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诗词学习笔记】悯农 -- 响水滩

共:💬31 🌺208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诗词学习笔记】悯农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太阳正午的时候在田地里用锄头给禾苗锄草,

    汗水一滴滴地滴进禾苗下的土里。

    谁知道我们碗中的米饭,

    每一粒都来得非常辛苦呢?

    这首诗是小学时候学的诗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小时候亲自下过地做过农活的人,读起来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作者李绅(772年-846年),终年74岁,在古代属于长寿了,籍贯安徽亳州,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乌程县。现在很多文章说他家境困苦,六岁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这个是真的。不过所谓的困苦绝对不是说他是劳苦大众。他的曾祖父是唐高宗时候的中书令李敬玄,位同宰相,李敬玄因为和吐蕃战斗失利被贬斥,死在扬州长史任上,也是68岁去世。李敬玄的儿子李思冲,因为追随中宗李显的太子要诛杀韦后失败,全家被抄家。李绅的父亲李梧在浙江湖州的乌程县做县令,在李绅六岁时就去世。所以李绅是属于祖上也阔过的大族子弟。

    李绅一生的74年里面属于中唐时期,唐朝国力应该已经稳步地走在下坡路上。他出生的772年是唐代宗时期,肃宗李亨756年接受了玄宗的烂摊子,6年勉强收拾了山河后在太上皇玄宗之后762年同年去世。代宗李豫762年即位,在位18年,779年去世。之后的德宗李适在位25年,李绅806年中进士,已经是宪宗李纯的时候了。所以其实史书上说李绅27岁中进士是不准确的,应该是34岁。

    李绅的悯农诗应该还有一首,最近被人民日报引用了前半句来歌功颂德,全诗为:

    悯农 其二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只要种下一粒粟米,

    秋天就可以收获万颗种子。

    (而且)四海之内都没有空闲抛荒的田地,

    (可是)辛苦耕作的农夫还是有饿死的。

    李绅后来做到了做到了高位,生活非常奢靡,网传的吃鸡只吃“鸡舌宴”应该是附会的,但是他家养宠姬经常大开宴席应该没什么疑问,刘禹锡参加他的宴席,写了一首诗称赞陪侍他喝酒的宠姬,李绅就直接把宠姬赏赐给了他,足以做一个佐证了。

    通宝推:三笑,胡一刀,
    • 家园 12【诗词学习笔记】回乡偶书 贺知章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hui),乡音无改鬓毛衰(cui)。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少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毛发已经稀稀疏疏了。一个个小孩见到也都不认识我,笑嘻嘻的问我:客人你从什么地方来的啊

      这首诗也是用词简易,内在情深,写出了在遥远的异乡打拼多年,思念故乡却永远回不到故乡的感概。作者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了解他的一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他写下这首诗时候的心境。

      贺知章的一生算是顺风顺水而且高寿的,他659年高宗早期时出生于浙江杭州的萧山,幼年迁居浙江绍兴,695年武则天中期36岁的时候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状元。自此一直在朝,中间武后、睿宗、中宗的政治波折应该都没有影响到他,当然也没有得大用。722年唐玄宗十年,63岁的贺知章被张说(yue)推荐编书,陆续成为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太子侍读,陪太子读书。744年,已经85岁的贺知章因为生病,上书玄宗求回乡叶落归根,唐玄宗作诗相送,太子率百官送行。贺知章回到绍兴,一年左右去世,终年86岁。而安史之乱,要等到十一年后才会爆发。

      所以这首诗,其实已经是贺知章回到故乡绍兴写的,当时他已经85、86岁了。离开家乡快五十年,当年意气风发如今垂垂老矣,没有衣锦荣归的轻狂,有的只是物是人非的感概和时光不再的自伤哀婉。

      提到贺知章,还不得不提一下他和李白的交集。742年四十一岁的李白再到长安活动,去拜见83岁的贺知章。一首《蜀道难》出手,贺知章惊呼为谪仙人。得力于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称赞,李白才终于被玄宗召见。而在长安的日子,贺知章也没有把自己当成前辈,而是平辈论交经常一起喝酒,还因为请李白喝酒但是没钱,用御赐的金龟给了酒钱,留下了金龟换酒的佳话。李白五年后在贺知章去世三年后写《对酒忆贺监》悼念他,还专门提了这一段往事。

