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将所有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 -- 喝点红茶上会网

共:💬67 🌺527 🌵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科学”这种二维的物质世界描述体系将很快到达一个无法突破

      的瓶颈。

      为什么我会说“科学”是“二维”的描述体系?这里的回答会需要写一篇论文来进行论述,我简单的说一下,能看懂就看,算我对西河的一个小小的贡献。

      本人也是学理工科,平时对中国道家的术数方面有很浓厚的兴趣。

      我对现代科学的理解是这样的,现代科学把对我们所处的三维物质世界加半维的时间作为描述对象,使用数学和物理作为描述手段,这就是最基本的科学哲学理论体系。

      科学的起源必定是由一维简单的文字发展起来--拉丁文字,基本的字母组合,无声调和表象意义。就像数学起始就是简单的四则运算那样,计算机编程由01编程,到汇编,到面向对象一样。

      科学这套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数字与数字之间是无直接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1,2,3这些数字是孤立的东西,1和3之间是没有直接相互作用和直接相互关系的,只是一个量的关系,而且是一种绝对的关系,1永远不会比3量大。只有增加的运算符后,才产生关系,也就是运算符是调用数字的手段,相当于动词。

      物理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物质与物质之间是不存在一个抽象的关系,因为科学体系里,物质就是物质(这里我就不展开论述了)。

      下面来看看我们中文发展出来的东西。

      先说说中文是几维的语言,咱们中文是三维加一维,我们有声母韵母组合,然后是声调,同声调有同音字,仔细想一下:声母韵母组合是第一维,x轴;声调是第二维,y轴;同音字是第三维,z轴。还有一维是我们的文字个体是表意的,这个信息量是很大的。可见我们的文字是非常丰满的,比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语言更靠近我们这个三维加半维时间轴的物质世界的。所以我们起步发展科学是非常缓慢的,因为描述工具的复杂。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也不是一下就发展出来的。

      再来看看道家对物质世界的描述,首先是根据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观察定义了最基本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这里面蕴含的东西我也可以写一篇论文,只是我太懒了)。又由此定义了阴阳。由阴阳五行发展出来十天干十二地支。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人们不了解其中如此定义的原因,其实就是最为朴素的物质世界的物质观(我知道说这些大家无法理解,限于篇幅,我只能这样了,对不起)。

      这些金木水火土不是孤立的东西,是有潜在的关系的,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不需要运算符进行处理的,相互的关系就是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则。比如甲,蕴含了阳和木两个基本信息,甲和其他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有相互关系的,比如随便说一个,亥,是阴,是水,是为阴水,那么和阳木的关系在这个物质世界就一目了然了,阴阳能互相转变,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水能生木,水多木漂,水竭木亡。

      由此看来,我们的术数系统里,是有数字,有物理,两样东西结合,而且是最直接最贴切描述我们的物质世界的,由于太多的组合,太多的关系,所以不如数学物理那样那么容易学习,需要很高的天赋。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当往深入发展得时候,就如同数学能发展出微积分,复变函数,离散数学等等东西那样,术数的深入发展,是能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东西。

      如同科学发展出各种工业,发展出人类衣食住行中的东西一样,术数也发展出医学—中医中药,发展出抽象的预测—周易,发展出中国的兵法,发展出阴宅阳宅。。。。。。

      因为人类有10个手指头,科学定义了10进制,术数可没有那么浮浅,天干是十进制,地支是十二进制,结合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即是六十进制,所以如果使用术数进行“运算”,六十进制是最基本的,一个甲子。

      写了很多了,都是一些皮毛的东西,几乎每一段话都可以写一篇论文来描述。综上所述,我其实是想说,我们现在的所谓科学,其实对世界的了解非常非常有限,一个二维的体系去描述三维的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再怎么发展,都是要遇到瓶颈的,再怎么搞出量子好熵论好,都是在理论上修补而已,毫无进化,人类最终是要走向道家术数的发展道路的,可能现在能理解这样说的人非常有限,不过百年千年后,那时候的人类会明白更多。

      胡言乱语,毫无章法可言,浪费不少时间,权当抛出一些看法。

      通宝推:大井故事,
      • 家园 这样的纯臆想贴居然有花有宝...

