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聊聊《无名之辈》和《地球最后的夜晚》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147 🌺732 🌵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聊聊《无名之辈》和《地球最后的夜晚》

    《无名之辈》这部片子吧,导演我不是很熟悉,百度了一下,果然是导演舞台剧出身的。这样的话,片中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

    纯粹的技术分析,不好聊,因为要截图太麻烦,片中有两个场景,我个人感觉很不错,一是结尾部分初段,廊桥华灯初上,人潮涌动,这段很漂亮;还有一个是眼镜和大头,在路上惩罚波仔的戏,干净利落。至于说影片最精彩的片段,就是眼镜、大头和任素汐同处一屋的戏,这段戏如果是舞台剧,拍得太好了,但是放在电影中,就差点意思,任素汐的表演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稍微过火一些,不如《地球》中的汤唯。至于复杂一些的场景,镜头剪辑就有点凌乱。这个问题在《流浪地球》中存在。不展开说,这里主要聊聊影片的结构和主题上的问题。

    先说结构,从影片意图来看,明显是想使用“多线式”结构。影片安排四条线,两条主线,两条辅线。

    两条主线是:1、眼镜和大头抢劫及逃亡。2、陈建斌跟踪抢劫线索,追捕眼镜和大头。

    两条辅线是:1、包工头和小三的感情线。2、包工头儿子与陈建斌女儿的校园青春暧昧。

    多线式的结构的主要优点是,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更多的时空故事,简单点说,花一部电影的钱,看了好几个故事,是不是赚到了?

    当然这些故事之间,需要互相支撑,其实这是一种有点讨巧的机构,就是说,每条线的故事单拎出来其实都很单薄,但是故事与故事之间呢,能形成一种互文,就是相互补充,相互诠释,这样一来呢,就使得整个故事比较丰满。

    另外呢,多线式结构能更大胆是使用戏剧化的手法,特别是巧合,在一般的叙事中用到“巧合”是挺低级的手法,但是在多线式结构中呢?“巧合”常能化腐朽为神奇,因为观众在观赏电影的时候呢,是处于全知视角的模式,而剧中人呢,则身在庐山,视角被遮蔽的。但电影用巧合把几条线收纳到一处的时候,观众不觉得是“巧合”,反而觉得这就是“命运”啊。当然有一些经典的电影也在回避“巧合”这样的手法,比如说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不过嘛,市场更喜欢盖里奇式的。

    《无名之辈》结构上的问题是什么呢?第一点,两条辅线过于薄弱,对主线来说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形同注水。

    第二点,问题更大的是主线,主线看似是两条,实际上是一条,眼镜和大头打劫及逃亡,与陈建斌的跟踪追捕,不是两件无关的事,而是一件事。不是两条线,而是一根线的两头。双方只要走下去,就注定会碰面。这和多线式结构一不留神就擦肩而过,最后是在“命运”(巧合)的帮助下,才汇聚在一起的旨趣,迥然不同。

    那么,能不能说《无名之辈》根本就不是多线式结构,就是单线的呢,当然可以。但是结尾怎么办?这么多巧合怎么解释?

    因此《无名之辈》的结构上的问题就是,要不承认剧情结构出了问题,要不就承认过度使用了“巧合”,使得叙事很LOW。

    结构的问题谈完,再来谈主题。

    主题的问题是这样,总的来说:“主题不受批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可以说每个人对主题都具有偏好性,但是每种主题都会有人喜欢。比如说爱国的主题有人喜欢,恨国的主题也有人喜欢。对主题的具体内容进行批评的话,最后无非是立场之争。人都有立场,我也有,不过,这里暂时不谈立场。

    所以,这里不是在分析主题是什么,而是怎么表现主题,不得不说《无名之辈》在“表现主题”这一问题上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无名之辈》的主题非常明晰,爱与尊严。

