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孔家班-1:孔家班的武装力量 -- 东学西读岛主

共:💬90 🌺478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孔家班-1:孔家班的武装力量

    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 史記·孔子世家》/

    我的译文

    孔先生带着他的队伍路过蒲城地面, 刚好碰上卫国的公叔家族领导蒲城独立。动乱之中的蒲城人截住了孔子一行人的去路。孔先生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公良孺的贵族,他是带着自家的五辆战车跟随孔子一起长征的,本人又身材高大,孔武有力, 这时候不禁怒火满腔。带着他的战车向蒲人发起了神风攻击。蒲人看到这伙人要拼命,不愿意两败俱伤,因为他们还要对付卫国的镇压,于是向孔子喊话说只要你们不去卫国,就放你们过去。孔先生借坡下驴,同蒲人鉴定了中立的盟约,对天盟誓保证不会投向卫国的阵营。蒲人于是打开东门让孔家班出行。结果孔子立马跑到了卫国。大跌眼镜的子貢忍不住问老师,受宗教约束的盟誓都可以不遵守吗?

    孔先生悠然自得地回答:放心吧,这是被要挟订下的不平等条约,不受神的保护。

    我的点评

    公良孺以私車五乘從而欲斗, 恐怕这五辆车都是坦克而不是普通的交通工具, 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人的战斗车辆, 但仅仅五乘战车也是一支武装力量了.

    陈文子不过有马十乘, 孔先生的下级就有五乘, 足见此时的孔先生已经不是空手套白狼的主. 不要看不起孔先生,晋公子重耳出亡的部队规模可能都比不上孔家班。

    2. 公孙氏族能以蒲城独立,以一"家"之力,与卫"国"作对。说明公孙氏族和蒲城的力量, 而蒲人居然与孔家班作政治外交级别对等的,说明孔"家"的势力不差.

    3.依我看,孔子能周游列国, 并多次得到入政的offer, 孔家班的势力才是基础, 而不是后世渲染的那些政治方案, 恰恰相反, 孔家班太坚持自定带解决方案,反而是offers最后没能签约的最大障碍.

    4. 孔家班上上下下都太嚣张。人家重耳在低谷时,说招女婿就招女婿,说裸体表演就裸体表演。孔先生则是大美人伸出橄榄枝都不接。其实也不是孔先生不接单,是好基友子路不干。孔子在流亡其间, 实际担当他的家宰身份的人,应该就是子路了.

    5. 实际上, 孔家班很深的参与了春秋向战国转变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甚至可以说孔老先生和他的孔家班才是操纵大国争霸的黑手:田氏代齐和吴国的灭亡, 孔家班难辞其咎, 而孔先生大该就是总策划。

    6. 最后一个亮点,孔先生作为行为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墨迹未干,孔先生已经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扔到垃圾桶里了,在那个混乱却又纯真的年代,孔先生又创了一个吉尼斯,连他的好徒弟子贡都忍不住提出了置疑。看到组织的精神领袖竟然如此公然践踏国际法和普世价值,八面玲珑的端木君估计是真的醉了。 逗乐的是,面对子贡在法理上的置疑,孔先生居然说这是真主的旨意。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东学西读岛主

    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

    关键词(Tags): #孔家班通宝推:任爱杰,桥上,夜如何其,达雅,莫问前程,
    • 家园 想起了张杨在西安威逼校长的事

      校长也是因为「要盟也,神不聽。」真是夫子的好学生啊!😁

    • 家园 【原创】10-没人要跳井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井有仁”为《论语》难点之一。现在关于"井有仁焉”,大部分的争议都在井里面有“仁义”还是“仁人”上,但无论怎么解释,意思都怪怪的。还没有人从“市井”去理解“井“的。以前我阐述过仁的文字学理解: 仁指人群。 那么,井字在此出现,同仁关联,应该有很大概率取其社会学意义。特别在周文化,井的社会作用极大,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社会特征之一。

      训诂中有井字的诸多社会作用的语义,市井是其中之一,因此可以以市井的语义构建一个社会学的释读。

      市井是汉语两言词,大约从汉朝开始使用。东周的時候一個词是单言的,一般来说要么单说“井“要么单说“市”,“市井“并言而指代单一事物的可能性较小。

      井作市井的训诂,最早出自《玉篇》(也是一部辞典),玉篇成书在南朝梁,至于它的根据是什么,就查不到了。

      考据1【師古曰】市,交易之處,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

      考据2風俗通曰:古者二十畝爲一井,因爲市交易,故稱市井。

      结论:]

