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柱山剿匪记 -- 赫克托尔

共:💬62 🌺6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胡乱分析一下。

          目前已有的记载,有这样几条:

          1、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陆逊年长于陆绩数岁,并曾帮助年幼的陆绩管理家事。陆逊的生卒年记载是明确的,生于公元183年。

          既然叫“数岁”,至少是三岁,而从陆逊帮助陆绩的经历看,二人年龄差很可能还要大些。由此,可以推测陆绩生于公元186年后。

          2、据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于公元195年开始平定江东,走上独立道路,为袁术攻击陆康,显然在此之前。

          3、据后汉书陆康传记载,陆康抵抗孙策的攻击两年后城破,城破后一个月陆康死去。

          由以上两点,陆康袁术交恶,孙策开始攻击陆康,都在公元193年以前。

          4、仍据三国志陆绩传记载,陆绩6岁时曾拜访袁术,并私藏了袁术的橘子。

          陆绩能在友好的氛围下拜访袁术,显然陆康孙策之间并未发生交战。由此,陆绩生于公元188年以前。

          最终结论是陆绩生于公元187年,至于卒年,则是218年和219年都有可能,确切判定是公元219年,我找不到可靠依据。

          由此,孙策确实是193年开始攻击陆康的庐江,并于195年破城,陆康寻即死去。晚的话,孙策赶不上同年去平定江东;早的话,陆绩没机会去袁术那里怀橘。

          另一个问题,庐江郡治舒,依据是后汉书郡国志;三国志集解里认为是刘勋在建安四年移治皖,依据是孙策传记载在建安四年攻刘勋于皖。

          我认为三国志集解这个逻辑大大地有问题,首先建安四年这个时间点只是孙策发动攻击的时间而已,判断为迁移郡治的时间点毫无道理。其次就连是否刘勋移治也没有必然的根据,从记载看,后汉州郡治所可以由长官自行决定,陆康甚至陆康以前就可能已经迁移过了。

          我恰恰认为陆康的治所就不是舒,我的理由是这样的:如果陆康治舒,那么孙策围陆康两年的城池就是舒城。舒城是什么地方呢?是孙策铁哥们周瑜的老家,并且周瑜这时候应该在家里。周瑜的从祖从叔都官至三公,周氏无疑是当地一脉豪族,如果孙策围攻舒城两年,周瑜一点作用没起是不可想象的——然而看周瑜传,是完全找不到这一战的痕迹的。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关于孙策攻陆康的时间,我在第三节做了考证

            确定时间,首先要确定一个准确的时间和事件,作为坐标原点,再向左右延展。确定孙、陆战争的原点,在刘备194年担任徐州牧。

            据《孙策传》,袁术打陆康,是因为要粮食遭拒绝,要粮食的目的是准备攻打徐州,问题在于此时的徐州,是陶谦的还是刘备的。

            陶谦做徐州牧时,陶、袁的关系相当好,他们是对抗袁绍——曹操联盟的战友。194年陶谦死,刘备还建议请袁术来接管徐州。袁术听说徐州被刘备吃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从此不断北伐徐州。

            以194年陶谦死为坐标原点,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袁术要粮、孙策攻庐江,都在194年,最晚不超过195。如果按《后汉书 陆康传》所说,孙策攻打庐江花了2年,则他过江的时间,要大大推迟,至少要推到195年下半年,196年正常,则其他时间都乱了。再考虑到后汉书成书比三国志晚150年,《资治通鉴》完全没搭理孙策打了2年的茬,把孙策攻陆康和结束战斗,都放在194年。整个195年,都给了孙策东渡攻打江东三郡。

            最后,吴郡土豪陆家与孙家的关系不好,陆逊被孙权整死,陆抗经常被孙皓申斥。入晋之后,陆家混的非常好,陆机陆云都成了网络红人,有动机有能力修改史料,吹捧陆康,贬低孙策。

            例如袁术派孙策攻陆康的原因、目的,《三国志孙策传》根本没提,原文是“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后汉书 陆康传》说的绘声绘色,催人泪下:“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朝廷愍其守节,拜子俊为郎中。”

