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捡到一个老太太,昨晚遇到的一件奇事,心里一直不舒服 -- 小楼

共:💬98 🌺10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大伯真是好人,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 家园 是,我伯父对我影响很大

            他家除了专业书,就是历史类古文类的,钱钟书范文澜什么的。伯父少年时候我家还有田产,他是新学旧学都学。到了我爹长大,家产被革命大潮冲得差不多了,我爹小学少上两年,初中少上一年,古文基本上记不得。

            我中学的很多课外书都是伯父买的,南京的人行道很宽,我就一边走一边看。我们小辈一去就只能听他讲,他的经历很丰富,国民党,共产党,反右文革改革开放,人也豁达。他一方面要我们遵从传统“道”、“义”的规范,但是另一方面又鼓励我们离经叛道,做事情不要太拘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次他说,我看吃喝嫖赌也没有什么,被我伯母一顿抢白。那已经不是80年代初了,我至少是上大学了。

            他资助的孩子中,有个是一个远亲的孩子,某年考上华中工学院,到南京坐船去武汉,顺便探望伯父。孩子的父母比伯父年轻很多,其实他也并不熟悉,但他知道是谁谁谁的孩子。我作为后几年有望考上大学的“同宗”,叨陪末座。我大概知道,原来乡间有宗族的公产之类的田产或机制,用以对本族的子弟求学啊,或者灾难啊进行救助。到70年代后期,伯父的孩子们都工作了,他经济上宽裕了,自觉承担起“公产”的作用。

            • 家园 家族在历史上是承担了保险作用的

              这点在贫穷的亚洲其他地区也常见,据说塔利班的遗孤也是叔伯那支养大。

              欧洲教会何尝不是保险公司呢?饥荒时节舍粥舍汤的。什一税就是保费。

              有时行会也是保险公司,我曾在汉堡的圣米迦勒教堂后面见过一条寡妇街,是汉莎时期航海公会或商会,安排受接济的水手们遗孀和子女集中生活的地方,没了后顾之忧水手才会放心玩命去。

              而这样的行为有时还会转变为了投资,但凡哪个子弟中举发达了,家族今后的兴旺就指着他了,但是这个公产责任的有序承接,全仰仗那个举人的品德了,没有契约的那个时代,道德维持比现在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小规模保险往往不易长期生存。保险公司的作用要投保人/受益人群体足够大,风险足够分散,才能持续下去。否则,一个局部灾祸,足以使得保险公司破产,而使保险功能消失难以为继。反之呢,保费负担过重,使得投保人难以为继了,如今美国的医疗体制的死局也源于此。

        • 家园 主席教育人的办法

          如果用老子的说法,就叫:不贵难得之货,管你什么金银财宝、房子衣服,总之就是不贵你,让你不受重视,甚至有意打击拥有这些的人,其结果,这些财宝什么的炫耀意义就没有了,社会的基本生活资料又大致差不多,让你有钱也没大用,其结果自然就形成了不贵物质贵人的风气。

          小平同志是用私心治理中国的,希望大家都向钱看,别管他搞得是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就贵难得之货,什么奢侈品、艺术品、大房子、漂亮汽车,都要大家去追求,在社会上形成了笑贫不笑娼的氛围,自然就万般皆下品,唯有金钱高了。亲情,在金钱面前,也只有一败涂地了。

          通宝推:年青是福,忧心,南京老萝卜,
        • 家园 都是房子惹的祸

          我们家两边在房子上都有点僵住了。 我自己这边,是四个闺女和我这个儿子,按老传统父母的财产要我继承,我父母也是这个意思。但这么多年来,我姐妹们把父母照顾得很好,而我从上大学离家,没有照顾父母,反而生孩子父母在我身边照顾了好几年,所以我一直坚持父母的财产应该我姐妹们均分,实在不行就加我均分。大家都不同意,处于僵持状态。再说一件事,父母原来住三楼,年龄大了上下楼不方便,我提出给他们买一套一楼的或电梯房,我姐妹说可能得你出钱。感谢我家LD,同意给父母买房,可是从选房,装修(在南方这次特意加装地暖),家倶等一应都是姐妹们操办,出的钱不比我少,可是名义都是我的。还好,姐妹们情意重,所以也不急着解决问题,就僵着吧,只要父母好一切都好。 我家LD那边是三千金,LD最小,一个人在外边,90年代末,老丈人家房屋改造,在原有三居室外再扩展2个房间,当时没有与我们商量,只与在家的二个姐姐商量,大姐说没有钱,二姐很痛快地掏了几万元钱把事做了,当时岳父母意思是二姐家本身困难,这套房子给二姐,她把另三居室买下来再三千金均分。现在出问题了,当时扩的二个房间价值就奔百万了,大姐在父母面前风言风语要退二姐的钱房产统一算。二姐现在也气闷,LD支持二姐但也不好多说,只好僵持等老人百年以后再算。 有个阶段看法治节目,几乎所有民事纠纷都是房子引起的,兄弟姐妹为了那点房产反目成仇,有的直接演变成刑事案件。唉,都是房子惹的祸!