      通宝推:文化体制,
    • 家园 11【诗词学习笔记】鹿柴(zhài) 王维

      鹿柴(zhài )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yi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这首诗的写景,描述出来一种空寂幽深的感觉。山见不到人,倒是听到了人说话的声音。而落日余光又照了进来,照在林中的青苔上。返景在这里是名词,落日的余光,“日西落,光反照于东,谓之‘返影’”。我很长时间一直没搞清楚,想着这个返景是不是人又返回去。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大诗人,画家。苏轼评价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出生于701年武则天晚期,去世于761年肃宗晚期,终年60岁,亲历了安史之乱。他一生整体的日子相对起杜甫李白来说还是很好的,731年30岁的时候他状元及第,之后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所以他也写了很多边塞诗。

      王维人生的转折应该在755年54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和杜甫一样被安禄山叛军抓在长安,杜甫不出名,没有被约束。王维因为太出名了,被安禄山强令接受伪职,战后被追究责任。幸好他陷落时写的一首诗《《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被认为还是心怀忠义。再加上他的弟弟平反有功请求以功为兄赎罪,才幸免追究,仅仅是降职处理。当然后来还继续升了官做尚书右丞,761年死于任上。所以对王维来说,诗言志是真的救命啊。

      这首诗的读音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标题的鹿柴读zhài,是因为通“寨”,地名。考据的说法是以前的柴字两个含义,做柴火的时候读chai,做地名的时候意义为寨,砦。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诗中另有禅意

        我的浅见,王维是诗佛,他的诗常有禅意。

        此诗很多双关语(严格说来不算双关语,只是双关语这个修辞术语更方便佛教以外的人士理解。)

        空山、人语、返景、复照,皆有其佛学的含义。整首诗反映了精神境界上的空,和达到空的途径。

        当然,禅宗推崇顿悟,我这样解释挂一漏万,于真正的禅义的理解反而可能有所妨碍。但是明确地揭开这层面纱可以帮助佛学以外的文学爱好者多了解一点诗的主题和创作背景。

        说不定也可积下佛缘呢,阿弥陀佛

      • 家园 返景

        随便说说啊,我觉得这个“返景”有没有可能是“人在落日余辉下的影子“?不然,前后两句没有一点儿关系好像不太合理。当然,后面的“复照”似乎又指的是"光“,而不是影子。

    • 家园 10【诗词学习笔记】游子吟 孟郊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hui)。

      慈母用手中一缕缕的线,织就了游子身上的衣服。

      临行前密密地缝织,心里面又怕游子太久才能回来。

      谁说地上的小草的心意,可以报答春天阳光的关怀照耀呢?

      三春晖,指整个春天的阳光。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这首诗吟唱的是朴素的母爱之情,在唐诗里面比较独特的存在。朴实的游子吟,穿透力贯穿古今,让每一个感念母爱的游子吟之泪下。

      孟郊751年唐玄宗早期出生于浙江湖州武康,现德清县,莫干山就在这里,父亲是一介小吏,做过昆山县尉,貌似在孟郊的两个弟弟出生不久就去世了,看起来应该之后就是有孟郊的母亲抚养三个孩子长大。而孟郊直到791年德宗晚期的时候,40岁的他才开始上京应试,连续两年不中,不过在此期间结识了比自己小17岁的韩愈,一见即引为知交。在796年45岁的时候,在母亲的要求下再次赴长安应试,终于中举,留下了《登科后》出名的句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中举之后,没有得官,于是就回去了。800年49岁的时候又因为母亲的要求上京铨选,得了个溧阳县尉的小官,在现今的江苏常州。估计对这个官位实在不满意,做了2年就辞职了。直到806年,得到曾任平章(等同于宰相)被外放河南府尹的郑余庆抬举,做了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的官,生活才稳定了。这个时候他已经55岁了,把自己的母亲迎到了洛阳侍奉。他的母亲应该3年后就去世了。而814年,郑余庆出任右仆射,兴元府尹,就是以宰相的身份兼领汉中府尹的官职,任命孟郊为兴元军参谋。63岁的孟郊带着妻子赶到汉中,突发疾病去世。

