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对林毅夫吉林报告和田国强观点的批评 -- 思想的行者

共:💬58 🌺77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对林毅夫吉林报告和田国强观点的批评

    林毅夫先生出台了吉林报告,对吉林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应该说林先生是怀着一腔热情以及自己的学术情怀来做这个报告的,与中国经济学界某些人拿了西方的钱单纯的做西方欺骗中国经济的喇叭筒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林先生的不少观点我依然无法苟同。

    林先生曾经出版过中国经济问题的专著中对新中国的经济政策的一些看法我也是无法苟同。

    简单的批评一下

    1,林先生没有能够理解吉林乃至整个东三省经济困境的根本原因

    对目前的东三省乃至全国经济的不如意人们常用什么经济新动能什么国际经济衰退等等来解释。

    其实都是扯淡。

    中国经济特别是东三省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就是因为07年以后,某些人士鼓噪中国流动性过剩,进而央行28次提准导致的中国经济陷入严重的流动性短缺导致的。

    中国经济本来就流动性不足,央行再严厉紧缩流动性,你说中国经济的流动性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很快的几乎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特别严重的体现为温州,鄂尔多斯等地。

    原本出口繁荣的珠三角,长三角也陷入了严重的三角债,担保链感染使得大量制造业企业的资金更加紧张。

    更可笑的是当局因为房地产资金过剩而变本加厉的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导致中国实体流动性陷入更加困难的岌岌可危的境地。

    房地产的资金的局部过剩正是短缺的实体资金逃难到房地产导致的,有多少做实业的因为资金难以为继不得不把资金撤出自己做了n年的好不容易打拼出一片天空的实业,而转入房地产?

    当局不宽松流动性,而为了局部的房地产流动性而继续紧缩货币和饮鸠止渴有什么区别?

    东三省为什么困难?

    原因很简单,当严重的流动性短缺发生,企业必然减少投资,减少投资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企业对上游的订单大幅减少。

    企业订单减少了,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东三省经济能够好才怪了。

    林毅夫先生是一个正直的忠诚的经济学学者,他没有能够发现中国经济目前问题的一个症结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其次,即使以后央行的货币政策拨乱反正了,林先生的主张吉林发展轻工业的观点我认为依然是错的。

    请问中国的轻工业哪个行业不是产能过剩?

    吉林再发展轻工业,不会导致全国轻工业产能更加过剩?

    3,林毅夫先生的比较优势理论优先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理论我认为也是错误的。

    什么是比较优势?

    事在人为,有些产业如果经过政府的组织,协调,经过民间的努力完全可以把弱势转变成优势。

    即使是暂时的弱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也可以摆脱劣势。

    林毅夫先生认为新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不如日韩,原因在于没有进行比较优势导向。

    综上分析 ,林先生的观点是错的,新中国早期的发展确实不如日韩,但是责任不在于没有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恰恰相反,是计划经济时期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为以后的市场化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日韩二战后实行了政府主导的重化工业建设,很快的日本的重化工业以钢铁造船等等为代表迅速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这些产业在二战前日本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是不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日本不应该实行重化产业倾斜政策呢?

    现实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那么,东三省在央行货币政策拨乱反正以后该怎么办?

    不是发展轻工业,我认为应该是发展新能源,环保以及对现有的重工业进行技术革新。

    在政府的强有力的主导下,聚合企业,科研院所,聚合各种资本进行新产业的开拓。

    政府把资源聚合起来了,原本弱势的产业不就可能变成优势产业了吗?

    当然了,说明一点,这一切必须在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被西方用伪经济学误导完全进入歧途的自杀性货币政策得到拨乱反正以后才可能。

    否则,大家都资金紧张,还玩什么高科技,新产业,你有钱了,你的客户没钱了怎么办?

    二,对田国强的辩解文章的批评。

    1,田国强的文章标题就不对,林毅夫团队不过是提出批评,田国强理解成责难了?

    批评是针对你的观点的,责难则是对着人去的。

    批评和反批评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人家批评你,你就认为人家冲着你来那还会有什么学术辩论?

    2,田国强的一些观点太空洞

    诸如:

    前提是,政府需要营造公平公正和有利于激发人们营商、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大力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在此前提下,生态农业、药业、文化旅游、重工业、甚至是轻工业的一些行业都可能会形成竞争优势或差异化竞争优势。”

    这段话确实说得很对,但是所谓营造制度环境云云,是不是太空泛了?

