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月球上拍星星 -- njyd

共:💬126 🌺204 🌵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不仅仅是科盲,还是史盲

        “而且还是一届美国总统就搞定”

        登月计划从肯尼迪开始,到成功的时候是尼克松了。

        你是想转着圈丢人是吧?

        “顺便跟你提一句,我在NASA干过几年”

        你在NASA大门口摆摊卖臭豆腐?

        • 家园 回错地方了,删
        • 家园 你不仅仅是科盲,还是史盲
          • 家园 你真没查查阿波罗计划的历程?

            只有阿破骡子跑到月凉上去凉快去了,而且还是一届美国总统就搞定

            提出登月计划的是肯尼迪,1969年7月16日登月时,总统是尼克松。中间还有个约翰逊。

            • 家园 唉,要是读历史等于数数的话,小学生都会啊

              只能说等月目标是肯尼迪提出的,他提出的目标还有治癌症等等好几个哪,但是不能说等月计划是他提的,跟他没有提出治癌症计划一样,他也没有提出等月计划,他只是提出了个目标,相当于呼了口号,呼了口号不等于提出了计划。

              因为只有可行的计划有意思,到今天全人类也没有一个可行的治癌症的计划,对吧?

              等月这种项目从提出到有一个可行的计划也是需要时间的,比如说科学技术论证,还有做预算,等等等等,到实际开始干就更是需要时间的了,比如说批钱,比如说组织团队,等等等等,都需要时间。

              再说肯尼迪被杀,他也没干几年,约翰逊接死了的肯尼迪的班一直干到68年底。

              1969年7月16日登月时,虽然总统是尼克松,可他刚刚上台几个月,因此尼克松对等月没贡献。

              不是中间还有个约翰逊,而是等月差不多都是约翰逊这一个总统期间干的。

              通宝推:方天化几,
              • 家园 那就是你不识数了,连小学生的水平你都够呛

                “再说肯尼迪被杀,他也没干几年”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国会宣布登月计划,到63年11月遇刺,两年半了。

                整个阿波罗计划,从正式成立到成功登月也就八年。

                八年中的两年半都不算,实在是搞笑。

                你大概连小学都没毕业吧?

                “等月这种项目从提出到有一个可行的计划也是需要时间的,比如说科学技术论证,还有做预算,等等等等,到实际开始干就更是需要时间的了,”

                作为阿波罗项目的一部分,土星火箭项目的第一种型号,土星I号火箭在1961年10月27日就首次发射升空了,离肯尼迪遇刺还有两年。到肯尼迪遇刺的时候已经发射了四次了。

                你还想继续转圈丢人?

    • 家园 Wikipedia 上有一个专题,很多人故意看不到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amination_of_Apollo_Moon_photographs

    • 家园 啥?拍星星非让宇航员多带一台专拍星星的相机吗?

      俺拍星星时,一开始用自动对焦,发现在无限远时极难对上,大约能对上的不到五分之一,需要用手动对焦。航员要戴上厚厚的手套,操作很不方便,所以宇航员用的相机必定是全自动的,只要按钮就行,不可能使用手动对焦,也不可能在舱外换上高感光度的胶卷。所以如果他要拍星星,必须在舱里就做好准备,也就是说出舱后要么只拍星星要么多带一台专拍星星的相机,这对月面考察都是不可能的。

      你的这一段不仅想当然了,你还把你自己变成了一个怀疑论者,因为阿婆骡鱼巷园确实是换胶卷了,而且还是在室外月亮表面换的而不是在有控制的舱内环境里换的。

      请看:

      阿破锣所拍照片的几个数据

      阿破锣等月项目一共试图等月7次,成功等月6次!

      阿破锣13虽然等月没成功也安全返回!阿波罗13的故事还拍了个好莱坞大片电影哪!

      阿破锣等月项目一共发表了5771张等月照片,请大家注意,是一共发表了这么些照片!(没发表的还有多少就不知道了,嘿嘿)

      发表了的就是可以发表的质量,我给大家看一个质量高的,给大家感觉一下那质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因为NASA发表起阿破锣等月的照片没完没了,实在是很多很多,有人就开始数了,结果数到5771张为止。

      当然啦,NASA应该还有大量阿破锣的月亮上的照片没发表,因为阿破锣宇航员不仅不是专业摄影师嘛,他们更不是月亮上的专业摄影师啦,尤其是考虑到宇航员是用挂在胸前(参考上面的图)的照相机拍照的,所以成功率应该不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说应该有拍的不够发表标准的照片,所以阿波罗宇航员拍的等月照片的总数应该大大超过5771张,对吧?