      可以看出来,孟郊一生郁郁不得志,官职卑微,一生困苦。他写了很多诗,传世500多首,诗风整体反映了他的际遇,比较郁苦。但他事母至孝,已经在当时就得到一众友人认同。而一首《游子吟》,更穿过时间的长河成为了歌颂母爱的代表作。

      不过孟郊的生平能这么详细,还是得益于韩愈为他撰写的墓志铭。韩愈文学宗师,写了很多墓志铭,柳宗元的墓志铭也是他写的,而文字也得以传世。所以找谁写墓志铭,在古代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通宝推:铁手,文化体制,
    • 家园 9【诗词学习笔记】清明 杜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洒落,路上的行人心情忧郁怅然。

      向路人询问附近何处有喝酒的地方,牧童遥指远处的杏花村。

      -------------------------------------------------

      这首诗貌似其实根本不用翻译,用词平易,却道出了清明时节的心境。杜牧作为晚唐诗人,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杜牧生于803年宪宗时期,是宰相杜佑之孙,23岁写出《阿房宫赋》,名噪一时,26岁中进士,同年再中更难的制科考试,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

      奈何唐朝此时正陷在穆宗、敬宗、文宗几个皇帝的混乱时期,内有宦官势大皇权传承混乱,外有牛李党争。单说皇权传承混乱,宪宗精明强干,奈何皇位传承受制于郭子仪孙女郭妃,最后郭妃的儿子李恒即位为穆宗,穆宗26岁即位后大事游乐,大兴土木,废弛军备,基本没干好事,4年后因为吃长生金丹毒发身亡。他的大儿子敬宗16岁即位,也是一般的作风,晚上出去打夜狐狸就是他的轶事,在位2年被宦官杀害。他的二儿子文宗826年即位,极欲振作,也诛除了立他为帝的宦官王守澄,奈何所托非人行事不密,在意欲彻底诛除掌军权的宦官首领仇士良的时候生变,酿成宦官领军遍杀群臣和将士的835年的“甘露之变”,之后宦官权势滔天,开始凌压皇权,宰相完全听宦官的旨意行事。840年文宗去世,他的兄弟,穆宗的第五个儿子武宗即位,在位5年,总算比较强势,内除宦官仇士良,加强相权,打击藩镇,打击腐败,大力毁佛。但是他并没有解决宦官的问题,在他死后,他的叔叔,穆宗的十三弟,被当作傻子36年的宣宗被宦官先迎为皇太叔,再即位为帝。幸好宣宗是个装傻的,在位13年,有大中之治,被称为小太宗,859年去世。不过奈何他的儿子实在不争气,又是沉溺游乐荒淫无道,在位14年,后期黄巢起义彻底吹响了唐朝灭亡的号角。

      皇权乱象下的朝政混乱,则更多的是属于牛李党争了。牛李党争指牛僧孺为首的庶族官僚和李德裕为首的士族权贵之争,两党互相敌视,一派得势,就极尽打压另一派,纷纷扰扰缠斗40来年。杜牧出生士族,但是他在为官早期,833年30岁的时候,被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牛德孺授予掌书记的位置,又打上了浓厚的牛党烙印。这导致早期李党得势,他一直不得大用。在后期宣宗时期,牛党在朝的时候,仍然不得志,于852年宣宗时期去世,终年49岁。不过这个不得志和杜甫李白还是不一样的,杜牧辗转的官位都是员外郎、刺史之类,所以他的诗并不会那么极尽愁苦,也才会有青楼薄幸名流传于世。

      清明这首诗还引出杏花村的公案,大名鼎鼎的汾酒杏花村位于山西,口碑影响力得力于杜牧的这首诗甚多。而清明时节雨纷纷实在不像是山西的景象,更像是江南风景。此诗又作于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期,而从明代开始陆续有考证杏花村是指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的杏花村。于是这个杏花村是实指还是虚指就说不清了,在2000年左右开始安徽开始开发杏花村旅游景点,两方商标争议不绝,最后酒归酒,景点归景点才算了事。

      通宝推:文化体制,桥上,
    • 家园 8【诗词学习笔记】江雪 柳宗元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suo)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万座山都没有飞鸟的影子,

