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总结一下“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发射出口记录 -- adrupal

共:💬37 🌺89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总结一下“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发射出口记录

    东四平台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大容量、长寿命通信卫星平台,采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发射地点在西昌。

    因为与洲际弹道导弹技术相通,土共的火箭技术相对还是比较稳妥可靠的,成熟的比较早。上世纪八十年代与西方蜜月期间,与欧美的卫星公司有过一些合作,替欧美的卫星公司扛活儿,挣点儿辛苦费。1989年之后,这条路断了,欧美的卫星发射市场对土共关闭了。

    卫星出口是大生意,但要想做这个生意,得有两把金刚钻,一是卫星发射,也就是火箭技术,另一个是载荷也就是卫星本身的设计制造技术。当时土共的卫星技术不行,只有稳定可靠的火箭白搭,空有一把子力气,挣不上这份儿钱。

    东四平台的预研2000年就开始了,2001年立项,2004年开始样机研制。东四平台的研制并非一帆风顺,前两颗星都废了,当然不是火箭的问题,问题都出在卫星上。

    2006年10月29日,东四平台首星“鑫诺二号”发射成功,但卫星的太阳能帆板打不开,废了。

    2007年5月14日,发射尼日利亚卫星一号,发射成功,但问题还是出在太阳能帆板上,不久就废了。

    连打两颗卫星都失败,在土共航天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科研总是有风险的,李大总管现在天天喊“产业升级”,哪儿那么容易啊,这要是私营公司,两次失败就要了命了,还是做袜子风险小点儿。

    科研就是这样,你要是怕失败,就是说玩儿不起,那就干脆别玩儿。一旦成功了,那就上了一个台阶,虽说谈不上是坦途,但利润率也不是织袜子能比的。

    2008年10月30日,委内瑞拉卫星一号发射成功,2008年12月在轨交付,这是东四平台的第一次成功。卫星被命名为“西蒙 玻利瓦尔卫星”,以纪念这位拉美独立运动领袖和委内瑞拉民族独立英雄。

    自委星一号开始,土共打开了向世界出口卫星的通道,卫星技术不再为欧美垄断,随后有一大帮因为政治、经济、技术原因被欧美冷落的国家开始与中国洽谈采购卫星。

    2010年9月5日,鑫诺6号(后改名中星6A)成功发射。

    2011年6月21日,中星10号发射成功。

    2011年8月12日,巴基斯坦1号卫星成功发射,2011年11月在轨交付。

    2011年9月19日,中星1A发射成功。

    2011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一号备份星发射成功,这是为了补偿2007年5月的那次失败。从此尼日利亚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

    2012年5月26日,中星2A发射成功。

    2013年5月2日,中星11号发射成功。

    2013年12月21日,玻利维亚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卫星被命名为“图帕克.卡特里”,是为了纪念在十八世纪抗击殖民统治斗争中牺牲的玻利维亚民族英雄。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亲临发射现场,观看了发射全过程。

    2015年11月12日,中星2C发射成功。

    2015年11月21日,老挝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为东盟国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

    2015年12月10日,中星1C发射成功。

    2016年1月16日,白俄罗斯一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这是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颗通信卫星,也是中国航天首次向欧洲用户提供卫星在轨交付服务。

    迄今,土共已为委内瑞拉、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玻利维亚、老挝、白俄罗斯等六个国家交付通信卫星,不仅如此还为这些国家建设卫星地面站,培训卫星使用人才。

    关键词(Tags): #东方红四号#卫星#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通宝推:mezhan,黄河清,曾自洲,唐家山,广宽,天涯无,北纬42度,晨翼,笑任平生,故乡在喀什,老老狐狸,尚儒,三笑,回旋镖,df31,八面来风,桥上,李根,
    • 家园 MS又返祖了

      今年8月19日成功升空后的中星18号也是由于太阳能帆板出现异常而宣告发射失败。

    • 家园 花!不过我脚得这些是“技研”,不是“科研”

      东四平台的预研2000年就开始了,2001年立项,2004年开始样机研制。东四平台的研制并非一帆风顺,前两颗星都废了,当然不是火箭的问题,问题都出在卫星上。

      2006年10月29日,东四平台首星“鑫诺二号”发射成功,但卫星的太阳能帆板打不开,废了。

      2007年5月14日,发射尼日利亚卫星一号,发射成功,但问题还是出在太阳能帆板上,不久就废了。

      连打两颗卫星都失败,在土共航天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科研总是有风险的,李大总管现在天天喊“产业升级”,哪儿那么容易啊,这要是私营公司,两次失败就要了命了,还是做袜子风险小点儿。

      科研就是这样,你要是怕失败,就是说玩儿不起,那就干脆别玩儿。一旦成功了,那就上了一个台阶,虽说谈不上是坦途,但利润率也不是织袜子能比的。

      首先,有利润的是技术,不是科学

      “科学”没“知识产权”,“科研”结果公开发表,还送人,生怕别人不引用,等等

      “技术”就不同了,“技研”结果有“知识产权”,“技研”结果保密,不送人,别人用要给钱,还可以不让别人用

      其次,“科研”的目的不明确,不是非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可,一点一点积累就可以了,“科研”是纸上谈兵,不是纸上谈兵的科学实验部分其实也是纸上谈兵,因为目的是收集数据或验证纸上谈兵的结果,所以,“科研”根本就谈不上失败,等等

