茧上抽出来(所谓热盆汤水温可达95℃,所以缫丝工的职业病就是烂手指),卷绕于丝筐上。

    后来则有了机器缫丝,历史悠久,苏东坡所谓“村南村北响缫车”是也。但虽然有了缫车,还是需要灵敏的手指,所以缫丝的人多是妇女,称缫丝女。下面是一些缫丝女和缫车的图(截自网上),请注意灶下的火和缫丝盆(锅)上冒出的蒸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再说“众叛亲离”(zhòng pàn qīn lí):我觉得这里的“众”应该指的是所谓“民”,就是当时住在“国(城)”内可以当兵的人,他们是当时统治集团的下层。关于“阻兵”,杨伯峻先生注曰:“阻,仗恃也。”州吁上台以来没必要的打了好几仗,幻想以对外用武获得统治集团上层对他的承认,因此而“虐用其民”,结果那些当兵的受不了了,所以才会“众叛”。至于“亲”,则是指统治集团的上层,即国君的近亲,州吁刚刚杀了他哥哥卫桓公(所谓“安忍”即指“弑其君”),这些国君的近亲们要不“离”才怪呢。

    最后是“玩火自焚”(wán huǒ zì fén):其实这里并没有直接说“玩火自焚”,而只是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这是说战争就像火一样,要不能好好控制住,就会烧到自己。而后人加上了这个“玩”字,就突出了轻率的意思,界定了其应用方向。还有四条《左传》提到与“玩火自焚”相近的意思,都包含了成语或与后来的成语有些渊源,如下:

    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闵元年传》(p 0257)(04010502))

    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退而告人曰:“君失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僖十六年传》(p 0369)(05160101))

    君子曰:“《志》所谓‘多行无礼,必自及也’,其是之谓乎!”(《襄四年传》(p 0935)(09040404))

    季氏以公鉏为马正,愠而不出。闵子马见之,曰:“子无然。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敬共父命,何常之有?若能孝敬,富倍季氏可也。姦回不轨,祸倍下民可也。”(《襄二十三年传》(p 1079)(09230503))

    这几条《左传》反映当时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摆脱了迷信的樊篱,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后果,不能推给老天爷。

    下面是《春秋经》和《左传》中的相关段落及我的粗略翻译和一些补充:

    通宝推:bjinjin,芷蘅,
    • 家园 治丝而棼,这个成语第一次学到。
    •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1附:众叛亲离

      《隐三年传》: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gu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p 0030)(01030701))

      我的粗译: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的妹妹,叫庄姜,庄姜长得漂亮,却生不出儿子,卫国人都很惋惜,为她唱出了一首歌(《诗卫风硕人》,其中的第二章正经流行过呢):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一些补充:

      卫国人之所以称庄姜为“东宫之妹”,是强调其为嫡母所出,是和太子一个妈生的(不是一个妈生的就未必称妹),地位尊贵。杨伯峻先生注:“不曰僖公之妹,而曰东宫得臣之妹者,明得臣是嫡长子,其妹必是嫡女也。《诗卫风硕人》云“东宫之妹”,《传》文本此。”

      《卫风硕人》高亨先生注:“荑(tí),初生的白茅嫩芽。”(《诗经今注》(p 082))。下面是拔出的茅草嫩芽(图截自网上),不知道什么人的手能和这东西一样,还是这嫩芽不对,不过后世形容女子的手指也有说“水葱似的”,大概和这个差不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的粗译:

      既然庄姜生不出儿子,卫庄公就又从陈国娶回了厉妫。厉妫生了孝伯,但孝伯很早就死了。和厉妫一块娶回来的还有她妹妹戴妫,戴妫生了后来的桓公,庄姜把他当自己的儿子。

      一些补充:

      这里的卫庄公名扬,基本活动在春秋以前,二百多年以后卫国还有另一位春秋时期的卫庄公,名蒯聩。

      当时的“君子”(包括国君和周天子)无论是娶夫人还是娶如夫人,娶回来的一般都不仅仅是一位女子,而是以一位女子为首的一群同“姓”女子,常包括年龄相当的她的妹妹和侄女。如果国君娶夫人,则还会有与嫁女的诸侯国同“姓”的两三个诸侯国各陪送一群女子,称为“媵(yìng)”。但所有陪嫁的都只是妾,所以桓公得认了干妈才能名正言顺的继位。