      因井成市,井字解释为俗世。

      [COLOR=RED]仁字是人的复数,理解为社会和人际关系及伦理。

      宰予历来同孔子三观有别,此处宰予认为,社会既俗世,故仁在市井,君子当从俗世去探索仁。

      可以说,相对于孔先生的精英主义倾向,宰予是早期的民粹主义者。

      孔子并不同意tirer vers le bas. 他认为君子可以不合潮流,為时代所抛弃(逝),但不可以被现实和大众所束缚(陷)。君子可以认知上有搞错状况(欺),但不可以没有自己的想法(罔)。

      论语中紧接下来的话,仍然沿续着同一个话题,君子如何与社会互动。

      待续。

    • 家园 【原创】9 - 耋宿和新星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内容

      这是论语中的那一出著名的戏,樊迟问稼。

      关于樊迟的背景材料,抄书太麻烦,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左传(白话译文强烈推荐本河桥上老师的系列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24, 该贴中有关于冉有和樊迟以及齐鲁之战的细节)。这里简断截说,樊迟在那次齐鲁之战中是冉有的副手,对战斗胜利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战前,冉有的同事们都说樊迟年纪太小,恐怕临阵的时候扛不住。

      而事实证明樊迟不仅扛住了,还挑起了大梁。

      樊迟因为年纪小,齐鲁之战的时候几乎不够格上前线,而孔子在战后才回国,之前多年在外务工,那么在孔子出国前,樊迟大概还在吃奶,不大可能参加《论语》的演出,所以这段对话大概率发生在孔子归国之后,即樊迟已立下军功并作为冉有的左右手在鲁国政界有一席之地之后。

      有了这层铺垫,就不难想象,孔子对樊迟的评语不是对一个没毕业的孩子的轻视,而更多的是对樊迟的政治责任有更大的期许。他老人家对樊迟的人设,起码是从大夫之类的大臣。

      因此这不是一段普通知识分子的对话,而是一个政界耋宿和一个政治新星的对话,非常耐人寻味。

      在我看来:

      老的髙屋建瓴,关心和重视政治的终极目标和深层次手段,

      小的年少得志,有格局又有能力,却仍能着眼于实务和经济基础。借用达雅河友的话,是一手拿长矛一手拿锄头的耕战先驱。

      总之,都不是一般人儿。

    • 家园 【原创】8 - 斐然成章真的好吗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小时候作文常常写 : 助人为乐在我校蔚然成风。这是一句好话,后来再看到斐然成章这个词的时候,也当作好话,如今读书多了些,才觉得斐然成章原本不是好话。

      孔子说的 “狂简“,应该是疯长,而斐然成章,是交织错乱连成一片。总的来说就是老家的孩子不成材,象野草灌木一样野蛮生长,荒芜一片了。所以孔子才说我自己都不知道从哪下手才能收拾了,不知所以裁之。

      孔先生的时代,已经向门外迈出一脚,有了朋党政治的雏型,但另一脚还在贵族政治的门里。从政虽然已不必一定是君之子了,但起码还得是生在君子圈里的人,即好歹是个贵族。孔先生自己是符合条件的,他是商王族后裔,虽然父亲从宋国流亡到鲁国,降了阶级,从大贵族变成了小贵族,但仍是贵族。他的弟子们也无一例外,都是大大小小的贵族,包括那个最像他也最潦倒的颜回。贵族之间都是亲戚,颜回是孔子母家的亲族(孔妈妈姓颜)。

      因为都是贵族,所以孔门弟子到孔子这儿只是来学本事的,要从政的话拼爹就行,各有各的爹,爹娘的家族和人脉都是政界资本,孔先生的帮助是可有可无的。

      真正的封建制以前我们聊过,是树形结构。这种结构中的权力除了按血缘为理论值分配权力外,还有一个要素,即代理制。

      孔子流亡的时候,冉有并未随行,而是留在鲁国(也可能是先孔子回到鲁国),凭借自身的政治资源逐渐成为了季康子家的总理,即代理季康子家的事。季康子这时候又是鲁国国君的代理人。所以冉有等于是鲁国政治的主要决策者,至少是之一。另一方面,冉有的政治班底,几乎全是孔门师兄弟,其中有一个人特突出,就是青年将领,冉有的学弟,樊迟,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很大作用。