      “技研”就不同了,“技研”的目的明确,是非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可,“技研”是实战,不是实战的纸上谈兵部分其实也是实战,因为要达到明确的目的,所以,“技研”经常失败

      “技研”经常失败,比如最简单的,小型的成功放大一些就不行了,反过来也是一样,大型的成功了,缩小版又不行了,“科研”一般来说就没尺寸问题,虽然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别,只要没有数量级的差别,尺寸大小或比例变一下都没问题,比如万有引力的“科研”跟实际应用“技研”

      老中好像比较崇拜科学,高看理科,有点瞧不起工科,其实呢,虽然可以说科学和技术相辅相成,但是,科学是技术养着的

      可能是老中历来“士农工商”的价值观的原因,老中把科学归到“士”一类了,其实呢,科学是生产力,科学家其实是“农工”一类的“劳力者”,只不过一般“劳力者”主要是劳肌肉的力,科学家作为“劳力者”主要是劳脑筋的力,“士”是“劳心者”,当然了,“劳心者”主要也是劳脑筋的力,但是,科学家跟“士”劳的脑筋的力是很不同的

    • 家园 可否将中国的卫星与火箭与世界其他国家做个横向对比?

      比如比较一下火箭的运载能力,卫星的通讯能力

      • 家园 “横向对比”的说法好像是方痢汁发明的

        都别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了,只有一个指标的东西才好比,也就是说线性的东西有序,有两个指标的东西就不好比了,除非方方面面都好,也就是全面好,否则就是各有千秋,或者说各有有缺点,现实中也确实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儿

      • 家园 已落后但换代产品很快就要出现

        火箭方面,现在各国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印度2.5吨,SpaceX4.8吨,中国5.5吨,俄罗斯7吨,日本8吨,欧洲10.5吨,美国ULA14吨。不过长征5号14吨,预计今年下半年能发射,未来还有长征7号,大约7吨运力。目前主流通信卫星在5吨左右,5-8吨左右运力的火箭可以带1颗通信卫星,10吨的一次可以带2颗。美国ULA14吨运力主要是要发射军用卫星,ULA报价实在太贵,民用发射一般不用它。印度最落后,下一代火箭的GTO运力只能到4吨。另外,俄罗斯运载能力比较低是因为受地理条件限制,发射场的纬度实在太高,发射出来的卫星轨道平面斜的厉害,而同步轨道在赤道上,需要大幅度消倾角。苏联为了这个还专门研制了海上发射平台,可以拖到赤道去发射火箭,想法很好,但因为解体后火箭设计局被分到乌克兰,结果俄乌扯皮,这公司已经破产。

        卫星方面,虽然5吨卫星仍是主流,超过6吨的卫星型号西方已经开卖了,能带70个转发器,东方红四号5吨50个转发器,已经有些落后。正在开发东方红四号增强型,也达到6吨70个转发器的水平,远期还有东方红五号卫星,8吨左右,100个转发器。

        火箭一般把通信卫星送到GTO轨道,从GTO轨道到最后的同步轨道GEO需要靠卫星烧自己的燃料。即使到了GEO的位置,卫星受到各种作用也会慢慢漂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发动机开机,如果燃料用光了,卫星的寿命就到头了。现在通信卫星里面一多半重量是燃料,而且越做越重,如果可以大幅减少燃料,通信卫星的重量可以减少不少。

        显然,如果火箭直接把卫星送到GEO,会给卫星省出大量的燃料,为啥不这么做呢?难点在于从发射到GTO只要半小时,而从GTO到GEO轨道需要较长时间,干这活效率最高的是氢氧发动机,但如果拖的时间长液氢挥发很厉害,只有美国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要感谢载人登月,登月全程好几天都靠氢氧发动机,所以发展了这个技术。欧日想走这条路,但还在研究中。俄罗斯则采用常温上面级干这活,效率比氢氧低。中国学俄罗斯,搞了两款常温上面级干这事,其中一款去年才发射,除了可以直接把卫星送到GEO,一箭多星时可以把卫星放到不同轨道,还有发射深空探测器,因为需要多次变轨,也需要上面级。显然发展常温上面级把液氢储存的难点绕开了,但对于载人登月,必须研究这个,远期已经规划一款25吨高效氢氧上面级。

        减少同步卫星燃料还有一个办法是采用电力推进,燃料重量几乎可以减少一个数量级,原来6吨的卫星现在只要3吨就够。全世界第一颗全电星也是去年才发射,中国这方面进展也很大,最近要用东方红三号平台做个全电星,未来空间站也要用电力推进维持轨道。

        通宝推:霹雳焦蛙,坐言起行,鹦鹉螺,witten1,老王,无无名,荷兰北极熊,来路,王小棉她妈,adrupal,西电鲁丁,camper,舒拔,浣花岛主,大厨,新楼,老老狐狸,一介书生,唐家山,八面来风,李根,楚庄王,回旋镖,pattern,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