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原创】同学少年多不贱--- 毕业20年 -- 汴梁牛二

共:💬28 🌺28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原创】同学少年多不贱--- 毕业20年

    毕业20多年了,前几天意外得到了一个热心同窗整理的通讯录,很多都已经淡忘的名字又浮现出来。过去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变化极大的20年,然而大体上看,各位同学都当得上生活安康,事业有成。我们是一个学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大班,本科大约有150人;后来上研究生和我仍然同班的有20多位。我大概整理了一下这份通信录,觉得稍微解读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

    先说学术界。尽管大家对现在国内学术界有很多意见,但是如果光从我们班20年为尺度看下来,学术界还是非常公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班上后来读了博士留在高校的,也有十几二十位。但是他们现在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我们当初对他们学术能力的评价完全一致。

    首先,天才级别,我们班甚至全年级公认的只有一位。此大牛当年读书的时候,完全碾压我们。记得选修复变函数,大家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此君上去就和老师说,您有一个推导好像有点问题。从此我们每到课间,就看他被老师带进教师休息室一人一颗烟对坐聊天。大牛来自偏远乡村,英文口语极差,抽烟喝酒赌博无所不为,然而是唯一一位大家都承认的数学天才。此人毕业的时候学校拼命留没留住,去哈佛读了个博士以后回国。现在在一所名校任教,当正教授博导的时候还不到30岁,杰青,千人之类的拿了一大堆。现在已经是副校长,学院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据说当院士是早晚的事情。

    其次,聪明勤奋级别。这样的人班上不少,学习也不见得如何努力,但是成绩非常好。大牛只是传奇,其实对我没什么影响,倒是这批人围绕在身边,使我不得不承认人和人之间确实有智力差异。这群人里面留在高校的几个,现在都已经是名校的正教授博导,在行业里面颇有声望;虽然有时还是要为申请项目忙碌,但是已不需要亲力亲为。隔三差五的出去开个会,算是日子过得最舒坦的一帮人。有次拜访一个同学,他说其实在高校教书也和创业一样,评上教授当上博导,有人有枪有地盘,差不多等于创业成功,自己主要精力就在四处搞项目养活团队,顶多制定一下战略。但是像大牛那样公司IPO,则需有超人的才能。

    最后,埋头苦干型的。我当年的看法就是天赋和学习能力和我差不多属于泯然众人的,也有因为种种原因读到博士的并且留在高校做科研的。这批人不多,有海龟也有土鳖。共同的特点是现在还是一个副教授,只能带硕士生,都还处于辛苦开拓阶段。

    总的来说,对于留在高校的这批人,只看名单回忆不打听现状,就可以推测出他们现在在高校里的地位和名望,真是分毫不差。这个和我们进入工业界的同学差异极大。其他行业的,可能当年是个混混,现在成了大公司总裁;当年的学习尖子,现在却只是一个小职员。但是在学术界,再没有比这个看起来更公平的了。

    这是国内学术界的情况。我们班这么多人,后来去美国读书的相当多,看了一下至少有30人。大部分人读到了博士学位,但是没有一个在美帝的学术圈混。可能是因为这些年信息行业太火爆的原因吧。几乎所有人都集中在湾区,有时开一次聚会比我们国内在北京聚起来的人还多。这些同学都在各类科技公司,Intel,CISCO,HP等。但都还是工程师级别,似乎没有谁特别出众的,每人两个娃倒是标配。可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接下来说说在国内不同行业的同学。

    通宝推:小豆豆,dfindy,遥仰凤华,脑袋,jboyin,领班军机,辣椒,柏林墙,my8883,
    • 家园 同学少年多不贱(三)--- 洋买办

      在国内的同学中,大约有一半去了各类外企。正如前面说过的,当年也曾阔过。现在人到中年,碰上外企风雨飘摇时候,也算是福祸相依。

      在我看来,去外企的同学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上升空间有限,而技术消退过快。几十个同学,在外企混了这么多年,一个国家级的高管都没有。混的好的不过是一个部门经理,大部分还是项目经理之类的。外企的技术部门说白了,技术含量非常之低,混了很多年唯一长进的是PPT,所以金融危机一来,当然是直接冲击的对象。