        不得不说在中国 基础的科普工作还任重道远

      • 家园 希望你真能做到海纳百川

        现代科学的系统性没有你说的那么肤浅。

        最近河里的相关讨论,可看一看。科学脱胎于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经验主义empiricism的直接产物。其立足点本来就是人类无法突破人类固有的体验限制。这是一个tautology你没办法驳的。

        至于中国的系统,不知道你周易读完没。何妨读完再说。中国的系统也没有那么玄乎,根本的东西还是和西方的系统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 家园 我认为你比LZ理解的深。

        当科学研究走向极致,这就是第一个瓶颈,然后在研究成果转向应用方向上到达极致时,就是第二个瓶颈,也是最大的瓶颈。

        现在第一个瓶颈已经基本卡住了,LZ也提到这点。对于第二个瓶颈走向卡点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中国山寨之所以成功,大家都提到了原因。我归纳一下,资本为了利益而把科技转向民用化,这是中国迅速成功的基础。

        LZ提到科技的原理这个概念非常好,之前科学发展遵循的是统一原理,这些原理到现在根本就没有突破。

        他提到的3D,是持否定态度,但是他没有深入的思考其中科学原理的重要改变,这种改变的本质核心就是,一切物质都是有生命的

        制造产品多数是组合在一起,继续深入到达的是合成。而3D的原理是反过来的,就是生成。

        这两天看了一则新闻,人工牛肉汉堡,是他们用牛的干细胞人工培育牛肉。这就是原理,一切物质都有生命,一切物质都在生长。而让这些物质速成的办法就是在其生长过程中投入各种催化剂,例如3D中使用的激光。

        3D以及那个人工牛肉标志着什么?标志着当今科学的发展走在使用新原理的探索路上。是从内到外一种新探索原理的延伸。

        一个新原理时代开始了。

        一切物质都是生命。

        • 家园 我认为你比海纳百川理解的深

          西方的科学产生有着其必然的规律,用二维来概括也比较中文式思维。事实上西方在科学上的领先首先就是哲学上的领先,其方法论不但丰富而且涵盖东方的哲学体系,可以说才是真正的海纳百川。

          但是西方产生科学的基础是抽象能力上的方法论,比如reductionism,就是通过把一件事物一件件分解去了解的过程,这个理工科的都熟悉,从小我们学的就是这个思维方式,像个俄罗斯娃娃,一层层去打开,去建模,去探讨其中的规律,典型的就是西医,生物学,化学,物理,从大分子到小分子,原子。。。这个方法论的核心前提就是理解了部件的原理(包括相互之间作用)就可以掌握全体的原理,基础是严格逻辑推理。

          西方科学就是在这个方法论上发展了几百年的科学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大到登月飞船,小到日常用品,不一不是这个方法论的成果。但是他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现在经常讨论的复杂问题,NP问题,都不是这个方法论可以看到解决办法的。因此就有人提到了西方以前也有过的Holism方法论,也就百纳百川所说的“多维”中式世界观。

          首先要说明,这个多维与中文的关系是不存在的,西式方法论也不是二维。中文的语言特点与音调等,在大脑中都是输入信号,本身并不能说明是多维的思维产生点,如果有的话,我倒是认为中文的图形文字所带来的空间信号与语言的结合却有可能产生这个影响。但是从思维本身来说,能够抽象,或者分解问题,而且注意不是一层的,而是多个层次的,比如数学本身的产生等,这才是多维思维的表现。

          而Holism那种手中一个小问题,直接一步就夸到万物皆可知又皆不可知的思维方式,反倒是个单层次直观式的,没有模型可建,没有规律可循,只用简单的一个金木水火土去代表,最多就是一个建模刚开工就溜号的没完成的毕业论文水平,与西方科学所产生的巨大成果是没有可比性的。