    你倒是具体点说中国哪个方面的制度环境不足?

    3田国强的有限政府论看起来很正确,但是政府应该局限于哪些领域他的论述也是严重不足的。

    诸如他认为:

    1)“解决东北经济问题,并不是不需要产业政策,任何国家和地方都需要和有产业政策,但不能过度”;2)“政府对那些具有巨大正外部性的行业,需要发展的新兴行业,影响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国家安全的行业(不能仅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这些都是市场失灵的地方,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如制定恰当规则、制度或适度的产业政策,甚至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以补齐短板”;3)“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东北经济也需要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甚至是适度输血,但这都只是过渡性制度安排……”

    只有市场失灵的领域才需要政府介入吗?

    政府介入就不能在尊重市场的情况下介入?

    政府介入只能是过渡性的短期性的而不是长期性的?

    实际上发达国家的政府介入都是长期的例如昧国对半导体对农业的介入。

    计划经济的问题在于政府介入不尊重主体的决策权,而不在于政府介入。

    对于目前的中国迫切的产业升级来说,政府介入是必要的,并且必须是长期的。

    当然政府介入不能是命令企业做什么,而应该是建议企业做什么,组织企业做什么。

    很简单,齐心协力才能攻破各种难关,怎么让企业齐心协力?

    当然政府要出面。

    通宝推:脊梁硬,
    • 家园 你能不能有点新意啊?

      7、8年前你就开始喊流动性的问题,到现在还在喊?事实上流动性的问题,在操作上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毕竟只是央行一句话的事情,而不是重新建设工厂、或者重新培育一个产业那么难。

      另外还有2点:我看文章说,最近10年中国超发的M2甚至都超过了美国(这实际上是房价飙涨的根本性原因),这叫流动性不足?另外房价涨到天上去了,厦门平均价8万/平米,一套房子平均价格800万,这叫流动性不足?流动性不足的话,拿什么来支付呢?按这个价格计算,把整个厦门卖了,估计可以买回来好几个世界级大公司。另外前几天看到有文章说,中国前50个城市的房地产资产加起来,已经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地产资产,这是多么的可怕!

      • 家园 你的观点就是被西方所欺骗的各种陈词滥调

        1,所谓M2超发问题,什么比昧国都多的问题

        1)

        昧国早在1992年就开始实施泰勒规则,不再管控货币总量,人家才不管什么M1,M2多少

        再说了,两者经济结构不一样,两者的货币结构不一样,人家主要是M1融资,而中国主要是M2融资

        完全不同的经济体比较起来有什么意义?

        2)看流动性,不能只看各种货币的量,还要看货币的流动速度

        你说水库里面的水完全被闸门关起来,完全不流动,这个时候流量是多少?

        2,房价涨到天上去了,只能说明房地产局部的流动性过剩,说明全国各个产业流动性过剩?

        房地产等于全局?

        恰好相反,你去了解一下有多少老板是因为在本行业资金极度紧张,各种拖欠,各种三角债,不得不把资金转到房地产的?

        也就是说,房地产的流动性过剩恰好是全局性的流动性短缺导致的,是因为全局的实业的流动性短缺导致了实业的剩余的流动性流入到房地产,造成房地产流动性过剩。

        • 家园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主要一条就是不迷信

          不迷信西方,不迷信日本,不迷信苏联,不迷信马克思主义教条,取长补短,走自己的路。西方还想搞战略欺骗?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啊,都举国开眼看世界快四十年了,除了少部分科技干货,很多人都快看不上西方了。

          你还说,人家主要是M1融资,而中国主要是M2融资。真是快笑死我了啊,都使用M1,你以为人家华尔街是摆设?还有什么三角债?没听说啊。

          • 家园 只有等到中国的经济学,政治学发达到了一定程度

            没有与西方的巨大的落差,西方才不容易对中国进行战略欺骗。

            不是你不想被人家骗,你就不会被人家骗的。

            至于昧国,融资方式主要是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也就是通过股市和债市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和货币对应的更多是对应于M1即短期存款,而中国的主要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即所谓的间接融资方式,更多的是依赖于银行的定期存款。

            至于三角债,融资困难,你稍微了解一下,就多了去了,不如你百度一下?

