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邓小平留法纪实 之一 -- 老巴巴

共:💬2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邓小平留法纪实 之一

    里风雪更少年---【邓小平留法纪实】

    第一章 【船到马赛】

    9月的上海,多雨。 入秋后天气使人感到凉意。

    邓小平〔邓希贤〕和同学们成群结伴在街上,遛遛搭搭,东张西望,好不遐意的等待着上船的日子。

    两个月前,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学习,【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校址现为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的学生在【重庆总商会

    】举行毕业典礼。

    法国驻渝领事馆对毕业生进行了口试与体检,邓小平的口语不错,但家乡的口音很重。对考官的提问到也能一一答的出来。

    考官有点犹豫挺盯着他矮矮的个子,圆圆的脸庞上充满稚气、腼点的神情,用探寻的眼光看看医生,医生点点头只说了一句:

    “身体很好”。

    考官又检查他的中文、数学和工业基础知识成绩都不错,就在表格的最后一行签了个漂亮的花体签名。

    毕业生中的83名学生获准赴法。其中46人取得贷费生资格,由【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提供每人300元费用;

    余下的为自费生,由工商界捐款资助每人100元,自筹200元,共300元。邓小平为自费生。

    8月27日下午3时,预备学校的这83名毕业生,整队出太平门,登上了法商【聚福洋行】的“吉庆”轮前往上海。

    码头上,看着父亲邓绍昌〔邓文明〕那伤感的眼睛,邓小平也感到喉咙有些哽噎.....

    第一次离开家,就要到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再也没有谁可以指望帮忙了,一切全都要靠自己了。

    邓绍昌感到自己老了。这一阵,为了借钱,跑的太累了。

    虽然,那个预备学校干事劝他:“一到了法国有人接应,有工作,一切都会好的。”他还是感到了不祥,他问自己:“当时鼓

    动儿子留洋,是不是太冲动?”

    ----必竟希贤才16岁!毕业生中属他最小了,也不知道这一去何时才能回来?

    告别父亲了!

    告别家乡了!

    〔老巴巴注∶这一离去,邓小平再也没有回到四川广安〕

    为什麽去法国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大征兵,后方劳动力严重缺乏,15万华工赴法国从事军事劳役。这对法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国的一些头面人物认为:不仅仅可以利用大批的华工帮助打仗,日后,也可以利用他们来帮助建设。这就需要教育。

    而蔡元培、吴玉章等人也想到,正好可以用勤工俭学的方式来对华工开展教育,使他们掌握法国先进的技术,这对回国发展实

    业自然大有好处。

    中法双方想到了一起。1916年,成立华法教育会。从此,勤工俭学在法国以更大的规模开展起来,有专门的学校,有专门的刊

    物,确实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这“很好的效果”又进一步启发了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如果借用华工“以工兼学”的方

    法,就可以组织更多组织文化水平高的中国学生到法国,他们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以工资收入作为学习生活费用,达到留学

    的目的,效果不是更好吗?

    选择法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则是法国当时的生活费用很低廉。本来,出国留学在当时的国内已经很有舆论,社会上有学生

    “一等西洋,二等东洋,三等本土”的说法。但是出国留学,费用高昂,非一般家庭所能够承受;官费留学,份额极少,机会

    又非常有限。于是,如何降低留学成本,争取少花钱,这就成了问题的焦点。

    当时到欧美等国留学,一年的费用要二千元左右;在法国,只需其三分之一,而在法国的外省,“每年每人学食宿费不过二三

    百元”,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这就可以给那些原先望洋兴叹的更多的中国普通人家的青年带来希望。

    所以,留法俭学,重点是突出其俭。 它不是免费留学,也不是要中国学生到国外自己去挣来学费和生活费用。留学还是要先准

    备一笔钱的,但是不需要原来那么多,更重要的是做到少化钱,多读书,要“兴苦学之风”。故而,俭学会的重点就是“节俭

    费用,推广西学”。

    另外,当时法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确实很高,在世界名列前矛。“科学界之大发明家,多属于法”,其他德国人、日本人只是追

    随法国而已。“德人则往往取法人所发明而更为精密之研究”(蔡元培语),“日人学术,步武欧西”(吴玉章语)。

    历史赋于历史人物的机缘!