            且不论守城的过程是否如此可歌可泣,《后汉书》说陆康拒绝袁术的理由义正词严“以其叛逆”,然而袁术在195年之前还算老实,《三国志袁术传》、《后汉书袁术传》都说,袁术首次袒露篡逆野心,发生在在汉献帝从长安东归,在曹阳遭到李傕截杀并大败之后。袁术远在淮南,得到消息并发表获奖感言,最早也是195年年末,陆康要在196年或更晚,之后才能断定袁术“叛逆”。《后汉书》稍微一改,就突出了陆康深明大义,维护东汉正统的光辉形象。

            然而这么改又露了马脚,汉献帝曹阳之败在195年冬季,之后袁、陆交恶,孙策打陆康又打了两年,孙策渡江至少要推到197年。如果解释为,孙策攻陆康与渡江东征两不耽误,孙策亲自东征,留下一些人围攻陆康,还是有问题,《三国志 孙策传》明确说,陆康完蛋夺取庐江之后,袁术违反将来把庐江给孙策的承诺,把庐江给了刘勋,孙策对袁术失望才渡江东征。综上所述,《三国志》的逻辑链条比《后汉书》的结实、可信的多。

            • 家园 我对王子这个考证的质疑主要有两点。

              之前回复没有注意到王子编辑这部分,现在把我的观点整理一下:

              第一是袁术与陶谦的关系并不一定像王子所认为的那么融洽。

              袁术在陶谦生存时即称徐州伯,上一回复已经提到了。另外还有几个旁证:

              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徐州牧陶谦深忌策”,按本传的时序,孙策此时不过白丁一个,陶谦有何可忌孙策?查考诸传,无疑是因为孙策此时在陶谦管内招揽士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孙策个人魅力固然毋庸置疑,然而他所招揽的士人如二张都是曾经公府征辟不就的,孙策如果没能得到袁术一定程度的支持,仅凭个人魅力就能将二张纳入麾下,我认为说服力不强。

              三国志吕范传记载:“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这可见陶谦对袁术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样的,从而袁术对陶谦的态度也可揣摩一二。

              其实就算完全忽略这些,欲攻徐州也完全可以是袁术向陆康要粮的借口,这并不是多么牵强的逻辑。

              第二,并不一定要袁术僭号之后,陆康才会目袁术为叛逆。

              陆康上任庐江太守的时间,据后汉书陆康传,是“会庐江贼黄穰等与江夏蛮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这次战争的时间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有明确记载,是“光和三年,江夏蛮复反,与庐江贼黄穰相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光和三年是公元180年,其时黄巾起义还没有发生,董卓进京更是没影的事。

              扬州刺史陈温一种说法是病死,另一种说法是被袁术所杀,根据史书记载,此人与曹操一族关系密切。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三国志曹洪传记载:“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馀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这都是董卓迁都长安之后的时,那么这个陈温,在关东诸侯反董卓时,很可能已经参与了,换句话说,此人很可能已经反了朝廷,那么即使他是被杀,对陆康来说并不构成叛逆。而袁术虽然也反董,但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把持的朝廷已经与袁术达成了和解并得到了朝廷的封拜,在这个时间点,陆绩是有可能拜访袁术的。

              但袁术在陆康眼里再次成为叛逆,并不是在袁术公开称帝之后。朝廷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与袁术发生战斗,这时刘繇就公开称袁术为叛逆了,以陆康的立场,他显然是支持刘繇的。刘繇是陈温的继任,算上其中消息传达和准备战争的时间,袁术刘繇爆发战争大概不过是193年下半年或194年上半年的事。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刘繇的哥哥刘岱差不多算救过陆康的命

                后汉书 陆康传载:“......灵帝欲铸铜人,而国用不足,乃诏调民田,亩敛十钱。而比水旱伤稼,百姓贫苦。康上疏谏曰:"臣闻先王治世,贵在爱民。省徭轻赋,以宁天下,除烦就约,以崇简易,故万姓从化,灵物应德。末世衰主,穷奢极侈,造作无端,兴制非一,劳割自下,以从苟欲,故黎民吁嗟,阴阳感动。陛下圣德承天,当隆盛化,而卒被诏书,亩敛田钱,铸作铜人,伏读惆怅,悼心失图。夫十一而税,周谓之彻。彻者通也,言其法度可通万世而行也。故鲁宣税亩,而蝝灾自生;哀公增赋,而孔子非之。岂有聚夺民物,以营无用之铜人;捐舍圣戒,自蹈亡王之法哉!传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世何述焉?'陛下宜留神省察,改敝从善,以塞兆民怨恨之望。"