    后边的下午再聊,还是在单位灌水舒服啊,空调一开,手一点都不冷。

    通宝推:笑不拾,从来,奔波儿,
    • 家园 《无名之辈》和《少年的你》

      先把观点亮一下,两者都是讲社会功能性缺失的情况下的个体互助,《无名之辈》吊打《少年的你》几条大街

      《少年的你》山寨了日式世界观,“就算世界上所有人都看不起我嘲笑我,我也不care,依旧会嘴角挂着微笑,坚强的活下去”,唯一区别就是导演把“我”换成了“我们”,多了一丝中式的温情,少了一种日式的决绝。整个片子是纪录片式样的,再多的特写镜头,也拉不近观众和周冬雨的距离,周冬雨这个人的世界,是封闭的,和世界格格不入的,反而四字打打杀杀的有一些人间气息,是周冬雨和这个操蛋世界沟通的桥梁。

      《无名之辈》则没有明确的猪脚,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式样的白描,硬生生把一帮屌丝拍成了《英雄志》,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拍出了社会主义的萌芽”,有一丝左翼的风采。在官僚资本主义的今天,当然是非主流影片,一定会被打压,得不到官方的支持。不得不说,任素汐用重庆话嘶声裂肺吼那句“我日你妈!”的确感动到我了,10086个赞!

      看完《少年的你》,我觉得如果中国的青少年都喜欢这种片子,那就完了,未来会出一大帮自闭症;而看完《无名之辈》,感觉中国电影还是有希望的

    • 家园 昨天把《地球最后的夜晚》看完了。

      说实话,2个多小时,能看完是一种考验。

      主要是为了完成一种集邮式的过程——-今年这部最有名的文艺片我算是看过了

      面包树的帖我早看完了,仍觉得不够,继续去网上找评论。虽是看了大量影评,今天发帖前为止,对这部片子仍是云里雾里。

      对那些影评中的解读,我是很不服气的。我倒回去重看也看不出来有那个意思。

      比如有人解读那个吃了好几分钟苹果的青年是白猫,光从电影内容,我觉得是看不出来的。

      如面包树所言,片子最精彩的片段就是左宏元唱卡拉OK那一段,这特么才是表演啊。其他的电影画面和业余人士拿DV手拍没啥区别。

    • 家园 无名之辈里最精彩的

      是大头的一句唱词,大意好像是:我想唱歌,却发不出声音。

      劫匪这条线——劫匪,残疾女人,包括想当辅警的保安,都是这个社会里发不出声音的人。他们被嘲笑,被鄙视,甚至不被嘲笑,不被鄙视,只是被遗忘。

      他们努力抗争,张大了嘴;但是,最后他们还是都被那个繁华明亮的夜晚吞没了。

      • 家园 问题恰恰在于他们并没有被遗忘

        这里可以称为社会排斥,而不是“遗忘”。这个社会从来就没有遗忘过他们,只是排斥和凌辱他们。

        社会排斥体现为一种“污名化”,是在媒体和公众话语的推波助澜下,形成的某种刻板的意识和记忆,是一种排斥出主流空间的城市生态景观中的真实与非真实混杂的叙事逻辑。大头和眼镜以及霞姐等进城务工群体所代表的形象,在媒体和公众话语中,和肮脏、野蛮、愚昧、犯罪、暴力等词语粗暴的联系在一起。

        这里所谓的“努力抗争”,无非是反面强化了这种“污名化”标签。抗争就意味着打劫?抗争就意味着犯罪?用犯罪来“抗争”是不是野蛮愚昧?是不是暴力?在他们枪口下的保安算什么?销售人员算什么?事实上,我并不反对描写底层的犯罪,底层本身就有犯罪,但是用底层的社会身份为犯罪开脱是什么鬼?难度底层就活该犯罪?