          但是这个方法论并不是没有希望。实质上这套思维的着眼点源于人类原始的观察,现在流行叫pattern recognition,比如人类常见的种族歧视,地域歧视等都是源于此。即不去挖掘其内在原因的完全靠外部观察所得总结出的规律。一年四季,春播秋收,骂人他就跟你急,就是观察得出规律。有的被西方科学解决了,不如一年四季,有的还在探索中,有的完全没有希望,因此只能靠观察,比如股市。但是西方的观察方式也不仅仅使用人类古老的靠人脑的记忆与天生的cognition去做,得出个简单金木水火土就万事皆休,而是通过概率统计去建模,尽量的套到已知的某种科学原理上,不成功的话就使用概率得出的模型当规律,但是没有准确度,碰上黑天鹅就认倒霉。但是比起人脑那点数据操作水平,显然这个数学为基础的办法要强得多,不信去问问人类那种看见黑皮肤就躲,看见白皮肤就上的“概括”能力就知道了。但是人脑也不是一无是处,人对信息的广度,以及其对结论产生的相关作用,仍然比已知的一切办法要强。

          但是人脑能够创造的成果(在科学之前)也就到达金木水火土那个水平,不可能超越科学了。因此,现在的办法是发明出超过大脑的能力但是类似大脑的思维原理的工具,就是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这些领域所关注的。如果成功的话,将是人类产生科学以后的最后一次发明,因为以后这个工具再发明什么就不是最多能够理解金木水火土的人类的智商可以了解的了。

          用楼上天涯睡客的话做总结:

          科学脱胎于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经验主义empiricism的直接产物。其立足点本来就是人类无法突破人类固有的体验限制。

          这里的关键是人类发明出突破人类固有体验限制的工具。

        • 家园 3D以及那个人工牛肉并没突破基本原理啊

          即便在实验室成功也不代表可以投入市场,成本问题和大规模可重复的应用技术还远远没解决呢。

          不过海纳百川兄弟的发言确实是个崭新的角度,我们是该从自身文化角度来看待科学和技术,遗憾的是他说的太少啦很多概念无法从他的表述中归纳出基本原理以便和西方的各种原理比较,很期待详细解说下。

    • 家园 难道真的有三体

       @czh2688 1809楼 2013-10-01 21:31:26

        好象是以阿波罗登月为界,人类的科技创新就嘎然而止了。从那到今天为止,都是对以前理论的修修补补,真正革命性的理论真还没有出现过。

        -----------------------------

        很有洞察力!仔细想想,1969年登月后,人类再也没有取得革命性的技术突破,难道登月引起了外星人的注意?三体中的智子来封锁?

      ============================================

       我的观点:

        1.当前技术的发展没有大停滞,还在继续发展,看看全球每年的技术专利的增长就可以知道,但是这些技术发明大都是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之上产生的,只是对原有原理新的应用和细枝末节的补充,并没有新的原理性的根本突破,因此:大停滞的不是技术,而是颠覆性的新的基础理论;

        2.18、19世纪最重大的理论突破主要有三:牛顿力学和能量守恒、孟德尔遗传学说和细胞发现、达尔文进化论和社会学;20世纪重大理论突破同样有三:现代物理——相对论与量子论、DNA发现与基因学说、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现代技术进展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三大科学发现而产生的;对比这三个世纪的科学理论进步可以发现,最有突破性的是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其他的理论进展都是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突破而来,唯有三论才是横断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全新的理论;这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从分科分类的专门之学向综合整体之学的发展;

        3.从分科分类的专门之学向综合整体之学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和人类社会结构的发展需要:考察人类历史上的科学技术发展,总体状况呈现出一种树型结构,先是一个根——火,然后成长分化,逐渐发展成一棵郁郁葱葱的科技之树,每个叶子都代表一个科技领域;人类社会结构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分化,先是采集渔猎,分化出畜牧,再分化出农业手工业,工业的产生更是爆炸性的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原有的原始人类也开始分等分层分阶级,最后逐渐成为现代的异常复杂多变的社会结构;

