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美军的M1A1/A2到底能不能被击毁 -- 百战长缨

共:💬72 🌺412 🌵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篇宣传漏洞百出

            放军坛要被人当小白笑死了,不知道小编从哪里抄的。

    • 家园 哪位给讲讲卡弹区是咋回事儿?

      那个卡弹区为啥是薄弱环节?

      • 家园 窝弹区是坦克炮塔与车体之间的结合部

        百度上的解释

        • 家园 俺知道窝弹区在哪里

          俺的问题是为啥介个窝弹区是个关键薄弱环节?照理说,这么小的缝隙炮弹要打进去是个非常碰运气的事情。

          • 家园 我试着说一下!

            坦克就像一个穿着防弹衣和钢盔的士兵。窝弹区就是这个士兵的脖子。如果脖子上防弹的话,士兵的头就该不好扭了!

          • 家园 2000米交战距离之内的现代火控

            M1那样的窝弹区已经不算小了,90式就几乎是在大喊:朝我这里打!

            何况现在炮射导弹普及了,更不用说单兵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了。

            • 家园 火箭筒打窝弹区?

              火箭筒打窝弹区?除非是20米之内,顶着打~

              用导弹,也不可能保证能打在20多厘米的区域内。而且,化学弹的弹径都比较大,打中这个区域也可能卡在那里造成破碎而不是直接击中;能否爆炸都不好说。。。被动能穿甲弹打中倒是可以保证摧毁。

              俺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窝弹区中弹被摧毁的例子。

              • 家园 M1就在伊拉克被火箭筒击伤过

                坦克在城市战里被步兵近距离用各种手段蹂躏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你没见过不等于没有过或不会有。

    • 家园 提供几个数据

      来自国防工业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坦克设计》。

      二战苏联统计坦克中弹被击毁情况,二战时战斗损失中由于敌人炮火占88-91%,地雷占4-8%,空袭占4-5%。各部位:因炮塔正面中弹而被击毁占14.6%,炮塔侧面17.3%,炮塔后面3.1%。车体上部正面14.5%,车体上部侧面38.4%,车体上部后面2.9%,剩下的车体下部很少。而按损伤相对密度来看炮塔分别为2.5,1.35,0.48,车体上部分别为1.95,2.08,0.42。战后反坦克武器威力提高,能穿透更厚重的装甲进而击毁坦克,在出版年代(1976年)炮塔损伤已经上升至45%。

      下面说下个人看法:

      首先要避免弹药被击中。从上面的数据出发,1976年之前的坦克(如M60、酋长、T64)炮塔损伤占45%,之后的坦克炮塔更大,反坦克武器攻击方式更加多元,威力进一步上升,可以推知炮塔损伤比例会超过50%。那么弹药存放处从车体下部到车体上部再到炮塔,被击中概率逐步上升。把弹药放在炮塔尾舱不是什么好的办法。

      其次,即使弹药被击中,应力求防止弹药殉爆。一方面可以配置良好的灭火抑爆系统迅速扑灭火苗,如土鳖给巴基斯坦改装的一辆59就因此在遭受了多发RPG攻击后仍然没有发生殉爆。这点上苏联出口的T72灭火抑爆系统性能低劣,是导致坦克殉爆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可以像以色列般,把每枚炮弹都放在各自独立的水套里,这样的代价就是弹药量减少。

      最后,即使发生了殉爆,要防止殉爆杀伤人员。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这个技术。把炮弹放在炮塔里能避免飞炮塔,但对防止人员伤亡还是没什么助益。

    • 家园 一个理性的讨论者应该是认真的倾听者

      如果你能在讨论的同时,提供更多的证据,就更有说服力。老实说第一你的数据基本没有,第二,你的数据(70/20/10)更像是拍脑袋的结果,太规律了;第三,这些数据也没有出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