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老外都那么大了,为什么吃饭时还系个“围嘴”? -- 给我打钱87405

共:💬50 🌺141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老外都那么大了,为什么吃饭时还系个“围嘴”?

    这是因为他们双手给占着了,一手刀,一手叉,又没第三只手端盘子,可不是吃得“汤汁四溢”吗?

    我不是来说笑话的。

    中国人使筷子,一手持筷子,一手持碗,双手配合,这是一套系统,这套系统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中国饮食文化当中的一个子系统,譬如说,没筷子就不会出现鱼香肉丝这道菜。

    中国人的笔墨纸砚也是一套系统,也是中国古汉语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譬如说,用毛笔写汉字,跟用硬笔写汉字,感受天差地别。汉字是象形文字,笔顺与结构自然要符合“人体工程学”,若右手持笔,自然是从左向右写横来得顺畅,若左手持笔,就得从右向左写,所以笔顺并非是死的;但汉字岂止一横,比如说一个“石”字,你若右手持笔,先横后撇,再写那个“口”,就需以“撇”来定位,竖了再横折,可是如果你左手持硬笔,你也先横后撇,那撇就被笔挡住了,如何定位?用毛笔就不一样,因为使毛笔,手是悬空的,所以用左手写毛笔字并不是特别困难,至少要比左手硬笔容易得多。要用左手硬笔写汉字,就得写“对称字”,完全“反过来”,写完再把纸翻个面,就“正”了。说到这里,有兴趣的河友不妨亲自体验一下,你会发现你的左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劲。

    所以我想说的是,智能系统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写字母的西方人不可能懂得中国人用硬笔(包括手指)写汉字的不畅,如果中国人不能发明出现代化的新式毛笔(譬如说凌空虚指),汉字还真有可能成为文物。

    通宝推:老老狐狸,bluestarry,forger,
    • 家园 活在[意识流]中的人

      晋楚争霸并非争霸。

      三家分晋前,晋与楚时常发生军事摩擦,并且情况往往是晋国作为多国部队的统帅,率兵与楚进行战斗。

      从表面上看,是晋楚争夺霸主、盟主,然而真实情况却是很复杂的。这就首先要理顺晋、楚各有怎样的政治地位。

      楚的历史在今天仍然可以说是谜雾重重。目前大致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楚是高阳氏(五帝之一)的后代,与夏有血缘关系。但在周代,楚被视为蛮夷,不光是周王室及诸侯国这么看,楚人自己也这么看。这就是为什么楚国的国君,也可以称[王]的缘故,比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而在诸夏势力也就是北方政权来看,[王]是周天子的专用称谓,书中记载时,往往会把周字隐去,单写一个[王]字,[王]在一般情况下就只能指周王,周天子。

      楚,这个蛮夷之国的身份很奇怪了,它不算异族,但又并非是[中国]诸侯国之一。也就是说,血缘上算一家人,体制上又算两家人。若要打个比方,或许这么说比较容易理解:

      晋算是中国的大儿子,当爹的就是周天子、周王室了。楚是另一个儿子,分家了,自立门户,自有自的规矩。

      所谓晋楚争霸,本质上是晋作为大儿子,要维护己方的正统地位,与那个异端的儿子楚作战。这也是为什么晋作为盟主,其它[弟弟]们都得听命于他的原因了。

      这个情况,就与当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非常相似了。所以说,理论上看,台湾哪天反攻大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后人所说的晋楚争霸,有偷换概念之嫌。当初说楚是蛮夷,后来却又用争霸一词来描述晋楚之间的对抗,换成了一个体制内的龙争虎斗。这恐怕是因为[夷]这一名称多使用在异族身上的原因。这么说历史,或者说如此修改历史,乃是为了强调华夏一统的历史长久。

      与此同时造出的概念,就是春秋五霸。在其时,齐、秦,都不能算霸主,只有晋才有这个资格,也只有他的作为才能配得上霸主这两个字。因为霸并非是霸道的意思,而是[长子]的意思。与其说晋的霸业维系了一百多年,不如说,晋当[长子]当了一百多年。三家分晋,不是一个霸王的倒下,而是一个体系的崩溃。这样也能理解,为何晋能所谓的称霸一百多年。