      ————————————————————

      《隐三年传》:

      公子州吁(xū),嬖(bì)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yì),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jiàng),降而不憾,憾而能眕(zhěn)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p 0031)(01030702))

      我的粗译:

      卫庄公的公子州吁是宠妾生的,也跟着有宠。州吁喜欢舞枪弄棒,卫庄公也不管他,可庄姜很讨厌他。老臣石碏就劝谏卫庄公道:“老臣听说要爱儿子,就要好好教导他,让他走正道,不能让他滑到邪道上去。骄、奢、淫、泆,这都是要走邪道的样子,州吁能这样,就是因为您太宠他了。要是您打算让州吁继位,就早点定下来,要是您还没拿定主意,这样宠他就是害他。没人能受宠还不骄恣,骄恣的人要是地位下降就会发狂,会让仇恨冲昏头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像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这六种行为是所谓六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六种行为是所谓六顺。不按顺的干,却要照逆的来,只会招灾惹祸。您是君主,本来就该防范祸患的发生,可您反倒自己招灾引祸,那怎么得了。”卫庄公没有接受石碏的劝谏,而此时石碏的儿子石厚又不顾石碏的反对和州吁搞到了一起,所以等到卫桓公继位,石碏就告老回家了。

      一些补充:

      此处的“骄奢淫泆”(jiāo shē yín yì)后来也是成语,一般写作“骄奢淫逸”。另外,后来还有一句成语叫“疏不间亲”(shū bù jiàn qīn),应该也和这里所说的“远间亲”有些渊源。

      而关于“六逆”,杨伯峻先生有注:

      贱妨贵:妨,害也。此以地位言,完为夫人娣子,贵;州吁嬖人子,贱。

      少陵长:少,去声。陵,侵也。此以年龄言,完长,州吁少。

      远间亲:间,去声,代也。此以亲疏言,完亲,州吁疏。

      新间旧:此以历史关系言。

      小加大:此以情势言。加,亦侵陵之意。《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马融云:“加,陵也。”襄十三年《传》云:“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冯借用为憑,即凭)君子。”杜《注》云:“加,陵也;冯,亦陵也。”今言驾陵,驾即加。

      淫破义:此以义不义言。

      而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六顺之所以在这里一块提及,是因为在当时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常常就是君臣关系,而且每一个“氏”族的家长都是真正的“君”,“氏”族中的所有成员都是他的“臣”,这与后世从齐家推及治国的逻辑是不同的。

      ————————————————————

      《隐四年经》: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p 0034)(01040002))

      《隐四年传》: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p 0035)(01040101))

      一些补充:

      完即卫桓公。虽然《春秋经》和《左传》都不承认,但州吁实际当了大半年的卫国国君,不过没来得及为卫桓公下葬,也就还没得到周天子的策命。

      《隐四年传》:

      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p 0036)(01040201))

      我的粗译:

      隐公决定和宋殇公会面,重申在宿的盟约,还没到会面的日子,卫人来通告他们,说卫国发生了动乱,于是这年夏天,隐公和宋殇公提前在清会面。

      一些补充:

      “宿之盟”指《隐元年经》“九月,及宋人盟于宿”那次盟会,杨伯峻先生曰:“及”上省“鲁”字。又曰:宿,国名,风姓,地在今山东省-东平县稍东南二十里。与庄公十年“宋人迁宿”之“宿”为两地。此“宿”其后为齐邑,定十年《传》“驷赤先如宿”可证。((p 0008)(01010005))。宿推测位置为:东经115.42,北纬35.92(宿城村)。

      杨伯峻先生《隐四年经注》:清,地名,据杜《注》是卫邑(清,卫邑,济北东阿县有清亭),当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南约三十里之地。((p 0034)(01040003))。清推测位置为:东经116.2,北纬36.2(位于今日黄河、当时济水的北岸)。

      《隐四年传》: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p 0036)(01040301))

      我的粗译:

