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看观网陈平访谈的一点感想 -- 不远攸高

共:💬61 🌺262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观网陈平访谈的一点感想

    陈平:我和共和国同成长共曲折,也一起见到光明

    陈平、张维为、金灿荣是观察者网上常常可以见到的,发言比较有水平的爱国专家,说话比那些大V精英公知靠谱多了

    第二年就知道了,美国科研先进的大学实际上不是设在大城市,而是小城市,小城市研究环境好——到现在我也主张,中国如果不把最好的大学搬到小城市的话,是没有可能在世界科技领域位居前沿的。

    在国内是没办法进入科学核心圈的。

    道理很简单,国外承认的是你的个人能力,如果你做的研究有创见,跟别人与众不同,被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承认,那么你们就会形成一个非常紧密的圈子,一同交流思想和成果,在文章发表前一两年,你就可以知道你主要的竞争对手和合作者在研究什么问题了。

    而中国的学者如果不在这圈子里,等他人文章发表出来后,中国学者还不能判断这些文章哪个最有前沿性。等大伙儿形成共识,确认这文章代表的方向很重要,中国学员才跟着模仿和追赶,这期间耗时起码要五年。

    综合国内的情况,这两段是有点矛盾的:如果大学在小地方,那么和紧密的科学家圈子就比较远(哪怕只是国内的),兰州大学不就这么败落了么。现在大家都挤破头往北上广赶,科学家也难以免俗,总得为儿女、退休了考虑呀

    但愿这个矛盾随着大学纷纷办分校,交通越来越便利,5G使沟通更顺畅更方便,可能缓解一些吧

    不要以为改革都是中央部门设计规划的,其实中央各个部门争论是最激烈的,而且里面不少人偏保守,还崇拜美国,反倒是地方政府改革非常有创新精神。

    ...

    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创新是中国改革的动力,在地方政府试验的基础上,中央再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农村改革、国企改革都是这样子的。这是中国和东欧改革最大的不同,也是我对中国改革开放保持信心和乐观的一个主要原因。

    陈经的官办经济里面也说,地方政府相当于开公司,也在拼命搞经济。

    大跃进的时候,地方被放权太多,结果弄得一地鸡毛。然后分分合合,“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计划经济就有这个问题

    主席去世后,地方实力派成了各方争取的对象,实践真理问题的讨论也是地方派站队。摸石头过河了,各地方政府大家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各自想办法,比坐在书桌边瞎琢磨的部委老吏书生自然要强

    有群策群力,也需要有把舵的,这就是民主集中制。邓发动大家忙活起来,又定了四项基本原则,说起来和陈云的鸟笼经济也是异曲同工:既有自由,也有底线。也是在经历了大跃进大撒把和大锅饭死气沉沉之后才找到的道路,有些学费真是得交,是多少的问题

    现在中国一有人讲前30年的问题,就讲大跃进是失败的,这点我是不同意的。大跃进失败,只不过是大炼钢铁、农业“放卫星”造假有问题,但中国的科学,从激光、半导体到原子能,都是大跃进时期实现的

    这个我持保留态度,不过凡事都有利有弊,以前我总觉得大跃进一无是处看来也是狭隘的。有网友夸大庆也是大跃进的产物嘛

    还有一个,当时中央有人建议学习西方搞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对此我是质疑的,因为西方的社保搞得并不成功。但中国政府没有接受我的建议,只是把我招去当社会劳动保障部的顾问。到现在中国社会保障的方向还是在学欧美,我觉得将来社保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当然,现在规模还没有到西方的程度,但是西方除了北欧小国做得比较好,其他现在问题较多,如美国、日本等较大国家,社会保障已成为财政危机的主要来源。

    这个我是反对他意见的。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民福祉,不能是为了生产力而生产力。资本主义都搞社保,社会主义不搞成什么样子了?具体怎么搞可以讨论,搞不搞这个问题是很清楚不需要讨论的

    至于西方搞不下去了这是另外的问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图片挺好的,在1992年之前,这个曲线波动很剧烈,上的快下的也快。剧烈的下跌其实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急剧损失,之所以那之后走势基本平缓了,是因为以前交的学费起了作用,终于摸索对了路子,以前积累的资金、经验、人力资源逐步发挥了出来