          • 家园 你家的亲情令人羡慕

            家里兄弟姐妹为分房产打破头的,实在是太多了。邻居、同事里,都有。老人对子女都有亲疏,子女经济状况不一样,承担养老责任不一样,这个绝对的公平是做不到的。像你家这样互相谦让是很难得。我有个同学是区法院民庭的,我问他天天搞什么案子,说第一离婚,关键是孩子和房子;第二分遗产,主要是房子。

            关键还是房产的价格太高了。一般城市里一套房子,基本上都是百万数量级的,够一个中等收入的奋斗10几20年。这个吸引力就很大了,值得牺牲一下亲情。

            现在是经济社会,很多情感都是可以标价的。我有个朋友,她母亲去世,父亲找了个女的,比她只大两岁,带个孩子比我朋友的孩子大。她性格比较泼,一脸的精明,在兄妹三个中是做主的,一开始反对,但是后来没有办法,只有承认现实。她父亲也挺能折腾,跟女儿商量好,给那个女的买一套房子,其他的归三个子女。我和领导到她家去,她说起这事,主要是算她爹的这笔交易,那女的跟他爹多少年,在她们兄妹三人看来是不是“合算”的问题。不过她家帐比较难算,当年她老公和老爹合作做生意,她算帐,每次都纠结:老公多一点?老爹多一点?

            我的印象,一般子女与父母分得比较开的,远离父母所在城市,经济上比较独立,容易采取超然的立场,争的相对少一些。和父母同住的,主要承担照顾的责任,子女之间矛盾也少一些。

          • 家园 所以父母不要光想着当老好人

            这个也疼那个也疼是不行的,疼是疼,可是道理比较讲公平。

            我父母从起始就把家里的房产全都写的大姐的名字,尽管房子涨价很多,父亲的退休工资涨了又涨,但从开始就讲好了是大姐负担父母,虽然孝顺的事是姐姐们全部参预,但讲好了就是讲好了,父亲一直坚持起始的分担,虽然其中一个姐姐经济变的很差,可是父亲仍然坚持自己的原来的决定,只是大姐又牺牲自己照顾了经济不好的姐姐。

            所以我感觉父母要有自己的原则,恶人自己当好了,让自己的孩子们自己去平衡彼此的关系,让她们彼此照顾才对。

            • 家园 岳父母倒不是做老好人

              当时改造房子,没人出钱,二姐掏钱垫上,从原理上二姐对扩大的面积应该有更多的份额。而另外三居室姐妹平分,这应该比较公平。现在整套房平分,二姐的垫资该这么还?按长期存款利息?这对二姐也太不公平了。

              我说的二姐气闷或心理不平衡,并不完全是二姐心理狭窄,这么多年了,二姐、姐夫是最孝顺的,父母里里外外的事大多是他们承担,现在条件也不差了,但付出最多,得到的往往相反。

              我作小人再说一件事,所谓小人是我们在外对老人也不够孝顺,去年去看望岳父母,某天带孩子去岳父母边上的风景区走走,意外地遇到大姐夫,聊了一会儿才知道他们夫妻俩几乎天天骑自行车来这儿锻炼身体。我回去与我家LD嘀咕,风景区离岳父母家也就一两站地,大姐应该可以常回家看看。可实际情况是大姐二姐距离父母家差不多,只有二姐几乎每周回父母处看看,大姐一家很少回去。

              我在这儿吐槽并不代表我LD她们家多糟糕,我们回去聚会也是热热闹闹,俩位姐姐对外地的妹妹也是爱护有加。只是房子上有这么点小摩擦。这也是她们姐妹仨最多语言上有所表示,实际上都往后放,别让老人最后这段时光还操心这种事情。