            融资困难,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回款困难,就导致企业相互拖欠,这就是三角债

            • 家园 中国的经济学实际操作水平早就是世界第一,拿了10个诺贝尔

              奖了,或者说,不屑于拿这10个诺贝尔奖。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我开始上网看政治经济帖子是2001年,那时候其实已经是中国大爆发的前夜了,但是当时谁也不知道,中国经济只能说是一直在稳健发展。当时的经济学界那真是叫吵得一塌糊涂,毕竟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改革开放+64有惊无险过关,这样史无前例的情况摆在那里,所以这些人说什么都有。我看到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大概也是不知道路该怎么走,所以在文章末尾说,谁能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谁就能拿10个诺贝尔奖。结果回过头来看,真正的明白人,而且还是干事情的人,早就当副总理+总理已经10年了。就是他,推出了分税制+抓大放小+入世+基础设施建设+下岗再就业(这可是尸山血海啊!推出人要有何等的魄力和眼光!)等等一堆措施了,而更早之前的三角债治理、治理房地产泡沫,打击走私、人民币贬值到8等等,早就施行过了,而且这些也是刀刀见血的措施,其实刀刀见血也没啥,但是能在那么早就能看明白太难了。老邓老江固然是太上皇和皇上在掌舵,大方向是一点也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这位能相+狠相,中国的整体局面不会变得那么好(想起那句话了: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久)、只能一步一步走,而有了他,几乎是连飞带跑了。这10个诺贝尔奖里的8个,恐怕要归他一人拿。

              经济学总体而言是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而并非一种科学预言或者社会指导,中国经济实际操作搞的那么好,政治经济学超越西方是迟早的事情,这点完全不必担心。

              我没听说“三角债”是指,没听说身边的例子有三角债的情况。“融资困难”要看怎么看了,国家固然应该把钱放出去鼓励创新、鼓励搞建设,但是手一松把钱亏了,即使个人和企业承受得起,但说到底也是国家的损失,所以国家就像一个大家长,要张弛有度,心里有数就行。而不是光像儿女那样,光看到眼前可能会吃到肉,而不顾及其中的风险,甚至完全就是左倾盲动主义。再说了,如果手太松了,不就变成你最讨厌的弗里德曼经济学派的主张了吗?

              这7、8年来,你还在讲这个,或许你说的是对的,但是显然不全面,而且没有与时俱进。中国的经济和中国的思想早就一日千里,走得太远了,倒是显得把你给抛下了。罗兄再观察一点新东西吧,不要再纠结于这个问题了。

              • 家园 中国的经济实践不错,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学好

                经济实践是因为中共这个组织有执行力,务实,所以中共走出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问题在于中国的经济学不好,经济学界不善于归纳概括中国的经济路线的优越。

                其实日韩的经济发展战后也是非常的不错,但是西方经济学并没有鼓吹他们,反而泼污水,说他们的经济增长是空中楼阁云云。

                你没有听说,是因为你不敏感。

                多少企业发不出工资,拖欠了,多少企业还款困难,多少企业贷款困难,多少企业陷入担保链,一家企业出事,担保链上的企业全部困难,多少企业借高利贷,多少民间的贷款公司出来,多少的互联网金融出来等等

                多少人因为借高利贷破产等等

                这至少在我这边是非常普遍。

                如果你没有听说,你百度一下不会?

                贷款难,融资难?

                你不会百度了解一下?

                这个是中国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当然了,目前的中国的体制基本上还是优秀的,否则搞这种严厉紧缩流动性的政策,中国经济早就垮了。

                俄罗斯92年搞休克疗法,就两招,一招是放开物价,一招是紧缩货币,和中国一样大幅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货币流通,因为俄罗斯人相信只要货币流通少了,物价就不会涨。

                结果恰恰相反,经济迅速的土崩瓦解。

                俄罗斯只不过扛了几个月,中国已经扛了十来年了,这就是中国体制优势的体现。

                但是体制再有优势,如果一再在金融政策上倒行逆施,最后中国经济崩溃是必然的。

                你需要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例如流动性

                为什么次贷危机一爆发,西方就意识到了流动性危机,马上采取了流动性救助措施,因为西方人非常懂得流动性这个概念,懂得流动性的充分的重要性。

                在中国,有多少人懂得流动性的概念,懂得流动性的重要性,看到央行一再再而三,再而二十八次的紧缩流动性还叫好的?

