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毛主席五月份说亩产八百斤要努力,怎么七月份就亩产万斤了? -- 东晓山

共:💬106 🌺462 🌵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种报道,不太好说。

                有些情况是我们后来人不是特别清楚的。

                比如,是否有担心压制群众积极性的考虑?李当时的说法是定目标,而不是报成果。

                再比如,当时放高产卫星都是面积很小的小块试验田,而后期移栽在当时是通行的做法,也就是说,在生长后期吧几块田的作物集中移栽到试验田,这种做法是许可的,理由是空出来的田可以接着种,提高复种指数。

                ————

                所以简单看报道,就确认主席信了,依据不充分。

                • 家园 毛主席视察徐水,看样子相信亩产2000斤

                  问了社里的收成以后,毛泽东又问起全县的收成。张国忠回答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2000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35万亩。毛泽东惊讶地说:“要收那么多粮食呀!”这时候,他显然是想起了张国忠在路上介绍的徐水的情况,就跟他们算账说:“你们夏收才拿到9000多万斤粮食呢!秋季要收11亿呀!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大家一时被毛泽东问住了。张国忠答道:“粮食多了换机器。”毛泽东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毛泽东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他笑着看看大家。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张国忠也笑道:“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毛泽东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很多人都在私下里互相小声说着:“主席看问题看得多远,想得多周到啊!”“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泽东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可实际上,1957年徐水的粮食亩产才刚刚138斤,其中夏粮亩产仅有70斤。

                  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5038/7727231.html

                  • 家园 是的,中间一两个月他也比较热,1/3休耕之类的话,他也说

                    过的。

                    但具体到视察济南、徐水……,下面报给他的数字没有放卫星那么骇人听闻,或者给了一个说法。

                    比如,徐水这儿报出来全年12亿斤粮食,平均亩产2000斤,其中夏粮9000万,秋粮11亿。

                    单看这个“夏粮9000万,秋粮11亿”,确实很离谱,但人家张国忠有解释: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35万亩。这里,不知道张国忠说的山药是马铃薯还是薯蓣(淮山),但两者产量差不多。它们与红薯类似,鲜品比稻麦等粮食产量高很多,但含水量大。现在的统计,会按4:1左右折算粮食产量,但当年口径很乱,徐水这里不但不会折含水量,反倒会“注水”。

                    记得主席视察另一个地方时,也是报了个高产量,主席问:主要是甘薯吧?回答说:是的。

                    知道你放的卫星是小面积试验田不惜工本加上后期移栽搞出来的,也知道你报的比去年翻番的平均亩产是大量靠山药、土豆、甘薯之类充数,那么反而对浮夸注水没那么敏感了。

                    年初南宁会议搞的《工作方法六十条》,总体很好,但其中有一条是两本账(对外公布低指标一本账,作为必须达到的目标;内部一本账,高指标,激励自己),本来是良好用心,结果……

                • 家园 毛主席到了徐水

                    “下午四点半钟,毛主席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解学恭,河北省副省长张明河,……陪同,首先到了南梨园乡的大寺各庄农业社。毛主席精力充沛,满脸红光……主席在进门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这个乡的党委书记詹登科,社里的支书阎玉如和社主任李江生;现在,又让写了写他们的名字,并且把每个名字都念了一遍。接着就抬起头来问他们: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李江生回答。

                    毛主席又问:“每亩平均多少斤?”

                    支书阎玉如答道:“七百五十四斤!”

                    毛主席笑着“啊”了一声,赞叹地说道:“不少呀!”随后又问大秋作物的预计产量;问了社里的,又问全县的。县委书记张国忠告诉主席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十二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两千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三十五万亩。毛主席听过以后,不觉睁大了眼睛,笑嘻嘻地看了看屋里的人,说道:

                    “要收那么多粮食呀!”这时候,毛主席显然是想起了张国忠在路上介绍的本县情况,就伸出又厚又大的坚强的巴掌,算账一般地说:“你们夏收才拿到九千多万斤粮食呢!秋季要收十一亿呀!你们全县三十一万人口,怎么能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大家一时都被毛主席问住了。后来,张国忠答道:“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主席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们的粮食呀!”

                    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主席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

                    毛主席呵呵笑着,左右环顾地看看大家。大家不觉都笑了起来。张国忠也笑道:“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

                    毛主席:“也要考虑怎样吃粮食哩!”

                    很多人都在私下里互相小声说着;“毛主席看问题看得多远,看得多周到啊!”

                    “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主席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毛主席亲切而很有风趣地笑着,一边就站起来,要到村子里去看看。”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wangfanxi/1964book/wang-1964book13.htm

      • 家园 如果没有信心

        连人民币的价值都不会有人相信,那时还是金本位的时代,马克思也说货币天然是金银,而中国没有黄金储备,人民币凭什么值钱,没人能说清楚,越是了解其他国家的人就越难以相信人民币真有价值,他们往往是知识分子,在与苏联发生争吵的情况下,这有可能造成经济崩溃。

    • 家园 即便没有化肥,亩产800斤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首先要说明的是,《纲要》所列的目标:长江以南粮食亩产800斤,黄河长江之间500斤,黄河以北400斤。

      这里面,目标实现时间是1972年,亩产是指大面积的粮食平均每亩年产量(包括稻、麦、玉米等全部粮食作物),这里面很多地方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对于灌溉条件保证的优质耕地,仅靠生物肥和精耕细作,单季水稻亩产达到800斤并不是天方夜谭。

      56年搞的这个纲要,难度在于大面积的粮食平均亩产。但广东潮汕,在56年前后,就宣称建成“千斤县”、“千斤专区”了。

      • 家园 潮汕那个千斤县是“要吃粮”的作品吧
        • 家园 是真人的杰作

          以前看过资料,农业浮夸风实际肇始于当年真人主抓农业的广东,最早饿死人也是始于广东。

          当时广东宣传亩产千斤,浮夸严重,开全国风气之先。后来交粮,根本交不出来这么多,广东又开始搞反瞒产运动,把农民的种子和口粮都强收上去了,当时就出现了饿死人现象。可能吃亏吃的早,后面大范围的浮夸广东倒是不突出。

          看后来所谓的要吃米找某某,要吃粮找某某的宣传,真是讽刺。

        • 家园 我也有些怀疑,但没有证据,56年的事,当地至今还在宣传

          不过呢,好地丰年,年产量上千斤应该不罕见,毕竟双季稻。

          • 家园 看样子有点水分啊

            一个县我信,三个县我忍,七个县我真的怀疑了。下次遇到当地人,我打听打听。

            -----------------------------------------

            其二是对耕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广农机具,种植新品种,设立灌溉试验站。其中对耕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被称为潮汕人“耕田如绣花”。许多耕地被改造后变一造为二造,二造变三造。1953年春,澄海全县改良沿海沙田,把1.4万多亩单造沙田改为双造,亩产由200多斤提高到800多斤。这一时期,整个地区耕地复种指数不断上升,从1949年的191提高到1965年的226。单产从1949年的566斤增长到60年代超过1000斤。1955年出现潮安、澄海和潮阳三个水稻和粮食亩产千斤县,成为全国最早实现粮食千斤的县。其中澄海县管陇大队平均亩产达到1500多斤。1956年汕头又实现全国第一个800斤专区,有汕头市郊、潮安、潮阳、澄海、揭阳、普宁、南澳等七个县亩产超千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