      当初宋殇公继位时,公子冯流亡到郑国,这样郑人就总琢磨着要把公子冯送回宋国;到卫国的州吁上台,要为先君报仇,攻打宿敌郑国:为此他决定向各家诸侯卖好,也指望借此安定卫国国内的“民”;于是州吁派人告诉宋殇公:“主上您要是准备讨伐郑国,除掉祸患,您作主,敝国还有陈国、蔡国都会出兵跟随您,这也是我们卫国的愿望。”宋殇公答应了。正好当时陈国、蔡国都和卫国友好,所以宋殇公为首,还有陈桓公,领着宋、陈、蔡、卫四国的军队一起讨伐郑国,包围了郑国的东门,五天才撤退。

      一些补充:

      公子冯是上一位宋君宋穆公的儿子,本来很可能继位,但由于宋穆公的君位是他哥哥宋宣公临死前指定的,所以后来宋穆公临死前指定宋宣公的儿子宋殇公继位,“使公子冯出居于郑。”(《隐三年传》(p 0028)(01030501))。

      杨伯峻先生注《昭十八年传》“火作,子产辞晋公子、公孙于东门”曰:

      晋在郑西,而辞于东门者,盖东门郑之繁华区市,《诗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东门之墠”、“东门之栗”,屡言东门而不言西、南、北门,盖虽有此三门,而不若东门道路之平易也。(p 1395)(10180304)。

      《隐四年传》: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p 0036)(01040302))

      我的粗译:

      隐公问众仲:“卫国的州吁能成事吗?”众仲回答:“臣听说安定‘民’要靠‘德’,而不是靠闹事。闹事,就像缫丝的时候抽出丝来以后却胡乱缠在一起。州吁那个人,既迷信武力,又残忍好杀。迷信武力,大家就不会拥护他;残忍好杀,亲戚就不会和他一心。众叛、亲离,怎么能成事呢?打仗这事,就像火一样,要控制不住,就会烧到自己。那个州吁弑杀了自己的君主,还不计后果地使用‘民’;又不用施恩的方法,而要用闹事的法子巩固其地位;他不会有好下场。”

      一些补充:

      我觉得这一段《左传》也是在交代《春秋经》为何不承认州吁为卫君。《左传》中有很多段落都是针对某一段《春秋经》进行说明的:这里的由头是卫人来“告”,说州吁当上卫国国君了。鲁国君臣进行评估,认为州吁站不住脚,所以在《春秋经》中就大书“卫-州吁弑其君完。”

      后世有成语“剥茧抽丝”,常用于形容缜密的推理,与“治丝而棼”正好相反,大概就是众仲想要达到的境界。

      ————————————————————

      《隐四年经》: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p 0035)(01040006))

      《隐四年传》: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nòu)羊肩涖杀石厚于陈。((p 0037)(01040501))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p 0038))(01040502))

      我的粗译:

      州吁果然没能得到“民”的拥护,石厚就向石碏讨教巩固君位的法子。石碏告诉他:“去朝见周天子才行。”问:“怎样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答:“陈桓公现在在周天子那里正得宠,陈、卫两国现在又很友好,只要去朝见陈桓公,由他替你们向周天子请求,必能如愿。”于是石厚就跟着州吁去了陈国。

      石碏马上派人抢先禀告陈桓公:“卫国是偏远的小国,小臣年纪又大了,拿不出办法。这两个人是弑杀寡君的罪人,小臣冒昧地请求您处置他们。”于是陈人把这两个人抓了起来,请卫国派人来处理。到九月,卫人派右宰丑在“濮”杀了州吁;石碏则派自家的大管家獳羊肩在“陈”杀了石厚。

      当时的贵族们都说:“石碏真是没有私心的臣子啊,为了除掉州吁这个祸根,连自己的儿子石厚也不顾惜。古话说‘大义灭亲’,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啊。”

      一些补充:

      右宰是官职,丑是名;獳应该是字,羊肩应该是名;这都是当时的常见做法。当时多数人没有“氏”,在同一“氏”族里能称“氏”的也就是少数几个人而已;同时在一起的上层大多数人都是同一个“姓”的,称“姓”也起不到区分的作用;所以就有了各种在名的前面加别的特征来区分的方法,好比在名的前面加官职如这里的右宰丑,最容易的还是在名的前面加“字”如这里的獳羊肩。