        4.但是这种发散式的科技发展之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科技的发展:(1)只有少数人(科学家)具备了科研条件之后才能从事科技事业;(2)科技结构的复杂度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个体人的认知,现代科技中再也没能产生18、19甚至20世纪那样的科技通才;(3)发散式的科技发展更注重科技边沿领域的发展,缺少科技内部的整合,造成了科技树内部质量和后劲的不足;

       5.发散式的科技发展之路的缺陷导致现有重大的理论创新的不足,必定会被综合整体科学的发展所弥补所超越,这种趋势当前越来越明显——信息、通信、网络和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为综合整体科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1)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扩展了科技研究的人群,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关于科技的见解与研究成果;(2)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人们协调协同合作研究开辟了便利的条件;(3)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巨大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种粘合性产业,可以渗透改造其他任何产业,并把这些产业通过网络融合为一个超原有产业的整体,进行控制、管理和升级改造,并且任何授权人都可以实施这种控制、管理和升级改造;(4)当这种产业融合达到一定程度,当信息技术得到足够的普及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结构,促进人类理想社会的到来:全人类统一的具有极高效率的高度自动化的社会生产系统,为人类提供足够的生产生活产品,人类不在直接进行生产活动,每个人都使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工作——通过联网的分布式的对等的信息工作终端与联网的社会生产系统交互,进行科研或其他工作,这样社会分工消失了,阶级分化消失了,社会风险消除了(5)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即使目前仅仅是不完善不成熟的东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屏蔽掉当前科技体系中的部分复杂细节,使人们更关注于更关键的研究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超复杂问题;

    • 家园 中国的发展动力,其实是全球性的技术扩散导致

       作者:oohhmail 时间:2013-10-01 21:03:08

      呵呵,楼主很聪明,敏锐地觉察到了技术的停滞,导致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也注意到了,中国的发展动力,其实是全球性的技术扩散导致。。。。

        不过,经济危机和技术停滞同时发生。。。。在科学研究上,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情,因果关系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谁为因?谁为果?技术停滞,是原因吗?又或者,是结果?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广泛运行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和十八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候相比,哪个对创新者更为有利?对于扼杀创新,扼杀科技进步的邪恶势力,现在和以前相比,哪个时期更强大?技术停滞,真的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吗?有无人为因素的影响?

        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目前的确不是科学的黄金时期,六七十年代是。。。后来,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其中,不知道是什么特定的原因,使得科技的黄金时代结束。。。也许,这个原因,需要以后的历史学家,去考证,去发现。。。

      ===========================================

      作者:oohhmail 时间:2013-10-03 15:28:30

        其实,我们现在的科研制度,科研经费的应用,也和那些消亡的部落是一样的,由最有权威的科学家来制订科研线路,科研计划,科研经费的分配。。。。这个估计是我们的科技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

      牛人,我一直觉得现有院士体制有问题,但找不到好的比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将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的中国

      科技停滞,Ph.D的泛滥以及中国的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e31bd0100eryj.html

        第一部分:在一个科学研究民工化的年代,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支持读书无用论

        这些年无论国内国外,高学历的筒子们的工作越来越难找。 这里面分析很多,有的说供求矛盾, 有的说教育和实际脱节,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化的。 其实最深层的矛盾是:宏观来说,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微观来说,是博士培养招收完全和社会需求脱钩的矛盾。

        首先,无论是科学自身的发展处于低潮也好,还是人类的认知能力存在瓶颈也好,总而言之,所谓的科学研究在近几十年来确实处于低潮。所谓的技术井喷,其实都是建立在上个世纪基础研究大爆发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研究的应用化的红利一直吃到现在,但是目前快吃完了。到现在科学研究越来越具有了劳动力和投资双密集型的趋势。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科研堕落的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的气质之后,那么必然需要大量的科技民工。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的科技民工数量直接决定了Ph.D的培养数目,而这个数目和社会可以消化的数目完全脱钩。这么说吧,这个社会可以承受大量拿5年左右极低薪水的Ph.D学生,但承受不了同样数目的Ph.D拿30年的中产阶级的薪水。科技民工是需要的,但是民工以后的出路在招工的时候是没有人在乎的。