                书奏,内幸因此谮康援引亡国,以譬圣明,大不敬,槛车征诣廷尉。待御史刘岱典考其事,岱为表陈解释,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

                陆康站在刘繇一边是很容易理解的

            • 家园 王子啊,您这个考证恐怕失之粗忽了。

              您整个的立论基础,主要是陶谦和袁术交好,从而陶谦死前,袁术不会对徐州有染指意图这一点。然而这一点只能说是个假设,袁术这个人“舍近交远”,不是十分按常理出牌的。

              您这里有一个错误,刘备从来没当过徐州牧。陶谦活着的时候,曾表刘备为豫州刺史,而且这个称号关东诸侯是不认的,陶谦死后,州郡豪族向关东盟主袁绍表示拥立刘备的书信中刘备的身份是“故平原相”,说直白点,此时刘备是白身。后来曹操为拉拢刘备,给了刘备镇东将军军号,再后来刘备被吕布击败短暂归附许都朝廷时,受封的是豫州牧。

              指出王子这个错误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后汉书袁术传有这样一个记载:“术退保雍丘,又将其余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李傕入长安,派马日磾封拜袁术是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初平三年八月,合公元192年,从而袁术在公元192年就自称徐州伯了。其实从这个称号就可以看出,袁术称徐州伯的时候陶谦还活着,因为陶谦是朝廷正牌的徐州牧,袁术总不能自居伪官,只好别出心裁叫个更猛的。至于袁术给自己加个徐州伯头衔是否就等于袁术对徐州有领土野心呢并可能付诸一定行动呢?我觉得回答“是”还是有相当道理的。

              孙策渡江时间,记载本来就互有甲乙,从公元193年到公元195年的说法都有,歧见也很多。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孙策渡江的理由是支援母舅吴景对刘繇作战,而根据三国志刘繇传,吴景攻刘繇“岁余不下”。以吴景与孙策的关系及之后的仕途看,后人有较大可能将吴景对刘繇之战算到孙策名下,从而出现了时间较早的说法。

              您最后这个理由说服力更是不强,陆逊陆抗一系是受到孙氏不少打压,然而动手的都是孙权一系。您可别忘了,陆逊是孙策的女婿,陆抗是孙策的外孙,从亲疏远近上讲,我是看不出陆机陆云为何会去贬低孙策。

              关键词(Tags): #···
              • 家园 我调和一下意见

                三国志袁术传的注提到:臣松之案英雄记:“陈温字元悌,汝南人。先为扬州刺史,自病死。袁绍遣袁遗领州,败散,奔沛国,为兵所杀。袁术更用陈瑀为扬州。瑀字公玮,下邳人。瑀既领州,而术败于封丘,南向寿春,瑀拒术不纳。术退保阴陵,更合军攻瑀,瑀惧走归下邳。”如此,则温不为术所杀,与本传不同。

                从陆康传的记载来看,陆康忠于中央,如果袁术公开杀掉之前中央任命的刺史呢,似乎陆康不大可能还大胆的让自己的家属去拜访袁术(陆绩6岁,肯定是大人带着去的嘛),资治通鉴就是选择裴注的说法,作:

                (初平四年春193)曹操军鄄城。袁术为刘表所逼,引军屯封丘,黑山别部及匈奴于扶罗皆附之。曹操击破术军,遂围封丘。术走襄邑,又走宁陵。操追击。连破之。术走九江,扬州剌史陈瑀拒术不纳。术退保阴陵,集兵于淮北,复进向寿春。瑀惧,走归下邳,术遂领其州,兼称徐州伯。李傕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

                又,太傅马日磾是在初平三年八月,和太仆赵岐杖节镇抚关东。并不一定是当年就到了袁术那里,当时袁术也不在寿春(我现在倾向于马日磾是在寿春见到袁术的),而袁术自称徐州伯,应该是193年夏左右到了寿春才这样做的

