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156项工程最失败的项目—包钢,投产后连续亏损17年 -- 乾道学派

共:💬231 🌺1082 🌵2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156项工程最失败的项目—包钢,投产后连续亏损17年

    1953年初中国政府决定在包头建设一个规模为年产钢30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委托前苏联设计并提供主要设备。

    54年开始研究包头矿的冶炼问题,54年3月发现含氟矿渣对粘土砖侵蚀严重,此后又进行了研究和几次试验,但未能解决包头矿的选冶问题。

    54年5月1日正式成立包头钢铁公司。

    55年12月,苏联提交了包钢初步设计八十八卷,56年国务院批准苏联提交的“包钢初步设计任务书”,同意包钢按年产300万吨的规模一次建成(鞍钢规模为320万吨)。57年7月,包钢厂区建设大幕拉开。58年,包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根据六中全会的精神,专门在一版发表《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提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

    59年9月26日,提前一年建成了当时我国最大的容量为1513立方米的一号高炉,并流出第一炉铁水,10月15日周恩来亲临现场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

    高炉建成投产后,遇到一系列技术问题,难以正常生产。

    60年5月1日,1号平炉炼出了第一炉钢。

    63年8月2日,冶金部党组向党中央、国务院呈报《冶金部关于包钢建设方针的意见》,建议包钢仍按原设计方案建设,可先建成150万吨规模,在设计和建设中可以贯彻钢铁和稀土同时并举,并提出应彻底搞清地质资源和加强科学研究。

    ......

    包钢在文革中问题突出,国务院于73年3月1日专门召开包钢座谈会,会议由李先念亲自主持。他在会上尖锐地指出,包钢建设二十年,投资20亿,设备拥有量20万吨,而当时月产量仅有1万吨钢,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

    70年代中期开始,冶金部组织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技术攻关,到80年代初才解决包头矿的冶炼问题。

    78年,包钢终于结束了连年亏损的历史。

    79年,产量突破100万吨。

    85年,包钢年产量达到150万吨。

    86年,攻克包头矿的选矿难题。

    93年,包钢钢产量达到308.03万吨。

    本贴内容大部分来自《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

    通宝推:阴霾信仰,hwd99,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五计划没有充分利用原有的生产能力

      1957年9月预计,1957年比1952年新增工业产值333亿元中,69%是依靠原有企业增产的,31%是依靠新建和改建企业增产的,原有企业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原有企业虽然注意利用,但还利用得不够。

      在工业建设中,对原有生产能力利用不够,具体地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可以满足需要,但是由于对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缺乏认真的计算,或对社会需要量掌握不清,又盲目地建设了新厂。如商业部原有肉类加工厂全年已可屠宰猪和其他牲畜1000万头,能力已经超过了需要(1957年只有400万头的任务),但第一个五年又投资9392万元新建了14个肉类联合加工厂,其中除了若干冷藏设备以外,是不必要建设的。

      第二,原有企业有扩建的可能,稍加投资就可能增加生产量,但是不加利用而建立了新厂。如原有沈阳高压开关厂进行改建,只需投资1200万元,产品就可基本满足1962年全年需要,1956年又在西安新建了一个高压开关厂,投资1.28亿元,又如新建的洛阳矿山机械厂,投资8000万元,1958年投入生产,但是1956年它的大部分产品已经在原有的抚顺重机厂和沈阳矿山机械厂生产出来,如果原来注意到这两个厂改建的可能,洛阳矿山机械厂是可以推迟建设的,投资则可以基本上节省下来。

      实践证明,利用原有企业加以适当的改建,或更换和增添一些设备,一般不需要很大的投资,生产量却增长很快,比新建经济得多,收效快得多。如上海电机厂的改建,只投资2300万元,即可以制造容量为6000千瓦、12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又如原有上海机床厂采取技术措施,年产量由原产550台提高到1400台,如再投资250万,即可提高到2500台,而新建一个年产1100台的机床厂则需要投资3000万元,且需4年时间才能建成。

      第三,名为改建,实际是废旧建新。如改建的沈阳电缆厂,原有设备除部分拨给哈尔滨电线厂外全部废弃,投资8500万元,比新建一个电缆厂还多花了630 万元。改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原有建筑物17.4万平方米,拆除了9.4万平方米,改建了7.4万平方米(基本上也是拆除旧的,建了新的),剩下的6000平米也没有很好的利用,仅这一项即浪费了1400万元。本溪钢铁公司改建时,因为两座高炉的容积都要扩大,把两个旧的炼焦炉拆掉,建了新的,烟囱拆掉一个又新建一个,结果需投资2.5亿元左右,且长时期不能投入生产。如果不采取这种改建办法,只是生产能力小些,很快就可以恢复起来投入生产。鞍钢和太原钢铁厂的耐火材料厂的改建,也几乎都是把旧的建筑全部拆除了,而另建了新的,结果改建投资比新建还贵。

      《中国工业五十年》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这种历史事件,离开了社会的背景,环境谈问题,都是耍流氓

