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 明心灵竹

共:💬62 🌺3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能这么说

                    孔子是殷商后裔没错,但他的祖上就避难跑到鲁国了。这不是他愿不愿意“老老实实呆在宋国做一个殷商遗民”的问题,而是人家让不让他“老老实实呆在宋国做一个殷商遗民”的问题。

                    孔子后来周游列国也不是主动的,而是在鲁国政治斗争失败了不得不出去流亡了。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君臣父子”,但孟子在“君臣父子”之上还加了个“道”和“浩然之气”。这是高于君臣的。所以孟子可以理直气壮得宣称帝王失德就可以被取代,可以“诛一夫纣”,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所以孟子要求梁惠王不要见利忘义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 家园 这就更不对了

                      按周礼的设计,殷商后裔封宋国,诸姬各有各的封地。上到王畿下到封国,各级管理人员按血统亲疏,血缘远近分配各级官爵岗位。周礼,就是严格按血缘宗法分配管理岗位的制度。按这套礼法,孔丘根本没资格出仕鲁国。鲁国是诸姬的封国,鲁国各级大小官僚都姓姬才对。孔丘出仕鲁国,就是违反周礼。孔丘口口声声说克己复礼,他自己违反了礼法,咋不说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是姬臣亦姓姬。他姓孔,怎么就出仕诸姬了呢?

                      至于孟轲,就更不对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与不义,谁说了算?嘴皮一翻,他孟轲说了算。也就是说,孟轲首先就把他师父孔丘给灭了。孔丘眼中还是周礼最大,到了孟轲这里,他自己最大了。这不是公知吗?民主不民主,他说了算。

                      • 家园 您这个“周礼”从哪里来的?

                        替换按周礼的设计,殷商后裔封宋国,诸姬各有各的封地。上到王畿下到封国,各级管理人员按血统亲疏,血缘远近分配各级官爵岗位。周礼,就是严格按血缘宗法分配管理岗位的制度。按这套礼法,孔丘根本没资格出仕鲁国。鲁国是诸姬的封国,鲁国各级大小官僚都姓姬才对。

                        《周礼》的原文上网一搜就有。什么地方说了“各级管理人员按血统亲疏,血缘远近分配各级官爵岗位。周礼,就是严格按血缘宗法分配管理岗位的制度。”?

                        事实上周朝从一开始就没有按血缘宗法分配管理岗位。要不然姜太公算啥呢?人家是姜姓可不是姬姓。

                        而孟子口中的“义”可不是他说了算的。标准其实已经给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得到的帮助多,天下归心,那么你就是有道的,反之就是无道的。

                        孔孟的问题不在于其政治主张,而在于操作手段。孔子讲君臣父子是硬性要求大家一个萝卜一个坑,这虽然古板但还可以硬来。孟子要求君王“得道多助”,理想很好,目标正确,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最多就是说说小国寡民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等等。这虽然在表面上看去和法家的“耕战”类似,实际上则近于道家的放任自流。对于大国争霸有害无益。

                        所以后来君主提倡儒家主要是用孔子的君臣父子那一套来束缚民众。

                        • 家园 到了孔丘时代,这个封建宗法制度已经开始分崩离析

                          各种逾越等级的事层出不穷。所谓礼崩乐坏指的就是这个。

                          但礼崩乐坏也有好处,那就是被诸侯贵族垄断的知识散落到民间,孔丘这样的破落贵族也能学习周礼了。于是孔丘才能成为周礼专家,才有资格教弟子。如果没有礼崩乐坏,他孔丘一破落贵族,哪来的条件学习周礼知识?

                          所以说,孔丘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就是反动的,是逆潮流而动的。

                          至于孟轲,得道失道还不是他说了算!公知一个。

                        • 家园 姜姓是姬姓的联盟

                          周公时代是不存在诸子百家在列国之间跑来跑去求官做的情况的。那会完全是封建制度,你能做什么官,基本上取决于你的血统。血统越高贵,级别越大,权利越大,责任也越大。为嘛呀,打仗也是你的事。

