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工智能是通过共产主义的加速器? -- 胡一刀

共:💬51 🌺101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人工智能是通过共产主义的加速器?

    徐实:人工智能会统治世界吗?马克思早就给出了回答

    印度著名作家克里山.钱达尔(1914~1977)曾在小说《倒长的树》中探讨过这个问题。

    。。。

    最后所有的活儿都由机器包了,城市居民就陷入了失业、贫困,以至饿死。终于有一天发生了大饥荒,市场里有的是东西,但人们没钱买——几天之内就饿死了上万人。许多人因为造反被杀掉,其余的都离开这城市逃荒去了。最后全城就只剩下少年和他的父母。结果少年的父亲在绝望中自杀了——利润不是从机器那里得来的,而是从人的身上赚来的;没有人消费,他就再也没有利润了。

    有人认为将来的社会是图钉形社会,从悲观的方面讲,绝大多数人都是最底层,极少极少人处于中间及高层;从积极意义讲,这是一个扁平型社会,将日益把高层拽下来最终完全平等,--共产主义实现了

    正如列宁所说[11]:使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增加的技术进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使得社会不平等加剧、贫富更加悬殊;使越来越多的劳动群众的生活缺乏保障,使失业和各种苦难加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制造出的巨大生产力,会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放大到极致。铆足了劲研发人工智能的谷歌、特斯拉等科技企业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研发成果会成为导致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崩溃的定时炸弹。而在人工智能带来的大危机、大崩溃过后,人类终将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更为进步的社会制度来延续文明,这便是列宁指出的道路——由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以前对人工智能有听说,但对它将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估计不足,看到这篇文章里面的说法:

    届时中国的260万出租车司机[1]、美国23.4万出租车司机[2]都将面临失业风险,“份子钱”将永远成为历史名词。自动驾驶即将夺走的可不止是出租车司机的饭碗。美国有350万卡车司机,如果把技术支持员工也算上,载货卡车的相关从业者达到了870万之众[3]。而在中国,这个群体竟多达3000万人,每45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在跑运输。戴姆勒的自动驾驶卡车2015年就已开始上路测试[4],从高歌猛进的研发进度来看,自动驾驶卡车实现量产也就是几年内的事情。届时数千万货车从业者应当去做些什么呢?

    同一天观察者网上的另一篇文章的数字,日本从事和汽车相关行业的人员:

    在日本,共有550万人从事与汽车相关的产业,占总劳动人口6300万的约9%。在这550万人中,280万人从事的是运输产业,110万人从事的是汽车贸易产业,80万人从事的是汽车各部分制造产业,剩余的不足20万人从事的是车体组装。全日本劳动人民的一成要靠汽车吃饭

    今天和父亲视频聊天,我老家4、5线城市,和北京一样,如今各条街道上停的都是车,路上开着满满当当也是车,随着AI的发展,同时有这么多车开着和这么多车停着显然是不必要的,停着的车显然应该大批量减少。所以自动驾驶实现之后,汽车的产量无疑将大大下降,司机不需要了,汽车工人不需要那么多了,驾校教练不需要了,这对就业人数的降低真是一个显著而迅速的影响。

    联系到瑞典最近的实践:每个人发一定的工资,这固然是西方福利社会为了降低政府成本想出的一招,但这个方向指向何方实在是太明显不过了

    如前文所述,人工智能使得劳动人口中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的比例下降,不再需要很多的工人和农民。被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应该做什么呢?最合理的方向莫过于将劳动转向对人的服务和关怀、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沟通是人工智能注定无法取代的。所以,人工智能普及的时代,社会上理应出现更多心理咨询师、幼儿教师、康复医师、高龄老人陪护等服务性就业岗位。到那个时候,上班族就不会遇到“突然出差、家里孩子没人带”的窘境,自会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前来代劳。

    人类大批量的不参加创造新价值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劳动,大部分人的劳动就是照顾人类,仿佛很有寄生虫的味道?

    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该如何自处呢?文中没有多提,也许这需要共产主义实现?

    通宝推:孟词宗,
    • 家园 洗衣机刚出来的时候,医院的老院长忧愁地说

      如果以后衣服床单被套都由洗衣机来洗了,那医院的洗衣女工们是不是都要失业了啊,她们怎么办呢?

      • 家园 这种问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是本质的不同。
      • 家园 她们确实失业了

        现在这些人中除了小部分留任外,要么是老公养活,要么是福利养活。中国过去工业不发达,这些人少到看不见,所以没感觉。西方社会特别是古老的城市可不少。

        • 家园 职业再培训这个神话实际上有个坎

          人到了一定年龄学习能力就下降了,而且跟少年是受教育的基础有关。中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到了高科技统治一切的时代你让他们学什么。越是简单的与自动化打交道的工作,被自动化的可能性也越大。

          更不用说现在的年轻一代从小条件好,生活优越,更多的早早投身到娱乐服务行业,动不动就准备考情商谋生。这样的人到了中年一旦被时代摔下,就什么都干不了。美国上一代人基本就是这个现状。美国现在的中学都开始重视数理化了。

          中国好在人口多,贫富地区分化还是很大,总有供过于求的年轻人仍然投身到通过教育提升自己地位的道路上,所以人才供应不是问题,问题是多余的无用人口,随着科技的进步会越来越多。以前国家没钱的时代是靠下岗自谋生路,现在国家养起来,满大街跳大妈舞,砸日本车。但是随着这个族群越来越大,国家财政也总有不够用的那一天,至少中国的福利政策只能不断提高,否则无法防止民间各种民粹,毛派等以各种名义出现的不满苗头。

      • 家园 今天看到一个材料,Gartner几位预测师估计2030

        年9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当然这个预测偏激进

        洗衣机、汽车其实还是需要有人照顾的,人工智能如果成熟了需要的人可真是少多了,而且是全面的、各个层次的都会少

        单纯以老眼光看新事物也是有缺陷的

        • 家园 是今天的90%工作还是2030年的90%工作?