      现在去评论当时差别太大,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53年有这个雄心决心,很不容易

    • 家园 一五计划的改进方案——重点抓机电工业成套能力,重点建设华东。

      历史上一五时期是把冶金工业作为工业建设的第一重点,冶金工业的重点是鞍钢、武钢和包钢。

      改进方案为把机电工业作为第一重点,机电工业重点抓成套,首先是机电工业武装自身的能力,然后是为矿山开采、冶金工业、电力工业提供成套设备的能力,争取早日实现煤铁工业体内循环。

      冶金工业作为第二重点,首先保证机械工业的原料供应,重点建设距上海最近的马鞍山钢铁厂,规模不用太大,主要是发展品种,满足机电工业的需求。

      历史上一五时期重点建设东北,以及京广线以西、长江以北、兰州以东。东北远离中国的地理重心和人口重心;京广线以西、长江以北、兰州以东工业基础差,不适合作为起步阶段的发展重点;上述地区地域太辽阔,不利于机电工业内部的协作。改进方案为重点建设华东工业区,包括上海全部,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其次是华北的天津、青岛、济南、太原等机械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再次是东北的沈阳、大连、鞍山,中南的武汉、洛阳,西南的重庆。

      一五计划完成后,应该考虑把首都迁到洛阳。

      在华东工业区内,机电工业重点建设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上海,其次苏锡常宁;钢铁工业重点建设马鞍山钢铁厂;煤矿重点建设离上述地区最近的安徽、苏北煤矿。电力工业重点建设覆盖上述地区的华东电网。货物运输尽量发展水运,充分利用长江、淮河、大运河。

      考虑到国防因素,企业在上海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可到马鞍山建设分厂。

      • 家园 既然想利用水运的便利

        当然迁都武汉更好,九省通衢。北面襄樊建成堡垒,安全方面可高枕无忧。

      • 家园 一五时期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工业建设和铁路建设

        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才储备很少,不清楚矿产资源的分布,不能提供主要生产设备,也不能大量供应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所以一五时期还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建设,应先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大力发展装备工业,扩大理工科教育规模,为大规模建设做准备。

        由于一五时期不论是人才和设备都很缺少,分散后难以形成合力,不要急于改变内陆缺少工业的现状,应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先在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沿海地区发育一段时间,重点在江南地区建设装备工业,具备一定力量后再大力建设中央工业区的装备工业和钢铁工业(洛阳、南阳、襄阳、漯河毛泽东时代基干工业建设布局,兼顾国防、经济的最佳区域),同时根据装备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规模建设相应的煤炭、电力工业,等到中央工业区的装备工业、钢铁工业强大起来后再进行全面的大规模建设。

        由于建设的地域不大,矿产资源的情况也不清楚,也为了不造成物资供应紧张,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一般不应进行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必须要建的是下一阶段要重点建设的中央工业区的主干铁路——洛阳经南阳至襄阳(焦柳线洛阳至襄阳段),以及连接焦柳线和平汉铁路的宝丰经平顶山到漯河的联络线;由于当时的主要石油产地在西北,天兰线和兰新线的建设可以照旧进行。

      • 家园 156其实是郑国渠

        现在的论调基本认为苏联大公无私,大手笔送了份大礼给中国,但是156的背后其实何尝没有疲秦之计。一副重甲,给孔武的壮年是物尽其用,给成长中的少年,那就未必完全是好心眼了。可以说,新中国承接了156,就是一场豪赌,成功,进入工业化,比肩美苏,失败,国家破产,成为苏联附从国已经算是最佳结局,七块论大概才是归宿。这里面的关键是什么?能源、原材料!说得更直白一点:石油、钢铁。

        整个世界,真正能实现这两项自主的,只有美苏两国。而以中国当时的状况,一旦156真正建成发力,以中国贫铁贫油的状况,要么自我矮化,成为美苏的附庸,要么走上德日的老路。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配套极其庞大的始终需要巨量投入的巨型系统,很多人以为只要156工厂一建就工业化了,这种思维不说幼稚也相去不远。工业化国家就是一台巨型吞金兽,一旦能源或原材料短缺,就好比现在常说的资金链断裂,国家分分钟崩溃垮台。以中国今天的体量,尚不能完全保证马六甲断航后维持体系正常运转。

        所以,单纯谈论工业化和独立自主是可笑的,独立自主是个非常浅显的道理,连新加坡这种弹丸小国都想着独立自主,韩国到今天都在去汉字化,这世道谁不想独立自主,关联是你是否支撑得起。对于工业化来说,它根本不关心你立誓不立誓,它就是要能够不断吞进石油和钢铁,输出各种工业品,一旦停摆它就立刻反噬,道理非常简单,压根不管你是老蒋还是老毛。

        从这点上说,新中国工业化成功还是失败了呢?半成半败,甚至可以说失败大于成功,因为数字摆在那里,即石油和钢铁耗用量,工业品产出量,其他都是空话。如果你想证明1979年中国工业化程度,把对应数字摆一摆就清楚了。

        • 家园 头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

          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穷叫花子千辛万苦又机缘凑巧,拿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然后有人嫌种地太累。

          工业生产的效率,产值,工业品的使用价值,和农业生产比起来,天上地下。

          至于贫铁贫油。

          中国不贫铁,就是铁矿石品味低。

          贫油?直到80年代我们还出口石油。

          拿韩国新加坡举例子根本就是混淆。

          韩国新加坡搞工业是加工贸易,那时候中国搞工业是为了满足自己需求为主。

          工业化是一个巨型吞金兽,那购买工业品就是一个比这个巨型吞金兽大10倍的吞金兽。

          柯达胶卷乐凯胶卷的事应该都直到。

        • 家园 岂不闻十三副盔甲起兵事?