      想当年外企也是有鄙视链的,以我们专业而言,大约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CISCO,Juniper,微软,以及后来昙花一现的谷歌这样的公司。算的上是顶级外企,就算是研究生毕业,要进去也是需要精英加点运气。98年的时候我在郑州皇冠假日酒店邂逅一个去了思科的研究生同学,此君已经是年薪30万,在哪个北京房价4000的时代,真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看得出酒店和他极为熟悉,直接升级套房。当前台问说您这次住多久时,他直接回答2个星期吧。我很吃惊的说郑州这么近,你周末也不回去么?他说要回去的,但是懒得多办一次退房入住手续,所以周末房间就空着吧。当时的挥霍如此。最可气的是那时郑州出租车比较难打,酒店门口很多开黑车的。为首一个头目买了一台本田雅阁,声称只拉思科的人,其他公司的人问价,他大手一挥叫傍边的捷达说你去做哪个。。。这类同学,后来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还是出国去了。剩下几个大多走上了创业之路,在互联网和O2O领域浮浮沉沉,算是黎明前的黑暗吧。有一个同学颇具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国企跳到外企,然后找了个机会转到美国去工作,没想到前两年此外企又被老东家国企给收购了。算是转了一大圈又回来了。

      第二类是像HP,IBM,Oracle这样的IT公司。这类公司的同学们,一般中规中矩的干了好多年,因为资历深往往可以辗转多个部门躲过一轮轮的裁员,多少能够保住自己的饭碗。有些同学没躲过就成为各类小型外企的首代或者总经理,反正各类不知就里又想进入中国的小公司很多,特别是以色列,英国和一些北欧国家,混上两年没啥收获,老外撤了就再换一家。目前看,由于有大公司背景,又沾了点IT公司的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都能扯几句,现在发展的还不错。

      第三类就是像moto,爱立信,nokia,朗讯,阿尔卡特这类的通信类外企。当年是出了名的大波轰的招人,我们那些年的毕业生,只要想去终究能找一家混进去。现在随着通信类公司的衰退,受到的冲击很大。虽然还说不上窘迫,但是好些人已经是多次迁徙。我有一个同学,在MOTO工作多年。最近几年的时光,先跳到了爱立信,从爱立信被分到索爱,从索爱跑到nokia,又从nokia跑到联想。我想人到中年,还这样一年一换公司,总归不是好事。大家虽然房子早买了,但是孩子还小,生活水平摆在那里也难以降下来,还要为自己攒养老钱,父母老迈医疗看护都需要依仗,所以别说收入降低,就算跟不上CPI也是很难接受的。有不少同学最后去了华为,虽然钱也没有少挣,但是这个年龄还要去非洲南美闯荡,来个东南亚就算美差,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总之,去外企的同学,如果迷乱在当年的繁华中,没有早想出路,一下就这样过了十几年。现在不免有朝不保夕的惶恐,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通宝推:领班军机,
    • 家园 专业选得好

      我们那个专业,全班28个人无一从事,后来听说学校把这专业取消了。

    • 家园 看来咱们本科是一个专业

      但未必同校。

      我们是母校由“学院”改称“大学”前的最后一届毕业生。一晃快30年了,同学中当年的学霸已是IEEE Fellow和权威无线通信期刊主编;15岁入学的小室友也混成了正教授、博导;无论品学兼优还是调皮捣蛋的都不乏出类拔萃者,比如国内智能楼宇和安防系统的大佬,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首席专家,中电科集团若干研究所的所长、副所长,以及某核潜艇基地通信系统主官。

      向来热心张罗校友聚会并多次慷慨买单的老L,竟在“天网行动”红色通缉令百人榜上名列前茅,至今下落不明,实在出人意料;更可惜的是,被总参二部特招的兄弟入伍几年便被传“自杀”,但始终死不见尸;同宿舍和隔壁朝夕相处4年的小F和小W早在10几年前即身罹绝症而先后辞世。

      当然,去掉正态分布的两头,剩下最多的还是如我等这般波澜不惊、平凡度日的工薪族。

      同学少年,白云苍狗,不免令人唏嘘。

    • 家园 同学少年多不贱(二)--- 国家队

      我们本科毕业的时候,差不多是计划分配的尾巴。虽然已经有诸多松动,但是名义上仍需接受国家委派。大量的研究所,研究院,工程院拿着指标来要人。有些比较穷的省来的军工企业,直接了当的找到本省籍学生,说我有国家指标,这个专业本省就你一个,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但是实际上校方也做诸多考虑,那种深山老林里面的工厂也没有到了非要绑人的地步。所以很多同学最后还是去了各类国家或者部委的研究机构,去工厂的几乎一个都没有。

      这类的同学,在刚刚毕业5,6年的时候,看起来生活很惨。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分配制度已经寿归正寝,我也去了一家外企工作,开始了全国各地五星级酒店的穿梭之旅。那时候去拜访一些在航天航空系统的同学,看他们还住在乱糟糟的集体宿舍里面,有的结了婚的就有一间筒子楼还要自己生煤炉子。我那时候一个月已经挣一万块,一问这些同学,普遍还在拿800,900的工资。那时候飘飘然自我感觉好的爆棚。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国家对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投入的不断加大,情况倒了过来,各类不可一世的外企风雨飘摇,今天裁员明天重组的。而这些国家机构里面的同学,生活稳定,工作轻松,是现在同学聚会的主力。