        现在说来,IT,EE通讯设施相关的专业相对说来好很多,因为上一轮技术进步的红利还没有吃完,高利润的产业化消化了大量Ph.D民工们。但是也开始出现衰败气象了--尽管现在很多人在美国还是可以拿很高的薪水,但是问题开始在显现了。就是如果不能持续的提供创新和相对具有革命性的成果,那这些专业也会渐渐的开始朝生化,化学方向堕落。据几个简单的例子吧,windows操作系统在当年来说是革命的,由此诞生的庞大的微软帝国提供了无数IT方面人才的工作岗位和高薪。但是现在,如果windows不可能持续地推出创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软件,只是不停的把windows, office的版本改来改去,那么,这个模式是无法长久的,如果有意义的软件更新速度跟不上IT Ph.D的培养速度,那么IT的衰败就不可避免了。通讯方面也是如此,如果美国不能持续的push出更高精尖的先进技术,那么现有的技术必然很快被山寨化,山寨化之后的大规模生产是不需要多少Ph.D的,那到时候源源不断被培养出来Ph.D们也必然陷入残酷的竞争中去

        有人也许会说,新技术肯定是会不断创新出来的。问题是这个技术进步很可能是螺旋式的有客观规律制约的,但科技民工的培养则是arbitrary的。如果运气好,这二者之间的偏离不是特别大,民工们恰好赶上技术爆发,那大家都吃香的喝辣的,反之,而民工们的命运就和现在的生物,化学千老们一样了

        有人也许还会说,竞争激烈是好事,正好避免大家搞研究都在期刊上灌水浪费纳税人的钱,正好把最优秀的科学家筛选出来云云。但其实这个想法太理想化了。在现在科学研究劳动力和投资双密集化以后,科学研究更类似于科技民工大规模堆砌data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能力,创造性和天才的重要性比起以往来说大大降低了,环境,运气,投资,方向等等别的很多因素起到了相当大的干扰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你能筛选到的不一定是最天才的人,而是在某段时间内在各自特定的,难以重复的环境下科技data最多的人。环境,运气,老板等等因素常常是大家很难左右的,所以在无数青年学子变成科技民工的那一刻,你不能只用你的聪明和头脑加上勤奋来预测以后的成功。多年以后有些人成功了,你可以用成王败寇的路子回头去论证他的成功是如何的具有必然性,但更多的人,也许是很多有天分的人肯定是被埋没在民工办的生产活动中了。

        总之,在一个科学研究民工化的年代,绝大部分跻身入这个行业的人无法保证自己的成功,保证自己能够在千军万马中冲过独木桥,成为学术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另一方面,科学的民工化又使得Ph.D在毫无顾忌的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更糟糕的是,失去了技术井喷支持的社会不需要这么多Ph.D,当技术民工们在通往学霸的竞争中失败之后发现社会产业化所能提供的decent的职位竟然那么少,(而且很多职位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年的民工培训,已然被很多MS或者本科生占据了),那么悲剧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了

        在一个科学研究民工化的年代,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支持读书无用论。 仅此而已。。。

        第二部分:将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的中国

        发展中国家人民经常问得一个问题是:发达国家的国民为什么生活水平高?为什么做同样的工作,就可以有更舒适的生活?