    真正使得勤工俭学成为滚滚潮流的,是伟大的“五四”运动。

    1919年的“五四”运动,从内心深处震撼了每一个热血的中国青年。

    中国人有一个谦虚好学的长处!

    正如同当年甲午的失败使得大批热血青年的目光投向日本,掀起了留日狂潮一样,“巴黎和会”的失败,也使得人们进一步注

    意到了法国。

    到法国去!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进步的思想学说,彻底改造旧中国----这就是大多数青年学生的愿望。

    于是,勤工俭学有了绝对的吸引力。“我们都是只受过中等教育的青年,有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愿望,但因家境贫寒,无力上学,一旦知道可以到法国经过勤工达到升学的目的,便想尽办法奔向这条路上来。”(李维汉语)

    从1919年到1920年,全国有1600-200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他们中有蔡和森、周恩来、蔡畅、

    向警予、徐特立、王若飞、李立三、李维汉、陈延年、陈乔年、李富春、陈毅.....等等大批的其英名现今依然为人们所熟知的

    天下英才、人中巨龙。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准备了自己的卓越的领袖人物。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仅仅就是凭着这么大批灿如星瀚的杰出人物,我们也将对当年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保持永远的敬意。

    邓小平正是这个风云激荡的难忘岁月,卷入这个潮流的。

    经过8天航行,9月5日,“吉庆”轮平安抵达上海。

    所有由【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都首先汇集到上海,再由【上海华法教育会】安排赴法。

    上海到法国的邮轮每月一次航班。

    1920年9月11日,大雨如注,邓小平和他的同学们冒雨从【名利大旅社】来到黄浦滩的法兰西码头。

    倾盆大雨之下,衣服及行李都湿了,同学们乘小艇到杨树浦,登上了法国邮船“鸯特莱蓬”(Andre Lebom)号。

    眼看就要远离亲人,远离祖国了,许多同学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跑到甲板上,在大雨中无限深情地凝望着这块逐渐远去的土

    地,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一声长鸣,邮船载着中国百年以来凝聚的精英,离开飘着万国国旗的上海,离开了苦难深重的中国

    ,向地中海,向法国驶去。

    船上的舱分五等,一等是包房多是洋人、高官。

    勤工俭学生坐的一律都是四等舱,又称--统舱,舱位设在船头,分上下铺位。再望下几是放牲口饲料、杂物的五等舱了

    上船之初,茶房就逐一点名,报到后,发给每人一个洋瓷铁盘子、一个洋瓷铁碗、一副刀叉,作为吃饭的用具。叮咛大家要好

    自保存,丢了不补发。

    每顿饭都要等头、二、三等舱客人吃完,才呼唤四等舱客人持盘碗到厨房前小窗口来领。

    每人给一块面包、一瓢汤,有时给一点剩菜。学生们苦笑着说:“这真正是‘要饭’了。”

    四等舱多安置在船的顶篷一个角落里。大家组织起来,将所带的行李中油布一类东西联扎起来,以蔽风雨。

    海上的狂风巨浪来势凶猛,不是内地人所能想象得到的。有时夜睡正浓,突然间一个巨浪从头上浇来,衣被尽为湿透。

    好在船离海防以后,一直到地中海岸,都是在热带中航行,衣被湿了,易为海风吹干。

    这次航程近一万六千公里,历时三十九天,邮船经香港、西贡、新加坡、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锡兰、科伦坡,再

    经非洲三角的吉布提、阿拉伯海、亚丁, 入红海, 经苏伊士运河塞得港,进入地中海,由地中海至法国马赛上岸,共计航行

    四十余天。沿途所经过的大多是英、法的殖民地。

    由新加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这段航行时间最长,大家吃尽了苦头,在汹涌澎湃的波浪中,轮船振荡得很厉害,同行者多在舱中

    静卧,有许多人晕船,有少数人痛哭流涕非常想家,未到达马赛,便开始询问怎样回家。

    邓小平和他的伙伴们于10月19日抵达马赛。开始了在法国的生活。

    关键词(Tags): #邓小平(喜欢)#留法(喜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