      还有就是阿破锣等月项目宇航员都是用传说中的用胶卷的照相机拍照片的,具体地说就是Hasselblad 500 EL/70,因为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所以宇航员还必须换胶卷,而换胶卷也是需要时间的,胶卷还是重量,嘿嘿

      就算是不需要换胶卷,而是带几十个相机,用了就扔,先不说又是给阿破锣增加等月的重量,就是宇航员穿着宇航服在月亮上脱相机再穿相机也不是简单的动作。

      就算是照相机的机身改动了,带的是大容量胶卷盒,那么熟悉Hasselblad 500 EL/70可以根据下面的数据估计一下,一个Hasselblad 500 EL/70在不换胶卷的情况下,当然是带大容量胶卷盒,根据你们知道的柯达胶卷的大容量胶卷盒,估计一下到底阿破锣一共需要几十个Hasselblad 500 EL/70,也就是估计阿破锣宇航员在月亮上留下了几十个Hasselblad 500 EL/70。

      因为这些数据是人们数NASA发表的阿破锣照片数出来的,所以,这里是阿波罗宇航员拍的够发表标准的照片的数据:

      阿波罗11出仓1次(共151分钟)拍照121张(平均每75秒一张够发表标准的照片)

      我评:第一次还比较没经验,要不然就是改装了的相机带的胶卷不够,要不然就是忘了拍照片浪费胶卷了,因为带上月亮的胶卷没拍就是浪费了嘛,如果是拍的质量不够发表也是浪费了,反正总共只有121张照片,嘿嘿。

      阿波罗12出仓2次(共470分钟)拍照504张(平均每56秒一张够发表标准的照片)

      我评:第一次就有经验了,看来是改装了的相机带的胶卷用完了,出仓两次说明之间回仓了一次,扔下用过的相机,又回仓拿了一次新的,嘿嘿。

      阿波罗14出仓2次(共565分钟)拍照374张(平均每91秒一张够发表标准的照片)

      我评:这次跟上次一样,出仓两次,扔下用过的相机,又回仓拿了一次新的,数量有所下降,嘿嘿。

      阿波罗15出仓3次(共1110分钟)拍照1021张(平均每65秒一张够发表标准的照片)

      我评:这次牛,出仓三次,扔下用过的相机,又回仓拿了两次新的,数量突破1000大关,嘿嘿。

      阿波罗16出仓3次(共1214分钟)拍照1765张(平均每41秒一张够发表标准的照片)

      我评:这次更牛,数量突破1700大关,嘿嘿。

      阿波罗17出仓3次(共1324分钟)拍照1986张(平均每40秒一张够发表标准的照片)

      我评:最后这次虽然牛,确实遗憾太多,出仓三次,扔下用过的相机,又回仓拿了两次新的,可惜数量没有突破2000大关,速度也没有突破40秒大关,遗憾啊遗憾,嘿嘿。

      结论:阿破锣宇航员共拍发表照5771张,平均每50秒拍一张够发表标准的照片!

      还请看这个:

      关于美国人“登月”的阿婆锣项目用的照相机

      Hasselblad were the manufacturer of the camera that took all of the photos on the Apollo missions. Jan Lundberg was the Manager Of Space Projects at Hasselblad from 1966 to 1975 and responsible for the production and building of the Hasselblad 500 EL/70 cameras that were used on the Apollo Missions. He says 'Originally NASA made all the alterations themselves, then they presented what they had done to us and asked if we could do the same, to which we replied yes we can, and we can do it better. We proceeded to make the alterations that were accepted by NASA.' Protective plates were added to the case and film magazine.

      美国人“登月”的阿婆锣项目的全部(all)照片(photo)都是用Hasselblad生产的Hasselblad 500 EL/70 型照相机拍摄的。1966到1975年,Jan Lundberg 是Hasselblad的空间项目经理,负责生产阿婆锣用的Hasselblad 500 EL/70 型照相机。他说开设时NASA做了一些改动,后来他们给我们看了他们的改动问我们是否可以做,我们回答说我们可以做得更好。NASA接受了我们的产品。机身和胶卷合加了保护板。

      关于美国人“登月”的阿婆锣项目用的胶卷

      H. J. P. Arnold is an astronomer and keen photographer, an expert on space and astrophotography and was the assistant to the Managing Director at Kodak during the Apollo years. He has authored many space photography books. He comments that the film that was supplied by Kodak for the missions was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used here on Earth. it was ektachrome 64 ASA or ISO as it is called today. He has commented that you would expect to see some small dots on the films where a high velocity nuclear particle had hit the film, however no evidence of this whatsoever has come forward. The only thing that would protect the film from this damage would be a thick layer of lead around the camera casing, which according to Hasselblad was not used. Let's also remember that the films were changed whilst outside on the Moon's surface and not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H. J. P. Arnold 是一名天文学家和摄影爱好者,是空间摄影方面的专家。在阿婆锣项目的时候,他是柯达的Managing Director的助理。他还写过一些空间摄影的书。他说阿婆锣项目用的胶卷基本上(essentially)就是地球上用的胶卷,当年叫ektachrome 64 ASA现在叫ISO 。他还说由于高速粒子打击胶卷,预料可以期看到在胶卷留下一些小斑点,但是没有看到任何有过斑点的痕迹。唯一保护胶卷的是保护照相机的一层铅板,据Hasselblad(生产阿婆锣项目的照相机的厂家)说当时没有使用保护铅板。请大家都记住换胶卷是在室外月亮表面换的而不是在有控制的环境里。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is the great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that the film would have had to endure whilst on the lunar surface. The temperature during the Apollo missions were recorded as being between -180F in the shade to an incredible +200F in full Sunshine. How could the film emulsion have withstood such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The astronauts can be seen to move between the shadows of the rocks and then into full sunlight in some shots. Surely the film would have perished under such conditions?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胶卷必须承受的月亮表面的巨大温差。在阿婆锣项目的时候,月亮表面的温度记录是阴处-180度华氏(-118度摄氏)到阳处+200度华氏(+93度摄氏)。底片怎么可能在这种温差下保持正常呢?阿婆锣项目的宇航员也从石头的阴影处到阳处。胶卷在那种情况下肯定是要完蛋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相机是固定在身上的吗?