              我自己的体会,家庭里只要互谅互让,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万一有人计较,语言上说出来,就会在别人心理上起连锁反应。LD二姐也是特别豁达的人,没有大姐的语言,她其实不计较那两间房子的得失。

              • 家园 清官难判家务事,其实我家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之前家里的房子也是我现在经济变差的姐姐出了一半多的钱,其他人当时都没有能力出这些钱,不过当时就说了这房子归属,所以事后房子再涨也只是还钱的事了。

                父亲最后当的恶人,但从内心里讲,我们几个都愿意贴补差一点的姐姐,所以还是对父亲有意见的。

                家里的事情真想判清判明,真的很难的。最好是难得糊涂

            • 家园 你父母这样做我感觉也不好。

              明显不太公平,孝顺的事情大家都参预,可能你大姐负担的多一些,但别的姐妹也不是完全不管了,可是遗产什么全留给大姐,还是一碗水端平比较好。没感觉出你说的什么道理比较讲公平,这完全是不公平吗。

              而且你说你有一个姐姐经济变得很差了,你父亲也不改变决定,不过你大姐能主动去照顾这个经济不好的妹妹,然后说让自己的孩子们自己去平衡彼此的关系,让她们彼此照顾。理论是很好,许多情况下兄弟姐妹也愿意互相照顾,但成年以后,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不少时候自己的配偶子女什么不太愿意,这个就很难办。你大姐人可能不错,配偶子女也没拉什么后腿,但许多家庭不一定这样,耳边风,枕边风听多了,会不会改变主意很难说的。

              我就碰到这样一个事,我一个朋友,他爷爷留下的房子卖了能得150万,兄弟姐妹一共5个,应该每人分30万,他们家的条件比较好,那三个姑姑又在老家,平常日常照顾的也多一点,虽然他父亲钱应该是出的最多。

              所以那三个姑姑的意思就是,大哥你也有钱,这30万你也别要了,我们姐妹经济条件都一般,给我们三个分了得了,他父亲也愿意,但是他不愿意,他妈明面上不说,但暗里可能也支持我这个朋友,这个就闹的比较僵。虽然我觉得我这个朋友有点计较,但我也可以理解他,他跟他姑姑也不在一起生活,也没见过几次面,感情也没多深厚,他父亲是有兄妹之情,他没有。他自己也说,我们家是有钱,但这30万也是我们该得的,平常我们虽然不在老人身边,日常照顾是少些,但钱什么我们出的最多,凭什么白送给别人,30万干点什么不行。

              • 家园 嗯,你说的例子挺郁闷的

                就怕有人看着别人富了就感觉自己应该多沾光。

                每个人家庭或者家族都有自己的模式,就象那个富不过三代,或者三代士绅的俗语,一旦不公平的感觉产生,团队就很容易分裂了。

                所以穷要有穷的气节,富要有富的气度,一个大的家族才可能维系平衡,感觉真的好难。

                我家是我大姐有威望,我们任何一个姐妹都会在关键时候听从她的意见,这是自小打下的基础。这也是其他家庭不可复制的模式。

                你讲的例子,放在我家估计就是,谁的就是谁的,公平优先,哪家富,那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如果自己想变富也需要自己努力才行,但不能靠挖自己亲人的墙角。

        • 家园 你表哥这样的是太黑心了。

          一般条件不好的争遗产的多,条件好了,大家让让就过去了。

          以前我两个舅舅,80年代为了争外公一个10几平米的小房子,闹的关系不太好,不过当时条件都不好,结婚了也没有地方住,单位等分房子要等好久,不争也没办法。不过现在条件好了,也没人争这个,大家关系也都变好了。

          你表哥这样的,已经混的还可以了,自己房子也好几套,还去争,这人心就有点太黑了。

          • 家园 我表哥这个人原来倒是挺开通的,怎么就变得计较了

            我也搞不清。

            我记得过去他刚从医学院毕业,我刚考上大学,随嘴问了他几句考研的话,他说医学院的人,天天看这么多尸体,还多想什么啊。他实习的时候在脑外科,台上死亡率超过50%。我那时侯年轻,挺佩服他把生死都看得这么开。医生的手就是在尸体上练出来的。二十多年下来,还有外地来请他做手术的,他挣钱倒确实是挺多的。

            我这个表嫂是个喜欢来事的人,打通一些关节搞了不少钱,我们其他表亲对她普遍评价不高。大约在老婆的长时间调教下,表哥本来看开的眼界,又被拉回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