        文艺作品直面社会是好事,从我个人的角度是赞赏的,但我希望,这种直面是直面真实人生,而不是用“污名化”底层来当成喜剧。也许这里有荒诞,也许这里有情感。

        但是,我并不喜欢。一个被剥削被压迫的阶层,被社会排斥被污名化,再被剧作组用爱情救赎他们的“污名”,来证明“爱情”的伟大,这里我看不到我了解的社会现实,只看到剧组脸上高高在上,充满怜悯的笑容,真是多重恶臭啊。

        进城务工群体,需要的不是同情,需要的不是怜悯,需要的更不是救赎,而是成为这个社会正常的一员。

        通宝推:审度,witten1,
        • 家园 考试贵族才算人呐

          不做考试贵族,说什么都只是挣扎而已。

        • 家园 刻板印象不完全是抹黑

          刻板印象不完全是抹黑,而是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真实结果。

          这部片子里,结婚无望的大头和女友,一个劫匪,一个娼妓。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这个社会里,无产者一边是独居,一边是公开的卖淫。资本制造了大量相对过剩的人口,在贫困和失去了希望的日子里让人保持道德高尚是困难的。

          让底层人成为这个社会的正常成员是对资本的大威胁。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不正常,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正常的前提。只有这样,资产者才可以一边剥削压迫玩弄他们,一边指着狼狈不堪的他们,向自己的工人说:不好好工作,你们就会像他们一样!

          • 家园 精辟透彻,三言两语,一读就明白,铸剑兄的独家本领

            精辟透彻,三言两语,一读就明白,铸剑兄的独家本领

            -------------------------

            让底层人成为这个社会的正常成员是对资本的大威胁。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不正常,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正常的前提。

            -------------------------

            比如美国相当规模的垃圾炮灰人口是必要的,这是本人的印象,起码华人面对的竞争小一点,机会多一点。

            --------------

            资产者才可以一边剥削压迫玩弄他们,一边指着狼狈不堪的他们,向自己的工人说:不好好工作,你们就会像他们一样!

            --------------

            央视版是“自强不息,学会感恩,感受幸福”,维稳洗脑大招。

            这几贴都精彩,铸剑兄和胖叔都精彩,有你们为代表的存在,中国人民就有救。

          • 家园 结论通常需要数据支撑

            这不是道德高尚不高尚的问题,而是关乎如何正确的认识一个社会群体。

            无产者一边独居,一边卖淫。独居这头先不说,那么进城务工的女性群体,多少人是以卖淫为生的呢?如果一提起进城务工的女性,就把她们和卖淫画等号,这合适吗?卖淫人口在劳动者,活在进城务工人员中的比例,做过调查吗?是普遍现象吗?

            我们做过本省的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剥削有,压迫有,而且还很严重,但是这个群体整体上展现了一个劳动者群体的勤劳向上的精神风貌。如果我们直面劳动者,直面底层,能不能直接面对这些劳动者?如果不能,是能力问题还是别的?

            整个进城务工人员的犯罪率并不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其中持枪抢劫之类的恶性犯罪在我们掌握的数据中是以几十万计,就是几十万人中有一例,几十万人相当于一个小的城市或县城。如果我们拍一部影片名叫《河南人》,里边全是偷井盖的,这是不是抹黑?一个消费品牌,用了一个外国人刻板印象的女模,被国人群起而攻之。而用抢劫犯和卖淫女做农民工的代表,倒能引起观众的认可,这本身就是件不正常的事。

            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不正常,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正常的前提。只有这样,资产者才可以一边剥削压迫玩弄他们,一边指着狼狈不堪的他们,向自己的工人说:不好好工作,你们就会像他们一样!

            这段话没问题,但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本身就是资产者的帮凶。

            所以我没看到什么抗争,只闻到一股恶臭,而这股恶臭又喷上了消费主义的“爱情香水”,味道更加销魂。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序言》提到:

            流氓无产阶级是主要集中于大城市中的、由各个阶级的堕落分子构成的糟粕,他们是一切可能的同盟者中最坏的同盟者。这帮浪荡之徒是很容易被收买和非常厚颜无耻的。如果说法国工人们在每次革命中都在墙壁上写着“Mort aux voleurs!”(消灭盗贼!)并且把他们枪毙了不少,那末这并不是由于法国工人热中于保护财产,而是由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到首先必须摆脱这帮家伙。任何一个工人领袖只要利用这些流氓作为自己的近卫军或依靠他们,就已经足以表明他是运动的叛徒。

