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马向阳下乡记》是部好剧 -- 2313234454dfsd

共:💬59 🌺4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马向阳下乡记》是部好剧

    好久之前瞟了一眼,农村剧,没什么印象。最近一个偶然的镜头,从头细看了一遍,原来是部好剧。再一细看,山东影视制作,自然是良心出品。

    不过,剧情拖沓冗长,不够紧凑,碎嘴皮子太多。

    故事围绕土地流转这个主题,情节依次展开:量地,首次碰上“土地流转”被骗事儿,被推下化粪池救老祖奶,政绩压力下修路,想尽办法招商引资,首富购买大槐树风波,发展支前煎饼的致富路子,尝试大棚种植,发展农村旅游,最后回到“土地流转”的大决战。

    看此剧必须了解的三个前置条件。

    一,此剧奉旨宣传“土地流转”,这是主旋律。

    这一点决定了“土地流转”的“政治正确性”,不能否定,全剧也在围绕土地流转作文章。

    设定被骗情节,是戏剧冲突的必需。核心是“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如何得到保障,这又是一个“政治正确”,大结局必须符合这个“政治正确”。

    所以,从这种情节设定上去质疑此剧没有道理。

    二, 任何影视作品必须遵循“健康、阳光”等基本社会规范。

    这一点决定了此剧可以写实,但不能完全写实。因此,必须符合在瓷器上作画的基本要求,这一点,此剧超常发挥,超一流。

    比如,在整个斗争过程中,首富的形象设定,刘氏族长斗争手段的运用……这些厚黑学在剧中如蜻蜓点水,表现的恰到好处。

    再比如,很多情节最后的奇迹转变,比如刘玉彬放弃盖养鸡场,完全是一心之念。又比如李云芳散播丁秋香与马向阳的桃色谣言,一夜功夫,良心发现,又亲自辟谣道歉……现实中发生的概率极小。

    因此,在此点上质疑也没有道理。

    三,此剧必须符合中国传统政治伦理。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判断一个好官的标准是:大公无私。个个是海瑞,一生清苦,穿衣打补丁,一年只吃一次肉。官官是包青天,主持公道,不畏皇亲国戚。比如,官方宣传的好官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无不带有这种意味。一般宣传的模式后面还要加一句,“他”生前穿补丁衣,银行零存款……这类描述也不鲜见于众多的X传或X回忆录。

    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这几篇文章就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

    我们来温习一下这些话,带有一股子浓浓的道德判断: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在这些论述中,我们看不到个人私利存在的空间,也看不到个人私利存在的道德合理性。如果大家有兴趣看看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完全就是历代士大夫修齐治平规范的集大成者。

    这剧不是反腐剧,因此,此剧的“村支书”和“第一书记”必须为官清廉、无私,所以情节就必须要有“第一书记”抵押自己的房产240万,家人再汇60万,凑足300万借给大槐树村,突显“第一书记”之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以及首富刘玉彬的“奸商”嘴脸。

    顺着这点,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毛时代是“工农兵学商)和“重农抑商”(今天就是制造业立国)影响下的鄙视“商人”传统,“商”必须与“奸”连在一起。这一思潮和传统,即使到今天,依然非常强大,制约着中国人投机倒把、偷奸耍滑的另一个传统。这就可以看出中西方政治伦理的差异,也就明白了中国政治语境下的反腐与西方的差异。西方公务员也有为官讲奉献的伦理,但看上去更像一份工作,对于“权力寻租”还是留有“合法”的口子,而在中国,这个口子从娘胎里就是罪恶的。

    不过,此剧中马向阳角色的设定,隐隐有脱离传统政治伦理规范的味道,比如,从刚开始接受任务的不情不愿,到中期修路的“政绩”压力,但是,编剧很快用“老舅”和房屋抵押借钱将角色扭回到传统政治伦理规范里。这种先抑后扬,更加衬托出马向阳之清廉无私的伟大光辉形象。

    *************************

    1,情节写实,是此剧最大特点。 链接出处

    2,土地流转是全剧主轴。 链接出处

    3,此剧最大特色是点出了乡村宗族化和黑势力化。 链接出处

    4,此剧是乡村版《纸牌屋》。 链接出处

    5,鸟瞰大槐树的政治格局。 链接出处

    6,马向阳是个有为的政治家。 链接出处

    6,马向阳的政治资源不可复制。链接出处

    7,面对农村宗族力量的重新崛起,第一书记是一个好的尝试。 链接出处

    补充:宗族化、农村演变趋势、城市化与就业、乡贤治理链接出处

    通宝推:大井故事,明心灵竹,strain2,九霄环珮,旧时月色,epimetheus,关中农民,盲人摸象,adrupal,
    • 家园 大槐树村民的意识状态就是整个中国当代人民的意识状态。