      冉有的高光时刻是他领导的一场战役,公元前四八四年,鲁国和齐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当时鲁国的政局有点像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冉有所代理的季康子家族虽然势力最大,能够左右鲁国的重大政策,但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却没有绝对的权力,不能像战国以后的集权国家那样行使统一的政令和军令。

      故事很长,原文见《春秋左传》。但总的来说,作为全国政治的总代理人,冉有先是完成了统一战线的形成,然后制定了战略,整编了军队,加强了先进武器的装备,然后以自家军队为表率,亲自冲锋陷阵,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战后,冉有的老板问他的军事才能是哪来的?冉有说孔子,并借坡下驴给孔子落实政策,让孔子回到了鲁国。

      孔老先生在家乡曾经执政过一段时间,下野之后就去外乡务工了。这一走就是很多年。当时孔子像拜登一样,年纪一大把了还在各州巡回拉票中:子在陈。然而当老师年纪一把还在国外求融入的时候,他的中徒弟冉有和小徒弟樊迟,已经在家乡走上了领导岗位。可是问题出在他们实施的并非是孔子的政治纲领和方案。因此,老先生不无嫉妒的说他们进步太快(狂简),人脉厉害了,但是他们长野了(斐然成章)。显然孔子对后生们并不满意,他要干预。归与归与,意思说回吧回吧,我得回去整治他们(要裁之)。但是恐怕都来不及了(不知所以)。事实上,确实来不及了:后来孔子回国后不仅干预不了鲁国的政治,连连鲁国的孩子们也管不住了

      有趣的是老先生是被家乡政坛排挤出来的,想要回去并不容易。最终帮他实现回家梦想的,正是他要修理的人,冉有和樊迟。下次來聊孔子海归之後是如何對冉有“恩将仇报“的。

      • 家园 樊迟原来是耕战先驱

        我心目中的樊迟一直是淳朴农家子弟的形象,因为问稼穑在老师那里碰了钉子。看了岛主这篇,才知道他其实是少壮派精英军官。那他问稼穑,是不是要和老夫子讨论一下战争经济学呢?真是一手拿长矛一手拿锄头的耕战先驱呀。

        • 家园 老人家有点精英主义

          怎么说呢?每个人政见都不完全相同,从目的到手段先后次序价值大小的判断不尽相同。

          不过我同您一样,非常欣赏樊迟。

    • 家园 7-教导团

      孔家班的弟子中, 冉有是我比较喜欢的,之一.冉有出师以后很有作为,后来成为了把持鲁国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人物.

      在公元前484年的齐鲁之战中,由于冉有的决策, 特别是由于他组织指挥和亲自参加战斗的一场坦克突击战(冉有用矛), 使鲁国取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 同样在这场战争中脱颖而出表现不俗的是冉有的师弟樊迟.(详见桥上: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24), 同一年, 由于冉有的倡议和运作,孔子得以结束流亡生涯, 重返鲁国.想来孔子返国当在齐鲁之战后. 孔子编订春秋大概也在返国之后. 因此所有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这一场坦克战.

      我们在孔家班的武装力量那一集中提到, 孔家班在流亡的时候是自带坦克的,并且还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坦克突围战. 流亡突围战发生在公元前496年, 即齐鲁之战前12年(齐鲁之战发生在公元前484年).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家班就是冉有和樊迟们见习的教导团. 当然细扣起来,樊迟年纪较小,有可能未能参加教导团, 但是冉有是肯定的当事人.

      冉有: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出生。教导团之战(公叔戌以蒲叛)时26岁.

      樊迟:生於春秋魯昭公二十七年(前515),一說生於春秋魯定公五年(前505)

      教导团之战时19岁或者9岁.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六艺当中, 礼乐射三项文献明确记载是孔子的强项,是当然的教官.我们不妨猜测御科的教官也许正是公良孺吧.

      剩下的两项中, 孔子的书法大概是不差的, 但是看他晚年才韦编三绝的学易,恐怕数学水平有限. 另外, 吾乡小子狂简, 虽然冉有和樊迟斐然成章, 孔先生对这两人却是里里外外的看不上, 老是打击这俩人,特别是冉有:冉有千辛万苦,给自己请回一个爷, 也是蛮好笑的.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禦似乎是御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
        • 家园 您说的对

          我去查了一下,周官里有两个写法,这一段写的是驭,其他地方写的是御。

          立即改正。

    • 家园 【原创】孔家班6上--孔家班的领导权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係而不食!」

      我的译文

      孔先生去拜见大美人卫国老板娘南子了,回来后子路童鞋就给他甩脸子,老先生急忙发誓赌咒说我没有我没有...

