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郑和航海结束,明朝政治为什么也就陷入了极大危机呢? -- 林风清逸

共:💬48 🌺26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郑和航海结束,明朝政治为什么也就陷入了极大危机呢?

    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皇帝可以投入巨资,出动大军横扫漠北。孙武说,日费千金,十万之师举矣。朱棣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出去武装游行,恐怕要到日费万金的地步了。按照明朝农税早在洪武年间就定死了的背景,明朝政府长年拥有比较固定的“经常性财政收入”,这个收入应该处于早就被各部门瓜分完毕的状态。那么朱棣是从哪里得到的意外之财支撑他的大举北伐呢?只有郑和航海。

    很多人说,郑和航海是入不敷出的赔本买卖。我觉得,只要算一算支出,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说,朱棣的支出来源于国库。于是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来了:那么国库的钱哪里来的呢?要知道明朝的经常性财政收入是比较固定的——事实上,任何国家,在稳定的时期,其财政收入都是比较稳定的。

    更重要的是,朱棣同时还营建了庞大的北京城。

    而在此之前,他刚打了一场大规模内战,可以说,积累就算是有,也不会多。

    所以朱棣的钱,推测应该是通过郑和航海得到的。

    郑和航海只在明仁宗时有所停歇,但是明仁宗在位只有十个月。所以严格来说,这根本就是来不及开展航海。因为组织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必然要求成员分属于有关利益集团。新君在位只有十个月,这么短的时期内不可能来得及完成利益分配和调整。

    到了明宣宗时代,航海依旧进行。明宣宗时代的郑和航海就是第七次航海,是在宣宗宣德五年(1431年)进行的,到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结束。期间郑和去世。

    明宣宗在宣德十年就死了。继位的是明英宗,一个小孩子。一直到正统十一年,明宣宗时代就开始执掌朝政的“三杨”中的最后一杨去世。此后只过了三年,正统十四年,就爆发了震惊中国的土木堡之变。蒙古军竟然潜越了明军长城防线,突袭了明英宗的军营,明朝勋贵集团和宦官集团同时遭到重创。在随后的北京保卫战中,文官集团成功掌握了首都军事力量。

    与正统十四年的事情类似的,只有崇祯二年。清军潜越了明军防线,突袭了明思宗的都城。不过还好,北京城的防务比起土木堡,还是靠得住的。

    通宝推:向往,易水,土拨鼠yuanap,
    • 家园 明朝历史迷雾重重

      再加上某些官员销毁资料和满清故意篡改,很多真实的情况根本不可考。比如前面提到的土木堡,还有郑和海图,武宗和小王子一战,豹房,袁崇涣的那屁股烂事之类的。

    • 家园 应该就是正常的贸易

      贸易的利润,在几千年前,就吸引无数古人冒着生命危险,跨越大陆大洋,行走沙漠,泛舟远行,探索未知的地方

      这样的利润,肯定是足够丰厚的

      不太可能有太多金银,甚至香料这类特产也不是必要,单是矿石之类的原料就可以回本

      • 家园 如果仅仅是普通的贸易

        就靠这几次航海,利润再高,也维持不了列举的那几项巨额开销。

        另外,如果是为了贸易,利润这么高,为什么不多去几次呢?为什么不成立专门的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执行呢?为什么永乐死后,干脆就断掉了呢?

        • 家园 这还是笔糊涂账

          种种记载已经明显在夸大下西洋的开销,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说不准收入高还是开销高。更重要的是,收入和开销说不定是不同的账,本来有的钱皇帝不好随意用,而按照正常流程招募兵勇人员,由近身太监主导航海,产生的收入就成了皇帝的私房钱

          为什么不多去几次?已经很频繁了啊

          为什么不长期执行?郑和亲率的舰队有打通航路整治秩序的使命,所以看上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哪有麻烦去哪,然而普通的贸易会因此受惠

          为什么断掉了?这样的航海贸易起到的是加强皇权的作用,明朝那些文官不恨死才怪

          史料翻来覆去就那么点,看怎么解读吧

        • 家园 朱见深的时候,明朝从土木堡之变中恢复,

          国力重新强大,西厂太监汪直,提议重下西洋,并重新征服越南。朱见深同意。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一直由兵部负责保存。朱见深于是命令兵部尚书项忠去调阅资料。

          兵部档案馆归职方司管理,此时职方司的负责人就是刘大夏。档案馆方面找了半天,说资料已经找不到了。项忠很生气,说怎么可能找不到,肯定是档案馆没认真找,要处分相关负责人。刘大夏就说:

          “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花费了数十万的钱粮,军民死亡数万人,就算得到什么宝物回来,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这是一大弊政,大臣应该进谏阻止。旧的档案别说找不到了,就算找得到,也应该一把火烧了才好。”