      陈应位于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濮杨伯峻先生有注曰:“濮音卜,陈国地名,即昭公九年《传》之夷濮,说详孙人和《陈濮水考》(《文史》第二辑),其地当在今安徽-亳县东南。”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0,北纬33.4(杜《注》:“濮,南夷也。”《隐四年经注》(p 0035)(01040006))。

      “大义灭亲”(dà yì miè qīn)也是常见的成语,虽然出自《左传》,但在当时就已经是成语了。

      ————————————————————

      《隐四年经》: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p 0035)(01040007))

      《隐四年传》:

      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也。((p 0038))(01040601))

      我的粗译:

      卫人从邢国迎回了公子晋,这年冬天的十二月,公子晋继位成为卫宣公,《春秋经》里写“卫人立晋”,意思是大多数卫国人都赞成。

      一些补充:

      常有一些各诸侯国的公子到其它诸侯国任职,这些公子之所以流亡在外,往往是因为他们是潜在的国君继承人,留在国内容易产生动乱;之所以不杀而让他们流亡在外,也是国君的“氏”族为本族保留一个选择;至于流亡所在国,任用这样的公子一是得到了人才,二是押一宝,将来这位公子能回国为君就赚了。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今河北省-邢台市境有襄国故城,即古邢国。”邢推测位置为:东经114.52,北纬37.01(百泉村南),距此时的卫(东经114.19,北纬35.61;淇县朝歌)约四百里。

      《隐五年经》:

      夏四月,葬卫桓公。((p 0039)(01050002))

      秋,卫师入郕。((p 0039)(01050003))

      《隐五年传》:

      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缓。((p 0045)(01050301))

      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p 0046)(01050601))

      我的粗译:

      这年夏天,为卫桓公下葬,因为卫国出了这些乱子,所以下葬的时间晚了。

      趁着卫国人动乱的时候,郕人曾经发兵侵犯卫国,所以卫国发兵报复。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元和郡县志》十二、《太平寰宇记》十四、《路史国名记》五、王应麟《诗地理考》六并云东汉-郕阳县为古郕伯国,则郕故城当在今山东-濮县废县治东南。或云在鄄城和鄆城之间。”郕推测位置为:东经115.4,北纬35.7(范县濮城镇,亦与“鄄城和鄆城”邻近),距卫二百多里。

      • 家园 配的茅草的嫩芽选图觉得不对,你再核对一下

        这个好像是茅草要开的花骨朵(禾本科里的作物,用花朵形容有些特别),剥开外皮,里面嫩嫩的花朵是可以吃的。季节要好,下手早,不然就会开花,吃起来像棉絮。

        我小时候似乎对茅草的地上部分不感兴趣,有时候闲得无聊,会挖挖茅草根,啃啃茅草根的甜味,茅草的新根白白嫩嫩,这地方跟女孩子的肌肤倒是可以贴切。

        河里普及春秋左传的不多,加油。

        通宝推:桥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谢谢您的指教,麻烦您再给看一看,

          下面这几张图中是否有您说的花骨朵:

          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是在下面这个地方找到上述图片的,那里还有很多白茅的图片,以及对白茅的介绍:外链出处

          • 家园 指教不敢,仔细看看百度荑的释义,有点意思

            前面回帖匆忙,没有仔细思考。

            兄台在《左传》中的成语01附:众叛亲离里附的图片是茅草没有开花的花穗,它开好花之后就是你在3880347贴中第一个图片中间的花朵模样。

            荑(形声。从艹,夷声。本义:茅草的嫩芽)

            同本义,引申之为草木嫩芽

            荑,荑草也。——《说文》。按,茅之初生也

            这里看的话是荑指的是茅草的根端部分向上长,要出地面,像竹子的竹笋一样。

            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风俗通》

            我觉得《风俗通义》里的这一段就比较有意思,荑指的是剥开茅草刚刚抽出的花穗部分,就是剥开你正文中的图片中的花穗的外表面的绿皮,留下的部分是白色,摸起来滑滑的,吃起来甜甜的,这样解释比较贴切。

            有实物图片就好解释多了,一看就明白为什么形容美女“手如柔荑”了

            通宝推:桥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谢谢您的回复,我再找找看

          我孤陋寡闻,露怯之处难免,还请多批评,这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