      公山弗擾搞武装割据了,派交通员来联合孔子,孔子准备去解放区走一趟,子路童鞋又甩脸子,老先生急忙说创业嘛,就要尽可能的捕捉一切市场机会...

      佛肸也起义了,派交通员来联合孔子,孔子又准备去解放区走一趟,子路童鞋又甩脸子,老先生急忙说创业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但是但是。。。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三次机会,孔家班都放过了。。。)

      我的点评

      1.封建时代,流行的是内阁制,家宰家老的作用和权力很大,孔家班初期,子路的地位就是家宰,孔家咨询公司的决策完全由市场总监子路说了算,子路有一票否决权,他不同意的事情,总裁孔丘也就只能嘟嘟囔囔,撇撇清自己算了,并不敢一意孤行。

      看看日本的大河剧,幕府和各家诸侯大名基本也是这个模式。

      反过来,孔子却作不了子路的主,N年之后,子路风投入市,虽然晚年的孔子这时已掌握了先进的建模预测数学工具周易,作出了负面评估,可是却丝毫影响不了子路的决策和行动,(当然子路童鞋也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2.孔子和孔党在其当代的角色,完全是行为艺术家。其所言,与其所行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注,孔子并非是蓄意欺骗,蒙蔽群众,只是他的政治主张与政治实践脱节)。孔子提倡的是君君,臣臣,但这里孔子所要加盟的公山弗扰和佛肸,用后世的标准衡量,都是不折不扣的叛臣贼子,而孔子却一而再地想去入伙,企图在新兴市场中重建东周模式。(当然他的计划两次都被党内大佬子路无情地否决了。)

      如果能理解孔子的行为艺术构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端木子贡和朽木宰予前赴后继地为大"家"田氏"篡夺"大国齐国的努力奋斗了。

      3,孔家班是有共同理论基础的,但在实践上也是有路线分歧的, 与子贡和宰予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本期主人公党内情怀真理派子路童鞋,子路认为地地道道的君君,臣臣,就应该选择匡扶"正室",所以他坚持选择当时已呈败像的"正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后孔子不幸而言中,为"乱党"所杀。

      4.孔子自己所说的君臣的定义和君臣的关系,同清宫时代的君臣定义不是一回事。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东学西读岛主

      伏處村塾,不盡覩遺文祕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

      ****************************************************************

      关键词(Tags): #孔家班
    • 家园 乱世与太平:孔学适用性的边界

      孔学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各诸侯国都不用,孔儒仍然周游列国,贩卖学说?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摆在这里供大家当靶子讨论。

      再说汉武之后,孔学正式登上大雅之堂,并盘踞千年。

      这里面的原因不在孔学之中,而是统治者需要利用其中的麻醉思想,钳制权贵,控制百姓。

      历朝历代对于儒学进行的诠释,都是朝着这个目标来做的。儒学逐渐偏离其初衷。

      理学是个分界线,代表儒学发展到巅峰,随后开始走下坡路,但正向作用还是存在。

      ------分界------

      直到清儒时代,儒家被满清彻底阉割,直接塑造今日中国的国民性,

      柏杨这个满清余孽,带着仇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自以为用嘴巴帮主子复仇,但其实说的就是满清的国民性。

      这些国民性,可不是中国之人所天然具有的。

      ------分界------

      瑞典辱华事件,那个华人的唯一错误,就是潜意识上仍然保留这些满清余孽的清儒本性。

      这个不改,不彻底的改,中国是走不出世界的。

      ------分界------

      我相信孔丘他本人是不理解后世儒学的,更不会主张。

      关键词(Tags): #孔丘 儒家 满清
      • 家园 11-孔家班卖的什么药?

        同样的,如果以为儒家一定讲忠君,也是错的。孔子自己就不忠君,孔门弟子也没有什忠君的人。

        孔家班卖的,是能力,而不是方案。不是没有方案,而是方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故子曰,鲁一变什么什么,齐一变什么什么。

      • 家园 清儒其实还可以,比宋明儒家强很多

        宋明那帮儒生除了个别优秀分子以外,其他人普遍只会“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说白了就是没卵用。

        清朝末年的儒家如曾、左、李等人就实干的多了。不仅会打仗,思想上也很开明,发起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中国之所以比印度强,根本就在于儒家比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更开明、更实干,更追求进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