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雄浑刚健的辽代遗风——蓟县独乐寺随笔(1) -- 一介书生

共:💬32 🌺20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雄浑刚健的辽代遗风——蓟县独乐寺随笔(1)

    点看全图

    人生有三大幸事,读好书,交高人,见世面。书生笃信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的道理,尤其酷爱旅游,痴迷名胜古迹。截至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公布的七批共429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堪去了接近200处。早就有一个想法,将去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字号和各地特色小吃做个流水账,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学一点东西,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使自己每到一处都能略有所得,点滴积累,也算是一种学习方式吧。于是,这样一篇游记不像游记,考据不像考据的游记便出现在这里。从哪儿下笔好呢?就从天津蓟县独乐寺开始吧。毕竟,梁思成先生在1932年发表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是用科学方法研究清以前中国古建筑的开始,陈明达先生《蓟县独乐寺》一书,几乎标志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最高水平。

    蓟县,古称渔阳,从行政区划上看属于天津,位置却坐落于北京正东,和北京、天津分别构成三角形一个顶点,从天津到蓟县有城际客车和火车可通,但作为铁杆车迷铁路自然是不二选择。始建于1958年的津蓟铁路全长92公里,由当时河北省地方筹建,足足修了九年才通车,目前仅通行一对列车,就是长寿的6416次列车,yz22的车体,俗称绿皮车。

    点看全图

    时唯五月,凉风习习,开着车窗很是惬意,现在在铁路车体空调化的今天,这种乐事可是轻易享受不到的。牵引机车是东风11型,当年铁路第一次提速的主力。

    点看全图

    路过天津车辆段,刚好一辆东风4B客运版路过,这是中国研制的第二代客运牵引机车,昵称为“桔子”。背景是京津城际引进德国西门子技术的crh3动车组,并肩通行的两代中国铁路的主力装备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点看全图

    百年老站天津北站,现在已经停办客运业务了,天津北站又叫天津城站,是袁世凯任北洋总督时因为原天津站被划入俄国租借建立的新站,曾经大名鼎鼎的津浦铁路起点站,朱自清《背影》父亲送上车站台是南京浦口站,下车的站台就是天津北站,站台和站房经过了112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基本保留清末民初的原貌风格,它见证过袁世凯的排场,它见证过孙中山的演讲,它见证过革命党人的刺杀,它见证过黎大总统的下野,木栅百叶窗,欧式的建筑,古旧的天桥,斑驳的展台和雨棚至今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点看全图

    对面路过的东风8b机车,铁路第二代内燃重载的主力,津蓟铁路也是大秦铁路和天津疏港的重要交通干线之一,来往货车很多。Ps:开窗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点看全图

    车行辚辚,一个多小时的火车,终于到了蓟县火车站,这座建于1965年的火车站,红黄相间的主色,充满时代特点的红星,简单大气的门窗,放佛穿过了时光隧道,仍然保留着火红年代质朴的风貌和浓浓的革命情怀烙印。

    由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特性,中国铁路火车站其实就是一座座建筑博物馆,如果想看俄式建筑,中东铁路建筑群是不二之选,看正宗的德式建筑需要上老胶济线,沈丹线上日式建筑比比皆是,以碧色寨为代表的滇越铁路充满了浓浓的法兰西风情,津浦路上英式建筑残留不多,但有也有相当的看点。

    但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车站的设计建造,却充满了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比如北京站,比如,这个蓟县站,大巧不工,无过如此。

    点看全图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蓟县,向来是幽燕锁钥的要地,古为无钟国。西周时期成为甘棠遗爱的召公所分封北燕国的都城,秦代为右北平郡郡治的无终县,汉承秦制,飞将军李广曾为其太守,史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汉宣帝时,为权臣霍光的博陵封国,东汉更进一步,幽州州治就在无终,白马将军公孙瓒曾领右北平刺史。隋炀帝改革时无终县改名渔阳县,为北平郡治。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置蓟州,治所在渔阳,安史之乱时,渔阳做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屯兵之所,随着白乐天“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而名扬天下。元代蓟州隶大都路;明代,蓟州常为顺天巡抚驻节之地。清代,蓟州隶属顺天府;民国后由州改为县隶属河北省,1973年8月划归天津市。

    蓟县物华天宝,蓟县盘山地质剖面是我国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用李四光的话说“在欧亚大陆同时代地层(“中上元古界”)中,蓟县剖面之佳,恐无出其右者”。

    蓟县人杰地灵,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代宰相赵普,《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五代人窦禹钧都是蓟县人。

    点看全图

    往日的辉煌都没入了历史的洪流,现在的蓟县,只是华北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县城,几乎为世人所遗忘。

    点看全图

    只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述说着往日的沧桑和辉煌

    点看全图

    独乐寺位于天津蓟县西大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辽代寺院,其山门是我国寺庙建筑中最古老的四阿顶山门,观音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木构建筑,被公认为辽代建筑的重要代表。

    点看全图

    辽代建筑风格特别是辽初建筑几乎全盘沿袭了唐代风格,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柱础矮平,举折平缓,整体造型舒展,与明清以后精巧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截然不同。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外观与结构与唐代建筑区别甚微。两座建筑内的数尊塑像也是与建筑同时的作品,但与建筑一样都历经后代的维修和改动。梁思成曾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点看全图

    1961年独乐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知道第一批“国保”单位仅有区区180处,而其中古建筑更是仅仅有77处,无一不是分量极重的国宝,独乐寺能与故宫、八达岭长城并肩,地位可想而知。据说在讨论第一批“国保”名单的会议上还闹出了一个误会,当时主持会议的陈毅同志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仅有180处“国保”太少。他说“如果这个名单通过了,我作为主持人就对不起我们的祖宗和子孙后代”。文化部有关同志急忙解释说,这只是第一批“国保”,今后还会分批地陆续公布。这样,陈毅同志才表示同意,但第二批“国保”单位公布已经是21年后的事情,数量也只有区区的62处。

    点看全图

    独乐寺的珍贵在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不易保存,中国最古老的石构建筑是距今近2000年的汉代济南孝堂山郭氏石祠,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唐代中期的的南禅寺大殿。由于木构建筑固有特点和众所周知的原因,不算天台庵、广仁王庙等无年代可考的唐五代遗构和敦煌的窟檐建筑,留存至今的唐宋以前有明确纪年可考的建筑大致只有20余座,(甚至还不如日本,日本仅相当于唐代以前建筑就有26座。在这里要感谢一下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日本鬼子和红色政权,在他们的齐心合力下,至少10座以上唐宋古建筑被毁,中国唐宋古建筑一下子珍贵了三分之一),蓟县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可以并列第十。(陈明达先生认为第七,黑体字部分为未列入,另阁院寺年代有争议)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唐建中三年(782年)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山西平顺龙门寺西配殿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

    山西平顺大云院大佛殿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

    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 北汉天会七年(963年)

    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 吴越乾德二年(964年)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 辽应历十六年(966年)

    山西高平崇明寺中佛殿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

    河南济源济渎庙寝宫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 辽统和二年(984年)

    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建筑年代虽然不是最早,但“论建筑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则应推为第一。”

