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家园春秋-祖辈故事 -- 听松

共:💬5 🌺9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家园春秋-祖辈故事

    家园春秋-祖辈故事

    家里长两辈的亲戚本来不少,但随着岁月流转,渐渐凋零,现在在世又能开口的只余几位。

    我的爷爷奶奶早已离去,他们一直住在另一个城市,我和他们的接触只有探亲的寥寥几次。他们是很平凡的劳苦大众,一生辛劳。他们的过去我只是偶尔听说,现在勉强能拼凑成一张简图。

    我的外公前几年已离开,九十多的高寿,是喜丧。外婆前些年中风、脑梗塞,一辈子优雅整洁的人,却不能说话自理,现在也已九十出头。外婆的家族亲戚众多,我少时她时常和我讲些过去事情,但那时听不太懂也觉枯燥,能记得的只有一小半。后来陆续和外婆的几个亲戚见面,每回都能听到一点过去的片段。虽然多年积攒下来,内容不少,但仍只是这个大家族少数成员曲折过去的冰山一角。

    虽然只能描绘这些长辈人生的一个简简单单侧影,但他们的人生被这片土地上过去七八十年中的众多历史转变打上了烙印,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我还记得的片段写下来,留一个记录。

    爷爷奶奶的故事

    我父亲家里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少,因为没什么人说。爷爷只有一个弟弟,奶奶在家庭中基本是一个隐身,不知道她家里有什么亲戚。

    爷爷是河北平乡人,生于斯长于斯,他的青年时期,正是这片土地被日寇侵占的日子。燕赵之地,本多热血。爷爷带着比他小十岁的弟弟,投入了保家卫国的行列。他那时已成家,有一个儿子,但妻子离世。

    爷爷参加的是国民党的军队,随部队打到湖南,被日军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断了整个右臂,只有留在当地的战地医院养伤。奶奶是福建人,刚刚成亲的丈夫也是军人,在作战中阵亡。奶奶辗转找到在湖南的部队,丈夫已去,她就留在战地医院服务,经人介绍,认识了爷爷。两个背井离乡、无家无园没有亲人甚至身体都不健全的人,在这个乱世组合在一起。部队开拔,爷爷就地留在了湖南,后来一直生活在这,把它当作了故乡。

    爷爷没有了一只手臂,奶奶是不识字的家庭妇女,他们是外乡人,生活可想而知。奶奶一共生了十二个孩子,最后活下来四个,有几个孩子是都养到较大后生病没钱治而死。他们在解放前做点小生意,解放后,爷爷加入了供销社。只是,他的国民党经历是个污点,三反五反中被清除出去,他只有加入了一个搬运队,以搬运为生。我不知道只有一只手臂的爷爷是怎样每天搬重物养活一家子的。后来,小姑姑小叔叔都是十五六岁下放到农村,因为成分,连奶奶这个家庭妇女也下放了。

    家里的穷困是必然的,对孩子没什么关心也不意外,奶奶脾气非常暴躁,对孩子非打即骂。我的父亲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校的前几名,但从小学到高中,因为没钱辍学多次,每次老师都到家里做工作,但每次都是失败的,每次都是老师和同学凑钱让他读下去。只是这样的穷困,家庭成份却是富农。高考时父亲知道以他的成份他不可能去那几所最好的学校,因为他的叔叔在长江边上的一个省,他就去了那里的一所大学。

    父亲读高中都是靠的老师同学,去大学家里就更没办法给予一点帮助,还是因为家庭成份,他也申请不到助学金。好在他的叔叔每月能给他五元钱,其它的他自己干活挣。每次放假,父亲都到工地上拉板车,这样读到毕业。

    父亲毕业后必然是他父母家里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记得直到我小学毕业,我家里用度都很紧张,我自然也学会节俭节约。那时我经常能看到爷爷写来的信,因为用左手写的,字体都倾斜一边,题头都是“尊敬的XXX(父亲名字)同志”,通篇流畅通顺,应该还是有些文化的。不过我也知道,这样的信来了,基本就是又要寄钱了。

    爷爷奶奶的其他子女,都在他们身边,农村返城后都在副食品行业工作,虽然工资低,但能接触到一般老百姓要凭票才能买到的各种食物,可以经常买到减价处理的食品,象破了壳的鸡蛋等等。我还记得小时过年时姑姑给我们寄来的腊肉,都是在城市里难买到的美味。小学时去过一次他们那里,发现叔叔家基本每餐能吃点肉,走的时候留恋不已。那些年,爷爷奶奶的生活至少在吃上面应该还是可以。只不过没过几年,市场经济出现,各个副食品厂垮的垮、倒的倒,姑姑叔叔都拿最低工资内退。

    爷爷奶奶老年后都没有收入也没有什么保障,就靠四个子女每月出钱供养,父亲出大头。奶奶瘫痪了几年,脾气依然非常暴躁,常把轮流照顾两老的两个姑姑狠骂一顿,但两个姑姑算是比较孝顺,吵归吵,照顾还是精心的。奶奶六十多先离去后,爷爷没过几年也在七十多离去。两人的骨灰由爷爷的弟弟送回河北老家按风俗安葬。

    我和爷爷接触不多,少时只是因为是长辈而尊重,现在年长了又加上了另外一层尊敬。爷爷在家国遭难时挺身而出,后来承受生活的重压,艰难而顽强地活着,平凡微小真实,大概是这片土地上千万人的缩影。