      千万条路也没有人的踪影。

      (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一叶孤舟上,一个带着蓑衣笠帽的老翁,

      一个人孤独地在布满凄冷大雪的江上垂钓。

      这首诗里流露出的无边的孤寂和怨愤,是柳宗元心境的写照。在白描的画面里,我很难读出有一些点评里的动静转换跃然生动的感觉,而只感受到心境的苍凉。这和柳宗元一生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他的一生和唐代中期的永贞革新牢牢地绑在一起,永贞革新类似于清代的戊戌变法,是一个短暂的半年多就夭折的变革。柳宗元在这个变革中是积极参与者和受影响者。

      柳宗元773年代宗晚期出生在都城长安士族大家,父亲河东柳氏母亲范阳卢氏,高门大户。793年20岁的时候高中进士,名扬京师,在为父短暂守丧后任职为官。798年和刘禹锡一同再通过更难的制科考试博学宏词科,同为唐宋八大家的韩愈两次考制科也没有通过,对比可就知道25岁的柳宗元的意气风发了。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和刘禹锡以及其他一些青年才子围绕在深得当时太子后来的唐顺宗信任的东宫侍读老师王伾(pī)和王叔文周围,“二王刘柳”,成为东宫集团的代表人物。

      此时在位的唐德宗在即位初期力图振作,削除藩镇,疏远宦官。但是奈何志大才疏,削藩不顺又连遭兵变,马上开始转换了思路,放纵藩镇,只要他们进奉财务即可,同时大事搜括财富,又启用宦官监军,军权开始落在宦官手里,同时朝政败坏,民不聊生,也造成了晚唐持续的悲剧。

      唐顺宗在唐德宗登基的779年就做了太子,在等待了26年后,在805年正月登基为帝,悲剧的是在此前的804年9月,他中风了,口不能言,不过看起来应该没有影响到他的思维能力。在他登基后,王伾(pī)和王叔文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开始了削藩、减税、抑宦、整顿财政的改革,柳宗元和刘禹锡则是改革的中坚分子。柳宗元这个时候32岁,担任礼部员外郎,相当于礼部二把手。但是很快,顺宗不能说话必须要人转述造成的沟通不畅,以及东宫集团小圈子名不正言不顺又把持朝政,直接主事的王叔文柳宗元等骄狂过甚,自诩伊尹,得罪了差不多能得罪的人。韩愈就是激烈的批评者之一。805年的三月,宦官俱文珍联合朝臣操办立李纯为太子,八月拥立李纯即位,就是中兴的唐宪宗,顺宗806年正月去世。宪宗即位后永贞革新的参与者全数被逐出都城贬为边远州郡的小官。有名的二王八司马就是指出了二王外,另外八个参与革新的大臣都被贬为了司马,柳宗元是湖南永州的司马。而王叔文也在第二年被赐死。

      政坛失意的柳宗元在永州呆到了815年,十年的时间里,写作了三百多篇的诗文,占了文集的60%,《永州八记》、《黔之驴》等散文、寓言文章陆续问世,奠定了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地位。

      815年,励精图治的宪宗召回八司马,42岁的柳宗元应召回京,奈何刘禹锡一首诗讥刺朝堂新贵,触怒宪宗,八司马再次被外放,柳宗元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在柳州过完了生命中最后的四年,在819年去世,终年46岁。而在这一年初,宪宗大赦再次下旨召回八司马,柳宗元再也无法回京了。刘禹锡为他整理了遗稿,还收养了他的幼子。

      古代的文人,追求的还是经世致用,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像柳宗元这样年轻时意气风发,手握大权,又转眼间被打落尘埃,大志再难伸。这种境遇下,他写下这首诗歌的心态,也就更能体悟了。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桥上,
      • 家园

        我体会这里的“动”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个背景可以理解为正下着大雪,否则应该不会“鸟飞绝”,二是视角的移动。想象一下电影的表现手法:“千山鸟飞绝”必然是长镜头,接着把镜头拉近,给大雪覆盖的路(“万径人踪灭”)一个特写,然后镜头一转,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刘长卿有一首五言绝句(“风雪夜归人”)也有类似的表现手法,不过更像一部有声电影。

      • 家园 康震老师说柳宗元在永州娶当地女,生有2子。

        其中一子被刘禹锡收养, 后还考中科名。

        响水兄能八卦下不?