      这些林林总总的概念,后人生造的,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在那样的年代,要强调民族独立,势必就要用[文化]凝聚众心。把地理意义上的所有人都圈进华夏,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政治行为。

      怎么看待这种行为,那就是见仁见智了。只是说,时过境迁,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历史的真相也会一天天浮出水面,保不齐有人利用,反向做文章,到时候又会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历史的账,恐怕是永远也算不清了。

      从某种角度来看,秦并没有做到大统一。因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是楚人,项羽是,连刘邦其实也是。果然就是三户楚人,把秦给亡了。这不能说是在吹牛。所以,陈胜叛秦,不能简单的说成是农民起义。

      当然,把中国的历史以秦为分水岭做为切割线是否合理,一直就成了史学界争论的重点之一。如今又把重点放到魏晋南北朝,本质 上还是在围绕[统一]问题做文章。

      或许会有人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争这些事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是非凡的。只是目前还不能显露。

      历史之所以[玩味]无穷,魅力也就在于此了。何为最重要的利益?这是无法长久统一的啊。

      这个问题,就这么来说,空口无凭,怕是不能服人,还得说几个具体的例子。关于[王]的称谓就不说了,说另一个。

      公元前706年,也就是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随。随说:我并没有犯罪啊。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深刻的,所谓犯罪与否,那当然就要在一个体制来看了,不是一个体制,不存在有没有罪的问题。所以楚武王的回答是:我是蛮夷啊。我看你们如今这些人,天天打来打去,怕是要不行了吧。我啊,想称王,你们就以楚为尊吧。什么意思呢?别跟我谈犯罪好吗?搞清楚问题的性质好吗?我就是要打你好吗?

      还有一桩事,听完就会发笑。

      公元前684年,也就是楚文王六年,楚伐蔡,把蔡侯献舞捉去了。但《春秋》上记载: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荆就是楚,关键在于这个[以]字。孔子说:不能用[获]这个字,楚是蛮夷,我们[中国]怎么能够让一个蛮夷给[获]了呢?所以只能用[以]。

      话说起来就会发现,人真的是生活在[意识流]之中。

      就到这吧。

      • 家园 楚和周的关系类似于西欧和沙俄的关系

        西欧和沙俄都属于基督教文明,但西欧视沙俄为蛮夷鞑靼人,沙俄也以蛮夷自居,信东正教。晋楚争霸类似于法俄争霸,法国以西欧领导人自居,而沙俄又被称为欧洲宪兵,经常干涉西欧事务,跟楚国经常伐中原类似。

        • 家园 是的。最有意思的是,这是一个[故事]模型

          在人世间有各种演绎。

          这个[故事]模型有两个要素是共通的:

          1.裂。自家兄弟分了家,并且传到后世各方不知道先祖之间的关系;

          2.合。张家的事李家总会插手,表面上利益的争夺始终无法解释这种纠缠关系,总有让人莫名其妙之处。

          不同之处是阶段性走向不同,有时是由裂至合,有时是由合至裂。引发的变化的事由也是多样的,有时是因为知道了一个所谓[不该知道]的大秘密,有时是因为一个埋得很深的秘密终于浮出水面。具体演绎是很复杂的。

          • 家园 许多问题的深层次演绎

            我倾向于人群之间的集体意识交流。

            我认为人群和人群之间的意识交流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很类似但又不同。

            人群的集体意识集体情绪更加单纯也更加爱憎分明,许多个人心中下意识的东西,集合到人群中就会变成明面的情绪。

            比如说,大陆与台湾,中日韩三国演义,许多时候大陆人、台湾人之间,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之间单独私下沟通做朋友都没问题。但涉及政治和集体记忆,往往就无法沟通了。这就是因为人群的集体记忆烙在每个人心中,没有从根本上消解掉。

