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三造共和到三一八——民国人物谱之段祺瑞 -- 删ID走人

共:💬70 🌺658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民国人物谱之段祺瑞(二)

      民国人物谱之段祺瑞(二)

      在两千年帝制将退未退,共和将生未生之际,是拥抱共和还是继续奉旨讨逆,段祺瑞并没有过多的犹豫。身为旧官僚系统中的高级武将,他毫不犹豫地跟老上级袁世凯合作,做了历史上从朱温赵匡胤开始就轻车熟路套路,武力逼宫。不过这回,他效忠的对象并不是某个皇帝,而是青年时代就受浸润的共和思想。这种对共和思想的效忠,在段祺瑞此后的人生生涯里还会不断地出现。

      1912年1月5日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谋联合各军,要求共和。1月26日,联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体”。2月5日,段祺瑞又联合第一军八名协统以上将领发代奏电,声称将“率全体将士入京”,10日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迁到河北保定,作出进京逼宫的姿态,11日到京。2月12日,清隆裕太后迫于各方面压力终于下了清帝退位诏书,此即段祺瑞“一造共和”。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升段祺瑞为陆军总长,随后兼任国务总理,至此,段祺瑞在政坛走到了顶峰。

      中华民国成立后,共和制作为新生事物,运作并不稳定。北京政府完全靠袁世凯个人威望维持,政府运作则依靠向日本人借款,不久旧官僚出身的袁世凯便生恢复帝制之野心。此时,身为袁世凯最倚重的心腹大将段祺瑞坚决表示反对,被袁世凯罢黜。外加上以孙文为首的南方革命党起兵反对帝制,不久袁世凯取消帝制,请段祺瑞复出再度任国务总理。此谓段祺瑞“二造共和”。

      许多观点认为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官团之所以反对袁世凯称帝,是因为袁世凯称帝阻拦了北洋军官做大总统的美梦,这个说法从之后的历史进程来看是经不起推敲的。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的是黎元洪徐世昌,在北洋政府掌权的十六年间,只有冯国璋短暂代理过一次大总统,段祺瑞代理过一任临时执政,加上曹锟一次贿选大总统,为其时间都很短。

      北洋军官团有抓权的本能,也有抓权的手段,但毕竟都是旧官僚体系武人出身,究其深层次的想法,其志并不在做大总统。以段祺瑞为例,以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的身份抓住中枢权力,立一个有名无实的大总统,维护一个共和的美名,才是他毕生的追求。不过这都是后话。

      1917年,在加入协约国对德参战问题上,段祺瑞的国务院和黎元洪的总统府发生激烈争吵,府院之争矛盾不可调和,结果是段祺瑞请辞总理。紧接着又发生张勋复辟的闹剧,段祺瑞亲任逆军总司令讨伐张勋,复辟闹剧结束。作为一个旧体制下出身的新军军官,段祺瑞获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誉,其声望如日中天。

      与科举制出身的旧官僚不同,北洋新军出身的段祺瑞在维护共和制这个问题上可谓立场坚定,意志坚强,甚至不惜和提拔自己的老领导老上级袁世凯闹翻。在历史的脚步即将走过旧时代进入新时代的交替之际,对旧事物毫不留恋,积极拥抱新事物,这是其难能可贵之处。不过在其真正面临事物冲击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从旧时代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辛亥革命之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旧武人逼宫的道路一样,每个人都无法克服自己身上的时代烙印。(未完待续)

      通宝推:河区分,老老狐狸,吃土的蚯蚓,ton,stamilo,青颍路,桥上,纳米小洞儿,北纬42度,
      • 家园 民国人物谱之段祺瑞(三)

        民国人物谱之段祺瑞(三)

        1917年6月,踌躇满志的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准备发动武力统一政策。然而北洋政府的财政维持政府运作都已经捉襟见肘,哪还有钱打仗呢,于是段祺瑞打起了向日本借款的主意。据统计,1917年到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通过抵押东北和山东的铁路、森林和矿产资源等方式,向日本先后借款八次,总计达1.45亿元,史称西原借款。

        同年8月,段祺瑞政府决定对德宣战。为了筹措参战资金,又秘密把德国原先在山东的权益抵押给了日本。1919年1月,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商讨战后利益分割问题,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在会上,日本根据段祺瑞政府签订的秘密协定,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中国代表拒绝在协议上签字。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随后运动就像火苗一样传遍中国。高校学生、知识分子、工商联等团体作为新生的政治力量踏上了历史舞台。

        自1905年袁世凯废除科举之后,到1919年,新式高等教育开始在中国普及开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城市,各类学生知识分子团体、新式报纸杂志,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各种新潮的思想,新的文化,在年轻人头脑中激荡,在这14年中,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只需要一个契机就能把这股力量激活。中国政府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使这股力量有了突破口,于是新时代的最强音轰轰烈烈地爆发出来了。