                而 瑀惧,走归下邳,陈瑀跑到陶谦的地盘去了,可能袁术因此发怒,动了取徐州的念头

                再有,太傅马日磾到寿春后,曾举荐、征辟朱治、孙策、华歆等人为官,马日磾的使命就是调节关东的割据势力,他受制于袁术,于兴平元年194病死。按理说,陆绩等去拜访袁术,更应该是看着太傅、朝廷使者的面子;而袁术的作风,必然和陆康冲突(陆康有中央给的中两千石的秩,和忠义将军的头衔,级别和袁术相当,不是袁术的下属),索要粮食或武器不过是借口罢了。但是,我考虑呢,袁术攻击徐州的实际行动,似乎应该发生在194年马日磾(因为马负有调解关东诸侯的使命)死掉之后,而且此时陶谦被曹操痛击之后,实力大衰且生病将死(陶谦也于当年死掉)

                最后,古代人说两年,很多是事情发生在两年内,即跨年,所以我觉得啊,194年年中之后,袁术派孙策攻击陆康,次年195年陆康被击败俘虏,随即死掉较为合理

                • 家园 嗯,其实我也是这个意思。

                  说是两年,具体月份是不可考的,我认为一年半以上叫做两年就没问题。由此前面我提出的时序,把约指的时间往小了算其实空间还很大,不会产生矛盾。

                  马日磾的说法您说的是对的,我疏忽了他出发并非只为袁术。但王子的说法我仍然是有意见的,王子采信三国志孙策传的说法,认为袁术攻陆康是因为欲攻徐州求米不成,但按后汉书陆康传,理由是“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并没有徐州的事。其实采信孙策传的话,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徐州,因为孙策传里明确写着孙策“兴平元年,从袁术”,那么孙策为袁术攻陆康,一定是兴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以后了。

                  但问题就是孙策传并不那么可信,理由您也提到了,同传紧接着就记载了马日磾在寿春征辟孙策。公元194年是马日磾的死年,而他到寿春不久,就被袁术夺节软禁,在194年征辟孙策的可能性实在是不大。

                • 家园 就按你说的,袁术攻陆康在194

                  孙策围攻陆康的2年是“毛年”,就是今年动手,明年结束,即孙策194年攻庐江,195年结束战斗解决陆康,同年东渡,依然与《武帝纪》的193年过江,《孙策传》194年过江不一致,怎么算都不对劲。

                  司马光的思路,本质上跟你一样,都是既要照顾《后汉书陆康传》,又要给孙策渡江打仗留出足够时间。你的办法是为了照顾陆康的2年抗战,让孙策195年解决陆康,同年过江。司马光基本抛开陆康的2年抗战,主要照顾孙策渡江转斗的时间,将将解决陆康放在194,195全给孙策渡江转斗。

              • 家园 我考据的要害,在于袁术要攻打的那个徐州,当时谁在当家

                我认为袁术要打的那个徐州是刘备的,因为陶谦版徐州与袁术的关系很好,双方没有发生过冲突,刘备194年上台之后,袁术才开始进攻徐州,进而断定袁术要打的那个徐州是刘备版徐州,再进而断定孙策攻庐江在194年和之后,再结合孙策渡江时间,反证陆康守庐江2年不成立。

                你提出了一个问题

                至于袁术给自己加个徐州伯头衔是否就等于袁术对徐州有领土野心呢并可能付诸一定行动呢?

                我回答“是”,袁术对徐州有野心,但在陶谦执政时没行动,因为他俩面临着共同敌人——袁绍、曹操。陶谦在位时,袁术对徐州只能咽口水,期待陶谦死了,他自动接班,当年孙坚打下南阳,也拱手让给他了。刘备上台他就不干了,刘备对陈登、孔融说请袁术来管徐州,说明徐州高层知道袁术的野心,如果不让袁术来接,肯定要跟袁术撕破脸。果然,刘备一上台,徐州、淮南就打起来了。

                您可别忘了,陆逊是孙策的女婿,陆抗是孙策的外孙

                陆逊娶孙策的女儿,在孙策死后,由孙权安排的。作为高明的政治家,孙权对吴郡土豪陆家,采取又打又拉的态度。陆逊的仕途并不顺利,吕蒙白衣渡江前,为了麻痹关羽,正患病的吕蒙推荐“未有远名,非羽所忌”的陆逊到前线,麻痹关羽,而此时陆逊36岁了。身为孙权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吕蒙,去世前向孙权推荐的接班人,是孙权的发小、同学朱然。其实吕蒙推荐陆逊时,就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他临终推荐朱然,只能理解为他看穿了孙权的心思,孙权并不想用陆逊。孙权启用陆逊,完全是出于国防需要,连破刘备、曹休之后,孙权就对他全面打压。