            光从利益角度是无法理解这类问题的,个人可以克服心理记忆从利益角度解决问题,但群体肯定不可以,群体心理群体意识必然爱憎分明,非黑即白。

            这是一点个人看法。

            • 家园 不明事理就不能保全自己

              昨天女儿在学校发生了一件事,她上课时吃糖,老师指责她,她反抗:你不也吃吗?后来闹到年级组长那,恰好校长也路过,她的老师挨了批评。

              她回来告诉我这一切,很得意。晚饭时,她又说了一次,是讲给她妈听。我媳妇说:枪打出头鸟。我说:左脸被人抽了,再伸右脸过去接着挨打?我媳妇说:这就是悖论。我说:等着别人冲锋,当然就是悖论了。话就聊到这里,不再往下了。

              今天早上,上学路上,我严肃的批评了女儿。我说:你昨天的行为,好比解一道数学题,一共三步,第一步你就错了,第二步、第三步,是对的,这个对,是指以第一步的结果为基础来看。当然,整道题就做错了。

              上课该不该吃糖?不应该。老师说你不应该吃糖,你只需要改正,就很好了。可是你心里产生了抵触的情况,于是反抗。表面上来看,反抗是正确的,老师也挨批评了。其实你很危险了。

              好比你盖房子,地基随便挖挖,就在上面盖了华丽的三层楼。过不了几天,这房子就会倒塌,里面的人,全会死掉。这难道不是危险吗?

              春秋时,晋国为北方诸侯国盟主,是因为它承担责任,与楚作战,纠正其它诸侯国的错误。吴王夫差也要当盟主,要与晋国争个高下。带了三万兵马,阵容不能说不强大,然而他这边在黄池抖威风,那边越王勾践带兵直扑吴国国都。国都快要亡了,还要坚持嘚瑟下去。这样的人,也算是独特的很。

              你与夫差有什么区别呢?没有自己的目标,整天跟人比高低。跑得比别人快,不会因此肚子就饱了。受人嘲讽,不会因此就衣服破了。这都是基础的道理。今天我提醒你,你需要马上改正。

              如果不这样做,你将会有灭顶之灾,到那个时候,我也无能为力了。

              女儿听完说:好,我知道我错了。我会改正的。

              我教育孩子,有一个原则:以提醒为主。

              这是因为人非圣贤,有些所谓的劣性无法根治,根治了,就不是人了。怎么办?互相提醒。所谓明事理,就是别人一提醒,自己就能改正。这就足够了。

              西方人不知足,认为要根治所谓的人之劣性,于是把人改造成机器。不知足者,必自灭,这是早晚要来的事。

              有次我媳妇开玩笑,对女儿说:你现在都有秘书了(指我替她写作业)。我正色道:错了,我与她是君臣关系。我是臣,她是君。我不是侍奉她,而是鞭策她。

              皇帝大权在握,就算知书达理,也会时常得意忘形。当臣的本分,就是提醒皇帝不能恣意妄为。

              我又对女儿说:人生的基本道理,你现在都明了了。所以你是皇帝。你时常会忘了你的本分,我需要做的,就是在一旁提醒你。

              如果说我有什么愿望,那就是哪天我死了,你会痛哭流涕,觉得失去了一位忠臣,自己的日子怕是要不好过了。因为这才是我无上的光荣。

              以为道理讲了几次,孩子就应该能做到了,这是不通人性的表现。不通人性,又企图一劳永逸,这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时常自省,发现自己身上有些错误似乎永远也无法改正,于是自认顽劣,自暴自弃,或者自我欺骗,这是自我教育的失败。

              人之所以要与人在一起,就是因为时常需要得到别人的提醒啊。提醒你的人也做不好,不代表他的提醒没有价值。因为提醒你的人自己也做不好,于是便认为对方没有资格提醒,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

              世上的荒谬数不胜数,但没有比这些更荒谬的了。

              通宝推:longpath,
            • 家园 我对现代社会兴趣有限

              大多数人受教育太多,脑中被植入的概念太多……

              前面的帖子里关于数学的部分,其实我并不是在谈数学。

              嗯,有些事越说越说不清。语言表达能力低下。见谅。

    • 家园 这是我在河里看到的最没有营养的贴
    • 家园 实力讲解何为[深入到数学活动的本质深处]?

