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世界第二又怎样? -- PBS

共:💬2 🌺7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世界第二又怎样?

    一战前德国战略调整五大教训——世界第二又怎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原文配图: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参考消息网: 大国特别是主导性大国的战略调整,不仅牵动着地区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皇威廉二世进行的战略调整就属于此类性质,其不仅对当时的欧洲和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冲击,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必然失败的命运。在纪念一战爆发百年之际,回顾和总结威廉二世战略调整的教训,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和结果,还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为制定正确的大战略提供历史镜鉴。

      战略目标超出国力所及

      大战略目标,即国家战略目标,是国家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奋斗方向。它在大战略的诸多要素中处于核心和龙头地位。目标正确,全局皆活;目标错误,满盘皆输。正如乔治·马歇尔所说:“只要目标正确,连一个尉官也能制定战略。”在确定大战略目标时,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平衡,最关键的是所要达成的目标与力量之间的平衡。历史上,因目标过大,超出力量支撑能力而导致战争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1871年,俾斯麦经过三场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后,韬光养晦,精心制定了所谓“大陆政策”,确立了达成“有利于德国的欧陆大国平衡”的大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是在全面分析了欧洲各国力量对比和各国战略趋向的基础上制定的,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1890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迫使俾斯麦辞职后,开始对德国的内外政策进行一系列调整,特别是1897年改组内阁后,威廉二世认为德国崛起了,德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于是安排具有强烈扩张思想的人士入阁担任要职,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调整为“世界政策”,提出建立“世界帝国”的战略目标。

      威廉二世进行的战略调整,主要是基于对德国综合国力的过高估计。诚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量“超英赶美”,稳居世界第二,特别是电力和化学等新兴工业更是占绝对优势。如果详细的列一列,也可以找出德国的“四大发明”。但是,就综合国力特别是国际动员力和战争潜力看,老牌殖民强国英国仍是世界老大。实际上,德国的殖民地不到英国的十分之一。海军力量虽然发展较快,但与视海军为生命线的英国相比,更是差距较大。况且,确立了这一目标,等于是向“有利于旧的、老资格的大国的国际秩序”发起挑战。不管你的国力有多大,如与世界主要列强为敌,必然难逃失败的命运。可以说,威廉二世后来一系列的战略失误,都与战略目标过大有关。这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最大的战略失误。

      未搞清楚国家核心利益

      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发展和安全需求诸要素的集合,是决定军事力量发展的根本因素。从历史经验看,可将国家利益分为深层国家利益和表层国家利益。深层国家利益是指攸关国家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必须全力以赴去争取。表层国家利益主要是指不影响国家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短期利益。有时为了维护深层国家利益,可以搁置甚至牺牲表层国家利益。有时,受大环境所限,即使是深层国家利益,也要讲究方法节奏,以间接稳妥的方式,逐步实现。

      事实表明,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到底哪些是深层国家利益,哪些是表层国家利益,是一个复杂的战略问题。19世纪中叶,俾斯麦认为统一是德国的深层国家利益,统一高于一切。为此,当普鲁士大军在萨多瓦战役大胜,千年古都维也纳已敞开大门的情况下,俾斯麦坚决反对进军维也纳,力主与奥地利签订停战协定,为确保奥地利在即将到来的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创造了条件。为此,他不惜以辞职相威胁,迫使普王威廉一世和军方让步。因为俾斯麦认识到德国统一的主要敌人并不是奥地利,而是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各界对其国家利益的认识极不统一。对德国来说,在面临着法俄两强东西夹攻的险恶形势下,本土安全应该是第一位的。本土与殖民地的关系,就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德国各利益集团却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各自狭隘的利益需要出发,影响和干扰了国家的重大决策。以海军大臣蒂尔皮茨为代表的海军派认为海上利益是“德国的生死问题”,力主发展海军,并全力准备对英作战——“首战用我,用我必胜”。陆军派则主张全力发展陆军,按照东守西进的思想,执行西向战略,重点打击法国。金融家和商人们希望向南进入巴尔干、土耳其和近东,要求优先打击俄国。东普鲁士的容克贵族们则要求优先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时任德国宰相的贝特曼-霍尔韦格悲叹道,结果是“向每一方挑战,又妨碍了另一方,而且在所有这些进程中实际上削弱不了任何一方”。

      更为可悲的是,作为最高决策人的威廉二世缺乏战略眼光和坚定意志,对深层国家利益和战略重点缺乏深刻认知,常常受狭隘的利益集团所左右,忽左忽右,忽东忽西,到处扩张,八面出击,四处树敌,政策和策略相互矛盾、彼此抵消,犯了大战略之大忌,最终将俄、英等强国都推入主要敌人法国的怀抱,将自己逼上绝路。

      不善结盟导致腹背受敌

      威胁判断是制定战略的前提。威胁判断,就是要明确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主要敌人)、次要威胁(次要敌人)和潜在威胁(潜在敌人)。同时,要明确直接同盟军和间接同盟军。历史表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主要威胁(主要敌人)并不容易。主要敌人一旦确定下来,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长期性。除非国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否则,就不要轻易改变。

