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业余时间絮叨絮叨:教育问题 -- 绝对不是白领

共:💬112 🌺523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学校早已有阳光班火箭班,只不过又被教育局给扼杀了而已。

        按学生不同能力分班很正常很科学,教育局戕害下一代。

        • 家园 拿兄弟我的经验来看,分班是有必要的

          兄弟我自己的例子,高中三年都在平行班级,师资力量上并不存在什么差距,班主任教物理,同时担任理科重点班任课教师,理化老师同时教我们班和一个重点班,语文老师教我们班和一个文科重点班。

          兄弟当年也觉得分班制度不公平不合理,觉得是老师带有色眼镜看人,凭什么分成三六九等?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分班制度合理。就是孔老夫子说的 因材施教么,把我们这些天资很一般的人跟那些天分很好的学生分到一个班,用同一套方法教学,无疑是对我们的一种摧残。

          但是,分班教学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于家长,家长是无法接受自家孩子平庸的现实的,就算达不到重点班的要求,也要各种走后门送到重点班去。

          这个观点的证据之一,还是我的例子:我已经高中毕业接近20年了,我老娘每每谈及教育和高考话题,总会愤愤地说我当年太过顽劣不用功,导致高中三年没进重点班,没能考清华。我自己知道,我是资质很平庸的人,但是我老娘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

          • 家园 中国

            文化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强调刻苦,不承认天才的存在。

            或许在体育方面,大家承认再努力也不可能成为刘翔,孙杨,但是在智力方面,非常多得人不承认大家智力上其实有不可逾越的差距。西方文化中,就特别强调天生的差距,当然他们被政治正确搞的也不敢说某些人智力不行。

            • 中国
              家园 我不觉得

              中国人很在乎天赋。区别是,没有天赋的时候该不该努力。(解放后的)中国人强调努力,你不是天才也要按培养天才的方向去努力;西方社会(其实是美国)鼓励不是天才就混吃等死算了。

              这其实是社会制度差异而不是种族、文化差异。解放后百废待兴,每个人都要最大发挥自己的潜力建设社会主义,所以强调努力。同时这也得到丰厚的回报,每个平庸的人只要努力都得到足够的尊重。比如六七十年代,国企工人不觉得自己比厂长人格上低多少,下班拉着领导讲道理的事很常见,从技术改进到生活不平都有。这个风气延续到了八十年代。而美国,或现在的中国,工人在没有媒体参与的时候几乎没有机会见到企业高级领导层。所以随着阶层的固化,慢慢传导到教育制度上,中国的平庸学生也会放弃努力。如果没钱上辅导班一定去送快递,受那个苦学习做什么。

              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的延续。

              通宝推:桥上,
            • 中国
              家园 现代科学已经过了抬手摘苹果的阶段,天才也要刻苦。

              现代科学深奥繁杂,人类智商已经过了抬手摘苹果的阶段,不经过严密的训练,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以现代数学为例,数学天才需要在30多岁就做出成绩,之后体力和脑力就下降了,这需要20都岁就进入研究前沿,十多岁就进入现代数学,等你玩到20岁?黄花菜都凉了!

              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陶泽轩,从小就是数学天才,看看别人的工作节奏,刻苦不刻苦,努力不努力??见下帖

              这个和职业球员一样,从小就要练。要走职业科学这条道路,从小在脑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就要针对性训练。 如果要随大流,找个工作,可以不额外折腾。

              所以孩子萌发动手思维的时候,可以给以动手训练,萌发数理思维的时候,给以数理训练。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有些人宣称自己啥都不管,孩子成才了,其实是孩子碰巧其他机会得到了这样的训练,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还有记忆力的训练,也有时间性的,小学最好,让孩子多背课文,绝对有用,又练语文又练记忆力。 如果到了初中高中,效果差,上了大学,还是别练了。

              总而言之,脑袋是越用越活的,在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多用脑力绝对事半功倍。 那些所谓的快乐教育,是准备让人做垫脚石的。

              • 家园

                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没说天才就不需要努力的,但是必须承认天才就是比常人厉害,这样才利于天才发挥。中国就是太强调努力,否认天才,这才导致天才被大量埋没。

                还有,由于否认天才,中国人才一窝蜂往一个方向努力,而不是大家找准自己的擅长之处而往各自方向努力,这造成大量智力浪费以及竞争异常残酷。

              • 家园 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陶泽轩,从小就是数学天才,看看别人

                我如何安排时间(译自陶哲轩博客)

                受到一些评论的鼓励,我最终决定在这里写一些关于如何安排时间的建议。其实,我有这个打算已经一段时间了,可是就我自己的情况而言,这方面也还在做着探索(读者应该看看我等着写的论文排了多少!)而且很多想法未必成熟。(已经有一些经验写在advice on writing papers,比如page on rapid prototyping)而且,我的一些个人经验恐怕也不能对所有人通通适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类型以及工作状态。欢迎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啊,经验啊,或者建议在评论中写出来。(其实,即使我自己的经验,我有时候也不能严格的遵照,挺遗憾的。)