            • 家园 这不是判断群体比例的问题

              无产者因为经济的不自由,或者失业,或者担心失业,即便是所谓中产也处于焦虑中,感受到普遍的无助。其中一批人被抛入所谓低端人口,甚至所谓流氓无产者的地位。取其中的典型,当然有艺术化的极端性。

              就如同鲁迅所描述的“阿Q”,怕是很多人也不同意他是当时中国农民的普遍。阿Q做过小偷,调戏过吴妈,逮着尼姑欺负,十足的流氓农民分子。但是,他作为艺术的典型,最终还是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物,被作者和后来的读者赋予了同情。

              而且无名之辈中的两个劫匪并不流氓,他们与残疾女人的交往过程就是告诉观众他们是得不到正常生活的正常人。而当下的社会权力结构必定会剥夺一大批这样的人做正常人的权利。

              无名之辈的价值在于,揭开了那个明亮繁华的夜晚的黑暗——那些无名之辈、无声之人不会屈从于这个权力结构,他们会采取各种形式反抗。

              通宝推:崇山彩云,
              • 家园 阿Q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抗争源于压迫,但并非所有的抗争都自然获得正义性,东北大下岗的工人在燃烧的街垒,流血的道路上战斗是正义的,组织地下工会是正义的,如通钢工人的围堵资方的行为是正义的。

                但是,抢劫金库也是正义的吗?滥杀卖淫女也是正义的吗?勒死出租车司机也是正义的吗?

                如果不能分清抗争和犯罪,如果不能分清主流和杂音,把所有的抗争都混合在一起,等同在一起,这是对基本立场的亵渎。更是对正义抗争的污名化。这不是艺术的极端,而是艺术的轻佻。

                再谈哀其不幸。

                大头和眼镜,四肢健全,年轻力壮,和他们类似的绝大多数劳动者都能靠自己的劳动吃饭。他们的不幸体现在哪儿呢?眼镜在监狱里学护理,他早干嘛去了?

                他们犯罪的理由是什么呢?整部影片我只能感到犯罪的理由只是一个词“欲望”,你可以说,这种“欲望”的产生源于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但是为“欲望”犯罪这一点,和所谓的社会阶层一点关系都没有,所有人都会为“欲望”犯罪。犯罪自然有其社会因素,但是只看到社会因素,而不看到自身的因素,去正面美化这种犯罪,甚至喷上“爱情”的香水。让人对犯罪理解认同。

                那么我认为这不是抗争,而是在消解抗争,解构抗争,污名化抗争。

                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社会批判性,电影反映了真实的社会场景了吗?没有!反映了真实的阶层压迫了吗?没有!无非是在消费主义的叙事逻辑下,把“抗争”“底层”当成调料品放入“爱情”的酒中,调成一杯散发着恶臭的鸡尾酒罢了。

                • 家园 里面有你说的那些情节?

                  打劫金库是个构思,根本没敢干。杀卖淫女,勒死司机这些情节我怎么不记得有?如果有,当然性质不一样。

                  两个劫匪,一个是为了出人头地,算有点不正当欲望的影子。大头则纯粹是因为彩礼钱出不起,结不成婚而干一票。这个欲望是正常人的欲望。

                  中国的现实社会就是有大量的底层男性结不起婚,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就是社会现实。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劳动者,而不是好逸恶劳的人,大头在抢劫前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眼镜的出人头地欲望,也是和这个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相联系的。算是仇富心理,不健康,但也是货币拜物教的果实。

                  他们在残疾女人家里的表现,说明了他们都是普通善良的人。无非是“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的逆向而已。还有比这个更深刻的社会批判吗?