        表面的道理很简单。 发达国家的国民,要生活更优厚,条件必然是他们做的工作能比发展中国家的人赚更多的钱。如果大家都做同样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工资明显太高,那就竞争不过发展中国家。那么发达国家之所以是发达国家,自然是因为那些发展中国家彻底做不了的工作。只有少数人才会的绝活,才能卖得起价钱。进一步问,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彻底做不了的。那自然是包含着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科学技术的工作。所以说到底,发达国家所凭借的,无非是科技的发达。

        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科技的发达,那么发达国家能做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做,于是价钱就会被发展中国家拉低,发达国家也就维持不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了。甚至我们可以说,无论是金融业的发达、服务业的发达、管理的先进,说到底,在这个和平年代,都是科技发达的附庸。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发达国家要维持其发达,必须将科技作为核心来支持。

        但是我们今天也看到,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命运似乎也是注定的:在未来被中国一个一个碾碎,沦落为发展中国家。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也许会不同意,那么我们先跳开这个话题,看看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是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

        按常理来说,发达国家在科研方面可以投入更多,那么成果也更多,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将永远保持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那么发达国家就永远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永远都是发展中国家。当然,世界是没这么简单的。

        首先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在类似于科技革命一类的质变之外,科技发展往往是一个缓慢的量变过程。处于领先地位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相对于质变来说)缓慢的前进,而追赶者则可以投入较少的资金,循着领先者的道路前进,其追赶速度有可能会高于领先者。这也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那么一这种状态,后发者完全有可能在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处于与先行者同样有利的位置,参与到科技革命之中,从而一跃从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世界上一些后发的发达国家就是借助这种科技质变的历史机遇才成为发达国家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 而另一些(准)发达国家,例如韩国,其实并没有多少自己原生的高科技,他们是依赖外国供给的技术成为发达国家的。

        而依照我们前面所说,一个发达国家维持发达的是他们的科技。一旦科技不再先进,这个国家也就发达不了多久了。

        中国目前的科技发展,正处于一个典型后发者的时期。中国的特点又是国土极为庞大,经济实力远超小型发达国家。这就造成一种倒挂的优势——中国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可远超某些发达国家。(而以中国的庞大,即使吞下了这些发达国家的利润,也是不能立刻成为发达国家的。只不过我们会把这些发达国家都拉下马,使之变成发展中国家。这个过程,我不能称之为超越,而只能称之为“粉碎”)

      通宝推:泉源,
      • 家园 理工男,呵呵

        忽略了起决定作用的非技术性因素:制订规则的权利和能力。一个简单的例子,海事。英国靠这个每年大把地捞服务费用,圈养了一大批律师,审计,监理等等。除非中国颠覆整个海运系统,重新创立一套自己的规则并得到所有玩家的认可。否则,在这个领域我看不出如何靠技术山寨碾碎英国。

        • 家园 那只是因为船舶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不够大

          还没能粉碎英国人制定的规则而已----生产关系暂时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层建筑能适应经济基础。。。。

          打个比方,如果地效飞行器的运输成本能降低到接近船运,英国人的规则体系就该作废了--那个只在二维空间生效的规则体系不够用了。

          飞机空运的成本目前不能替代船运,它的高空航行特性对海平面影响不大,对航海体系影响力不够。但地效飞行器是逼近海平面的,一旦能经济运营必然对海运体系产生逼迫。

        • 家园 替代

          全面的替代

          不用中国重新制定规则,只要参与这套规则的所有人都是中国人就行了

    • 家园 科研经费的投入

        @银河也有鱼 1592楼 2013-09-28 20:15:55

        浪费80%,90%这样的话我只能呵呵了。看来你和楼主一样完全不知道科研经费的运作。科研工作监督考核难度大是对于外行说的。科研工作考察的主要方式叫peer review,及同行评议。既然是同行,所以没有什么小学生评价大学生的说法。中国企业界带头大哥们有技术?除了掰指头能数两遍的几个,大部分不是官2就是土老肥。说到这里,中国还有一个问题是文理分科导致的大量文傻长期掌控经济政治话语权。美国人虽然很多人缺乏科技......

