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兰陵王破阵 -- 赫克托尔

共:💬84 🌺6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兰陵王破阵

    1. 晋阳之战

    兰陵王高长恭一生中打了3场大仗,广为传颂的“兰陵王破阵”,专指第2场——北邙之战,也叫第二次邙山之战,用于区分发生在543年,东西魏之间的生死相薄。

    晋阳之战是兰陵王参加的首次战事,此役本身不很复杂,关键是说清前因后果。

    北齐的实际建立者是兰陵王的爷爷高欢(496—547),后追封为高祖神武帝,相当于北齐版曹操。高欢传长子、兰陵王之父高澄(521—49),后追封为世宗文襄帝。高澄还没来得及篡位,便遇刺身亡,传弟弟显祖文宣帝高洋。550年,高洋篡东魏,国号为北齐,成了北齐开国皇帝。

    高洋继位前,貌似弱智,“内虽明敏,貌若不足”,被人轻视。继位之后,人们才发现,此人不同寻常,《北齐书》评价他:“帝少有大度,志识沉敏,外柔内刚,果敢能断。……至于军国几策,独决怀抱,规模宏远,有人君大略。又以三方鼎跱,诸夷未宾,修缮甲兵,简练士卒,左右宿卫置百保军士。每临行阵,亲当矢石,锋刃交接,唯恐前敌之不多,屡犯艰危,常致克捷。”

    高洋在位的10年间(550—59)是北齐最强盛的时期,北周畏惧,“西人震恐,常为度陇之计”。每年冬季,黄河西岸的北周人,怕东岸的齐军过河进攻,到黄河上凿冰。

    高洋死后,北齐陷入内乱。先是高洋的儿子高殷继位,不久被叔叔肃宗孝昭帝高演推翻,高演在位1年,希望传给儿子高百年,死前决定传位给弟弟世祖武成帝高湛(537—61~65—69)。高澄、高洋、高演、高湛,都是神武帝高欢与元配娄昭君的儿子,4兄弟相继为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兄弟连续为帝的最高记录。

    从559年文宣帝高洋驾崩,到561年武成帝高湛继位,2年间,换了4位皇帝,北齐日渐衰败,之前一直主动进攻的北齐,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轮到北齐在冬季凿冰了,“及帝(武成帝高湛)即位,朝政渐紊,齐人椎冰,惧周兵之逼。”所以,北齐名将斛律光感叹:“国家(北齐)常有吞关、陇(北周)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声色!”正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北周篡位比北齐晚,556年,北周版曹操宇文泰去世,嫡长子,老三宇文觉接班,但这孩子太年轻,才14岁,由堂兄、晋国公宇文护摄政。次年,557,宇文觉篡西魏,建立北周,实权继续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里。

    这位北周的开国皇帝15岁,不甘心做傀儡,想揽权,被堂兄废黜、杀掉,换成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534—57~60),这位虽然是长子,却是庶出,本来轮不到他做皇帝,现在三弟屎了,才上台为帝,是为周明帝,庙号世宗,宇文毓是第一位周世宗,后来有个更著名的周世宗——柴荣,小旋风柴进的祖宗。

    周明帝又想揽权,560年又被宇文护废杀,加上老二早死,轮到老四宇文邕,是为周高祖武帝。宇文邕汲取两位哥哥的教训,表现的很老实,宇文护想干啥干啥。宇文护虽然跋扈,却很能干,北周、北齐的实力对比倒转,就发生在他摄政的16年间。

    572年,宇文邕终于干掉宇文护及其亲族党羽,独立执政。为了证明杀宇文护的合法性,宇文邕给堂兄扣了许多罪名。不过在574年,宇文邕为宇文护平反,“诏故晋国公护及诸子,并追复先封,改葬加谥”,承认其历史功绩。

    宇文护治国有方,缺点是不会打仗,“性无戎略”,这是他垮台的重要原因。作为执政者,不会打仗不是大缺点,寻找、培养、任用能打仗的就行了,例如孙权,自己领兵,几乎屡战屡败。但孙权善于挖掘人才,手下名将如云,不用亲自领兵。

    宇文泰去世的556年前后,西魏-北周的第一代名将,相继去世或死于内讧,例如隋文帝杨坚的老丈人、唐高祖李渊的姥爷、6大柱国之一独孤信,被宇文护逼死。6大柱国中,唯一活到邙山之战的,只剩下燕国公于谨(493—568),但年过70,行将就木。560年代初,北周的头号名将成了大将军杨忠,此人的儿子更有名,后来篡北周的隋文帝杨坚。

    杨忠英勇善战,对宇文护而言,却不是好消息,杨忠是被宇文护逼死的独孤信的老部下,兼儿女亲家,与宇文护不对付,《周书 杨忠传》说“晋公护以其不附己,难之”。

    既然老将军们死的死,杨忠又不对付,那么,宇文护就得寻找、栽培别人替自己打仗了。

    顺便说下老杨家,572年宇文护被宇文邕干掉,此时杨忠已经死去 4 年,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态度,周武帝宇文邕重用杨忠的儿子,隋国公杨坚。杨坚的长女杨丽华生于561年,573年,就是宇文邕杀宇文护夺权的第2年,宇文邕娶12岁的杨丽华为太子妃,而当时太子14岁,从年龄来看,杨丽华太小了,然而对政治婚姻而言,新娘子2 岁也不算小。就这样,宇文邕和杨坚做了儿女亲家。

    再往后,宇文邕的废柴儿子周宣帝在位2年,屎了,杨坚辅政,干掉外孙,篡北周,建立隋朝,隋朝的名字来自杨坚的封号——隋国公。

    回到560年代,宇文护重点提拔、栽培 2 个人为将。一个是尉迟迥(516—80),他是宇文泰的外甥,算辈分是宇文护(513—572)的表弟。在宇文泰朝,尉迟迥率军南下,利用南朝梁国内战的机会,吃掉四川,所以尉迟迥的人脉、能力、战功都不低,宇文护专权时,从种种迹象看,他投靠了宇文护。宇文护倒台后,尉迟迥虽然没被整肃,但地位大幅下降,失去了方面大将的资格,576年,宇文邕出兵东征灭北齐,尉迟迥没参战。直到宇文邕的废柴儿子周宣帝朝,尉迟迥才咸鱼翻身,出镇北齐故都邺城。见杨坚大权独揽,有篡位的动向,尉迟迥在邺城起兵另立中央,被杨坚迅速平定,“自起兵至败,六十八日”。

    另一个是齐国公宇文宪(544—78),周武帝宇文邕的弟弟,排行老五。在宇文泰的儿子中,重要的是前6个,老大、老三、老四做了皇帝,老二早死,老五是齐国公宇文宪,宇文邕夺权后加封为齐王,老六是宇文邕的同母弟卫王宇文直。

    从傀儡皇帝宇文邕的角度讲,当然希望栽培最亲的同母弟老六宇文直。宇文直也的确是宇文邕的铁杆亲信,572年宇文邕找借口召宇文护入宫,亲手用玉珽将宇文护砸倒,又让宦官用刀砍死宇文护,这个宦官惶惧,下不去手,早已在后面埋伏的宇文直跳了出来,将宇文护砍死,这才结果掉宇文护。

    宇文护栽培宇文宪,除了宇文宪的天资出色,“智识不凡,当成重器”之外,恐怕更重要的动机是用来牵制傀儡皇帝宇文邕。如果傀儡老四宇文邕不听话,就换老五齐王。有个重要证据,宇文邕继位前,已经生下长子,未来的周元宗宣帝宇文赟(559—78~80),却一直没立太子,572年3月宇文护被杀,4月马上册立宇文赟做太子,绝了宇文宪继位的念想。578年宇文邕驾崩,宇文赟接班,见“诸王有异志”,马上杀掉宇文宪以绝后患,没料想皇族内讧,便宜了岳父杨坚。

    邙山之战前,齐国公宇文宪担任柱国、雍州牧,之前坐镇四川,担任益州刺史,虽然有一定行政经验,依然还是个从来没打过仗的20岁的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宇文护、宇文宪、尉迟迥,就是邙山之战的北周三人团。这个组合中,宇文护不懂军事,“性无戎略”,宇文宪将来成长为一代名将,现在还不行,名将是磨练出来的,亚历山大那样的天才可遇不可求。只有尉迟迥能打。所以3人中,充其量有1.5位名将。三人团辅以太保郑国公达奚武(504—70)、庸国公泾州刺史王雄(507—65),这两位都是50岁左右的沙场宿将。

    北齐方面,也是三位大将,一战成名的兰陵王后面再说。真正的带头大哥是段韶(?—571),高欢元配夫人娄昭君的外甥,论辈分是北齐皇帝高湛的表哥,兰陵王高长恭的表叔。段韶生年不详,从他在528年担任高欢的亲信都督来看,生于510年前后,时年50多岁,与周军中的达奚武、王雄相当。

    在北齐的第二代将领中,段韶最为优秀,地位、战功、血脉相当于周军中的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

    斛律光,听姓氏就知道是北方胡人,其父亲斛律金也是北齐名将,跟着高欢打天下。546年,高欢在行军途中,命斛律金唱《敕勒歌》,以鼓舞士气: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的作者不详,斛律金是最早的演唱者,如果一定要找作者,只能是斛律金。