                这些经验并不系统,我慢慢的叙述如下。首先,我足够的幸运,自己的很多优秀的合作者都在我们合作的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比如最近我的博客大家看到的论文,很多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我的合作者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一般来讲,我觉得几个人合作的时候,虽然常常要花费的时间要多一些,但是每个人实际花费的力气却令人吃惊的少,而文章的质量却更高。我发现自己可以同时与很多人在不同的工作中合作(因为常常他们为主,或者该工作实际上在等待进一步发展。)可是在我独自写论文的时候,我却只能同时只做一件工作。

                由于一些学院时间的规定,在夏季很多的工作要做结,数量要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这些工作都已经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比如,很快就要有一篇文章完成了。在这篇文章上,我们已经花费了三到四年;从2000年开始,我在关于波映射的全局正则问题(the global regularity problem for wave maps problem)上已经时断时续的花费了8年之久了。)所以说,当一篇论文一个星期就出现,这可不是说,从怀有这个论文的想法,到真正写出来,仅仅花费了一个星期。其实往往整个漫长过程多是不被世人所知的。

                另外,我解决严肃数学问题的能力常常上下变化,甚至每天都有区别。有时候我可以在一个问题上连续想一个小时之久;而有时我更适合去把我和合作者们的草稿式的想法给具体到细节的写出来;另外一些时候,我觉得自己只能收收邮件,改改错误,甚至打个盹,散散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应该根据自己的状态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如果我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同时又有很好的状态,我可能就会关掉办公室的门,关掉网络,静下心来写这篇苦思已久的论文;而状态不行的时候呢,我就看看这一周的e-mail,投几篇篇论文,写写blog。总之我要做些跟精力的热情的高低很相配的工作。做数学够幸运的一点就是,你可以把大部分的工作在时间上做非常自由的调整(但是讲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外,我们必须围绕讲课的固定时间来做安排)。能够准确的判断自己在某个时段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接下来的时间(比如这一天剩下的时间)做估计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太过自信,还是太不自信,在选择具体的工作内容的时候都会带来低效的后果。(我在这两方面可以说都有反面的经验。)

                类似的。我有时会有一大堆事情,在长度,复杂度,困难度都非常不同。这一堆问题写在我的“要做”清单之中,如果其中有某个需要很细致的思考的话,我会完全排除掉其他干扰,只将注意力放在这一个问题之上,其他的能拖后的拖后,能放弃的放弃掉;我只有在各项工作都不会耗费我很多时间的情况下,才会同时在各个方面工作。(而且,我还在这些工作中都没有什么灵感。)常常发生的情况是,这些任务要比我预想的难,需要更多的精力,时间或者是耐心才能够完成。这时侯,你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休息点”(比如,证明一篇论文中的关键命题;写下讨论中的一个想法,写出来黑板上的某个灵感,或者把一个论文草稿具体完成到细节。)使得这件工作可以放下来不想一段时间,等到回来的时候依然能够很舒服从断开的地方直接继续原来的工作。应当避免在一件工作完成一半的时候就停下来,没有找到合适的“休息点”。结果要么这件工作半途而废,要么留在脑袋中不能彻底忘掉,以至于影响其他的工作,而当你把这个问题捡起来的时候,常常要从前面的什么地方重新开始思考,浪费了时间。但是也无必要拿到一个任务就一次完全的完成,只要找到合适的暂停的地方就好。举一个俗气一些的例子:我在写信的时候(一般都是我工作状态较差,不能去做严肃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我会写完并打印好,装到信封之中,然后就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而一般不会马上就邮寄出去(包括很多类似的东西都放在一起)。直到我“固定的地方”堆满了文件,而我有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好做的时候,我会统一的把他们一起处理。(比如当我的电脑出点问题的时候,就是个不错的时机。)

                一般的讲,有些不需要很集中精力处理的问题最好能够成批的处理,而那些需要集中精力分别应对的任务,就不要被杂事分散了力量。

                跟所谓的“休息点”的寻找相关的一点就是要会把又大又长的任务给切碎,让他们变成若干的小问题,而且每个问题又能够有很好的独立性以及自洽性。最好不过的就是每个小问题都能有他自己的意义。举一个例子就是,我是完全不大可能一次性完整的写出关于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而当我把它们分成了19个部分之后,这些部分都相对可以很好的处理,而且又能够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且,我还发现,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也常常很有效。我提前宣布要讲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这给我带来很多动力,不至于半途而废。)

                现代文字处理的优点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间断下来,将草稿保存。又很容易找个时间继续。这个blog就是这样。我非常惊叹于在计算机时代之前的那些数学家们,他们居然能够写出如此高质量的论文甚至是厚厚的一本书。而我即使有秘书的帮助,也会觉得这件事相当的困难。

