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真正的中国人民生活状况 -- 南宫长万

共:💬265 🌺1452 🌵4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其实原理很简单

      中国有很多工作是“伪工作”,什么意思?比如楼下AleaJactaEst说的分拣垃圾怎么着也有一个月3000问题。是典型的只看到收入没看到生存成本。消费统计类里有非常重要的一栏叫居民可支配收入,顾名思义就是扣除了生存成本之后还能剩余的钱,3000块钱扣除扣除房租、伙食、交通还有多少呢?如果扣除之后的收益所剩无几,工作人员就会放弃这个工作,那就是所谓的一边用工荒一边招工难。解决办法呢?丁元英以前说过,市场经济要么就是能人所不能,要么就是忍人所不忍,不能提高工作的收益,那就降低他们生活的预期呗,只是party毕竟是造反起家的,知道大规模的失业者是自己真正的掘墓人,所以总是要维持一个最低生活标准,这就限制了资本家剥削的能力,所以类似于楼市继续伟大这种资本主义的代言人就总是要持之以恒的降低这个最低生活标准,因为没降低一次标准,资本家就又多了一部分套利(剥削)的空间。

      通宝推:卢比扬卡,
      • 家园 刚刚看到点名了,回复一下

        比如楼下AleaJactaEst说的分拣垃圾怎么着也有一个月3000问题。是典型的只看到收入没看到生存成本。消费统计类里有非常重要的一栏叫居民可支配收入,顾名思义就是扣除了生存成本之后还能剩余的钱,3000块钱扣除扣除房租、伙食、交通还有多少呢?

        主题贴讨论的就是收入问题,而不是可支配收入的问题------讨论的就是人均收入这么低是不是有可能?

        所以我只是做了相应的回帖,不是只看见XXX,不看见XXX。我没有那么不食肉糜。

        不过呢,分拣塑料垃圾都不在北上广深,在那些小地方,3000元也不是那么地不经花-----一般说来,分拣垃圾的收入,比一般工厂只低一点-----低一点,是因为完全没有技术含量,

        • 家园 收入问题和可支配收入的问题不是独立的

          举个过时的例子,当解剖麻雀。我表弟,某省属重点大学班里前几名,他们班(约50-70人过于久远记不清楚了)毕业的时候,除了四个父母关系安排的工作以外,全部没有找到工作(那种签正式三方协议合同的就业)。他到北京闯荡,当翻译,每月2500。除去房租(四人住一个两居),吃饭,交通,一年剩了一千块钱。后来到上海,每月3300,不过不到三个月,遇上金融危机,被解雇了。以上的收入都是包含加班的收入,基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老板按字数给钱,所以没有加班费一说。后来回到家乡县城超市,搬货,每月500。吃住都是他父母管,反而一年下来攒了更多的钱。以上发生在2005-2007年左右。他的同学还有刚毕业投入股市觉得比上班划算,后来彻底回乡务农的。当年在北京的同学同事就不相信500的收入,觉得不可能招到人,因为捡垃圾都比这个挣得多。这就回到你们讨论的问题: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确实统计的是收入,但是可支配收入是经济人自己做选择的依据。因为2500的极低可支配收入,3300、炒股等的不稳定导致的类似等效的极低可支配收入,才给了500低收入的工作岗位以生存空间。在高消费地区看到的是高收入,从而不相信低消费地区的低收入,其根据是劳动力的流动性,然而这时候却没有考虑可支配收入(流动性的根源),所以造成了感官和统计数字的差异。

          后续:我姨托人给他介绍了某频临倒闭国企的工作,月薪200。我表弟不去,她还有意见:虽然钱少,可是是正式工作,交保险的。再后来他参加了我们家乡市级城管部门考试,成为300名幸运儿之一:月薪800的无编制合同工。这300人里,有博士一人,硕士二十多人,主体是成绩不错的本科生。据说现在工资已经涨到将近两千了(税后)。这是个反面例子,虽然收入低,但是可支配收入高。因为工作时间少,工作内容轻松,他可以在家看两个孩子,每天实际在大街上遛弯三四个小时就算上班。

          通宝推:PBS,桥上,老老狐狸,审度,strain2,
          • 家园 令弟是学什么的?

            省属重点大学也不算差了,全班几乎都没找到工作的话也是有点吃惊。

            不过我的同学差不多也是省属重点大学毕业, 学的机械制造,90年代中期毕业之后回家当刑警了。。。因为家里是公安系统的而且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那时候按说大学生更好找工作一点。

          • 家园 中国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大,物价差距也大

            说月薪三千不够,是伪工作的,是典型的只看到了北上广深的高物价。

            距离北上广深一两百公里的小县城,那里分拣废塑料的单身汉(是塑料回收行业,和城市里面的环卫工人不是一回事),可以每天不做饭,下馆子吃(当然不是说吃龙虾,但也不是一碗素面充饥)。

            在德国,月薪3000欧元,也不能天天在外面吃。

            又想起来----

            我去年在江苏常州,住在希尔顿,如果在酒店里随便下碗面,要七八十,我在酒店外散步,走了不到十分钟,进了安徽老乡开的小饭店,8块钱一碗牛肉面。

            举个过时的例子,当解剖麻雀。我表弟,某省属重点大学班里前几名,他们班(约50-70人过于久远记不清楚了)毕业的时候,除了四个父母关系安排的工作以外,全部没有找到工作(那种签正式三方协议合同的就业)。他到北京闯荡,当翻译,每月2500。除去房租(四人住一个两居),吃饭,交通,一年剩了一千块钱。后来到上海,每月3300,不过不到三个月,遇上金融危机,被解雇了。以上的收入都是包含加班的收入,基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老板按字数给钱,所以没有加班费一说。后来回到家乡县城超市,搬货,每月500。吃住都是他父母管,反而一年下来攒了更多的钱。以上发生在2005-2007年左右。他的同学还有刚毕业投入股市觉得比上班划算,后来彻底回乡务农的。当年在北京的同学同事就不相信500的收入,觉得不可能招到人,因为捡垃圾都比这个挣得多。这就回到你们讨论的问题: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确实统计的是收入,但是可支配收入是经济人自己做选择的依据。因为2500的极低可支配收入,3300、炒股等的不稳定导致的类似等效的极低可支配收入,才给了500低收入的工作岗位以生存空间。在高消费地区看到的是高收入,从而不相信低消费地区的低收入,其根据是劳动力的流动性,然而这时候却没有考虑可支配收入(流动性的根源),所以造成了感官和统计数字的差异。

          • 家园 看了这段,都不知道这小孩到底是读普高好,还是职高好了

            现在初升高竟争就如此激烈,补课随便两三万。这样读上去,一个省属重点大学生费用肯定更大,而就业前景如此艰难,那还不如早点去学门实用技术,还多积累几年职场经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