                          这就是周礼的实质。

                          • 家园 这和联盟没关系

                            姬姓还是子姓的联盟呢。

                            姜太公号称“尚父”(武王的干爹),实际掌握政府运作,甚至伐商占卜不利也是他一言决之,绝对的权臣。这个可放不进血统论里。

                            周朝以前任用异姓为官的例子不要太多,伊尹为了要见到成汤就做了有莘氏媵臣跑去给成汤当厨子。武丁用傅说为臣子。就连周文王还当过纣王的大臣呢。

                  • 家园

                    骂得好

                    我就是说儒家的文章不错。但是儒家确实虚伪的很。你这一说我才发现原来是虚伪到骨子里了

                • 家园 如果有一天,学者发现儒家是促使周朝灭亡的推手之一……

                  东周晋国历史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

                  两周之际周室大乱,晋国的立场是站周平王,最后甚至出兵灭了周携王。

                  春秋末年周室大乱,晋国的立场是站周敬王,王子朝被击败。

                  这两场动乱,晋国的立场都是在突破周朝规定的政治制度。

                  再往前追溯,周宣王料民太原,遭到强烈反对,晋国的立场大约也是很可疑的。

                  其中站周敬王反王子朝这一次,王子朝是得到了周朝王城的支持的。王子朝失败以后,被迫逃亡楚国。这次逃亡,王子朝带走了周朝的典藏。换句话说,虽然周敬王做了天子,但是他这个天子已经失去了周朝的历史文化遗存,王城里的周天子从此没有资格真正做周天子了。

                  王子朝后来在吴国破楚的战争期间被周敬王派人刺杀。

                  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大约也在这个时期,老子流落江湖,最后出关。

                  我们应该记得,王子朝出走的时候带走了周的典藏。作为守藏史,老子难道不走吗?我觉得他大概是走了的。

                  老子可能跟着走的间接原因还有一个:老子名为老聃。聃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靠近鲁国。古文字里面,左阜右邑,阜是山,邑是聚落,聃国本来是在冉国。巧了,聃国所在地现在叫冉堌镇。这个堌是堌堆的意思,意思是土丘。巧了,据说山字最早就是指土丘的,后来移指石山。不管怎么说,有个高地是一定的了,和聃对得起来。

                  有意思的是,儒家吹牛的时候,提过一个子贡的光荣事迹: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注意,强晋。

                  古代史上也提到,吴国突然强大起来,也是晋国派人去教吴军晋军军事技术。这个人叫巫臣,是楚国的叛臣。

                  这一串事情连起来,事实就是:

                  孔子站在杀死了王子朝的晋国一边;老聃和孔子交流过;老聃是周室守藏史;老聃最后离开了关东。

                  其实我之前偶然看过有人考证说聃国是春秋战国之际亡国的,不过一时没找到资料。如果这个确实的话,那么老聃大约是按照当时传统,亡国之后改了姓名,从老聃改成了李耳。比如曾子就是鄫国亡国以后改的。实际上之前看中国姓氏演变的时候,我也查到李姓最早出现在历史上就是在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第一个是李耳,再往后就是李悝。之前什么商纣王大臣理利贞改姓李之类的说法,有极大可能是假的。因为历史上在李耳、李悝之前、李利贞之后,几百年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姓李的出现,在部落、氏族社会,一个贵族姓氏很难历经多年都不出现,造假可能极大。而且我们知道,李姓在秦晋地区很多。秦国有李信,魏国有李悝,赵国有李牧,秦末河北还出了个李左车,这些人的分布基本局限在了秦晋地区。而历史上老子出关什么的,恰好是晋国、魏国向关中扩张时期的事情(大约略早)。老子后人散落秦晋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所以我推测,有一定可能性,老子是王子朝一边的人,但是最后王子朝失败以后,这批人都被弄到了晋国。

                  还有一个比较间接的事情:三家分晋以后,魏国有制造舆论称王的打算,传说逸周书就是魏国组织人编写的。突然拥有了这样与实力不相称的野心,魏国手里多半是掌握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杂七杂八的资料混在一起的,未必准确。不过我觉得儒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第一点就是他们并没有掌握到周朝典籍,只是野路子,就连孔子都是在后来才接触到了易经。而且,虽然孔子曾向老子请教,但是老子大约是政治斗争失败者的身份,教他多少东西,恐怕是有限的。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上,儒家更多承担的任务是做东方六国贵族的谄媚者,为虎作伥,鼓吹他们的政治合法性,为六国贵族剥削张目。

                  儒家编写的经典,的确融合了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是他们融合这些成果的时候都进行了改造,使之能够为贵族服务。归根结底,儒家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学派,是一个维护权势者的学派。历史上,西汉完全以儒家学说治国的时候,就是西汉王朝放弃通过法律手段抑制兼并的时代,就是西汉王朝选择通过道德模范示范退出土地来抑制兼并的时代,就是西汉王朝公开出现书籍宣称西汉气数已尽的时代。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这句话,可以说已经与儒家彻底决裂了。