    斛律光比他爹更优秀,不仅能征惯战,还与皇室结亲。长女嫁给肃宗孝昭帝高演的皇太子高百年为太子妃,次女嫁给当今皇帝世祖武成帝高湛的太子,未来的齐后主高纬。不过这俩女儿都很倒霉,大女婿高百年没能继位,高湛继承了高演的皇位,高百年自然成了叔叔高湛的眼中钉,被杀,斛律氏绝食殉夫。二女儿小斛律氏未来做了皇后,然而女婿高纬猜忌斛律光,杀掉斛律光,这位皇后也被废,出家做了尼姑。北齐灭亡后,小斛律氏才还俗改嫁。

    兰陵王高长恭,本文的主角,虽然他的戏份并不多。高长恭是世宗文襄帝高澄的6个儿子中的老4,还是6兄弟中唯一母亲不明的。高长恭生于541年,比周军中的齐国公宇文宪大3岁。军政经历与宇文宪相似,战前做到并州刺史,相当于山西省长,宇文宪做过益州刺史,即四川省长。560年,高长恭被堂弟恭宗高殷封为兰陵王。563/4年,突厥大举入侵并州首府晋阳——今太原,高长恭首次参战,相比从未打过仗的宇文宪,高长恭的经验值高的多。也靠这一战功,高长恭成为北齐皇室中的头号名将。在未来的邙山之战中,兰陵王代表北齐皇族出战,光芒完全盖过宇文宪。

    从宇文宪、高长恭的对比,不难发现宇文家比高家低一辈。高欢(496—547)比宇文泰宇文泰(507—56)大约一轮,第二代的年龄差更大,高欢在25岁生长子文襄帝高澄(521—49),宇文泰27岁生长子明帝宇文毓(534—57~60)。邙山之战时,齐帝高湛27,周帝宇文邕21。高澄20岁生兰陵王高长恭,比宇文邕、宇文宪都大。宇文邕的只活了35岁,其子周宣帝青年继位,纵欲无度,享年21岁,末帝宇文阐6岁继位,被姥爷杨坚篡位。宇文家晚育短寿,是北周灭亡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同为三人团,北齐方面3位名将,北周那边最多 1.5 个。

    在北齐北周北面的蒙古草原上,是更为强大的突厥汗国,齐周为了战胜对方,争相向突厥献媚、求助。突厥利用两国的矛盾,里挑外撅,从中渔利,所以他钵可汗(?—572~581)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公然称周、齐两国为儿子。

    563/4年(周保定3年,齐河清2年,南陈天嘉4年)的晋阳之战,是周、突厥联军与北齐的战争的组成部分。当时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553~572)“部众既盛”,北周“时与齐人交争,戎车岁动,故每连结之,以(突厥)为外援”。经过颇费周折的外交往来,北周与突厥达成婚约,木杆可汗将一个女儿嫁给周帝宇文邕,两国联手进攻北齐。

    563年冬9月(农历。如无特别说明,本文的月份都是农历),柱国、隋国公杨忠为总司令(元帅),亲率1万步骑,与还没到的突厥人组成北路军。太保达奚武率步骑3万,从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盆地出发,溯汾河而北上,进攻北齐的临汾城(当时叫平阳)。两路大军南北对进,以钳形攻势,合击北齐陪都太原——当时叫晋阳。此役是宇文护执政以来,首次大规模攻齐。

    杨忠的北路军,绕道内蒙古,途经老家——当年北魏六镇中的武川镇(今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呼和浩特北11点钟方向),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随即大军南下,进入今山西境内。

    山西省略呈平行四边形,北方是明长城,南方是王屋山、中条山,东界是完整的太行山脉,西面是南北走向的黄河。发源于山西中北部的汾水,自东北向西南流入黄河,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沿着这条对角线,山西从东北到西南,是连珠般的5个盆地: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盆地,加上山西东南部相对独立的长治盆地,共6大盆地,还有较小的灵丘盆地等等。

    从史书提到的几个地名看,杨忠的北路军从内蒙南下,顺利攻入大同盆地,继续向南进军,攻破位于恒山山脉中部、分隔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的“陉岭之隘”(《周书 杨忠传》),也叫“齐长城”(《周书 武帝纪》),位于今山西中北部忻州市代县西北,就是后来著名的雁门关。“忠纵奇兵奋击,大破之”,突破雁门关,进入忻定盆地。随后杨忠留下一部分人马,留守忻定盆地东北方的灵丘城,主力继续向南,指向太原所在的太原盆地。灵丘位于狭小的灵丘盆地中,灵丘虽小,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向西南经平型关可进入忻定盆地,沿唐河(当时叫滱水,滹沱河左岸支流)向东南,穿过太行山上的倒马关(古称鸿上关、常山关、铁关),便可进入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这条路有个专有名词——蒲阴陉,为太行八陉的第七陉,也有人认为这条路是第六陉飞狐陉下面的唐河道。杨忠留兵于灵丘,既保证南下大军的后方,也能从北方威胁北齐首都邺城。

    12月(农历,西历为564年初)见周军进展顺利,木杆可汗亲率10万突厥骑兵,与杨忠会师,继而周-突联军从大同盆地(当时叫恒州)分3路南下。按前面的数字,北路周-突联军应该是11万人,《北齐书 武成帝本纪》却记载北路周-突联军超过20万:“周将杨忠帅突厥阿史那木汗(木杆)等二十余万人自恒州分为三道,杀掠吏人。”无论如何,联军肯定超过10万。

    此时天公不作美,连下几十天大雪,南北千余里,平地积雪数尺,还有“霜昼下,雨血于太原”的奇怪天象,给双方的行军、补给,都带来巨大困难。齐武成帝高湛急忙从首都邺城赶到太原,为前线将士撑腰打气。高湛登城远望,见突厥大军结成大阵南下,大阵东到太原东侧的汾河,西到太原西侧的风谷(也叫蓝谷、岚谷、现在叫风峪沟),吓得打算逃回邺城。大侄子、高澄的嫡长子河间王高孝琬(541—566)拦下高湛,建议高湛让赵郡王高叡(534—569。高欢的弟弟高琛之子,高湛的堂兄)统一指挥齐军,高湛同意。

    次年即564年春正月,大雪终于停了,但依然寒风凛冽,冻彻骨髓。周军以步兵为前锋,从西山出击,推进到距离太原城2里处。齐军众将打算出城逆袭,平原王、并州刺史、太傅段韶指出:“步兵的气势和冲击力本来就有限,现在积雪深厚,阻碍行动,不方便我军逆袭,不如结成战斗队形,待敌军踩着积雪来到我军面前,也疲惫不堪了,届时我军以逸待劳,必然破敌。”按段韶的建议,齐军全部精锐鼓噪而出,列阵迎敌。

    见齐军斗志旺盛,大概又因为积雪满地,骑兵无法驰骋,突厥人驻军太原西山上围观,拒不参战,反而责怪周人:“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杨忠指挥不动突厥人,只亲率周军步兵冲锋,虽然伤亡惨重,却不能突破齐军战线,加上在雪地中前进消耗了太多体力,周军气势再衰三竭。

    关于后面的战事进展,不同史书的记载不尽相同,《北齐书 段韶传》说齐军大获全胜,杨忠和周军残部连夜逃窜:“既而交战,大破之,敌前锋尽殪,无复孑遗,自余通宵奔遁。仍令韶率骑追之,出塞不及而还。” 《北齐书 武成帝本纪》说:“周军及突厥大败,人畜死者相枕,数百里不绝。诏平原王段韶追出塞而还。”

    《周书 杨忠传》说齐军虽然获胜,却不敢追击:“众皆失色。忠令其众曰:‘事势在天,无以众寡为意。’乃率七百人步战,死者十四五。以武(南路军主将达奚武)后期不至,乃班师。齐人亦不敢逼。”

    至于观战的突厥人,自然不能白来,见周军败退,索性纵兵大掠,南到太原,北到大同(当时叫平城),“人畜无孑遗”。突厥人退兵到“陉岭”——雁门关时,因天冷路滑,在地上铺上毡子人马才能通过。战马掉膘,膝盖以下的马毛全部脱落,退到长城时,战马几乎全部冻饿而死,只好拄着拐棍回草原老家。突厥人一仗没打,却由于气候恶劣而损失惨重,尤其是损失了上十万匹战马。

    在晋阳战役中,兰陵王“长恭尽力击之”,具体角色和战功不详,毕竟增长了经验值。

    再说达奚武的南路军,河清2年(563)冬10月,从山西最西南角的运城盆地出发,直到次年正月,才磨蹭到临汾(当时叫平阳)城下。临汾位于临汾盆地东北角,背靠扼守雀鼠谷南面出口的汾水关,雀鼠谷北就是太原所在的太原盆地,所以临汾是太原面向北周的门户。齐帝高湛派名将兼亲家,太子太保斛律光率领步骑3万应战。此时达奚武得到北线杨忠败退的消息,彷徨犹豫,进退两难,斛律光给达奚武写信:“鸿鹤已翔于寥廓,罗者犹视于沮泽也。”大意是你要捕捉的水鸟都飞走了,你还没到湖边,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达奚武认为有理,下令撤军,斛律光趁势追杀到北周境内,掠走周人2000多口而回。

    打发走达奚武的南路军的斛律光,北上太原见亲家皇帝高湛。虽说赶走了入侵者,毕竟战争在北齐的国土上进行,军队、人口、财产都蒙受了巨大损失,可谓惨胜。高湛见到斛律光,不禁悲从中来,与斛律光抱头痛哭。