    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庄严肃穆,郁郁唐风。

    点看全图

    独乐寺大致始建于唐代。梁思成先生根据观音阁和天花内旧料“附属部分,多用旧料”、“而此横木,乃一旧栱,其必为唐以前物无疑。”等考证“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史树青先生考证该寺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系安禄山所建;近年来,天津大学采取碳14测定法独乐寺建筑年代进行检测, 在对观音阁及山门1998年落架大修时替换下的11个木构件进行检测后测得观音阁木构件从公元443年±60年到公元1748年±35年,其中取自观音阁的10个样品中,4个样品为唐代,其中观音阁暗层西北角柱最早为公元443年±60年,大致在北魏年间。(基本上是从淝水之战到萧衍代齐之间,其间的拓跋焘和随后北周宇文邕、唐武宗灭佛是所谓历史上三次佛难),山门样品测定经树轮校正后也在唐代。这也印证了梁思成先生“草栿之附属部分,多用旧料,其中如垫五架梁之柁橔,皆由雄大旧栱二件垒成,较今存栱尤大;是必统和重葺以前原建筑物或他处拆下之旧栱,赫然唐木,乃尚得见于兹”的判断,但从整体建筑风格上,仍然属于辽代早期建筑。

    中唐以前寺庙国内已无实物可考,这是敦煌莫高窟329南壁经变图中的初唐寺庙

    点看全图

    独乐寺的重建日期比较明确,辽统和二年(984年)十月,重建观音阁。《日下旧闻考》引《盘山志》: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至辽时重修,有翰林院学士承旨刘成碑,统和四年孟夏立石,其文略曰:“故尚父秦王(韩嗣匡)请谈真大师入独乐寺,修观音阁,以统和二年冬十月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大阁一所,重塑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这也是中国早期建筑中为数不多的有明确纪年的建筑。

    点看全图

    在随后的一千多年独乐寺虽然屡加修葺,但也不断进行着破坏性建设或者建设性破坏,金皇统二年(1142年)修葺。元代大德至大年间(1297~1311年)绘观音阁壁画,明成化正德(1465~1511年)年间,修葺独乐寺并重绘观音寺壁画,明代嘉靖十二年(1534年)。明隆庆年间和万历年间,修复独乐塔。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修葺独乐寺并对壁画做了局部涂改。清康熙三年至六年(1664—1667),修葺独乐寺。清乾隆年间,包砌独乐寺塔,重修塔刹。乾隆十八年(1753),修葺独乐寺,增建观音阁上下两层,在檐角上又加8根小柱支顶,阁前东西配殿原有的门面、山花、雀替均改成了清式,并于寺内东侧建独乐寺行官,在寺前改立栅栏、照壁,这就是现在看到的外貌。清咸丰年间,修葺独乐寺塔。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一月初四,侵华的八国联军先后入犯蓟县城抢掠,独乐寺行官、正殿、宝座、佛像及各处门窗户壁均被烧砸,伤损不堪,佛前幔帐陈设及卧佛 所铺被褥也被德军劫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宫回銮”之后,有谒陵盛典,因路过蓟州,油漆彩绘独乐寺观音阁。1924年陕军驻扎独乐寺,部分门窗被破坏,拨寺西院为师范学校,1928年夏,孙殿英军队驻扎独乐寺,部分门窗破坏。1931年,独乐寺东西院、后部正殿改为蓟县乡村师范学校校舍。1931年 5月29日,日本人关野贞发现了独乐寺。图为关野贞拍摄的独乐寺观音阁

    点看全图

    说到独乐寺的发现经过,便不得不提到日本人与中国古建筑和古迹的渊源。自1893年冈仓天心按一定的路线实地考察了中国多省的名胜古迹和美术遗存后,日本人不断模仿这条路线,到中国考察。从1893年到1935年,冈仓天心、鸟居龙藏、伊东忠太、关野贞、冢本晴、常盘大定和伊藤清照等日本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普查了中国各地的文化史迹。1926年始,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的资金支持下,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等一批学者牵头创立了东方文化学院、东亚考古学会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并资助一批学者开始对中国建筑进行专题研究。其中就有独乐寺的发现者,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研究院关野贞博士。

    点看全图

    关野贞发现独乐寺纯属巧遇。他去调查清东陵驱车途经蓟县城,无意中透过车窗看到路边一座古建筑,虽然有一道砖墙相隔,但仍遮挡不住上面巨大的四坡屋顶。关野贞“一瞥之下”就认定这是座非常古老的建筑物,遂“停车,从旁小门进入”。观览一过,发现这座山门与后面的高阁竟然都是辽物,而且数尊塑像也与建筑同时。关野贞根据他本人1918年对大同诸建筑特别是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及其壁藏的研究,及1902 年他的学长伊东忠太对应县木塔的调查,关野贞将这些实例与独乐寺展开了详细的比较。确定观音阁比他所谓“辽代建筑中所知年代最正确者”薄伽教藏相比更加古老。

    关野贞拍摄的独乐寺山门

    点看全图

    关野贞刚从独乐寺返回北平就到宝珠子胡同造访中国营造学社,并向社长朱启钤、文献部主任阚铎等人讲述了发现独乐寺始末。第二天,阚铎就从《日下旧闻考》查得观音阁于辽统和二年 (984年) 再建的文献记载,刚好印证了关野贞的判断。

    点看全图

    独乐寺作为当时发现年代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引起了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刘敦桢在这一年翻译并补注日本考古学者滨田耕作《法隆寺与汉六朝建筑式样之关系》时,就提到了关野贞刚刚对独乐寺的考察: “( 鸱尾 )......此制宋后失传,最近关野氏发现辽初建造之蓟州独乐寺中门,具有鸱尾,恐为国内唯一遗物......” 。

    点看全图

    正如1930年伊东忠太讲演时称“在支那方面,以调查文献为主,日本方面,以研究遗物为主”的论断,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起步较晚,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后只做文献搜集、考订工作。1931年梁思成到营造学社后,才开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当时梁思成正通过研究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照故宫实例向老工匠学习,编写《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梁思成从日本人的工作和他自己对清则例的研究中也体会到实例考察的重要性了。提出“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的观点。其实,梁思成早已听闻独乐寺观音阁的存在,只是因为天津事变才让梁思成本应在 1931年秋成行的独乐寺调查推迟到了翌年春季。而在此之前,他则因好友杨廷宝的介绍,在北平提前见到了独乐寺的照片。1932年梁思成考察时拍摄的独乐寺观音阁。

    点看全图

    因此当梁思成一行来到蓟县这个“净美可人的山麓小城”时,对独乐寺已经是有备而来。1932年4月,在长城抗战如火如荼的危急时刻,梁思成不顾个人安危,怀着“一定要把这座千年古刹测绘下来”的志向,带着从清华大学借来的仪器,和其弟梁思达一起来到蓟县,就住在独乐寺对面的一个小店里。他们对独乐寺进行实地研究,登顶攀檐,逐一测量,记下各部位的特征,并进行寺史之考证。他在这里写下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既是他本人的第一篇古建筑学术论文,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中国古建筑进行研究的成果,更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建筑的开端。

    点看全图

    值得一提的是,梁思成在调查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时,偶然听到蓟县乡村师范学校教师王慕如谈起他的家乡宝坻也有一座与独乐寺风格相仿的寺庙宝坻西大寺。不久后,梁思成看到西大寺的照片,就判定为辽代原构,不久之后就实地走访,形成了《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考察报告。

