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daharry挖河记(一) -- daharry

共:💬101 🌺966 🌵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就是正规出版书籍,

                                    国家统计局编篡。

                                    作者: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7503748095

                                    上架时间:2006-2-17

                                    出版日期:2005 年12月

                                    开本:16

                                    页码:1156

                                    版次:1-1

                                    外链出处

                                    类似的还有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http://book.kongfz.com/3723/181051955/

                                    所谓“人民公社是三级所有”,请问粮棉油是不是国家统购统销,价格是不是由国家定价,上缴公粮的数量是不是由上级指令,派购物资,是不是国家有优先权?城市的工业品是不是国家定价,不管是公社,还是生产队,都没有生产的自主权,经营权,产品的处置权。什么关键的权力都没有,所谓集体所有制,只是一个空壳。

                                    其“集体性”无非是让农民必须老老实实地集体干活,分配时,在生产队内部按工分分配而已。国家定农村为“集体制”的原因很简单,跟苏联一样,就是无法承担“全民所有制”所必须承诺的福利。

                                    试想,如果人民公社、生产队真得有什么集体自主权,在饥荒时,怎么可能农村比城市更缺粮食呢?

                                    权利极度不对等,农民什么有利的全被国家拿走,该花钱了,却让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拍钱解决,有这么荒谬的吗?

                                    • 家园 谢谢说明出处

                                      看来是有这么一本书,我弄错了,对不住

                                      但对这个数据仍然保持质疑,不能因为是正规出版物就一定正确,更何况它与别的数字(我指出的数字是教育部财政司的)存在出入时,需要我们认真甄别

                                      本来咱们讨论的是教育投入,主要是前三十年的教育投入问题。现在咱们歪到人民公社体制问题上,关于这个问题,我不同意您的看法。但是,我也不打算在这里继续下去,抱歉,我要打住了

                                      因为这两天与您讨论教育制度,我就萌生了一个想写一篇正面阐述我的看法的文章,单独开了1楼。标题恐怕会让您失望,中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您若有兴趣,欢迎拍砖。

                        • 家园 核心仍旧是目的和结果

                          国家虽然没投什么钱,学校却是实实在在的建起来了,虽然质量不咋样,广度确实有了,看看同时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方面貌似还真没有比TG干的更好的。

                          知青下乡确实有城市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口的因素,但是如果不这样做,您能有什么具体的办法吗,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给这些知青们希望的“体面的,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呢?照世界上其他后进国家的发展来看,到时候也就是大多数人在城市周围建贫民窟。您这套理论其实就是想说,“我是有文化,有思想的精英,所以不能把我撵到乡下去,乡下人来城里,住贫民窟才是理所当然的,谁让他们没文化”,可问题是秉承这条思路的发展中国家如今似乎没那个混的比TG好,这样一个结果,如果您是决策者,穿越回去的话会如何选择呢?

                • 家园 浪费确实是非常严重的,效果也不好

                  不过留人的目的还是达到了,考虑到彼时的中国要啥没啥,想留人又不让人背后骂娘恐怕不太容易,怪胎就怪胎吧,那么多能人,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这片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这还不让人骂骂也说不过去。

                  至于投入,国家的钱,说到底还是百姓自己口袋里掏出来的。以城市为主体的工业化刚刚开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城市都是花钱的地方,那里能有税收补贴到乡镇建学校呢?乡镇自己出钱建了学校,不就是国家少拿了乡镇的钱,补贴了教育吗。

          • 家园 72年初农村入学读书
        • 家园 文革时大学不招生,科研不许做。

          从1966年到1969年,全国各大学有四年完全不招生。中国的高等教育完全停顿。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各大学图书馆订购国内外学术期刊几乎全部停止,仅极少数单位可以订阅。各个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活动几乎完全停顿,文革初期没有人敢于组织学术交流和讲座,跟外国学者交流和里通外国几乎是等同的,谁要是不想活了,可以写一封信给外国同行联络一下。

          从1970年起,清华北大等几个大学才开始恢复招生试点。1971年起各大学才恢复普遍招生,但不能从高中毕业生中招。1974年以后有个别的外国学者访问,听学术报告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去的,党员优先。1976年国内政治局面恶化,原本极其有限的学术活动又没有了。

          文革期间中国的小学入学人数增长和恢复大学招生都是在周总理的直接干预下才艰难促成的。搞教育的本身就属于“臭老九”,老师们一天到晚战战兢兢,在文革那种黑白颠倒的理念下,教育质量能高吗?