        然后身处漩涡中心的段祺瑞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还沉迷于旧权术给他带来的权力巅峰之中,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解决府院之争,及北洋系内部的矛盾平衡之中,试图打造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段祺瑞为了平衡北洋系内部直皖矛盾,正好辞去了国务总理,在暗中通过安福系操纵政府和国会,所以“五四运动”他本人并没有收到多大冲击,在段祺瑞的心目中,学生娃子不过是被欺骗的人群。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次运动意味着中国社会政治光谱已经多了一极,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极,知识分子公共媒体,在中国成型了。

        段祺瑞没有意识到,然而他的对手,直系军阀更年轻的吴佩孚却意识到了。吴佩孚在湖南前线一篇又一篇的檄文,直指北京政府汉奸卖国,口号喊得比学生还响亮。段祺瑞掌控的北京政府,此时实际上已经民心尽失,在次年的直皖大战中,段祺瑞的皖系军队被吴佩孚的直系轻易击败,这个结果实际上早已注定。1920年,段祺瑞黯然下野,从此一蹶不振隐居天津。

        段祺瑞担任总理期间,号称“六不总理”,在贪腐成风,奢靡享乐成风的北洋政府中堪称异类。虽然缺乏证据支持,但这六点都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军人的基本素质:不抽不喝,保持身体康健;不嫖不赌,不易被人控制;不贪不占,方能无欲则刚。无疑是一名军人的优秀素质。段祺瑞作为军人,在战绩上虽然乏善可陈,但究其人生历程,在每一步重大事件的抉择上,无论是武昌起义阵前逼宫电促共和,还是1917年美国参战后决定对德宣战,还是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后立即指挥徐树铮收复外蒙。其意志之坚定不移,行动之勇敢果决,都表现出一个旧时代武人枭雄的优秀素质。这些素质使他成就了“三造共和”的美誉,走上了人生之颠。他虽然极力维护共和之理念,但终究还是一个旧式军人。他年轻时接受的教育,使他明白共和乃是新的方向,然而他的成长经历使他注定会用旧军阀的方式行事。本质上他还是武昌首义张振武的放大版。

        六年后的1926年,隐居天津的段祺瑞被奉系军阀张作霖请出山,抬到前台做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一辈子善于幕后操纵的段祺瑞,这一回也被幕后操纵了一把。随后没多久就酿成“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开枪打死请愿学生47人,其中就有北京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刘和珍。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以上这段耳熟能详的文字出自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近代史上三造共和的风云人物,北洋军阀段祺瑞,就以这样的历史形象留下了我们中学教科书上。

        “三一八惨案”之后,段祺瑞知道自己政治生命已经终结,1926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倒台,段祺瑞退居天津,从此不问政事。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后曾联系段祺瑞让他出面组建华北政府,段祺瑞严辞拒绝。1936年11月,段祺瑞病逝于上海,终年72岁。(完)

        通宝推:河区分,桥上,老老狐狸,青颍路,ton,北纬42度,
      • 家园 先花,再提一点异议。

        外加上以孙文为首的南方革命党起兵反对帝制,

        挫败袁复辟帝制,孙文革命党没起啥作用,护法战争革命党的军队旋起旋灭,没给北洋军和袁的复辟制造多大麻烦。相反的,轻松战胜革命党武装,握有一省实权的革命党人李烈钧等人兵败逃亡,革命党人的影响力降到忽略不计,反而增强了袁的称帝野心。

        真正起作用的是蔡锷领导的讨袁护国军的战斗,然而,蔡锷并不是孙文革命党!不是革命党!不是革命党!重要的话说三遍。蔡锷是立宪党人梁启超的门生,他们那个叫进步党。

        关键词(Tags): #蔡锷(老老狐狸)#梁启超(老老狐狸)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讨袁护国的主力确实是蔡锷的护国军

          对北洋史不熟,勉强写,总觉得驾驭不住,见笑了。

          • 家园 所以松坡将军若能多有些时日,可能民国的事要改版

            蔡松坡并不是一个别人能看得很明白的人。他进京,最主要的是替段。段与袁因为筹安会的事闹掰了。那么龙虎狗都不能用了么?蔡与梁启超有师生之谊,关系非常密切。笼统一点说康梁是保皇党。有区别的是康有为对满清皇帝感情深,或是指着个吃饭。在袁世凯用蔡锷的事情上,梁起了什么作用?在袁蔡都死了后,段又上来了,然后段和梁又走到一起。

            • 家园 护国战争后,蔡锷即使还活着,也不太可能对国事有多大改变。

              蔡锷是湖南人,上的是云南讲武堂,利用在云南新军中工作的关系,辛亥革命中带领新军起义,革命后当了云南督军。讨袁护国战起,带着滇军打到四川,战后就留在四川做了四川督军。以客将,带客军,居客地,他如果不是病重离任,很可能也就是和他的继任者顾品珍(好像是叫这名字吧)一样和四川本地军阀打内战,即没有了大义名分,又得不到云南唐继尧的支援,很难有什么作为。客军最终会被赶出四川。

              • 家园 商榷一下

                民国前和民国后还是有些区别的。正因为有很多外地都督糜烂地方,才使得联省自治有了市场。这个怪谁呢?