                有时候应当花费大段的时间来学习某种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将会在未来不断的被使用。这其中一个好的例子就是数学中的latex编辑软件。如果你打算写很多的论文,那么就应该花费些时间仔细研究一下这个软件,给自己将来带来方便。好好的学习一下譬如怎么画图怎么做表等等。近来,我试图利用宏定义的方法将标准的latex码(如\begin{theorem} … \end{theorem} \begin{proof} … \end{proof}等等)简化,节约了击键次数。每次的时间节约当然很少,但是累计起来,效果就会不同。而且,在工作的时候如果有效率很高的感觉,人也会精神抖擞,士气高涨。(写长论文的时候就能有体会。)

                而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下,却反而可以对一些任务进行推迟,延误,甚至放下去做些其他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同样的重要。面对一个给定的任务,如果一个人等到自己的技能更强悍,或者是发生了某件事情使得这个任务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那么这个工作显然就变得简单了。比如,我目前关于波映射的论文( papers on wave maps)被延误了好些年,主要是因为我自己没能坚持。然而回想起来,我看到把论文放在那一段时间也有不错的方面。当初我计划中的方法在技术上简直是个噩梦。真的很有必要等待合适的工具出现,等待对这个领域的理解的加深,然后在对问题有更深刻更有效的处理。 [也许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的博客中,还有很多的文章草稿我觉得还不成熟,至少现在还不是露面的时候。它们还在等待进一步的修改。并不是所有的想法或者话题都能够顺利完成,变成一个有意义的结果,参考我的另一篇“利用垃圾箱”。(use the wastebasket)]

                我的最后一个建议就是要制定一个计划之后要尽最大努力坚持下去,一个不能全心投入的计划还不如干脆没有计划。我的计划包括我自己的PDA和笔记本,我的e-mail同步。我的各种计划和办公室中其他的设计好的东西保持一致。我还有一个“保留的”黑板,上面写得东西也许只有我自己能完全明白。我并不想很详细的在这里把这些写的很详细。总之,我已经很习惯于我的这些计划,而且到目前为止一切都非常好(尽管我可不希望有人把我的黑板擦干净!).选择怎样的计划显然是一个非常隐私的事情,我当然也不大可能对每个人给出最好的建议,只能讲讲自己正在实施的方法.我认为这些方法给我赢得了很多的时间;我不用花费精力去考虑自己在周二下午3点钟该做些什么;为了目的A,B,C,在X,Y,Z方面都需要做些什么也不用再操心,这样我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于理解数学本身,抑或证明一个有难度的命题,或者什么其他的的工作. [I我还发现,当划掉计划中的任务时所带来的心理上的舒适感也会带来动力,不然,有些工作可能会由于没有兴致而最终搁置。]

                哦,最后还有一条:有时又需要及时放弃自己的规则而容许有效地调整。比如说,当我在午饭时(随便抓些东西吃吃)为下午的工作做计划时,有时会被同事或某个访问者所打断,结果要出去吃饭。结果常常发生的情况是,在这顿饭上我得到的比在办公室中更多更好(在数学上或者在其他方面),尽管不是按我事先所预料的方式。而且这个过程常常更令人愉快 (有时候,脱离会议讲座甚至脱离会议本身去做自己的论文也会有相同效果)

          • 家园 你父母的这种心态不是接受不了现实,

            而是在面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无力感,进而催生出各种情绪,既有愤怒,又有对下一代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心里的无力感越强,对下一代的期待也就越强,对下一代的期待越强,就越接受不了下一代的平庸的现实,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同时,也因为他们从潜意识里拒绝从自己开始做出改变,进而改变全家的处境,这也会加重心中的无力感,进而加重对下一代的期待。

            比如他们总会说你顽劣不用功,这就是明确地把责任全推到你的身上,孩子顽劣是本性,就看你家长如何处理。他们是否总是在回避自己言传身教的责任,是否在回避自己是否作出了帮助全家脱离所处社会阶层所应付出的努力呢?

            • 家园 我认为这是非常错的逻辑

              孩子成就最大的因素是孩子本人,而不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长的问题在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对孩子的评价。比如家里没钱怪爹妈挣钱不利,但是孩子学习不好这个真就怪孩子,一码归一码。

              你的这个逻辑,最近几十年从欧美流行到中国,就是一切罪都是爹妈的,因为人生而平等。主要的来源是非学院派的心理咨询师。正经做心理学研究的,有科学的方法,得不出这种狗屁结论。但是现实中大家都有各种心理问题,不满需要发泄,怪自己太难受,怪领导怪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和谐,所以发展出怪父母的这个调调。一般到了有钱做心理咨询的年龄,爹妈已经是弱势的了,所有的失败怪他们安全无风险。

            • 家园 您这有点太较真了

              我老娘,当年的农村大妈,现在的农村老太太一个,她哪能有您这样的见识。

    • 家园 没办法,教育部的能力在所有部委中排倒数第一

      接触过教育部、卫生部(计生委)、科技部、农业部的中高层官员,对比印象极为深刻。

      对学前教育的管理,更是恐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