    • 家园 【原创】东三省最需要解决的是就业

      而在当地人工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必然的。高科技那玩意,东北又玩不转,倒不是歧视东北人,人才、资金、技术,东北有哪样?连交通都比人差得远。唯有土地和廉价劳动力才是最不缺的。而且现在中央急的就是东北就业率不行,好的就业岗位更少,年轻人大量外流导致恶性循环。如果能从内地转移一部分产业过去,不仅能稳定人心,也能止住东北人口外流的趋势,恢复造血功能。

      既然东北的重工业已经不行了,那只有上轻工业了。毕竟那玩意对工人的学历要求不高,不像有些高科技产业,没本科文凭都进不了车间。东北南下打工的人真不少,如果产业转移能使人才和劳动力回流,东北这盘棋就活了大半了。

      说实话,东北的问题真不是国企太多造成的。东北的特大型国企,现在至少多半还活着,除了资源枯竭的矿山。你看看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原本最大的几个国企如棉纺厂、家电厂,基本都倒干净了。宝钢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而且是集全国之力建设的,上汽如果不是地理位置好,牢牢占据着长三角这块大市场,恐怕还不如一汽呢。从创新角度和竞争力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国企都比东北上海北京的争气。东北其实和上海北京一样,以前过太顺了。所以没有诞生海尔这样从街道小厂发展为跨国企业的奇迹。而且一市场经济,很多国企都垮了。还有一些则是被内鬼给吞了。

      不过,上海北京的行政级别与地位摆在那,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在供着,比如浙江的洋山港不错,上海拿走,浙江不还有港口嘛。吓得江苏赶紧把苏州几个港口合并成苏州港,生怕上海抢了太仓港和张家港。后续的笑话是:因为苏州港货物吞吐量增长太快,事实上去年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口城市(上海港去掉洋山港就排名靠后了,宁波舟山港不在一座城市),于是,中国十大港口排名开始变成中国十大海港排名,因为苏州港沿长江,虽然与东海无缝对接,但还是算成内河港,这么排直接出局,就不会让其他港口尴尬了。而苏州港崛起这么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始终不被允许建机场(虽然很多地方县城都有机场了),导致空运进出的货物受阻,只能更多借助海运(客观上也影响到产业布局)。上海在产业发展和物流上还能卡卡江浙的脖子,取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北京更是河北天津内蒙古得罪不起的角色,可东北三个难兄难弟,就没这优势了。不另找出路,还要再关掉更多国企,就只能等死了。

      通宝推:方恨少,北纬42度,豪哥的江湖,胡一刀,青颍路,
      • 家园 东三省最关键是恢复法治

        太黑,公开索贿已经是普遍现象,不是公务员,是渗透到各行各业,除非你认识人,否则就没啥事情能办成的。这个不解决,啥都空的。最近去了一次,深刻感受。

      • 家园 怎么不去俄罗斯呢?

        连朝鲜劳工也有好几万呢。东北从地理位置来看,离俄罗斯最近。至于为什么东北本地不行,那个就只能呵呵了。

      • 家园 轻工业不等同于低技术含量

        文中的观点是赞同的。但有一个问题,绝大多数人把轻工业等同于低技术含量,这个有点偏颇。总体上,轻工技术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直接对装备制造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客观上促进和满足装备制造业技术提升。

        轻工业也可以高科技的,简单如不锈钢板切割,手工切割也行,全自动激光切割也有。

        乱七八糟说这么些,其实是想说,东北发展轻工业,不等于东北发展低技术产业。这个本质上不一样的。

        东北是必须发展轻工业,从,历史和现实上看,也有条件发展轻工业。这个是我一向的观点,恰巧林毅夫的报告也是这么说。所以我是挺林派。

        怎么去搞?那得大家群策群力一起走出条路子来。

        • 家园 其实东北原来并不是只有重工业,轻工业也是有的

          改开以后轻工业基本就不行了。现在搞轻工业,原来的失败原因分析出来了吗?

          至于重工业,原本是很有实力的。可是你看看一汽、沈飞、大船等等表现咋样?

          东北的重工甚至有什么情况呢:人家相信你,巴巴的送订单上门,然后自己把活干砸了。

        • 家园 在工业领域里

          轻工业的技术含量确实低。你举的例子只能说明企业使用了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不能说明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高。

          • 家园 总体上同意你的说法

            技术含量的高与低,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利用了高技术的手段,其生产手段,肯定技术含量高吧?

            我说这个轻工业不等于低技大含量的意思其实就是这样。我要这么说,主要是感觉多少有些人,把“东北发展轻工业”等同于东北要发展“低端”“手工”产业。仅此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