    虽然北周的这次东征以失败告终,但宇文护与傀儡皇帝宇文邕没有处分任何人。宇文邕想加封杨忠为太傅,因宇文护不喜欢杨忠而作罢。从达奚武先逡巡不进,再不战而退的表现来看,他可能得到了宇文护的暗示,故意坑杨忠。

    北齐方面,功劳最大的段韶,别封怀州武德郡公,进位太师。临阵统帅齐军的赵郡王高叡,封颍川郡公,复拜尚书令,摄大宗正卿。建议皇帝高湛启用高叡的河间王高孝琬,未见有封赏,但战后“骄矜自负”,3年后被高湛杀掉。南线主将斛律光,加封为司徒。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gb2312,柴门夜归,来路,铁手,mezhan,重无尽,笑任平生,桥上,白玉老虎,迷途笨狼,江南水,环宇7504,决不倒戈,飒勒青,关中农民,kiyohide,领班军机,北纬42度,
    • 家园 【原创】5. 定阳大捷(下)

      四月,周齐在宜阳城下交战,齐军带队的是段韶、斛律光,《北齐书 段韶传》说段韶主动要求与斛律光一同去宜阳,却没说他在战斗中的活动,转而写段韶在汾北的活动。《北齐书 斛律光传》倒是写了斛律光的在战中的表现,战后他带队回到首都邺城。

      我认为段韶到了宜阳城下,见宜阳已经丢了并断定无法夺回,就回了汾北,与周军野战的工作给了斛律光。

      五月,在汾北战线,斛律光攻陷周服秦城——位置不明,估计在定阳附近。周军在姚襄城南修建姚襄新城,“东接定阳,又作深堑,断绝行道”。《北齐书 段韶传》又说,此前被宇文宪攻占的姚襄城现在北齐手里,眼下被宇文宪包围,段韶派1000多壮士从黄河潜入城中,命令守军准备里应外合粉碎周军的围困。

      没有记载表明,姚襄城何时、怎么被齐军夺回的,只有两个解释,要么宇文宪根本没攻克姚襄城,要么在五月段韶进攻之前,北齐其他将领夺回姚襄城。

      我认为宇文宪根本没夺回姚襄城。首先,《北齐书》没说宇文宪的周军层夺回姚襄城。其次,《周书》的记载有歧义,《周书 宇文宪传》记载:“斛律明月(斛律光字明月)时在华谷,弗能救也,北攻姚襄城,陷之。时汾州又见围日久,粮援路绝。宪遣柱国宇文盛运粟以馈之。宪自入两乳谷,袭克齐柏社城,进军姚襄。齐人婴城固守。”前面说“北攻姚襄城,陷之”,好像宇文宪占领了姚襄城,再看看“北攻姚襄城,陷之”的主语似乎是斛律光。后面说“宪自入两乳谷,袭克齐柏社城,进军姚襄。齐人婴城固守。”齐人固守的宾语似乎又是姚襄城,前后自相矛盾。《周书 刘雄传》记载:“齐人又于姚襄筑伏龙等五城,以处戍卒。雄从齐公宪攻之,五城皆拔。”这段记载中,“姚襄”是姚襄城附近的一片地区,不是姚襄城本身。

      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五月份的姚襄城在齐军手里,宇文宪在姚襄城南建姚襄新城,用来压迫姚襄城。周齐双方为了定阳,进行包围与反包围的筑城、攻城竞赛。本来姚襄城的作用是保护定阳,被齐军占了,周军为了打通齐军对定阳的包围,不去直接进攻齐军和进攻姚襄,而是修筑姚襄新城。

      周军发现齐军通过黄河向姚襄城增援,仪同若干显宝(若干是鲜卑姓)率领周军来拦截,双方在姚襄城下大战,周军大败,若干显宝被俘。众将建议段韶乘胜攻取姚襄新城,段韶说此城一面临黄河,三面是险阻,难以攻取,即使拿下也仅仅是一个城,不如我们也修个城隔断它与敌人后方的联系,我们努力攻取定阳才是正经。

      为了扫清定阳外围的齐军,段韶、兰陵王率军进攻定阳城西的周军,宇文宪率部出营,到挖好的长堑之外,摆开战斗队形迎战。在齐军的猛攻下,周大将军韩欢交战不利,所部溃散,周昌县伯刘雄见形势紧迫,亲率20余人据堑力战,顶住齐军的凌厉攻势,宇文宪重整旗鼓,终于稳住阵脚,厮杀到傍晚,两军各自收兵回营。战后刘雄升职为军司马,进爵为侯,邑一千四百户。定阳堑壕之战,段韶、兰陵王没有获胜,却迫使宇文宪承认野战不是对手,此后宇文宪躲在长堑后面不敢出头,逐渐萌生退意。

      六月(571-07-08—571-08-05),肃清了定阳外围之后,段韶、高长恭率领5万人马,完成对定阳的合围,守将汾州诸军事、汾州刺史杨敷固守不出。段韶登上定阳附近的山顶仔细观察城防,才“纵兵急攻之”。齐军上搭云梯,下挖地道,昼夜攻城,杨敷亲冒矢石,随时堵防缺口,打退齐军多次进攻。段韶锲而不舍,攻之愈急。

      七月(571-08-06—571-09-04),齐军攻入定阳外城,斩获首级无数,还剩下子城(内城)没有攻克。杨敷手下战死者近半,剩下不到2000,形势岌岌可危。此时段韶病重,已经无力指挥,离开前线之前,叮嘱兰陵王高长恭说:“此城三面是山涧险阻,守军无处可逃,除了东南一处,如果守军想逃,只能东南走,你派精兵驻守此处,定能擒获守将。”说完离去,于是兰陵王派壮士千余在定阳东南的山涧口埋伏。果然当夜周军突围,守将被擒,“其夜果如所策,贼遂出城,伏兵击之,大溃,范(杨敷)等面缚,尽获其众”。

      《周书 杨敷传》说的更加可歌可泣。子城里的周军箭尽粮绝,城外的宇文宪忌惮段韶和兰陵王,不敢救援。杨敷自知肯定守不住了,召集手下开会,说我和大家驻守边疆,都想同心同德,破敌保城,但是敌军围困日久,我们粮尽援绝,死守孤城也没意思。现在能战之兵还有数百,不如奋力突围,决一生死,大家怎么看?守军都涕泣从命。夜里,杨敷带着残兵从东南冲出,杀齐军数十,齐军稍稍后退,继而齐军精锐杀出,杨敷虽奋力抵抗,依然被擒。北齐想招降杨敷,杨敷坚决不从,最后死在邺城。

      定阳丢了,坐镇河西的立皇帝宇文护不甘心,派郭荣在黄河上搭建浮桥,企图向定阳增兵。段韶则在浮桥上游放大木筏冲击浮桥,郭荣派善于游泳的人,爬到木筏上将木筏引开,北周军过了黄河。可是为时已晚,定阳失守,北周败局已定。段韶在攻克定阳之前离去,宇文宪的主力周军也走了,忠城郡公宇文盛在河东修建大宁城(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临汾西北),聊胜其无。

      至此,历时2年的宜阳——汾北系列攻防战结束,在宜阳——洛阳战线,北齐损失宜阳等9城,北周失去宜阳附近的建安等4城;山西战线,北周丧失汾北大片土地,包括汾州定阳城、姚襄等城垒。北周的高级将领中,梁景兴阵亡,宇文英、越勤世良、韩延、薛敬礼、若干显宝、杨敷被擒。至于兵力损失,肯定是北周的损失更大。

      战争或战役的胜负,先看是否实现了战前的意图。斛律光570年提出的战略构想——“宜阳小城,久劳战争。今既入彼,欲于汾北取偿”,基本实现,所以北齐是胜利者。北周的确攻陷重镇宜阳,但攻宜阳是为了攻占洛阳,而洛阳守将独孤永业很能干,直到577年周军攻克邺城,北齐灭亡,洛阳还在独孤永业手里,见皇帝投降,独孤永业才投降,所以北周没实现通过攻占宜阳拿下洛阳的目的。

      最后说说双方相关人物的结局。

      段韶,因病七月离开定阳前线,2个月后的九月己未(571-10-18)去世,备极荣哀,“上(皇帝高纬)举哀东堂,赠物千段、温明秘器、辒辌(wēn liáng)车,军校之士陈卫送至平恩墓所,发卒起冢。赠假黄钺、使持节、都督朔并定赵冀沧齐兖梁洛晋建十二州诸军事,相国、太尉、录尚书事、朔州刺史,谥曰忠武。”段韶是北齐神武帝高欢、高敖曹、侯景以下,第二代将领中最出色的,560年以来的历次战争,段韶保持全胜,可谓无往不利,所向无敌。“韶出总军旅,入参帷幄,功既居高,重以婚媾,望倾朝野。长于计略,善于御众,得将士之心,临敌之日,人人争奋。又雅性温慎,有宰相之风。教训子弟,闺门雍肃,事后母以孝闻,齐世勋贵之家罕有及者。”段韶之死,是北齐的巨大损失。