          当然,你可以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但有盔甲胜算总是大点不是?

          按你的意思,156其实是郑国渠,是疲秦之计。那么郑国渠建成后对秦国的影响如何呢?史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

          如果有煤铁油才能搞工业化,那么世界上就没几个国家能够搞工业化了。美国可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煤铁油的。俄国也不是。美国是向西扩张了才搞到煤铁油的。苏联的大油田以前可都是游牧民族的地盘。

          自然优势和劣势是可以人为转化的。优势可以变为劣势,劣势也可以变为优势。端看如何因地制宜,尽人力。如果没有156,那么中国当时一穷二白,连铁钉火柴都要进口,你认为这是更快工业化的捷径?或者说,中国就应当像印度,安于做一个农业国?好像连啥资源都没有的日本都不安于作农业国呢。这里可不是说的日本帝国,而是二战废墟上的日本。

          你可以说156其实是郑国渠,是疲秦之计。但我们也可以说156完成后,中国从此成为一个工业国家,为现在的工业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宝推:mhymark,西安笨老虎,梓童,
          • 家园 所以这事细品一下就清楚 -- 有补充

            郑国渠给秦国带来的好处一目了然,郑国渠也从预设陷阱变成了韩国的催命符,那么156工程执行得怎么样呢?

            中苏双方都不是傻瓜,毛公接这个瓜的时候,就多少明白这背后的代价,所以钢铁要超英赶美,能源矿产开始了全国性地质勘探。很糟糕的是,大炼钢铁,超英赶美基本成了闹剧;能源层面因为找到了大庆,相对于铁矿稍好,但也基本是五十步笑百步。从事后看,中国确实没有独立自主实现工业化的物质条件,如果硬要“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业化,那就必然要占领东南亚乃至澳大利亚。否则就只能求着苏美,铁矿还好说,石油战略储备是以周、月来计的,这种跛脚工业化被掐死有任何技术难度吗?

            所以幸好156搞成了半吊子烂尾工程,也要特别鸣谢赫鲁晓夫,否则中国很可能要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策源地了(这一点也可品一品三线工程)。156这局,中国上赌桌基本就输了,押得越多输得越惨。毛公的成功之路,多少和日本有点象,一路以小搏大,一路赌赢,堪称赌神&战神,直到碰到工业化这个铁板。

            何为工业化?参照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标兵们的架构,多少会清楚,基本除了苏联和元首国,其他均为海权模式,只占工业原材料的点,不要面,重要的是打造全球性市场和供应链。元首国走了陆权,应占尽占,结果昙花一现,死在石油上。只有苏联这个奇葩,所有工业化要素几乎全部本土解决(死法也奇葩,竟然死在农业上)。但就算是苏联,巅峰工业人口也就1亿多,美国巅峰时期工业人口也不到2亿,其他老牌工业国人口基本不超1亿。

            工业化的标志,就是机器一响,需求迅速抹平然后外溢,所以工业化一般必然配套市场化(基本不太可能搞跨国域计划),苏联经互会就搞得一塌糊涂。中国人口多,如果工业化自然市场也大,但是中国没有苏联那么多原材料,所以想关门自己工业化根本不成立,而既然要走出国门,那国门外的市场自然也要囊括,这就是一个联动的链条。

            回过头来,1979年的中国是工业化国度吗?覆盖了多少工业人口?看看流水线数量、工业品数量,只能说1979年中国仍旧是门类比较齐全的启蒙工业化阶段,只能支持少数人口进入有限工业循环。或者说中国是个工业化学校,所有工业化进程已经进行了培训,但都还没实际运行。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工业化的优势 -- 补充帖

            就是生产量越大,成本就越低,优势也就越大。结果社会主义这边竟然搞计划,削足适履,等于把工业化优势限制在计划范围内,而欧美走市场,工业品可劲造,后面甚至可以免费白送,看似浪费,但市场一占满,对手就被屏蔽在外了,以后迟早可以靠市场垄断地位迭代补回来,对于苏联就是双倍打击,被挤出去以后,被迫改计划,等于自我阉割。苏联后期市场拼不过,只能军事占领,自己把自己耗死。

            • 家园 脑子不清楚的人怎么还能长篇大论?

              中国工业化个底子就是156工程还有后70年代四三方案。之所以中国现在有独立的全套产业链就是当年这两个行动打的基础。至于你前面说的中国前三十年的钢产量和石油产量,自己去查数字,和1949年比是啥概念。

              通宝推:陈王奋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