          经过一番争论,项忠最后接受了刘大夏的看法,回复皇帝说档案找不到了,把这个事情给糊弄了过去。成化十三年正好是西厂开设、撤销、再开设的关口,朱见深和汪直忙着跟官僚集团斗法,下西洋这个事儿也就被压了下来。

          四年以后,也就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安南入侵老挝,然后又越过老挝入侵八百(今天的缅甸地区)。在八百被击败,损失惨重。汪直得知后,上书建议进攻安南,趁机收复朱棣时期的领土。朱见深再次让兵部提供朱棣时期进攻安南的资料。刘大夏故技重施,又说资料找不到了,并再次劝诫兵部尚书余子俊:如果擅开战端,西南地区局势一定糜烂。

          刘大夏只不过是一个低级官僚,连续违抗皇帝和上级的命令,谁给他这个胆?背后就是整个官僚集团。这个官僚集团最希望的是,除了皇帝,谁也管不着自己。至于皇帝,他们有的是法子糊弄。对于独立于官僚集团之外的西厂监察机构,早就恨之入骨,偏偏汪直又比较正直,想同流合污都没法。所以汪直提议的,官僚集团就要反对;汪直想做的,官僚集团就要阻止。很多人都认为刘大夏销毁资料,是千古罪人,其实他是个背锅的,没那个能耐;当然他态度坚决,背这个锅,也不冤枉。这个人后来还干了一件"以德治黄河"的缺德事,综合他的一生,说他是千古罪人,也还是配得上的。

          通宝推:林风清逸,
          • 家园 仁兄,我插一点话啊。

            我记得您之前推介过李晓鹏博士的书,您在这的一些观点,似乎也受了他的影响。明朝的皇帝都英明神武,太监都忠贞爱国,文官都是王八蛋,您自己看看,大部分归纳一下是不是都这个调调?

            李晓鹏博士关于明朝的论述,我看属于影射史学,有其思想价值,但拿来解释明朝具体的历史问题,则是对不上的时候多。因为他表面写的是明朝,实际想的根本不是明朝的事,而是抒发他自己的政治观点。

            我认为,明朝的政体确实有问题,问题起于朱元璋。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的政策和毛主席有相似之处,实则有两个最根本的区别:

            其一是朱元璋从根本上不相信甚至排斥官僚体系,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由当时客观条件所限,朱元璋治国离不开这个体系。主席虽然后半生致力于反对官僚主义者,干部中有很多人也已经蜕变为了官僚主义者,但主席有没有说不相信,甚至鄙视、敌视党的干部队伍?

            其二,是朱元璋其实也不相信人民。很多人津津乐道于朱元璋允许人民擒官赴京,有两个要件不可忽略,一必须是“群民”,即有人民必须得有一定组织才能行使这项权力;二必须得上京,即由朱元璋亲自判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比之文革相去何可以道里计,文革时人民组织起来可以直接召开批斗大会乃至造反夺权了。朱元璋的政策实际可行性很差,只能起到有限的威慑作用,而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

            说到底,朱元璋只相信自己,就我朱元璋英明神武,这倒是事实,朱元璋确实英明神武,但是,朱元璋不能万寿无疆,永远健康。朱家又不是基因改造人,他无法保证继承人都英明神武,实际早逝的太子朱标,继位的太孙朱允炆都不怎么英明神武。朱棣可以说英明神武,但朱棣得位不正,又有一个权力耗散的问题,后面的皇帝,更是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一条普遍的道理,反动势力的挣扎反扑,也是很剧烈的。文官体制在中国存在了千余年,历经多个朝代,为什么就在明朝与皇权的斗争最剧烈?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我当然不是否认朱元璋的政策,他的政策确实有进步性,有革命性,但是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脱离于历史背景。用造反有理的思想去解释家天下的皇帝的政策,那是黑色幽默了。

            另外,再说一点不相干的,我对李晓鹏博士所影射的内容本身,非常不以为然。显然有很多人认为主席事实上是一个独裁者,也有很多人称呼主席为“太祖”,这其中不乏真心尊重主席的人。然而事实上主席一生尊重民主,追求民主,如果主席泉下有知,知道有人打着他的旗号鼓吹复辟专制集权,恐怕会气得活过来。

            • 家园 为什么文官体制最早出现在中国

              文官体制滥觞于宋朝,有宋一代都朝政不清。皇权不振,吏治不整。

              往前,文官体制源于隋朝的首开科举,于是隋遭到世家的疯狂反扑,二世而亡。隋末的战乱, 很多世家被一扫而空,唐朝继承了科举制,但范围有限, 站住了脚。

              再往前, 曹操唯才是举,曹丕九品中正,为什么复辟? 背后的一个原因是教育不普及, 中下层没有看过书,学习过治国智慧,没有耳濡目染的治理经验, 如何当官治理国家?