        怎么取景啊,也没看到取景器啊,是盖上了吗?

        胶卷才ISO64!岂不是说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拍楼主第一张就要12*50=600s,就是10分钟啊!十分钟都可以拍星星轨迹了,这还是在上架子都情况下!否则得糊成啥样啊,就算是月球也没法看吧。

        另一方面,看图片如此清晰,按无忌的说法,快门速度至少要70分之一秒。这和上面的10分钟比差了42000倍!

        综上所述

        1. 正常背景照片应该看不到星星。

        2. 对星空拍摄,除非铁手老大亲自出马,几乎不可能拍出肉眼看得过去得星星照片。

        —————————

        刚看到:这机器竟然真的没有取景器。被去掉了。

        • 家园 是!不过人家说老美鱼行园都经过训练

          没有取景器啊,人家阿婆骡的雨行圆是全凭感觉拍,嘿嘿

          你说的对,星星能不能出现在照片上是星光有没有感光胶卷决定的。

          只是这里有个度的问题,月亮上没大气层,月亮上看星星要比地球上亮得多,星星的亮度都是有定量的数据和分类的,即便是ISO64,这些都有专业户算过,什么亮度的星星应该出现。

          还有就是胶片是化学感光,化学感光跟数码感光有本质不同,数码感光就是0和1,化学感光是可以通过化学和光学方法找出0和1之间的东西的。

          因此,传统的胶片照相其实是两次感光,倒底照没照到星星还要看是不是洗出来了。

          再说了,人家阿婆骡的雨行圆带了很多胶卷的,如果想照星星自然可以做到。

          所以,虽然照片里没星星是问题,问题是照了几千发表的照片就是没有一张照星星。

          通宝推:方天化几,
          • 家园 有计算吗?

            月球上星星比地球上亮多少倍?能达到10的4次方量级吗(这个数字是根据上面计算得到的,很不靠谱,不过真的很好奇)?能达到手持拍摄的程度吗?

            关于胶卷和数码,和直觉相反,实际上数码更灵敏。APS数码单反曝光宽容度一般能到10-12级,好的能达到14级(根据测试方法有差异,数码机宽容度比较复杂,厂家一般不提供准确数值);而黑白胶片一般7-8级,彩色负片一般才6-7级,相纸一般才5级;人眼光线一般条件下是15级(以上一级简单来说就是光照强度差一倍)。很多曝光严重不足的数码照片处理一下能达到可看的程度,而胶片却不能。比如这个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1539581/

            注意这里的处理不是HDR或PS,只是相当于简单的调整曝光参数。

            另外,如果真的是固定在身上,还真想不出怎么才能对星空取景,一是不好取景,而是估计取景器离眼睛那么远只能看到黑乎乎一片。

            • 家园 有,记得以前看到过,而且这种计算也不难

              胶卷感光毕竟是分子,几乎可以说是模拟的了,数字化的pixel再小也不能跟分子比,胶卷究竟能到什么级要看处理手段了,一般的照相馆的暗房当然有限。

              不想照,理由有的是,想照,可以带照星星的胶卷然后可以躺在等月扯上照嘛,实在不行就躺在月亮上,黑乎乎一片就黑乎乎一片,也没什么了不起,成千上万张照片呢,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旅游留念性质的,问题是根本连一张黑乎乎一片都没有。

              通宝推:方天化几,
              • 家园 俺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经过无忌大神教导才知道,其实胶片上也只有大小深浅不一的坑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显影。对镜头来说,成像最清晰的部分在胶片上也是一个个的小原点(弥散圆)。实际上,通常胶片的颗粒感比数码要强,也就是很多玩家追求的“胶片味”。

                —————————

                补充一下,说说胶片的优点,就是过渡部分比数码自然。可以理解成胶片上坑的边缘变化比较缓慢,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数码需要通过某些算法去模拟这种渐变,因而有些生硬。这个可能是数码视听产品的通病。不过随着数码像素数量的提高和算法改进,这种差别越来越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