                关于孙策渡江的时间,我在第一节给出了3 个时间,因为篇幅有限不展开,放在括号里。

                《三国志 武帝纪》说193,《三国志 孙策传》194。经考证195最合理

                195的说法,其实就是为了照顾孙策攻陆康而推算出来的,因为193,194 两种说法,更不符合《后汉书 陆康传》的2年攻庐江的说法。以《孙策传》的194为例,如果孙策真的打陆康用了2年,那么他打陆康得在192年,而192年孙坚才死,袁术的老巢还在南阳,《武帝纪》的193就更不合理了。

                为了迁就《后汉书陆康传》,史家被迫根据自己的理解排孙策的年谱。司马光也是没辙了,既要照顾刘备194年掌管徐州,又不能让孙策太晚过江,将孙策攻陆康并结束战斗,都压缩在194年。

                其实,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倾向于《吴书孙策传》的194年过江之说。

                • 家园 我前面已经发过一贴了

                  这里针对您的说法,举一下我的理解

                  第一 孙策很可能不止过江一次....孙策传的注说:...术甚贵异之,然未肯还其父兵。术谓策曰:“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策遂诣丹杨依舅,得数百人,而为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於是复往见术,术以坚馀兵千馀人还策。

                  泾县在长江以南,祖郎攻击孙策,砍到马鞍这件事可能就是发生在孙策第一次过江的时候

                  第二,孙策攻击陆康似乎应该发生在194年到转年的195年初,一般古人就会算成两年

                  最后,我的看法是,193年春,袁术和曹操在陈留大战,曹操打败袁术,袁术逃往九江;193年中,袁术赶走自己任命的扬州刺史,在九江站住脚,扣押了朝廷派来的太傅给自己作为政治顾问,扬州的各路地头蛇暂时和袁术一团和气。

                  之后的194年,陶谦被曹操打得惨败,且病重将死,袁术开始打徐州的主意,而且其实袁术夺取部分的徐州,”时沛相下邳陈珪,故太尉球弟子也。术与珪俱公族子孙,少共交游,书与珪曰:“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争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归。今世事纷扰,复有瓦解之势矣,诚英乂有为之时也。与足下旧交,岂肯左右之乎?若集大事,子实为吾心膂。”珪中子应时在下邳,术并胁质应,图必致珪。“

                  下邳属于徐州,袁术都能胁迫在下邳的陈应,必然夺取了部分徐州的土地

                  • 家园 这段很有意思。

                    这是注文引用的江表传,而本传是“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其实时序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本传里面强调了“兴平元年从袁术”,这个嘛,我看很像为孙策涂脂抹粉的讳言。

                    三国志太史慈传注文引用的江表传还可以与此印证:“策谓慈曰: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其意颇猥,理恕不足。何者?先君手下兵数千余人,尽在公路许。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於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余人耳。仍令孤攻庐江,尔时事势,不得不为行。”

                    那么江表传的观点是这样的,孙策先从袁术求孙坚旧部,袁术不许,令孙策自往募兵;孙策过江募兵遭到挫折,再去寿春求袁术,袁术给了孙策一些兵马,但条件是孙策带兵去攻庐江。攻庐江的时间点是194年,195年城破,后汉书说攻战两年,也是讲得通的。

                  • 家园 孙策首次渡江打祖郎失败,正是袁术放孙策东渡的原因之一

                    《孙策传》说,袁术放孙策东去,有3个原因

                    1 刘繇也是袁术的敌人,灭了他对自己有好处;

                    2 “谓策未必能定”,袁术觉得孙策未必能打过刘繇,根据就是孙策当年打祖郎打败了,被迫第二次投靠自己。

                    3 袁术两次爽约,对孙策和其他手下不好交代,既然孙策主动要渡江,就让他去好了,卖给孙策一个空头人情。

    • 家园 王子是什么专业啊

      涉猎也太广太深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