      俾斯麦深知德国地处中欧,战略环境复杂,四周强邻环伺,只有巧妙地处理好大国关系,力避两线作战,集中打击主要敌人,才能确保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他始终将复仇情绪强烈的法国作为主要敌人,拉拢和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法国,所以采取了“联奥、拉俄、亲英、打法”的大国外交战略。但其继任者不理解俾斯麦的深刻用意,不明白大国外交的复杂性,采取了“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全宁无”)的简单化、情绪化的处理办法,致使德国在与法国争取盟友的斗争中一败再败。

      首先是拒绝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客观上促成了法俄同盟的建立。该条约是俾斯麦大国外交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虽然不能保证俄国在德法战争中支持德国,但却能防止法俄接近,因为它可以束缚俄国的手脚。拒绝续订,等于给俄国行动的自由,促成了法俄接近直至结盟。1893年,法俄正式结盟后,德国的安全环境急剧恶化,面临着东西两线腹背受敌的险境。

      其次,争取英国再遭失败。法俄结盟后,欧洲大陆形成了德奥意同法俄互为对手的两大军事集团。英国老大处于“四两拨千斤”的地位,谁能争取到英国的支持,谁的力量必将倍增。当时,英国与法俄集团的矛盾远远大于与德奥意集团的矛盾。应该说,德国争取英国有较好的条件。两国内阁中都有人强烈主张建立英德同盟。1898年至1901年英德进行结盟谈判,英国的目的是结成地区性同盟以抗俄,而德国的目的却是要建立英国与三国同盟之间的全面同盟。最终谈判不欢而散。

      造成英德谈判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德国“不全宁无”的态度。德国认为英国与法、俄矛盾尖锐,不可能和解,因而得出结论:英国需要德国大于德国需要英国。这完全是误判。事实是:英国有更大的行动自由,是德国需要英国,而不是英国需要德国。对英国提出过分要求,不仅使自己丧失了与英国达成妥协的机会,而且使英国对德国的战略企图产生了怀疑。

      当然,英德谈判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德国企图建立“世界帝国”的野心,大力发展海军,挑起同英国的海军竞赛,挑战英国的战略红线。英国认识到,谁想夺取制海权,谁就是主要威胁。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宣告德国在争取英国的竞争中失败。

      陆地大国偏要大造军舰

      地缘环境始终是影响国家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一个国家的地缘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战略资源的投向和战略方向的选择。历史表明,陆海大国与海洋大国争夺海权,皆以失败告终。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海权关系到海洋大国的生死存亡,它们必然倾全力发展海权,而陆海大国既要发展海权,又要发展陆权,造成资源分散,最终陷入被动。第二,陆海大国地缘环境相对复杂,海洋大国易搞“离岸平衡”。英国曾多次利用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牵制法国;后来,又利用法国、俄国制衡德国。冷战期间,美国则是利用西欧和中国制衡苏联。现在,美国继续玩古老的“离岸平衡”游戏,利用日本,甚至越南、菲律宾来牵制中国。第三,远洋海军消耗庞大,后勤补给困难,需要遍布全球的基地网,陆海大国难以承担。

      德国的地缘环境决定了它主要是一个陆地大国,其主要敌人是法国,主要资源应投向陆战力量。但是,威廉二世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海权论”的狂热信徒,早在1897年就宣称“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当时,德英海军之间的差距是1:7。德国国会于1898年3月通过《海军法》,计划大造军舰。1908年至1912年,德国每年投入生产的战舰为4艘,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而英国1909年决定,德国每建造一艘军舰,它就要建造两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拥有大小军舰688艘,德国拥有391艘。德国疯狂造舰的计划,不仅将自己置于与海洋霸主英国对立的地位,而且耗费了大量资源,严重影响对陆军的投入。历史证明,德法之间的西线战场才是决定一战胜败的主战场。

      白白浪费敲打法国良机

      抓住时机推进国家利益是战略谋划的本质要义。战略指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全力抓住历史转变的契机去开创新局面。一旦抓住了时机,坚决出手,就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时机稍纵即逝,一旦抓不住,就可能丧失历史性机遇。错过历史机遇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

      俾斯麦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盘根错节的环境下实现德国的统一,关键是抓住了几个重大机遇。特别是利用拿破仑三世在欧洲处于孤立的机会,一举打败法国,扫除了统一的主要外部障碍。统一完成后,俾斯麦看到法国力量恢复很快,忧心如焚,至少有两次企图对法国发动预防性打击(1875年和1887年),但都因俄国的坚决反对而未敢行动。但是,1905年夏天却是天赐良机。当时法国的主要盟国俄国正在被日俄战争所困扰,根本无力支援法国。要是俾斯麦在世,他肯定不会错过这一良机。但是,遗憾的是,德国再无俾斯麦那样的大战略家。错过这次难得的“单线作战”的良机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都没有再次出现避开两线作战困境的机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德国100多年前战略调整的经验教训表明,大国能否顺利崛起,不仅取决于国际大环境,更取决于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高明的战略运筹。实力固然重要,但战略同样重要。

    通宝推:新陈代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