                  • 家园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吧

                    总结一下,说得也差不都了,各自保留观点吧。

                    第一:关于你问的情节,我说的是东北大下岗时一些工人的犯罪,是和上一段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抗争都能获得天然的正义。将所有的抗争赋予同样的意义,是对正义抗争的亵渎和污名化。

                    第二:回到电影本身,我们说一个文艺作品表现的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用抢劫犯和卖淫女作为进城务工群体的“代表性人物”,是对进城务工群体的污名化,是“社会排斥”现象的帮凶,是将“野蛮愚昧犯罪暴力”等标签粗暴的贴在特定人群的身上。这与相关的社会学调查现象有明显差异。

                    第三:这种与现实明显差异的根源在于,影片似乎描写了“小人物”的“抗争”,而这种描写实质上是资本社会的消费主义,对“抗争”“反抗”等符号的消费,这与王思聪穿上“切格瓦拉”的T恤,马斯克戴上V煞面具,平井一夫对着华尔街竖中指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影片在“爱情形而上学”的指引下,“抗争”作为装点的符号,扭曲了“无名之辈”们的真实人生,成为了对“无名之辈”污名化的帮凶。

                    在这个明亮繁华夜晚下的广场上,有着众多真正“无名之辈”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他们成为了一出以他们为名的爱情喜剧的背景,这是一种双重遮蔽的境地,污名化的同时遮蔽了他们真实的在场。因为广场的中央,灿烂的烟花下,闪亮的聚光灯中是一群顶着“他们”名字的罪犯。

                    通宝推:从来,
                    • 家园 你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的水浒评论

                      西西河以前有个什么居士忘记了,写的长篇大论分析水浒人物形象都是匪徒黑帮社会渣滓之类。因而水浒的社会作用是负面的。很不幸他做出大量的研究和思考,从历史,文字和逻辑等几个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竟然与地主阶级同样的结论。然而他无论如何分析也影响不了其他水浒的读者和受众。水浒故事中人物的代表性如何?占国人比例多少?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特定时期社会极度不平等的环境下,普通人所能从水浒故事中得到想象中的快意。水浒故事在当代影响很小了,因为当下的时代没有那些不平等的现象。随着社会变迁,水浒故事中的英雄好汉们或会重新进入中国人的脑海。水浒作为中国人追求社会平等的代言之一,永远记入中国文学史册。

                      同样的逻辑也运用到对这部电影上。你和铸剑,达闻奇的讨论确实极具教育意义。但是大多数观众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们的感受与导演的立意不同,那真的是导演的失败。如果他们的感受与你不同,那你恐怕也不能说,这些愚民们电影都看不明白。他们对社会的感受远远大于电影所试图教育他们的内容。如果电影与他们的生活有类似的地方,产生共鸣,表达了他们同样的情绪,他们会喜欢这部电影。否则的话他们会弃之如蔽履。电影艺术的手法对普通观众没有意义。本贴中有一回帖说他从电影中感受到小人物的绝望。许多河友赞同。不知道这是否导演的本意。我想这与铸剑的意见是一致的。一部试图表现社会现状的影片显然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它塑造的众多形象应该不是典型形象,与你的社会调查结果相悖。但是它表达出来的情绪,无论是否导演的本意,被观众以个人经验诠释并接受了。

                      通宝推:辉汉如雨,ccceee,
                      • 家园 关于《水浒》

                        《水浒》就是为妖魔立传。

                        《水浒》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说得明白,张天师伏魔殿上镇压着108个妖魔,眼看就要魂飞魄散了,被自以为是的洪太尉放跑了。

                        所以说纵是妖魔,冥冥之中也有一线生机,当然,也免不了一番杀劫。

                        所谓“梁山好汉”,大部分是贪官污吏,强盗小偷,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如果你不理解“流氓无产者”是什么意思,看看梁山好汉就知道了。比如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这一回,烧杀抢掠,对人民的危害并不比书中的四大奸臣小:

                        柴进见说,便去寻军师吴用。比及柴进寻着吴用,急传下号令去,教休杀害良民时,城中将及伤损一半。

                        真的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只有鲁智深一个人,梁山也只有这一条好汉,所以他是“天孤星”。

                        也只有鲁智深,在临终之前,明悟因果,挣脱枷锁,识得本心: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仿佛也让读者在杀伐果决的末世黑暗流中见得一丝光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