          • 家园 忍不住指出,您的题目还是误导

            文革后6年还是招了很多大学生吧。您的帖子里也是这样说的,题目和表达的内容就不一致。也许几千年后,某位历史学家就只看到您的题目,就将此当成历史了。

            至于大学生少招,而中小学教育大幅度增加,这是资源配置问题。文革前刘邓主政,卫生部是城市老爷卫生部,学校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学校。资源都为少数人倾斜。

            毛要为低层老百姓利益说话,当然要向底层倾斜,所以在文革期间,才有教育医疗的普及,才有人均寿命的大幅度提高。才有以货币计算,相当于第三世界的经济,教育,人均寿命超过中等国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两种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观点,很多人会以自身利益来看问题了,那也无法强求一致了。从国家角度来看,还是服务大多数,更能造成众志成城的局面,才能成为强大的国家,才有当时的美国总统不得不承认对中国封锁的失败,到中国登门求和。

            现在倒是向精英倾斜,国内矛盾重重,精英们享受了更多的资源,却也在国内感到更大压力,而纷纷选择出逃,每年移民有多少?媒体上经常看到移民的讨论。每年维稳事件有多少?个人在所住城市就碰到多起。

            个人很喜欢看您的大作,曾记得您也是干部子弟,印象中还是高干子弟,水平很高,至少写的文章非常有魅力,不也跑到大家拿的地方了。

        • 家园 有必要收藏一下!
        • 家园 70年代的高中和后来的高中不能简单等同

          我父亲是1970年代的老师,正好赶上大办教育那会儿。据我所知,70年代的高中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初中。

          因为毛主席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所以70年代有一段时间把小学变成了5年制,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到了80年代初,又恢复到1960年代的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三年。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高中生短时间内大幅减少。

          我父亲属于老三届,但高中只读了一年就辍学了。回乡之后当教师,最开始教小学,后来教中学,但实际上一直在一个学校教书。当时开办中学很简单,就是利用原来村小的校园,加盖点儿校舍,师资力量基本上也是原来的。我父亲因为是老三届,基础比较好,送到师范学校培训了三个月,回来就开始教中学了,顺便还解决公办教师身份问题。高中教育最普及的时期,应该不是文革时期,而是华国锋时期。到了80年代初,原来分散在各个村的中学,开始拆分为初中和高中,初中都集中到公社(乡)一级,高中集中到县一级,学制也恢复到1960年代的标准。

          这是我家乡的情况,不知道有没有代表性。

          • 家园 “有一段时间把小学变成了5年制,初中两年、高中两年”

            我家老爷子就应该属于这一批的。

            老爷子应该是这种学制:5年小学(还分开什么初小+高小?学校还不一样)+2年初中+2年高中。

            老爷子54年生,比我正好大30岁。

            老爷子说我是我们家(从爷爷辈算,要是从曾祖父算好像不算)第一个大学生。我一直不太明白,因为我记得我大伯好象是念过大学的。老爷子好像说伯父是文革后八十年代的那种参加工作后组织安排的,不算数!(扣鼻!我是不太理解,可能是相当于函授?不是全日制?)其实我念大学还得感谢朱相——扩招嘛~

            稍微统计了一下:

            爷爷辈的:出生在1930年代

            伯祖父——私塾/宗学?(存疑);祖父——私塾/宗学(存疑)

            祖父肯定不是文盲,解放后当过一段不短时间的大队书记(不明白具体什么职务,好像比村支书村长小,我的理解,村以下好像没有行政单位了,难道是曾经有的现在没有的一级行政区划?)起码识字,据说打得一手好算盘,能吹一把好唢呐,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可惜爷爷去世的早,在我出生前一年离世了。我小时候陪老爷子回老家,周围的亲朋有的说我像我爷爷的,说将来一定我爷爷一样有文化。看来当时,识字+打算盘算账就算有文化了。

            奶奶不识字,现在还一直说怪老奶奶(曾祖母)没让她去识字班。

            父亲一辈的:父亲四兄弟+我的姑姑(排行最小)

            伯父:49/50年出生,大学学历。(工作后,八十年代读的大学,三十岁左右的事情)