      很多人嘲笑朝鲜或者土耳其,但是恐怕未来最有发展的是他们这些说一不二的国家。

      中美现在都走进死胡同了,没有巨变是不行的。巨变就需要强人,但现在中美都没有出强人的土壤。

      俄罗斯、土耳其、朝鲜、英国,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德国(他们的领导层很果断,能做世界大众不敢想的事情,比如收留难民、把英国踢出欧盟),才是世界的未来。不要看这些国家眼下有些困难。

      这次习行走地方去了将台堡,没去会宁。这两个地方很有意思,而将台堡是江给立的碑。看来里面的故事真的源远流长了。

      这个电视剧确实不错,感想推荐。

      好有寓意的名字,大槐树、姓刘。

      很美好的结局。

    • 家园 补充:宗族化、农村演变趋势、城市化与就业、乡贤治理

      确定几个概念。

      宗族化:

      农村宗族化不是说只窝在农村一亩三分地儿,某个农民族长如何,也不是说一家一姓。古代的乡绅与宗族,通常是夫妻九族的一条巨大而完整的利益链条。因此,宗族化指“乡绅”与宗族结合,形成从农村到城市(县镇一级,更高不好说)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最终通过承包或购买国家的“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形成旧中国时代的“皇权不下县”格局。这就是“南昌市长从市长到农民只4小时”这个新闻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如果仅仅是某个村儿某个姓如何,就像《马》剧中大槐树村一样(此剧刘玉彬已经具有这种雏形)与世隔绝,那不过是小孩儿过家家。

      农村宗族化、黑势力化的最大危害是指国家权力一旦淡出涉及4-5亿人口的农村,将政府的职能完全打包出租(甚至出售)给宗族和黑势力等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都将在农村形成巨大的权力真空,这是历史动乱的必要条件。

      一般规律而言,中西部落后区对全局的影响有限,往往是发达地区这种宗族化趋势和格局的形成,对全局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这一点,从历代动乱就可清楚表明。所以,宗族化严重的地区,往往是发达地区,也就是地理意义上的“第三阶梯”区域。比如,江浙、广东一带,县镇级苗头非常明显,特别是所为的乡贤,他们往往是过去的省部级、厅局级高干,非常容易影响当地政权。比如,有新闻报道,浙江某地(市级)被某一传统书香大家控制,形成了从镇到县到市的全面控制;二是江浙一带修家谱、修祠堂之风极为盛行。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构建宗族共同体的精神共识,凝聚宗族人心,形成以宗族为团体的利益共同体。

      农村演变趋势

      1,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率大约是三七开。中国再城市化,估计四六开,顶破天三七开。

      2,按四六开(14亿人口基数)估算,农村人口起码还有5亿多,按三七开估算,农村人口4亿多。历史上,TG能够在抗战时与老蒋、日军三足鼎立的最大资本就是解放区的人口规模达到9000多万,近1亿。说说明,任何一个“叛乱”(或动乱、风波)如果涉及到上亿人口的波动,即使善了,也得脱层皮。据说,圈圈功的会员顶峰时有近2亿,以圈圈憋足的能力,整出的动静也很吓人了。

      3,未来的农村的演变可能导致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等平原地带,以及中西部自然条件相对适宜农耕的区域,土地集中化、规模化不可避免,中西部山区的农村消亡应该确定了。

      因此,如果在这些农业人口集中区域出现涉及千万级别人口的波动,还是蛮吓人的。

      并且,在80后、90后的二三代之内,城市化主要是农民进城,因此,城市下层与农村的联系仍然存在,政治语言叫做“工农是天然的同盟军”。

      城市化

      “人都往城里面跑”是今天决定政权从农村撤退的依据。

      中国,按四六开完成城市化,农村人口起码还有4-5亿,并且,无论城市化率是四六开、还是三七开,甚至二八开,再城市化也不可能100%,农村没人了,吃啥?14亿人怎么养活?还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仅以四六开城市化估算,农村人口约5.5亿,如果把18-70岁都算作农村劳动力,按40-45%的比例计算,农村劳动力2.2-2.5忆,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16%左右的2.3亿农村劳动力将养活84%的全中国人口,这等于是说一个农村劳动力要养活6个人。

      粮食安全一直是当局头疼的问题,列为四大“国家安全”(国土、能源、金融、粮食)之一。农村最大的问题是农村凋敝导致种地人口不足,这才是真让政府头疼的大事。因为市场规律的威力导致“人都往产出高、财富积累快的城市跑”,这不是靠行政调控能解决的,往往只能靠革命造反解决,才能形成新的平衡。