      斛律光,在宜阳前线战胜周军后,就带兵离开前线,在回邺城的路上,齐后主命令他解散军队,斛律光认为这些军队都有战功,还没得到应得的奖赏就解散,很不合适,于是不顾高纬的命令继续带兵向邺城前进,一直前进到邺城城西,漳水上的紫陌桥——1000年前西门豹治邺前河伯娶亲的地方,斛律光扎下大营,等待皇帝表态,斛律光如此胆大妄为,简直是带兵逼宫,高纬强压怒火,按照斛律光的要求,劳军散兵,“军逼帝京”成了后来杀斛律光的最大罪状。

      高纬的父亲高湛临终托孤的和士开,常年与胡皇后通奸,做了高纬的便宜爹。高湛死后,胡皇后成了太后,和士开的行情更高,专横奢纵,擅权谋私。高纬弟弟琅邪王高俨愤恨不平,和士开的政敌们,自动聚拢在高俨周围,煽动这位御弟哥哥干掉和士开。

      七月庚午(571-08-30),高俨率领党徒杀掉和士开,又召集3000多军队逼宫,要杀高纬的其他其他宠臣。高澄的2个儿子,次子广宁王高孝珩、5子安德王高延宗,也跑来支持高俨逼宫。胡太后、高纬母子大为惊恐,如果任由高俨杀下去,即使高纬还能当皇帝,实权也没了。此时段韶病危,无能为力,只有一个人能救高纬——斛律光,同时高俨也在争取斛律光,于是北齐的未来政治走向,取决于斛律光的站在哪边。斛律光赞赏高俨的行为:“龙子所为,固自不似凡人!”但高纬是他女婿,关键时刻他支持了高纬,高纬觉得弟弟手下人多,想给斛律光400禁卫军平乱,斛律光说不怕,高俨那是小孩子过家家瞎玩闹:“小儿辈弄兵,与交手即乱。”果然,斛律光一表态,高俨的乌合之众,就像老鼠见了猫,一哄而散,斛律光把高俨拖到高纬面前认错,高纬不方便发作,用刀环在弟弟头上砸了一通,这场闹剧告一段落。

      事后,高纬和高俨要杀的那帮宠臣越想越害怕,总觉得高俨是个祸害,九月庚午(571-10-29),将其杀掉。

      和士开、高俨相继毙命,高纬成了惊弓之鸟。吴起说过:“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高纬是否修德不好说,反正举目四望,似乎朝野上下都是敌人。为了身家性命,必须先下手为强,将威胁自己的人一一干掉。

      吹阴风烧阴火的广宁王高孝珩、安德王高延宗,手上没兵,杀不杀他们都不急,头一个要干掉的就是斛律光。

      总说功高震主,斛律光真叫功高,段韶死后,他担任的最高职务左丞相给了斛律光,以后斛律光再立功的话,没人知道还怎么封赏。高纬也亲眼目睹了什么叫震主,前面“军逼帝京”的旧恨不用说了,高俨作乱时,斛律光一露脸,高俨的党徒顿时作鸟兽散,这样的人不杀,就没谁可杀了。

      斛律光与高纬也不是一条心,斛律光的确在关键时刻支持了高纬,但他赞同高俨杀和士开。其实斛律光与高纬的分歧要追溯到“军逼帝京”之前,570年,高纬的宠妃穆黄花生下长子高恒,3个月后,高纬不顾斛律皇后还年轻,急吼吼的册封高恒为太子。这就出问题了,如果将来斛律皇后生了儿子咋整?怕什么还就来什么,武平三年(572)正月(572-01-31—572-02-29)斛律皇后生了个女儿,高纬为了拍斛律光的马屁,居然诈称生男,为之大赦。史书没说这个女儿是夭折了还是怎么着,但怎么说都是个事,皇帝做成这样也够憋屈了。在私德方面,《北齐书 斛律光传》将斛律光夸成一朵花,然而《北齐书 独孤永业传》记载:“斛律光求二婢弗得,毁之(独孤永业)于朝廷。”看来斛律光不是完人。

      被斛律光打得无可奈何的周将韦孝宽,敏锐的察觉到高纬与斛律光之间的裂痕,及时编造谣言:“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百升为斛,斛是容积单位,明月是斛律光的字,槲也谐音斛,高山指北齐皇族高家。

      572年三月,北周皇帝宇文邕,诱骗宇文护入宫,将其杀掉,随即对北周朝廷进行大清洗,北齐的边防压力顿时减轻,至少暂时用不着斛律光了。六月,高纬杀斛律光,灭其族,斛律皇后被废,出家做了尼姑。周武帝宇文邕听说斛律光被杀,高兴的宣布大赦。

      斛律光之死确实冤枉,韦孝宽造谣言害死斛律光,在谍报史上也是个很著名的反间计案例。不过我不同情斛律光,他犯了帝制时代大臣宿将能犯的所有忌讳,包括功高震主,富贵过度,卷入宫斗和继承人之争。还有一样,就是他和杨坚太像了,他们都是皇帝的岳父,太子却不是亲外孙,南北朝篡位是家常便饭,拳头大的做皇帝,文官武将对王朝、皇帝都谈不上忠诚,即使斛律光不想篡位,也保不齐被手下人强行披上黄袍图富贵。

      斛律光及其家族垮台后,下一个要清洗的轮到了兰陵王高长恭。高澄生了6个儿子,都是宗室中的佼佼者。老大河南王高孝瑜,最早被高湛杀掉。老三、嫡子河间王高孝琬,其母是东魏末代皇帝孝静皇帝的姐姐,自称“神武皇帝(高欢)嫡孙,文襄皇帝(高澄)嫡子,魏孝静皇帝(元善见)外甥”,被高湛处死。此时还剩下4个。571年高长恭还在定阳打仗时,就感觉高纬看自己不顺眼,企图靠贪赃枉法自污。兰陵王的二哥、五弟都卷入高俨的政变,但他俩没有兵权,要说军功显赫的老四兰陵王没卷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高纬大概也不信。573年五月,兰陵王被高纬毒死。

      至此,邙山之战的北齐三大名将段韶、斛律光、高长恭,分别于571、572、573年死去。576年,宇文邕大举东征伐齐,577年,周军占领邺城,北齐亡国,宇文邕追赠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指着诏书说:“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北周的将领中,有几个人值得说说。

      尉迟迥,564/65年的第二次邙山战役失利后,三人团中的尉迟迥、达奚武都遭到冷遇,569—71年的宜阳—汾北系列攻防战都没他什么事。572年三月,傀儡皇帝宇文邕杀晋国公宇文护,宇文邕一面清洗宇文护的党徒,一面广施恩惠,安定人心,尉迟迥任太师、李穆为太保、齐公宪为大冢宰、辛威为大司寇。然而尉迟迥位高,却没有实权,575年的东征,576——77年的灭齐之战,尉迟迥都没参加,继续处于冷冻状态。578年,宇文邕驾崩,还不到20周岁的周元宗宣帝宇文赟继位。

      次年,579年,周宣帝改元大成随即改元为大象,尉迟迥在当年正月突然复出,喜欢独出心裁的宇文赟,设置四辅官,以大冢宰越王宇文盛为大前疑,相州总管蜀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国公李穆为大左辅,大司马随国公杨坚为大后承。四大佬中,越王宇文盛是宇文邕的十弟,灭齐之后担任相州总管。相州就是北齐故都邺城和周边地区,相州总管的工作就是镇守北齐故地,所以是北周最重要的地方官。宇文赟继位后,猜忌诸王宗亲,杀掉最德高望重的5叔齐王宇文宪,越王宇文盛被调离相州——邺城,给了个虚职大前疑,打发到封地赋闲,所以四大佬其实是三大佬——尉迟迥、李穆、杨坚。

      尉迟迥做相州总管,肯定在579年正月之前的578年,《周书 尉迟迥传》记载:“宣帝即位(578),以迥为大前疑,出为相州总管。”具体时间不能确定。宇文赟启用赋闲已久的尉迟迥,除了猜忌诸王必须用外姓人外,可能与一桩桃色事件有关。

      尉迟迥(516—80)有个孙女叫尉迟炽繁(561—95),“有美色”,嫁给西阳公宇文温。宇文温与宇文赟、宇文护的血缘关系如下:

      德皇帝宇文肱(?—526)-->太祖文帝宇文泰-->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

      德皇帝宇文肱(?—526)-->邵惠公宇文颢-->豳国孝公宇文导-->宇文亮-->宇文温

      德皇帝宇文肱(?—526)-->邵惠公宇文颢-->晋国公宇文护

      所以宇文温是宇文赟的远房侄子,与宇文护关系更近。某天尉迟炽繁作为宗亲命妇入宫朝见皇帝,宇文赟一见倾心,“逼而幸之”。消息传出,宇文温及其父宇文亮心中不安。580年春,宇文亮与郧国公韦孝宽南征陈国,途中与手下商量:“主上淫纵滋甚,社稷将危。吾既忝宗枝,不忍坐见倾覆。今若袭取郧国公(韦孝宽)而并其众,推诸父(宇文亮是宇文邕的侄子,诸父是宇文邕的弟弟们)为主,鼓行而前,谁敢不从。”当夜宇文亮突袭韦孝宽,打算灭了韦孝宽,夺取其军队,可是消息走漏,韦孝宽早有准备,宇文亮突袭未遂,只好逃跑,被杀,宇文亮的儿子宇文温当然也难免一死,于是儿媳妇尉迟炽繁光明正大的被宇文赟据为己有。