    点看全图

    独乐寺的整体布局如今已不可考。梁思成曾说“独乐寺伽蓝总体布置,今已无从考证”,但好在保存至今同时期辽宁义县奉国寺也属此类寺院。据金、元碑记等文献资料,辽代的奉国寺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圣贤洞一百二十间(即围廊),伽蓝堂一座,前山门五间以及斋堂、僧房、方丈、厨房等。对照寺址现状,可知其独乐寺原在山门内有观音阁,阁后为七佛殿、后法堂,也属于前阁后殿的形制。辽代这种前高阁,后佛殿的寺院,以供奉观音高大立像的高大楼阁为中心,与唐代以来流行的观音信仰,特别是辽代皇室尊“白衣观音”为家神不无关系。

    点看全图

    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多在宅院之前或寺院中心造塔,形成以塔为中心,殿为附属的建筑体系,比如非常有名的北魏天宁寺塔。这种以塔为中心的形制一直流传到公元10世纪以后的一些辽代寺院,如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便是以释迦塔为主体的寺院,塔内塑佛像,塔后建佛殿。

    点看全图

    隋唐以后造大像成风,原寺院中树塔位置建构高阁的做法极为盛行,寺院逐步以塔为中心蜕变为以高大的佛阁为中心,佛阁内通常内藏贯通各层的巨像,信徒可绕层巡礼,同时寺分数院,周绕回廊,与禅宗兴起后普遍执行的伽蓝七堂制的布置截然不同。比如始建于公元607年的日本法隆寺西伽蓝回廊,保存基本完好,体现的是唐代以前比较典型的寺院布置形式。

    点看全图

    缓步进入,便是独乐寺的山门,寺院山门也称三门,象征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之所以称为山门,是因为有其隔绝真俗的象征意义,“山对城市之言,城市为俗,山林为真。寺庙应反俗居本,宜在山林。即使在城市的,也用山号,皈依佛门的也从此门而入,所以叫山门。”唐宋以后,大寺通常有独立的山门和天王殿,有的寺庙也会将山门和天王殿合并,独乐寺就是山门殿和天王殿一体,因里面雕塑两尊力士像,当地人称呼为“哼哈殿”。

    点看全图

    独乐寺山门前还有清乾隆年间增筑的照壁。

    点看全图

    山门正中悬1方匾,楷书“独乐寺”3字,相传为明代权相严嵩手笔,严嵩严分宜是有明一代的书法大家,三个字磅礴大气,其手迹现留存据说有二十余处,甚至京城老字号如六必居、鹤年堂的匾额均号称其墨宝(近世均被证伪)。独乐寺这处考证,确是其手迹。独乐寺寺名由来有四,一是蓟县人相传安禄山起兵叛唐并独乐寺前誓师,据传因其“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安禄山起兵之地为实为范阳而非渔阳,此说恐不确。二是梁思成考证“蓟城西北有独乐水,为境内名川之一,或寺以水名,或水以寺名,抑二者皆为禄山命名也”,独乐河发源于盘山,流经蓟县,手头从道光到新中国三版《蓟县志》中虽然均无此水名,但是考虑到佛教寺院多以名山胜水为名,此说可能性较大。三是当地故老传言因观音塑像内部支架是一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杜梨”的谐音而取名;四是县志中记载“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但正如清代诗人张鹏翼《题蓟县独乐寺》所说“普济乃佛心,如何名独乐?”此说恐不确。书生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最大,其次是第一种,第三、第四可能性最小。

    点看全图

    独乐寺的山门四椽三间,进深二间,由台基、屋身、瓦顶3部分组成。台基南面有三级石阶,现有台阶宽不及一间,梁思成根据《营造法式》台阶“长随间广”的规定考证石阶应不是原状。台基用方砖、条石砌成,高约半米,宽厚牢固,台基上立有12根圆柱屋身是1座面阔3间、进深两间的单层建筑。两山及山柱与中柱间皆有砖墙,皆为后来重砌。印象中据莫宗江先生考证,修建独乐寺时,工匠所用辽尺基本准唐尺,但宋尺大于唐尺,经测量,其山门与观音阁用材尺寸略有差异,推断山门修建年代略晚于观音阁。

    点看全图

    山门屋顶为单檐庑殿顶,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由于屋顶呈五脊四面坡形,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故又称“四阿”,宋称“庑殿”,清称“庑殿”或“五脊殿”,在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唐时也见于佛寺建筑,之后常用于各类别建筑。独乐寺山门由于台基低矮,斗拱雄大,出檐深远,而脊端鸱尾形制成遒劲,给人以庄严稳固的感觉,在小建筑物上施以四阿,更是后世所罕见。

    点看全图

    庑殿顶在屋顶建筑中形制出现最早,据《周礼考工记》载:“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代已有四阿屋顶,实物式样可参见妇好偶方彝,汉代实物有冯焕阙为代表的一众汉阙可以印证;但早期庑殿顶均为直坡屋顶,直到南北朝后期,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才出现下凹的曲面屋顶。独乐寺山门形制还有其特殊性,用梁思成话讲“观音阁山门,其年代及形制,皆适处唐宋二式之中,实为唐宋间建筑形制蜕变之关键,至为重要。谓为唐宋间式之过渡式样可也。”

    妇好偶方彝上部近似一座殿堂的屋顶,排列规整的7个方槽,宛如屋椽,应是模仿当时的大型宫殿建筑。

    点看全图

    同样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冯焕阙,明显体现出汉代斗拱构造和屋顶的建筑特点

    点看全图

    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瓦,原皆长四尺宽,一尺余的大瓦,光绪重修时被窃换为目前小瓦形制。独乐寺的正版辽瓦应该像下图一样,图为辽南京遗址出土的条纹砖和套瓦

    点看全图

    独乐寺山门正脊与垂脊经过后世翻修,皆以青砖垒成,但《营造法式》以瓦为脊,对照日本镰仓时代建筑物,原物也应该是瓦脊。正脊两端,各有鸱尾,翅转内向,是国内现存古建筑上最早的鸱尾实物。

    点看全图

    在建筑正脊的两端安装脊饰构件始于战国,秦汉时期逐渐丰富。”《唐会要》中记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顶上以厌火祥。”但实际晋代以前并无鸱尾,汉代多用朱雀、金凤脊兽作为厌胜。南北朝时代佛教大盛,印度的摩羯鱼(即鲸鱼)传到中国,摩羯鱼有足,在佛经上是雨神的座物能灭火。鸱尾开始出现,《陈书高祖纪下》:“戊辰, 重云殿东鴟尾有紫烟属天。” 龙门石窟古阳洞内北魏正始四年(507年)题记旁边屋型龛中的鸱尾,虬尾上指,背后无鳍,身体无雕饰,应是鸱尾中比较原始的、早期的形象。

    点看全图

    唐代的鸱尾形制逐渐固定下来,在唐长安城遗址出土过较为完整的陶质鸱尾实物,造型简洁浑厚。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鸱尾遗物

    点看全图

    中唐时期,鸱尾下部出现张口的兽头,尾部逐渐向鱼尾过渡,晚唐时期,鸱尾突出了吻的形状,张口吞脊,吻的张合很有力度,因此,人们以吻为此构件的特征,开始将鸱尾改称鸱吻,宋朝尾部由鱼尾开始变成龙尾,但宋代实物中绝大多数都还是鸱吻形象。宋徽宗赵佶所绘《瑞鹤图》中端门屋顶,对脊饰有细致的描绘,宋代鸱吻的特点是“两头各带独脚屈膝”,鳍上安“抢铁”,与《营造法式》所述一致,比例瘦高,与辽代相近。