              所以要有文官体制,必须有教育普及, 教育普及,必须有低成本手段。东汉的造纸术和后来的印刷术, 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 没有之一,所以文官体制最早出现在中国。造纸和印刷等于能够把智慧储存起来,低成本广泛复制, 传播, 引起共鸣和新的突破。造纸和印刷术在公元751年怛罗斯之战后落入阿拉伯人之手, 他们到处抄录经典, 不经意间抄出了“伊斯兰文明”, 以后传到罗马,触发了文艺复兴,再传到整个欧洲,最后促使了工业革命。这是插曲,暂且不提。

              造纸和印刷促进了文官体制,文官体制必然导致权力的分散, 而古老帝国权力一旦分散,必然导致肌无力。有清一朝倒是避免了这个毛病,原来清朝是文官体制之外还有满清的先军体制, 哪个文官不服, 立诛全族, 甚至三族, 乃至九族。

              最后替有的人称太祖辩护一下。 今天的中国,在黑毛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大部分人对毛是不以为然的, 很多人甚至称为腊肉。 就算有溢美, 也是矫枉过正。 何况我们称他为太祖,不是要恢复毛家统治,我们是要恢复他创立人民共和国的初衷。已经去世的先人称祖,太祖者, 不过是比大还大一点的先人, 习大大,要有自知之明。

            • 家园 李晓鹏的书我没有看,所以影射这个事情,我了解不多

              也许他本人是善意的。不过就你们转述的情况来说,有些地方确实应该注意。

              首先第一条,如果说“明朝的皇帝都英明神武,太监都忠贞爱国,文官都是王八蛋”,将历史问题极端化、简单化,变成“不相信,甚至鄙视、敌视党的干部队伍”,这一定是不对的。

              皇帝不一定英明神武,他们也有不称职的。太监就更不用说了。至于说文官。文官和皇帝、太监这个名词一样,涵盖的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阶级。

              背叛阶级的个人,不但是存在的,而且是一定会存在的。

              所以,如果说文官都是王八蛋,文官集团污名化,那也是不对的。

              你说得对。

              何况文官集团本身并非是一个反动阶级,他们中间很多人带有一定的雇佣劳动的性质。其中很多人,最多也就是富裕工人、工人贵族,实际上有很多人连这个水平都达不到。

              然后对毛泽东和朱元璋二者的不同,分析得也很及时。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二者的相似点,同时对其不同点也开始忽略掉了。就算不出现“认为主席事实上是一个独裁者”、“打着他的旗号鼓吹复辟专制集权”的情况,也会将党的理想和党的实践与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等同起来,从而出现执政手段封建化的倾向,在社会上形成执政理念封建化庸俗化的思想倾向。

              提醒得很及时。

            • 家园 权力耗散,这个词很有意思

              世袭制的权力继承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此。

              权力从最初的权力拥有者开始传递的过程中不能保证完整传递。

            • 家园 解甲兄对我的印象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首先,明朝皇帝很多,我提到的不过就几个,所以“明朝的皇帝都英明神武”,这句结论,逻辑上问题就很大。

              其次,就算提到的皇帝,我也从没说英明神武。崇祯提得比较多,我的基本评价是他是个年轻,努力,遵从儒家标准,但是个幼稚的,被文官集团玩弄的皇帝。这个描述和“英明神武”,无论如何也搭不上边吧。

              “影射史学”,是一门什么史学?恕我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但历史和现实能割裂吗?现实能不受历史影响吗?甚至反过来,历史能不受现实影响吗?再进一步,我们的未来能不受历史影响吗?在我看来,这都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从哪里来的,对于我们要到哪里去,影响太大了。

              隋唐开科取士,文官集团开始形成;宋朝皇帝得国不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集团因缘际会,获得历史最高权力;明朝开国对贪官污吏严刑峻法,文官集团到明中期借改《大明律》为《问刑条例》塞私货,废除贪污死刑罪;新中国成立,老毛要从文化角度监督文官集团,但马上486时期贪官污吏走上明面,格一个枪毙一个有漏网的,裸官盛行,就等崩溃,高档会所林立,军队领袖带头贪污,人大政协开成炫富大会。

              参考历史,如果胡时代再来一两个,共和国的寿命就到了。算下来存在时期100年左右,就介于明朝和宋朝之间。毛主席对贪官污吏的容忍程度,介于赵匡胤和朱元璋之间,他创立的国家,寿命也会介于宋和明之间。