                  兼并,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天子强行纠正,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天之道。

                  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老子是龙,夸得很厉害,看起来好像是老子教了他很多东西。这事儿吧,太虚了,我一看到这种比较虚的事都会觉得浑身难受。现代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明明是敌人、明明恨得要死、明明千方百计要打击别人,但是在人前,却一定要称赞别人。原因就是,人人都知道那个人很好。他只要说他不好,别人就会知道他不是什么好人。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在表面上拼命夸那个人很好,目的是让所有人都以为他跟这个人学到了东西,是同路人。我感觉孔子不太像坏人,但是我也同时觉得孔子这样夸老子不太对劲。关键是孔子没说什么有实际内容的话。说白了就是猛夸了老子一顿,神神秘秘的,可是除了和大家的印象一致以外,啥也没说。他怎么也应该说一说老子和他说了什么,对吧?春秋战国时代很多文章,都记录了大量的对话,但是孔子这个没说什么,这很不对路。我想实际上大约孔子有点尴尬吧。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一时忍不住说一说,别太当真。

                  通宝推:天堂,一轮明月,桥上,
                  • 家园 《庄子》里说孔子曾经找老聃借书,被拒了。

                    《庄子·天道篇》记有:“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话说孔子之所以晚年才读到易经,大约老聃始终不给他机会。

                  • 家园 那段的历史我并不熟

                    不过之前听叶曼讲道德经里提过,老子是姓老的,李这个姓春秋前是没有的,另外也提过老子后来是去了秦国,老子死的时候秦国很多人哀悼(这一段我没找到),给你做个注脚

                    • 家园 这事儿看历史研究学者的研究情况了,咱就是猜着玩,不当真

                      反正看儒家的路子,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就是东方六国,而东方六国是儒家影响最大的区域。可是东方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贵族私门的势力强大,影响了六国动员起来对抗秦国。

                      再一想,儒家吃什么啊?在当时的条件下,我所能想象的,就是巴结贵族这一条路了。秦禁游宦之人,儒家偏偏就是游食者。

                      经过秦朝统一战争之后,儒家经典几乎失传,最可能的原因不应该是焚书,而应该是社会全面放弃了儒家。从刘邦对儒生的态度上也看得出来,最初刘邦是看不起儒生的。这应该反映了秦的一部分社会形态。

                      我个人觉得,儒家这门学问,要不是因为他们两千年来的垄断行为捆绑了太多的历史,涵盖了太多的民俗文化,暂时没有其他学派可以替代,因此不得不涉及、不得不研究,其实应该在社会上灭绝的。

                      我总觉得这个抱大腿并把自己变成大腿的学派不应该如此发达。

                      相比之下道家还老实点。不过我推测道家应该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中付出了太大的代价,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出头,怂了。比如庄子就对邀请他去做令尹的楚国使者说,对一个大乌龟来说,是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好呢,还是杀了以后在龟甲上钻孔放在火上烤,看裂纹来断吉凶好呢?使者老老实实的回答说,自然是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庄子说,对了,我也想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使者一看,就自己回去了。庄子的时代略晚于李悝、吴起、商鞅(李悝死于公元前395年,吴起死于公元前381年,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庄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很多社会改革家都死在了改革过程中,所以庄子就走上了退保自己的道路。但是庄子这一派虽然怂了,却并没有向坏人坏事投降,这和儒家一开始就追随强者的路子是截然不同的。

                      人道兼并,天道均之,道家有这个认识,立心就在公益上了,进则有利于国,退亦不害于人。儒家搞什么礼仪,人道为本,天道为文,拘泥于小事,实际上已经走上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死路上去了,不过就是触蛮之战、蜗角之争。什么因材施教之类,确实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出发点还是为“人道兼并”服务的,不立根本,大道猥琐,最终不免于玩弄小聪明。后来荀子也好,韩非子也好,都怒斥儒家流派多是些沐猴而冠的杂碎,根子就在于儒家的立学根本格局太低。

                      我总觉得老子一派是当时斗争的失败者,其中有一些言论,要么言不由衷,要么仅仅是与当时的当局不合作,然后庄子又发挥了其中退避的部分,导致道家学派有比较严重的消极倾向。这些其实应该是可以想办法纠正的,纠正以后大约可以接触到一些正儿八经的路子。

                      其实寻不到也无所谓,因为做正经事并不是非得从道家里面寻求真理,从现实中寻求也一样,就是缺乏积累,速度会很慢。人生有限,多借鉴借鉴,集思广益,找一点捷径也是允许的。

                      通宝推:道可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