    点看全图

    独乐寺山门鸱尾这种形制恰恰就是反映出反映的是从唐末到宋初五十多年间种变化。在《营造法式》中虽然对其规制论述颇为详细,但缺乏图样和实物对照,以至于梁思成在考察独乐寺见到实物以后才弄清楚很多问题。下图就是宋代以前历代鸱尾演变图

    点看全图

    垂脊之上有兽头,脊端与后世不同,不是明清时期常见的“骑凤仙人”,而是《营造法式》所称“嫔伽”的甲胄武士,嫔伽与垂兽间的走兽有四个,也是宋代的规矩,与明清以后的单数走兽不同。在独乐寺被发现以前,并不知道《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嫔伽是什么东西,直到两次成考察独乐寺以后才恍然大悟,古建筑实物的宝贵便在如此。

    点看全图

    与故宫建筑上的清代檐兽相比较,特别是骑凤仙人,对比非常明显。

    点看全图

    台基东北角与西北角各有一座辽代石兽,不过现在已经被玻璃箱保护起来了,里面装满了钱,根本什么都看不到。

    点看全图

    一进独乐寺山门,左右两侧分列两座金刚力士像,独乐寺山门殿内原有布置已无法考证,唯有两座力士像为辽代原构,两座力士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扼腕,两脚张开,故身体四肢均呈紧张之状。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发“阿”声,以金刚杵作打物之势;

    点看全图

    右像忿颜闭口发“吽”音,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

    点看全图

    “阿”与“吽”为佛教的陀罗尼咒语。“阿是吐声权舆,一心舒遍,弥纶法界; 吽是吸声条末,卷缩尘刹,摄藏一念”,“恒沙万德,莫不包括此二音两字”。民间人士并不十分了解“阿”、“吽”字音的含义,将二音转读成“哼”、“哈”二字之音,《封神演义》更是将错就错,附会出了郑伦陈奇“哼哈二将”的传奇故事。

    点看全图

    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皈依佛法后常亲近佛,当做金刚力士,后来成为密迹金刚(即夜叉),今山门殿树其像作为五百金刚的代表,南北朝以前通常只塑一尊,北魏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都有金刚力士雕像且只是一尊。隋代河北安阳宝山大住圣窟入口两壁刻有那罗衍神王与迦毗罗神王两像,左像执槊,右像执杵,与佛所说于门两颊画执杖药叉相符,此二像为中国现存最古的两尊力士门像,唐代以后,山门殿内塑两尊金刚力士已成定制(如天龙山圣寿寺),此二力士执金刚杵分立山门左右,守护佛刹,称为二王。

    点看全图

    往山门后进走,梢间两旁的有清代重绘四大天王壁画像,东壁为增长、持国 ,西壁为多闻、广目,两两分立东西,肃穆森严。用梁思成话讲“笔法平庸,而布局颇有意趣”。民国时期该壁画曾被当地驻军以纸糊墙,导致受损严重。四大天王的来历和佛教的宇宙观有关。佛教分宇宙为三界二十诸天。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欲界为最低一界,欲界的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四大天王住在须陀四宝山上,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故四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因为四大天王位居二十诸天第一重天,所以在佛寺中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第一重殿天王殿的两侧。东壁的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像。

    点看全图

    西壁的多闻天王,广目天王像

    根据《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中记载,四大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手持金刚杵,东方持国天王持大刀。西方广目天王持笔,一说双手分持稍和赤索,北方多闻天王的形象较多一手托宝塔,一手持稍拄地;或一手持戟,一手托腰。这是早期的天王形象(敦煌石窟285窟西壁西魏时期的天王图)

    点看全图

    四大天王到了唐代形象就有所变化,南方增长天王手里换成了矛;东方持国天王由刀变成了剑;西方广目天王改持两股戟。北方多闻天王依旧托塔;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变化,早期佛教佛像中,力士是穿甲胄的,而四天王不穿,到了隋唐以后两者掉个个儿,变成四天王身穿甲胄展示勇武,而力士反而多用肌肉和衣裙展示力量了。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左右两侧各1座力士像和天王像显著地体现出这一时期的特点。

    点看全图

    到了明代以后,四大天王形象被彻底汉化,而且被赋予予中国式寓意。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持琵琶;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持宝伞,左手卧神鼠;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穿甲冑,手缠一赤龙。四大金刚各执一物,俗谓“风调雨顺”四字。经过《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宣传,佛教的“护世四天王”就变成掌管了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汉化的佛教天王。大英博物馆藏四大天王像。

    点看全图

    四天王里面值得多说几句的是北方多闻天王。多闻天王梵名音译称之为“毗沙门天”。 相传,毗沙门天经常维护如来道场,由此而得时时听闻如来说法,故名多闻天王。据说他与吉祥天女是夫妻(一说兄妹)。在印度古神话中,他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主司施福护财善神,是一位“大财神爷",故在四大天王中他的信徒最多。中国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画像:画他渡海布道之际,常常散下金银财宝。从唐代开始,毗沙门天王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了密宗供养的主像之一。在唐代有些佛寺中,释迦摩尼佛左胁侍菩萨是吉祥天女,右胁侍菩萨就是多闻天王。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被斯坦因从敦煌强行揭取的唐代多闻天王像。

    点看全图

    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中还记述说:天宝元年(742年),安西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玄宗大悦,令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像供养,其后又命佛寺别院安置,如唐长安大兴善寺之天王阁、江苏崑山慧聚寺等处之天王堂,即是供毗沙门之别院,《水浒》中林冲看守的天王堂,就是上承唐制供奉毗沙门的庙堂。《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已被证伪,但无独有偶,宋人《括异志》、《谈薮》等笔记均记载类似的故事,唐宋对毗沙门天王推崇可见一斑,有唐一代香火极盛,连带他的五个儿子都大大有名,比如三太子“哪吒”。宋元以后,随着佛教汉化程度加深,毗沙门天王地位开始下降,毗沙门天王原来财神爷的职能也转给了赵公明元帅,托塔天王的名号连同兵器、儿子一起转给了唐代名将李靖,毗沙门天王逐步与其他三个天王平齐,单独的形象就不多见了,城楼北隅的天王阁多变为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阁。这是洛阳白马寺的元代多闻天王像,如果说是托塔李天王估计也会有人信。

    点看全图

    此外,另有一种叫兜跋毗沙门天的像,身着西域式甲胄,一手捧宝塔,一手持三叉戟,以坚牢地神支其两足。脚下蹲有二邪鬼。据说兜跋本为西域国名(疑为吐蕃的音译),后来人们以兜跋讹为刀八,又进一步误解为刀八之意,于是塑造了各种八刀毗沙门像。兜跋毗沙门像在唐时传到日本,后被作为能镇护国土、拒退怨敌的神将而得尊奉(怎么想起自称是毗沙门转世的上杉谦信了)。京都东寺所藏的木造毗沙门天立像,为日本国宝之一,该造像有特殊名称即“兜跋毗沙门天”,相传原安置在平安京罗城门上。