      题:现有1/3、2/3、3/4,问:减大的数,加到小的数上,各加减多少得到平均数?

      答:

      1.现代数学告诉大家:先求和,再除以个(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2.《九章算术》的讲授:

      点看全图

      这是什么意思?先通分。为何要通分这里就不说明了。重点在如何求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当我们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时,该怎么办?

      想象一下,手中有三支铅笔,长短不一,现在要求将长的截去一部分补到短的上面,最终一样长。这就是求平均值。

      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不论如何截了“搬家”,三支铅笔的总长度是不会变的。这意味着三支铅笔的总长度是一个[边界]。

      显然,如果三支都如最长的那般长,三支的总长必然超过[边界]。

      三支都如最短的那般短,三支的总长必然不足。

      这样,我们就可以[边界]为准,把多出来的部分分给不足的。

      有没有瞧出来已经先找到了平均数?

      4+8+9=21,这个21,就是4*3、8*3、9*3的平均数。

      4、8、9的平均数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4+8+9必然是4*3、8*3、9*3的平均数。

      分别放大3倍,不就是整体放大3倍吗?

      这就好比说,我要将6张饼平均分成3份,既可以把6张饼摞在一起,三刀分开,也可以先分其中一张饼,再分另五张饼。求平均数刚好倒过来执行。

      点看全图

      所以,4、8、9的平均数是多少呢?我不知道。

      4+8+9之和,是4*3、8*3、9*3的平均数,这个我知道。

      所以4、8、9的平均数就是(4+8+9)/3。

      这一思维之奇妙,就在于它并不是先向学生[推销]一个公式,而是先让学生去观察一件学生完全可以理解的事物。

      三块奶糖、三块巧克力、三杯牛奶,小明、小红、小王如何均分呢?傻子都知道每人每样各取其一。

      反过来说,一块奶糖、一块巧克力、一杯牛奶,小明、小红、小王三人均分,难道不是分别把糖、巧克力、牛奶各自均分为三等份吗?

      还需要背关于平均数的公式吗?那么之前为什么要背呢?因为没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正因为没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故而无法将[求三个数的平均值]与[三个物三人平均分]结合起来,也就无法看到[平均值]与[平均分]之间的共性。

      在此不难发现,西学于教育中的弊端显露无疑,因为西学中的很大一部分理论是为机器准备的,人并不需要教育机器,只需要让机器按人的要求执行就可以。

      人类需要做的,是把[公式用机器可以接受的语言塞给机器]。

      这样我们就完全看清了[填鸭式教学]的本质所在。

      显然[应试教育]这一术语的发明,掩盖了事情的真相。

      真相是,并没有把人当成人来教育,而是把人当成机器来塞公式。

      而国人长期围绕[应试教育]这一话题展开论战,却不花精力去研究具体的教学问题,难道不也是[被填鸭]后的具体表现吗?

      这不已经充分说明了[过度概念化]的理解世界将造成巨大的危害吗?

      这个[平均值]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的学生,具体表现是,到了学数轴时,许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求A(a)点与B点(b)的中点坐标是(a+b)/2,而不是(a-b)/2?

      点看全图

      从直观上看,难道居其中的C,不应该是差的一半吗?

      点看全图

      难道c的2倍不是a+b吗?

      当然就是一端对齐,另一端[居中]了吗?正因为[居中],所以长的把一部分分短的,两个一样长了嘛。

      显然,在数轴中,0在此时的功能就是[一端对齐]。

      这样,[居中]、[平均分]、[平均值]、[中点]这几个概念就可以完全融汇贯通了。

      一旦掌握了这种深入活动的要领,那么就完全可以理解下面这个思路的形成有多么的简单:

      题:圆柱形烧杯底直径20cm,其中水高10cm,现垂直放入一径为2cm、长为15cm的圆铁柱后,问水高如何变化?

