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生家庭之痛 -- 鹿鸣溪谷

共:💬201 🌺975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生家庭之痛

    看到西西河上多位河友聊父辈的问题,真的想说,改变一个人是困难的,改变父辈是基本不可能的,除非重大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常态,否则,他们基本上是按照一种惯性来生活的。不反思,不成长,不沟通,他们已经形成了对周围人和事的行为反射,一切行为只是反射,某种意义上,说是行尸走肉也没什么不妥。

    我的父亲也是非常难以沟通的人,他以为他在周围人中的形象是明理得体,有威望能服众的。但我也听到有人说:“你父亲真是一生有幸,任性妄为也不崴脚啊。小时候爹娘姐妹宠,到老了子女能干有人办事,要啥有啥啊。”

    我父亲是二十某地一棵苗,有一姐一妹。我爷爷老兄弟两个单传了他一个独苗,宠得不行,好东西父母姐妹都是紧着他吃用,现在两个姑姑说起来还是眼泪汪汪啊。我父亲很自豪地宣称15岁开始当家作主,就是说一参加工作赚钱家里就都得听他的话,有时候奶奶说话他不听急得会给他下跪。

    这种独裁大家长作风在我小时候是让我非常痛恨的。其实他对我不错,因为我是老疙瘩唯一的女儿,又体弱多病,他很喜欢带着我去吃小吃,也舍得给我补营养。但是他与我母亲不和,经常打我母亲,原因不外乎是父亲好吃懒做,我记事起就只知道所有的家事都是妈妈在做。他也不让我母亲掌管钱,不置办家里,还把钱和家里东西随便给人。我的原生家庭属于半工半农,父亲工人,母亲农村,居住农村。在改开前,农村人没有活钱门路,家里有挣工资的本来应该比多数农村人要活得体面的,但是我家很寒碜的,电视机添置都比大多数的农村家庭晚。

    小时候我亲眼看着母亲忙里忙外,勤勤恳恳,服侍丈夫儿女,也没有一点话语权,一言不合就换来父亲的打骂,当然我若是遇见总是帮着母亲跟父亲对打的。所以,因为母亲,我和三个哥哥基本上是挺讨厌父亲的。

    母亲一生辛苦,不到60岁就患重病,肝硬化,腹水,父亲很决然地决定不治了。那时候我在外地读高中,不知道具体是不能治,还是父亲不愿意治,也许医生会说治不好,但是父亲在给母亲治病这件事上,是不太尽心的,嫂子说他很绝情,尽管我不能全信嫂子,但是母亲的死亡还是给我无尽的悲痛,也让我对父亲有更多的隔膜和怨恨。

    母亲的娘家亲族本来是准备借丧事大闹,指责父亲的。但是我们子女接受不了农村人那种做法,他们拍着我母亲的肚子(腹水)说是被气死的,这让我们感到是对母亲的不尊重。再说,母亲死了,我们也不想父亲太难堪。母亲的葬礼我没有哭,在农村出殡的表演性嚎丧中,我感到自己远在天边,那种哭丧非但不能感染我,反倒让我抵制,让我把哀痛埋在心里。但是葬礼结束后众人散去,没有了母亲的家里却让我痛彻肺腑,我的家庭天堂塌陷了。

    此后,我几乎算是没有了家。父亲很快再婚。我在外上学,逢年过节我只是回哥哥家里住,跟父亲很隔阂。上大学父亲也掏了学费的,我刚工作时还给我买了自行车,所以,父亲总体上对我还是尽了父职义务的,只是不亲近。

    后来遇到我先生,先生和我一样,中学时丧母,但是和我家不一样的是,尽管他父母也有吵闹,但是为给尿毒症肾衰的母亲治病,他们家几乎倾家荡产,他的父亲是一个勤勉奉献,严于律己的人,母亲去世后他父亲一直没有再婚。我对他父亲的行为非常钦佩,也相信我先生会继承这样的好品行,只是结婚后发现我多少有点一厢情愿了。