    点看全图

    独乐寺山门在建筑特点上还有两个妙处,名字也很有特点,很像某种武林秘籍,一个叫“分心斗底槽”,一个叫“彻上露明造”。

    “分心斗底槽”。是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沿建筑物面阔方向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独乐寺山门是国内现存“分心斗底槽”建筑的最早实例。图为营造法式中分心斗底槽图解。

    点看全图

    “彻上露明造”。即屋内不用平棊、平暗,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因而它们的装饰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点看全图

    而且通过山门后部的明间,恰可把观音阁收入视线范围之内,既无遮挡,也无多大空隙,这种空间关系处理,显然是建造者有意设计。

    点看全图

    寺史,山门篇结束。

    【原创】雄浑刚健的辽代遗风——蓟县独乐寺随笔(2)

    链接出处

    通宝推:庄汀,zen,桥上,快刀浪子,晴空一鹤,同文,李寒秋,马尔他之鹰,光年,haaghhs,灰灵,mezhan,铁手,老老狐狸,史文恭,有思想的鱼,天涯无,花大熊,西行的风,旧时月色,jellobean,青颍路,芷蘅,石头布,bayerno,不远攸高,
    • 家园 【原创】雄浑刚健的辽代遗风——蓟县独乐寺随笔(3)

      观音阁主佛为十一面观音菩萨。这是密宗的塑像。密宗中菩萨像以观音最早,而变化观音中以十一面观音像出现最早,天台宗称为大光普照观音。

      点看全图

      《法华经普门品》认为观音面朝十方法界众生,加上原来的脸,共为十一面,《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认为十一面观音源自婆罗门教大自在天的造型。尼泊尔18世纪唐卡,大自在天像

      点看全图

      在佛教中,菩萨是仅次于佛一等的,据说释迦牟尼为成佛之前,就以菩萨为称号。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其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据《妙法莲华经》载,观世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楞严经作32化身,藏传佛教是21度母),救十二种大难(藏传佛教增加到16种)。遇难众生质押念诵他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他对一切人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所以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这尊公元二至三世纪的灰片岩石雕,出土於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被认为是世上最早的观世音菩萨坐像

      点看全图

      由于观音这种普度众生,现世救难的特性,在修行分层次,因果为来生的佛教中显得分外独树一帜,使观音信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敦煌壁画中就有犯人念观音名号而枷锁自落,死囚年观音名号而刀仗节节折断的场面。图为莫高窟第12窟中唐时期的观音救诸苦难图

      点看全图

      观音崇拜自南北朝兴起后,在唐代盛极一时,一直为各地佛寺所崇奉,这既符合普通百姓需要,和统治者大力宣传分不开的。特别是武周时代,为了政治需要,十一面观音崇拜披上了官方的色彩。据贤首法师《十一面观音仪轨》记载: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则天征讨契丹,诏请法藏依经教请法,摧伏怨敌。法藏遂建立十一面观音道场设置尊像行道。数日后,敌兵目睹唐军拥有无数天兵神王,或見观音像凌空而來,遂不战而逃。武则天大喜,改年号为神功元年。咦,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眼熟?和多闻天王故事是不是很像?最早的纪年十一面观音像是武周天授二年(691)孝门上护军杜山威为武则天极其父母制作的单尊十一面观音像(这件至宝1916年流失海外,目前在法国巴黎博物馆)。找了许久也没有这个照片,只有造像题记的拓片,注意其中有武则天前一年新造的字。

      点看全图

      不过契丹后人会雕塑一尊十一面观音供奉,恐怕也有被打怕了的关系吧。辽承唐制,特别是耶律德光为了政治斗争需要,兴释压儒,引进白衣观音信仰。《辽史地理志》记载:“永州,永昌军。兴王寺,有白衣观音像。太宗援石晋主中国,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阁,指此像曰:‘我梦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即此也。’因移木叶山,建庙,春秋告赛,尊为家神。兴军必告之,乃合符传箭于诸部。”辽代的最高宗教仪式“拜山仪”中拜观音之礼高于天神地祇礼,观音宗教地位大大提高,上京天雄寺,西京华严寺等皇家寺庙均建有观音阁。辽上京故城内的一石雕观音菩萨像,用淡红色凝灰岩雕成,面南而立,原高4.7米,头部今已不存。上世纪初,日本鸟居龙藏曾两次前往调查,其时头部尚存,唯已缺损。尤以面部目、鼻、口等已失去原形,然全貌大致仍可以看出,足部则完整无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于上京内城东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太宗耶律德光又尊观音菩萨为‘家神’,故此观音菩萨立像可能是天雄寺之遗物,乃辽代早期雕造。

      点看全图

      在十一面观音像前两侧各有一泥塑胁侍菩萨,略向十一画观音像前倾,做随时被派遣之状,左协侍是梵天,右协侍是帝释天,面部丰满,造型匀称,线条流畅,姿态优美。依稀保留着辽塑原貌。

      点看全图

      值得一提的是,独乐寺十一面观音主像和两尊胁侍菩萨是经过后世的修缮的,日本鬼子侵占蓟县后,独乐寺被洗劫一空,两尊胁侍菩萨的双手被打掉,十一面观音前额的宝珠和胸中的佛心均被盗走,阁后八角亭内的明代韦驮铜像1939年被鬼子被运回日本,至今下落不明……

      点看全图

      观世音菩萨泥塑像后是元末建的倒座观音泥塑像,左右为韦陀、关羽泥塑像,均戴盔着甲,武将装束,从衣着、头饰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明代以后,受《西游记》影响,海岛观音左右胁侍通常就改为了善财童子和龙女。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观音阁下层四壁绘有壁画,南壁大门两侧是四臂和三头六臂的明王像,东、西、北三壁是色彩缤纷的十六罗汉壁画,通栏布满墙面,壁画有两层,局部3层。壁画以佛教十六罗汉为主题,间以和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世俗题材和重修信士像,构成一组组各有独立内容但又彼此相连的巨幅画卷。画面上有罗汉的姓氏、住地和赞语,记录了各罗汉的主要活动内容,但赞语多已模糊不清。1964年4月,梁思成和夫人重到独乐寺观音阁,他指着底层的内墙说:“这里面有明代重绘的壁画,后被人用灰给抹上了。乾隆的‘梵宇久凋零,落色源流画’的诗句可为佐证。其夹注则曰“佛有十二源流,僧家多画于壁间”,是独乐寺本有画壁,其画题则十二源流,当时已“落色”,必明以前画也。”1972年整修独乐寺时,根据他的指点,才剥揭出包括十六罗汉和二明王在内的巨幅壁画。

      点看全图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北凉时可见十六罗汉,五代起逐渐演变为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但十六罗汉仍有流传。十六罗汉分住在大海包围的四大部洲,因此背景全是起伏的山峦和滔天的海浪,海浪中浮现出各种神兽。罗汉都是立像,身披袈裟,背现佛光,人大于山,伫立在云气缥缈的仙境之中,倍显超凡脱俗。画面描绘的顽童捅马蜂窝、抢经卷、喝圣水等世俗题材,无不充满生活气息。即使是以神祗身份出现的罗汉,也个个和眉善目,体态端庄,一派“天上人间”景象,使人感到和善可亲.增强了艺术效果。第九尊者戍伯迦,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人,通过效太史公故事居然奋斗成为罗汉,这个故事很是励志吧。