      还有,在中国的任何事情,都不能简单地用百分比率来分析问题,因为14亿的人口基数,使得任何百分比一乘,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实体存在。按照最理想的三七(甚至二八开)开城市化测算出来的4-5亿农村人口中,至少有1亿多青壮年。如果城市化完成,剩下的农业人口,工业消化不了。

      工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均生产率极大提高,投入较少收益较大,这与农业时代的“人海战术”根本不同。

      因此,如果在中国农村真实现了欧美那种规模化、工业化的现代农业,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在农村,不需要那么多人种地,将产生大量闲置劳动力。这些人在城市化完成,城市容纳能力饱和的情况下,就是一批浩浩荡荡的失业大军,怎么安置?并且,还得拜托城市一直保持既有的高容纳能力,如果到经济下行到需要再搞一次“上山下乡”来解决城市就业时,希望农村还有就业蓄水池的功能。

      另外,现在工业发展的趋势是自动化,智能化。工业智能化、自动化的结果就是人工的减少,也就是就业岗位的减少。从纯粹的经济角度看,工业使用人工,一是人工成本不划算,并且随着劳工维权的日益崛起、经济发展,导致人工工资大幅提高;二是大量中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岗位,机器人能有技术和效率上的优势,而真正能大量创造就业的恰恰就是这种类可以自动化、智能化的替代岗位。

      显然,农村的失业怎么安置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特殊的存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验可以直接照搬到中国可以成功。因此,参照欧美的城市化来检测中国的事情,通常是不好办的,是荒谬的。不过,现在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类问题暂时不会出现,但时间不会太久的,大约20-30年吧。

      乡贤治理

      今天的中国站在“国家资本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的岔路口,也就是我们通常讨论的“拉美化”,或者叫做中等收入陷阱。通俗讲就是,财富精英化,政治权贵化,社会两极化。

      一种是走乡贤之路,就是走“权贵资本主义”之路,走旧中国时期的乡绅地主为基础的人治道路,国家将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部分出售给特定阶层,再次形成旧中国式的“国家权力与权贵、乡绅共存共治的格局。特点就是将国家权力打包出租(甚至出售)给某个特定社会阶层。形成政治权贵化,乡贤化。

      一种是走国家资本主义的法治之路,这是当初文革试图解决而终于失败的道路,也是一条真正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光明之路。由国家和法治来治理社会。国家权力管到每一个人,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以国家法律为准绳,仲裁权在代表国家权威的法律手中,而不是以某个特定阶层的利益为准绳,私设刑堂,浸猪笼,点天灯。

      历史地看,自1840年至1976年止开启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革命任务,尚未完成。准确地说,只完成了对外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而对内的利益分配与调整的民主革命,以文革的失败为标志,则是彻底失败了。因此,改开走到今天,乡贤思潮泛滥莫不有因。

      至于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那一整套的宗族治理体系,涵盖了道德(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土地(以土地为核心的固定资产,即恒产者有恒心)、人脉(以联姻、宗族为核心的正生态循环的人口基数,以及与权力苟合形成的完整政治资源,即,只富不贵,早晚得跑)三位一体的宗族系统,并不必然要求乡贤符合“有道德,有良心,有担当,有正面意义”的标准,事实上,没有“四有”乡贤,也可以有“四没有”乡贤。中国旧社会“土豪劣绅”并不鲜网。要注意,这个词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这是不为一般人所忽略的:一,于普通人而言,也就是作恶一方,为祸乡里,欺男霸女,黄世仁、周扒皮即此类代表;二,于政治而言,“土豪劣绅”指的是指为某个阶层的私利而罔顾国家整体利益。具体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将“国家权力”承包,借国家权力损公以肥私,掏空国家财富,绑架国家命运,最后将国家的资源组织、动员能力消耗殆尽。这就是当年老蒋的国家虚弱,中央无力应对日本入侵的全部原因,不在于器物上的落后,实乃整个社会组织结构出现了问题——某个阶层为个人私利,即使做亡国奴也不愿意相忍为国,这才是抗战大量汉奸的根本原因。

      所以,这就是60多年讲的地主与地主阶级的全部秘密:

      现在有人觉得,当年的地主也有好人,不该抢他们的土地,更不该杀人。对这种看法,同志们应该怎样理解?