      现在毕业20年,进入各类研究院所的同学们,大抵分为两类:

      逍遥派:以女同学为主,好些已经进入半退休状态。基本上围着孩子家庭转。时间充裕,生活悠闲。收入什么的也挺好。好些都是晒娃狂魔,孩子们也培养的好。进入国家机器的一个好处是组织关心多,结婚都很早。不少人的孩子都已经上了大学,至少有7,8位直接去了常青藤读书的。

      实力派:很多人已经成为部门主管,主任一级。虽然看着很忙碌,但是毕竟是国家的事情,压力也不大。从事的项目挺让人羡慕,有搞电磁弹射的,有搞奔月工程的,有搞预警机的。虽然只是其中的一小块,但多是独当一面,几千万的大项目。

      这些同学们生活逍遥,在大院里面生活,万事不愁。家庭生活结构稳定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所有人都有单位分的房子或者福利房。因此多有余力多购买了1,2套商品房。这些房子现在价值数百万至千万,也是分享了国家发展的红利。我看我的一些同学,原来市里买的学区房,等孩子上大学了以后回到卢沟桥附近自己单位大院里面住。哪些房子位置虽然有些偏僻,但是单位像个小社会并不冷清。房子大至少有150平米,车位充足。手中的学区房租出去也有8,9千的收入,要是卖只怕至少有5,6百万。这样的单位工作以后自己生活养老无忧,能不逍遥快活么?

      我的直观感受是,关键在于“不折腾”。这20年国家发展很快,当年毕业的时候大学生又少,学的专业也不错,只要稳定的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总是过的不错的。去国营单位也罢,出国也罢,20年下来一个稳定的生活和未来是跑不掉的。就怕乱折腾,比如先去国营单位,干几年又觉得没意思跑出来去外企干,没几年又离婚了想出国换个环境。这么三两下的折腾,很多机会就错过了。

      • 家园 桂电95级的也说一下

        桂电和成电也算是电子部下面兄弟院校,也是IT专业,正好可以和学长所说做个印证。

        我们95级也是个120人的大专业(分了4个小班),去年同学毕业15年聚会,大家谈起现况,大概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学长那是整体差了一个级别。

        具体的说,毕业去国家队院所的也不少,十几个总是有的,主要是电子部下面的十四所,六所等。不过多数都在一两年后跳出来下海了。留在所里面的,也就是个小头目到中层。

        去体制内的也有不少,多数都在各机构的IT部门,做个大网管,现在一般都是科长副处了。

        靠近广东,下海的很多,最好的一个做销售起家,搞了个工厂做电子元器件据说三版上市了。其他的各种小老板和企业中层,或者各类IT公司小头目。

        在外企通讯行业的不少,也过了10来年好日子,但是随着北电等全面溃败也纷纷面临二次择业。

        到是毕业去华为的几个,分红拿到手软。

        唯一一个钻研技术的写了一个PHP框架算是比较知名但是也只有七八个人三五条枪。

        唯一普遍幸运的是,工作时间早,普遍在低房价的时代买房了,农村家庭或家庭条件稍差的一般是一套房子,稍好的有2-3套房子,如此而已。

        总体看相差5年几乎就是相差了一个时代。

        当然成电应该比桂电好一些。

      • 家园 国家队是正好碰上了中国发展的黄金期

        尤其是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各行各业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每年以20-30%的速度暴增,所以体制内的军工,央企和部委研究院的经费就突然充足起来,体制内的待遇也水涨船高了。从100年为尺度看这种爆发期可遇不可求,如果80年代以前进入体制内研究院所,可能要在筒子楼住很多年。

        看到楼主当年拿10k但是同学只能拿800,只能感慨90年代正是外企的黄金期。一个中国同事也是90年代初通信专业毕业,去的北京的Nortel起薪就有5k,但是他爸爸,一个北京好医院的主任医师也只有两三百块月薪,突然就觉得钱多的花不完。当年如果能放得下这么巨大的差异,安心在体制内工作也非常人的定力了。

      • 家园 你们同学生孩子真够早,咱们差不多时候毕业,

        俺们同学中孩子最大的还在初中呢。俺认识一个航天部的,跟俺同年出国,结果2002签证最差一年,三签都没过。结果又申请英国,最后去了英国,碰见了恶导师,6年都不能毕业,资助还没了,当装卸工维持,不小心弄成了腰间盘凸出。回到北京一看,当年的同事们全都支撑一大摊了,成了中层领导。他跟俺同龄,现在在北京成了打工一族。这是当年北航的硕士,错过了国家经济飞腾的东风,去了鸦片国,又不幸没找到好老师,这辈子基本毁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