        -----------------------------

        1、本人是参加了科研项目的答辩、评审和验收的,还冒充过评审专家。虽然是‘冒充’,但自忖比同时到场的其它专业的专业知识强;因工作需要,看过一些科研项目的结题报告,论文看得更多。在科研经费是否有80%以上被浪费,是有发言权的。

        就本人所处行业,真正有创新性的东西几乎是得不到立项支持的,因为专家没把握,怕担风险。

        相反,获得立项的几乎全是欧美已搞过的。

        另外,中国各级政府也有风投资金。有个专家在一次内部会上说,他建议风投投向吃喝玩乐项目,因为无风险。

        中国的风投有两大特点:一是跟风,外国有人做,出了成绩就一窝风上;二是极度厌恶风险。本质是风投从业人员科学素养不够。

        2、比亚迪的王传福是搞技术出身的;长城的魏建军虽不是科班出身,但痴迷于技术,水平可能不比一般专业本科生差;长虹的赵勇是清华的博士。

        国内身价最高的人,很多搞房地产的,他们即非财务出身,也非科研出身,而是公关出身。另一部分是IT界的,几乎全是科研出身。金融行业非常挣钱,领导全是搞金融和搞财务的。除此之外的其它行业,理工科出身的领导为主。

        近几年实业不挣钱,金融房地产挣钱,搞金融财务的地位在上升。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

       科技界一样的是花花轿子人抬人。举个例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真的和个人没有太大关系,大佬们在台上已经大致分好了。

    • 家园 量子通信是个骗局

       @sandmaning 1555楼 2013-09-28 13:48:58

        3d打印机lz谈过,请谈谈量子通信什么时候能应用吧?

        -----------------------------

        唉,现在的科技噱头听起来一个比一个高深,

        现在的量子通信试验都是用作加密的,不是用来传信息的。

        量子纠缠是不能传递任何信号的。所谓的量子通信实际上和通讯没半点关系,也是没办法携带任何信号,

        合肥的那个量子通信网忽悠的成分比较大。

        用来传信息的量子通信还需要物理学基础理论取得突破。

      ==================================================

       再补充一句,

        这30年来,科技噱头越来越擅长于取名字:

        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纳米材料,3D打印,量子通信,物联网,云计算

        个个听起来很玄奥,很有技术,

        实际上反映了科技界在面临理论壁障的情况下,拿不出真正的成绩,只能用貌似专业的词汇来忽悠政府和大众。

      =======================================

       关于量子通信,转载一篇文章,北大物理学院的一位专家写的。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401097.html

        分享到: 王国文:说说一个惊天骗局是怎样形成的 2012-10-07 10:36:46

       最乐观的是,2006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曾对20年后新职业预测中有隔空传物专家一项,写道:“想象走到街区尽头的隔空传物站,拆毁身体,接着就在上班处出现。汽车不会有了,汽车修理工不需要了,加油站服务员不需要了,基于隔空传物器的全新经济可能发展起来。”我们已经看到一副科学与巫术联姻的景象,包括最近震撼世界的文1和文2,一个惊天骗局已经形成,它不仅愚弄了无数的外行人,还迷倒了无数的内行人。 现在根据以上的讨论,对文1和文2以及以往的同类论文要给予负面的评论,意见是,此类工作依据的理论、实验路线和做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宣称隐形传输技术已经成熟和为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是一个弥天大谎。荒唐的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及其巫术性实验演示危害极大,至少有三:

        (1)浪费国家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已经浪费巨大,还有扩大之势,阻止这种浪费是当务之急。建议对我国863计划中、973计划中以及十二五规划中有关量子隐形传输的项目和课题重新进行审议,该停的就停。特别是,不要投入几亿甚至几十亿元去搞量子隐形传输通信工程(包括上飞船),那是祸国殃民的事。

        (2)在学校里误人子弟,在社会上误导公众。量子隐形传输理论及其实验演示已见于教科书和广泛的科普作品,贻害不浅。呼吁教科书的作者和科普作家严肃、谨慎从事,不要把太不可靠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和公众。

        (3)危害科学和文化。科学与巫术联姻会把科学发展引向歧途,乃至侵害我们的思想和文化。事实上已把量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引向错误方向,也已有被邪教利用的情况,其危害不可小觑。 看来,现在是揭穿这个惊天骗局的时候了!

        王国文,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2年10月1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