      宇文赟荒唐好色不说,还空前绝后的搞出5位皇后,元配杨丽华——杨坚的长女,做天元大皇后,朱满月为天大皇后,陈月仪为天左大皇后、天中大皇后,元乐尚为天右大皇后,尉迟炽繁入宫最晚,为天左大皇后。尉迟迥能被启用,我估计与尉迟炽繁被宇文赟看上,多少有点关系。

      尉迟迥还有个美貌的孙女,在尉迟迥倒台后,没入宫中为奴,被杨坚推倒,大受宠爱,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醋意大发,将其处死,杨坚气坏了却又无可奈何,对大臣第一重臣高颎、第二重臣杨素说:“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这是汉语中最早的关于“自由”的记载之一。高颎安慰杨坚:“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高颎说的妇人,可能是尉迟女,也可能是独孤皇后,无论是谁,传到身为妇人的独孤皇后那里,都不是滋味,从此独孤皇后恨上了高颎。在皇后的枕头风下,高颎第一重臣的地位被杨素取代。本来高、杨分别支持杨坚的长子太子杨勇、次子晋王杨广,高、杨地位的消长,间接导致杨勇被废、杨广接班,再间接导致隋朝短命。尉迟女的蝴蝶翅膀,掀起一场大风暴。

      申国公李穆,经历了整个西魏(535—556)、北周(556—581),因为救过周太祖宇文泰一命,所以一直是西魏、北周的顶级大臣,可谓富贵等身。周宣帝朝,跻身3大佬第二位,出任并州总管,坐镇北齐陪都太原。北周灭齐之后,北周共5大城市,首都长安、北齐首都邺城——相州、北齐陪都太原——并州、北魏故都洛阳——洛州、成都——益州。第一大佬尉迟迥管2个,邺城和洛阳,第二大佬李穆管太原,第三大佬杨坚管首都长安,烈士子弟庸国公王谦管成都。

      580年,杨坚专权日甚,尉迟迥准备在邺城起兵造杨坚的反,坐镇成都的益州总管、庸国公王谦响应,于是李穆的态度就成为左右时局的关键。身为深受周恩的重臣,李穆派第10子李浑,带着个熨斗去长安向杨坚表忠心:“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这是中国最早的熨斗记载之一。北周末年的内战和篡位,其实是杨坚联手李穆,与尉迟迥、王谦之争。

      在李穆的支持下,尉迟迥、王谦很快败亡,李穆成了隋朝的开国元勋。“穆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穆之贵盛,当时无比”,享有司法豁免权,“自今已后,虽有愆罪,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问。”隋开皇六年(586),李穆寿终正寝,享年77,真正是三朝元老和不倒翁。

      李穆的申国公爵位,由送熨斗的李浑继承。隋炀帝年间,谶纬传言:“当有李氏应为天子”,更精确的传言说,姓李又名字中带水的人,将来要做皇帝,李浑的姓名都符合,惨遭族灭,谁知造化弄人,真正做皇帝的是隋炀帝的大表哥李渊。

      被齐军擒获的定阳守将杨敷,在邺城渡过余生。杨敷的儿子杨素在北周,“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被宇文护引入幕府,成了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宇文邕杀宇文护亲政,自然要翻烧饼,清洗宇文护的党羽,杨素不夹着尾巴躲风头,反而以“守节陷齐,未蒙朝命”为由,再三给皇帝写上访信,要求给杨敷平反,授予谥号。宇文邕这个气啊,老子我没收拾你就不错了,你小子蹬鼻子上脸捋虎须(宇文邕的胡子很长),下令将杨素推出去斩首,杨素说:“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宇文邕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追封杨敷为大将军,谥曰忠壮。宇文邕让杨素写诏书,杨素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宇文邕很高兴:“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杨素应声答道:“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

      灭齐战争中,杨素立下战功,文武兼备,不同凡响。杨坚专权时,杨素及时投靠杨坚,也成了新朝开国元勋。在平陈战争,废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的过程中,杨素都居功至伟,获封郢国公、越国公,终于在隋炀帝朝位极人臣,风光无限。《周书 杨敷传》将杨敷守城、突围,写的绘声绘色、可歌可泣,我认为至少被杨素或想拍杨素马屁的人润色过。

      杨素死后,其子杨玄感认为隋炀帝要对自己不利,先下手为强起兵造反,未遂,杨素的子孙被杨广杀光。

      与杨素有关的典故、故事不少,破镜重圆、红拂夜奔等等。

      王谦,565年在邙山之战中被斛律光射死的烈士、庸国公王雄之子,继任庸国公。王谦没啥本事,完全靠父亲的功勋,扶摇直上,做到益州总管,坐镇成都,成了与尉迟迥、李穆并驾齐驱的一方诸侯。580年,看到杨坚专权图谋篡位,他也在成都起兵,呼应相州总管尉迟迥。然而王谦能力低下,“任用多非其才”,他率军出成都城迎战中央军,所部不战而叛,王谦带着20多人马逃跑,被成都附近的新都县令捉住、斩首。随着尉迟迥、王谦迅速败亡,支持北周的力量消亡殆尽,581年周静帝禅位给杨坚,北周灭亡,距离宇文护之死9年,距离北齐灭亡4年,距离周武帝宇文邕去世3年。古往今来,篡位如杨坚这么容易的,空前绝后。

      全文完

      通宝推:楚庄王,晨池,花大熊,flyingfox,决不倒戈,一介书生,北纬42度,荷兰北极熊,迷途笨狼,胡一刀,
    • 家园 扯了这么久的兰陵王,怎么也得上个片片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居然是日本宫岛神社供奉的,其可怪也欤?另外,为嘛他手上抓个棍棍?干脆树中指不就得了。

      通宝推:桥上,赫克托尔,
    • 家园 【原创】5. 定阳大捷(中)

      斛律光在洛水河谷三战三捷,然而周人在宜阳外围修筑的5个城堡还在,宜阳之围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强攻北周要塞耗时长、损失大,兵力较少的北齐耗不起。北周同样不愿意在洛水河谷消耗,因为河谷地形局促,大兵团施展不开,无法发挥数量优势,于是双方不约而同的想换个战场,都将目光转移到晋西。

      前文说过,晋西南的运城盆地,当时叫河东,属于北周,运城盆地的汾水上游,东北方临汾盆地属于北齐的晋州,首府在临汾,当时叫平阳。汾水东北——西南走向,中游几乎平行于黄河,黄河与汾水中游之间是吕梁山。当时吕梁山以西,黄河以东,汾水以北,也属于北周,北周将国境线平行于黄河向东推到了吕梁山一线。

      早在周齐两国在宜阳拉锯期间,郧(yún)国公勋州刺史韦孝宽,就对手下人说:“宜阳一城之地,谁拿下来都谈不上损益,两国劳师数年没有结局。北齐不乏明白人,如果放弃宜阳战线,北上进攻汾水以北,我国边境会很麻烦。我们应该抢在敌人前面,在华谷、长秋一带修筑要塞,打掉敌人的可能企图,如果被敌人抢占先机,我们将很麻烦。”于是韦孝宽画地图,写可研报告,送交立皇帝宇文护请求批准,宇文护特意派心腹叱罗协对韦孝宽派来的人说:“老韦儿子多(韦孝宽有6个儿子),也不到100个,在汾北筑城,让谁去驻守?”把韦孝宽撅了回来。

      韦孝宽(509—580)时年60周岁,542年,接替名将王思政镇守玉壁,546年,高欢率领倾国之兵来攻玉壁,高欢“苦战六旬,伤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发疾。其夜遁去。后因此忿恚,遂殂”,活活把高欢耗死了。韦孝宽一战成名,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建忠郡公。东魏——北齐则在围攻玉壁失败后元气大伤,彻底打消了灭亡北周的企图,逐渐趋于守势。此后北周改在玉壁设置勋州,由韦孝宽担任刺史。自542年以来,韦孝宽几乎一直坐镇玉壁,面对汾水以北的北齐临汾盆地(晋州)。纵观韦孝宽的军事生涯,韦孝宽善守不善攻,580年,权臣杨坚派他讨伐相州总管尉迟迥,他也没打下来,靠突袭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才得手。560年代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他都没参加,564年宇文护统帅3路大军东进,韦孝宽反对,宇文护没搭理他,把他留在后方继续把守玉壁和勋州。

      韦孝宽所说的华谷、长秋,据胡三省给《资治通鉴》做的注,华谷是古代汾水下游支流华水的源头,今稷山犹有华峪镇,顾颉刚及其弟子刘起纡认为,居住在华水流域的夏人以其所居地之“华”水来命名自己的部族,其他戎、狄部族的人也称他们为“华人”,于是河东(运城盆地)的夏人便有了“华人”、“华族”这样的名称,夏朝首都安邑也在运城盆地中的夏县。长秋得名于汉朝设置的长修县,讹传成了长秋,位于汾水下游河道以北,汾水东北——西南流向,在临汾(当时叫平阳)附近拐了个大弯,向正西流,所以汾水下游按南北分,汾南属周,汾北属齐。华谷、长秋都在运城盆地外围,筑城能巩固北周汾水南北的联系。

      宇文护拒绝韦孝宽的筑城建议,可能源于瞧不上韦孝宽,认为他不会进攻,只会修城守城。另一方面,北周的机动兵力的确有限,564年宇文护出动倾国之兵东征,总兵力20万,北周不可能一直维持20万兵力,在去掉驻守各地的地方武装,能投入到境外作战的机动兵力,不可能超过10万,我认为在570年前后的战争中,北周的机动兵力在7-8万人。