      点看全图

      壁画构图以人物为主,注意布局的虚实变化,主像与背景之间采用了以密托疏、以繁托简的手法,用比例悬殊的山峦、海水和世俗人物,来突出罗汉的高大形象。主题夸张渲染,但和谐统一,笔触粗犷豪放,又细腻入微。构图严谨,画面壮阔,人物形神兼备,用笔刚健有力。四壁罗汉围绕中央的十一面观音塑像,构成一个庄严肃穆的神仙世界,处处显示出作画者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功力。这是第六位跋陀罗尊者,意为贤者,旁边猛虎边上的虎奴,典型的元代装束,这也是壁画断代为元的依据之一

      点看全图

      走出观音阁,阁后3米处便是明末所建的八角亭,也叫韦陀亭,韦陀多供奉与天王殿,为韦陀单独建亭实不多见,亭内原塑有铜铸韦陀像,高4.23米,身穿皑甲,双手合十,该像后被侵华的日本鬼子盗走,下落不明。1985年12月,根据梁思成先生的照片在亭内用泥塑复原韦陀像。

      点看全图

      韦陀亭后即为报恩院。报恩院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建,为明、清两代僧人重要的礼佛场所。咸丰八年(公元1859年)仲秋,咸丰皇帝驾临独乐寺,应本寺方丈之请,为四合院题写“报恩院”。“报恩”二字在此有二层含义:自乾隆十八年后,独乐寺被辟为皇家禁地,该寺方丈皆为御封,报答皇恩,此为一义,二者:佛弟子怀恩四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即: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

      点看全图

      报恩院旧时布置已无考,现在前殿为弥勒殿,正中供奉一尊铜制弥勒菩萨像,两边为寒山、普化、风波和济公,报恩院的后殿是三世佛殿,里面供奉着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西配殿分别是文殊殿和普贤殿。

      点看全图

      观音阁左侧是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独乐寺行宫,是清代皇帝去东陵谒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区仅存的一处行宫。行宫存有正殿一层,附属建筑三间,现恢复回廊十四间,垂花门一座,使行宫独立成院。

      点看全图

      乾隆之后的皇帝都来过独乐寺行宫,并留下了大量赞美独乐寺的诗篇,行宫内现作为蓟县文保所使用,新增设的展览,展出蓟县地区收集和出土的文物,辑录了12首清帝即兴之作和与行宫有关的帝后嫔妃画像17幅。乾隆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结尾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点看全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于写完了,长时间不写,手生的很,甚至话都有些不会说了,后面整个就一烂尾楼。由于拖得时间太长,兴致已尽是重要的原因。书生虽然一向慵懒加脸皮厚,挖坑无数,但这篇小文从4月28日开始,拖了半年方才完成,实在也是有些汗颜。做斗食小吏总有些为生计不得不忙的一些俗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如何,能够坚持下来,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多少算一个好的开端,虽然后面还有200多个地方,估计要写到猴年马月……

      点看全图

      附:独乐寺历史大事记

        独乐寺始建年代不详,1932年梁思成提出“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后来,在观音阁发现有辽重建时利用的大量原建筑构件,1998年维修时,从观音阁上取下的木料进行C-14年代测定,最早的距今1555±60年,还在观音阁顶上发现了唐代的莲花勾头。为独乐寺历史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署书“观音之阁”。清初宋荦《西陂类稿》卷五独乐寺诗云“双林独寻寺,揽辔蓟门过。殿阁诸天回,登临往迹多。署书传太白,遗迹有蒙哥。坐听晨钟响,将余念薜萝。”清代中期的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所著的《艺舟双辑论书》中也曾提到。当代历史学家史树青著有《独乐寺李白署书“观音之阁”考》。

        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观音阁。《日下旧闻考》引《盘山志》: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至辽时重修,有翰林院学士承旨刘成碑,统和四年孟夏立石,其文略曰:“故尚父秦王请谈真大师入独乐寺,修观音阁,以统和二年冬十月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大阁一所,重塑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

        

        辽清宁四年(1058年),修葺独乐寺塔(白塔)。白塔出土舍利函铭:“中京留守兼侍中韩知白葬…。清宁四年岁次戊戌四月二日记。”

        元大德、至大间(1298——1311年),绘观音阁壁画。

        明成化——正德间(1476——1508年,修葺,重绘观音阁壁画。

        明万历末(1607年略后),修葺,局部涂改壁画。康熙《蓟州志》载王于陛《独乐寺大悲阁记》:创寺之年遐不可考,其载修则统和已酉也。迄今久圮,二三信士谋,所以为修缮计,前饷部柯公实唱其事,感而兴起者殆不乏焉。……

        清康熙初(1664——1667年),修葺,《康熙蓟县志》载王弘祚《修独乐寺记》:寺之兴不知创于何代,而统和重葺之,距今六七百岁……一时贤士大夫欣然乐输,而州牧胡君毅然相助,共襄盛举,……宝阁、配殿及天王殿山门皆涣然聿新。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地震,《康熙蓟县志》:康熙“十八年巳末七月二十八日巳时,地大震有声,遍于空中,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王士祯《居易录》:“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凡三层,其额乃李太白书。梁拱薄 皆架木为之,不施斧凿。巳末地震,官廨民舍无一存,独阁不圮。”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修葺,覆盖观音阁壁画。乾隆二十一年《重修独乐寺碑记》:“皇上祗奉陵园,驻跸于斯寺,慨然深念末法之微,宜有加饰。……”《道光蓟州志》:“独乐寺在西门内,…寺内东偏于乾隆十八年建立坐落,并于寺前改立栅栏、照壁,巍然改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破坏独乐寺,徐会沣1901年4月1日奏片:“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四日,德国洋兵二千余名先后入城抢掠,蹂躏独乐寺,行宫、正殿、宝座及佛像,各处门窗户壁,均被洋兵烧砸,伤损不堪。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修葺,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光绪二十七年,有谒陵盛典,道出蓟州,独乐寺因为座落之所在,于是复加修葺粉饰。此为最后一次之重修,然多限于油漆彩绘等外表之点缀,骨干构架仍未更改。”

        民国六年(1917年)拨西院为师范学校,梁思成《蓟县独乐寺山门考》:“陕军来蓟,驻于独乐寺,是为寺内驻军之始。”

      民国二十年(1931年),全寺拨为蓟县乡村师范学校。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梁思成调查并撰写《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刊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1932年。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独乐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观音阁安装网式避雷针。

        1972年,观音阁在墙皮脱落处发现壁画,经精心剥出。《文物》发表文章《记新剥出的蓟县观音阁壁画》一文。

        1976年,唐山大地震,独乐寺院墙倒塌,观音阁墙皮部分脱落,梁架未见歪闪。《文物》发表罗哲文《谈独乐寺观音阁的抗震性能问题》。

        1980年5月10日,独乐寺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

        1984年,独乐寺重建1000周年,十几个省市的古建筑学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代表数百人,云集蓟县古城,共庆独乐寺千年大寿并举行学术研讨会,天津市领导为“独乐寺重建一千年纪念碑”揭幕。出版独乐寺重建一千周年纪念论文一套(共28篇论文)。

        1990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独乐寺维修工程立项。

        1993年,国家文物局将独乐寺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项目。

        1998年,独乐寺维修工程历时八年结束。修缮之后,达到“庄严依旧,风韵长存”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民国33年《蓟县志》