      首先要承认,地主里肯定有好人,而且有很多好人。就中国中央财政弱势,地方上很多修桥补路的营生,都是地主乡绅出钱做的。有些地主,说是大善人也不为过。我们要实事求是。

      但,地主里有好人,与地主阶级是好的,有因果联系吗?没有。地主作为一个阶级,代表着旧土地所有制度,是一个禁锢流动资本、抗击大工业化进程的反动的集团,是一个占有不动产产权、收窄不动产资本流转的落后的阶级,从整体上讲,是必须消灭的。个人的善恶属性,与其所属阶级的进步或落后,没有必然的关联,这是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核心,也是阶级斗争的根源。好的地主,和不好的地主,都是激进式大工业化的障碍,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资本家们,没有本质的分歧。(李学先,原广东省监察厅厅长,原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1983年《与青年同志的座谈》)

      寄语

      借用毛主席的话对“法治中国”之路做一个寄语: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通宝推:捣江湖,李根,脊梁硬,
      • 家园 很多段落、句子里面内含的因果关系

        有那么点不好消化……

        让我拭目以待、慢慢消化吧

        对于个人、小群体,相互之间的关联等等,那样的发展似乎是很正常的,同学之间相互拉一把就显得没什么。

        可是诸如修院墙各退一尺的故事拿来宣扬“贤”的时候,的确让人警惕了。他们的确投下了过于巨大的影子

        其实就是看这些关系的发展是不是超越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了。西山会被认为是权贵的俱乐部、交易所,那么所谓的市长协会、副市长协会,也和政协人大没一点像啊

        • 家园 这个关系涉及的司法权,行政权,立法权。

          不是一般的人情往来。

          比如司法权,两兄弟打架出出刑事案件,谁来担任裁断是非曲直的判官,这涉及到司法权。古代的族长代行了部分权利,如,女人通奸游街亲猪笼甚至剥夺生命烧死。谁来确定是非曲直的标准,这涉及立法权,古代族长可以从儒家经典“释法”,不一定非要遵循当朝律典,如,女人通奸的惩罚也有不烧死的,全靠族长引用哪句儒家经典,或者历史判例。

          行政权就更好理解了,比如,老蒋发行国债,就会给特定的银行有(私人马甲)承包,县官要摊派捐税,一般都承包给当地族长或地主,而不是由国家委派的官员执行。因此,就会出现层层加码,层层盘剥克扣,吃兵血等现象。这些问题虽然官僚阶层也有,但毕竟权力在公家手里,可以通过财税制度,吏治来控制,减少恶化,而这些却是私人,他只是一个承包商,除非你不找他家做业务,否则,难以控制。

          这些都是极简化,真实情况恐怕更吓人。看看香港自治就更清楚。

          • 家园 出乡贤是因为行政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

            原本农村还是一定的收益的,类似税费,现在税费完全取消,农村只有从上至下的投入,没有从下至上的产出。这样的结构只会让所有的乡村行政人员不断的向上层行政集中,这点跟过去的地方驻京办一样,跑部钱进的道理类似。所有人的工作重心在于怎么从上一层拿到钱和资源,吃补助才是现在乡镇的常态。

            即使有人决心要自己造血养乡镇,成立乡镇企业,到最后很多依然成为骗补助和专项资金的理由罢了。现在的局面是做事太难,败事太易,例如你辛辛苦苦把一个小作坊培养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会面临两个下场,要么是你滚蛋别人来摘桃子,要么就是你的整个企业打包被上级摘桃子。要让其活下去就必须有上层关系来保证你未来不被摘桃子,话又讲回来,你有上层关系为什么不摘别人桃子而要自己种呢?

            现在所谓的乡贤是对这种局面的妥协,因为是乡贤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区县市一级行政机关对于乡镇进行掠夺,“能人”任乡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乡镇及农村的保护,至少在有乡贤的乡镇和无乡贤的乡镇进行比较,答案必然是有乡贤的乡镇过得更好。乡贤能找来钱,找来项目,就如同你主题中《马向阳下乡记》中的马书记能拉来商务局的资金和关系,如果马书记退休后回到大槐树村定居,那么他就是大槐树村的新乡贤,这个就如同勇士杀死了恶龙,然后变成恶龙的故事一样悲哀。

            现在中央宣传乡贤,大致上就是在两坨屎里挑一坨小的吃,在中央看来乡贤比原有的官僚好一点,结果很可悲。其实对于乡镇基层的烂点中央一直有政策,像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来对基层政权进行掺沙子,但是他们低估了现在年轻人堕落的速度和贪婪的程度,基本上是在美帝资本主义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年轻人,比过去在红朝教育体制+儒家封建传统下成长的人本事和胆子大多了,最后不是掺沙子而是添柴火,更加壮大了官僚队伍。