      另据《通典》记载,577年北齐灭亡时,有303.2528万户,2000.686万人口,而吃掉了北齐的北周,有359万户,900.9604人口。两组数字都有问题,第一北齐的每户人口太多,超过6人,第二灭齐后的北周人口数比北齐还少,第三,原北周的户数不到不到60万户,不到北齐的1/5。我认为北齐2000万人口的数字是准确的,毕竟北齐占据了完整的华北平原和江北淮南之地,都是当时中国最富饶的地方,北周面积虽大,有价值的地盘只有关中、四川盆地,关中历经兵燹,早已不是秦汉的膏腴之地,四川盆地又太小,所以我认为北周的人口不会超过北齐的一半,850万上下,去掉地方部队,机动兵力达到8万是正常情况下的极限。

      周军在宜阳一带的兵力,前文分析过,多了说可达8万,往少说也有5万,晋西南的汾北前线,实在匀不开兵力修筑、防守新要塞。反过来说,如果周军在晋西南还有兵力,北齐也不会在晋西南发动进攻,围汾北救宜阳。

      回来再看周齐两国的动向,570年上半年,斛律光在宜阳一带三战三捷之后,两国边境暂时消停下来。据《周书 刘雄传》,两国达成了停战协定,“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扰”。

      六月甲辰(570-08-09),齐帝高纬的宠妾穆黄花生长子高恒,高纬大喜,大赦,想立高恒为太子,又怕斛律皇后不高兴,把孩子交给皇后抚养,这位皇后就是斛律光的女儿。九月乙巳日(按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九月初一是辛亥日,乙巳日在辛亥后54天的十一月,怀疑是己巳日,570-11-02),高纬不顾斛律皇后还年轻,册封高恒为太子。十月丁酉(570-11-30),北周郑国公达奚武去世。这多半年两国没有值得一提的战事,只有周军可能在继续劳师费力的继续围困宜阳。期间北周最大的战事,是支援附庸国后梁,抵抗南陈的进攻。后梁是梁的余脉,侯景之乱后,南朝大乱,梁武帝萧衍的儿孙们打作一团,北齐北周也跑来揩油占便宜,梁国大将陈霸先占据梁国大部分地盘,建立陈国,北周占领四川,版图向南延伸到云贵,北齐占领淮南江北,萧衍的孙子、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萧詧,占据江陵苟延残喘,做北周的附庸,对抗陈国,萧詧的梁国史称西梁或后梁。

      十二月,风云突变,丁亥日(571-01-19),齐帝高纬来到陪都太原(当时叫晋阳),派右丞相、并州刺史斛律光主动出击,带领5万步骑去汾北修城。修城必然触怒北周,就意味着打仗,而且是546年高欢第二次围攻玉壁失败以来,极其罕见的北齐主动进攻北周,北周方面的记载是“齐将斛律明月(斛律光字明月)寇边”。

      从前文可知,北齐上次一次性出动5万兵力,还是564/65年的邙山之役,那时北齐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出大军不行,此次在缺少预兆的情况下,主动出兵这么多进攻,无论动机如何都很反常。

      斛律光在玉壁附近、汾河以北,修筑龙门、华谷两城。龙门城在汾水——黄河汇合处以北,黄河东岸。黄河河道出秦晋峡谷,在这里突然变宽,流速变慢,这个瓶颈叫龙门,相传为大禹开凿,用于疏导黄河水流,鲤鱼跳龙门的龙门,也是此处。据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图集,华谷城在龙门城以东,与周将韦孝宽驻守的玉璧城隔汾河相望。龙门、华谷二城,将北周的黄河以东的运城盆地与汾北分开,加上龙门以北的黄河水流湍急,难以渡过,对北周而言,汾北成了飞地。

      斛律光跑到汾水南岸,与韦孝宽面谈,说:“一个宜阳,大家争了这么久也累了,现在我们不要了,想在汾北取得补偿,请别见怪。”韦孝宽回答:“宜阳是你们的重要城池,汾北才是我们不要的地方,我们不要的土地你们取了算什么补偿?而且您辅佐幼主,位重望隆,应该顺应天地之道,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念,怎么可以穷兵黩武,给民众造成怨恨和灾祸?贪图一块寻常之地,造成千里无人烟,横尸暴骨,令本已疲惫的百姓生灵涂炭,我真为您不值啊!”

      斛律光与韦孝宽不欢而散,北上包围北周的汾州定阳城——今山西省西南部临汾市吉县,临汾城正西。在定阳城南修建南汾城,加上南边刚修成的华谷、龙门城,斛律光切断了周定阳与运城盆地的联系,一副志在必得的模样。见北齐风头正劲,当地万余户胡人、汉人来投靠。

      斛律光又在汾北筑平陇、卫壁、统戎等13座要塞,沿着临汾盆地的南边缘,向西一直延伸到黄河边的龙门,占据北周的汾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大片土地,“马上以鞭指画而成,拓地五百里,而未尝伐功”,之前韦孝宽忧虑的事都变成了现实。

      北齐犯边的消息传来,宇文护赶紧找来堂弟齐国公宇文宪商量对策,经过几年锤炼,宇文宪已经相当熟悉军务,回答说:“如宪所见,兄宜暂出同州,以为威势,宪请以精兵居前,随机攻取。非惟边境清宁,亦当别有克获。”宇文护同意。

      同州位于今陕西东部渭南市大荔县,潼关西北,洛川(也叫西洛水,与洛阳的洛水相区分)河畔,向东南可照应潼关,向东可呼应蒲坂渡口,是北周的边防重镇。561年,晋国公宇文护在同州建立晋国第,立德皇帝(宇文肱,?—526。宇文护的祖父,宇文泰的父亲,所以是宇文泰系与宇文护的共同祖先)别庙,所以同州在北周的地位,相当于北齐的太原,东汉晚期魏王曹操的魏国首都邺城。

      按宇文宪的建议,次年(周天和6年,571)正月初一(571-02-10),由傀儡皇帝出面,派宇文宪与申国公李穆带领2万周军从龙门渡黄河,对付斛律光,宇文护坐镇同州,作为预备队。外交方面,宇文宪的幕僚刘雄前往北齐,指责斛律光背弃合约,“辞义辩直,齐人惮焉”。北周对刘雄的工作很满意,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周昌县伯,邑六百户。

      宇文宪的周军比斛律光的齐军少一倍多,2:5,极为罕见,可知北周大部分机动兵力还在围攻宜阳。北周面临重大抉择,继续包围宜阳,还是解围救援汾北。

      也是在正月,一直在临汾坐镇的左丞相段韶,突然来到南线宜阳附近的定陇,筑威敌、平寇二城,巩固宜阳的防御,随即返回临汾。

      宇文宪、李穆的周军渡过黄河,突然来到汾北,齐新蔡郡王王康德措手不及,连夜撤军,但是宇文宪、李穆刚刚在去年被斛律光打败,兵力又少,不敢进攻斛律光,背水作战也很危险,撤军渡河西归。

      二月,为了应对周军的大举报复,齐帝高纬派头号名将段韶、宗室第一名将太尉兰陵王高长恭前往前线,战争打了快3年,兰陵王高长恭终于出场了。第二次邙山之战后,周齐两国没有大战,兰陵王没有表演的机会,仅仅能从《北齐书 武成帝本纪》、《北齐书 后主本纪》的流水账中,找到他加官进爵的记录。

      565年,兰陵王出任尚书令,569年,太上皇高湛去世,后主高纬亲政,兰陵王继续做尚书令,570年,高纬让宠臣和士开担任尚书令,兰陵王转任录尚书事、中领军。571年,和士开顶了兰陵王的录尚书事职务,兰陵王做了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总之兰陵王的官越做越大,但行政权逐步丧失,被皇帝剥夺转给和士开。

      宇文宪西撤之后,柱国枹罕郡公辛威、郧国公柱国韦孝宽等,率领步骑万余,渡过汾水进逼斛律光刚修建的平陇城,两军会战,斛律光大破对手,俘斩上千,战后撤入华谷城休整。获封中山郡公,增邑一千户。

      三月己酉(571-04-11),宇文宪率领枹罕郡公辛威、幕僚刘雄、周城县公尉迟运等人,再次从龙门渡过黄河东进,斛律光不迎战,向东退守华谷,宇文宪也不追击,拿下斛律光建立不久的伏龙等4个要塞(《周书 辛威传》说5城),从“伏龙”二字来看,这4城在龙门附近,宇文宪企图一鼓作气打通本土与定阳的联系。

      到此我们能看到周军的问题,北齐在汾北修筑城垒链,切断周汾南与汾北的联系,北周要想破解,可以选择两个方向,一个是南方,汾南玉壁韦孝宽方向,一个是西方,从黄河以西宇文护坐镇的同州出发,由宇文宪从龙门渡黄河。理想状态是南、西并举,让齐军顾此失彼,事实却是,西线宇文宪部先渡河,没打仗缩回去了,南线韦孝宽后出击,被斛律光揍了回去,两路没有呼应,各自为战且步调不一,北周的这个问题一直到宜阳——汾北攻防战结束,也没有解决。