          这个关系很大。

        • 家园 Gartner出来预测,本猫就放心了

          到时能有百分之九的工作被AI取代就谢天谢地了。

          通宝推:南寒,
          • 家园 这句话当得一宝

            Gtn的预测和麦肯锡的勺子有得一拼。前几天有人说老床的那些基建真搞起来也干不了啥,就是钱全让Gtn这样卖狗皮膏药的劫走了。Gartner这样的产业能搞成现在这个规模,聪明人谁还会愿意去搞制造业

          • 家园 我觉得应该是增加就业岗位

            比如医生这个职业,就没必要学那么久么,学半年心理学就行了。然后考个执照,用执照抵押银行贷款,办齐各种执照,交上保险,就可以开业了。治好了人,收钱,治不好人由AI公司和保险公司买单。那为啥学心理学呢?人可以为人提供慰藉啊,机器不行。当然,硅胶娃娃不算。由于高等级智慧的意外中断,这些代码被简化成八个符号。其实以前很多算命大师就是这行业的先驱。

    • 家园 这不是新课题,研究和对策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

      主要办法就是搞福利,说穿了就是社会财富转移支付。

      搞到现在是比较靠谱的。

      当然财富发放前提是要能够收上来。这是各国的大难题。

    • 家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白叫的呀

      往前的互联网对促进民智大开也是作用大大

      关于社会形态,也是一个明显的螺旋呀:

      原始社会,完全的扁平化;积攒了一定剩余粮食了,打仗抓到的俘虏能养来当奴隶了,阶级分化开始产生,逐渐出现图钉形态;到了封建社会,金字塔一步步上升,小地主、大地主、官僚集团;到资本主义社会,金字塔达到顶峰

      如今似乎又要重回图钉形态:有了网络、CCTV、统治阶层不愿分肥

      那么重新回到扁平化状态也是可以期待的吧

      但是即使到了共产主义,区别肯定还是有的,不能想象一个社会完全同质化,失去了多样性,也许那时候的竞争层次更高吧

      按需分配是个很玄的东西,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人要跑车游艇航天飞机怎么可能都满足?如果“需”仅指合理需求,那么又由谁来判定“合理”呢?指望人心,鲁迅教导我们,人心可是要用最大的恶意来揣测的。

      要说按贡献、按劳动复杂度来分配,那是按劳分配呀,无法想象按需分配,不过估计不是我等能够看到的了

      至于自动驾驶替代2000万卡车司机,这个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实现的:老板希望卡车能够超载超限;卡车总得下高速吧,车匪路霸遇上了咋搞?

      通宝推:胡一刀,
      • 家园 按需分配应该有其他理解,有need,也有desire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英文原文是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在这里“所需”是“need”,可以理解为基本需求,而不是“want”或者“desire”。在现阶段生产力下,每人都需要一个安全的住所,食物供给,基本教育和基本医疗,这些都是合理的基本需求。一个海边别墅就是desire,再高级的社会都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欲望。

        每个人在一生不同阶段所需的基本资源和能创造的价值波动很大。比如儿童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老人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严格意义上以个人为单位的按劳分配其实上是不人道的。所以任何社会阶段都会提供基本的社会救助,范围和程度随生产力的进步不断地扩大。简单线性外推,在某个生产力水平以上,基本社会救助可以全面覆盖全体国民所有基本生活需求。马克思对这样的社会首次冠名叫共产主义社会。

        大多数人理解按需分配,都能到这一层。但强调need的满足,压制对desire的追求,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养懒人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其实我觉得,马克思一开始就应该有超越这个的理解,共产主义制度其实也有贫富差距,社会设计在满足所有人need的同时,也会给有desire的人应有的机会。

        举个例子。哥伦布在到处游说了十几年后,于1492年,终于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资助,靠3艘帆船和90名船员发现西印度洋群岛。这次资本主义早期的著名风险投资的A轮,显然不是按劳分配,也不是按资分配,而是按需分配。这3艘帆船和90名船员,是这次冒险所必须需要的条件。

        而如今每次科技产业升级,面对都是大量的不确定性。大量基础科学研究,从一开始知道不能直接转化为成果。我们常见的科研投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这些显然都不是按劳分配,因为这个阶段价值还没有创造出来,只是存在创造出价值的可能性。我的理解是这些分配方式就已经是按需分配了,只不过分配对象不一定是个人,分配的资源也不是成功之后的收益,而是取得成功所需的最少合理资源。所需多少算合理,确实没有统一标准,但做到合理并不难。

        我没有看过资本论的原著,没有看到马克思是如何论证,社会一定会从按劳分配过渡到按需分配,其必要性何在?有哪位高人来讲讲? 如果以上提到的科研经费投入和风险投资,也算是按需分配的话,那在马克思那个年代确实有这种分配方式。他也完全有可能想得到。

        • 家园 请考虑计算能力

          生产关系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

          工业时代开始靠的是蒸汽。现在在全面电力化。

          等聚变实现了,电力就没有限制了,下面就是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限制解除了,就可以全面虚拟化。

          那时候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或者是相互融合的。

          每个人要海边别墅可以在虚拟世界实现。

          甚至每个人有个宇宙都可以。只要世界可以提供足够的计算能力。

        • 家园 Libido

          Is that need or desire?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