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斯大林格勒》观后之一 -- 梦秋

共:💬68 🌺34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三.巴甫洛夫大楼和“塔拉库利碉堡”

      三.巴甫洛夫大楼和“塔拉库利碉堡”

      《斯大林格勒》的故事起源也可以追溯到真实存在的故事,那就是“巴甫洛夫大楼”。关于“巴甫洛夫大楼”的故事,我就借用百度大神的说法引用了:

      位于俄罗斯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之间列宁大街和苏维埃路之间的一座4层楼红砖建筑,为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方的一个重要据点.1942年9月26日-1942年11月25日,近卫步兵42团团长叶林上校命令3营营长茹可夫大尉占领“1月9日”广场(后来改称列宁广场)上的一座4层楼,此任务交给7连连长瑙英夫上尉。这座楼房是附近的一个制高点,对于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9月底一个夜晚,巴甫洛夫中士(原书翻作帕夫洛夫)、列兵亚历山德洛夫、格卢先科、和切尔诺戈洛夫执行任务,在实施侦察后占领此楼,并坚守两昼夜击退多次德军突击。有少数居民留在地下室,约30-35人,帮助苏军挖交通壕,有时还作战。

      后来增援部队来到,有阿法纳西耶夫中尉的机枪排(7人带1重机枪),索布加伊达上士和3名自动枪手为首的反坦克枪小组(6人带3反坦克枪),几天后,少尉切尔努申科带迫击炮组来到(4人带2门50毫米迫击炮)。苏军从该楼到汽油库和面粉厂大楼挖了交通壕,并在大楼周围设置了不少火力点,由地道和大楼相连。7连连长瑙英夫几乎每天都从面粉厂大楼到此楼指挥。

      在地下室里,苏军设置了列宁室,备有跳棋、骨牌和各类书籍。政治活动也在此进行。

      大楼后来被炮火摧毁,但主体结构仍然完整(混凝土结构),直到反攻将德军赶出周边区域之前,此楼一直为近卫42团的重要支撑点。

      在鲍里斯波列伏依的作品《我们是苏维埃人》当中,也曾经有过描写苏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固守大楼的故事。波列伏依和格罗斯曼一样,都是战地记者,都采访过斯大林格勒战场。他笔下的作品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更像是中国的报告文学,真实性需要打个折扣,但是确实有着非常强烈的英雄主义感染力。波列伏依笔下得到固守的大楼叫做“塔拉库利碉堡”(书不在手边,大致记得是这个名字),由两名苏军战士坚守,没有军官指挥,与后方完全断绝了联系。为首的战士叫做塔拉库利。在这栋大楼里,两名战士无法说清楚坚守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德军飞机炸平了整栋大楼,将大量砖瓦埋在坚实的地下室上面,反而让两位战士得到了非常好的避弹工事。他们利用地下室高出地面的通风口作为枪眼继续射击,终于坚守到了援军到来。后来两人的战友们在地下室里刻下了一行字:“他们守住了阵地,赢得了胜利!”我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想起了河里黄河故人的帖子“中国人在此”。英雄主义都是相通的,和所谓的战争加爱情的所谓“人性”相比,这才是普世价值。

      相比格罗斯曼的61大楼,波列伏依的这个“塔拉库利碉堡”让人感到钦佩和尊重。不过这种战斗英雄的故事,并不会进入西方的法眼。更何况波列伏依以《真正的人》这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于苏联东欧和中国。现在么,当然是没有那么与时俱进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波列伏依。他的战争报道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精神色彩昂扬向上,具有史诗一般的气质。

      关键词(Tags): #斯大林格勒#波列伏依#塔拉库利碉堡通宝推:constant,
      • 家园 说道报告文学,第一反应是陈景润

        陈景润的报告文学里“走路撞电线杆子”这段总有说法是别人的事情安到了陈景润头上,或者是段子。直到问了曾经和陈景润住在同一栋楼里的人,才知道她小时候曾经亲眼看见陈景润走路一头撞上电线杆子。

        • 家园 为什么我提到波列伏依会想到报告文学

          那是他在《我们是苏维埃人》当中有一个故事,我大致在这里回忆一下:

          某个苏联锰矿被德军占领。德国人开的矿产公司董事长为了逼迫和威胁当地工人复工采矿,专门设计了一种拷打用的鞭打机。这种机器带着德国式的精确和无情,只要输入鞭打次数,它就会用同样的力度毫不留情地鞭打受刑者。当然它犯下的罪行是罄竹难书了。后来苏军解放了这个锰矿。工人们抓住了这个董事长。然后波列伏依带着玩笑的口吻写道:“工人们也许不太熟悉这个德国机器的使用方式,鞭打数字设置得有些异乎寻常,结果把这位董事长活活打死了。准确地说,打成了血淋淋的猪排。”

          这句话看得我毛骨悚然,老毛子那种嗜血的本能在他这种嘲讽的语气当中暴露无遗。这大概正是报告文学当中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情感倾向。看到这一句之后,对他的作品的真实性和倾向性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还是喜欢看他的作品,但是不得不多次提醒自己,写下这些东西的人,不是中国人。

          歪题了。只不过想说,我对报告文学比较警觉,跟陈景润无关。对于数学家,我毕生仰视——梦秋的数学高考差三分才及格。就这样已经是超水平发挥了。

    • 家园 唉,我正满世界找这片儿的蓝光原盘种子呢

      太打击我了,一直忍着没看渣画质版啊

      -------

      德国佬使用的火炮应该是卡尔臼炮的固定版,那东西在攻坚部队里加强了不少,尤其是机械化程度不高的二流部队。

      苏军那么个反射打法理论上是可行的,45炮标配带延时引信的穿甲弹,起爆时间是可以调整的,给炮兵瓦西里去打,赶巧了真能出这效果。

      • 家园 关于炮兵瓦西里,老毛子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培训一批炮手

        用小型反坦克炮去打击虎式坦克的炮管,据说效果不错

      • 家园 不是火炮,而是火箭弹

        就是挂在251装甲车两侧的那种,木箱或者金属箱包装http://www.52moxing.com/product-6420

      • 家园 谢谢解释

        不过电影当中的那些火炮应该不是卡尔臼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移动版卡尔臼炮。电影里的场面跳得太快了实在,除了炮弹看清了,炮身我没看清。而且卡尔臼炮就几门,电影里显示的弹道太密集……算了,不去猜测了。

        这片子去电影院里看有点不值得,在家弄个蓝光看看也就差不多了。武器的精致程度还是做得不错的,居然把四号坦克改装得有点那么回事。

        • 家园 我一直以为是那两被打坏的三突呢

          另外,那会转弯的炮弹,中文版里说是榴弹,听起来有点不科学啊

          • 家园 我也没怎么看清楚

            从装甲的棱角上既像三突,也有点像四号坦克。

            后来德军发动进攻的那三辆四号坦克,除了炮塔改装得还是那么回事外,底盘太宽大,看来是后来的苏式坦克改装过来的。履带两侧的裙板也太宽大,好像要专门遮住负重轮。

            电影中的翻译也差了一点。德军“大尉”这个词语是从俄语翻译过来的。德国军衔当中没有大尉。另外一个bug是上校被俄军俘虏刺死,把俘虏带过来审问的那位德军”大尉“竟然没有受到牵连。后来两个苏德军官拿着手枪互相对射这种吴宇森式的黑帮对殴桥段也不符合当时的战争场面。只有狙击手毫不犹豫地打死任何一个他见到的德军才是真实的。可惜这种真实性立刻被苏军军官一句”野兽也不在喝水的地方打架“给掩盖过去了。

            • 家园 后来被修复的那辆应该是三突

              一个bug是上校被俄军俘虏刺死,把俘虏带过来审问的那位德军”大尉“竟然没有受到牵连
              感觉当时德军军纪已经不怎么样了:和苏联女人过夜、偷拿补给给当地人、私自脱离阵线(去偷藏情人)这三样也什么惩罚都没有

              至于喝水那个,我没打过仗,不好评论。也许双方是怕污染水源?那个德国兵把水壶举得高高的的行为说不定是个暗示

        • 家园 我不是说当真是卡尔臼炮本尊

          意思是说像卡尔一样的臼炮,但不是自行版的,尺寸小了很多,接近小炮台的效果。我印象里第六集团军是装备了这玩意用于巷战攻坚的。好久不关注这些了一时找不到图片,不然可以发上来请您鉴定一下。

          我被您这贴打击得太厉害了,有点蒙,所以没有组织好语言,见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