    我父亲壮年时候经常放豪言说不依赖子女养老。他们这新中国第一代老工人还是挺相信国家的,相信国家的表现就是发了工资就吃干花净不攒钱。到现在他老人家80多岁了,工资两三千,不攒一分钱,不置办任何家具,花钱能力比我强多了,吃了喝了或者被骗了。当然,现在我们兄弟姊妹几个经济条件都好了很多,远在外地的,回去都是给他塞钱。他要买什么大件,或者看病什么的,直接向子女张口要。

    父亲一生任性,认为子女应该无条件听从他才是孝顺。我和他之间曾经有过奇葩的矛盾。他找老伴跟找保姆差不多,就是找人伺候他。他在找第二个后老伴的时候,可能是对方提出条件说怕照顾我父亲一生,终了自己无人养老。他就答应人家说子女家庭条件好,到时候能够给她养老。然后父亲给我写信要我承诺给人家养老送终,我回信说没有抚养关系,我没有义务给她养老。结果我父亲大怒,写信把我骂的狗血喷头,说我枉披人皮,白受国家教育,扬言要告到我单位领导那里开除我。我看着他骂我的信真是难以置信,给老公看都把他看笑了,他表示难以理解父亲的奇葩逻辑。他一贯这样,他的话就是王法,子女家人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一骂人就是猪狗不如。当时我真是不想再理这个父亲,这件事后来是二哥出面给他劝住了。

    去年父亲不知道怎么想的,想让子女给他盖新房,宅基地是长方形的,几个哥哥都说应该东西走向盖房,这样前后无遮挡,还有个四方院子,能够进车。父亲想南北向盖,说是这样房子大,后来哥哥们做通了他的工作,同意按照东西向盖房了。可是付了定金,找工人来拆房子了,他又反悔了,说是哥哥们糊弄他,无论如何不同意哥哥们的方案。非但如此,借着过年全家到齐,在全家人面前痛骂二哥,无非是狼心狗肺,猪狗不如之类,什么我英雄了一世到老了要受你钳制等等,还要断绝父子关系,死了也不让二哥上坟。二哥没有说什么,可是二嫂当时就恼了,摔门而走,一年一次的家庭聚会就这么不欢而散。

    可怜我二哥,鞍前马后照顾父亲多年,就得到这待遇。父亲也不能说是老糊涂了,而是从小到大就是这么偏执任性过来的。我真想鼓励二哥,不理这个任性的父亲,可是父亲毕竟也是一把年纪,一天不如一天了,万一有个不测,毕竟还是会让人担心。所以还是得劝二哥没错也得认错,还是得经常去看望他。

    我真的想不通,父亲这一生觉得幸福吗?看不到他享受什么亲情,表达什么爱意。他真的觉得自己一世英雄吗?真的觉得自己做得都对吗?我与他沟通很困难,亲情其实只是表现在金钱支持和年节看望罢了。幸好父亲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否则我真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床前的孝子。

    回忆母亲,经常出现的画面是小时候母亲在平房顶上晒麦子不小心摔下来,血流满面的情景,我因为害怕不知所措而哭泣,而母亲却平静地呵斥我,让我别哭,自己去处理伤口。这就是母亲的写照吧,勤劳、坚强、无所依靠。

    一生辛苦的母亲不曾享受过一天儿女的福气,一生任性的父亲虽然不能说享了大福,但是他真的是任性而为,没有遭过什么罪和灾。有时候想,母亲若在世的话我的生活可能会大不同吧,肯定会接母亲同住,几个儿女肯定都会围着转吧,毕竟母亲的爱是子女都想要报答的。而父亲呢,不得已的义务和尽孝罢了,跟他同住,我想也不敢想。

    关键词(Tags): #家庭关系#原生家庭#代际关系#亲情#父辈通宝推:普鲁托,北上,邻居大哥,newbird,马后炮,逐水而行,眭村散人,NoName,老顽童,老老狐狸,伊粟,关中农民,史文恭,桥上,hullo,决不倒戈,七天,石狼,
    • 家园 不知道该回在哪里合适

      只好搁在这里了!