                蔡锷当时环境还没那么糜烂。而且他有中央政府部长级的工作履历,在任上时间虽短,但是也提拔了一些小弟。而且有梁启超的研究系作支持,简直是小一号的常申凯,而且军事上因该比常强。最主要是蔡鄂眼界高,看事准,手段高。根本不是一省督抚的气势。

                另:蔡将军上的是日本陆士。在讲武堂是教官吧?这个没查到。总之,这是我一人之言,见笑方家。

                • 家园 即使蔡锷活着,也未必能控制四川,滇军被赶出四川是有原因的

                  蔡锷之前四川督军是北洋政府派的袁世凯的心腹陈宦,四川的地方军阀虽然都被收编归入北洋系统,但即不是嫡系,也没有忠心。蔡锷起兵讨袁后,率滇军主力进入四川与北洋军作战,打到成都,四川地方军阀作战不力,北洋政府不得不调包括战斗力很强的冯玉祥混成旅等嫡系精锐进入四川作战,又加上唐继尧在后方扯蔡锷的后腿,军火粮食补充兵员跟不上,蔡锷的攻势才被挡住,一直到袁世凯宣布废除帝制。战事结束后替换,陈宦卸任四川督军,离开之前把北洋军仓库里的军火物资全送给了四川地方军阀,使得四川地方军阀的实力大涨,战斗力大幅度提升,打的驻川滇军最终无法在四川立足,不得不退回云南。蔡锷留下的得力部下有两人被打死,加上回师云南的统帅也兵败身死,被称为:陈宦后一计害三贤(区别于前一计害三贤)。

                  四川养兵全国第一,军阀混战时间最长,又极其排外,即能联合驱逐客军,内部又混战不休,战斗力也不弱。

                  所以我才说:就是蔡锷活着,带着云南兵,失去了大义名分,也难以在四川立足。

                  • 家园 这个也算是我对您的回复

                    北洋龙虎狗,是算当时北洋系里顶尖的了。大概当时北洋系算得上有将军名号的七八十人,直奉皖三大系,还有海军。如果说算一个班级,能大家都服的人也就这三了,算是班干部。当然,袁是老师,这不是一个级别的。看王士珍的一些轶事,比如,在义和团的处理上,那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段、冯都处理不好这样的事。位置是与能力相配的。尤其在晚清这么动荡的时候。袁世凯在被罢官的时候,性命也是堪忧的。王士珍这么一个铁杆保皇派,在袁世凯逼宫时明显投了反对票,然后居然还一再复用,这本身就说明问题。要简单的说清,还要再看段和冯。

                    段要武统,冯要和谈,其实都是有自己小心思的。段也觉得北洋尾大不掉,用了和常申凯差不多的套路,用北洋里非自己的嫡系去打,打完,统一了,队伍也没了,给个高官厚禄,杯酒释兵权。不听话的,直接寻个借口,像韩复榘那样,直接就咔嚓了。冯其实代表当时各路督军,就是让民国政府承认各自的地盘,不打了,排排坐,吃果果。段的做法,后来常申凯又干了一遍,没戏。冯这个,看着好美,其实就是藩镇的毒药。

                    以王士珍的阅历,这两条路还看不出来么?哪个可行?以袁世凯这样的资历,自己想多吃多占点,别人尚不答应,王士珍怎么可能动别人的奶酪,即使他是想消藩。所以,袁用蔡锷,跟本就是想消藩。王说不可用外人,是觉得消不了。跟张勋在一起,是觉得有朝廷,有个旗号后面可以干点事。这点和段是相通的。注重北洋这个小团体的利益,这点和冯是相通的。所以他是大家能接受的人。

                    但是,把北洋这个小团体的利益放在国家之上,这是王士珍最应该被唾弃的地方。北洋这帮人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我从没对任何人有过惋惜。高下,我只是说当时他们所在职位的需要的业务水平。

                    -------------------------------之前的话--------------

                    另外再说点,北洋系20年左右就崩盘了,奉系最后也易帜了。大势所趋吧。当时,孙中山还没自己的队伍,要到常申凯时才成气候。

                    而当时,论武力、威望、资历除了蔡锷没谁能与北洋诸将相提并论,并且与研究系关系深厚。如果策略得当,是小半号的孙中山,大一号的常申凯。当然,蔡锷毕竟是旧军人,能不能跳出旧路子,还不好说。但是,他能看出问题,并破了局,这比北洋三杰就高不少。袁世凯是看到了问题,也想解决问题,但是,想在解决问题时把自己家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进行捆绑,这个恐怕就难点。

                    通宝推:北纬42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