      斛律光部躲在华谷监视宇文宪,轮到段韶出击了,带兵围攻柏谷城,胡三省以为柏谷是洛水流域的同名城垒,进一步认为斛律光将周军吸引到晋西南之后,段韶去洛阳周边占便宜,是为围魏救赵。其实这个柏谷在临汾盆地南缘,现在的山西省稷山县柏壁村。柏谷位于高山之上,十分险峻,众将缺乏信心,段韶说:“汾北、河东肯定将落入我国之手,但如果拿不下柏谷城,那么它就会成为我们体内的毒瘤。现在周援兵正忙于攻打其他城垒,忙过不来,不用太担心。而且此城虽高,却很狭小,我们用火弩攒射,敌人躲都没地方躲,一天内我们就能拿下。”于是段韶击鼓进攻,攻陷柏谷,俘虏周守将薛敬礼,斩首甚多。段韶因功封广平郡公,也驻军华谷城休整。

      从三月起,齐三大名将分为两伙,第一名将段韶带着最年轻最弱的兰陵王高长恭为一路,第二名将斛律光带领另一路,两伙轮流从华谷城出击和休整。北周宇文宪带一路人马,问题在于北周将领虽多,但能力都比北齐三大名将差一截,李穆、韦孝宽、宇文桀、梁士彦都打不过段韶、斛律光,所以宇文宪缺乏帮手,独战两伙齐军,忙的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齐军却能好整以暇,以逸待劳。

      ===== 汾北形势简图(570—71) =====

      黄                          |

      河                          汾

      |                          水      

      |             吕            |       

      |             梁            |       

      |             山            |晋  州     

      |姚襄 郭荣城                    |临汾(平阳)

      |    定阳(周汾州)               |      

      |柏杜城 南汾城                   |      

      |两乳谷                       |      

      黄                          |       

      河         柏谷               |       

      |龙门 华谷 平陇                  |       

      |  ——————————————汾水————————/    

      | /玉壁=================峨嵋台地=============          

      |/                                

      |                                

      |                                

      |蒲坂渡口                            

      |                                

      黄                                

      河                                

      |————————————黄河——————————————     

      潼关                               

      段韶、兰陵王歇了,轮到斛律光出击,率军5万攻克周姚襄城、白亭城,俘虏北周仪同、大都督等9人,捕虏数千人,因功别封长乐郡公。姚襄城在定阳城西10点钟方向,黄河河畔,是沟通定阳与河西本土的孔道,齐军攻克姚襄城,就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定阳,使其陷入绝境。

      在此之前,宇文护手下的中外府水曹参军郭荣(547—614),在定阳视察城防,认为定阳城与姚襄城距离太远,无法互相支援,建议在两城之间修筑再修一城,宇文护批准,史书没说此城的名字,姑且称为郭荣城。眼下斛律光攻克姚襄城,后来齐军也拿下定阳,却始终没攻下郭荣城。

      这时定阳已被齐军围困4个月,援军、粮草都无法进城。宇文宪派遣柱国宇文盛向去定阳运粮,从后事看没运进。宇文宪自己从两乳谷进军,攻克北齐柏社城,再夺回姚襄城。但是齐军对定阳的包围圈很坚固,宇文宪的成绩也就这样了,止步于姚襄城一带。宇文宪派柱国宇文盛、幕僚刘雄在齐包围圈以西扎营,并在营外挖了一条长堑,另派柱国谭国公宇文会(?—572。宇文护之子,宇文护倒台后被杀)筑石殿城与齐军防线对峙,一时间,两军相持不下,齐军也无法攻克定阳,周军也无法解围。

      四月,战局发生突变,据《周书 武帝纪》、《周书 宇文纯》、《周书 田弘传》说,齐将段韶、斛律光进军宜阳,北周赵国公宇文纯(皇帝宇文邕的9弟,580年被杨坚杀死)、雁门郡公田弘(北齐称为纥干广略,纥干是鲜卑姓,广略是字),出洛水河谷击破段韶、斛律光,于庚子日(571-06-02)攻克宜阳等9城,田弘因功增邑五百户,进位柱国大将军。

      《北齐书 斛律光传》、《北齐书 段韶传》的说法不太一样,周军率先从宜阳方面进攻,企图围魏救赵,解汾北的定阳之围。斛律光率军5万南下,在定阳前线与周军相持的段韶主动要求与斛律光一同南下,留下兰陵王继续围攻定阳。周宇文纯、田弘,与齐段韶、斛律光,在宜阳城下会战,斛律光“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

      我认为北齐方面的记载更加可信,事实应该是周军主动进攻宜阳一线,打下宜阳等城,打通从洛水或崤山南道进入洛阳盆地的道路,更是重大战绩。斛律光、段韶迅速反击,战胜周军,但没夺回宜阳城,是北齐的一大损失。

      通宝推:北纬42度,
      • 家园 北齐人口占优,兵力为啥不占优呢

        北周府兵制效率高?

      • 家园 这俩咋谈的?刚开始挺和谐呀

        斛律光说:“宜阳小城,久劳战争。今既入彼,欲于汾北取偿,幸勿怪也。”韦孝宽回答道:“宜阳彼之要冲,汾北我之所弃。我弃彼图,取偿安在?

        一个说:你不还我宜阳,我可就从汾北堤内损失堤外补了啊(他想说啥?要取汾北直接去呗,人都来这儿了扯闲篇儿废话个啥劲儿呀?威胁人也不是这个威胁办法呀,骗人分兵汾北也不可能呀!)

        一个说:小钱补不了大窟窿,从那地方你根本找补不回来

        这韦孝宽纯粹就是想干仗的意思呀,亏他还有脸接着说:

        且君辅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调阴阳,抚百姓,焉用极武穷兵,构怨连祸!且沧、瀛大水,千里无烟,复欲使汾、晋之间,横尸暴骨?苟贪寻常之地,涂炭疲弊之人,窃为君不取

        搁着我就说:

        那地儿穷,你取去吧,反正不是我守!!

        所以我当不了领导

        还是想不通斛律光说汾北啥意思

    • 家园 【原创】4. 定阳大捷(上)

      568年,南陈废帝陈伯宗光大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四年,三月癸卯日(568-04-20),周武帝宇文邕迎接突厥公主来长安完婚,次日大赦,周——突联盟正式建立。同月戊午日(568-05-05),西魏——北周六大柱国的最后一位——燕国公于谨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于谨人如其名,小心谨慎,躲过了沙场、政坛的历次风波,终于寿终正寝。于谨的后代不乏名人,例如其曾孙于志宁,在唐高宗朝担任宰相,一度紧跟长孙无忌,但关键时刻沉默,得以寿终正寝。

      七月壬寅(568-08-17),北周首席名将杨忠去世。其子杨坚继承隋国公的爵位,时年27岁。宇文护对这位青年才俊很看重,想拉他入伙,为己所用。然而杨忠断定皇帝、权臣之间关系很微妙,临死前嘱咐杨坚“两姑之间难为妇”,不要与宇文护走的太近,所以杨坚婉拒宇文护的邀约,这一举动在宇文护倒台后,为杨家赢得了巨大好处。

      十一月甲寅(568-12-27),南陈发生政变,皇叔陈顼废黜皇帝侄子陈伯宗,自立为帝,是为陈高宗宣帝。十二月辛未日(569-01-13),北齐太上皇高湛驾崩,终年32岁,临终托孤给权臣和士开,让他辅佐后主高纬。总共高湛做了4年皇帝(561—65),4年太上皇(565—69),执政8年。高湛是北齐最后一位比较明白的皇帝,虽然北齐国势日衰,但在北周的不断进攻面前,至少没吃亏,高纬则是彻底的昏君,自毁长城,活活把北齐江山折腾没了。

      北齐是鲜卑化的汉人高家建立的,北周由汉化的鲜卑人宇文家建立,两个王朝都有很浓重的胡人色彩,集中体现在皇位的继承采用兄终弟及。高欢死后,高澄、高洋、高演、高湛兄弟相继继位,高洋、高演都曾企图传位给儿子,高洋的儿子高殷在位1年被废、杀,高演立太子高百年为太子,然而高演去世前决定传位给弟弟高湛,高湛上台杀掉高百年。高湛逊位做太上皇,让儿子高纬接班,很大程度上是为儿子保驾护航,让臣民习惯于父死子继,而不是传统的兄终弟及。

      现在高湛死了,宗室中果然有人蠢蠢欲动。原来高欢和元配娄昭君生了6个嫡子,高澄、高洋、高演、高湛相继接班,高淯早亡,高湛去世时,还剩下最小的博陵王高济,此君鼓吹:“次叙当至我矣”,高纬母子和权臣和士开大为恐慌,“阴使人杀之”,又跟没事人一样,赠假黄钺、太尉、录尚书事,备极荣哀。这是高纬首次杀掉王公大臣,偷偷摸摸的挺腼腆。

      然而威胁皇权的亲贵还大有人在,高纬母子索性凶相毕露,杀掉德高望重的赵郡王高叡。在晋阳之战中,高叡担任过齐军统帅,所以目前在宗室中,高叡最为德高望重,没有之一。从杀高叡开始,高纬母子公开对亲贵宿将大清洗,高济、高叡还只是开胃小菜。