      2、1991年《蓟县志》

      3、陈明达《蓟县独乐寺》

      4、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5、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

      6、陈明达《义县奉国寺》

      7、祁英涛《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

      8、陈莘《中国人对辽代建筑的研究》

      8、孙丽娜《C14测年和观音阁修建史的初步研究》

      9、徐苏斌《日本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10、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文化史迹》

      11、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踏查记》

      12、丁垚《发现独乐寺》

      1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14、《中国风俗通史 辽金西夏卷》

      15、温静《略论辽金佛教寺院建筑特色》

      16、孟凡云《辽太宗引进佛教白衣观音像》

      17、魏道茹《辽代佛教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8、《中国美术史 宋代卷》

      19、李松、杨弘等《中国古代雕塑》

      20、项春松《辽代的历史与考古》

      21、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

      22、颜娟英《唐代十一面观音图像与信仰》

      23、《宫室楼阁之美 界画1》

      24、《敦煌石窟全集 建筑画卷》

      25、李志荣《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墙体构造》

      26、陈莘《中国人对辽代建筑的研究》

      27、纪烈敏《独乐寺观音阁壁画调查》

      通宝推:赵沐浴,
    • 家园 【原创】雄浑刚健的辽代遗风——蓟县独乐寺随笔(2)

      过山门,入庭院,在千年古柏后面就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观音阁。

      点看全图

      观音阁是九脊歇山式楼阁式木结构多层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楼阁建筑。阁高22.5米,东西宽26.7米,南北深20.6米。南面设月台,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金箱斗底槽”殿堂柱网,内外28根柱网、两重框架。观音阁高三层,但外观则为两层,中间设一暗层。阁内开有空井直通三层以容纳塑像,上层周有露台,可登临远眺。观音阁建在建筑在由花岗岩条石和方砖砌成0.9米高的台基上,结构坚固,梁思成考察后曾认为辽代楼阁台基虽无实物可考,但在当时应当远较今日高大,方能显现楼阁的巍峨,今天不到1米的台基是经过千年沉降后的结果,后来的考古勘测证明了他的推论。

      点看全图

      好吧,又冒出了两个武林术语,“九脊歇山顶”和“金箱斗底槽。”

      歇山顶。宋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改今称,又名九脊顶,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现存唐宋时期建筑基本上都是庑殿顶或者歇山顶建筑。歇山顶汉代即出现,汉阙画像和陶房屋明器中即有早期歇山顶的形制。比如麦积山石窟北周壁画宫殿分段式歇山顶是歇山顶的早期形态,

      点看全图

      部分重建的日本法隆寺金堂,重檐歇山顶,其人字栱是鲜明的中国南北朝风格。

      点看全图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早期歇山顶正脊较短,收山尺度较大。明清以后,歇山式建筑日益高大,同时收山的尺度缩小、正脊的尺度加长,这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高峻凝重。观音阁的正脊较清式的短,而收山殊甚,基本保持明代以前风貌。

      点看全图

      “金箱斗底槽”是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剩下两个没介绍的就简单好记多了,名字分别是单槽、双槽。“金箱斗底槽”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点看全图

      观音阁作为现存最早殿堂结构金箱斗底槽形式的楼阁建筑,屋内形成一周外槽和中部内槽两个筒状空间作为坚固的框架,中心的空井用抹角枋加强,再加上承重功能明确、构造精巧合理的斗拱层减震,结构上非常坚固,抗震性非常好。在观音阁建成的1000多年间,经历有记录可查大小地震30次,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发生8级以上强震,能够做到“官廨民舍无一存,而阁独不圯”,甚至唐山大地震时,城内和寺内房屋损毁严重,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走闪,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观音阁二楼墙壁裂了几道缝,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足见其结构技术的高超。图为1976年唐山地震后的独乐寺照片,前排就是传说中的抗震棚。

      点看全图

      观音阁的正吻,正脊,垂脊,垂兽,仙人等大都是后世重修时所配,只有少部分是辽代原物,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来风格。特别是垂兽为仙童骑于独角犀牛上,双手攀犀角,为清式所不见,图片为下檐走兽,数量系单数,与明清制同,但上檐仍为双数,仙人与山门一样也是辽代甲胄武士。

      点看全图

      正吻类似清式,但细节略有不同。正脊为双龙戏珠纹样,其正中作小亭,相传每届除夕除午以后,盘山舍利塔神灯,下降蓟城,先独乐而后诸刹。神灯降临则亭中光芒射出,照耀全城,称“独乐晨灯”,为蓟州八景之一。

      点看全图

      观音阁梁柱接触部位因位置和功能不同,共用斗拱24种、152朵,设计精巧,工艺高超,可谓集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斗拱之大成。 用梁思成原话讲“(观音)阁外观上最大特征,则与唐敦煌壁画中所见之建筑极相类似也。伟大之斗栱,深远这檐出,及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

      点看全图

      但实际上,与保存较多辽代原貌的山门相比,经过后世整修过的观音阁出檐远不及山门深远,乾隆时增修的檐角增加的四个支柱虽然增强了结构的坚固性,可也破坏了观音阁整体的美感。

      点看全图

      唐宋早期建筑维持较长出檐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怕雨水冲刷的承重夯土墙体。宋元以降,砖瓦烧造技术日益成熟,到明清时,建筑外墙虽外貌与前代相似,但较高级的建筑已经全面应用砖墙,不再像以前那样经不起雨水冲刷,而出檐变短除了减轻挑檐机构的负担外,也有利于采光……,因此,刨除审美方面的因素,明清建筑的短出檐也有一定道理。

      点看全图

      作为楼阁建筑,观音阁的命名是有其道理的,楼和阁近代含义已经混用,但在古代的含义确是泾渭分明,自地面立柱网,柱网上安铺作,即是“平坐”,上面再立柱网建殿屋,即为阁;自地面建殿屋,又在上面建平坐殿屋,就是楼。简单说,最下层是“平坐”的就是阁,最下层是殿屋的就是楼。宋代宫廷画《滕王阁图》是现存最早滕王阁图本,反映了宋代滕王阁形象,现在重建的滕王阁就是根据这幅画复建的,这幅是明代仇英的摹本。

      点看全图

      没有找到宋代黄鹤楼界画的合适图片,弄个元代对付看吧,夏永黄鹤楼图册中的局部,两相对比区别一望而知。

      点看全图

      观音阁顶为阁前上方悬鎏金额一方,楷书“观音之阁”4字,左下方落款“太白”,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梁思成考察后认为“观音之阁”几个字“笔法古劲而略拙,颇似唐人笔法。阁字下署‘太白’二字,其为后代所加无疑”。朱桂辛先生怀疑明代内阁首辅李东阳书,而后人误为李太白。至于何说为是,大家都是靠猜……

      点看全图

      好吧,李白唯一传世墨迹就是《上阳台贴》,还是草书。文曰: “高山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李白的诗风和书风有一个小故事描绘的很是传神:“玄宗命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栏于其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跱龙拏。”《上阳台贴》,卷后元代张晏的题跋更是直截了当:“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与欧、虞、褚"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的庙堂衣冠,宫廷气象不同。李白的书法笔法迅急奔放,用笔提按顿挫分明,运笔快捷,线条开展奔逸,不拘章法,但行气自然贯穿其中。另一个大行家宋徽宗的评价李白的书法 “字画飘逸,豪气雄健”。难怪毛泽东为之反复把玩,爱不释手。