            对于乡镇农村,世人都知道这是稳定的根本,无农不稳不是说说的,即使在工业社会,农民和农村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石。而今是两难选择,用乡贤则农村稳固而政权危矣,不用则反之,因为自己养的牧羊犬比狼还能吃,养羊人真的是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通宝推:逍遥清风V5,2313234454dfsd,
            • 家园 恢复人民公社可以解决现在的两难处境

              不过打脸的邓改开路线。

              看习有没有这个政治决断。

              • 家园 恢复也不行,农业的萧条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农作物太便宜。无论如何种,所得都不能支持目前的农村消费水平。实际上农村现在经济的大部分来源于外出打工所得。即使集体经营,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啊。除非农村人口下降到平均10亩每人以上,或许更多才有可能。现在平均才不到2亩,就是说还要消除大约80%的目前农村人口才有可能。

                或者集体经营农业有国家补贴。

                • 家园 恢复公社就是要解决补贴公平问题

                  因为要保证粮食供应,全世界对农民都有补贴,现在TG也有补贴,而且一样大把的钱,从修路,到修沟渠,到种粮补贴,五花八门,但补贴到不了农民手里,都是一些“种粮大户”拿走了,这些人拿了钱,转头到大城市买房,农民还是苦哈哈的。

                  其次是通过补贴建立一些暖棚,滴灌设施,可以逆季节种植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可以赚不少。现在的个体经营状况,补贴给个别人,小惠未遍,徒增腐败和社会不公, 补贴分到人头上,变成撒胡椒面,没有意义, 而暖棚等设施,价值不菲,管理相对难度高,一般的农户个体搞不起来,但生产大队搞这些东西轻而易举。

                  第三,通过公社可以建立集体的深加工企业。现在的食品安全,很大的一种原因就是农户个人没有约束,又分散经营,管理困难。中国人讲君子慎独,就是一个人的时候容易放纵自己,一旦在社会化环境,反而顾忌多多,自私的本性收敛不少。集体化企业,集中管理,既可以提高效率,有可以改善食品安全,一举多得。

                  现在想起来,小平对毛真是恨之入骨啊,把毛的公社彻底打散。哪怕当初留一层骨架,今天恢复起来就简单多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棋人鲁大耍,关中农民,
                  • 家园 目前看不到恢复的可能性。
                  • 家园 主席说过小平是最大的党内走资派啊。

                    其实就邓来说,他也不见得就喜欢现在贫富差别如此大,他们那一代人,操守还是比现在的领导阶层强多了。但是他水平不行,没有远见,没有主席那种高屋建瓴的才华,只能摸石头,最后到了现在这样。从经济的角度,我觉得他功过参半吧。

      • 家园 花!

        由于农村在迅速变化中,将来会变成什么样还不清楚,结构也不易确定。我不太赞成四六乃至三七,估计要到七点五。

        但由于在迅速变化中,农村的人口结构是畸形的,所谓386199,但是这样的结构在现在的条件下经济上有其合理性,不容易改变,惟有设法加快城市化,尤其是已在城中的人的彻底城市化。这样在城市化完成后,再经过一两代人,农村人口的架构才会趋向正常。当然这几十年也不能没有结构。

        另外,失业不可避免,既然生产力提高,不需要那么多人生产,只好失业,至于失业者在城在乡,我觉得还是在城好。

        从另一个角度讲,失业是现行体制固有的现象,也许得到多数国家工业化以后才有解决的路径吧。

        • 花!
          家园 城市化率太高,粮食安全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除非到国外去抢,

          走帝国主义掠夺殖民的路子。

          否则,按你说的7.5成的城市化,那意味着全部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就得一个人养活10个人,这压力是否太大了一点?特别是中国耕地面积不足也是一个现实。

          另外,几年前吧,国家已家划定了城市的最大扩容边界,意思就是超过城市圈地红线,一律非法。这说明国家对城市化率已经有了决定。

          • 家园 粮食安全有几层,

            第一层是刚够保命,人均五百斤左右;第二层是够吃饱,七百斤左右,第三层是比较能吃好,一千斤左右,要吃得很好大概得一千二百斤左右。

            现在实际在八百斤左右,即使有灾也能满足吃饱,作为基本安全够了,也不会给讹诈留下很多余地。

            现在农业的问题我看主要是效率不够高,不断出现进口粮价低于国产,主要是因为平均每人种的地太少,一亿多劳动力种十八亿亩地,水田一个劳动力种五亩左右,北方旱田种十多亩,不太困难吧。

            至于红线,是为了保基本农田,但大城市再多容纳百分之三四十人口不是不可能的,不会比让这样的人口袋在农村时也更不合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