    当年林毅夫和杨小凯在争论后发优势还是先发优势,我则认为 既没有绝对的后发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先发优势,而是竞争关系。如果资源无限,西方创新速度遥遥领先,那中国就只好在后面赶超,那也就是杨小凯说的,西方有先发优势;如果资源有限,西方的创新速度下降,那么后起国家就可以赶上先进国家,林毅夫讲的后发优势才能实现;我的理论更一般,是一个像相对论一样的大统一理论,东西方都有可能赢或输,里头有不确定性。这样的话西方科学家听了也比较服气。

    粗体这一段说得非常好,非常符合《实践论》《矛盾论》,1980-90年代,我们的计算机方面要赶上美国简直是不可能的,人家是摩尔定律快速发展,有资金有技术,我们啥都缺,当然是人家的先发优势;可现在不同了,计算机能力都有过剩的趋势了,我们追赶起来也有方向有机会了

    所以,要解释中国经验,不要就事论事,而是要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各国的经验,发展更一般的理论,这样人家才能接受你。

    这个其实是个话术的问题,宣传的效果大不一样,还是需要站得更高来推广我们自己,要有道路自信才能做到这一点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规模已逐渐逼近美国,两者技术差距也越来越小。但依我看,中美最大的差距在于科技和教育的体制。

    中国在过去40年里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一流人才在国内留不住,跑国外做出很多成绩了才回国兼职。这次贸易战你就会发现,美国对中国学者回国兼职有很大的恐惧心理。将来会有大批优秀人才回国工作,但现有的国内体制容纳不了这些人,学校都在大城市里,也没有经费的保障。

    这次贸易战让从上到下都意识到抓核心技术很重要,但还没认识到核心技术不是花钱就能行的——不抓基础研究是不行的,但抓基础研究,不改变现在国内的科研体制,自己没有判断能力,提拔职称都要先在国外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那你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

    所以如果我退休后还能做一件事的话,就是改变现有情况。现有情况要不改变,中国是没有可能占领世界科学的制高点的,而占领不了世界科学制高点,就永远要受美国欺负,“台独”“港独”也就有幻想可以寄托。

    科研体制、教育体制,这个恐怕是最不好整的,一方面要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一方面党又怕放松了自己的领导,跟改开初期似得整出来自己的对立面。这方面确实有挺长的路要走

    通宝推:三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现如今科技没啥大突破,搞科研都是群殴

        换句话说就是瞎猫碰死耗子,有了99%的烂论文,才能碰出来个好论文。。。

        当然也有100%纯骗局,比如90年代末三篇NB论文(一个老美两个老中)权威认定,碳纳米管可以储氢,导致小布什的八年把氢能源当成重点发展方向,巨资投入,结果发现,碳纳米储氢完全是扯蛋,那三篇文章都是错的。

        那位老美没到50就郁闷去世,一位老中回国工作但是把这事当成一生的污点,另一位老中竟然成了院士,莫非是战忽局的。。。

    • 家园 陈平访谈,开始听非常好,听得越多

      越有问题。

      稍微凝聚一下,就是话术操作很隐蔽。

      在选择论据材料上,有挑选。有时就形成,说的全是实话,但最后结论让人一惊。

      所以开始听,就算心里不服,也得承认人家说的有道理,逻辑推理严密,反思自己是否狭隘了。

      听多了,就有点不对劲了。

      长期效果消退与受众能否接收其他犀利的看法相关。

    • 家园 国内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科研、教育体制研究的非常深入

      比较知名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沈红,她当年的博士论文后来整理出了一本书,《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非常系统地介绍、分析了美国大学发展的历史、科研战略、体制的形成,以及与其它西方主要国家相关科研教育体制的对比。

      对比这些研究,陈平的观点

      美国科研先进的大学实际上不是设在大城市,而是小城市
      就完全是伪命题,不值一看,更不值得去批驳。

      沈红教授著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有:

      1、美国宪法规定,凡未经宪法确定的事项均属各州的保留权限。由于宪法中没有写明科技、教育的管理权,所以这两方面属于各个州来管,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也是属于各州的。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才成立了联邦政府的教育部,目前美国教育中还是各州起主导作用。

      2、美国原来的大学都是按照英国大学模式设置的精英学校,直到19世纪下半叶(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先从德国引入研究型大学(洪堡大学)的体制,哈佛、耶鲁大学等随后转型。

      3、1900年民间成立的美国大学协会,制定并修改的大学标准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4、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联邦政府对科研进行宏观战略协调管理,并战略性地将基础科学研究放到研究型大学中开展,一石两鸟同时促进高等教育和基础科研。

      5、二战后每四十年左右美国对国家科技政策进行战略性评估调整,结果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大学体制变化。