      楼主的主贴引来后面一众河友的精彩辩论,值得品味!这楼起得好!

      试着归纳一下双方的观点,理解有误的话还请指教!

      双方探讨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其中有几个关键词:“平等”、“尊敬”、“报答”等。

      独立寒秋HK为代表的一方(以下称甲方),核心观点是“子女要尊重父母”,这句话单独看没问题,作为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人际交往和关系处理的一种策略,“人”要尊重“人”没毛病,把前后两个“人”进行任意的替换都合适。甲方的主要问题是引入了场景,即,因为“父母养育子女在先”(时间顺序),所以按照“传统道德”,父母有恩于子女,进而,子女要尊重父母,至少态度上应该如此。这里既有逻辑(因为……所以……进而……),也有非逻辑(逻辑成立是隐含了“传统道德”这个条件或者说标准的),这也是被另一方反驳的焦点!

      另一方(抱歉,不好确定谁是代表,以下称乙方)的核心观点是“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单独看也没问题,这是当今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主流,也符合人们的朴素理念(不妨称之为“现代道德”),但对于平等的观念是否普适,我认为是存疑的,平等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以上两个道德概念不是严格的定义,也不涉及褒贬之分。

      我觉得双方的分歧,核心就在于两个“道德”标准,或者说是价值观的分歧。

      就方法论而言,作为一种行为策略,尊重是基本而重要的能力(情商),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双方实际上是价值观之争,乙方从“平等”出发,认为甲方的观点(观点本身是方法论)背后隐藏的其实是等级观念(子女要尊重父母是“父权”的现代版本),双方在拉锯战中的交手,很是精彩!

      因为讨论的主题是父母与子女的“社会人”关系,讨论中较少涉及到父母与子女的“动物人”关系,也就是,人作为高等动物,“生”且“养”下一代,是繁衍生息的动物性本能,“教”和“育”才是社会性的,有河友举了一些极端的例子,我认为是属于动物人关系范畴。

      我的观点是,在方法论范畴,支持甲方,在价值观范畴,支持乙方!

    • 家园 花,略表安慰!

      看完之后,想起了这么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却各不相同!一声叹息!

    • 家园 看了楼下的那些吵闹,想了几天,说说我的看法。

      一、我问过自己,我的情感来自何处?通过前段时间的一件事,我更有了点感触。

      因为我的职业关系,经常见到、听到人去世。对于这些人的去世,我是一点感觉都没有。毕竟,陌生人去世嘛,挺麻木的。

      前段时间,我一个好友的母亲去世了,我感觉非常不舒服。以前去过老人家吃饭,偶尔还见面还打过招呼,也曾经和好友聊起她母亲在世时的一些事。其实她母亲性格不怎么好,我们对她老人家只有尊重,说不上喜欢。这次老人去世,让我感觉既不是悲伤、也不是同情,就是不舒服。

      我把这两类人去世产生的不同感觉,归因于情感。也就是说,我对她母亲是有情感的,而对陌生人则没有。

      二、我有点明白过来了,情感产生都有一个基本条件:生命中曾有过交际。

      在交际中,爱上一个人,叫爱情;

      在交际中,一起共同学习过、工作过、生活过,这叫友情;

      在交际中,得到过人的帮助,叫恩情。

      那么,最让人们纠结的亲情呢?在亲情中,血缘关系有多重要?

      我认为,亲情就是爱情、友情、恩情等等的综合。血缘只是它的一个常见的起因。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血缘而从小在一起,最终产生了亲情。在这里,“从小在一起”才是关键。所以,在考虑情感的时候,完全可以将血缘抛在一边。