        • 家园 这个八卦是有

          柳宗元在湖南永州十年,还曾经写过文章感叹自己一个孤孤单单,因为获罪被贬,也找不到合适的士人女子婚配,没有后人,无面目见祖先。他在柳州呆了四五年的样子,去世之后,韩愈为他写的墓志铭,里面提到“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长子周六仅四岁,次子周七卒乃生,就是遗腹子了。所以应该是在生命最后几年,终于做到了传宗接代。

          而刘禹锡在柳宗元去世后一个月,写的祭文《祭柳员外文》里面提到了“誓使周六,同于己子”,所以大致应该收养的是长子。但是两个儿子后来具体怎么样了其实没有其他信息。后来明代有族谱考证,说863年中进士的柳告,为柳宗元后人,这个就不知道真假了。而且就算是的话,距柳宗元去世的819年已经44年了,如果是长子周六,已经48岁,如果是次子周七,也已经44岁。这个年龄才中进士估计不管是才华还是大佬提携程度,应该都有限吧。

    • 家园 不错不错

      多谢。这个系列都是耳熟能详的诗词,文史不分家,历史学的好的都不会是现在名声不好的文科生,历史学的好的文科生就要超过理科生了。

    • 家园 引用这首诗是2014年11月的新闻了,不知道算不算最近。
    • 家园 7【诗词学习笔记】绝句 杜甫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两个黄鹂鸟在青青柳稍上鸣叫,

      一行白鹭鸟飞上天空。

      窗口就可以看到西岭雪山上沉淀了千年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舟船。

      ------------------------------------

      杜甫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流落成都寓居于草堂时期。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所谓的杜拾遗、杜工部都是小官,他的一生真正是文章憎命达。但这首诗读起来明亮青翠,所以很多人都说这是在安史之乱快结束时的诗作,因为感觉诗人的心境还是比较放松的。

      杜甫在世59年,详细去理解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年少优游,求仕不顺,逢战乱挣扎漂泊,战后仍无望改变终于路途潦倒而死这几个阶段。

      712年玄宗初登基的时候,杜甫出生于京兆大士族,家境优越,年少成名,20岁的时候参加科举不第,游历齐赵鲁地。744年32岁的时候遇到大他11岁的被逐出长安的李白,从此互相引为知己。这段时间的杜甫意气风发,坚信自己必得大用。

      杜甫到长安747年35岁的时候再次应试不第,之后长居长安奔走于权贵门庭献赋,希望得到出仕的机会,直到751年39岁的时候因为向玄宗献上《大礼赋》,得到官身待分配,但是直到755年43岁的时候,先分配到河西尉的官职,因不愿屈就,再被分配了一个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器。盛唐的气象并没有让诗人获得很好的生活,本来以为终于得官生活可以改变。但是就在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史之乱爆发,肃宗在甘肃灵武即位,杜甫投奔灵武,结果在路上被俘押解回长安,未关押。1年后757年郭子仪大军逼近长安,杜甫再次出奔陕西宝鸡投奔肃宗,封为左拾遗,一个大概八品的谏官。但仅仅四五个月后,因为谏阻肃宗惩罚讨伐叛军战败的宰相房琯,被疏远,最终758年6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一年后弃官开始辗转到达成都。在成都呆了大概5年,到765年离开,在这期间得到了成都府尹严武的照顾,还曾被表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大名鼎鼎的杜甫浣花溪草堂和杜工部就是这段时间的产物。离开的这一年,杜甫54岁了。

      接下来的4年,杜甫出成都沿江而下,经乐山,到重庆,因为夔州(奉节)都督柏茂林照顾,寓居2年,帮助看管公田,自己也租地种果园。这一时期作诗四百多首,占流传下来的30%。768年因为思乡沿长江出川,但一直辗转在湖南湖北区域,最终也没能回去,770年底在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去世。

      杜甫的诗作太多,这一次梳理后,以后的诗就可以放进来对应生活的阶段,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了。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