      6、美国的高等教育概念,仅仅是指本科生之后的研究生学习、博士后训练,并不包括本科生教育。所以美国的科研体制与高等教育体制是相对统一的。

      通宝推:不远攸高,
    • 家园 关于美国大学和小城市那段就是胡扯

      美国科研先进的大学实际上不是设在大城市,而是小城市,小城市研究环境好——到现在我也主张,中国如果不把最好的大学搬到小城市的话,是没有可能在世界科技领域位居前沿的。

      纯属胡扯。美国科研最先进的大学,我从高到低来数一数:

      Harvard、MIT都在Boston,大城市;

      Stanford、UC Berkeley都在San Francisco湾区,大城市;

      Caltech在Los Angeles,大城市;

      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University of Chicago也在大城市。

      Princeton算是在小城市,但是Princeton是典型的极富人区;

      Yale所在的New Haven是小城市。

      实际上美国近30年来的趋势是原来在小城市的学校逐渐衰落,典型例子就是UMich、UW-Madison、UIUC等原本实力很强的学校的衰落,同时NYU、GaTech、Rice等在大城市的学校逐渐崛起。原因很简单,在大城市才能吸引好的人才(尤其要考虑夫妻双方工作的问题,在大城市配偶很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学术交流、硬件互享也方便,工资也更高。

      通宝推:camper,北纬42度,
      • 家园 这个问题的现实背景可能是对大学研究成效争论所致。

        现在国内国外研究投入巨大,但由于没有客观评价标准,如何判定研究成效一直是个问题。

        价值比趋向走低。在国内还有翻译式复制研究。

        总体来看,各国政府都认为科学研究极其重要,但同时也都认为科研投入浪费严重。

        现如今的情况,大学在大城小城其实都没太大关系。

        但是大学对城市而言,额外集聚大量优秀的年轻人,极其宝贵的财富,不是指买房后备军的意思。

      • 家园 波士顿人口70万,旧金山88万,放中国要排到开封后面

        论名气当然波士顿,旧金山更有名。 论人口,两者是四线城市中位的水平。但更重要的人口密度引发的城市布局和公共设施问题,恐怕只有中国三线城市才能有波士顿,旧金山的宽裕发展空间。

        • 家园 这是由于中美两国行政区划造成的误解

          美国大多数大城市地区,都在行政上划分为若干个小城市,但其实建成区完全一体,也只有一个城市中心,在心理上大家都自认为是“大洛杉矶/旧金山/华盛顿/波士顿/费城人”。这时候的每个City,其实只相当于中国的区甚至更小。

          Harvard并不在Boston,而是在Cambridge。按照中国的行政区划,Harvard的地址就应该写成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剑桥区。

          相反,按照美国的行政区划,北大的地址就得写成Zhongguancun, Hebei, China。(按照美国的行政区划,那么首都就只有二环内的地方,出去了二环都属于河北。北大所在的这个小城市叫中关村。)

          同理武大的地址就应该写成Luojiashan, Hubei, China.

          实际上旧金山在一个小小的湾区内有670万人:

          San Jose–San Francisco–Oakland, CA

          波士顿也有480万人:

          Boston-Cambridge-Newton, MA-NH

          这两个才对应中国的城市概念。

          • 家园 中国是少有的五级行政系统

            除直辖市和海南等个别省之外,中国普遍实行五级行政系统,国,省,地,县,乡。我们的省相当于他们的州,县相当于他们的市,县,郡。中国中等县的人口在50万以上,和波士顿什么的差不多。

            我前段时间才刚刚发现,马赛是法国第二大城市,人口才80万左右。所以法国除了巴黎,其他城市的人口都少于百万。

        • 家园 在中国波士顿市旧金山市只能算一个区

          湾区人口七八百万左右,88万人不就是一个区的水平,按照中国行政区划标准衡量比较正常的是纽约,一个区一两百万人。。。

      • 家园 中国大学本来就在小城

        沈阳,西安,成都,重庆,南京,长沙,杭州,苏州,广州,当时都不大吧?当年也就京津沪汉大一点吧?而且当年大学本来在效区。

        现在中国想找一小城还真不容易。还有,一间综合性大学,一平方公里算了吧,教职工加家属随随便便算个一万五,很多小县城还真载不起。而且对基础设施要求也高。

        话说回来,如果有综合大学,也不用综合了,象样点的都行,肯搬过来,我相信很多小城市,别说砸锅卖铁,卖血都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