      点看全图

      好了,下笔不到千言,离题已是八百,就此打住书归正传,看观音阁牌匾字体法度森严,古拙方劲,我认为朱桂辛先生说法为是。

      李白据说宋代李白真迹还有相当数量,抛开民间私藏,《宣和书谱》就收录5件,但传承至今,只剩下这一件海内孤品,可谓弥足珍贵。在这里,请顺便允许我向千金散尽破家为国,使国宝不流失海外的张伯驹先生聊表敬意,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点看全图

      阁前下层悬一匾,书“具足圆成”4字,为咸丰御笔;1964年4月,梁思成和夫人林洙一起到蓟县联系准备重新测绘独乐寺的事宜。在观音阁的月台上,梁思成指着咸丰皇帝所题“具足圆成”的匾额说:“‘具足’是佛家语,‘圆成’不是佛家语,应为圆通,是咸丰弄错了。”

      点看全图

      下层内额牌匾是“普门香界”,乾隆御笔。

      点看全图

      观音阁底层是砖砌下肩的实墙,中上层是藏有斜柱的编壁夹泥墙,形制与应县木塔改动前辽代墙壁一致。由于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镇国寺大殿、开元寺钟楼等唐、五代建筑墙壁都经过后世重修,所以观音阁墙壁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建筑墙体修砌实例。图为梁思成考察时的独乐寺墙体结构。

      点看全图

      进入观音阁内,可见塑有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和两尊胁侍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泥塑像在阁内中心,高16米,站在高出地面72厘米的须弥座上,穿过二、三层平台,直入大阁顶部的覆斗型藻井,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泥塑佛像。

      该塑像用木料做骨架,钉铺板皮后再覆盖薄灰泥彩塑,面部慈祥,微带笑容,两眼凝视远方,着衣得体,绚丽端庄,两臂披帛飘洒,仪态优美端庄。由于塑像的体高约当一般人体高的九倍,因此只有抬头仰望,才能看到观音的面容,这更增强了庄严崇高之感。

      点看全图

      为了充分显示这尊巨像的仪容,古代匠师在构筑这座高阁时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设计,在阁内槽的第一层楼面上开有矩形洞口,又在第二层楼面上开了呈六角形的洞口,形成上下贯通的空井,使大像矗立在其中,头部直伸达第三层明间,几近阁顶,上面覆有一仅遮盖住十一面观音头顶的“斗八藻井”。三层框架结构不同也有助于防止框架结构变形,增强观音阁整体刚性。

      点看全图

      为了使信徒在礼拜时能仰观全像,所以不像一般小型佛教立姿造像那样,采用挺身直立的姿态,而是特意地将大像塑成身躯微向前倾,这自然增加了塑制的难度,让塑像那硕大而沉重的躯体,既向前倾又须保持平衡和稳定。但是这样的体态,不仅使人们自下仰望时可看清全像,特别是可以看清他的面孔,而且微俯的神态又令人产生慈祥亲切之感。这张是关野贞拍摄的观音阁十一面观音像。

      点看全图

      为了将塑像异于常人的多条手臂处理的自然,通过保持造像两条主臂正常比例结构,将其余十几条手臂分置于肩背部,并由垂发,披帛等将其区分为前后层次,使肩后手臂呈扇形向左右辐射,与主体端严稳重的造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点看全图

      由于大像的头部直伸达阁内第三层明间,故此明间前檐门窗射入的光线,照亮了大像的面庞,而且自上下射,当人们自较暗的阁的底层仰望时,似乎巨大的十一面观音像沐浴在下泄的光焰之中,增强了庄严神圣的气氛,也散发着一种超自然的宗教神秘感。

      点看全图

      从美学设计上看,观音阁的下屋内槽顶部虽然也设门闇,但是内槽是连通上层的筒状空间,使内外槽形成一个巨大的空间来安放观音像,通过预定的观赏角度使观音阁每一层都是一幅独立的构图,一进门就能看见观音坛座,从下层看,能看见观音立像及全部背景,到了中层则看见观音胸像居中其下环饰精致的勾栏,其上是藻井的背景,最上层则是精致的十一面观音头部塑像。

      点看全图

      当人们自下仰望大像以后,自然产生想要更清晰地瞻仰巨像面容的企望,观音阁的设计者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作了周密精巧的安排。由于观音阁是专为供奉巨大的十一面观音塑像而设计建造的,故此一切都以巨像为中心,殿阁中央是前已提到的穿透第一层和第二层楼面的天井。循阁侧的阶梯登上暗层,可以回绕矩形井口四周,礼拜观赏大像,但光线颇暗。

      点看全图

      再循梯向上,登至全阁最高的第三层,由于这是前檐设置门窗的明间,人们从较暗的二层刚一登临,先是面对门窗看到阁外一望无际的天空,即是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目前一片光明。带着这样的感觉转身向内,十一面观音的巨大头像,似乎就在这一片光明中从中央的六角形井口升起,呈现在人们目前。她面相庄严,弯眉长目,丰颐重颔,略带笑意。在主面的上方,又分四层呈现出另外的十面,下层四面,第二层三面,第三层两面,最上一层一面,呈塔形配置,全高大致与下面的主面高度相当,因此显得比例协调,无上重下轻之感,显示出十一面观音与其他佛教造像不同的独特仪容。

      点看全图

      在井口的六面都安有栏杆,人们可以围绕井口对大像礼拜观赏,并可向下俯瞰阁的底层。由于大像主面之上的十个小面中,有的是面向斜侧或左右两侧的,而且所呈现的容貌和表情又各不相同,据佛经所载,或作慈悲相,或作瞋怒相,还有的作白牙上出相,暴恶大笑相,最上一面作佛面。要想看清各面的不同,也只有围绕井口,才能达到目的。

      点看全图

      可惜今日大像因遭后代,特别是清代重新妆修,除巨大的主面仍保持原貌外,上面的十个小面均粉饰得一个模样,呆滞无神,无复原来的形貌。本来各面的冠上皆有佛像,也被涂饰得无迹可寻。幸而主面未遭损毁,还保留着原塑风貌,并显露着颇为浓郁的唐代遗风,是辽代较早的艺术杰作。跟修饰前相比较,判若两人......

      点看全图

      大像的身躯,也大致保持原塑形貌,只是屡被后代妆修,衣纹等较显臃肿,并施加粗俗的近代彩绘,致使大像丧失了部分光彩。但像体自两肩下垂的披帛,横于腰腹两周,并转绕两臂而下垂,仍为原塑形态,同样保存着唐代遗风。据佛经所述,十一面观音左手应下垂执内出莲华的军持瓶,右手作施无畏印。但现大像左手下垂,并未持物,不知是否原塑即如此。下图即为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唐代十一面观音像。左手上举持杨枝,右手自然下垂持净瓶。

      点看全图

      ps:最近非常忙,只能缓慢填坑,先去喝口水

      通宝推:空格,天涯行者,桥上,晴空一鹤,快刀浪子,花大熊,mezh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求助列位,哪儿有好用的免费图床?
    • 家园 好文,分量十足,一口气读完要花不少精神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