      答:圆铁柱放入其中,将原先圆柱形的水挤成了圆环柱的水,而水的体积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底面积变小,故而高度增加。所以,计算出底面积的变化率,就得到了水高的变化率。

      反观西学思维指导下的公式法有多么的蠢笨:

      设之后水高为xcm,则有

      之前水体积+铁柱体积=之后水(包括一部分铁柱)体积+露出水面之圆铁柱体积

      πR^2*10+πr^2*15=πR^2*x+πr^2*(15-x)

      R^2*10=(R^2-r^2)*x

      不难发现,这里的数学活动,只是方程式的变形,并没有接触到数学活动的全部。

      如果说,在一般性的数学学习中,还察觉不到它的危害,那么将这一惯性带入整个生活,就不难发现,我们距离真实的生活有多么的遥远,离[公式般的概念]又有多么的近。

      通宝推:笑不拾,
      • 家园 你真无聊,谁告诉你 “西学” 就是 “套公式”?

        具体到数学,并不存在什么东方的,西方的。“套公式”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水平不高,二是老师水平不高。

        你是不是小时候,被水平不高的老师耽误了?

      • 家园 后面那个数轴上求中点的问题

        我教孩子的话会用更简单直接了当的办法,

        中点c位于a和b的中间,直观上如果忽略原点求中点c=(b-a)/2,这是没问题的。但数的本质是离数轴原点的距离,加上原点之后,中点c就等于

        (b-a)/2+a=(a+b)/2

        什么对齐啊,均值啊,概念讲太多,孩子反而越绕。直接用最基本的概念推出笨办法,一步一步做,孩子即了解了数轴的概念,也深入理解了数,顺便还知道了公式怎么推出来的。

        至于数学课本之外的东西,我压根就不想教,因为我自己也懒得去研究。我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简单直接有效的理解课本,然后在考试中保持分数稳定,一步一个脚印通过高考。

        课本外的知识孩子愿意学多少就学多少,由她去,反正我懒得去辅导。自己省事孩子也省事。

        • 家园 鸟人

          有个男子,见到六七名女子在田间,都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这男子便悄悄摸过去,拿走了其中一名女子脱下的[毛衣],藏了起来。接着他又走近那几名女子,其它人都飞走了,只有一个飞不了。

          这男子就娶了那飞不走的女子为妻,生了三个女儿。做母亲的让女儿去问做父亲的,[毛衣]藏在哪,得知在稻垛下。做母亲的拿了[毛衣]穿上就飞走了。不久,她又回来,把三个女儿一块接走了。

          • 鸟人
            家园 其实对父母来说,尤其是对父亲来说

            生儿育女,不外如此。能有个女人为你生三个女儿,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不要强求太多。

            通宝推:潜望镜,
            • 家园 时间×路程=?

              甲程:甲时=乙程:乙时

              甲程×乙时=乙程×甲时

              是何意?

              甲程×甲时×(乙时/甲时)=乙程×乙时×(甲时/乙时)

              这样,就出现了路程×时间这个量,这个类似于面积的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其中似乎关系到我们的世界观。

              如果说,速度代表着效率,也就是商,那么积为什么从认知中消失了呢?

              积,是不是代表着公正呢?

              也就是说,慢速发展的社会,更为公正。

              快速发展的社会,更为高效?

              积从认知中消失,或可以说,是因为只取路程与时间比,而不取时间与路程比。若以时间为分子,则存在另一种[高效]:甲用10分钟做完一道题,乙用20分钟做完一道题,以[路程]为分子,则甲[此效率]高,以[时间]为分子,则乙[彼效率]高,[此效率]与[彼效率]互为倒数,积为1。故而甲虽然花费时间少,却因无聊无所事事、无事生非。这似乎就是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不同所在啊。

              • 家园 我觉得你想多了

                小学数学之所以弄出那么多弯弯绕的解题方法,是因为小学没有引入代数概念,所以不得不弯弯绕解题。也就是说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小学数学这套体系明显的带有扫盲班痕迹,试图在基础层面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

                对于路程时间速度这个问题,只要弄清楚速度是距离和时间的比值就行了,其他的都是解题技巧,没必要过分关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