      三、以下是我的操作指南

      爱一个人、恨一个人、感恩一个人等等如何对待一个人.....可完全取决于您的情感,而不考虑血缘。

      也许,很多人都不同意我的观点。

      不过,这没关系。这只是个人伦理观。

      如果那一天,多数人能接受它,那它就是社会伦理观,最终改造社会文化。

      • 家园 才想了几天就明白这么多

        再多想几天岂不是会明白更多。

        情感产生都有一个基本条件:生命中曾有过交际。

        汪清卫死的时候国内一片真心的高兴,总理主席去世的时候国内也是真心的悲伤。大多数人跟他们生命中也没有交际,但他们的感情同样是真挚的。人性说到底还是社会性,情感也一样。

        血缘之所以主导我们的情感,是因为其在社会中起的重要作用,既作为家庭联系的纽带。只有社会形态发展到家庭解体,才可能在考虑情感的时候,完全将血缘抛在一边。

        亲情目前还是无可替代的,是区别于爱情、友情、恩情而依附于家庭独立存在的。如果有一天社会发展到不需要家庭,亲情(至少是目前我们理解的这种亲情)就会消失,也许另一种新的“亲情”会产生,也许不,谁知道呢。社会的伦理从来就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形态,比如日本的弃老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一定存在过,没有不变的社会伦理观,只有其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的问题。

        • 家园 感谢回复。

          对俺的“理论”,俺再补充两点。

          第一、所谓“交际”,还是应该有个大致的概念: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行为、文字乃至思想等等方式交流的过程。

          第二、交际中产生情感。交际中断,情感也会变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有些交际的过程是单向的,会导致情感也是单向的。

          以下分析您所举的汪精卫的例子。

          汪清卫死的时候国内一片真心的高兴......

          1、有些人对汪的死真心的高兴不一定源于情感,也有可能是源于道义;

          2、有些人(比如懵懂小孩)与汪没什么交际,完全就是陌生人,对汪的死谈不上高兴不高兴;

          3、有些人通过广播、报纸、口口相传等等与汪间接的交际方式,单向地知道了汪是一个卖国贼,对汪或多或少有些憎恨、蔑视等混杂的情感。然而,这类间接形式产生的情感是不“真实”的,很可能因为信息的反转而反转。

          4、您没有指出情感如何产生,却认为血缘主导我们的情感。

          这与您举的例子相悖:绝大多数人都与汪没有血缘关系,那又是什么在主导他们与汪的情感呢?在我看来,他们对汪的情感只能是交际中产生的。您的例子支持了我的观点。

          对于“交际中断、情感变淡”的问题,更是我在生活中体验到的。

          一些孩时的玩伴、过去的同学、小时老家亲戚.......,当分离多年后再见这些过去很亲密的人,大多数都没有了当年的感觉。说话不如以前那样随便,动作也无法像从前一样亲昵。相反,倒有一些怯生的感觉。我觉得这是因为大家中断了交际、向陌生人方向滑去,情感淡了。

          其实呢,交际产生情感就是我个人的观点。生活中我也是这么做。

          这些年,每年我都至少会回家一、两趟,和父母、兄弟姐妹聚聚;没事也会电话联系;家里的微信群我也是有事没事都会说两句,其他人说话我没事也会帮腔......我深信这些都是维系家庭情感必需的。

          也许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要去维系这份情感呢?不就是因为血缘么。

          是的。因为血缘,我才去维系与父母兄弟姐妹间的情感。不过,血缘本身不会产生情感。就像抱养的孩子,对生父母会有多少情感可言呢。

          所以,我主张看淡血缘,据情感而生活。像楼主这样有血缘、却没有好情感的状况,只会平添痛苦。如果认同我的观点,或许会对减轻痛苦有帮助。

          • 家园 啊,原来你这里的交际是个抽像概念。

            那确实是那样的,人的情感都源自于自身的经历,是人对自身与外界联系的一种主观感受,本质是一种人与外界的共鸣。具体到你这里说的情感,实际上是特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就是一种社会交往。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当下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主导了你的情感,对于脱离你当前社会环境的东西,你的共鸣较少。也就是你说的“交际中断、情感变淡”这种现象,但又因为情感产生于你的经历,某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却会让你的一部分情感历久弥新,例如,所谓的乡愁。所以你说的那种“怯生”的感觉,实质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感觉,那不是情感变淡了,而是害怕现实(不同的经历导致较少的共鸣)击破心里原有的情感。