              当然时代变了,毕竟现在不是封建时代,优秀领导人产生的可能性高得多。历史会有相似,但肯定不同。

              另外,我再申明一下,不好的是文官集团中的贪官污吏,不是整体。要警惕的,不是整个集团,而是已经腐朽的那一部分,文官廉洁能干的,多的是。

              通宝推:林风清逸,
              • 家园 插话所以跟你之前的回复关系不大

                就像他自己说的,他之前那个回帖就是插话,和你之前说的没有太大关系,而且单纯就我看,其实你说的那一段没有任何问题。

                很明显。刘大夏以实际主管干部的身份,连续两次抗命,而且是对抗的部门首脑,背后没有盘根错节树大根深的关系网,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刘大夏一定是具有代表性的。

                只不过,这些以直接继承的方式出身的皇帝,没有那么多的庶务经验,对于“找不到”这个现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敏锐察觉。

                由此我反而有个联想,就是在皇权神圣化时代,这些“找不到”的问题受到严厉打击的概率大幅度提升,有利于压制派系集团的上下其手。汉代法令极其憎恶“诞谩罔上”(洪迈容斋随笔),对待这样的人动不动就直接斩首,而且上司也不问。由此造成的执行力强,国家治理机关能够真正履行治理能力,应该是汉代成功的因素之一。

                文官集团的自我治理看起来是达不到这个程度的。

                • 家园 我看到的是皇权的无可奈何

                  智商达到弱智以上,都能感觉这像是忽悠

                  明史莫名其妙的东西太多,虽然可能再也看不到事情的本来面目,但是明摆着有问题

              • 家园 印象不是主要问题。

                您推介过李晓鹏博士的观点,这是个事实,其实您推介的那个观点我就有些不以为然。当时我发言受限,因此没有回复,但也留下了印象。

                至于我的总结归纳,是归纳李晓鹏博士的,当然我那么说有些绝对,不过看过李晓鹏博士的书,留下这种阅读印象的,我看不会只有我一个。

                什么叫影射史学呢?您的一系列反问,我就回答一个,历史当然不受现实影响,不存在果在因前的因果关系。如果这一点您不赞同,认为对现实的教化作用优先于历史的本来面貌,那是我们史观不同,我看也没什么必要就此取得统一。

                所以就史的角度说,您看看您自己举的例子就知道了,您把明朝的皇帝与共和国的领导人,明朝的太监与共和国的监督系统,明朝的贪官污吏和共和国的贪官污吏都做了对应,这就是影射。

                当然,您也说了,历史有相似,但不会不同,不过很明显的是,您(或者说李晓鹏博士)强调的是相似,而对不同则是轻轻放过。我的意见就是,这个不同是不可忽略的,共和国的领袖与封建皇帝是截然不同的,不光是产生的机制不同,整个共和国的行政体系架构,与明朝的权力架构也是不同的。扩大到社会上说,共和国和明朝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结构,也是区别极大的。

                我对您的印象可能不准确,实际我是借着这个回复,说一点对李晓鹏博士的观点,如果有得罪,请您包涵。我们河友之间闲聊,自然不妨畅所欲言,但李晓鹏博士作为一名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囊机构成员,我对他的动机有所猜测,也是很正常的吧。

            • 家园 单说皇帝太监与文官

              明朝的扯皮太多,但是利益决定立场是普遍规律,很多事情用利益考虑一下就很简单

              皇帝都英明神武,英明神武还要看能力,至少保家卫国是一定要做的,因为国家是皇帝的私产,就要为了国家好好干活,如果不能好好干活,那多半是做不到。总有东西把皇帝描绘为败家子,为什么败家?只有傻子才干得出来,傻子肯定存在,只是这傻子的概率够高的

              太监都忠贞爱国,这个整体上合理,太监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权,自然要努力维护国家这个皇帝的私产。由于没有后代,太监比文官少了太多谋私利的动机,也因此受皇帝信赖,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种种对太监的记载都说太监为了财富横征暴敛,为了权力残害忠良,而且不为公只为私。那么这些财富权力无处继承的太监到底为了啥?只能是神经病,而的确这些太监被描绘成神经病虐待狂,这神经病概率也是够高的。于是,整个皇权集团就是傻子加上神经病的组合,这如果是常态就太荒谬了

              文官都是王八蛋,从利益上来看,这些文官的利益和国家没有必然联系,的确可以做到为了自己私利不问国家死活。与北元的战斗不去帮忙,满人打到家门口也不出钱出力,朝代更替后换一身装束就可以继续当官,这对文官集团来说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明代皇帝和文官斗争最盛,因为明朝的文官掌握了经济基础,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不仅可以在权力上暂时地挑战皇权,更可以在法理上常态地限制皇权。朱元璋要整肃文官集团,或许有对底层的悲悯成分,但肯定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利益,因为他清楚董事长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不会是长期一体的。从后世的表现来看,这些文官中的大部分,也的确去做了王八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