            我老爹:高中毕业/肆业。写肆业是因为好像那时候当兵都是冬季征兵,一般所谓的高中毕业实际没念完(最后一年只念了半年)(71年底72年初)就参军了。

            大叔叔:同上。反击战前1OR2年参军的,听说当时部队集结做准备了,但是没参战。

            小叔叔:同上。反击战前后参军,也没上过战场。(长辈聊天时说过,爷爷奶奶唯一担心过会成烈士的就是这个小叔叔,估计没上战场也里战场不远了)

            姑姑:初中毕业。据说没念高中的原因是小时候的小伙伴都没念高中,也就跟风了。现在满后悔的。由于我父母双职工,小时候姑姑奶奶带得多,我还曾经吐槽奶奶重男轻女,不让姑姑念书,奶奶就反驳说让她念,她不念,跟着XXX家的那群疯丫头就知道玩。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我这一辈:

            由于伯父考了大学,后来学成归来进了银行系统,算是公务员吧?算城里人,不过念书耽误了恋爱,结婚比我爸还晚,结果我成了长孙,伯父的女儿成了我的堂妹。这个堂妹小我两岁,本科学历。

            老爷子参军完成了农转非,我也成了城里人,本科学历。

            大叔叔参军后复员回乡,两个女儿,两个大专。当时计划生育抓得比较严,他二女儿出生罚了一大笔钱,听说有一万,那可是八十年代末期的农村,具体相当于现在多少我不知道。

            小叔叔参军后复员回乡,一个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广东打工,算是我这一辈里学历最低的。不过也是结婚生子最早的。我这个“未婚死肥宅”堂伯父都当了7年了。

            姑姑的女儿,大专。

            说说质量:

            老爷子在我逆反期我吐槽他没文化的时候大怒,反击,号称他那时候高中毕业等于我念书时候的大学(要是现在再吐槽说不定就得说研究生了)。理由很简单:他参军的时候高中毕业的比初中毕业的还少——而且军检已经刷掉一批初中毕业的了。老爷子的意思就是按百分比划分,而且那时候高中毕业已经是农村娃的最高学历了,当然除了极个别工农兵大学生。

            反过来说,不说英语,就说数理化,我高中的不少知识包括部分初中知识,要是请老爷子辅导是不行的,问了也白问,不是说还给老师了就是说我不好好听课。当然更多时候就是吐槽当时没现在我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他们当年还得花时间帮助家里种田。

            • 家园 吐个槽,我现在再看当年我自己的高中卷子,也有一大堆做不出

              这个倒是不怨老爷子。高中就是学怎么考试,不用了还给老师很正常

              • 家园 您说的是

                其实我要是现在去高中试卷估计也够呛。也得说还给老师了。

                老爷子主要是羡慕我这一代可以专心念书。

                • 家园 感觉现在和以前的教育有点像跷跷板,两个极端

                  当年强调实践,结果变成书上东西没教好,就去学工学农。现在只读书,等工作了发现工作技能又要重新学。学校里只教书本知识,和工作有关的技能都得自己摸索。看看《改造我们的学习》,感叹要真正学习点东西真要下功夫。

            • 家园 你祖父应该是当过村文书

              这个村文书以前叫大队会计,当然各地叫法可能不一样。

              村一级不算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也有大量的行政事务,税费改革前更是如此。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俗称村长)主要需要领导才能,就是说话得有人听,只要能管住人即使是文盲也没关系。但行政事务必须由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来承担,这就需要村文书了。

              村文书的基本职责就是记账、填写各类统计报表,起草报告、总结等各类文书,基本上凡是行政工作都需要村文书承担。从业务角度往上对应的话,村文书的工作可以对应上中办、国办、中组部、中宣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土部、国家林业总局、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等等部委,税费改革前还能对应上国家税务总局。干得好的村文书还能帮着村支书出谋划策,帮着村民排忧解难。这样的角色被广大村民认为是文化人,再正常不过了。

              我父亲当初高中辍学回乡,也差一点当了生产队会计。据我母亲说,当时父亲年龄不大却经常代表组织(村党支部和生产队)出席村里各种重大场合并作重要讲话,比如有人结婚我父亲就代表组织去讲话,先引用宣读毛主席语录,然后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最后勉励新人抓革命、促生产什么的。本来按照这个趋势,我父亲很可能成为大队会计,进而和习总一样弄个村支书干干,但机缘巧合,正赶上大办教育,就当老师去了。

              通宝推:板砖黄,
            • 家园 我就是这么9年制出来的

              不过你家老爷子可是比我更早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