            而人类社会的现实是,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组织单位,家庭又是以血缘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血缘自然就变成了家庭温暖与生活保障的像征,一个社会的牌坊,主导着大家的情感,给人以或真实或虚假的期待,而当现实与之相背立时,人就会因巨大的分裂而陷入痛苦。人的一切无不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人的情感也一样。

    • 家园 还有一种无奈

      父母是养育我们肉身与精神的人,嫉恨也好、遗憾也好,有福气的人们,满满的亲情也好。当自己中年以后发现,自己身上很多难以克服的缺点,恰恰是自己前半生里,不断逃避家庭的深层次原因—父母的缺点的时候,那真的叫做无奈与悲苦。

      现在自己养育孩子,深信一点:我给不了孩子我原本就没有的东西,所以我鼓励他走出家门,去跟社会学习,跟别人学习,或许他有机会开创他自己的新世界。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
      • 家园 也不完全

        每个人的禀赋的确是从父母继承而来,但正如自然界的遗传和变异,这些个人优缺点有遗传就有变异,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和父母有着差别,在遗传了父母的优缺点的同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异,这个过程至少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 家园 转载:咪蒙《 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写到的父亲

      每一个跟我相处过的人,都觉得像我这种24小时脸都笑烂了的傻×,肯定是从出生

      到现在就一帆风顺,人生的最大挫折就是眼睫毛又掉了两根吧?等他们看到我写的

      《我的爸爸要结婚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从这种家庭出来,怎么可以这么乐观、这

      么二?

      其实我爸这事儿还有新进展。前年底,我爸让我给他8万块,他拿来给情人作为分

      手费。因为纠缠这么多年,他也腻了。呵呵,他也说得出口。我没理他。于是他就

      没跟小三儿分手,于是小三儿就怀孕了,于是去年生了个儿子。不得不说,我爸肾

      功能真好。我的弟弟,比我的儿子还要小7岁。人生还能更无厘头吗?

      比这更荒诞的是,我爸说起这事儿,认为造成这种后果都怪我。谁叫我不给那8万

      分手费呢,害得他现在60多岁高龄还要抚养小孩,多可怜。我去。我被他的神逻辑

      惊呆了。

      链接:http://book.weibo.com/book/play/5364395-10310402.html

      代际关系还真是难处啊!

    • 家园 我看到我父亲的影子
    • 家园 回忆之三:农村孩子的美味时刻——小吃浆面条篇

      红薯打淀粉以后剩下的粉浆水发酵之后有一种特殊的酸味,是浆面条最独特的风味,这种酸味和醋的味道不同,绝不可用醋代替。

      以前家乡市面上无论早中晚,都有浆面条卖。最常见的售卖形式就是煮好的浆面条装在直径50公分的大保温桶中,以前卖冰棍也是这种大桶装。有顾客来买5毛钱就盛出一碗,添加芹菜丁、煮黄豆、碎花生、芝麻盐之类的拌头。浆面条是酸爽浓稠的,芹菜丁是脆生生的、黄豆是咸香的,花生芝麻是焦脆干香有嚼劲的,混合后开胃适口。

      家里做的浆面条是现吃现做,不像保温桶里放时间长的浆面条那么浓烂,手擀面更筋道,拌头更多样,可能还会加一些豆腐干、黄瓜丁之类,口感更佳。

      浆面条是素食,在现在大鱼大肉吃腻的背景下,浆面条更加成为不可多得的受欢迎的地方小吃。最近回家乡,看到市面上出现很多浆面条馆子,现做现卖,一碗八块,生意火爆,绝对不比兰州拉面的生意差。

      兰州拉面行销全国,而我家乡的浆面条还偏于一隅。有时候真想在上海开一家浆面条素食馆子,不知道生意会怎么样,可惜我不会做这个粉浆水。

      关键词(Tags): #浆面条#地方小吃通宝推:普鲁托,桥上,刹那芳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