    关键词(Tags): #祖辈 故事通宝推:愚弟,胡一刀,芷蘅,SleepingBeauty,
    • 家园 家园春秋-祖辈故事(2)

      叔爷爷和叔奶奶的故事

      爷爷只有一个弟弟,比他小十岁,他投军抗日时,把弟弟也带出了家乡。叔爷爷那时应该才是十几岁的少年,后来不知怎样的际遇,他参加了共产党。 不知道叔爷爷解放前参加过什么战役,不过在抗美援朝时,他已是军官。根据他所在部队的历史,他们参加过上甘岭战役。我还记得小时在叔爷爷家玩,看到叔爷爷常用的掉了几块瓷的搪瓷杯,上面印着献给最可爱的人;还看到几张老照片,叔爷爷那时穿着老式的军官服,很帅。

      同时期的老照片,记录了叔爷爷和叔奶奶的相遇。他们初次相逢在朝鲜战场上,叔奶奶那时还不到二十,出身于大资本家家庭,高中毕业后独自离家参加革命,是战地文化教员。发黄的小小照片上,叔奶奶穿着军装梳着两条大辫子,象电影明星的脸庞上,绽放着阳光的笑容,旁边的叔爷爷和战友们都是朝气蓬勃。虽然背景是荒凉的山间,众人穿着简陋,面前是几块石头垒起的简易灶和一个烧黑的行军锅,但那张照片中所散发出来的青春飞扬,让我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叔爷爷和叔奶奶那时男英俊女美丽,照片上真真是璧人一对。

      叔爷爷后来一直在部队,晋升应该是比较顺利的,直到运动到来。叔奶奶是资本家家庭出身,父母兄弟解放前都去了台湾,虽然她早就投身革命,但出身就是出身,没法改变。于是组织上多次找叔爷爷谈话,告诉他前途正好、但是家庭拖累,要他划清界限--仕途和家庭,他只能选一个。叔奶奶那时好像经常被批斗,后来和我母亲说她当时都已做好了思想准备,将平静接受叔爷爷的决定。他们那时有几个儿女,大孩子已十几岁了,叔爷爷选择了家庭。后来他被边缘化,不接触军队主要业务,职务停滞多年。

      叔爷爷文革时期作为军代表到了地方,协助管理文化行业,在地方上有些权力,他保护了很多文化人士。母亲曾说过当地有一位全国知名的演员,多次批斗中腰都被打断了,叔爷爷知道后强行将这名演员送到另一个地方,保住了一条命。文革后,这些文化人士恢复了生机,多感念叔爷爷当年的帮助,特别是原来的那位演员。

      叔爷爷后来职务不低。文革刚过,社会还纯朴,叔奶奶只是事业单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到退休。几个子女都是十几岁就参军,退伍后工作也一般。叔爷爷八十年代末离休,住到城市里的干休所。那时几个子女先后成家,经济很不宽裕,有了孩子都放在叔奶奶处照顾,家里就像个托儿所。后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年长的两个子女分别到广东闯荡,一番辛苦奋斗多年,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在干休所其他要回来吃爹妈的下一代里,算是非常争气的子女了。小的几个子女和父母在同一个城市,工资都低,经济上大概要经常靠着父母的帮助。困顿时,当年叔爷爷保护过的人士帮了在文艺口工作的一个子女一把。后来几个子女都发展得不错。叔奶奶曾和母亲说过干休所其他的老干部好多要贴补子女为他们发愁,她的大孩子能经常在经济上孝敬父母,她已经很满足了。

      我出生时,因为城市供应不足,母亲月子里只有青菜可吃,叔爷爷叔奶奶从挺远的地方专程赶来,送来一篮鸡蛋,在当时是很难得的营养品。我小时候多个春节寒假都是在叔爷爷家度过,他们住的是二层小楼,前有花圃后有院子,我屋前屋后地玩,白天听着战士们的操练声,晚上有时到礼堂看外国电影,这些都是我儿时的美好回忆。叔爷爷和叔奶奶那时只有我一个孙辈,对我慈祥关心,我和他们关系比和很少见面的爷爷奶奶亲近。

      我结婚时回国拜见双方亲戚,还到叔爷爷家去过。我少时家搬得很远,和叔爷爷他们已经差不多十五年没见。那天已是晚上,我和老公在干休所的门卫处等叔爷爷家保姆来接,远远却看到来了两个人,竟是叔爷爷叔奶奶亲自出来。两位老人年纪已大,叔爷爷走路都有点蹒跚。我们迎上前去,叔爷爷叔奶奶老远就伸出手,然后抱住了我,连声说变样了,我当时泪盈于睫,强忍住没落下来。

      那时我爷爷刚去世几年,是叔爷爷和叔奶奶带着侄子侄女把骨灰送回老家安葬。那天晚上叔爷爷和我谈起爷爷,说是爷爷把他带出家乡,爷爷很有能力,在部队里上升很快,如果不是加入了国民党,如果不是被日军炸断手臂,爷爷后来的成就会远在他之上。说完黯然良久。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叔爷爷。后来叔爷爷去世,只余叔奶奶一人,和小保姆作伴,隔几年去趟台湾探亲。叔奶奶现在应差不多八十了,很久没见她,希望她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通宝推:SleepingBeauty,愚弟,
    • 家园 还有吗,请继续

      老人的故事在现在还能知道的时候,尽量记录下来,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延续。

      • 家园 对,就是这样想的。

        过去十年走了好几位,年龄到了。

        后面还有,只是我的笔力不行,要慢慢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