      569年(陈太建元年,周天和4年,齐天统5年)的上半年,周齐关系还算平静,北周在565年初的大败之后,慢慢继续力量,北齐则忙于政权更迭,清洗权贵。

      下半年突然急转直下,北齐的洛阳前线主将,邙山之战时死守洛阳的河阳行台尚书独孤永业,出伊水河谷进攻孔城防,八月庚辰日(569-09-20),当地盗贼杀孔城防主能奔达,带着土地投奔独孤承业,于是北齐不战而得孔城防。

      说到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孔城防主”是什么东西。“防”是北朝的一种军事单位,长官叫“防主”。例如564-65年周齐战争中的南路军主将权景宣,担任“基、鄀、硖、平四州五防诸军事、江陵防主”。孔城是地名,位于伊水北岸,西晋时叫新城县,属于河南郡,今属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位于洛阳南7点钟方向。

      说到孔城防的重要性,就得解释当时周齐的边境部署。前文说过,周齐边境大致分为北、中、南三条线,分别是晋西南的运城盆地、豫西的洛阳盆地、豫西南的方城——楚长城。双方最看重中线洛阳和洛阳盆地,如果北周能攻占洛阳和突破洛阳盆地,就能进入华北平原,直接威胁北齐首都邺城。周齐双方都在洛阳城西修建要塞、壁垒,囤积军队和物资,互有攻守。

      北周从核心地域陕西向东进攻洛阳,主攻方向是从潼关向正东,沿着崤函——渑池一线突破。上次邙山之战,周中路军就这么过来的。辅助方向有两个,分别对应洛阳西南方向来的洛水、伊水。

      洛水西南——东北流向,在洛阳西南部注入洛阳盆地,洛阳就在洛水以北,洛阳意为洛水之阳。另外,洛河上游北岸,有一条从崤山向东南流向的支流——永昌河,古称昌谷水。从崤山向西北,还有一条向西北在陕县注入黄河的小河——青龙涧,古称橐(tuó)水,所以崤山是永昌河、青龙涧的分水岭,两条河背靠背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因此行人可以从陕县向东南,溯青龙涧而上,翻越崤山上的雁翎关(崤陵关),继续向东南行,进入永昌河谷,顺流进入洛水河谷,再掉头顺洛水向东北行,也可进入洛阳盆地,这条路线叫崤山南道,用于区分从陕县、崤山向正东的北道。陕县则兼顾崤山南、北两条道,564年周齐战争,宇文护坐镇陕县,不仅仅是做走崤山北道的中路军的后援,也阻止齐军从崤山南道包抄周军的后路。

      195年,汉献帝离开动乱的长安东行回洛阳,在陕县附近的曹阳涧,遭到李傕部追杀,汉献帝的岳父董承召集杨奉、韩暹等军阀打退李傕,旋即被不死心的李傕击破,汉献帝一行被迫放弃东行,改为向北渡过黄河去晋西南。这个曹阳涧,可能就是青龙涧。

      伊水是洛水南岸支流,也是西南——东北流向,在洛阳盆地正南拐弯向正北流,切开熊耳山和少室山,注入洛阳盆地,在洛阳东边与洛水合流,伊水切入熊耳山和少室山的开口,因两岸山峰对峙,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龙门石窟就开凿在伊阙的石崖上。秦王扫六合,分天下为36郡,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划入三川郡,三川就是黄河、洛水、伊水。

      这样,洛阳盆地的西面、南面有3个开口,正西是崤山北道——函谷关,西南是洛水河谷——崤山南道,正南是伊阙和伊水河谷。周、齐为了堵住、打通洛水、伊水谷地,在河边都修建了堡垒、要塞群。在洛水流域,双方围绕宜阳拉锯,伊水河谷则是孔城防。

      北周失去孔城防,等于伊水前线出现了缺口,北周自然不答应,历时2年的宜阳—汾北攻防战,就此开打。另据《周书 宇文护传》记载:“四年(天和4年,569),护巡历北边城镇,至灵州而还。”不确定宇文护的出巡的时间,我认为在孔城防丢失之前,因为灵州今属宁夏,在长安西北,与东方的洛阳周边战事无关。应该是宇文护出巡途中,听说孔城防丢了,回到长安坐镇指挥。

      北周的报复迅速而果断,派齐国公宇文宪、申国公李穆带兵出洛水河谷,杀向北齐的宜阳城。周军的兵力,从次年宇文宪号称5万、派宇文桀3万截击齐军来看,周军多于3万,少于5万,4万人比较合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宇文桀的部队相对独立,不在宇文宪的号称5万人之内,如此则周军总数必定超过5万。

      李穆也是北周名将,538年的河桥战役中,周太祖宇文泰的战马中箭受惊逃走,宇文泰坠马,东魏军驱散西魏军,冲到宇文泰近前,李穆用马鞭抽打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装叫骂:“你这个糊涂兵,你的主子跑到哪里去了?”东魏军以为宇文泰是个小喽啰,没当回事,追杀其他高价值目标,东魏军远去后,李穆将自己的马送给宇文泰,俩人逃脱险境。战后,宇文泰嘉奖李穆,“特赐铁券,恕以十死。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李穆送给宇文泰的马是“骢”,就是青白杂毛的马,御马厩中出现骢马,宇文泰都送给李穆。569年周齐开战时,李穆(510—86)60岁,比达奚武(504—70)小,比尉迟迥(516—80)大。

      宜阳在今洛阳市宜阳县以西,洛水北岸,战国时期韩国建立,用于防御西边的秦国。前308年,秦武王攻占宜阳,“车通三川,以窥周室”,打开通往洛阳和韩国腹地的道路。眼下宜阳是北齐阻遏北周东进的要塞,经营多年,极为坚固。

      宇文宪、李穆部倒也不急于攻坚,九月辛卯日(569-09-30),在宜阳周围修建崇德、安义等5个要塞,包围宜阳,断宜阳的粮道,估计这五城在宜阳的东边,这样才能断粮道。五城建成,周军对宜阳展开围攻。

      十二月(569-12-24—570-01-21),在宜阳碰壁的周军绕过宜阳,准备围攻洛阳,到此为止,北齐朝廷不能再坐视不管了。570年(齐武平元年,周天和5年,陈太建2年)正月(570-01-22—570-02-20),齐帝高纬派太傅、岳父斛律光率领3万步骑解洛阳之围,《周书 宇文宪传》则说斛律光“率众四万,筑垒洛南”,有4万人马。无论哪种说法,齐军都比周军少。洛阳——宜阳之间的地图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宜阳——安邺——鹿卢交——定陇——洛阳

      宇文宪见斛律光出击,主动后撤,从洛阳沿着洛水河谷向西回收,斛律光跟进追击,前进到定陇——肯定在宜阳以东。周将张掖郡公宇文桀、中州刺史梁士彦、开府司水大夫梁景兴驻军于鹿卢交——应该在宜阳以东、定陇以西。

      宇文桀(515—79)也叫宇文杰,本名王杰,“善骑射,有膂力”,因“以勇敢闻”,周太祖宇文泰赐姓宇文。保定3年(563/64)的晋阳之战中,追随杨忠打到太原城下。保定4年(564/65)的周齐战争中,他再次追随杨忠出征到漠北,与突厥人会师。眼下担任宜州刺史,坐镇北周一侧的宜阳前线。此次周齐在洛水——宜阳方向交战,宇文桀责无旁贷,肯定要率部出战。

      梁士彦(515—586)与宇文桀同龄,但他在宇文泰、宇文护执政时期的事迹不多,宇文邕杀宇文护夺权之后,梁士彦行情猛涨。576年,宇文邕大举伐齐,攻占北齐重镇平阳(临汾),宇文邕率领主力暂时撤军,留下梁士彦守卫平阳,吸引齐军主力来攻。在齐军攻城不下,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时,宇文邕率领主力返回平阳战场,里应外合大破齐军,一战消灭齐军主力,为最终灭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回到569年的鹿卢交战场,斛律光不等周军站稳脚跟,擐甲执锐,身先士卒,向周军发起猛攻,齐军士气大振,气势如虹,双方刚刚交手,周军便全线溃退,齐军斩首2000多。斛律光乘胜西进,来到宜阳城下,解宜阳之围,斛律光与宇文宪、李穆相持10旬——100天,期间筑统关、丰化二城,打通了宜阳的粮道。

      大约在西历4月中下旬(正月以来100天),斛律光率军撤回洛阳。周宇文宪部号称5万,跟着斛律光东进,大概想趁齐军撤退占点便宜,或者再次围困宜阳,斛律光在安邺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大破宇文宪,北周开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韩延等被俘,斩首300多。宇文宪不甘心失败,派宇文桀、梁景兴等人率领3万周军,绕过斛律光,占领鹿卢交,企图截断齐军归路,前后夹击吃掉斛律光。斛律光翻身向东,再战鹿卢交,大破宇文桀部,斩梁景兴,缴获战马千匹。

      至此,斛律光在洛阳、宜阳之间,两战鹿卢交,一战安邺,光斩首就不下3000,要知道5年前的邙山之战,齐军才斩首3000。齐帝高纬下诏,加斛律光右丞相,并州刺史。

      反观周军,宜阳——洛阳一线的攻略完全失败,孔城防也没夺回来,地盘、兵力都蒙受损失。上到立皇帝宇文护,下到前线总司令宇文宪等将领,都意识到,宜阳一线坚不可摧,要想翻本必须换地方。

      通宝推:晴空一鹤,北纬42度,光年,铁手,dfindy,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