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和音乐 -- texasredneck

共:💬77 🌺703 🌵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来干你一炮

        翻了一下你以前的发言,发现你的表达方式挺独特,我试着模仿你的口气回你的发言:

        你懂说人话吗和吵架的区别吗?你知道古典音乐和“十八摸”之间的区别吗?

        “十八摸”为什么上不了春晚?没有“十八摸”的春晚能代表人民吗?

        莫扎特从来没有创作过“十八摸”类型的音乐,他还算音乐家吗?

        “十八摸”能在所有人心底产生震撼,却长期被压制,这是为什么?

        ...........

        知乎对西西河大牛出走潮流有个特别一针见血的解释:傻A太多,大牛不玩了。

        傻A特点就是写不出个123来却牛气冲天。

        当然了,大家都明明白白看得出来,我说的傻A绝对不是指你。

        通宝推:qianji,普鲁托,
    • 家园 贝多芬骨子里面就是那种疾风骤雨版的性格

      尤其是那个月光曲的第三乐章,单独拉出来听,甭管听没听过都知道肯定是贝多芬的,可是跟月光有个毛关系。

      莫扎特是天才,除了最后那个安魂曲很少有非常激烈的这根莫扎特的经历有关,到是老贝一直苦大仇深的,贝3,5,7,9一个比一个激烈。另外莫扎特写曲子如行云流水一般几乎不用改,老贝的手稿那可真是千锤百炼了。

      不过正因为老贝的苦大仇深,老贝的天赋没莫扎特高,老贝才称得上乐圣。因为圣人首先得是个人。其实要论震撼人心贝5已经是个巅峰了,可是老贝作为一个音乐家竟然能在自己已经耳聋这么大的打击下把自己的痛苦愤恨升华了,贝9的最后竟然洋溢着幸福。

      • 家园 贝多芬的最高之作还是最后5首弦乐四重奏

        从op.127到op.135,突破了弦乐四重奏作品结构的桎梏,奇妙的乐思,完美的对位,旋律的狂放,都只能用匪夷所思来形容。Op.127的慢乐章变奏曲有如现代的爵士乐,Op135令人窒息的慢乐章,op131七个乐章一气呵成,op.130的大赋格更有如弦乐中的摇滚乐,op135无尽的疑问,最后为op130所写的末乐章充满了谐谑的幽默和乐观。

      • 家园 以人才之力与天才争辉最妙
      • 家园 我一直有种“偏见”

        肯定不一定对,就是德国人都是有种严谨壳子下的粗鄙以及狂躁

        当然不对,都说贝多芬不是德国人么

        说粗鄙,总是想起电视节目里大红大绿大曲线的比基尼女郎,还不好看

        说狂躁,连同马勒也能放到这个框架下 ;甚至摇滚乐队rammstein有时候玩起冲击力,瞬间我会想起贝多芬

    • 家园 和龙应台相互唱和阿

      还好懒得拿一条大河怼你。

      贝多芬也是为拿破仑“写歌”的,或者说是“献礼”的,只不过后来觉得拿破仑变成了政治信仰的背叛者,又改了。您懂是哪个对吧。柴可夫斯基的1812在你那里也拿不上台面了,正经的献给祖国啊!也可能本身就拿不上台面,“俄蒙”嘛

      其实你说的没错,首先是个人的体验。比如我记忆里我妈教我唱的歌,是什么你猜,是红色娘子军。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下午,我那时应该是学前班或是一年级,电视里放了电影,然后我妈叫我唱了两遍,我就会了。没办法本身十分简单上口,我就记住了

      当然印象同样深刻的是后来一天在学校里老师要求一人唱一小段歌,于是我的“向前进向前进”收获了同学的“一脸蒙蔽”、老师的奇怪眼神。那位老师还是三毛的崇拜者,上课讲了很多三毛在沙漠什么地方的神奇经历,直到一天两眼红红说三毛上吊了。

      对于学前班或是一年级的小孩子而言,那个三根头发大脑壳的瘦弱小朋友的历险是有趣的,只是他是女的?老师您弄错了,或是我弄错了……当然过了几年大了点看了些书才真正弄明白

      人心是如此的敏感细腻,沉浸在关于三毛的浪漫中,确也是那么钝感,空让小孩子多了些困惑,也是那么粗疏,那个眼神让一个小孩记了近三十年忘不掉

      看了德先生的帖子,那个眼神并没有消散,却又明晰了

      通宝推:秦波仁者,一鸿,心远地自偏,马哥,老老狐狸,三笑,蓝鸟,
      • 家园 说到眼神...

        曾经有一张Andrea Bocelli 的CD,喜欢到不行,翻制成mp3拷贝到手机里整天听。

        被一个朋友听到,也很喜欢,一起听完 Andrea 和 Sara Brightman 的感人至深的《Time to say goodbye》,那扣人心弦的男女对唱好像还在空气中久久回荡。

        一时也很有情怀的聊了音乐,只差执手相看泪眼,陪你一起数星星,everything that k?i?l?l?s me,makes me feel alive。能理解楼主那种感情,美的音乐,高贵圣洁,纯粹的不容亵渎。

        然而,

        我很热心地推荐很喜欢的另一首收藏在手机里的歌曲:

        由荡气回肠的唢呐伴奏,宋祖英演唱的《十送红军》。

        记得是从一部电视剧中第一次听到,感动到不能忘怀,终于弄到mp3版。

        其实朋友才只听到我提到歌名,他的脸色就变了,看我的眼神就像看怪物。

        ......

        然后就再没有然后了。

        通宝推:柏林墙,三笑,
        • 家园 其实是两个问题

          如果说音乐原本是个人心灵体验为出发点的话,

          第一,在“政治正确”下对于心灵体验的背叛

          第二,对于别人心灵体验的污蔑不尊重

          我好像比你低级一点,中学大学时大量的音乐是从电台录的,尤其是安德烈波切利。网上下载的反而不多,音质嘛,磁带机不难想象

          通宝推:蓝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